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高中作文 zuowen 3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菩萨蛮 温庭筠诗词鉴赏 教案

菩萨蛮教案

年级: 高一 科目: 语文 授课人:

审核人签字: 年 月 日

【篇二】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菩萨蛮》教案

第1页(本章共4页)

第2页(本章共4页)

【篇三】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菩萨蛮教学设计

1

2

【篇四】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新菩萨蛮教学设计

菩萨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并深入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

2.与李清照《醉花阴》中人物形象刻画进行对比,探究词文中表达情感的不同方式。

【教学重难点】

1.深入体会本文作者借女主人公形象所表达的情感。

2.男性塑造女性形象与女性塑造女性形象的艺术对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歌曲《菩萨蛮》

一、内容感知

诵读诗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词的内容。

【明确】这首词写一个女子起床后梳洗打扮的全部过程,通过一系列动作展现她的处境和心情。

二、鉴赏诗文

1.文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女子形象。

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结合诗句分析。教师点拨。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提示:“小山”在文中有三种含义,你认为哪种含义最合理?联系诗文分析。

【明确】(1)小山指屏风,就暗示了环境,“金明灭”说明时间已经不早了,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主人公才起身,可以说明后文中的“懒”。由环境入手引出人物。(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环境的描写,环境可以暗示人物的身份或者心理,应该关注环境描写。)

(2)小山无论指眉毛还是发髻,开门见山,入笔就写主人公本身,眉头紧锁,发髻散乱,妆容脱落,也可以说明后文中的“懒”。直接写主人公视线从发髻到脸颊,定格在主人公的面容上。

“鬓云欲度香腮雪”中的“度”赋予了画面动态感,引出了女子梳妆打扮的过程。 提示:“懒”“弄”“迟”这几个字比较传神,体会它们的妙处。

“懒”写出女子慵懒无力、迷惘若失的情态。“弄”写出女子反复摆弄欣赏,总是不满意,又极度要美, “迟”呼应了“懒”又衬托了“弄”,渲染了女子无情无绪的神态,展现无限幽怨的情态。“弄”“迟”又连接下阙的内容全部都是在写女子梳洗、打扮、穿衣的过程,和上阙一脉相承。(诗词赏析要有整体性,我们讲文章有文脉,诗词也有意脉,像这首词的上下两阙就是一脉相承,是一个梳洗打扮的全过程,我们在赏析的过程中要整体把握。) 提示:这个女子精心修饰打扮自己,为什么会表现出“懒”的情态?

直到结尾处“双双金鹧鸪”才点明主人公孤身一人,这是“懒”的原因。“女为悦己者容”女子独身一人幽居深闺,纵然再爱美,这美也无人欣赏,这也是“懒”的原因。可是爱美又是女子的天性,即使无人欣赏也要修饰美丽动人的容颜。所以“懒”“弄”“迟”三个字就传递出女子精心打扮又无比幽怨的情态。

【总结】:本文刻画了一个娇美、无聊、孤独、寂寞的深闺女子。

2.作者的视线从女子的容貌最后落在了那件衣服上,“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视线最后定格在这里,像一个特写镜头,必然另有深意。(PPT)“双双鹧鸪”又有怎样的深意? 提示:同学们对鹧鸪了解多少?请说说看。

(PPT)鹧鸪和杜鹃、鸳鸯、鸿雁等一样是骚人墨客钟爱的诗歌意象。鹧鸪多为雌雄同鸣,一唱一和,因此常借此比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鹧鸪叫声悲婉凄切,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后来多用“鹧鸪啼”“闻鹧鸪”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古诗文中多用鹧鸪这个意象,如: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刘禹锡《踏歌词》(写爱情)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和,郎从何处归?”——李益《鹧鸪词》(写相思)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写惆怅)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写昔盛今衰)

“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清代尤侗《闻鹧鸪》(写悲情)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诗文中写到:女主人公穿着新做的、熨帖好的绣花丝罗短袄,彩衣上缀着一双双金线绣成的鹧鸪鸟。看似平平淡淡,实际上是一种绝好的反衬。女主人公独处深闺,满怀惆怅,而入眼的却是成双成对的金鹧鸪,见物生情,这就给她孤独哀怨的心绪添上了几分酸楚和难堪。

那么文中的“鹧鸪”是不是只是为了反衬呢?下面我们看看温庭筠另一首写女子的词《望江南》(PPT)(学生齐读这首诗)这首词中也写到了女子梳洗打扮,可是只用了三个字“梳洗罢”,而《菩萨蛮》却用了整首词来写梳洗打扮。为什么?《望江南》中的女主人公赶快梳洗是要去等待在外的征人,可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等来等去最终断了肠。从充满希望到伤心绝望。现在来看《菩萨蛮》中女主人公为何“懒起”?恐怕也是每日精心打扮盼着有人欣赏,结果盼来盼去还是无人欣赏。那她就不要打扮了,为什么还要精心修饰自己呢?是顾影自怜,应该也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双双金鹧鸪应该也点出了她所追求的,正是那种“双双对对”“愿作鸳鸯不羡仙”的理想。

