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苏辙传 宋史 苏辙传

高中作文 zuowen 1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苏辙传

2016届高三韶关二模试卷及答案分析

2016年韶关市高考模拟测试

语 文

2016.4.21

本试卷共8页,18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玄奘和慧能两位大师都是唐代人,他们分别是法相唯识宗和禅宗的祖师,被视为汉传佛教史上的两座高峰。

玄奘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其佛学修养举世无双。他出身于名门望族,儒学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后又游历西域,在公元642年召开的辩论大法会上,得到了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推崇,极大地震惊了印度佛教界。它不仅标志着中华佛学已超越印度,还标志着玄奘法师已成为世界佛学发展到最高峰的首屈一指的集大成者。从西域取经回国后,玄奘法师又在唐王朝的支持下,主持译经无数,尤其对唯识宗的精妙玄理,复杂的逻辑思辨,有着透彻的研究。他的才华和精神气质,可以说古今罕见。

慧能,出身寒微,从小以砍柴卖柴为生。在青年时代几乎没有接触过佛经,也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不要说熟悉梵文,连汉字的水平也极低,甚至可以说大字不识。他生长于偏僻的岭南乡村,在去参礼五祖弘忍之前,只是零星地听别人讲述过一些佛经,如《金刚经》,但也仅仅是只言片语。他既没有留过洋,也没有译过经,是个地地道道的“土鳖”。

不可思议的是,玄奘大师创立的法相唯识宗,在中国经过了短期的辉煌后,很快就被束之高阁,唐末即走向衰落,宋元以后几成绝响。而慧能大师创立的禅宗,却风行海内,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成为李唐以来独步天下、历久不衰的中国佛学思想的主体,祖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无不因其熔铸而生机勃发。他的《坛经》,穿越千年,发扬光大,世代流传,甚至已经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

如何解释这一令人困惑的现象?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偶然?

实事求是地说,慧能的确有过人之处。他最大的过人之处,而在于他实现了佛教的平民化。这是佛教在中国的一场革命。

比如他的“人人都有佛性”的思想非常鲜明,第一次见弘忍时,他就明确表白:“人有南北,而佛性无南北。”比如他的“明心见性,自修自悟”的禅法理论,认为“菩提须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比如他的“顿悟”说,认为瞬间觉悟,把成佛的时间、过程都简单化。比如说他将坐禅修行寓于日常生活,所谓“行住坐卧,无非是禅”,“运水搬柴,无非是道”,不讲外在形式,只强调内心的“无念、无住、无相”,非常为平民和大众所喜爱。

慧能对禅宗的最大贡献,就是顿悟成佛说,这一学说否定了自身以外的外部权威存在,使个体心性获得了解脱,主体的存在高于一切。顿悟成佛说使繁琐的仪轨和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失去了意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使佛教简单化,适应了平民的心理和精神需求。慧能的禅宗并没有要求在精舍里结跏趺坐,也没有要求在书房里凝神玄思,他的顿悟是在腰间系石臼米中完成的,是在劳作中的顿悟。这显然迎合了最广大的百姓民众,成为千千万万辛勤老百姓的梵音。应该说,慧能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把佛性拉回到人性,也把佛教从高高在上的天堂拉回到了人间。

在历史上,往往越是深刻的思想,越是复杂的理论,越难抵御现实主义狂潮。

(摘编自李豫川《玄奘和慧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玄奘是法相唯识宗的祖师,曾到西域取经,回国后主持译经无数,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他的才华和精神气质,为古今罕见。

B.玄奘法师的佛学修养天下无双,他被视为汉传佛教史上的一座高峰,还得到了印度佛教徒的推崇,为中华佛学超越印度做出了卓越贡献。

C.禅宗祖师慧能生长于偏僻的岭南乡村,他的一生,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几乎没有接触过佛经,不要说熟悉梵文,连汉字的水平也极低。

D.玄奘法师创立的法相唯识宗,在中国有过一段时间的辉煌,但后继乏力,很快就被束之高阁,没能发扬光大,到了宋元以后就成了绝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慧能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佛性无南北”。没有阶级限制,也没有地域差别,从而大大地拓宽了成佛的群体,最终实现了佛教的平民化。

B.在慧能的观念里,砍柴担水可以修行,住行坐卧也是修行,不一定要在书房里凝神玄思。这种修行方式很适合劳动大众,因而广受欢迎。

C.顿悟成佛说把成佛的时间、过程都简单化。文化水平不高,甚至不识字,读不懂佛教经典的人,在劳作中也能顿悟,降低了成佛的门槛。

D.慧能认为主体的存在高于一切,否定自身以外的外部权威存在。他把佛教从高高在上的天堂拉回了平平凡凡的人间,把佛性拉回到人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奘出身名门,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慧能出身寒微,从小以砍柴卖柴为生。他们的出身和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自的思想理论。

B.法相唯识宗的兴衰与唐王朝息息相关。它的兴盛关键在于唐王朝的强力支持,一旦王朝衰落,失去朝廷的支持,法相唯识宗就大势已去。

C.玄奘曾游历西域,并取回真经;慧能没留过洋,是个“土鳖”。但慧能却勇于改革创新,让自己的学说拥有广阔的土地和持久的生命力。

D.玄奘擅长精妙玄理和复杂的逻辑思辨,但他深刻的思想和复杂的理论却未必适合大众,其宗派难以抵御现实主义狂潮,未能长盛不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臵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三年,辙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所著《诗(节选自《宋史·苏辙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B.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C.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D.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制举,又叫制科,是由皇帝下诏而举行的小范围考试,通过策论文章考察应试者水平,选拔各类特殊人才。

B.宰相,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各朝代所对应的官名有所不同,可不受君主限制,具有独立处理政务的权力。

C.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是不能上厅堂的,所以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D.注疏,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疏,对经书所做注解的注解。注疏的内容关乎经籍中词语的意义、史实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辙参加制举考试,文章言词激切。苏辙在制举考试的策论文章中,因为激切地谈论朝廷宫禁之事,虽然得到皇帝的理解,但最终还是被列入下等。

B.苏辙为国为民,劝说王安石。王安石施行青苗法后,派遣使者前往各地寻求未收取的财利。人们对此颇有担心,最终选派苏辙去信劝说王安石。

C.苏辙体谅士子,建议考试从旧。司马光想要对科举考试加以改革,但苏辙认为考试时间将近,建议来年的考试除稍作变动外,尽量一切如旧,可是司马光没有听从。

D.苏辙敢于直言,不以谄媚为事。无论是对于皇帝,还是执政的王安石与司马光,苏辙均能直言其弊,不以对方位高权重而畏缩不言,体现了他正直耿介的品性。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5分)

(2)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曲 江①

李商隐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②,老忧王室泣铜驼③。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注释】①曲江,又称曲江池,是唐代长安最大的风景名胜区。唐玄宗开元年间,这里非常繁华,安史之乱后,荒废了。②华亭,西晋陆机故宅旁的华亭谷。陆机为宦官孟玖谗言所害,临死前悲叹:“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③“泣铜驼”,西晋灭亡前,将军索靖预感天下有大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叹息:“会见汝在荆棘中尔!”

8.诗歌前两联描绘了曲江怎样的图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分)

9.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的手法表现阿房宫中走廊回环曲折、房檐高高翘起的句子是“ ,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曾经的歌舞场所和英雄人物一同消逝来表现自己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怀想的句子是“ , ”。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 , ”两句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

崇高的民族精神。

乙 选考题(25分)

三、四题为选做题,请在两大题中选做一题,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所选大题后的方框涂黑,再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槐 花 阿来

①突然袭来一股浓烈的花香。谢拉班在梦醒时突然感到过分的宁静,还闻到了稠重浓烈的花香。是槐花的香气。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②花香又一次袭来。谢拉班掀开楼顶口的盖板,下了楼梯。转过身子时,他发现了墙外河边的槐树。树和他就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扇铁栅门。目力所及,凡是被灰蒙蒙的灯光映射的地方都有巨大的寂静存在。而那些灯光照射不到的树林里、田野里、村庄里的夜晚似乎充满了声音,野兽走动,禽鸟梦呓,草木生长,夜风吹动妻子死了,当派出所长的儿子看他孤独,为他办了农转非手续。这个以前远近闻名的猎手成了车场的守夜人。

③警车尖利的叫声划破了寂静。儿子他们又抓住小偷或者什么别的坏人了吗?谢拉班为那个小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他曾听儿子说过:“叫小家伙不要再遇见我,他干的事够他蹲两年监狱。”

④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那小家伙向他走来。那眉眼,那暴突的门牙都给人一种稚气的感觉。小家伙稚气未脱却故作老成,用一种突然有了钱,见了一点世界的大大咧咧的口气跟他说话:“嗨,老头”谢拉班却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他用哄孩子一样的声音说:“把车停好,停好。”停好车了,他又叮嘱他收好东西,关上车窗,上锁。每次都是等小家伙走远了,谢拉班才突然意识到:天哪,家乡话!老头已经很久不说家乡话了。除了家乡话,他只能讲几句和守车有关的不连贯的汉语。所以几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⑤他刚进城时不住在这里,跟儿子和儿媳妇住在一起。儿媳妇说汉语,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谢拉班尤其喜欢她那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儿媳妇给了他一间专门的房子。床低矮柔软。墙上挂着他舍不得卖掉的火枪,一对鹿角、几颗野猪獠牙和几片野鸡翎子。窗下有一张躺椅,上面铺着熊皮。儿媳妇经常让同事和上司来参观,这个老猎手的房间引起了他们的赞叹。谢拉班终于渐渐明白,那赞叹不是冲他来的,而是冲着儿媳妇,赞叹她对一个形貌古怪的藏族公公的孝敬而发的。最终的结果是她成了妇联的领导。那天家里摆了酒,还有好多的菜。吃完,儿媳妇用牙签拨弄牙缝,拨断了几根签子也没弄出点什么。她大张开嘴唇,这时,全部上牙就掉了下来。儿媳妇可爱的牙齿是假的!谢拉班对儿子说:“我受不了了。”

