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篇一】红楼梦教案
红楼梦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名著《红楼梦》
2、如何评价欣赏优秀文学作品
教学重难点:
对《红楼梦》一书及其人物形象的评价
教法:讲解、研究法
第一课时
内容:作者介绍、红学介绍
一、作者介绍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芹溪居士。其生卒年有争论
1、有的认为他生于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年(1754年),依据是康熙五十四年三月曹俯奏折报告其亡兄曹庸之妻马氏“现怀有身孕,已及七月”。有的人认为马氏之子出生后即为曹雪芹,并以曹雪芹之友张宜泉《伤芹溪居士》诗原注“年未五十而亡”相符。
有的认为他生于雍正二年甲辰年(1724),依据是曹的好友敦诚的两首挽诗。其一曰:
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
肠回故垄孤儿泣,泪逆荒天寡妇声。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故人欲有生刍吊,何处招魂赋楚蘅?
其二曰:
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
孤儿渺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瞑?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故人唯有青山泪,絮雨生刍上旧垧。
诗题下标明“甲申”,从癸未卒年上推四十年即为雍正二年甲辰。如是曹雪芹活了四十八九岁,与曹最好的朋友敦诚在挽诗中不会说“四十萧然”、“四十年华”,这是肯定的。封建时代有“五十不算少亡”的谚语,故四十、三十而死均可说“年未五旬而卒”,这与乡宜泉诗的自注也不矛盾。
故不少人从甲辰说。
曹雪芹的卒年也有二说,一是“壬午说”(卒于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即日1763年2月12日,依据是脂砚斋甲戌本的眉批:“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二是“癸未说”(卒于卒于乾隆二十八年除夕,即1764年2月1日),据是敦敏〈懋斋诗抄〉,有这么一首诗:
小诗代简寄曹雪芹
东风吹杳雪,又是落花辰。
好枉故人驾,来看小院春。
诗才忆曹植,酒盏愧陈遵。
上巳前三日,相劳愧碧茵。
此诗编年癸未,说时在癸未年曹雪芹还健在。
2、曹雪芹的家世:
先世本汉人。其始祖曹世选居东北铁岭,于时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左右被满军俘荻,成为奴隶(包衣),不久跟了多尔衮,隶属正白旗。入关后跟随尔衮而成为“从龙勋旧”。其五世祖曹振彦归附后金以后,先是属佟养性管辖,后来又归了多尔衮属下的满洲正白旗,当了佐领。旋即跟随清兵入关。曹振彦在入关的明、金战争中以及入关后的平姜襄之叛的战争中是立过功的,他历任山西吉州知州、和府知府、浙江盐法道等官职。曹家的发迹实是从他开始的。此后,曹振彦之媳,即曹玺之妻孙氏当了康熙的保姆。康熙二年,曹玺首任江宁织造之职,专差久任,至二十三年在江宁织造任上病故,康熙旋即命其子曹寅任苏州,后又继任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等职,并命其纂刻《全唐诗》《佩文韵府》等书于扬州。曹寅从小是康熙的伴读,又是康熙的二品带刀侍卫,很得康熙的信任和赏识,康熙南巡时曾主持过四次接驾大典。接驾时因大量花钱,故公款亏空巨大,康熙保全,才未发作,但留下了巨大危机。康熙五十一年曹寅在扬州任上病危,康熙特命快马送药抢救。曹寅病故后,康熙又特命其子曹禺继任江宁织造。康熙五十三年曹禺病故,康熙又特命曹寅的胞弟曹荃之子曹俯过继给曹寅并继任江宁织造之职,直至雍正五年(1727年)曹俯被抄家败落,曹家在江南祖孙三代先后共历六十余年。曹家被抄时只有银数两、钱数千,当票一百多张,值千两银子而已。雍正闻报也“恻然”,特命给曹家在京“少留房屋,以资养赡”。乾隆刚即位时,大赦天下,曹家解除罪名,其高祖曹振彦被封为资政大夫,曹俯似乎作了内务府员外郎,可能还有一个女儿被选入宫,曹家开始“中兴”,曹雪芹时年约十二三岁。过了三四年,曹家又遭一次大变故,被抄家,从此一蹶不振,曹雪芹时年约十六七岁。他就是这么一个“生于末世”的人。
曹雪芹性格狂放,喜酒。他的好友敦诚的《佩刀质酒歌》题下小注记录了一件轶事:
秋晓,遇雪芹于槐园,风雨淋涔,朝寒袭袂。时主人未出,雪芹酒渴如狂,余因解佩刀沽酒而饮之。雪芹欢甚,作长歌以谢余。余亦作此答之。
诗中有句曰:“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
他后来居住在北京西山。张宜泉诗《题芹溪居士》:
爱将笔墨逞风流,庐结西郊别样幽。
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讴。
羹调未羡青莲宠,苑召难忘立本羞。
借问古来谁得似,野心应被白云留。
敦敏《赠芹圃》诗中说:“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题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
可见雪芹后来生活贫困,甚至到了“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地步。
敦诚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写的《寄怀曹雪芹》诗说:“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扬州旧梦久已觉,且著临邛牍鼻褥。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得色,不如著书黄叶村。“这是勉励曹雪芹不要寄生于富贵之人的屋檐下。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癸未三四月至十月,北京内外痘祸成灾,儿童死者数千以万计。诗人蒋士铨为诗记之曰:“三四月交十月间,九门出儿万七千。郊关痘殇草计数,十家襁褓一二全。”曹雪芹仅有一子,前妻所遗,染上痘疹,死于是年八月中秋。曹雪芹悲痛万分,加上贫病交加和煎迫烦劳,终于乾隆二十八年除夕与世长辞,至今当坡仍称曹氏父子之死为“双绝日”。
曹雪芹死后留下一个飘零的新妇和几本残稿。
二、《红楼梦》版本、“红学”研究简介
1、《红楼梦》研究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乾嘉至“五四”前,是以索隐派为主的“旧红学”。
索隐的意思是探索幽隐,即寻找藏要小说的人物和故事背后的“本事”或“微言大义”。有人说此书影射康熙年间内阁大学士明珠家的事,有人说影射乾隆年间内阁大学士和申家的事,有人说影射乾隆年间傅恒家的事,有人说影射康熙年间诸王子争夺皇位事。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认为此书系为“清世祖顺治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诸名王奇女。”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认为《红楼梦》是反清的,所以书中女人都是汉人,男人都是满人。贾宝玉是废太子胤任,林黛玉是朱彝尊,薛宝钗是高士奇。
第二阶段是“五四”到解放,是以实验主义的考证为主的新红学。
胡适用1921年发表《红楼梦考证》,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
俞平伯1923年出版的《红楼梦辨》,论证后四十回为高鹗所作,认为此书的主要观点为色空。
第三阶段是解放后。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呈现多种说法:有的认为是如实描写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破败,客观上反映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李希凡)
有人认为“写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这是《红楼梦》的悲剧的中心事件。“(吴祖缃)
有人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人的美,爱情的美以及这种美被毁灭的主题“
正如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鲁迅了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不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总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2脂砚斋及脂评
其人生卒年不详。有人认为是曹雪芹的叔父;有人认为是曹雪芹的妻子,曹、脂二人夫妻,刘心武持此说。
《红楼梦》楔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从这些句子可看出“脂砚先生”是个女性,称曹为“茜纱公子”“情痴”,自己为“红袖”“脂砚先生”。先生在古代可称女性,
谢鑫
【篇二】红楼梦教案
《红楼梦选读》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导入
二、比较阅读
(一)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
这次贾政打宝玉显得极不寻常:一是打得格外狠毒,打得宝玉已经不能动弹了还要打,甚至想用绳子勒死宝玉;二是打的时候,不听人劝,直到王夫人来了说“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这样的话才住手。贾政这样毒打宝玉,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开始,贾政问宝玉“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原本无气,及至宝玉“惶悚”之态,“应对不似往日”,这才“生了三分气”,但并无打的意思。接着,宝玉结交名伶事发,贾政“气的目瞪口歪”,但也只是命宝玉“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大概也没有打的意思。待到听了贾环的诬告,得悉宝玉有“淫辱母婢”之行为,“气的面如金纸”,终于大发雷霆,大喝一声:“快拿宝玉来!”一场毒打开始了。
在贾府,世家子弟放荡成习。贾政对于稍有“越轨”迹象的宝玉,为什么连事情的真相如何也不过问,便是一顿毒打?看看贾政是怎样说的:“你们问问他于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弑君杀父”,一语道破天机。原来责政对宝玉的叛逆思想早有察觉,他担心宝玉终有一天会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才下了毒打的决心的。
(二)《抄检大观园》的写法特点
1.《抄检大观园》不像《宝玉挨打》那样使矛盾突然爆发,而是“引而不发”。
“抄检大观园”的大波澜是由一个小小的绣春囊引起的。绣春囊到了邢夫人手里后成了她打击王夫人、王熙凤的一张王牌。因为王夫人和王熙凤掌管着贾府的权力,出了绣春囊的丑事,自然是管家太太奶奶的罪过。王夫人拿着绣春囊到凤姐这里来的时候,“气色更变”“泪如雨下”,是因为这里包藏着她和邢夫人的矛盾斗争,这也是王夫人完全采纳邢夫人心腹王善保家的建议、决定抄检大观园的原因。
2.《抄检大观园》采取“分镜头”的艺术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把一处处被抄的情景逐次突现出来,在对比中形成波澜起伏的动人情节。
王熙凤怀着复杂的目的,带领王善保家的、周瑞家的等一群打手,深更半夜在大观园中抄检了七个地方。整个抄检过程,形成了两组对立的双方:一个是抄检与被抄检的对立双方,另一个是在抄检的一方中又有对立的双方。由于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再加上被抄检的七个地方的人物性格各不相同,因此整个抄检过程就形成了复杂纷坛、生动感人的情节。
对抄检这一重大事件,作者抓住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样写使“抄检”这个很可能是雷同的事件,出现了变化莫测、惊心动魄的不同场面,按检的七个地方形成了一个个既有联系又独具特色的“分镜头”,强烈地突出了七处抄检的特色,使整个情节波澜起伏,千姿万态,花絮纷繁,引人入胜。
(三)“宝玉挨打”和“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描写的两大事件。从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比较异同
–
1.相同之处:①以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出发点,通过人物的活动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人物性格的特点又在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②都写出了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等几个过程,每一个过程又是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而成的。
2.不同之处:①“宝玉挨打”采取的是使矛盾急剧激化、迅速暴发的手法;“抄检大观园”采用引而不发的方法。②“宝玉挨打”把各种矛盾集中在一个“舞台”上,情节紧凑;“抄检大观园”运用“分镜头”的手段,在强烈的对比中,使每一个镜头都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三、美文赏析
香菱跟黛玉学做诗,第一首写得不好,第二首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她不肯罢休,日夜苦吟,梦里也在做诗,第三首终于得到了众人的好评。
品读香菱写的第三首诗。
吟月
精华欲掩料应难,
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
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
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
何缘不使永团圆?
