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古诗十九首教案 古诗十九首

高中作文 zuowen 1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古诗十九首教案

古诗十九首(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古诗十九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篇二】古诗十九首教案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教案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教案

【课题】《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授课对象】高二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庭中有奇树》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可以熟练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语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想象描绘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以配合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常用字字义及用法

2、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并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图解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练习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语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古诗十九首》的评论,经过上节课的了解,大家已经对《古诗十九首》和《庭中有奇树》有了一定的感知,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更加深入地探究这首诗歌。

接着,全班诵读《庭中有奇树》。

二、走进诗歌

(一)温故知新

1.《古诗十九首》有哪几首诗歌呢?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古诗十九首教案

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2.《庭中有奇树》属于几言诗呢?

五言诗。

古诗十九首教案

(二)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

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怎么分?

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与后四句描绘了两幅图画。

(三)诗歌讲解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PPT展示,并配图)

1、小组讨论,找出关键词、关键字

2、释词:

奇树:珍贵的树。奇:不一般。

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华,同花。滋,繁。

荣:花。木本之花曰荣,草本之花曰华,这里上下句互通。

遗:读作wèi,赠送的意思。

所思:思念的人。

3、释句: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4、提问:这四句诗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发言)

“奇树”说明了树的不一般,“发华滋”道出树的花枝繁茂,有如此美妙的树却无人与主人公一同欣赏,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寂寞,感情的没有寄托、没有慰藉油然而生。独自摘下美丽的花朵,想送给心上人却不知该往哪送,更显出了主人公的孤寂之情。作者用几个字,便反衬了主人公寂寞悲凉的心境,勾画出一

幅孤寂折花图。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PPT展示,并配图)

1、小组讨论,找出关键词、关键字

2、释词:

馨香:香气

盈:满

莫:没法

致:送到

别经时:离别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

3、释句: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4、提问:这四句诗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发言) 一个“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浓,如此香郁的花朵本应愉悦地欣赏的,但此时心上人却在远方,使一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惨然,更衬托出悲凉孤寂之情。“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图。

(四)品味总结

1.本诗为什么要以折花写起?有什么样的作用或意义?

这是女子怀念远行情人的诗,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而她们情感表达也非常含蓄、细腻。所以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就总是以季节的转换来引出下文的情感变化。将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触景生情,寓情于

景,情景交融,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氛围,引起读者无限的联想。

2、点明全诗主题的是哪一句?在这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点明全诗主题的是“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五)板书

先抑后扬

(六)作业

1.查找《古诗十九首》中的其他十八首古诗并阅读,比较其他古诗与本课诗歌 情感表达的异同。

2. 熟练阅读《庭中有奇树》并背诵。

3.认真阅读《庭中有奇树》的翻译,并能在没有辅助资料的情况下自主翻译。

【篇三】古诗十九首教案

古诗《关山月》19教案

课时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篇四】古诗十九首教案

《古诗二首》公开课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特色;

3.引导学生尊重女性,关注女性现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最古老的话题。“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是无数少男少女对爱情的纯真渴望。早在先秦,那还是一个自由的时代,人们在广袤的大地上诉说着对爱情的向往。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诗歌来聆听一个三千年前发生在淇水畔的爱情故事。

二、相关常识

1.介绍《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2.先秦时代的妇女地位。

中国商朝的妇女地位是很高的,中国妇女地位的下降是随着周朝或者儒教的出现而形成的。夏朝在开国时还是母系氏族社会,其居住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游牧性,二是从妻居。商代社会的婚姻是由多个父和多个母共娶,这也是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公羊传》上讲:“诸侯一娶九女,诸侯不再娶。”这个习俗在礼制上流传到后代。周朝时期,已婚妇女地位卑下,婚姻关系能否维系取决于丈夫的好恶。丈夫愿意维系,她是丈夫的附庸;丈夫不愿维系,就要被丈夫扫地出门。《诗经》中的一些诗,如以叙事为主的《邶风·谷风》《卫风·氓》,以抒情为主的,《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蓷》,均为当时弃妇的悲戚之声。春秋战国时代几百年间战争频仍、人口损失惨重,生产力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劳力,这使得婚姻所承担的繁衍人口任务更为重要。于是,连青年男女的私奔在当时都不被绝对禁止,孀妇再嫁自然就不成问题了。甚至在诸侯国君中,这种事都屡见不鲜。史载卫宣公和其继母私通,所生子长大后迎娶齐女,宣公见齐女貌美,竟劫夺来据为己有。《诗·邶风·新台》就是卫人讽刺宣公之作。宣公死后,其庶长子公子顽又迎娶宣姜,生子女多人,有二人后又继为国君。卫人又作《墙有茨》刺之。其贵为国君,竟然迎娶再嫁、三嫁之女,而且其后代并未受到歧视,可见此风俗的普遍。从现存的关于先秦时代法律规定的残存记载中,也未见有对妇女再婚作出限制之处。