⑥“为什么?”“你老婆是假的,牙齿。是你打掉的吗?”儿子摇头。儿媳妇问丈夫:“你们说什么,你们用汉话谈吧。”“父亲不会。”“慢慢学嘛。”说完,她就端起那个装假牙的杯子进了另一间房子。谢拉班突然高声说:“我要回家!”于是他就成为车场的守夜人了。

⑦刚守夜的时候还没有这个专门的停车场。原先的车都停在一个僻静的十字街口。守夜人住在一幢六层楼房下平时不用的安全门洞里,门洞很小,刚好能放下一架床、一只火炉和他宽大的身子。后来,他把儿子为他架的床拆了,在地上铺上那张熊皮,听着火炉里的噼啪声和那好闻的松脂香气,在熊皮上安然入眠。

⑧小家伙每次都给他捎来东西:一捆引火的干树枝,点燃后熏除蚊虫和秽气的新鲜柏枝,糖果,甘蔗,鼻烟,甚至还带来过一摞连环画和一把玩具手枪。然后就和他告别,上街吃饭,打下点小注的台球。有一次,小家伙从车上抱出来大把洁白芬芳的槐花,他把槐花扔在熊皮上,小屋里立即充满了槐花的香气。他又从车上取下一小袋麦面,说:“做个馍馍吧,家乡的槐花馍馍吧。”谢拉班生火,烧水,和面,在面粉中掺进细碎的槐花瓣子。馍馍熟了。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小屋里缭绕着甘甜的槐花香气。

⑨现在。在这个槐花初放、香气浓郁的夜半,谢拉班躺在床上,他好像又看到说家乡话的小家伙从车上下来时摹仿那些最老成的司机的姿态,听见他喊:“老头,嗨!”

⑩组成这个城市的建筑正从模糊的、似梦非梦的灯光下解脱出来,谢拉班就从床上起来。那天他花了

很长时间把一些废钢条绑成了一架梯子,把梯子扛到槐树下,采摘了许多芬芳洁白的槐花。

(选自《阿坝阿来》,有改动)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老人的警察儿子并不太喜欢“小家伙”,是因为“小家伙”横亘在他和父亲之间,造成了他们父子失和。

B.“小家伙”大大咧咧,身上稚气未脱,能够引起老人的认同,是因为他身上有老人年轻时候的影子。 C.老人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来源于和儿媳妇语言上沟通的不顺畅和对儿媳妇某些行为的不认同。

D.“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一句用了拟人手法,渲染了谢拉班和小家伙相处时快乐的气氛。

E.老人是一个藏族猎人,进入城市后极其不适应,除了城乡生活的反差外,还存在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上的冲突。

(2)谢拉班为什么“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请结合原文加以概括。(6分)

(3)概括并分析谢拉班这一人物形象。(6分)

(4)作品中插叙占了大量篇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

①1912年,关山月出生在广东阳江县的一个小村,出生时,民国刚刚建立,父亲便给他取名应新,学名关泽儒。关泽儒从小热衷画画,从门神像到烟盒,从猪狗鸡鸭到中国地图,买不起颜料,就把植物碾碎,偷撕邻居家的红对联,泡到水里作颜料。父亲极力反对,但关泽儒还是乐在其中地画,16岁时,他已经开始为亲友画炭画像和扇面了。

②1931年,关泽儒进入广州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小学教员。1935年,岭南画派的领袖人物高剑父正在中山大学美术专业夜班讲学。高剑父早年追随孙中山从事反清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转而专门从事艺术,他创办春睡画院,培养美术人才。他对战争年代画坛脱离政治的风气极为不满,认为绘画要反映现实,反映时代,“折中中西,融汇古今”,创立了独树一臶的岭南画派。

③中山大学夜校只允许在校学生听课,但关泽儒对高慕名已久,便拿了朋友的听课证去蹭课,不久就被老师发现了。没想到高剑父看中他的美术天赋,竟微笑着说:“从明天起,你到我的春睡画院上课,免收学费。”从此关泽儒成为高剑父的入室弟子,老师为其改名为关山月。关山月深受老师影响,一生致力于革新中国画。他将岭南画派重视现实生活,吸收外来艺术,师法自然的精髓总结为“法度随时变,江山教我图”。

④1943年,关山月夫妇决定去敦煌莫高窟。动身前,关山月忽然收到师伯陈树人的信,信中说他已经向国立艺专校长陈之佛推荐关山月做美术教授,这是一份令旁人羡慕的工作,薪水不菲,但关山月思虑过后,还是打算辞掉它,按原计划去敦煌。他对妻子说:“做教授的机会常有,但去敦煌机会却不多。”到达的第二天早上,妻子就把笔墨纸砚装进篮子,带上大饼和水,和关山月一起去了千佛洞。千佛洞狭小局促,成年人根本转不开身子,关山月有时半跪半蹲着,有时索性趴在佛龛里,妻子就在下面给他递笔墨和颜料。千佛洞里闷热无比,关山月常常满头大汗也浑然不知,妻子不敢轻易打扰,只是不失时机地递上水壶举到他的嘴边说:“喂,喝一口吧。”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关山月临摹了近百幅敦煌壁画。1944年,这批敦煌临摹作品先后在重庆、成都展出,美术界反响强烈,美国新闻处曾提出要用高价收购,被关山月拒绝,他说,这是他和妻子用血汗换来的珍贵文物,即使生活贫困也不能卖。

⑤195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调关山月和傅抱石一起为人民大会堂绘制画作,题材定为毛泽东诗词《江山如此多娇》。工作上,二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前景的松树和西北雪山和长城,关山月来画;大河上下和瀑布则由傅抱石执笔。关山月回忆起当时二人的默契时曾说:“无他,主要由于我们有一个时代脉搏和传统根源的共同基础,有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公共遵守的原则。都有艺术不能脱离政治,但不是政治的附属等共同见解。”接受检验的前一天晚上,两人站在画前,一寸一寸地严格审查,互相揭短挑毛病,三番四次地修补,直到深夜。画作装裱完毕,挂到了人民大会堂最显眼的楼梯拐角处,这幅典型的政治任务作品,成了关山月最为人所熟知的代表作。

【篇二】苏辙传

私立一中高二语文培优材料之二(苏辙)

私立一中2012-2013学年度高二年语文培优材料之二 2012.12.18 编写:李新春

苏辙简介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佑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著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有《四部丛刊》影明活字本。《栾城应诏集》12卷,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代表作:《黄州快哉亭记》《上枢密韩太尉书》《巢谷传》《老子解》等。

苏轼兄弟名字的由来

苏洵《名二子》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也矣!”

译文:轮子、辐条、上盖、车厢底部的横木,在车上都各有职责,唯独拦在坐车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条横木——轼,好像是没有用处的。然而,去掉轼,就算不得一辆完整的车了。轼啊!我担心的是你过分显露而不会掩饰自己。

天下所有的车都从辙上轧过,而讲到车的功绩,却从来不给辙算上一份——这倒也好,遇到车翻马死的灾难,辙也无需承受什么损失。所以说,辙是善于在祸福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的。辙呀!虽然没有福分却可以免除灾祸的,也就放心了。

南斋竹

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

墨竹赋

与可以墨为竹①,视之良竹也。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②,振荡风气,春而萌芽,夏而解驰,散柯布叶,逮冬而遂③。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涉寒暑之徂变④,傲冰雪之凌厉;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⑤,运脱兔之毫⑥,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⑦,曲直横斜,稼纤庳高⑧,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⑨。子岂诚有道者邪?”

与可听然而笑曰:“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始予隐乎崇山之阳,庐乎修竹之林。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⑩。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⑾,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猗猗其长,森乎满谷,叶如翠羽,筠如苍玉。澹乎自持,凄兮欲滴,蝉鸣鸟噪,人响寂历⑿。忽依风而长啸,眇掩冉以终日⒀。笋含箨而将坠,根得土而横逸。绝涧谷而蔓延,散子孙乎千忆。至若丛薄之馀⒁,斤斧所施,山石荦埆⒂,

荆棘生之。蹇将抽而莫达,纷既折而犹持。气虽伤而益壮,身已病而增奇。凄风号怒乎隙穴,飞雪凝冱乎陂池⒃;悲众木之无赖,虽百围而莫支。犹复苍然于既寒之后,凛乎无可怜之姿;追松柏以自偶,窃仁人之所为,此则竹之所以为竹也。始也,余见而悦之;今也,悦之而不自知也;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虽天造之无朕⒄,亦何以异于兹焉?”

客曰:“盖予闻之: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⒅;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⒆,万物一理也,其所从为之者异尔,况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与可曰:“唯唯!”

①与可:文与可:名同,字与可,四川梓潼人。仁宗皇佑元年(1049)进士。著有《丹渊集》。②涵濡“滋润,浸渍。③逮冬而遂:及冬而长成。④徂:开始。⑤青松之煤:指松烟制成的墨。⑥脱兔之毫:指兔毫制成的毛笔。脱兔,原形容逃兔行动迅捷,此连上”运“字,表示挥洒兔毫快捷。⑦郁乎萧骚:葱郁而悉索有声。萧骚,此为竹叶相磨戛声。⑧秾纤:犹大小粗细。庳(bēi):低,矮。⑨崇朝:从天亮到早饭间,喻时间极短。⑩概:系念,关切。⑾莫:同“暮”。⑿寂历:寂静。⒀眇:仔细看。 掩冉:此状竹掩映柔美的样子。⒁丛薄:草木丛生的地方。⒂荦埆:山多大石。⒃凝冱(hù):凝结。冱,冻结。陂(bēi)池:池塘。⒄朕:缝隙。⒅“庖丁”三句:用《庄子〃养生主》篇庖丁解牛的故事。意谓文惠君见庖丁解牛,刀法娴熟,技艺高超,问怎么达到这种境界的?庖丁讲了自己由见全牛到“未尝见全牛”,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的过程。文惠君感叹说:“好啊,听了庖丁的话,我了解了养生之道。”⒆“轮扁”三句:用《庄子〃天道》篇轮扁斫轮的故事。大意说: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说他读的是古人的糟粕,并以自己的削轮技艺作比,说明真正精妙的技巧只能心领神会,无法用言语表达。 与之:赞同他。

苏辙名言辑录

1.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 2.政无旧新,以便民为本。 3.世未有不自下而能高,不自近而能远者。

4.兵有奇正,旋相为用,如环之无端。 5. 以言责人甚易,以义持己实难。

6.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

7.以法服人,其外若密,其内实疏;以德结人,其外虽疏,其中实密。

8.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冷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9.人生在世,不出一番好议论,不留一番好事业,终日饮食暖衣,无所用心,何自别于禽兽?

