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篇一】《雨霖铃》选自苏教版
苏教版雨霖铃 精心整理导学案
【篇二】《雨霖铃》选自苏教版
《雨霖铃》《声声慢》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的: 1.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景、叠字抒情的特点。 2.感受词人撷取意象表述情感的方法。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体味融情入景、叠字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了解柳永和李清照的生平,了解创作动机;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会通过分析歌词意象来揣摩词人情感的方法。 一.导入: 前天我们学习了宋词中一首婉约派的作品,题目叫—— 《蝶恋花》,作者是北宋词人晏殊。 除了晏殊,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柳永和李清照。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体会婉约词的融情入境的特点,缠绵凄切的基调。 二.先了解两个词人的生平和词作的背景,以理解创作的动因。 1.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雨霖铃》,唐时旧曲,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她的父亲是当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卸任宰相王圭的长女。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当时宰相之子赵明诚,这是一个喜爱收集金石古玩的收藏家,夫妇俩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 我们学过她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是表现了她年轻时无忧无虑,无端生愁的情愫。 但其后不久,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举家南逃,开始颠沛流离。先是父母双亡,第二年赵明诚去世,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这我们在初中学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已有所了解。 《声声慢》就创作于这个时期。此时词人正飘泊江南,流落无依,形影相吊。 三.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提示:1、注意朗读时的重起轻落,语调舒缓。 2、注意通过准确的停顿、拖音传达出词人哀婉悲戚之情。 四.找出两首词的词眼,说说这两首词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愫。 "" 《雨霖铃》: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教师解说:《雨霖铃》以一个冷落的秋景作为背景,表达了人间难以割舍的离情。上阕写了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的朋友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下阕写词人想象离别后孤独寂寞的清冷之情。《声声慢》写的是无法言说的“愁”,也是通过描写清冷的秋景来渲染愁情的,表现词人因国破、家忘、夫死而只身流落江湖的孤苦无依。 五.寻找归纳婉约词中典型意象,理解它们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一)《雨霖铃》 1.找出主要意象: 寒蝉、长亭、晚、骤雨初歇 长亭 兰舟 泪眼 烟波 暮霭 楚天 杨柳 晓风 残月 2.说说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 缠绵绯恻,悲苦凄冷,难舍难分"" 3.哪些意象我们在以前的诗歌里面学到过? (1)长亭 长亭:(看注解)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使古人送别的地方。 明确:古人常在长亭送别,此处用长亭,既交代了地点,又暗寓离愁别绪。 (2)兰舟 兰舟:“看注解”相传鲁班曾经刻木兰树做小船,后来“兰舟”变成了船的美称。 明确:本词中“兰舟”其实指的是“驾船的人”,即船夫,它在表达主要集中在“催”字上,本来应该上船出发的时候了,船夫催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在作者听来却是声声催心,让两人肝肠寸断。一个“催”字传神地写出了两人不忍分离,却又不得
不分离的情景,把离别的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3)泪眼 泪,是中国古典诗词中“送别诗”一类的重要意象,绝大多数别离者都难免泪下沾巾。 如:王实甫《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明确:泪眼,也就成了离别的典型意象,以致有了成语“挥泪而别”。 (4)清秋 清秋:本身就是万物调令,肃杀萧条的季节,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清秋意象就积淀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剧性的心理记忆。 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明确:“冷落的清秋”与上文“寒蝉”呼应,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 (5)杨柳 残月 1.杨柳:古人便有折柳赠别之俗。柳成为寄别之物,自汉代始。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意, 中国古典诗词中“柳”意象在表赠别的诗歌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 例如:《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送别》“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残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例如:白居易:《琵琶行》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苏轼:《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确:面对杨柳、残月,作者不禁黯然神伤。 本句堪称柳永词的千古绝唱,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原因在于这两句中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典型意象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