三、整体感知

1.正音正字,注意朗读节奏。

2.学生诵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字词,初知文意。

3.教师点拨,部分串讲,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弃妇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抒发了她的悲愤与怨恨,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客观上揭露了当时的阶级压迫。

全诗共分六章。

第一章写的是女主人公答应了氓的求婚;

第二章是写女主人公热切地盼望婚嫁的情形;

第三章是全诗感情上的转折,由对爱情的憧憬转入对自陷情网的追悔;

第四章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负心男子的怨恨;

第五章表现了女主人公的自悲自悼;

第六章抒写了女主人公被弃后的愤恨决绝的心情,感情慢慢转入平静。

四、研读讨论

1.在第一章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女──痴情。

3.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4.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明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5.对比手法的运用。

明确:《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全文用赋。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

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6.找出诗歌中使用“比”的句子,说说“比”的作用。

明确:诗歌中“比”的运用,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使得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含蓄、隽永。

7.找出诗歌中使用“兴”的句子,说说“兴”的作用。

明确: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8.语言特色。

明确:语言形式也是丰富多变。有叠字的运用,如“蚩蚩”“涟涟”“晏晏”“旦旦”;有蝉联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乘彼峗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还有对偶句,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等等。这些语言形式的灵活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旋律美、音乐美,丰富了诗的艺术特色,加强了思想内容的表达。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9.学生再读课文,体会女主人公的心境。

五、梳理积累

1.通假字。

於嗟鸠兮,无食桑葚。於嗟女兮,无与士耽(於—吁;无—毋)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说—脱)

士也罔极(罔—无)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畔)

2.古今异义词。

氓之蚩蚩(氓:民)

将子无怒(将:希望)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财物)古诗十九首教案

三岁食贫。""三岁为妇(三岁:三年,不是指年龄)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差错,过失)

躬自悼矣(躬:自身,自己。悼:伤心同情)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宴:安闲,快乐)

3.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秋以为期(前置的宾语:秋;前置条件:介词“以”的宾语可前置)

4.词类活用。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贰,数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有两样”,即“不专一,不统一”)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二三,数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两三样”,亦即“不专一,不统一”)

5.文言虚词。

氓之蚩蚩(之:助词,用来凑足音节,无义)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以:介词,表示行为凭藉的方式,意为“携带,带领”)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之:结构助词,插在主为片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使其成为偏正结构作全句的状语,可不译。 而:连词,表示递进,意为“而且”)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之:结构助词,插在主为片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使其成为偏正结构作全句的主语,可不译。也:句尾语气词,表示断定语气,无义)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也:句中语气词,表提顿,无义)

附:板书设计

《诗经》

第一部诗歌总集

恋爱──婚变──决绝

回忆 对比

赋 比 兴

【篇五】古诗十九首教案

古诗十九首

大学语文 课程教案(首页)

注: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实训课、集中实践环节

【篇六】古诗十九首教案

《诗三首》教案

篇一:《诗三首》教案

福建师大文学院《语文课堂教学技能》作业

语文教案

设计者姓名:谢丽静 ,2007级2班,学号102062007133成绩

第1页,共9页

第2页,共9页

第3页,共9页

第4页,共9页

第5页,共9页

篇二:诗三首 经典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7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教案a

教学目标

1. 鉴赏《古诗十九首》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 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古诗十九首教案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这是钟嵘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指《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整体感知

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1、2句 : 涉江郊游 采摘芙蓉

3、4句:人在远方 心愿难遂

5、6句:回望故乡长路漫漫

7、8句:天各一方忧伤难遣

三、文本探究

1. 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1)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2)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惆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销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四、艺术特点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这是“以乐衬哀”的手法。“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

2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教案 b

教学目标

1. 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 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古诗十九首教案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教学难点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钟嵘曾评《古诗十九首》说:“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诗品》)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两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古诗十九首教案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

3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5、6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

三、 诗歌赏析

1.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支花或是几茎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

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 3、4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 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 5、6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 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4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 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 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五、延伸阅读

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5

篇三:《诗三首》教案

《诗三首》学案

高一语文备课组 马晶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了解五言诗的特点,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作展露出的内心痛苦和惆怅,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愿壮志,体会隐逸诗人的恬淡心境、悠然情调。

[学习重点]

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教师点拨 ,践行“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理念。

[课时安排] 2 课时

《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

的是什么吗?它指的就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二.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

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

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4.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没有送出去了没有?没有。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5.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四.总结:

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自古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古诗十九首教案 古诗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