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舒婷致橡树优秀教案 致橡树 舒婷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舒婷致橡树优秀教案

《致橡树》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

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板书:木棉的自白)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⑶师分析、明确: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说:爱应该是这样的。

⑴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⑵这一部分,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同学讨论、回答)

⑶师分析、明确:

a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c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

仿佛永远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女)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f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总结全文:

⑴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这一点,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一位著名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⑵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著名的小诗:

(同学齐背)“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六、联系自己,谈谈感想:

1、请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中学生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板书教学目标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

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裴多斐的诗、林觉民的《与妻书》……

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七、全班再次齐读全诗

八、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篇二】舒婷致橡树优秀教案

评舒婷《致橡树》

狐狸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把握了这一点,舒婷的朦胧诗是不难解读的。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全诗共36行。1至13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这正是以对立的价值面对现代爱情理想构成的深刻有力的反衬。14至31行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持各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32至36行写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既爱双方的人品,也爱他的理想——忠于祖国。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诗歌之所以采用整体象征,也由于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篇三】舒婷致橡树优秀教案

舒婷《致橡树》(鲁人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学案

教学目标:

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诵本诗

2、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内涵。

3、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和品味,说出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内涵。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内涵,理解象征作用。

学习过程:

1、简介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2、明确字音:

炫()耀戟()红硕()

雾霭()虹霓()流岚()慰藉()

3、题目中“致”是什么意思?其主语是什么?可见本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其中各自象征什么?

4、抓住意象,品读第一层。

(1)本诗中还出现了那些意象?他们有什么特点。对这些意象,诗人持什么态度?诗人为什么对他们持有这种态度?

(2)这样的爱情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5、那么,诗人心中真正的爱情又是怎样的呢?抓住意象,品读第二层;

(1)找出有关诗句朗读,在诗人肯定的爱情中,你最认为用哪一点?为什么?

(2)学生交流。

6、结合现实,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们这个年龄谈爱情,是否太早了?让我们来看这样一首诗。《妙?不妙!》

不妙

他递过来一张纸条

还有一个

大胆而深情的微笑

匆匆的解开

匆匆的扔掉

世界上仿佛没有了别的声响

只觉的心在狂跳

烦闷欣喜苦恼

怎么办不知道我哪会知道

7、教师寄语

面对你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你应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大树,是否已拥有了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已有足够的力量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我希望大家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让自己的爱情之果充满生命的甘甜。

十七岁的爱情

是一抹迷朦的晨雾

不要碰,让它悄悄地飘着

是一泓清亮的山泉

不要喝,让它轻轻地唱着

是一朵羞涩的小花

不要采,让它静静地开着

是一枚枝头的青果

不要摘,让它涩涩地挂着

十七岁的枝条依然稚弱

扛不起深沉的思索

我们是等待成熟的果园

让我们依然保持沉默

渡过岁月卧成的河流

看我们的生命之树

根根枝桠

将坠满甜蜜的硕果

【篇四】舒婷致橡树优秀教案

致橡树(公开课)教案

十七、《致橡树》公开课 教案

时间:二0一三年四月十五日 地点:现代一二级技能高考班 讲授人:刘焕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2、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3、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难点:

1、理解朦胧诗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从韵律美、语言形式之美、意境意象之美鉴赏诗歌。

4、理解作者的爱情观,从而对学生爱情观的树立有所引导

三、课型:公开课(配乐朗诵)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导入:

爱情,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是一个亘古不衰的题材。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故事,有多少人在享受着爱的甜蜜,又有多少人在承受着爱的痛苦。有一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的,爱情啊,你究竟姓什么呢?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舒婷的《致橡树》,相信学过之后会有收获。 2、作者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3、朦胧诗:

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

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4、分析课文:

(1)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先听录音,再订正读音,再请同学们齐读。)

(2)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她说:爱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①老师范读。

②分析(板书):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其次,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绝不学”!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这是一种“只知痴恋”的爱情。

C、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对象,那么在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

同学们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与,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

扩展:作者在写到“日光”“春雨”这两个意象时,不像前面是完整的句子。如果让你补

充完整,这两个句子应该怎么写呢?