(二)《声声慢》 1.请找出诗歌中的主要表现愁绪的意象 "" 酒 雁 黄花 2.酒 酒:常言借酒消愁,特别是离人更爱饮酒。如: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 李白《月下独酌》: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明确:常言道:借酒浇愁,愁更愁,本句中作者却不说此意,但言酒淡,不足敌急风,实则非指酒淡,更指愁浓,浓到任何烈酒都化不开,可见其词之含蓄婉约。 3.雁 雁:雁为候鸟,春日南飞,秋日北归,古人早把它作为秋季一种有特征性的意象,人们把雁与依恋故乡联系起来,或寄寓对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音信的盼望。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明确:于是“雁”就成了诗人用于寄寓离别伤情的典型意象。 4.黄花 黄花:菊花。菊花给人以幽静清瘦之感,颜色比较朴素。中国古典诗词中也经常提到“落花”这个意象,用它暗示着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如: 李煜《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还有像“梧桐 细雨”等,诗人运用这些典型的意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的国恨家仇,表达了自己的孤苦寂寞。 六.小结。 婉约派词表达情感含蓄委婉,喜欢用典型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雨霖铃》和《声声慢》都是婉约派词的代表作品。 以后接触这些作品时,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分析理解。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背诵《雨霖铃》和《声声慢》;学习《雨霖铃》中“点染”法,理解《声声慢》中叠词的作用;再听名家朗诵《雨霖铃》和《声声慢》,感悟词人离别之苦和流离之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我们昨天学习了两首宋代婉约派词,它们的题目和作者分别是: "" 《雨霖铃》柳永 《声声慢》李清照 二.朗读背诵《雨霖铃》、《声声慢》 "" 指名背诵。 三.理解《雨霖铃》中“点染”的作用和效果。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警务渲染烘托。请你在《雨霖铃》中再找出这样的句子1-2句,体会这样写的作用和效果。 "" (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留恋处”
是“点”,“兰舟催发”是“染”。词人先用“留恋处”来说离别,再用“兰舟催发”来烘托离别的恋恋不舍。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别离”是“点”,“冷落清秋节”是“染”。词人先说出离别之苦古来如此,接着用“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已经超越了古人的。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是“点”,说明离别之苦,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来渲染这种离别,让人更深切地体会词人的这种愁苦之甚。 归纳:如此写法,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
四.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瑞义在《贵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易安秋词《声声慢》, 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结合这段评价,讨论“声声慢”中叠字所包孕的情感内涵及其递进层次,并联系你所学过的古代诗文,说说叠字的修辞作用。 "" 寻寻觅觅——反复寻找又找不到,渲染一种失落之感。 冷冷清清——这是寻觅不着的结果,这叠词给人一种渐次浓重的感觉。“冷冷”时外部环境,而“清清”却是内在感受。 凄凄惨惨戚戚——“凄凄”,是由冷清的环境凝聚在心而表现的,“惨惨”比“凄凄”心情更凄凉,而“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更甚,似乎已无法承受。这三个叠词有浅入深,最终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道尽了流离颠沛之苦。 点点滴滴——“点点”是雨声,而“滴滴”却滴在词人的心上。这个叠词也是逐层推进,道尽了人世沧桑。 课外举例: (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运用叠词法形象写出了声音的逼真和自然流畅,显示了弹奏者高超的技艺。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写出了秋的肃杀气氛;滚滚写出了长江的浩荡。 还有语气词的重叠,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噫吁嚱,危乎高哉,这些叠词的运用或加重语气,或加深情感,起到很好的表达作用。 五.小结。
【篇三】《雨霖铃》选自苏教版
4.3.7《雨霖铃》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4)10
4.3.7《雨霖铃》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4)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出处:《雨霖铃寒蝉凄切》,属于文言文阅读内的古诗词诵读篇目。
(二)单元重点:领会文言诗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宋词两首》的主要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提高欣赏能力,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四)《雨霖铃寒蝉凄切》的特点:
1.作为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它是一幅凄美婉约的水墨山水、一首细腻委婉的别离情歌,更是一曲仕途失意、前途无望的人生悲叹,需要张开想像的翅膀,使它有形可观,有声可听,有情可诉,这样才能学得轻松、有趣、深入。因此,赏析这首词的凄婉之美、人生之悲就作为教学切入点。
2.作为一首艺术性很高的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意境、语言、风格等内蕴着情节性、音乐性、画面感等综合艺术特质,可广泛挖掘,以各种形式体现。
3.作为课文中的第二首宋词,《雨霖铃寒蝉凄切》与之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风格迥异,学生学习有一定基础(词的概念、意境、风格等),又有可拓展、待提高的领域。
二、学情分析
(一)对文言文古诗词诵读的教学要求是“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段、名篇,扩大积累,增进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可见,“扩大积累”和“增进兴趣”是大纲两项基本要求,而职校学生的普遍学情是缺少量的积累,更缺乏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作为本教材中出现的第一首词作,学生需要了解词的基础知识(词的概念、意境、风格等),更需要对词的学习产生兴趣、掌握方法,从而提高欣赏能力。因此,做好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欣赏能力的提高这三项教学工作,旨在从根本上促进积累的有效性和主动性。
(二)具体教学对象:《雨霖铃寒蝉凄切》作为苏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它的学习者是有过诗歌学习经历,具备一定欣赏能力和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二学生,故教学中可突破诗词教学朗读与串讲的一般模式,采取教师示例引导(侧重体验、赏析与感悟)——学生自主探究(侧重拓展、比较与提高)的新形式,激发学生诵读感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走进词中,进入情境,自己去品诗,进而独立阅读鉴赏词作。
(三)学生的各种学习模式:在国家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团体心理辅导”研究基础上构建的“学习基因图谱”理论显示,“作为一个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通道”。所以,我的教学设计希望兼顾多种学习模式,使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等各类型的学生都能运用适合他自己的学习策略,让学习更有效率。
三、设计理念