10.以烦手烹鱼,则鱼必溃;使学者制锦,则锦必伤。(烦手:快速弹奏的手法)

11.遇繁而若一,履险而若夷。 12.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13.主大计者,必执简以御繁。

14. 专以一身任天下,其智之所不见,力之所不举者多矣。

苏 辙 传

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

臣近面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圣意似不以臣言非者。然天威 ,言词迫遽,有所不尽,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未闻以小人在外,忧其不悦而引之于内,以自遗患也。故臣谓小人虽不可任以腹心,至于牧守四方,奔走庶务,无所偏废可也。若遂引之于内,是患盗贼之欲得财,而导之于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开之以坰牧,无是理也。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何者?小人贪利忍耻,击之则难去,君子洁身重义,沮之则引退。古语曰:“一薰一莸,十年尚有臭。”盖谓此矣。

先帝聪明圣智,疾颓靡之俗,将以纲纪四方,比隆三代。而臣下不能将顺,造作诸法,上逆天意,下失民心。二圣因民所愿,取而更之,上下忻慰。则前者用事之臣,今朝廷虽不加斥逐,其势亦不能复留矣。尚赖二圣慈仁,宥之于外,盖已厚矣。而议者惑于说,乃欲招而纳之,与之共 事,谓之“调停” 。非辈若返,岂肯但已哉?必将戕害正人,渐复旧事,以快私忿。人臣被祸,盖不足言,臣所惜者,祖宗朝廷也。惟陛下断自圣心,勿为流言所惑,勿使小人一进,后有噬脐之悔,则天下幸甚。

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已。 (选自《宋史.苏辙传》)

【注】①坰:(jiōng)遥远 郊野。②薰:一种香草。③莸:(yóu)一种 臭味 草。④噬脐:用嘴咬自己 肚脐,喻不可及。苏辙传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3分)

A.辙面斥其非 非:过错 错误 B.沮之则引退 沮:败坏 贬损

C.吕大防、刘挚患之 患:厌恨 D.人臣被祸 被:遭受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一组是 ( )(3分)

A. B.

C. D.

3 .下列各项中对原文 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虽然皇上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可是宣仁皇后却被元丰旧党的言论所迷惑,想重用元丰旧党的一些人,苏辙的进谏,才使她醒悟。

B.香草和臭草相处在一起,结果只能是闻到臭味。苏辙以此来比喻君子与小人共处相争,最终小人必胜,君子必败的道理。

C.苏辙希望皇上能坚定自己圣明的意志,不要被流言迷惑而任用小人,否则后悔莫及。

D.从此文可以看出苏辙是一位清醒政治头脑、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贤之臣。

4.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

②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

阅读下面两首送别诗,完成题目: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惟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5.下列词句在诗中的作用是:

A、飞鸟: B、依然不负远来人:_

6.这是苏氏兄弟在游三峡时写的同题诗,都是写江上看山,但描写的方法不同,说出其不同点: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chèn)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xiàn)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yòu)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gǔ mò),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sōng)、华(huà)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yòu)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dàn)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shào)公,出则方叔、召(shào)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溢:充满而流出来 B.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恃:依仗、依靠

C.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发:打开、发送 D. 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治:研究

8.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对太尉韩琦的仰慕、敬佩之情的一组是

①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③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④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

⑤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 ⑥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以为文章是作者气的外在表现,有其气必有其文,而专学为文,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B.苏辙十九岁时发现自己的交游甚窄,不利于文章的进步,所以决定离家出游。C.苏辙在书信中表达了欲拜谒韩太尉的深挚愿望和优游四方以有益于治文为政的打算。

D.文章援引司马迁言论和例举孟子游历天下、广为结交的事实,从外在阅历和内在修养两方面分别论述了“文”与“气”的关系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⑵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11.阅读上文,回答问题:

(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他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2)作者在文中赋予“养气”的新含义是什么?

(3)本文的目的是求见,但是作者却从为文治学谈起,为什么?

(4)全文以什么为线索而展开论述的?试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2分,每题3分)

唐宋古文运动

①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周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

②唐初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尝试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他们的学生和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韩愈和柳宗元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骈文复炽。

③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宋初,王禹偁、柳开又开始提倡古文,都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但二人孤军作战,没有形成有力的运动。宋代的古文复兴,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的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引)。这一点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王禹偁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韩史部而已”(《答张扶书》)。他们学韩的共同点,是学韩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作风,而不学他追求奇古奥僻的偏向。

④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散文传统的精神。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以“唐宋八大家”为名的古文选本。明代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代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节选自钱仲联《唐宋古文运动》)

12.下列有关“古文运动”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古文运动倡导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的文体,其实是一场古文复兴运动。

B.古文运动中韩愈柳宗元等人开创了一种有别于骈文的文体,推动了文学前进。

C.古文运动以宗经明道,复兴儒学为号召,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

D.唐古文运动的任务并未彻底完成,直至在宋欧阳修等人的继承发扬下才最终取得胜利。

13.下列对唐、宋两个阶段古文运动的比较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唐代古文运动是在韩愈柳宗元的大力推动下形成的;宋代古文运动是在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的。

B.唐宋古文运动都有理论作为指导,都有实践者的推动,都以明道为主张,显示了高度的一致性。

C.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宋代的古文家们不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

D.韩柳身体力行,引起热烈响应;宋代名家迭出,扩大了古文的影响,取得了比唐代更大的文学成就。

14.下列不属于文章第③段引牛希济《文章论》“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的作用是( )

A.主要批判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的现象。

B.照应上文“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骈文复炽”。

C.有力说明唐代古文运动没有完成应有任务,为下文交代宋代古文运动的产生做伏笔。

D.说明五代到宋初的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

15.你认为唐宋古文运动的实践对文学创新活动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请作简要评述。(3分)

培优材料二参考答案

1.C(担心) 2. B(都是结构助词,主谓只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如果,假设连词;却,转折连词。C.况且,递进连词;暂且,副词。D.被,介词;替,介词)

3.A(是“先皇”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

4.①亲近君子,疏远小人,那么国君就尊贵,国家就安定;疏远君子,亲近小人,那么国君就会担忧,国家就危险。这是必然的道理。(给分点:“亲”、“远”,“殆”,判断句,大意正确,各1分,共5分)

②奏疏送入(宫中),宣仁皇后让宰相再帘前读(给她听),(然后)说道:“苏辙担心我们君臣正邪兼用,他说的话很符合道理。” (给分点:省略的“宫中”,壮语后置,“疑”、“中”,大意正确,各1分,共5分。)

5.A、比喻“帆”,写舟行之快。B、形容巫山景色浓秀。 6.苏轼诗着重动态描写,以动写静,节奏急促、迅捷。苏辙诗着重静态描写;层层铺垫,注重色彩;节奏舒缓从容。

7.【C项应解释为“生事、作乱”】 8.【D (①句表达的是对孟子与史马迁文章的敬佩,②句表达的是自己因见山河之壮美而联想古之豪杰的形像,⑤句表达的是朝廷皇上的感谢之情)】

9.【D (应为“孟子言论和例举司马迁游历天下、广为结交的事实,从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两方面)】

10. ⑴然而文章不可以凭借单纯地学习就能学好的,但精神气质却可以从加强修养入手而获得。 ⑵难道曾执笔专门学写这样的文章吗?

11.(1)答:(1)作者提出的观点是“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2)他认为不培养自己的气质、修养,单去学习写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又不是靠学习、培养而获得的。之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孟子通过内在修养,司马迁通过外在阅历,殊途同归,都取得很高成就。

(2)答:作者认为,“气”应当是胸襟气度,见识情趣,学问阅历等。“养气”的途径有二:一是内心的修养,二是“行天下,览四海”的阅历。

(3)答:为了展示自己深刻的见地和出众的才华,让韩琦知道,他是成全自己养气为文,“且学为政”的关键人物,同时也让韩琦享受被仰慕,被赞誉的欣悦之感。这样才能达到求见的目的。

(4)答:(1)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2)第一自然段论述文与气的关系,说明养气为文的重要;第二自然段论述增广阅历对养气的作用;第三、四自然段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扩大交游,丰富阅历以养气。

12.B(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非韩愈柳宗元开创)13.C(宋代古文家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14.D 15.①文学的革新运动必须有明确的理论为指导;②必须有大量的直接的实践者的推动。③文学创作绝不可以辞害意,任何的形式都必须服从于思想和内容的要求。(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两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太尉执事:我生来喜爱写文章,研究思考它已经达到极为深刻的程度。我认为文章是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的外在表现;然而单纯地学习写文章,是学不好的,但精神气质却可以从加强修养入手而获得。孟子说:“我善于培养自己那正大刚直的精神气质。”现在他的文章,宽广深厚,宏伟博大,充满在天地之间,与他的精神气质完全相称。太史公司马迁游历天下,周游观赏了天下的名山大川,与燕赵一带的英雄豪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跌宕,洒脱不羁,很有奇异的气势。这两个人,难道曾执笔专门学写这样的文章吗?他们的精神气质充斥在内心之中,流露在外表,发而为言辞,而表现在文章之上,却自己并没有感觉到。