例: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

D、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不赞同的态度的。

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3)作者肯定的爱情观。她说:爱情应该是这样的。

①请全班女同学从“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齐读至结尾。

②分析:

舒婷致橡树优秀教案

A、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情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也即强调了爱情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B、“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板书)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C、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舒婷致橡树优秀教案

D、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作者在这里为什么选用了这两个比喻? 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人丧失了做“人”的

权利,只能像附属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深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像沉重的叹息)。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人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试图改变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但是常常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像英勇的火炬)。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还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之美成熟之美的体现。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我们分担却又终身相依。”

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F、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最后几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至结尾)。

(4)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全班齐读)(教师绘图标文)

橡树:男性的阳刚气概。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

木棉:女性的柔韧气质。健康活泼、深沉博大、坚韧不屈。

(5)总结全文: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女性的独立宣言:本诗写于1977年,当时正好是在“文革”后对“文革”中人性扭曲、等级明显的社会现象的反思,女诗人回想几千年来中国妇女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状态下,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

(6)作业: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

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橡 树 木 棉 (阳刚) (阴柔)

伟岸挺拔 健康活泼 刚强不屈 深沉博大 锋芒锐利 坚韧不屈

【篇五】舒婷致橡树优秀教案

舒婷《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 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舒婷致橡树优秀教案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讨论、明确:

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

3、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

结构上先破后立。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借助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争取女性尊严、独立自主的决心,这是对旧的爱情观的“破”。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对新时代的爱情观的“立”。

4、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为什么?

这首诗有一种优美典雅的冷静美,可以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

5、背诵诗歌

四、拓展链接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歌行》、《诗易 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 忠贞不渝

白居易《长歌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 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诗易 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 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板书设计

致橡树

——木棉的自白

橡 比邻而居 木 凌霄花

比肩站立 花鸟

坚贞热烈 泉源

树 独立平等 棉 险峰

钢枝铁干 红硕花果

【篇六】舒婷致橡树优秀教案

舒婷诗歌《致橡树》的教案设计

舒婷诗歌《致橡树》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

3、略论爱情(深情地):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板书:木棉的自白)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⑶师分析、明确: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

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

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 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舒婷致橡树优秀教案

c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

虽然不像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说:爱应该是这样的。

⑴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⑵这一部分,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同学讨论、回答)

⑶师分析、明确:

a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c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仿佛永远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女)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f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总结全文:

⑴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六、联系自己,谈谈感想:

1、请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中学生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板书教学目标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

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裴多斐的诗、林觉民的《与妻书》

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七、全班再次齐读全诗

八、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王红 20120505160 文学院12级汉教四班 2014年11月

【篇七】舒婷致橡树优秀教案

致橡树_教案

《致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字词、作者相关常识及文中的修辞手法。

2、理解诗中“橡树”与“木棉”的象征意义。

3、背诵全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意象入手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爱情观。舒婷致橡树优秀教案

教学重点:1、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2、把握诗歌所使用的抒情方式与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象征手法。

2、鉴赏诗歌意象,学习诗歌运用典型意象表达思想的方法。

教学方法:情景法、问题引导法、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作业:

1、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2、利用教参或网络,查阅作者相关知识,并掌握。

3、利用网络,了解朦胧诗及其特点。

4、利用网络或工具书,了解诗中提到的“橡树”、“木棉”等意象特点。

二、课堂教学

(一)导入新课

1、利用PPT课件,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美妙音乐伴奏中,教师激情导入: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致橡树》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诗。

爱情在文学史上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为了爱,有人可以割舍富贵;为了爱,有人可以抛却亲情;为了爱,有人可以放下事业;为了爱,有人可以舍弃生命……

爱情,赋予人们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愿望,由此又涌现出多少美丽动人的故事,诞生了多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

从古到今,关于爱情,可谓是众说纷纭。不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众所周知的典型形象。对此,你能列举出哪些呢? 他们的爱情是你理想的爱情吗?在你的心目中,爱情又是什么样的呢?爱情的双方又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2、关于爱情的讨论。

可引导学生从熟知的文学作品中的爱情主角着眼,讨论各种各样的爱情。

3、爱情双方到底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听听舒婷这位女性诗人的回答。

板书:致橡树 舒婷

(二)理解、鉴赏作品之前,检查预习作业(小组竞赛计分法)

1、找同学朗读课文,并为难字、易错字正音。

2、检查关于作者的相关常识。

重点:原名 。其重要作品有:诗集 、 、 等。其诗歌 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奖。她是 诗派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3、关于朦胧诗,找同学介绍,教师加以补充。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其特点是:(1)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2)艺术上意象叠加,扑朔迷离,心事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示在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一般人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等。

(三)、课文研读

1、听丁建华老师的朗诵诗歌。(播放课件中的视频动画)

舒婷致橡树优秀教案

在美妙的音乐和生动形象的图片的听觉、视觉的双重感染中,领略诗歌的美妙。

2、解题。(课件)

教师提出问题:(1)诗题中的“致”是什么意思?“致橡树”的主语是谁?