赏析:香菱在学诗实践中,经过几次挫折,找到了门径,第三首面目就大不一样。首句起得很有势头,恰似一轮皓月,破云而出;精华难掩,将自己才华终难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含蓄地传出。因知道寄情于景,第二句就像是自我身世的写照:顾影自怜,吐露了自己精神上的寂寞。颔联用修辞手法,抒发内心幽怨。颈联拓展境界,情景并出。至此,为末联作好了层层铺垫。结句的感唱,本是作诗人自己的,偏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诗意曲折,又紧扣咏月诗题;“团圆”两字,将月与人合咏,自然双关,余韵悠长。所以,众人看了都说:“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四、拓展训练
《诉肺腑》
①“诉肺腑”是宝玉和黛王恋爱转入成熟的标志。你怎样评价宝黛的爱情。
②阅读《语文读本》所选的《红楼梦》章节,思考:为什么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
《宝玉挨打》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最精彩的段落,也是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其写法,充分体现出戏剧艺术的特点、比如,全部的矛盾冲突都集中在贾政会客的大厅,人物先后出场。戏剧冲突的高潮是贾母登场……可以《宝玉挨打》为题,把小说改写成剧本。写成后也可以组织排练。
《香菱学诗》
从关系上来说,香菱学诗应由宝钗指点,但宝钗却一直反对。一向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的林黛玉则耐心地指导,这是值得深思的。请就此写一探春的悲剧意义是什么?
【篇三】红楼梦教案
《《红楼梦》选读》教学参考(苏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
一、导入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概括要点
《诉肺腑》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经历了初恋、热恋和成熟三个阶段。黛玉从她孤苦无依的身世与处境和高洁的思想品格出发,执著而强烈地要求宝玉严肃专一的爱情。她或喜或怒,变尽法子反复试探宝玉的真心,直到史湘云这回远来探亲,黛玉偷听到宝玉的“肺腑”之言,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确认宝玉为“我之知己”,从此他们的爱情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
《宝玉挨打》
在封建家庭里,家长责打子弟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足为奇,但贾政此番毒打宝玉,恨不能置他于死地,却显得极不寻常。从当时的情形来看,似乎是结交伶人和所谓“逼淫母婢”这两件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究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两种思想的矛盾冲突上。贾政是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忠实奴才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一心想按封建道德的标准来培养宝玉,希望他走科举的路以博取高官厚禄,维持自己的家声;而宝玉却鄙视功名富贵,厌谈“仕途经济”,对封建社会传统思想的若干方面表示怀疑乃至否定。父子间的这种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而宝玉挨打正是这种矛盾发展到对抗地步的鲜明而集中的表现。
《香菱学诗》
香菱本来就爱读诗,也想学着作诗,但苦于无人指点;来到大观园以后,有了黛玉这样的老师,她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诗的境界中了,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作诗。
《抄检大观园》
大观园里住着“金陵十二钗”中的六位青年女子,只有宝玉是惟一的男子,此外,还有为这些人服务的大群婢女。
抄检大观园的起因是,贾母的丫头傻大姐在园内山石背后抢到了一个“绣春囊”——这是当时男女青年表示爱情的一种信物,其实并不足怪,但在持有双重道德标准的荣国府当家人的眼里却如同洪水猛兽,深恐因此而败坏自己的家声,必欲查个水落五出而后已,这是就事情的表象而言。如果往深处追究,还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荣国府内大房和二房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王夫人清除宝玉身边“妖艳”丫头的意图——从王夫人拒绝凤姐“平心静气暗暗察访”的办法,而采取王善保家的抄检之策,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
这场旨在整肃荣国府内部秩序、改善人际关系的闹剧,其结果恰恰走向了自身愿望的反面,它使府内的各种矛盾更加激化,从此,不仅大观园失去了往日的平静和安乐,连荣国府也日见其衰颓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探春“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番话,可说是给这场闹剧做了一个精辟的总结,揭示了它的悲剧实质。
作为这场闹剧的牺牲品的只能是奴才,有些受迫害而死,有些被逐出府,连充当抄检急先锋的邢夫人陪房王善保家的也挨了耳光,成了现世报。
四、品读鉴赏
《诉肺腑》提示:
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朗读人物对话部分和心理描写部分,仔细体味其思想感情。
方法;点评法
1.课文第三段,史湘云以及袭人对宝玉规劝的一段对话描写:
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改不了。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得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
这段对话,充分表现了宝玉厌恶仕途,不愿与士大夫交接,蔑视封建道德伦常规范,具有强烈的叛逆性格。史湘云劝说宝玉要热心仕途,多结交官宦,讲谈经济学问。但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不及宝钗那样深。史湘云的言词表现了她的娇憨活泼、开朗豪爽的性格特征。袭人与湘云一起规劝宝玉,表明了袭人与宝权所遵奉的行为规范是一致的。显然,湘云、宝钗对宝玉的规劝是善意的、真诚的;宝玉的反感,是自然的、真实的,都是无可指责的。
2.课文第三段,湘云因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而被宝玉斥为说“混账话”,并当众颂扬黛玉不讲这些混话:
袭人道:“……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宝玉视黛王从来不讲“混账话”,显然,这是宝黛爱情的根本。
3.课文第四段描写了黛玉听了宝玉的知心之语后的内心状态: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烧,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
“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这八个字,极其准确地概括了黛玉此刻复杂的心理状态。黛王幼年间也曾受过封建教育
,但并不严格,封建礼教和功名利禄观念对她的影响微乎其微,因而保持了纯真的天性;又因父母早逝,生活孤单,她只能从寻求知己中获取感情的慰藉。来到贾府以后一她和宝玉很快就达成了感情上的默契,并发展成了爱情;而与此同时,她又不能不想到,宝玉作为荣国府的唯一继承人,身边有那么多的女性,他能唯独钟情于自己吗?现在,她听到宝玉亲口说出“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而且是当众说的,怎能不“又喜又惊”呢?但理想终归是理想,它能否变成现实呢?在当时的婚姻制度下,没有“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自由相恋的情人是很难结合的,更何况在这诗礼簪缨的大家族里,“金玉之论”似乎已成定局!瞻念前途,不寒而栗。这也是寄人篱下的黛玉所特有的一种心态。
4.课文第五段,宝玉对黛玉诉说的肺腑之言。
①宝玉乃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见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②“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这是宝玉对黛玉从内心中吐露的真实之言。
《宝玉挨打》提示:
《红楼梦》中的“宝玉挨打”是封建卫道者贾政和封建叛逆者贾宝玉之间,第一次以剧烈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一场面对面的冲突。品赏的重点放在:①在宝玉挨打这一事件中,贾政、宝玉、王夫人及贾母的表现,如何显示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②宝玉挨打后,宝钗、黛玉先后去探伤,两个人的言行不同,表现了各自什么样的内心活动。
品赏一:众多人物在宝玉挨打事件中的表现,显示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1.“宝玉挨打”是怎样引起的
宝玉为了丫鬟金钏儿跳井自杀,正在徘徊懊恨而弄得精神错乱时,恰巧碰到贾政走来,和他“撞了一个满怀”!如此莽撞,足使贾政恼怒,何况,贾政因为宝玉没有和封建官僚贾雨村好好应酬,本来就不高兴;喝问之下,见宝玉神经不够正常,气更加惹大了。恰恰又在这时,忠顺亲王府派人来查问名艺人蒋王菡的下落,暴露了宝玉在外结交艺人,在贾政看来是“流荡”行为;偏巧又碰上贾环乘机进谗,把金钏儿投井的事加以夸大歪曲,说成是宝玉“强奸不遂”,在宝玉的“不肖种种”上又加了一条“大逆不道”;这就把贾政“气得目瞪口呆”“气得面如金纸”……情节的层层推展,把贾政和宝玉之间所存在的种种矛盾,一齐集中起来、交织起来。贾政凶恶地大叫:“拿宝玉来!”