(一)以人化(培育、丰富和形成学生的精神、经验和个性)、优化(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师生关系的处理)、活化(教学过程)为导向,实施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民主教育,充分运用问答、讨论、朗读、写作等各种师生间“对话”方式,建立起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鼓励、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平等“对话”关系,渗透“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努力达成“平等中的引导”。
(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倡导综合性学习和体验性教学,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氛围中,通过实践、体验、拓展等方式感受学习的乐趣,获取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的魅力,持续学习的动力,成为语文学习环境优化的受益者与实践者。
四、设计方案
遵循上述设计理念,综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教学我分成两课时完成,分别采用两种课型(示例课——体验赏析研究性学习;展示课——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即“学然后会学”。
五、教学目标
通过两种不同的学习形式(示例课——教师引导示例,学生体验感悟;展示课——学生探究展示,教师协助分享),以《雨霖铃寒蝉凄切》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词的能力,使其掌握结合现代技术(如多媒体与互联网)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感受自主学习中发掘自我、展示自我、合作提高的快乐,提高语文学力、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这一目标也可概述为:引导体验有主题,自主探究有专题,合作拓展有兴趣,展示分享有提高。
六、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示例课——教师通过专题学习示例,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体验诗词的各种学习方法。 展示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所研究专题进行细分、深入、整合、表达、拓展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心、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提高其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二)教学难点《雨霖铃》选自苏教版
示例课——引导要平等,示例要典型,体验要充分,感悟要抒发。
展示课——自主定专题,合作分任务,探究有重点,展示重分享。
七、教学结构
(一)温故
参看《阅读提示》,简要回顾词的概念、风格等内容。
(二)示例
教师围绕主题(“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走近《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哀愁与美丽),分专题探究学习(赏画——感悟别情;诵唱——感受别韵;易词——品味别境;评说——赏析别艺),学生体会感悟词的鉴赏内容、角度与方法。
(三)展示
1.自主合作探究——学生自选或自拟研究专题,组成专题研究组,分组搜集、筛选、整合资料,讨论确定课堂展示内容,制作交流课件,推选首席发言人,主持人与各首席发言人商定课堂展示顺序。
2.分享知新拓展——课堂分享各专题组研究成果,在体验或感悟《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词的精妙中培养学生对国粹的喜爱之情,提高其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鼓励质疑、争辩,在思维碰撞中产生并交流彼此的新见解,完善研究成果;然后在拓展式阅读中,将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向其他文学样式迁移,提高语文学力。
(四)持续
在“自选”作业中最大限度地锻炼和发挥学生的才能,持续激发其学习兴趣,并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运用于终身学习中(参考作业:选择主题、风格、语言等某一方面仿写《雨
霖铃寒蝉凄切》、评论写作《词“别具一格”之我见》、以本词为题材创作表演短剧、制作动漫等)。
八、教学组织形式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合作探究、资源共享意识,示例课堂以师生平等互动对话的体验式学习形式为主,展示课堂采取生生共享、师生共鸣的共享式学习形式。
九、方法运用
(一)背景: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o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二)教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安排了大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看、说、听、读、唱、演,让各种学习模式(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的学生都能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我采用四人小组形式开展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二大组,确定发言代表,交流共享,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合作共享精神。
(三)学法:较多使用讨论法、诵读法、(表)演示法和比较法。
1.讨论法:如展示课前,学生讨论确定探究专题、资料取舍、展示内容和展示顺序,展示交流过程中学生讨论完善研究成果。
2.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譬如示例课,诵读法运用贯穿始终,整体感悟、赏画悟情、诵唱感韵、易词析境、评说赏艺、情境诵读等环节都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意蕴,而听读、齐读、唱读、个读等多种方式的交替运用,旨在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3.(表)演示法:如展示课上,学生展示自制课件、演唱和表演由课文改编的歌曲与剧本,分享彼此的收获,增强了学习兴趣,也进一步理解了词作。
4.比较法:如示例课的评说赏艺环节比较前人对柳词的评价有何异同;展示课的评说比较、拓展阅读等环节比较《雨霖铃寒蝉凄切》与柳永其他词以及同主题的诗、词、曲、文的意象异同与境界区别,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词的特色,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
此外,我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附一: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之示例课《雨霖铃》选自苏教版
一、简介宋词,了解柳永。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而且风格也十分多样。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别恨离愁、男欢女爱的婉约词风,《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这首词正写于他仕途失意,心情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去外地的时候,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失意孤独之感一起涌上心头。《雨霖铃》选自苏教版