(2)“致橡树”的意思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学生小组简单讨论作答。

参考:致:倾诉,表白。

主语:木棉。

题目含义:木棉对橡树的表白,实为抒情主人公对爱人的表白。

3、利用课件展示橡树、木棉图片,给同学们以感性认识。

4、关于意象,教师做具体的讲解并举学过的诗歌《乡愁》为例进行说明。

意: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

象:作品中的形象(客观物象)

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言之,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示例:余光中《乡愁》(生齐背)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客观物象

乡愁 ——主观情感(意)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意象

5、诗中作者首先使用了哪些意象?做了怎样的表白呢?

找同学回答(评价并板书):(1)(攀援的)凌霄花

(2)(痴情的)鸟儿

(3)泉源(4)险峰

(5)日光(6)春雨

作者的态度:“绝不像” “绝不学” “也不止” “甚至” (否定)

“不,这些都还不够”

进一步提出问题B,结合课后练习一思考并小组讨论:作者否定的是怎样的爱情观呢?你同意诗人的观点吗?

然后找代表回答。(尽量肯定学生的说法)(板书)教师评价

课件参考:(1)攀附他人

(2)单方依恋

(3)一味奉献

第二问(难点)教师阐释:这些爱情关系中的双方不是本质上的平等,缺少一种独立,所以诗人持否定态度。

延伸思考:诗人否定的这种爱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仅仅适于女性对男性吗?又仅仅适于爱情关系吗?

思考问题C、那么,诗人向往的爱情(木棉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带问题自由速读,从课文中寻求答案)

答案不难,可让学生齐声朗读回答同时展示课件图片: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读完思考结合课件小组讨论问题D:橡树与木棉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由此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关系?

6、关于象征,教师作必要的阐释。(难点,教师点拨、阐释为主,引导学生理解)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之后找代表回答。(教师评价并板书)

课件参考:(1)橡树:刚勇、果敢、锐利——阳刚之美

木棉:热烈、柔韧、厚重——阴柔之美

(2)平等 独立

思考问题E:木棉与橡树的爱情关系是怎样的呢?(同学齐声用原文回答),并找同学用词语概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概括:(板书)同甘共苦、相互独立、相互依存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诗人的爱情)——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舒婷致橡树优秀教案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思考小组讨论F: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的理解。

教师评价点拨。

参考:这句诗是从女性角度表现的爱情观,是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存在,有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

4、内容小结:

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5、学生分成两部分齐读课文。(按小节分)

(四)表达技巧

1、先破后立的结构。

全文分为几部分?从哪划分?过渡句是那一句?

学生概括,教师评价。

参考:全是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开头至“不,这些

都还不够”: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否定的爱情模式。(破)

第二部分(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最后)表达出

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立)

过度语句:不,这些都还不够!

2、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从前面分析“致”的含义,以及诗歌主要以木棉的表白表现内容解决。

3、整体象征手法构造意象

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之美

木棉——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

4、修辞手法的运用

让同学们找出本文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比喻 拟人、排比、对偶、对比 (举例略)

(五)、找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结合对诗歌的鉴赏,在朗读中整体感受诗歌表达的主题。教师点评。

(六)课堂延伸

1、关于爱情,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你如何看待中学生恋爱?

2、赏析舒婷另一诗作《神女峰》,理解诗的主题。(教师适当点拨)

(附)《神女峰》原诗: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手帕中 但是,心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真能变成石头吗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还站在船尾 沿着江岸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江涛 正煽动新的背叛

高一声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注:神女峰:神女峰本是长江三峡上的一个小峰,因其形状像一个女子的身姿,而衍生出一个神话传说。在漫长的年代里,它已作为妇女贞节的象征,一直被人们歌颂和咏赞。

金光菊、女贞子:巫峡中的常见植物。它们生机蓬勃,自由活泼,体现着生命属于自己。

(七)课文背诵。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赏图片配乐背诵诗歌。

三、质疑解疑

四、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重点归纳:(1)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的爱情观。

(2)橡树和木棉的象征意义

(3)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

(4)本文的抒情方式和结构特点

(5)了解意象。

五、作业布置:

1、课下讨论本诗中作者的爱情观,想想除了诗中提到的,爱情双方还应具备什么条件,自己应该树立怎样的爱情观。

2、背诵诗歌

3、模仿《致橡树》,学习作者运用意象表达思想的的方法尝试写一首小诗。可以写给父母、老师、朋友或者自己。可以表现灵活的主题。(教师简单提示)