2.贾政的忧虑
宝玉被贾政的仆人逼着走来。“贾政一见:眼都红了,也不暇问他……只喝命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在贾政看来,封建主义的一套“诗书礼教”已在宝玉身上失效,只有毒打才能改变宝玉。表面上看,这场毒打含有金钏儿投井的因素,好像贾政也十分看重这个婢女的人命。其实并非如此。在“打”的过程中,支配着贾政的思想动机是:
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哪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弑君杀父”,一语道破天机。原来贾政是在担心宝玉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3.宝玉的不“悔改”
在贾政的淫威紧逼下,宝玉始终没有求饶,也没有“悔改”的表示,表现出他不屈服于封建势力;但是,他也没有作出正面的反抗。此时的宝玉,虽然是封建贵族家庭的“逆子”,但毕竟是在“温柔富贵之乡”长大的,免不了出身阶级和时代历史的局限,狭窄而温饱的生活,使他还不能冲破荣国府这个封建牢笼。
4.王夫人的“母爱”
王夫人的出现,缓和了这一场冲突。
王夫人是杀害金钏儿的凶手,一见贾政把宝玉打得半死,又要把他“用绳勒死”,就抱住放声大哭起来。并且叫着贾珠的名字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可见,王夫人之爱宝玉,想从贾政的棍子下救出宝玉,是因为她现在只有这一个儿子而已。这个儿子,虽然在她看来是一个不孝的“孽障”,但她不能失去这个“孽障”,因为失去这个“孽障”,就几乎等于失去了她的一切。在封建社会里,作为一个传宗接代的工具的女人,如果没有儿子,她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冷淡凄凉的日子就会等待着她。请看王夫人对贾政和宝玉的两段哭:
……我如今已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弄死他,岂不是有意绝我呢?既要勒死他,索性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如一同死了,在阴司里也得个倚靠!
你替珠儿早死了,留着珠儿,也免你父亲生气,我也不白操这半世的心了!这会子,你倘或有个好歹;撂下我,叫我靠哪一个!
“叫我靠哪一个”,正是王夫人一面认为宝玉是“不肖之子”,一面又维护宝玉的真正原因。可见,王夫人的母爱,是以利害关系为内容的母爱。
5.贾母的“溺爱”
贾母的出场,才暂时平息了冲突。
贾母这时几乎是以一个令人喜悦的角色出现的。当听得一声通报:“老太太来了!”这时,紧张的心情确实可以舒松了一下。在“老祖宗”的维护下,宝玉的种种带有反封建主义的叛逆行为,得到了不小的伸展。
面对宝玉挨打,贾母用来驯服贾政的封建主义“孝道”,又发挥了作用。这个“孝道”,先使贾政“躬身陷笑”,接着又向贾母保证“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最后甚至“直挺挺跪着,叩头谢罪”。这时,贾政所深为忧虑的那个“弑君杀父”,已经抛弃一旁了。贾母出场前后贾政对宝玉的态度是前后矛盾又滑稽可笑的。他外表看去好像“威严刚毅”,实则平庸迂腐。他对宝玉的封建压迫,暴露出统治的无能为力。
品赏二:宝玉挨打后,宝钗和黛玉先后去探伤,两个人到场后的言行不同,内心活动也不同。
1.第一个来探望的是薛宝钗宝钗来探望宝玉时,并不急于看宝玉的伤势,而是先将一丸药交给袭人,吩咐袭人晚上怎样为宝玉敷治。她给人的印象是那样镇静、安详。待到宝玉睁眼说了话,她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从宝钗的头两句话听来,她对贾政的毒打即使不赞成,也决不反对,认为是宝玉不听人劝告造成的,倒有点责备宝玉的意思。其次,“听人一句话”的“人”,显然指她自己,她来探望,有使宝玉改弦易辙、回到封建统治者的“正途”的意思。再次,她对宝玉是有“情”的,见宝玉被打成这样也确实“心疼”,却又先说老太太、太太心疼,然后用“我们”代称,最后自悔失言,不说出“心疼”二字来。这些,都表现了这个“大家闺秀”的风范;温柔、贤良、端庄。
2.林黛玉来得迟,却最有吸引力黛玉来探望宝玉,选择黄昏时刻,一是要避开大批的探望者,这样才能跟宝玉说几句知心的话;二是她已经哭了大半天了,“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怕别人取笑。
黛玉见宝玉,自有千言万语要说,可作者却采用了反宾为主的写法,着力写了宝玉的心态、动作和一大“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话虽短,但意味深长,它包含着沉痛、体贴、哀怨,也包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委屈和畏缩。
黛玉爱宝玉爱得深,以宝玉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她的纯真的性格在这一节里表现得极为鲜明。
《抄检大观园》提示:
《红楼梦》出现了两次矛盾冲突的高潮,一次是宝玉挨打,另一次就是抄检大观园。这两次矛盾冲突的高潮在表现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结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抄检大观园”是贾府内种种矛盾激化的结果。抄检来势凶猛,打击的矛头首先指向那些年轻的奴婢,抄检的整个过程是封建主子对年轻女奴的一次血腥镇压。学习这课书要着重了解以下几点:
①抄检大观园是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重大事件,其中主要矛盾是什么?
②在抄检大观园这一矛盾冲突的高潮中,各种各样的人物以及他们之间所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是如何得到深入、细致的揭示的。
品赏一:抄检大观园这场轩然大波的产生是由于贾府主子间内部矛盾所引起的。
l.贾母的丫头傻大姐在大观园的山石背后检到了一个“绣春囊”,被邢夫人拿去了。邢夫人就派她的陪房、心腹王善保家的将“绣春囊”交给了弟媳、贾府的当家人王夫人。王夫人把这看作是出了一桩非常事件,吓得“泪如雨下”,马上去找侄媳王熙凤商量,经过一番策划,由王熙凤领头,周瑞家的、王善保家的作为助手,对大观园连夜进行查抄。查抄结果,一批年轻的女奴,遭到了残酷的迫害,她们中有些被撵走,有的被迫害致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从而结束了大观园中自由欢乐的生活。
2.“绣着囊”本是青年男女表示情意的一种信物,为何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呢?
在贾府这个腐朽的封建大家庭里,出现个“绣春囊”本来算不了什么、但贾府的封建统治者只许自己荒淫无耻,却不允许青年男女自由相爱,认为是丢人的、“伤风败俗”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在这样的气氛下,“绣赛囊”的出现简直被看成洪水猛兽。
王夫人见到“绣春囊”“气色更变”“泪如雨下”,是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原因的。一是怕外人知道后,成为攻击贾府的一个把柄,从而使贾府在上层贵族社会中声名狼藉。“有那小丫头们拣着,出去说是园内拣着的,外人知道,这性命脸面要也不要?”王夫人的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二是存在于贾府主子间的十分尖锐的矛盾冲突。在贾府,掌权的是二房。“正人君子”贾政处理家政庸碌无能,所以实际权力落到妻子王夫人和内侄女王熙凤的手里。王夫人、王熙风这姑侄俩依仗着自己娘家的势力,又有“老祖宗”贾母撑腰,作威作福,有恃无恐,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长房贾赦夫妇对她们早已十分嫉很,一有机会就发作。“绣春囊”的出现,给了邢夫人以更有力的武器。“你们这些当家人是怎样当这个家的?在少爷和小姐居住的大观园里,居然出现了这样见不得人的东西,该当何罪?”这就是邢夫人急于派人把“绣春囊”交给王夫人的原因。邢夫人的突然袭击、使王夫人感到震惊,她不能就此认输,要迅速找出对策来摆脱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经与王熙凤商量,决定连夜抄检大观园,用牺牲年轻女奴来开脱自己,变被动为主动。
在抄检大观园这个事件中,掌权的王夫人、王熙风和不掌权的邢夫人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品赏二:在抄检大观园这一矛盾冲突的高潮中,各种各样的人物以及他们之间所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得到了深入、细致的揭示。
l.王夫人的武断和狠毒
抄检大观园的主导人物是王夫人。王夫人在“绣春囊”事件中为什么紧张激动而又凶恶反常呢?