二、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一)请学生闭眼,跟着教师的描述想像一些场景,并体会其间的情感。
(二)学生交流所想所感,明确本课任务: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走进《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哀愁与美丽”作为课堂探究学习的主题,通过四个专题共同学习、探讨和交流,以此为例进行后续学习。
三、诵读全词,整体感悟。
四、体验赏析,学习方法。
(一)赏画——感悟别情
1.出示三幅画,请学生找出其中最能体现本词“伤离别”主旨的一幅画,并说明理由。
2.请学生结合王国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一语分析本词上下阕的内容,体会上阕融情入景、虚实相生,下阕以情带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3.请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
(二)诵唱——感受别韵
1.请学生阅读一段文字(选自俞文豹《吹剑录》)。
2.请学生听老师诵唱本词,感受其中的韵味;并简述与《送别》曲调、内容的异同。
3.请学生用自己觉得合适的音乐配唱自选词句。
(三)易词——品味别境
1. 出示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易词的几组词句,请学生分小组讨论优劣。
2.各小组派代表评说优劣,交流补充,品味意象的妙用。
3.请学生找出所列诗词曲(意境与本词相近或迥异)中的意象,并分析它抒发的情感与营造的意境与本词有何异同。
4.学生交流自选诗词中的任一意象,简述对应的意境。
(四)评说——赏析别艺
出示前人对柳词的评价,请学生释义并说说自己的见解。
五、情境诵读,拓展示例。
出示图画版故事,请学生对照诵读,在图文结合、眼口并用中体验词心。
六、自定专题,合作探究。
自选或自拟研究专题,合作探究,用课件形式交流学习《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所得。(参考专题:《雨霖铃寒蝉凄切》之绘画篇、音乐篇、影视篇、言语篇、意境篇、家谱篇等。)
【篇四】《雨霖铃》选自苏教版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雨霖铃》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雨霖铃》导学案 苏教版
必修4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词的文体知识;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内容;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理解意境,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材助读】
1.有关词的知识:(1)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 。词体萌芽于 之际,盛行于 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 。另有 、 、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2)宋词习惯上分为 和 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 、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 、 等。(3)词的分类:按结构分为: 按字数分为: 小令 ──( 字以内)、 中调 ──( — 字)、 长调 ──( 字以上)。又分单调 (一片)如《如梦令》、双调 ( 两片/阕)、三叠、四叠 等。
2.柳永:北宋人,原名 ,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 。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3.“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避乱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预习反馈】
1.完成上面知识链接部分的填空。
2.试着背诵全词。
【课堂探究】
自主探究:1.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 上阕主要写词人与有情人临别时的难舍情
景;
下阕: 下阕主要写词人想象二人别离后的思念情
景。
【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A.催促 军帐 噤若寒蝉 胜券在握 B.暮霭 竞然 目 不屈不挠 不勘入
C.天堑 箫鼓 寥若辰星 九宵云外 D.嘉宾 夜暮 嘻笑怒骂 童叟无欺
2.下列对词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D)
A.帐饮无绪(没有心绪,没有好心情) 市列珠玑(泛指珍珠)
B.兰舟(船的美称)催发 重湖叠巘(山峰)《雨霖铃》选自苏教版
C.竟无语凝噎(因为激动或悲伤而说不出话) 羌管弄(吹奏)晴
D.此去经年(经过一年) 图(描绘)将好景
3.古代诗歌中,因声律的要求,常常颠倒词序,下列诗句中颠倒了词序的一项是( B )
A.留恋处,兰舟催发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C.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D.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4.下列诗句所用表现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B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环境描写,氛围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暗示出杭城声色之盛。
B.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实,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稳,情韵悠扬,互文见义。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白描手法。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铺叙手法,略带夸张。
D.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景交融,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烘托出西湖之美,照应开头。
【归纳总结】
什么是经典呢?我想应该是指那些历经时光打磨和岁月淘洗而依然名之为典
范的作品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读这首词,我们知道,人世间有一种情感叫离别,有一种感觉叫心痛,有一种心情叫相思字里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在这样的经典里沉醉千年又何妨!让我们投入地走进《雨霖铃》,用我们的深情诵读向那位伟大的词人柳永致敬吧!(师生齐读)
【问题拓展】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
八声甘州(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1)上阕的景物描写对抒发感情有什么作用?
【境界寥廓,气势磅礴,绮丽悲壮;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情。】
(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从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