六、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内容

(攀援的)凌霄花 攀附 平等独立

(痴情的)鸟儿 依恋 橡树 同甘共苦 木棉

泉源、险峰 牺牲 相互依存

日光、春雨 奉献 相互尊重

技巧 1、先破后立的结构模式

2、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

3、象征手法

4、 修辞手法

5、运用典型意象表达思想感情

七、教学反思: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诵读教学,让学生感受、领略诗歌的美妙意境,体验诗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分组讨论教学,让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活跃思维,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3、情景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更好地学习诗歌的内容和技巧,为

进一步鉴赏诗歌打下基础。

4、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不仅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让教学简单化。对学

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012年11月

【篇八】舒婷致橡树优秀教案

致橡树(公开课)教案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课时授课计划 NO

教师: 罗桢颖 教研室主任: 郑明娥 年月日

1、导入:

爱情,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是一个亘古不衰的题材。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故事,有多少人在享受着爱的甜蜜,又有多少人在承受着爱的痛苦。有一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的,爱情啊,你究竟姓什么呢?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 古诗词中描写爱情的句子:

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⑶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⑷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舒婷的《致橡树》,相信学过之后会有收获。

2、作者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3、朦胧诗:

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4. 写作背景

女性的独立宣言:本诗写于1977年,当时正好是在“文革”后对“文革”中人性扭曲、等级明显的社会现象的反思,女诗人回想几千年来中国妇女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状态下,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

5、分析课文:

(1)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先听录音,再订正读音,再请同学们齐读。)

(2)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她说:爱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①老师范读。

②分析(板书):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其次,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绝不学”!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这是一种“只知痴恋”的爱情。

C、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对象,那么在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

同学们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与,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

扩展:作者在写到“日光”“春雨”这两个意象时,不像前面是完整的句子。如果让你补充完整,这两个句子应该怎么写呢?

例: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撒爱的

甘霖,滋润你的心田。

D、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不赞同的态度的。

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3)作者肯定的爱情观。她说:爱情应该是这样的。

①请全班女同学从“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齐读至结尾。

②分析:

A、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情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也即强调了爱情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B、“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板书)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C、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作者在这里为什么选用了这两个比喻? 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人丧失了做“人”的权利,只能像附属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深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像沉重的叹息)。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人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

遇,她们试图改变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但是常常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像英勇的火炬)。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还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之美成熟之美的体现。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我们分担却又终身相依。”

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F、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最后几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至结尾)。

(4)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全班齐读)(教师绘图标文)

橡树:男性的阳刚气概。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

木棉:女性的柔韧气质。健康活泼、深沉博大、坚韧不屈。

(5)总结全文:爱情是美妙的,被爱是幸福的。 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应该学会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棵向上的树。只有这样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自信坦诚的目光,才会热爱生活,拥有生活,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当我们为之努力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为一根根健壮挺拔、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6)作业:练习册

【篇九】舒婷致橡树优秀教案

《致橡树》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 理解诗歌的意象,探索作品的主题。

B、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体验和感受诗中含蓄朦胧的意象和情感,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理解诗歌自主、平等的爱情主题,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B、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味;

2、理解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爱情主题。

三、教学难点

理解和探究诗歌中含蓄朦胧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从而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爱情主题。

四、教学手段及方法

1、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配乐诗朗诵,创设情景,让学生体会感受诗歌的内容与意境,从而促进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鉴赏。

2、教学方法

诵读法:深情导入,反复诵读——体会美;

讨论法:思考讨论,仔细品味——领悟美;

讲授法:学习理论,理性鉴赏——透视美;

五、教学过程

1、听读导入:

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感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古诗如此,新诗亦然。来,现在就让我们来听听新诗的声音在欣赏的同时请思考:

这首诗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爱情 (教师配乐朗诵诗歌)

[目的]通过听读调动学生情感,从而达到对诗歌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的目的。

2、反复诵读,理解品味

A、初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思想情感。 过渡: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诵是学习诗歌的基本切入点,是诗歌阅读的第一要招。只有将诗歌的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才能对诗歌有深刻的感受,所以我们得开口读。怎么才能读好呢?当然是有技巧可寻的。我们来看看。(出示图片):

(1)学习朗读技巧

a、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b、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

c、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

d、根据语境,正确处理诗句的停顿。 过渡:大家一起把这几条朗诵技巧读一读。得到了技巧的支持,让我们把诗歌再读一读,看一看是不是可以更贴近诗人的情感了?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在读的时候不要忘了把刚才学到的朗诵技巧做一个实践。而且一边读还要一边再揣摩诗歌的内容。

[目的] 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环节,也是重要环节。所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是必要的,而又只有加入了朗诵技巧的讲解和指导,这反复朗读才是有意义的。在读的同时又兼顾对内容的揣摩使得教学环节不会脱节。