荣国府中掌权的王夫人和不掌权的邢夫人间的矛盾一直存在。此时邢夫人抓住了“赃证”绣春囊,占了上风、王夫人必须找出对策来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她重用邢夫人的心腹王善保家的,用实际上牺牲王熙凤的权威与荣府的正常运行秩序的方法向邢夫人让步,采纳了突然袭击、强行抄检这一非常措施方案。她还亲自出马,处理从审讯凤姐到组织抄检一直到晴雯等丫环去留这些具体问题。当然,她还想着借机净化一下宝玉的生长环境。
王夫人小题大作。她想整顿宝玉的生长环境,想通过尊重耶夫人、约束王熙风等手段来改善人际关系,但是,抄检大观园的后果是人际关系更加恶化,道德秩序更加混乱。
2.王熙凤的精明和善于玩弄权术
当王夫人主观地断定“绣着囊”是王熙凤和贾琏丢下的东西时,王熙凤虽十分委屈,但作为晚辈不好大力抗辩,也不能简单否认了之。她以委婉曲折的方式,采用层层剖析的方法,从六个方面来说明“绣春囊”绝对不可能是她和贾琏的。入情入理的解释使王夫人感到判断错了。这表现了王熙凤的精明。
王熙凤非常懂得邢夫人派人送“绣春囊”以及王善保家的自告奋勇参加抄检大观园的用心。她从自身利害出发,要查清“绣春囊”来由,好推卸责任,她又不希望兴师动众,主张派人暗访。但由于王善保家的力主公开抄检,她怕得罪婆婆邢夫人,只好放弃原来的打算。对抄检,王熙凤始终是消极的。她是领头人,但有意让王善保家的冲杀在前,碰钉子,做恶人。当晴霎、探春及侍书冲撞以至打骂王善保家的时,她心里是高兴的,这等于给她出了口恶气。当查明“绣春囊”原是王善保家的亲外孙女司棋所丢时,王熙凤非常兴奋、活跃。她盼望的反击邢夫人一派的机会来了,她抓住这一机会,伙同周瑞家的一唱一和,对王善保家的竭尽嘲讽挖苦。王熙凤在抄检中不仅精明,而且善于玩弄权术。
3.王善保家的小人得志、狗仗人势
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的忠实奴才和得力打手。对抄检大观园她想得很美。她想搞个满城风雨来出王夫人等当家人的丑,也想乘机让女婢们瞧瞧厉害。自作聪明的王善保家的,罪有应得,势利小人最终还是自食其果。
4.晴雯的心高气傲和蔑视邪恶
当王善保家的要搜检晴雯的箱子时,“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住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晴雯以一个动作表现出性格的光辉。
5.探春的有胆有识、敢作敢为
探春对家庭中的黑暗腐朽和明争暗斗有清醒的认识,对抄检大观园十分反感,而且立即表现在主动迎击上。她命众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声言丫环们是贼,她是窝主,“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理我的丫头,这却不能。……要搜所以只来搜我”。探春态度强硬是要给抄检人一点颜色看。
对抄检,探春议论道:“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探春的话一针见血,直捣要害,字字千钧。探春还给了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并严词训斥。
探春是一个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的不同凡响的女子。
6.惜春的胆小怕事、洁身自保
在抄检中,惜春对自己的丫头表现得无情无义。入画从小就服侍她,当入画因收藏她哥哥交存的钱财、物件而被疑为贼时,她非但不出来保护,还主动要求给入画以惩罚。她的胆小怕事已发展到冷酷无情的地步。
【篇四】红楼梦教案
《红楼梦阅读课》教案
红楼梦 阅读课教案
教学目的:
1、 通过自测题检验本学期(暑假)以来学生对经典文学名着《红楼梦》的掌握情况;
2、 通过对07年省质检卷和高考卷文学名着阅读题中对《红楼梦》一书的考题设置的讲析,谈谈针对文学经典名着考试的设题与解题思路。
教学设想:2007年福建语文高考首次把《红楼梦》等长篇小说类文学名着,以及《论语》等文化经典着作列入考试范围,即新增加了文化经典着作阅读和文学名着阅读两个部分,共计20分。因为是第一次将名着的专门考查引入高考试卷,所以命卷者不敢将步伐迈得过大,从2007年福建省《考试说明》提供的题型以及省质检卷和高考卷中的题型看,主要是简述某一名着的主要情节,如质检试题中的“简要叙述贾宝玉的取名和抓周这两件事”和高考试题中的述书中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这种考法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刚好也与我们的第一轮基础阅读的设想相吻合。
我们计划利用高一、二这两年将07年高考大纲所要求的这十几部名着能先过一轮,即先进行基础阅读,了解并熟悉文章的内容,待新课程高考大纲出台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第二轮甚至第三轮的强化阅读与训练。目前,我们的学生在高一年时已阅读了《家》、《子夜》、《欧也妮 葛朗台》、《边城》、《雷雨》这五部着作,并且每次的学段考试中我们都会加入该学段所要求的阅读书目的考试内容。本学期我们要求学生阅读的是《红楼梦》、《巴黎圣母院》和文化经典着作《论语》。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学生课前讲话
二、 通过练习来检测学生对《红楼梦》一书的掌握程度。
三、 通过2007年省质检卷、高考卷中的题型,谈谈针对文学经典名着考试的设题与解题思路。
(名着缩微及答案要点)
1、《红楼梦》第二回 关于“宝玉的取名与抓周”的情节(130字)
……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 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 ……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 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 政老爹便大怒了, 说:"`将来酒色之徒耳!'
【答案要点:贾宝玉一出世,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大家都觉得这孩子来历不小,便取名叫“宝玉”。(3分)一年后抓周时,贾政摆上各种东西,叫宝玉抓,可是,他什么都不取,只把脂粉钗环抓过来。贾政大怒,说“将来—定是个酒色之徒。”(2分) 】
2、《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关于“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的情节(946字)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 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 展开<<会真记>>,(《会真记》是元稹写的,结局为张生最终负情于莺莺,而《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会真记》改编的,是个大团员结局。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吧。)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 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 却是林黛玉来了,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 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 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 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 "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 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宝玉听了,笑道:" 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答案要点: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西厢记》,黛玉来后发现宝玉读的是《西厢记》,于是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西厢记》词句表白、打趣。宝玉自比张生(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比黛玉为莺莺(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说宝玉是“银样蜡枪头”。 】
四、 学生自主设题与解读文本(也可参考教师所提供题型)。
题型示例:
1、简述“木石前盟”由来。(07年10月月考试题,同类题还有“金玉良缘”、“风月宝鉴”、“太虚幻境”等。)
2、“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句话是哪个人物所说的,简述与这句话相关的故事。(同类题还有冷子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香菱:“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等。)
3、“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请指出这则判词分别预示了哪两个女子的命运,并简述其中一个女子的身世与命运。(同类题还有其他十二钗的判词及身世命运等。)
4、简述《红楼梦》中某位人物的的出场方式。
5、《红楼梦》一书中,有许多通过梦境来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暗示情节主题的场景描写,请复述其中一个梦境,并简要述说这个梦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6、《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句话是谁说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五、 布置作业:
a) 自选或从教案所提供题型中选择一个话题完成今天的阅读作业。
b) 结合本节课内容,继续深入阅读《红楼梦》及《巴黎圣母院》,迎接两周后的学段考试。
【篇五】红楼梦教案
红楼梦导读 教案
《红楼梦》导读 教案
一、 导入
《红楼梦》的巨大影响
1.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清o《竹枝词》
2.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
3. 《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
4. 《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的欧洲。
5. 《红楼梦》是一部大书。有评论家这样说,几千年中国文学史,假如我们只有一部《红楼梦》,它的光辉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
6. 张爱玲: 人生“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7. 毛泽东评价:不读五遍《红楼梦》,没必要发表评论。
二、介绍作者:
曹雪芹(1715~1763)?清代著名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奴才)。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姑母由康熙指婚,嫁给平郡王成为王妃。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今传《红楼梦》80回以后他已写完,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后40回由高鹗续书。
《红楼梦》曹雪芹: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教案
三、《红》内容介绍
1、内容梗概:
《红楼梦》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的。 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贯穿全书的全线。它以宝、黛争取爱情自由、 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以宝、黛最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爱情的悲剧结局而告终。这条线索从第三、四两回,林黛玉和薛宝钗接踵来到贾府,与宝玉的爱情纠葛开始形成,并在矛盾中向前开展。直到第九十七、九十八两回,黛玉和宝钗在“哀”“乐”截然不同,“悲”“欢”强烈对比之下,一个“魂归离恨天”,一个“出闺成大礼”,终成悲剧结局,是主线的高潮,也是实现全书主题的集中所在。
另一条线索是以宁、荣二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由一些彼此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情节组成的副线。它以封建的阶级压迫,等级制度以及封建贵族寄生腐朽,荒淫糜烂的生活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它以贾府及其亲族的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它以贾府及其亲族的一一衰败为结局,不仅构成主线的社会背景,并与主线殊途同归,提示和鞭笞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2、 《红楼梦》 120回的内容简介
1-5回 全书总序
6-18回 揭露贾府的豪奢生活与内部矛盾(秦可卿之死、修建大观园、元妃省亲) 19-54回 写宝、黛爱情以及宝玉与家长的冲突(黛玉葬花、宝玉挨打)
55-78回 描写贾府的危机(探春理家、抄检大观园)
79-120回 描写众人的命运和结局
3、 《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
第1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在“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
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才,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红楼梦教案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这仙草遂脱去草木之态,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前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哭声”相照应。
第2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3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A.描写贾府环境:
透过黛玉的眼睛,看到贾府建筑、陈设的“硬件”和服饰、仪节的“软件”,使读者清
楚地认识到了贾府的环境特点—-奢华。
B.主要人物出场:林黛玉(人物外貌描写)
贾母 王夫人 邢夫人
李纨 迎春 探春 惜春
王熙凤 (人物语言描写)
贾宝玉 (宝黛初会、宝玉摔玉)
第4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护官符”是《红楼梦》的一个总纲。它以“俗谚口碑”的通俗形式,概括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豪华生活和显赫气势,揭示出“四大家族”这个封建贵族集团的腐朽性、寄生性。“四大家族”通过姻亲关系紧密地勾结在一起,“扶持遮掩,皆有招应”,“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他们的权势上通宫廷,下联州县,滲透到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实行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思想统治。“护官符”里的“四大家族”的统治,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护官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
第5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命运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摸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十二金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
A.诗词、曲赋、对联、谜语、酒令、花名等暗含人物性格、命运(重点第五回)
《红楼梦》中的大多数诗词曲赋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那一部份的情节。比如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看到的十二钗册子判词和曲子,揭示了重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倘若我们跳过不看,或者也像宝玉那样“看了不解”,觉得“无甚趣味”,那么,我们能知道的至多是宝玉做了一个荒唐的梦,甚至简直自己也有点像在梦中。举例: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解说:这是专门说宝玉和黛玉的。前面说过,宝玉原是女娲炼石补天留下的一块石头,后来成仙做了神瑛,而黛玉原是天庭一棵绛珠草。所以阆苑仙葩指黛玉,美玉无瑕指宝玉。在天庭时神瑛就对绛珠草关爱有加,所以绛珠草说要用一生的眼泪回报他。这就是故事的前因。“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一句是对宝黛爱情的一个总结。他们的相遇是奇缘,是前世就定好的奇缘,可是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又注定无缘,只能看心事终虚化。所以黛玉妄自嗟呀,宝玉空劳牵挂,宝玉是水中月,美好但是无法触及,黛玉是镜中花,美丽却触摸不到,无论水中月,镜中花,都是美丽而不现实得东西,就像他们的爱情,只能“终虚化”。绛珠草实现了前世的诺言,用了一生的眼泪来回报神瑛,可是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呢?春流到冬尽秋流到夏,年复一年,泪流干了也就香消玉殒了,那一段人间佳话,木石之盟,终究只是一个太美好的传说。