我出生十九年了。平时在家所交游的,不过是乡邻之人;所见识的,不过几百里的范围,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游览来扩大自己的胸襟。诸子百家的著述,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些古人陈旧的东西,不足以激励发扬自己的志向气质。我恐怕这样一来志气就会因而埋没消沉,所以果断地离开它们,访求天下奇异的见闻和壮丽的景观,来了解天地的宽广博大。经过秦汉的旧都咸阳、长安,尽情地观赏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大雄伟;北望黄河奔腾浩荡的雄姿,感慨激昂,不禁想到了古代的众多英雄豪杰。到了京城,瞻仰了天子宫殿的辉煌壮丽,以及粮仓、财库、城池、园林的富有宏大,而后才知道了天下的巨大和富丽。拜见了翰林学士欧阳公,听到他那恢宏富赡的论辩。看到他那俊秀奇伟的容貌,同他门下的那些贤能的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聚集在这里了。

太尉您的才干、谋略天下第一,国家依靠您才没有忧患,边疆外族畏惧您才不敢发动变乱,您入朝就如周公、召公一样辅弼君主,出征就如方叔、召虎一样平定动乱,而我却没有机会拜见您。一个人做学问,不树立远大的志向,即使学得多又有什么用呢?我这次来京城,对于山,我观赏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大雄伟;对于水,我看见了黄河的广阔深沉;对于人,我拜见了欧阳公,不过还没有见到太尉您。所以希望能一观您的丰采,聆听您的言论教诲以显自豪之情,然后就可以算得上是阅历了天下所有伟大的人物和宏伟壮丽的景象而没有遗憾了。

我年纪还轻,没能熟悉做官作吏的事务。先前来京城应试,并不是为了取得斗升的俸禄,偶然考中得官,并不是我的乐趣所在。然而幸好得以准许归去等待朝廷日后的选拔使用,使我能够悠闲地游览几年,将要进一步钻研做文章的道理,提高文章质量,并且学习从政的本领。太尉您如果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就更是我的幸运了。

【篇三】苏辙传

基础训练文言文整体阅读专题训练四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①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

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

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

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

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

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焉能有

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

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

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麟,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

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

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

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②而使工者,

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选自《战国策》

[注]①谒者:负责礼宾的官吏。②便辟:君主左右的宠信小臣。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造:到,往 . B.寡人奉先君之宗庙 奉:继承 . C.王之走狗已具矣 具:具备,完备 . D.宣王谢曰 谢:感谢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B.今王有四焉 青麻头伏焉 ..C.先生徐之,寡人请从 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 ..D.斗趋见王为好势 如今人方为刀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斗说齐宣王拥有先王的四种爱好,是为了赞扬宣王具备了先主那样的

优良素质,同时也缓和了当时紧张的说话气氛。

B.王斗对齐宣王直言正谏,批评他“好马”“好狗”“好酒”“好色”而“不好士”,

并且一针见血地戳穿了他自己标榜的所谓“忧国爱民”的谎言。

C.对于齐宣王而言,九合诸侯的先主齐桓公是他不能不折服的,王斗用先

主与宣王作类比,找到了两者的不同之处也即宣王的不足之处。

D.齐宣王终于承认自己“有罪于国家”,并改正了错误,“举士五人任官”,

因此“齐国大治”,这反映了王斗高超的进谏技巧。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

(2) 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5—8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

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

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

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

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 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硃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

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

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取材自《明史〃海瑞传》)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署南平教谕 署:委任,代理 .B.墨者多自免去 墨:贪污,不廉洁 .C.执政阴沮之 阴:暗中,秘密 .D.素疾大户兼并 疾:加快,迅速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 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 ..B.礼官辄表贺 一鸣辄跃去 ..C.率夺还之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D.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臣请为王言乐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

人种菜自给。听说他为老母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

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

朝中多名官员上疏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

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8.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

留者,是不遁也。 (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9—12题。 苏辙传

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遗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 .臣近面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圣意似不以臣言惟非者。然天威迟迟,言词迫遽,有所不尽,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未闻以小人在外,忧其不悦而引之于内,以自遗患也。故臣谓小人虽不可任以腹心,至于牧守四方,奔走庶务,无所偏废可也。若遂引之于内,是忧患盗贼之欲得财,而导之于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开之以坰牧,无是理也。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何者?小人贪利忍耻,击之则难去,君子洁身重义,沮之.则引退。古语曰:一薰一莸,十年尚有臭。盖谓此矣。

先帝聪明圣智,疾颓靡之俗,将以纲纪四方,比隆三代。而臣下不能将顺,造作诸法,上逆天意,下失民心。二圣因民所愿,取而更之,上下忻慰。则前者用事之臣,今朝廷虽不加斥逐,其势亦不能复留矣。尚赖二圣慈仁,宥之于外,盖已厚矣。而议者惑于说,乃欲招而纳之,与之共事,谓之调停。非辈若返,岂肯但已哉?必将戕害正人,渐复旧事,以快私忿。人臣被祸,盖不足言,臣所.惜者,祖宗朝廷也。惟陛下断自圣心,勿为流言所惑,勿使小人一进,后有噬脐.之悔,则天下幸甚。

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逐已。 (选自《宋史.苏辙传》)

【注】①坰:(jiōng)遥远的郊野。②薰:一种香草。③莸:(yóu)一种莸臭味的草。④噬脐:用嘴咬自己的肚脐,喻不可及。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得一项是( )

A.辙面斥其非 非:过错、错误 .B.沮之则引退 沮:败坏。贬损 .C.吕大防、刘挚患之 患:厌恨 .D.人臣被祸 被:遭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得一组是( )

A.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 出淤泥而不染 ..B.知虎豹之欲食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 且放白鹿青崖间 ..D.勿为流言惑 公为我呼入 ..11.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虽然皇上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可是宣仁皇后却被元丰旧党的言论所迷惑,想重用元丰旧党的一些人,苏辙的进谏,才使她醒悟。

B.香草和臭草相处在一起,结果只能是闻到臭味。苏辙以此来比喻君子与小人共处相争,最终小人必胜,君子必败的道理。

C.苏辙希望皇上能坚定自己圣明的意志,不要被流言迷惑而任用小人,否则后悔莫及。

D.从此文可以看出苏辙是一位清醒政治头脑、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贤之臣。

12.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 答: ②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 答:

班别 姓名 学号

参考答案四

1. D (谢:道歉)

2.D

3.A(“赞扬宣王”表述错误)

4.1) 大王听错了。我生在乱世,又侍奉乱君,怎么敢直言批评呢?

(2)大王要人做帽子,不要亲近宠爱的人去做,却要工匠去做,为什么?因为他们会做。

【参考译文】

先生王斗登门要拜见齐宣王,宣王派传达去领王斗进来。王斗说:我拜见大王是爱慕权势;大王迎接我是礼贤下士。大王认为怎么样?传达汇报王斗的话。宣王说:让先生等一会儿进来,我去迎接。于是,宣王跑到门口去迎接王斗,与他一块儿进来。宣王说:我继承先王的大业,得以治理国家,听说先生能直言批评,无所忌讳。王斗回答说:大王听错了。我生在乱世,又侍奉乱君,怎么敢直言批评呢?宣王听后,怒形于色,很不高兴。

过了一会儿,王斗说:从前先君齐桓公有五种爱好。他纠合诸侯,匡正天下,天子授位,立为霸主。现在,大王有四种爱好。宣王说:我愚蠢寡闻,治理齐国,只担心失国,怎能有四种爱好呢?王斗说:不。先君喜好马,大王也喜好马;先君喜好狗,大王也喜好狗;先君喜好酒,大王也喜好酒;先君好色,大王也好色;先君礼贤下士,大王却不礼贤下士宣王说:现在世上没有士,我又怎么去礼贤下士呢?王斗说:世上没有骐騄,騄耳这样的骏马,可是大王已经车马齐备;世上没有赛过狡兔东郭俊的韩卢之狗,可是大王已经有善跑的猎狗;世上没有象毛嫱、西施那样的美女,可是大王的后宫中充满了美女。大王只是不礼贤下士,怎么发愁世上没有士呢?宣王说::我忧国爱民,当然愿意得到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王斗说:您忧国爱民,还不如爱一尺绉纱。宣王说:这是什么意思?王斗说:大王要人做帽子,不要亲近宠爱的人去做,却要工匠去做,为什么?因为他们会做。现在,大王治理国家,却一定要用亲近宠爱的人去治理。所以我说:‘您忧国爱民不如爱一尺绉纱。’

宣王内疚自责说:我对国家有罪。于是。先拔了五名贤士,任命他们的官职,齐国因此治理得很好.

5.D.(疾:憎恶、痛恨、憎恨。)

6.C.(A凭借的身份;目的连词。B总是;立即,就。C全,都。D因(此);给。)

7.C.(“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的说法不对,原文中说“帝犹优诏奖瑞”“遂改督南京粮储”“瑞遂谢病归”可作为佐证。)

8.(10分)①(5分)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该死,买了一口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逃散没有留下来的,这样(的人)是不会逃跑的。(“触忤”“市”“是”“遁”,语意1分)

②(5分)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迫害士大夫(把士大夫当作鱼肉),沽名钓誉破坏政事,于是改调海瑞去任南京粮储之职。(“已而”“劾”“鱼肉”“缙绅”各占1分,句意1分。)