(3)指名朗读。请两位同学起来读,一位读“我如果爱你”到“甚至春雨”这一部分,另一位读“不,这些都还不够”到“足下的土地”这一部分。在两位同学读的过程中,其他的同学勾画出诗中出现的意象。读完后,请其他的同学从朗诵技巧的角度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

[目的] 检测“诗歌朗诵技巧”这一知识点的落实情况。意象的勾画为下一步教学环节做准备。

小结过渡:以《致橡树》这首诗为例,我们首先要明确这首诗歌的基调是机智冷静的,所以在表达的时候语速要平稳,不紧不慢。在诗中要突出的词语语气可以读的重一点儿,比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其中“绝不象”和“炫耀”就应适当加强语气。同时还要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处理停连。

B、品读,抓意象,挖主题

(1)请同学们列举出诗中所出现的意象。

明确:诗中出现了八个意象——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

(2)明确意象和意象群的概念。

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意象的营造是诗与非诗的根本区别。意象成分就是诗的成分,意象成分越充分,诗性也就越充分越完满。正是意象使作者的情感、情绪、理解、思想等主观意图得以最大程度呈现。在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如临其境的艺术世界中,我们可以对诗人的主观世界再体验、再领悟。因此,一首诗的核心构成在于它的意象。读诗,应该先从意象分析着手。

意象群:大部分诗歌都是由几个诗歌意象通过并置、叠加、对立、暗示等多种方式的组接构成的意象群落。意象与意象的组合碰撞,使诗歌的内在情思空间更加丰富。

[目的] 理解诗中含蓄朦胧的意象是本首诗歌学习的重、难点,进行了关于“意象”的理论学习后,再来分析诗中各意象的蕴意会更深刻,更有理有据。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

诗的情感和主题。

(3)明确了诗歌意象的概念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揣摩思考诗中意象的蕴意,然后跟大家分享一下诗中你喜欢的诗句。

[参考]

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援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依靠丈夫来发光的。

痴情鸟——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阴”下低飞,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的自由天空。这不禁让我想到传统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这样的爱情也许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存。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它们只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或许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失去自我的给予令人惋惜和遗憾。

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诗人认为他像刀,象剑,也象戟,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

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干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诗人在诗中把它比喻做了“女中豪杰”。

难解句:“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

明确: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所以,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目的]理解诗中含蓄朦胧的意象,品味诗句的优美意味。

总结、过渡:梳理完意象我们知道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有破就有立,诗人赞赏的爱情观究竟又是什么样的呢?

(4)请同学们把“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歌部分齐读一遍,然后说说作者希望的爱情是怎样的。

明确:“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两者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寒潮、风雷、霹雳”比喻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雾霭、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

归纳主题:在诗人看来爱情婚姻只有建立在自尊,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幸福。 过渡:同学们,咱们了解了诗人的爱情观。那么对于爱情,你们又有什么样的理解呢?和诗人一样吗?咱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C、拓展、比较、延伸

请欣赏以下几首歌曲,讨论讨论歌中所折射出的现代人的爱情观,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两只蝴蝶》相依相伴,生死相随

《牵手》平平淡淡、长长久久

《广岛之恋》不求天长地久,只愿曾经拥有

[目的] 结合时代特点,阐发议论,启发学生对于健康爱情观的思考。

总结、过渡:多元化的世界,感情的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你或许并不全盘赞同作者对爱情的理解,但我们还是应该看到她的爱情观在那个时代里显出的“新意”。那么所谓的“那个时代”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3、了解作者,回归创作背景

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龚舒婷。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舒婷独特的个性就在于她很少以理性姿态正面介入外部现实世界,而是以自我情感为表现对象,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心灵对生活溶解的秘密。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构成了舒婷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致橡树》是她最早发表于《诗刊》1979年4月号的一首诗。

时代背景:诗歌发表的20世纪70年代,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人们思想上的樊篱还没有彻底清楚。文革十年,人性遭到蔑视,人的尊严遭到肆无忌惮的践踏。爱情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感情”而与革命者的身份格格不入。但诗人打破了思想上的清规戒律,大胆地表现了理想中纯洁热烈而高尚的爱情。这是一个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中国当代女性对爱情的不懈追求,它的新颖独特,为新时期诗歌中爱情的描写吹进了一股清风。

[目的] 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又对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布置作业

用诗歌的形式给木棉复信,写一首题为《致木棉》的小诗。

[目的]考察学生对于《致橡树》的理解情况,发挥联想完成仿写。

5、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舒婷致橡树优秀教案 致橡树 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