【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解说:王熙凤是贾府的实际当权派。她主持荣国府,协理宁国府,而且交通官府,为 所欲为。这是个政治性很强的人物,不是普通的贵族家庭的管家婆。她的显著特点就是“弄权”,一手抓权,一手抓钱。王熙凤是四大家族中首屈一指的“末世之才”,在几年掌权中,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为了贾府耗尽心力还是没能挽回败局。
按照曹雪芹的原意,这个贾门女霸的结局是很惨烈的。脂砚斋批语说王熙凤获罪离家,
【篇六】红楼梦教案
红楼梦教学设计
《<红楼梦o原著精选>赏析》教学设计
江苏省姜堰市溱潼实验小学 孙改玲
【教案背景】:
小学课外阅读教材中安排少量文言文,只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色,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红楼梦o原著精选》中出现了少量的文言文,虽然文言文不多,但是相对现代汉字而言,学生较难懂,学习起来也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小学生读《红楼梦o原著精选》,应在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准确把握人物形象上下功夫。
【教学课题】:
《红楼梦o原著精选》
【教材分析】:
《红楼梦·原著精选》是六年级上学期学生阅读书目之一。《红楼梦·原著精选》中选取了适合儿童阅读、能引起较大阅读兴趣的章节,以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贾探春等主要人物为中心,选取了原著中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思想主旨的经典回目。书后还附有经典评析,对《红楼梦》的思想倾向、人物形象以及书中难解的隐语作了精到的解剖,以帮助小读者理解、欣赏这部伟大的古典名著。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法、精彩片段鉴赏法等。
【教学目标】:
1.认识《红楼梦》的地位及其伟大成就。
2.了解作者曹雪芹、高鹗的生平。
3.了解《红楼梦》内容概要。
4.分析人物个性化语言特征,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5. 感受《红楼梦》中诗词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贾宝玉与林黛玉共读《西厢记》的图片,问:两位人物出自四大名著中的哪一名著?
2.常言道:“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长篇巨著《红楼梦》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最复杂的杰作,是一部浓缩的二十四史。人们常常感叹“说不尽的《红楼梦》”,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红楼梦》,感受中国审美文化的精粹结晶的无穷魅力!
二、作者介绍
略
三、内容概要
1、出示护官符,认识《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
出示护官符
生读护官符,思考:这护官符向我们介绍了《红楼梦》里哪四大家族?主要写哪个家族?
2、出示《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
思考:
①曲名《枉凝眉》的意思是什么?
②“阆苑仙葩”“美玉无瑕”分别指谁?
③由两个人物,老师想到了“木石前盟”的故事。
学生讲“木石前盟”的故事。
④从歌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3、《红楼梦》主要写了什么呢?
①学生概括
②师总结
四、人物点击
过渡:《红楼梦》中人物很多,据记载,共有975人。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特点。
1、 出示精彩片段(一):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请你猜猜这段话描写的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通过这些语段,你能看出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是什么样的?从哪儿看出来的?
2、出示精彩片段(二)
金陵十二钗的一段判语: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①这判语说的是谁呢?王熙凤。
② 播放“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片段,一睹电视剧中王熙凤的风采。 ③简短的一个片段,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熙凤?
④师小结红楼梦教案
3、初步认识“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指的是哪些人?
①学生回答
②老师小结
4、交流事前制作的人物卡片
①学生小组内说人物,谈特点
②大组交流人物及其特点
五、诗词诵读:
1.师:据统计,《红楼梦》保存了225首诗词曲赋,几乎遍及每一章节,所以有人说它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
2.赏析《红楼梦曲o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①《终身误》的曲牌名是何含义?
②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吟诵。
3.个性解读《葬花吟》:
4.拓展:《芙蓉女儿诔》。
六、练习闯关
1.《红楼梦》又称《》,全书共()回,作者是()和()。
2.贾宝玉有四个姐妹,即“四春”,分别是元春、( )、( )、( )。
3.填写下列事件中的书名、文章名、歌名:读《》黛玉嗔宝玉、林黛玉痛吟《》、跛道人吟唱《》。
4.填写下列事件中的人物名:()枉法徇私情、惹是非()遭毒打、() 抱恨离人间、()狠施调包计。
5、谜语:
踏雪寻梅 辞岁之后 不是真正的奇珍 (分别打《红楼梦》一人物名)
七、总结升华:
《红楼梦》的第一回中,作者曹雪芹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那么多人评论它,那么多人研究它,但是谁解其中味?我们了解它的味了吗?还有多少味未解呢? 所以,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鸿篇巨著,我们不能浅尝辄止。老师相信,随着你们阅历的增长、思想的成熟,你们对这部名著会有更深刻、更丰富的认识!
【教学反思】:
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是一篇长篇小说。课前我对此节课外阅读课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课上,我首先由主要人物林黛玉和贾宝玉共读《西厢》的图片入手,引出《红楼梦》,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认识《红楼梦》的地位及其伟大成就,了解作者曹雪芹。引导了解《红楼梦》内容概要时,我从引导欣赏《护官符》及《红楼梦》的主题歌 《枉凝眉》入手,让学生知道了四大家族及《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及《木石同盟》的故事。这样,学生对《红楼梦》主要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
“精彩片段赏析”是课堂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重点引导分析了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一是林黛玉,另一个是王熙凤。引导分析林黛玉这个人物的时候,我出示了《红楼梦》第三回,贾宝玉第一次见林黛玉的一段话。这段话全面概括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由问题“通过这些语段,你能看出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是什么样的?从哪儿看出来的?”入手,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了解到一个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天生丽质,冰雪聪明的林黛玉。分析王熙凤这个人物时,引导看金陵十二钗判语,并播放“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片段,一睹电视剧中王熙凤的风采,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美中含威,张狂泼辣,世故圆滑,八面玲珑,善于奉承,虚伪泼辣,机变狡黠,八面玲珑, 巧言利舌的王熙凤。这是课堂的高潮部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欣赏了有关王熙凤的判语。简短的视频播放,使学生直接感受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接着,让学生交流课前制作的人物特点——说人物,谈特点。这是本节课处理得最不好的地方。本来我是打算让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人物卡片。因为课前未认真指导制作,所以学生制作的卡片不够精美,且设计的人物面较窄(人物就仅限于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薛宝钗、贾政)。因而羞于展示,只简单地交流了一下,就草草收场。其效果可想而知。
据统计,《红楼梦》保存了225首诗词曲赋,几乎遍及每一章节,所以有人说它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课上我重点引导赏析了《红楼梦曲o终身误》。让学生感受《红楼梦》中诗词的无穷魅力。因为《红楼梦曲o终身误》是古文版,加上课前没有好好地备学生,所以引导欣赏时不能得心应手。
""
总之,这堂《红楼梦》赏析课,有成功的地方,亦有失败的地方。今后,我将精益求精,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篇七】红楼梦教案
高一选修课教案红楼梦
高一选修课教案
《红楼梦》和曹雪芹
教学目的
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
本课,首先介绍《红楼梦》及其作者,使学生对这部古曲名著及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有初步了解,引发他们读全书愿望。其次根据课文特点,重点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难点则在于准确地把握黛玉和宝玉的性格特点。至于教学方法有两种选择:如果课前能组织学生看《红楼梦》电影、《红楼梦》电视连续剧或有关章节的录像,则采取专题讨论的方法,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则以教师引导、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通过教学全过程达到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教学难点
作者所处社会背景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古代小说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明、清时代出现了许多长篇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等。我们阅读古代小说有什么意义呢?由于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我们可以从优秀的古代小说中看到它所展示的历史画卷。它不是告诉我们抽象的概念,而是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变化多彩的场景,错纵复杂的社会关系,各具个性的人物。这对于我们了解那个社会或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情况,了解在那个社会或那个时代中的人们是怎样生活、怎样斗争,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都有积极的意义。我们还可以从优秀的古代小说中认识到我国古代小说在艺术上的共同特色是长于人物行动、语言的描写,用人物的行动、对话来展开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这对于我们学习写人记事无疑地有借鉴作用。
怎样阅读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小说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阅读小说首先应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有关情况,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认识作品反映的现实生活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小说以人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优秀作家总是追求写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这种典型性格既表现出某个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人们共性,又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理解人物的个性特征中理解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社会意义。小说又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它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亮相,展示他们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故事情节发展的全过程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认识现实社会。小说要给人物提供活动场所,也就是故事发生的地方,这就要写环境。环境对人物起制约作用,存在决定意识;人物也会对环境起反作用,改造客观世界。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典型环境中理解人物典型性格的社会意义。
二、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他的曾祖母
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待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有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棉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頫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见《红楼梦》第一回),“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芹圃》)的贫困生活。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见《红楼梦》第一回),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如导言所述,我们阅读小说首先应了解背景和作者有关情况。这可以自己动手查阅资料。上述材料就是根据《中国文学史》及《红楼梦》第一回有关文字整理的。
附录:《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语文第四册(必修)教学参考书》1991年5月版。课前印发给学生参阅。)
第二课时
一、《红楼梦》的序幕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
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2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贾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关系,大致可列表图示如下:
(注:框中人物,冷子兴演说时已不在世,括号内的人物,是上一个人物的配偶。)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钢。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 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二、学生自读《林黛玉进贾府》
思考并准备回答问题:“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次来了,她看到的、感受到的与别家有哪些不同?