文言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今海南)人。考中乡试,被委任为南平县教谕,调任淳安知县。他穿布袍,吃粗饭,让老仆人种菜自给。总督(官职名)胡宗宪曾经对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才买了两斤肉。都御史(官职名)鄢懋卿从淳安县经过,海瑞对他们的招待都很简陋,说淳安县地方太小容不下车马。鄢懋卿非常愤恨。但是他早就听说过海瑞的名声,因此只好收敛威风离开了。 当时,明世宗在位时间长了,不上朝处理政务,深居在西苑,专心致志地斋戒修道。总督、巡抚等高官争着向皇帝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礼官总是上表致贺。朝廷大臣中没有敢说时政的人,海瑞独自上疏。嘉靖皇帝读了海瑞的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仍在地上,对身边的臣子说: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傻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该死,买了一口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逃散没有留下来的,这样(的人)是不会逃跑的。皇帝听了默默无言。过了一会儿又读海瑞的奏章,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为之感动叹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天,(海瑞)凭着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视应天十府。属吏害怕他的威严,贪污的人很多自动离职而去。显赫的权贵把大门漆成红色,听说海瑞来了,把红门改漆成黑色。任江南织造的宦官,因海瑞来减少了车马随从。海瑞向来憎恨大户兼并土地,极力打击豪强势力,安抚穷弱百姓。贫苦百姓的土地有被豪富兼并的,海瑞全部夺回来交还原主。他推行政令雷厉风行,负责(所属、所管)官吏战战兢兢,奉行不悖,以至有能力的豪强跑到其他地方去躲避。而奸民多乘机告状,世家大姓中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的。海瑞又裁减节约驿站供给费用,士大夫路过海瑞的辖区大多得不到奉献之物和止宿之地,因此怨言越来越多。都给事中舒化对皇帝议论海瑞,说他拘泥固执,不通晓施政的要领,建议应当用南京清闲的职务安臵他,皇帝还是用嘉许的语言下诏书鼓励海瑞。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迫害士大夫,沽名钓誉破坏政事,于是改调海瑞去任南京粮储之职。海瑞要到新任上去,正遇高拱掌管吏部,他一向仇恨海瑞,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南京户部当中,海瑞于是告病还乡。

皇帝屡次要召用海瑞,主持朝政的人暗中阻止,于是任命海瑞为南京都御史。各主管官员向来苟且怠惰,海瑞以身作则矫正弊端。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想恶人先告状,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两次上疏诽谤诬蔑海瑞。海瑞也多次上书请求退休,皇帝下诏慰勉挽留,不同意他退休。万历十五年,海瑞死于任上。追认他为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9.C(担心)

10. B(都是结构助词,主谓只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如果,假设连词;却,转折连词。C.况且,递进连词;暂且,副词。D.被,介词;替,介词)

11.A(是“先皇”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

12.①亲近君子,疏远小人,那么国君就尊贵,国家就安定;疏远君子,亲近小人,那么国君就会担忧,国家就危险。这是必然的道理。

(给分点:“亲”、“远”,“殆”,判断句,大意正确,各1分,共5分)

① 奏疏送入(宫中),宣仁皇后让宰相再帘前读(给她听),(然后)说道:“苏辙担心我们君臣正邪兼用,他说的话很符合道理。”

【篇四】苏辙传

三苏坟抒怀

三苏坟抒怀

陈岩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脍炙人口、气势磅礴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很多人可以倒背如流,也知道是北宋词人苏东坡所做。但如果问到东坡居士尸骨安居何处,知道的一定寥寥无几。据《郏县志》记载:苏东坡“尝爱郏山形胜类似乡”, “类蜀之峨眉山也”,“美似家乡峨眉山”, “遂有终焉之志”,“他日我死,贫不能归,其葬我于是”。他仙逝以后就安葬在郏县。由于我对苏东坡悲天悯人的情怀景仰不已,对他选为百年之后厝身之所、景色旖旎、饱涵文化底蕴的“三苏坟”心仪已旧,拘于时间和心绪,一直未能拜谒,恰好今儿晴空丽日,心神奕奕,干脆也忙里偷闲到“郏县八景” 【1】之一的“苏坟夜雨”– 三苏坟风景区“神游”一番。抒发一下自己的幽古情思。

三苏坟风景区位于河南省中部郏县县城西北二十余公里处,背靠嵩山之阳,身处汝水之滨,卧于小峨眉山麓之下;由“三苏坟”、广庆寺、三苏祠三部分组成;她得名于此处有“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衣冠冢)、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坟茔。

到“三苏坟”游览交通非常方便,从郏县县城坐车还用不到三十分钟。我游览时恰逢暖洋洋的春天,田地里的麦苗正好抽穗,金灿灿的油菜花散发着郁郁的清香,雪白的梨花簌簌飘散着,品味着周边绚丽的景色,格外心旷神怡。我还未将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就到了三苏坟风景区。

将至“三苏坟”门口,远远地便看见甬道两侧成双成对屹然肃立的石柱、石马、石羊、石人、石虎、石狗等等。虽然已经遭到人为的破坏,但都是久经风霜的宋代原物。轻蹉微步迈过黄尘踏上台阶进入“三苏坟”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明代学者王尚絅(1478–1531年,字锦夫,号苍谷,郏县李口乡人。“中州六子” 之一)所建的石牌坊。额眉为“青山玉瘗”,楹联为苏轼《狱中寄子由》【2】的诗句:“是处青山埋忠骨,他年夜雨独伤神”,均由王尚絅题写。其中额眉“青山玉瘗”和眉阴“祭三苏先文”题字为王尚絅临摹苏轼笔法。

《狱中寄子由》乃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文字狱”“乌台诗案”身陷囹圄时所做。如果我们了解这段历史,也不免为守旧派与变法派由于政见不同导致的激烈争斗最终发展到个人恩怨的排挤与打击而噤若寒蝉。我想,在非左即右的教条下,即便豁达的东坡居士也难免有“覆巢之下,复有完卵?”的感慨。

宋神宗时,苏轼身为名义上的“守旧派”批评了“王安石变法”造成的弊端,引起了变法派的不满。因此,王安石的党羽以苏轼做诗毁谤朝政、讥讪新法为名,将正在湖

州任上的苏轼逮捕。然后押回京都汴梁(今开封),囚禁在御史台狱(因御史台栖息众多乌鸦又名乌台)。苏轼下狱后,长子苏迈每日照料送饭。同时父子约定,如果有不祥之兆就送鱼。有几日因事苏迈外出,请朋友代替送饭,苏迈却忘记告诉他这个秘密。结果朋友送了鱼。这下可把一向以达观自命的苏东坡吓得魂飞魄散,以为性命将绝。于是在局促不安中写了这首凄楚悲凉的《狱中寄子由》,由狱卒梁成偷偷地送给苏辙。庆幸的是,宋仁宗太后死前告诉宋神宗:可能是有人构陷苏轼。宋神宗经过调查,核实并无毁谤朝廷一事。后因皇太后殡礼大赦天下,苏轼在被关押了四个月零十二日后,于一零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被释放。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东坡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病卒于毗陵(今江苏常州),根据他的遗嘱:“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苏辙《亡兄端明子瞻墓志铭》) 其子苏过等人经过长途跋涉将灵柩从常州运回。崇宁元年(1102年)闰六月二十日,苏轼与先他故去的妻子王闰之合葬于“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嵩山峨眉山”(《苏东坡年谱》,今郏县茨芭乡苏坟村东南)。

虽然苏东坡已经入土,但天下并未让他因此安静。由于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蔡京实行党锢,祸患再起。宋徽宗赵佶于崇宁元年九月下旨削除元符三年(1100)授予苏东坡的官职。苏东坡安葬于郏县后,赵佶又下旨惩治“元祐奸党”,并御笔亲书“元祐奸党碑”五字,在全国遍竖由蔡京撰写碑文的“元祐奸党碑”:

皇帝即位,旌别淑匿,明信赏刑,黜元祐害政之臣,摩有佚罪,乃命有司夷列罪状,第其首恶与其附丽者以闻,得一百二十人。皇帝命书刻之石,置端礼门前,永为万世之臣戒。又诏京书之,将颁天下。臣窃惟陛下圣神英武,遵制扬功,彰善瘅恶,以绍先烈,臣敢不扬休命,仰承陛下孝悌继述之志耶。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臣蔡京谨书记。

直到宋乾道六年(1170年),即苏东坡下葬六十八年后,宋孝宗赵昚才“拨乱反正”,给苏东坡“平反”,赐予苏东坡“文忠公”的谥号:

敕。朕承绝学于百圣之后,探微言于六籍之中。将兴起于斯文,爱缅怀于故老。虽仪刑之莫睹,尚简策之可求。揭为儒者之宗,用锡帝师之宠。故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赠资政殿学士谥文忠苏轼,养其气以刚大,尊所闻而高明;博观载籍之传,几海涵而地负;远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声;知言自况于孟轲,论事肯卑于陆贽。方嘉祐全盛,尝膺特起之招;至熙宁纷更,乃陈长治之策。叹异人之间出,惊谗口之中伤。放浪岭海,而如在朝廷;斟酌古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夺者峣然之节,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人传元佑之学,家有眉山之书。朕三复遗编,久钦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时。君子之道阍而彰,是以论世。谠九原之可作,庶千载以闻风。惟而英爽之灵,服我衮衣之命。可特赠太师。余如故。

并为《东坡全集》做了序文。根据孙汝听《石雁塔题名记》记载:皇帝赐谥是由眉州太守何耆仲奏请朝廷,请求增谥的。朝廷命下之日,不问高下,相顾动色,欢声如雷。看来给苏东坡“平反”也是顺应民情、众望所归了。

苏东坡安葬后,苏辙“居许州(今许昌),复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号颖滨遗老。”(《宋史·苏辙传》)。由于苏氏兄弟手足情深,苏辙训示子孙,希望与妻子史氏死后归祔于苏东坡身侧(苏辙《迁适归祭东茔文》:兄轼已殁,遗言葬汝。辙与妇史夙约归祔,常指庚冗,以敕诸子)。政和二年(1112年)与政和七年(1117年)苏辙与史氏卒于颖昌(今

许昌)后,均移葬于斯。因此,宋、金、元初称之为“二苏坟”。

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郏县尹杨允因谒庙而创祠焉,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教也,虽眉汝之茔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盖未始相远。且墓必有祠。而两公之宜祀,当推本攸自,遂置老泉衣冠瘗诸两公冢右。”这时才有了三苏祠和“三苏坟”。

穿过康熙四十七年重建、陈列碑刻的飨堂,信步继续向前,便是祭坛。祭坛正对面为苏洵衣冠冢,墓碑上书:宋老泉苏先生墓;东北为苏轼墓,上书:宋东坡子瞻苏先生墓;西南是苏辙墓,上书:宋颖滨子由苏先生墓。墓葬的方式乃宋代“鱼贯法”:由东北至西南方向一字排开。根据导游介绍:因苏洵乃衣冠冢,早先只祭奠苏东坡兄弟,以后才祭奠苏老泉。吾等作为现代人,虽已不再行跪拜之礼,但发自肺腑的仰慕之情,缅怀之意确实难以言表。

站在“三苏坟”院内,葱葱蓊蓊古柏遮天蔽日,古色古香房舍引人幽思。如果幽静的深夜游览此地,便可感受“苏坟夜雨”的妙趣:风声紧促,雨珠横斜,婆娑的树影,摇摆的枝条,时而雨急,时而风骤。当你醒悟后才发觉,衣襟未动,发丝仍干。这便是“三苏坟”特有的现象–“苏坟夜雨”。“三苏坟”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柏树方向都朝向西南。传说苏洵父子安葬此地后,非常思念西南方向的家乡:四川眉山,以至柏树都有了灵性朝向西南,因而当地百姓将这些柏树叫做“思乡柏”。如今虽然有了科学解释:东北角是个风口。但是这种解释的确大煞风景。看来科学解释也并非十全十美。

苏洵坟茔前的石香炉叫做摸福石。古代,在坟茔前的祭坛闭着眼睛转三圈才可以摸,而今却简单了许多,只要闭着眼睛直接走过去便可。听旁边摆摊的算卦先生说,算好大概距离几步,大胆直走就可以摸到。可是胆怯的游客没下台阶就转了方向,下了台阶就径直钻进了茂密幽深的柏树林。把我们笑得腰眼直疼。当我摸的时候大胆倒是大胆,可是摸的时候却左手香炉右手花瓶。也不知福兮祸兮。

由于古代“三苏坟”地处许(昌)洛(阳)孔道,历代文人墨客官宦黎民赶考举子都在此地祭奠苏东坡父子。同时也留下了众多碑刻,诗文,奇闻趣事。颇值历数。不过让我动情的还是兵罹之祸造成的“三苏坟”的颓败与文人由于对苏洵父子的景仰而修缮“三苏坟”留下的感人故事。

金代诗人元好问在中原作官时曾多次拜谒此地,与隐居于此,对苏氏情由独衷的秦简夫【3】相识且关系异常密切。并做有《送诗人秦简夫归苏坟别业》:苏辙传

三月不见君,渴心欲生尘。论文一樽酒,雅道谁当陈?昨朝见君临水句,乃知抽青配白非诗人。南山明月北山灵,恨君不作由东邻。击鲜为具非无好事者,天随杞菊年年新。石田茅屋连苏坟,两儿力耕足养亲。君诗或者昌晚节,不应道路长逡巡。白发习骚一幅巾,丰年乡社乐闲身。蹇驴弛入醉乡去,袖中知有眉山春。

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军队破城汴京(今开封)。元好问被俘后囚禁于聊城。后隐居著述不仕。元世祖至元年间(1271–1294年)元好问其子元叔仪中进士,元贞元年(1295年)起担任汝州知州时便前往祭祀,并植松柏筑墙垣,修缮因战乱遭受毁坏的“三苏坟”。

吴中吴节弟兄亦是四川眉山人氏。吴中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年)考中进士,英宗天顺年间(1457–14**年)担任河南按察使期间前来拜谒“三苏坟”,见坟茔荒芜,墙体颓圯,即着手修葺。但是还未完工,既被调离。明代宪宗十三年(1477年)其弟吴节调任河南右参政,吴中告诉他一定要完成未竟的事业。吴节到“三苏坟”拜谒时,写《谒二苏先生祠墓》四首:

恭谒二苏先生祠墓四绝句,聊致景仰之私,非敢谓诗也,观者幸恕其疏浅而改教之。

心源落落怀先哲,王事劳劳不自由。有幸一杯桑落酒,临风和泪奠封丘。 小眉山下草芊芊,十母荒丘葬两贤。读罢残碑望西蜀,故家乔木尚依然。 二刘山拥小眉山,埋玉千秋羡二难。不独文章为世范,一生忠义许谁攀。 坐观万景得天全,到处相逢是偶然。今日祠前拜遗像,敢将心事愧先贤。

然后种植松柏三万株,新封“三苏坟”,整修三苏元代彩色塑像。奠定了今日“三苏坟”的规模。工程完毕后。吴节带领众人在“三苏坟”前祭奠。吴节在河南爱护黎民深受爱戴,百姓一再挽留,经明朝廷批准,吴节在河南由右参政升右布政使,后又擢升左布政使。

乾隆五十年二月毕沅【4】由陕西巡抚调任河南巡抚。该年底毕沅来到“三苏坟”前进行祭奠。现在毕沅所撰,由郏县知县康铎命令刻制的《祭苏文忠公文》石碑,仍旧保存完好。

“三苏坟”的真伪早已提出,在清代也引起了郏县县令张笃行的怀疑,直到一九七二年因村民挖地时发现苏辙次子苏适(音KUO;苏适:字仲南,苏辙次子)和妻子黄氏合葬墓及其墓志的发现。才算给争议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三苏坟”西边一字排开六个坟墓便是苏氏六公子(簟、符、箕、籥、筌、筹)墓。不过不久前又加了一个,如今虽然号称“苏氏七公子”墓,比较好听一些,但是已经有名无实了。

从“三苏坟”出来,在三苏祠的墙脚竟然发现了一条金黄色的蛇。正在观望,她慢悠悠得钻进了墙缝。我惊恐万分地询问了算卦先生,才知道惊蛰以后便有蛇出来。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此地没有毒蛇,也不必害怕。我才稍微洒脱了些。不过三苏祠东面的苏东坡中年雕像却没有我的洒脱:他手握书卷,眉头紧簇,他的达观好象已经消失殆尽,悲天悯人的心境使之面容格外冷峻。但是,他又何曾想到,自己一片冰心,怎会遭受囹圄之苦。睹景生情,我未免开始为那些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担忧起来。

苏东坡中年雕像下有两个奇特的蛤蟆踏。蛤蟆踏在战国时期楚公子郏敖建造、晋公子重耳避难读书的郏县崇正书院曾经有过,原为我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毁坏。人们正为之惋惜的时候,却在此发现了新的蛤蟆踏。发现蛤蟆踏也有一个离奇的说法。雕像树立时,正好苏东坡家乡人前来参观。从阶梯走下去时竟然感到好象后面有人跟着。可是回头一看,却没有任何人。他又走,这下没有转过身去,结果发觉是脚步发出的回音。所以当地人都说苏东坡患了思乡病,否则为什么偏偏在家乡人面前发出共鸣呢?在苏东坡雕像东北角是另一个蛤蟆踏。只要用手掌一拍,即会发出鸟叫的声音。我们几个一起拍手掌。还真找到了百鸟闹春的感觉。或许这就是苏东坡所期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的反映吧。

广庆寺在“三苏坟”西北300米处,根据《重修山门碑记》记载,广庆寺“由宋仁宗敕修”。她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等主要组成。苏东坡灵柩厝放此处时,苏辙在此为苏东坡进行了灵魂超度,等待先苏东坡故去的妻子王闰之合葬(苏辙《亡兄端明子瞻墓志铭》载:茔兆东南,精舍在焉,有佛有僧,往寓见堂。以须兄至,归于丘林。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广庆寺曾经更改名称。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年)九月十九日圣旨载:“汝州郏城苏轼坟寺,以旌贤广惠寺为名。广庆寺与三苏坟近在咫尺,互相依赖,相得益彰。”清顺治十六年(1660年)七月二五日的碑文记载:“郏邑西北有上瑞里峨眉山,苏坟在焉,广庆寺因而达焉。寺因坟而大显,坟赖寺而永祀矣。” 大雄宝殿上塑像还是元代衣着。其他文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严重破坏。听算卦先生说,有的石碑已被拖去修建水库。现在保存下来的寥寥无几的石碑也是遍体鳞伤。如果想象到这样的结局,我想苏洵父子也不会叫后人树碑立传,意图永垂不朽吧。然而,我们看到的却并非如此:人们总想通过树碑立传寻求寄托。但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在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又怎么能通过这种方式来留名千古呢?

最后的院落便是元代建造的三苏祠:这里是苏氏宗祠;供奉着苏氏父子。苏洵居中,苏轼在左,苏辙在右。苏轼与苏辙的位置正好与“三苏坟”相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祠堂被辟为学校。一些人想砸毁元代三苏彩色塑像。结果苏氏子孙想出一个很好的保护措施:将塑像用砖石垒住,把毛润之先生的画像贴在堂前。当然谁也不敢造次把画像撕下,于是塑像就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不得不记入伟大领袖的功劳薄。

出了东便门,便是为纪念苏轼建造的“东坡碑林”。匾额乃书法家爱新觉罗·启功在病榻上题写。碑林是百位书法家书写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楷隶篆草,千姿百态,各领风骚。这里也有十分有趣的事情。建设碑林的时候,当地官员邀请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题写苏东坡的词句。欧阳中石先生说,师傅不题弟子的词(欧阳修是苏氏的前辈)。他就题写了另外的字。“东坡碑林”建成以后,把谁的题字摆在显要的位置也使工作人员头疼不已。选来选去,最后摆放在院落中间的是毛润之先生气吞山河,狂狷不羁的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

【1】郏县八景:苏坟夜雨、紫云晴雪、蓝桥春涨、汝水秋声、刘山晚霁、扈间晓烟、钓台晚照、灵泉夜月。

【2】狱中寄子由二首: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眼中

【篇五】苏辙传

2012,5五月月考

一、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流行语折射多元文化心态

所谓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语汇。它以鲜活的形式来表达特殊的含义,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调侃的意味。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传媒的发达,尤其是网络的异军突起,流行语往往在一夜之间传遍社会的各个角落。流行语无一不是社会现实、社会风尚的某种折射,借助于网络等传媒,犹如插上了翅膀,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注意到,流行语的流行速度正在加快,有时甚至就在几秒钟的时间内流行开来,由于这些流行语契合了现代人的某种心理期待,产生了共鸣,成为其快速流行的社会心理基础。