(1)贾府地处什么地方,她来到贾府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2)进入贾府到贾母居处,她看到了什么?
(3)她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了什么?
(4)她在府内所见到的人,概括起来为两类,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组织课堂研讨: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
2.明确作者怎样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言:林黛玉进贾府,贾府便是她以后长期生活的地方。听母亲说过外婆家与别家不同,怎么个不同,黛玉今来至外婆家当会细心观察、判断。作者就是以黛玉进府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视线来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这也是作者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的典型环境。
二、课文分析。
贾府:小说所描写的典型环境,封建社会的缩影。
依次提出以下四个问题,待同学(可以是小组发言人)充分发表意见后,分别给予提示,最后由教师作结。
1.提问: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提示: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这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宠伟气派,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威严和显赫。
2.提问: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
提示: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的确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然而贾母居处还不是正内室。
3.提问: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
提示:往东。“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由堂屋进入东耳房,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真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见《红楼梦》第四回)这宏伟豪华的府第,那皇帝御书大匾,郡王手题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的确与别家不同。
4.提问:黛玉在府内所见到的人,可分为两大类,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在贾府里聚居着两类人:一类便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少数主子,他们的荣华富贵依恃那握有“万几宸翰之宝”的皇帝;另一类则是人数众多的为主子服役的小厮、媳妇(此处指女仆)、婆子、嬷嬷以及等级不同的丫鬟,他们是受压迫、被奴役的奴隶。
结语: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从中我们不是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吗?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林黛玉进贾府,又是内亲,自然见到贾府一批重要人物。尽管课文对他们的介绍有详有略,有虚有实,但毕竟有些主要人物在读者面前第一次亮了相。
作业:
1.从文中写与黛玉接触的人的详略,从贾府内政的权力分配,从对黛玉今后命运的影响,你认为应提出哪些人物来分析更有意义,更符合作者的表现意图?
宝玉挨打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抓住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体会作品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方面的特色。
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理解分析人物形象,透视人物性格,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体会宝玉挨打是两种思想观念的冲突,从而清醒认识封建家长制的虚伪和罪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探求理解贾政和宝玉父子冲突的深层原因,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
2.引导学生通过微妙的细节冲突,挖掘深层的矛盾,了解小说复杂的时代背景及丰富的社会思想文化内涵。
3.引导学生通过层层铺垫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的个性化特征。
4.通过《宝玉挨打》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成熟面对现实的社会、未来的世界,选择、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探究导入
父亲管教儿子是一个最寻常不过的家教话题,在我们看来,这样的一篇文章又能有多少可读之处呢?然而事实是,我们拿起书便放不下了,因为本文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每一个环节都设计的一波三折。小说正是通过对宝玉挨打这一事件的描写,揭示了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及社会背景,同时也展示了相关人员对宝玉挨打所持的态度。
二、探究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小说的情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全文分两部分,一是打前交待起因;二是宝玉挨打后众人的反应。
2.小说情节的开端交待的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主要有哪些?
宝玉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
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书中多次写到宝玉被迫与这些官僚应酬,因为父亲贾政想让他多历练一些仕途经济上的经验。宝玉对此原极反感,今日更无兴趣,表明了他厌弃传统生活道路的思想倾向。 其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贾府与忠顺府素无交往,显示两家不属于同一政治集团,本有芥蒂,所以贾政感觉事态严重。琪官又名蒋玉菡,是一位唱戏的优伶,当时属于地位卑贱的一类人。宝玉偏偏喜欢和这样的人交往,并且情趣相投,也是他叛逆性格的重要表现。
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宝玉不喜欢读书,却爱和丫鬟们厮混,颇受周围人猜忌。宝玉这样做,是因为他从少女们身上看到了清纯自然的一面,与浊臭蠢笨的男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宁肯与地位下贱的丫鬟厮混,也不愿见贾雨村那样势利恶俗的官场中人,是其叛逆性格中最突出的表现。贾政对此早有不满,如今听信谗言,顿起教训之心。
3.宝玉挨打前有什么神情变化?
宝玉见贾雨村是“思欲愁闷”;回来听到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是“心中早又五内摧伤;见到母亲是“进来被王夫人数落教训”;出门后是“茫然不知何往”“低头感叹”;与父亲“撞了个满怀”、“倒抽了一口气”、“垂手一旁站着”、“惶悚”; 忠顺府索人,起先隐藏事实,后被揭穿,“轰去魂魄”、“口瞪目呆”;宝玉听见父亲吩咐,知“多吉少凶”,找人报信又不能,“急的跺脚”,被逼出门去挨打。
4.宝玉挨打的前奏和挨打的过程,作者是怎样安排情节的?
采用逐层递进法,写得气氛愈来愈紧张。先写贾政不满于宝玉精神萎靡,次写忠顺府索琪官,接写贾环进谗言,终于激怒贾政。紧急情况下,宝玉却找不到人向内报信。遇到一个老婆子,偏偏耳聋,使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写贾政笞子,也是层层递进:先是小厮打,次是亲手“盖”,三是在王夫人到来后板子下得又快又狠,终至于要用绳子勒死儿子,冲突发展到顶点。
5.小说情节上一事紧接一事,层层深入,丝丝入扣,情节高潮到了非如此不可的境地。这其间贾政的神色变化也很有层进性,请找出对贾政神色变化的描写。
初见时“原本无气”,证明此时还未起波纹;但看到贾宝玉垂头耷耳,“应对不似往日”,语无伦次,“倒生了三分气”,微波渐起;忠顺府索人,使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波浪已涌动;贾环告状,中伤之言犹如火上浇油,“大逆不道”使贾政神色“面如金纸”“眼都红紫了”,浪涛已拍天,矛盾激化到极点,打已成为必然。
6.宝玉挨打片断中也有偶然性的情节,请试着找出,看看它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宝玉被喝禁在厅上,他料到挨打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假想,如果贾母、王夫人此时得信,掀起的巨浪便会一下子平息,读者被吊起的胃口也会顿时放下。相反,高明的作者不但不如此做,反而利用偶然性的因素再来触发:机灵贴身的小厮焙茗不见踪影,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老妈子偏又是个聋子。偶然性的因素为必然性的结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7.宝玉挨打的情节中集中反映出哪些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
宝玉挨打的情节中集中反映出父子矛盾、嫡庶矛盾、母子矛盾、夫妻矛盾等。
(1)贾政三“打”(父子矛盾)
一“打”,先由小厮们打了十来下。
【篇八】红楼梦教案
红楼梦教案
《情真意切释猜嫌》教案
导入:我们每个人都会结交一些知心朋友,那大家还记得是什么原因让你们成为知心密友的吗?也许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分下性别,对于男生来说,可能是一起打了一次篮球,或者是一起喝了次酒,甚至有可能是不打不相识;对于女生呢?一起吃饭逛街,那如何迅速拉近二人距离,在彼此信任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闺蜜”呢?我想,应该是一场推心置腹、互相倾吐内心秘密的交谈吧。在文学作品中,就有两位美丽的女主人公为我们展现了这样的一段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节选自《红楼梦》的课文——《情真意切释猜嫌》
一、初步感知
1、首先,请大家齐读课文“赏析”部分第二段。 5min ①小说中林黛玉与薛宝钗是什么关系?(情敌)②她们同时都喜欢着谁?
2、两个女孩子同时喜欢着一个男孩子,难免会有些“猜嫌”。我们可以先看一个片段,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现在请先看一下,酝酿下感情,要把情敌的感觉读出来。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完,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笑道:“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道:“要来时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看,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不解这意思?”