其实,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流行语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现在我们翻看《诗经》,依然能够品味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流行语调查和发布,日本去年的“U-can 流行语大奖”颁奖仪式上,出自宫崎县知事东国原英夫之口的“必须做点什么”及高中生高尔夫球选手石川辽的昵称“腼腆王子”获得大奖。关于获奖理由,评委会表示,东国原这句当初用在知事选举的口号“触动了日本全国男女老少的心弦”;在低调羞涩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的今天,石川选手独有的自然无造作的表情“让日本人产生怀旧之感”。

“‘流行语’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属于社会热点,有的属于网络语言,有的是商业化助推的结果。” 留美博士、传播效果研究学者、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周培勤说,流行语属于典型的大众文化,有鲜明的大众文化的特点,以前可能是小范围的传播,现在由于借助于现代传媒,能够很快地在社会上传播,应该说,流行语的流行,是社会文化有活力的表现。从一个社会来说,历来有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分野,流行语显然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虽然说,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经常有所排斥,但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现在的大众文化常常扮演着主体的角色,不少流行语经过沉淀后可以进入主流,甚至进入精英文化的范畴。

流行语的盛行,也是文化多元的产物,在大众传媒时代,尤其是网络时代,流行语的盛行,说明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越来越明显。它反映社会冷暖,反映时代节奏,尤其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心态。

当然,部分流行语也呈现出泡沫化现象,浅表化、庸俗化,因而,我们平时经常可以接触到一些非常粗俗甚至不堪的流行语,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

“流行语强迫症”一定程度上也成为社会庸俗化的表征之一,比如说,每年的春晚小品,为了包装和商业化效果,而刻意制造出一定的“流行语”,但这些流行语总体价值不大,甚至成为廉价的时尚点缀品。

流行语是社会和时代的晴雨表,透过流行语,我们可以领略社会和时代某种微妙的文化心理,体味社会和时代的某种深意。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流行语是民间生活的润滑剂,哪儿的民间社会充满活力,哪儿的流行语就大量出现,什么时候的社会生活越宽松活跃,什么时候的流行语就越发达,流行语贴切地反映着时代的变迁。

(节选自《新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流行语”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流行语是一种以鲜活的语言形式表达特殊的内容和含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概括性词语。

B.流行语无一例外地从某些方面折射社会现实和社会风尚,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心理期待并产生共鸣。

C.流行语体现了社会文化的活力以及大众文化在现实社会中一直扮演的主体角色,与其他文化形式共存。

D.流行语是体现社会庸俗化和浅表化等泡沫化现象的晴雨表,它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流行语之流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以前传播范围很小,而现在可以借助先进的媒体在极短时间内广泛地传播开来。

B.流行语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它备受大众追捧是因为它能触动人们的心弦并让人产生怀旧之感。苏辙传

C.对一个社会来说,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历来区分得很清楚,而现在流行语经过沉淀后就能够进入主流社会,甚至进入精英文化领域。

D.如果出于包装和商业化效果的需要而刻意制造出流行语,那么不仅总体价值不大,甚至还会沦为廉价的时尚点缀品。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流行语的成因比较复杂,社会热点、网络语言和高业化因素都会导致流行语的出现,它是文化多元的产物。

B.西方发达国家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流行语调查和发布,是因为这些流行语契合不同民族和国家人民各自的心理期待。

C.当今时代,由于以网络为标志传媒的发达,流行语广为盛行,因而话语权的下移扩 散趋势越来越明显。

D.社会生活的宽松活跃,社会心理的开放多样,对于体现民间社会活力和时代变迁的 流行语的风行具有推动作用。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每题2分,共6分)

苏辙传

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遗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

臣近面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圣意似不以臣言惟非者。然天威迟迟,言词迫遽,有所不尽,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未闻以小人在外,忧其不悦而引之于内,以自遗患也。故臣谓小人虽不可任以腹心,至于牧守四方,奔走庶务,无所偏废可也。若遂引之于内,是忧患盗贼之欲得财,而导之于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开之以坰牧,无是理也。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

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何者?小人贪利忍耻,击之则难去,君子洁身重义,沮之则引退。古语曰:“一薰一莸,十年尚有臭。”盖谓此矣。 .

先帝聪明圣智,疾颓靡之俗,将以纲纪四方,比隆三代。而臣下不能将顺,造作诸法,上逆天意,下失民心。二圣因民所愿,取而更之,上下忻慰。则前者用事之臣,今朝廷虽不加斥逐,其势亦不能复留矣。尚赖二圣慈仁,宥之于外,盖已厚矣。而议者惑于说,乃欲招而纳之,与之共事,谓之“调停”。非辈若返,岂肯但已哉?必将戕害正人,渐复旧事,以快私忿。人臣被祸,盖不足言,臣所惜者,祖宗朝廷也。惟陛下断自圣心,勿为流言所惑,勿使小人一进,后有噬脐之悔,则天下幸甚。

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诸臣从而和

之,“调停”之说遂已。

(选自《宋史〃苏辙传》)

【注】①坰:(jiōng)遥远的郊野。②薰:一种香草。③莸:(yóu)一种莸臭味的草。④噬脐:用嘴咬自己的肚脐,喻不可及。

4.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辙面斥其非 非:过错、错误 .

B.沮之则引退 沮:败坏、贬损 .

C.吕大防、刘挚患之 患:厌恨 .

D.人臣被祸 被:遭受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 出淤泥而不染 ..

B.知虎豹之欲食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C.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 且放白鹿青崖间 ..

D.勿为流言所惑 公为我呼入 ..

6.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虽然当今皇上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可是宣仁皇后却被元丰旧党的言论迷惑,

想重用元丰旧党的一些人,苏辙的进谏,才使她醒悟。

B.香草和臭草相处在一起,结果只能是闻到臭味。苏辙以此来比喻君子与小人共处相争,

最终小人必胜,君子必败的道理。

C.苏辙希望皇上能坚定自己圣明的意志,不要被流言迷惑而任用小人,否则后悔莫及。

D.从此文可以看出苏辙是一位有清醒政治头脑、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贤之臣。

7.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4分,共8分)

①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

②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4分)

答:

答: (2)词的最后两句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选答6道小题)

(1) , 此时无声胜有声。

(2) ,无以至千里。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4)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贾谊《过秦论》)

(5)连峰去天不盈尺, 。(李白《蜀道难》)

(6)(杜甫《咏怀古迹》)

(7) ,以手抚膺坐长叹。

(8) 人生如梦, 。

(9) ,凝绝不通声暂歇。

(10) 念去去,千里烟波, 。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②

阅读是一种孤独 毕淑敏

它有些像吃,有些像睡,有些像搏斗……

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

它有些像吃。对于头脑来说,渴望阅读的时刻必定虚怀若谷。假如脑袋装得满满当当,不断溢出香槟酒一样的泡沫,那不宜于阅读,尤其是阅读名著。

人愈是年轻的时候,愈是贪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吃得渐渐地少了,但要求渐渐地精了。我们知道了什么于我们有益,什么于我们无补。我们不必像小的时候,总要把整碗面都吃光,才知道碗底下并没有卧着个鸡蛋。我们以为是碗欺骗了我们,其实是缺少经验。有许多长寿的人,你问他常吃什么食品,他们回答说:什么都吃,并无特殊的禁忌。但有许多东西他们只尝一口,就尖锐地判断出成色。读书也是一样,好的书,是人参燕窝熊掌,人生若不大快朵颐,岂不白在世上潇洒走过一回?坏的书,是腐肉砒霜氰化物,浪费了时间贻误了性命。关于读什么书好的问题,要多听老年人的意见,他们是有经验的水手。也许在航道的选择上有趋于保守的看法,但他们对于风暴的预测绝对准确。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是被大师们的智慧之磨研磨了无数遭的精品。读的时候,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

它有些像睡。我小的时候,当我忧愁,当我病痛,当我莫名其妙烦躁的时候,妈妈总是摸着我的头说,去睡吧,睡一觉也许就好了。睡眠中真的蕴藏着奇妙的物质,起床的时候我们比躺下时信心倍增。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在书页中你嗅得见悲剧的泪痕,摸得着喜

剧的笑靥,可以看清智者额头的皱纹,不敢碰撞勇士鲜血淋淋的创口……当合上书的时候,你一下子苍老又顿时年轻。菲薄的纸页和人所共知的文字,就使人的灵魂和它发生共振,为精神增添了新的钙质。当我们读完名著的最后一个字时,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

它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在读名著的时候,我常常在看上一页的时候,揣测下一页的趋势。它们经常同我的想象相去甚远。这种时候我会很高兴,知道自己碰上了武林中的高手。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记载着绝世的功法。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潜移默化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那是古往今来人类最智慧的大脑留给我们的结晶啊!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与精湛的匠艺面前顶礼膜拜,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之下惊诧莫名……我战胜自己的怯懦不断地阅读它们,勇敢地从匍匐中站起。我知道大师们在高远的天际微笑着注视着后人,他们虽然灿烂却已经凝固。他们是秒表上固定了的纪录,是一根不再升高的横杆。在阅读中,我们被征服。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身,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孤独。几个人共看一本书,那只是在极小的时候争抢连环画。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

阅读名著不可以在太快乐的时光。人们在幸福的时候往往读不进书。快乐是一团粉红色的烟雾,易使我们的眼睛近视。名著里很少恭维幸运的话语,它们更多是苦难之蚌分泌的珍珠。

阅读名著也不可在太富裕的时刻。阅读其实是思索的体操,富裕的膏脂太多时,脑子转动得就慢。名著多半是智者饿着肚子时写成的,过饱者不大读得懂饥饿的文字。

真正的阅读,可以发生在喧嚣的人海,也可以坐落在冷峻的沙漠。可以在灯红酒绿的闹市,也可以在月影婆娑的海岛。无论周围有多少双眼睛,无论分贝达到怎样的嘈杂,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捶击,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10.文章开头一段“它有些像吃,有些像睡,有些像搏斗”,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⑴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快乐是一团粉红色的烟雾,易使我们的眼睛近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全文,作者为什么说“阅读是一种孤独”?(6分)

【篇六】苏辙传

广东省韶关市2016年高考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广东省韶关市2016年高考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18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玄奘和慧能两位大师都是唐代人,他们分别是法相唯识宗和禅宗的祖师,被视为汉传佛教史上的两座高峰。

玄奘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其佛学修养举世无双。他出身于名门望族,儒学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后又游历西域,在公元642年召开的辩论大法会上,得到了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推崇,极大地震惊了印度佛教界。它不仅标志着中华佛学已超越印度,还标志着玄奘法师已成为世界佛学发展到最高峰的首屈一指的集大成者。从西域取经回国后,玄奘法师又在唐王朝的支持下,主持译经无数,尤其对唯识宗的精妙玄理,复杂的逻辑思辨,有着透彻的研究。他的才华和精神气质,可以说古今罕见。

慧能,出身寒微,从小以砍柴卖柴为生。在青年时代几乎没有接触过佛经,也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不要说熟悉梵文,连汉字的水平也极低,甚至可以说大字不识。他生长于偏僻的岭南乡村,在去参礼五祖弘忍之前,只是零星地听别人讲述过一些佛经,如《金刚经》,但也仅仅是只言片语。他既没有留过洋,也没有译过经,是个地地道道的“土鳖”。

不可思议的是,玄奘大师创立的法相唯识宗,在中国经过了短期的辉煌后,很快就被束之高阁,唐末即走向衰落,宋元以后几成绝响。而慧能大师创立的禅宗,却风行海内,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成为李唐以来独步天下、历久不衰的中国佛学思想的主体,祖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无不因其熔铸而生机勃发。他的《坛经》,穿越千年,发扬光大,世代流传,甚至已经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

如何解释这一令人困惑的现象?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偶然?

实事求是地说,慧能的确有过人之处。他最大的过人之处,而在于他实现了佛教的平民化。这是佛教在中国的一场革命。

比如他的“人人都有佛性”的思想非常鲜明,第一次见弘忍时,他就明确表白:“人有南北,而佛性无南北。”比如他的“明心见性,自修自悟”的禅法理论,认为“菩提须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比如他的“顿悟”说,认为瞬间觉悟,把成佛的时间、过程都简单化。比如说他将坐禅修行寓于日常生活,所谓“行住坐卧,无非是禅”,“运水搬柴,无非是道”,不讲外在形式,只强调内心的“无念、无住、无相”,非常为平民和大众所喜爱。

慧能对禅宗的最大贡献,就是顿悟成佛说,这一学说否定了自身以外的外部权威存在,使个体心性获得了解脱,主体的存在高于一切。顿悟成佛说使繁琐的仪轨和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失去了意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使佛教简单化,适应了平民的心理和精神需求。慧能的禅宗并没有要求在精舍里结跏趺坐,也没有要求在书房里凝神玄思,他的顿悟是在腰间系石臼米中完成的,是在劳作中的顿悟。这显然迎合了最广大的百姓民众,成为千千万万辛勤老百姓的梵音。应该说,慧能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把佛性拉回到人性,也把佛教从高高在上的天堂拉回到了人间。

在历史上,往往越是深刻的思想,越是复杂的理论,越难抵御现实主义狂潮。

(摘编自李豫川《玄奘和慧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玄奘是法相唯识宗的祖师,曾到西域取经,回国后主持译经无数,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他的才华和精神气质,为古今罕见。

B.玄奘法师的佛学修养天下无双,他被视为汉传佛教史上的一座高峰,还得到了印度佛教徒的推崇,为中华佛学超越印度做出了卓越贡献。

C.禅宗祖师慧能生长于偏僻的岭南乡村,他的一生,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几乎没有接触过佛经,不要说熟悉梵文,连汉字的水平也极低。

D.玄奘法师创立的法相唯识宗,在中国有过一段时间的辉煌,但后继乏力,很快就被束之高阁,没能发扬光大,到了宋元以后就成了绝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慧能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佛性无南北”。没有阶级限制,也没有地域差别,从而大大地拓宽了成佛的群体,最终实现了佛教的平民化。

B.在慧能的观念里,砍柴担水可以修行,住行坐卧也是修行,不一定要在书房里凝神玄思。这种修行方式很适合劳动大众,因而广受欢迎。

C.顿悟成佛说把成佛的时间、过程都简单化。文化水平不高,甚至不识字,读不懂佛教经典的人,在劳作中也能顿悟,降低了成佛的门槛。

D.慧能认为主体的存在高于一切,否定自身以外的外部权威存在。他把佛教从高高在上的天堂拉回了平平凡凡的人间,把佛性拉回到人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奘出身名门,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慧能出身寒微,从小以砍柴卖柴为生。他们的出身和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自的思想理论。

B.法相唯识宗的兴衰与唐王朝息息相关。它的兴盛关键在于唐王朝的强力支持,一旦王朝衰落,失去朝廷的支持,法相唯识宗就大势已去。苏辙传

C.玄奘曾游历西域,并取回真经;慧能没留过洋,是个“土鳖”。但慧能却勇于改革创新,让自己的学说拥有广阔的土地和持久的生命力。

D.玄奘擅长精妙玄理和复杂的逻辑思辨,但他深刻的思想和复杂的理论却未必适合大众,其宗派难以抵御现实主义狂潮,未能长盛不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

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三年,辙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

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

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

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 迫。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苏辙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B.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C.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D.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制举,又叫制科,是由皇帝下诏而举行的小范围考试,通过策论文章考察应试者水平,选拔各类特殊人才。

B.宰相,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各朝代所对应的官名有所不同,可不受君主限制,具有独立处理政务的权力。

C.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是不能上厅堂的,所以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D.注疏,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疏,对经书所做注解的注解。注疏的内容关乎经籍中词语的意义、史实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辙参加制举考试,文章言词激切。苏辙在制举考试的策论文章中,因为激切地谈论朝廷宫禁之事,虽然得到皇帝的理解,但最终还是被列入下等。

B.苏辙为国为民,劝说王安石。王安石施行青苗法后,派遣使者前往各地寻求未收取的财利。人们对此颇有担心,最终选派苏辙去信劝说王安石。

C.苏辙体谅士子,建议考试从旧。司马光想要对科举考试加以改革,但苏辙认为考试时间将近,建议来年的考试除稍作变动外,尽量一切如旧,可是司马光没有听从。

D.苏辙敢于直言,不以谄媚为事。无论是对于皇帝,还是执政的王安石与司马光,苏辙均能直言其弊,不以对方位高权重而畏缩不言,体现了他正直耿介的品性。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5分)

(2)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曲 江 李商隐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注释】①曲江,又称曲江池,是唐代长安最大的风景名胜区。唐玄宗开元年间,这里非常繁华,安史之乱后,荒废了。②华亭,西晋陆机故宅旁的华亭谷。陆机为宦官孟玖谗言所害,临死前悲叹:“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③“泣铜驼”,西晋灭亡前,将军索靖预感天下有大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叹息:“会见汝在荆棘中尔!”

8.诗歌前两联描绘了曲江怎样的图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分)

9.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

②③①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的手法表现阿房宫中走廊回环曲折、房檐高高翘起的句子是“ ,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曾经的歌舞场所和英雄人物一同消逝来表现自己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怀想的句子是“ , ”。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 , ”两句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的民族精神。

乙 选考题(25分)

三、四题为选做题,请在两大题中选做一题,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所选大题后的方框涂黑,再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槐 花

阿来

①突然袭来一股浓烈的花香。谢拉班在梦醒时突然感到过分的宁静,还闻到了稠重浓烈的花香。是槐花的香气。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②花香又一次袭来。谢拉班掀开楼顶口的盖板,下了楼梯。转过身子时,他发现了墙外河边的槐树。树和他就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扇铁栅门。目力所及,凡是被灰蒙蒙的灯光映射的地方都有巨大的寂静存在。而那些灯光照射不到的树林里、田野里、村庄里的夜晚似乎充满了声音,野兽走动,禽鸟梦呓,草木生长,夜风吹动妻子死了,当派出所长的儿子看他孤独,为他办了农转非手续。这个以前远近闻名的猎手成了车场的守夜人。

③警车尖利的叫声划破了寂静。儿子他们又抓住小偷或者什么别的坏人了吗?谢拉班为那个小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他曾听儿子说过:“叫小家伙不要再遇见我,他干的事够他蹲两年监狱。”

④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那小家伙向他走来。那眉眼,那暴突的门牙都给人一种稚气的感觉。小家伙稚气未脱却故作老成,用一种突然有了钱,见了一点世界的大大咧咧的口气跟他说话:“嗨,老头”谢拉班却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他用哄孩子一样的声音说:“把车停好,停好。”停好车了,他又叮嘱他收好东西,关上车窗,上锁。每次都是等小家伙走远了,谢拉班才突然意识到:天哪,家乡话!老头已经很久不说家乡话了。除了家乡话,他只能讲几句和守车有关的不连贯的汉语。所以几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⑤他刚进城时不住在这里,跟儿子和儿媳妇住在一起。儿媳妇说汉语,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谢拉班尤其喜欢她那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儿媳妇给了他一间专门的房子。床低矮柔软。墙上挂着他舍不得卖掉的火枪,一对鹿角、几颗野猪獠牙和几片野鸡翎子。窗下有一张躺椅,上面铺着熊皮。儿媳妇经常让同事和上司来参观,这个老猎手的房间引起了他们的赞叹。谢拉班终于渐渐明白,那赞叹不是冲他来的,而是冲着儿媳妇,赞叹她对一个形貌古怪的藏族公公的孝敬而发的。最终的结果是她成了妇联的领导。那天家里摆了酒,还有好多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苏辙传 宋史 苏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