(节选自《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请学生点评朗读,(把情敌之间那种酸酸的醋味读出来)
①从刚才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中,我们可以看出黛玉有什么样的性格?(敏感多疑 爱吃醋) 5min
二、整体把握
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来。
1、从文章标题和课文后的“赏析”来看,主要是谁对谁有“猜嫌”?从文章中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只当你心里藏奸”)
(“往日竟是我错了”"")一连用了几个“竟”,说明黛玉之前对宝钗看法确实有误。(这段话,表明了黛玉什么样的心情呀?)
①请学生朗读这段文字,注意读出黛玉的自责和羞愧。
2、从文章结尾处来看,黛玉对宝钗的猜嫌消释了没有?
黛玉在前面与任何来看她的人,说不上三两句话就厌烦了,可是在课文最后,黛玉却非常希望宝钗晚上再来,这是一种诚心诚意的邀请。可见黛玉的“猜嫌”完全消除了,才有可能主动提出邀请,而且和前文形成对比并且首尾呼应。
黛玉视宝钗为情敌,而她本身又是一个敏感多疑之人,觉得宝钗“藏奸”,那么这种猜嫌为什么最终消释了呢?我们首先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深层理解
1、从什么时候黛玉的猜嫌开始消释了?
从黛玉自责开始。
2、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三段黛玉所说的第一段话。这段话有点长,请概括这段话包括的主要内容?
自责;赞美宝钗;寄人篱下的心境。
3、为什么这一段话表明黛玉对宝钗的猜嫌在消释呢?
从内容来看:黛玉是个自尊心极强的女孩子,用《红楼梦》中的话来说,那就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但是在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责备了自己好多次。除了有自责外,还有对宝钗的夸奖和赞美。如此一个高傲之人,能主动低头承认自己的不是,并当面称赞对方。可见真的是放下了心里的防备,对宝钗的猜嫌在消释。
黛玉是不会轻易向别人讲述自己的身世的,要知道她的身世是她很多小情绪的来源。再加上性格封闭,在贾府也是处处小心,时时留意,她不愿向别人袒露心扉。但是在这个时候,她却向宝钗倾诉自己的心事,看来她真的是被宝钗的真情所感化了。
从这段文字的篇幅来看:刚来贾府的黛玉在为人处世上有这样的“信条”—— 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而如今她却长篇大论说了这么多,可见此刻的她有很强的倾诉欲望,也很相信宝钗,愿意和宝钗分享她的内心。
4、我们分析了这段话的内容,也分析了黛玉对宝钗情感的变化,接下来请大家来表演这段话。(在表演之前,我们先弄清楚这几个问题)
(怎么读?明确轻重缓急,做到情感与内容相吻合)
整体语速应该是? 较为缓慢(情绪比较激动的地方读快一点)
哪些地方应该重读?
陈述客观事实的句子应该怎样读? (较为平静)
注意含有情感的句子。
我们知道《红楼梦》中出场人物众多,并且各自特色鲜明,栩栩如生。而要去塑造一个个极具个性的人物形象,精妙的人物语言不可或缺。通过人物极富个性的语言我们可以感知人物形象的特点。
5、从刚才的朗读中能否听出黛玉是个怎样的人呀?
敏感多疑,谨慎小心,尖刻小气,最重要的是坦率真诚。 15min
从黛玉的自责到倾诉自己的寄人篱下的辛酸,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黛玉,也能感受到她与宝钗关系的靠近。但黛玉并不是一开始就主动倾诉,坦诚相待的,这跟谁有关?是宝钗的什么打动了黛玉呢?(情真意切)
6、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对话中,你觉得哪句话最情真意切,最打动黛玉的心? ①“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治好了岂不好?”
生:写出了宝钗对黛玉的关心。(如果让你找出一个最能突出宝钗对黛玉关心的那个字,你认为是哪个字?——“总”)“总”字写出了宝钗内心的焦急与担心。
师:那请将宝钗此时内心的焦急用朗读的形式展示一下,好吗? ②“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不是好事。”
生:从饮食上对黛玉的关心,特别是“素日”二字,可见宝钗不是一时的关心,而是始终关注。
③“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也不宜太热。”
生:药方都仔细看了,里面同时多什么少什么,都很清楚地告诉给了黛玉。从“太多”、“太少”、“燕窝一两”、“冰糖五钱”,连炊具“银铫子”都说仔细了,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真正的关心,同时也表现了宝钗渊博的学识。
师:这是从用药的角度关心黛玉。宝钗是位细心的女子,你也是。那你能把
这段文字朗读出来,表现出宝钗的那种真诚吗?
不仅言语上关心,行动上有没有也能打动黛玉的地方?
(即使黛玉礼数疏忽也不计较,再次来探望她。)
宝钗的情真意切不仅表现在这地方,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黛玉讲完这番话掏心窝子的话之后呢?宝钗的体贴和关心变了没有?) ④“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
生:前面黛玉诉说自己的身世,宝钗说了这句话,表明自己的身世也一样,简短的安慰足以表达同病相怜的感觉。这种坦诚相待的态度更是无形之中拉近了她和黛玉的距离。
⑤宝钗送燕窝。
生:能想她人之所想。既写出了对黛玉的关心,又解除了黛玉怕麻烦别人的疑虑,可见宝钗善解人意。
这样的关心自然而不做作,处处为对方着想,贯穿始终,真心实意,难怪标题要说“情真意切”了。
7、从宝钗的“情真意切”中,大家觉得宝钗是个怎样的女孩子呢?
温柔体贴,善解人意
8、那么现在大家能否回答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黛玉对宝钗的猜嫌会消释 ?
一方面与宝钗的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在黛玉身体不适,接待不周,礼数疏忽的情况再次看望她表现出的情真意切有关,用真诚打动了黛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黛玉坦率真诚,通情达理。 10min
四、合作朗读
现在,就请大家再次回到课文,通过刚才对两个人物性格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对话。女生们,请叫上你的闺蜜,分别扮演黛玉和宝钗,进行一段对话。男生们,也不必不好意思,拉上你的同桌,也许你们可以读出不一样的味道来。大家可任选文中两人的一次对话,接下来的时间交给大家,我们待会来表演。看谁最能表现出人物的特色。 5min
结束语:
【篇九】红楼梦教案
红楼梦教案
《红楼梦》研究性学习教案一
高一A部语文组 蒋利
一、研究背景、目标
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煌煌巨著《红楼梦》,公认为代表了我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影响跨越时空种族,海内外早有了对它进行专门研究的“红学”,研究著述繁多。时至今日,伴随着同名电视剧的广为播放,《红楼梦》已呈普及之势,“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学生为了提高自身文学素养而学习研究《红楼梦》也成为必然要求,也成为高中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之一。不夸张地说,不懂一点《红楼梦》,只能算半拉子中学生。我们通过研读《红楼梦》,籍此探索研读文学名著的具体方法
二、学习任务:
通过对原著和众多鉴赏评论文章的阅读,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走近大师:了解作者情况、创作概貌、创作风格等。
2、走进作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历史背景、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有更深入的认识。
3、通过对一部作品的深入研读,掌握阅读鉴赏小说的方法,增强文学修养,提高鉴赏能力。02
4、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对作品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5、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阅、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
6、关注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感受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以及由此带给人们的人生思考,滋养人文情怀。
三、成果形式:
1、请提炼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认识,参阅相关资源,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的文章。可以是小型学术论文,鉴赏评论文字,也可以是读后感,随想,等等。
2、总结扩展阅读全过程中的得失利弊,写一篇学习随感。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过程和资源:
(一)准备阶段:
1、尽量读完原著(利用课外时间完成) 2、观看电视剧《红楼梦》片断(1课时)。 反思:
(1)你读完原著后初步的感受是怎样的?那些你阅读中很宝贵的第一感觉,是否记在随笔上了?
(2)关于《红楼梦》,哪些问题是你有兴趣深入、并需要解决的?能具体明确地把问题描述出来吗?阅读原著时有没有对问题涉及的内容做重点关注?
(3)准备阶段你完成任务的情况如何?提醒您注意,它将直接影响到您下一步学习的质量。如果情况不佳,要及时弥补。
《红楼梦》研究性学习教案二
一、课堂研读讨论(1课时):
1、设问提示:
《红楼梦》是一盏清茗,她的每一处细节都透着诱人的沁芳。《红楼梦》是一坛陈酿,穿越了时空,散发着迷人的幽香。
阅读咀嚼《红楼梦》,确实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但别只顾陶然其间,误以为自己就是宝哥哥、林妹妹或宝姐姐了,还是看看下面的问题吧。请你选择一个或者自拟一个值得你研究的题目,以便阅读资料时有所侧重。红楼梦教案
(1)曹雪芹是如何创作《红楼梦》的?各位学者对此有什么看法?这些情况对我们理解作品有什么帮助?
(2)《红楼梦》内容的浩大,不同的人赋予它不同的主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鲁迅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在你看来,《红楼梦》的主题可以怎样理解呢?
(3)你对小说中反映出的作者那种由盛衰无常引起的虚无主义意识有何看法?
(4)贾宝玉是不务正业的绔绔子弟还是倜傥风雅的反叛英雄?你怎样看他这个“有补天之材却无补天之用的”“废物”?
(5)小说中的主要女性最终都走向了悲剧性的结局,导致她们人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请试选择其中一人作简要分析。
(6)一面是诗意的“木石前盟”,一面是现实的“金玉良缘”,宝玉无奈地承受着生活的安排。你怎样看宝黛的爱情悲剧?请试就其根源略作探讨。
(7)《红楼梦》曾有过好几个书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你认为用哪个书名较好?试说说理由。
(8)你觉得《红楼梦》的耐读的魅力何在?试简要分析《红楼梦》的语言特点。
(9)《红楼梦》在作品结构安排上有何巧妙之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10)比较原著和电视剧中的《林黛玉进贾府》和《宝玉挨打》两个情节,看改编、增删了什么内容,请对其效果试作评价。
(11)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电视剧《红楼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据悉原导演王立平正在筹拍新版《红楼梦》,根据你读完原著后的感受,试就《红楼梦》电视剧的结局提一些建议。
……
《红楼梦》研究性学习教案三
一、相关资源研读(1课时):
你已经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任务了,那么就用心研读以下的相关资料吧。提醒您,别忘记把重要的信息摘录下来!(注:由于篇幅所限,下面仅列出目录)
第一部分:一生辛苦写《红楼》
(1)曹雪芹与《红楼梦》(《中国古代文学史》)
(2)百家讲坛:曹雪芹其人其书(周汝昌)
(3)百家讲坛: 曹雪芹的生平与家世(顾平旦 张书才 沈致钧)
(4)百家讲坛:《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蔡义江)
第二部分:众说纷纭话《红楼》
(1)百家讲坛: 是是非非王熙凤(周思源 吕启祥 丁维忠)
(2)百家讲坛:漫话宝、黛、钗(李希凡 张庆善 孙玉明)
(3)孤独中的得与失(白石)
(4)给叛逆才女林黛玉正名(佚名)
(5)阿凤阿凤(李广良)
(6)清浊相杂的通灵宝玉(佚名)
第三部分:跟随黛玉品《红楼》
(1)《林黛玉进贾府》文本分析(佚名) (2)葬花词
附录:
(1)《红楼梦》人物关系简图 (2)荣国府平面示意图
3、课下纸媒体资料研读:
(1)书城查阅资料:
(2)图书馆借阅资料:
(3)复印资料:
4、课堂讨论:
针对问题,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深化认识。
反思:古语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阅读的要诀是“受到启发但不被牵制”。更高的层次是:在阅读中生发自己的思想。你阅读的质量怎样?
请做如下反思:
(1)阅读时把重要的信息摘录下来了吗?比如那些可以佐证你自己的观点的材料,还有那些你打算加以辩驳的说法。(当然还包括信息出处)
(2)阅读时“质疑”过材料吗?
(3)阅读过程中是否及时地记下自己思维闪动的火花?(以便整理成文)
(4)阅读时有没有发现资源本身的错误或者缺漏?你用心辨识了吗?
(5)阅读时,发现你要解决的问题资源不足,搜索查询了吗?
(6)讨论时你及时地记下同学们的重要发言了吗?在讨论的思维碰撞中,你是否捕捉到了新的灵感?
二、撰写文章:
1、请提炼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认识,参阅相关资源,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的文章。可以是小型学术论文,鉴赏评论文字,也可以是读后感,随想,等等。
2、回顾、反思、总结研究性阅读全过程中的情况及得失利弊,写一篇学习随感。
三、交流借鉴:
1、课堂交流:
2、上交部分习作,摘要选登精彩见解,供同学阅读、交流、借鉴。
四、总结反思
组织指导研读文学名著《红楼梦》,因为学生阅读鉴赏有极强的个性色彩,因此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肯定见仁见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指出这是相对而言,不能绝对化,否定其中有全面、片面之分,深刻、肤浅之别,激励学生深入全面地思考;研读写作时给予一定的方法指点,同时强调研读可不拘方式、方法,论述须力求充分、周全和严密,使研读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研读《红楼梦》的实验活动,摸索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深化了课堂教学,切实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评论、写作水平,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五、附几篇学生小论文如下:
评王熙凤
一、心机非常王熙凤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一出场就与众不同。别人都是“恭肃严整”,她却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放诞无礼”,而且“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恍若神妃仙子”,“彩绣辉煌”,似乎什么宝贝都能在她身上找到。
熙凤知道老祖宗贾母疼黛玉,“便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赞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通身的气派”,“竟是(老祖宗)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番言行,亲近了和黛玉的关系倒在其次,更主要是取得了讨好贾母欢心的效果。熙凤真是有心机!
之后,熙凤聪明玲珑、富有心机还有更精彩的表现。谈到刚去世的姑姑(黛玉的母亲),熙凤“便用帕拭泪”。待贾母笑道“快再休提前话”,她“忙转悲为喜”。黛玉的母亲去世,出于礼节,也为了迎合贾母丧女的悲伤,她要装样子“拭泪”;既然贾母发话了,她自然乐得转喜,活像一条“变色龙”。她又关切地嘱咐黛玉,什么事“只管告诉我”,既表现了自己的关心,又显示了自己的威严。
由此可见,王熙凤确实心计多,虚伪,善于逢迎。这样一个人,掌管着偌大一个荣国府,若是用心阴险,贾府能不出大问题吗?(文/蔡芬)
二、悲哉王熙凤
王熙凤刚出场时,作者曾借林妹妹的慧眼大肆渲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听就知道是个嘴快的角儿,其嚣张妖艳的衣着、放浪不羁的笑声、放诞无礼的举止,在封建礼教气息浓厚的贾府中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在作者的浓墨重彩之下,我们认定王熙凤应该是众姐妹中活得最舒心、最无拘束、最自由自在的人。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王熙凤虽然手握生杀予夺大权,但当她八面威风、高高在上,对
众侍女仆佣呼来喝去的时候,不会感到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吗?当她争强好胜、玩弄权术的时候,真能够坦然直面众人怨毒的目光吗?我想,表面风光的她内心肯定是孤寂的,相对于言语刻薄但富有才情、体弱多病得让人怜爱的林黛玉和冰雪聪明、温柔娴静的薛宝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王熙凤往往给人以不倒金刚之感,没有人会像对待林妹妹那样谨言慎行、体贴有加,像对待薛宝钗那样坦荡相对、真情流露,所以王熙凤内心的寂寞与伤感其实是比林黛玉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王熙凤敢如此肆意妄为,与贾母的宠爱是分不开的。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她曲意奉承、肉麻恭维、圆滑应变,不惜在众人面前极尽讨好逢迎之能事,可谓是殚精竭虑、机关算尽。我想,当这样一位被称为“脂粉英雄”的“破落户儿”独自面对自己时,心中恐怕是会充满无尽的疲惫与失落的。
虽然王熙凤是贾府众女子中最敢做敢为的一个,然而她的个性、做派,想必是不会有人真正喜欢的;更由于一个“贪”字,她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悲惨凄凉的她终于醒悟:争强好胜了一辈子,到头来都只是一场空。这个外表刚强的女子,内心鲜为人知的痛苦岂是这一句话能够说尽的?
评林黛玉与薛宝钗
一、黛玉宝钗,性情迥异
两位女主角并列“十二钗”之首,一样的美丽,一样的才华横溢。元妃省亲赞“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大观园作诗,二人轮流坐庄:咏海棠,宝卿为魁;题菊花,颦卿夺冠。虽如此,二人性情却迥然相异:一个严守封建礼教,一个敢于冲破束缚;一个注重现实、迎合时代,一个追求理想、蔑视常规;一个精通世故、城府极深,一个不善掩饰、纯真高洁;一个能够一朝反客为主,一个则是始终寄人篱下;一个被看成贤慧媳妇的典型,一个被当成目下无尘的叛逆者;一个热衷于“仕途经济”,一个将自己的心完全献与了茫茫尘世中难觅的知音;一个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追求婚姻,一个为自个的心追求爱情。
贾府的丫头说:“这两位姑娘都是美人一般呢,又都知书达礼的。或出门上车,或在园子里遇见,我们连气儿也不敢出。是怕这气大了吹倒了林姑娘;气儿暖了,吹化了薛姑娘。”丫头一通话,却又道出了林、薛二人的柔弱。(文/孙莎莎)
二、爱情婚姻,各取其一
《红楼梦》中,最抢眼的女主人公要数林黛玉和薛宝钗。俩人差异很大。
单纯的黛玉只知道用用心去爱宝玉。贵族少女的悠闲生活,使她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感情世界,同时也冶炼了他犀利的眼光和深刻细致的头脑,她能洞悉横在她爱情道路上的巨大障碍。她总计较宝玉、宝钗、湘云的饰物,总与宝玉闹别扭,并不是她气量小、小心眼,而是她感到这些饰物像符咒随时都可能断送她与宝玉的爱情,她害怕失去宝玉。当然,即使宝玉爱她,他最终也抗不过家庭的力量。她忠于爱情,并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与黛玉反差强烈的宝钗,很善于逢迎,懂得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她进贾府最初是为了进宫,进宫不成,退而求其次,看中了宝玉的地位,争做二奶奶。她看出这桩婚姻的决定权在贾母手中,就处处“庄重贤雅”,一副贤妻两母的正统风范。尽管事态一直按她的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