三、多元解读

温庭筠笔下的女子香艳美丽,这也是花间词派的一种词风。历代诗论家对温词的内涵众说纷纭,例如:(PPT)

清人张惠言《词选》卷一曰:“此感士不遇也。”

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云:“统观全词意,谀之则为盛年独处,顾影自怜;抑之则侈陈服饰,搔首弄姿。”

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诗文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李冰若的看法应该是就诗词本身而言,温词秾艳华美,又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所以李冰若认为温词没有内涵。而张惠言的说法应该是结合温庭筠累试不第,坎坷遭遇来论。许多诗论家对温庭筠也有相似评价,(PPT)如王拯在《龙壁山房文集忏庵词序》云, “其文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论者以庭筠为独至”。这首词温庭筠应该是借女子来言说自己不能直言之语。

实际上在古诗词中不乏借女性来抒发自身情感的作品,例如《离骚》中就多有借香草美人来表明自己高洁情操的内容,还有唐人秦韬玉的《贫女》(PPT)(学生自读诗文)近人俞陛云指出:“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还有《离骚》中“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就是借被人妒忌的女子来暗指自己。应该说后人的评论各有依据,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

(此处自主选择,可将可不讲)(诗文中的“新”字也别有深意。《离骚》曰“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既然进取不成反而获罪,那就回来把我旧服重修。

我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我并用荷花把下裳织就。)屈原就表达了自己重修旧服,保持内心高洁的愿望。那么这首词中的“新” 是否也可以理解为女子穿着新衣等待意中人呢?是否也可以理解成是诗人重整衣装追求自己的理想呢?)

4. 小结

(PPT)诗文中塑造了一个慵懒娇媚的女子形象。女主人公并非“无情”,只是她的“情”深藏不露,偶尔从“懒”、“迟”的动作中轻轻逗出,不经意地又从她“双双金鹧鸪”的衣饰图案中淡淡映现,原来她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此词通过男子的视角写一女子晨起梳妆之过程、姿容服饰之精美,表达其懒散无聊之心绪、自矜自怜之情怀,孤独寂寞之苦楚。其深层是否有所寄托,似乎很难断然以“有”“无”二字论定。联系温庭筠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说此词可能一定程度上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应该是可能且可信的。

四、拓展延伸(此处根据时间自行决定,来得及可以展开讲,来不及可以做课后作业)

1.本文是温庭筠从男性的角度通过一系列动作来描写深闺女性的日常生活展现其内心世界,接下来我们对比一下女性词人又是如何来表现女性的思想情感。(PPT)

李清照《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提示:请同学们根据鉴赏《菩萨蛮》的方法来鉴赏这首词。

【明确】“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从室外的天气转向室内环境,此二句移情于景、移情于物,渲染出浓烈的愁苦气氛。“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说明词人不止一次一个人独处重阳了。独自一人入睡,却久久不能成眠,身凉心更凉。百无聊赖,寂寞难解,索性应景饮酒赏菊,“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原应与丈夫把酒赏菊,共享花香,却无奈独自一人,借酒消愁却勾起对丈夫更为强烈的思念:“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愁”字被进一步深化。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使文中虽仅一个“愁”字,却“愁”遍全篇。

2.两首词都表现了深闺女子的孤寂之情,两首词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李清照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而温庭筠写女子重在写动作和外貌,比如“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完完整整摆在面前的就像一幅工笔画,笔法细腻,画面精致。

这是因为女子写女性,写的是自我内心风景,而男子写女性,写的是眼中风景,固然有朦胧之美,但缺少对女性内心幽微情感的深层把握。更多的是借助女性形象来表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五、作业:

1.背诵全词。

2.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 》

【篇五】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

一、关于“词”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词起源于民间,中唐后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极盛于宋代。 “词”的别称: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 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有“词牌”。一段称为一“阕”。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二、唐五代词

(一)花间词

所谓花间词派,因后蜀赵崇祚所选编的词集《花间集》得名。花间词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共18人。这些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人,其余多数为五代西蜀文人包括流寓、游宦者。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花间词派的两种风格。“温韦”并称。

(二)南唐词

南唐词是指以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冯延巳为代表的词派。南唐词,特别是后主李煜的词,与花间词相比,境界有所扩大。

宋词在风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词风雄浑开阔奔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和柳永,词风缠绵细腻,多写儿女风情,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狭窄。

三、知人论世:

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金荃集》,存词70余首。

四、《菩萨蛮》

(一)诵读诗歌,至少三遍。

(二)了解词的大意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折折叠叠/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三)整体把握

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描写了什么样的生活情景?

描写美丽而又寂寞的贵族女子晨起梳妆的生活情景。

五、诗歌鉴赏

(一)上阕

1、“小山重叠金明灭。”写什么?

“小山”是屏风。一般的屏风,都是六扇相连,故云“小山重叠”。“金明灭”是写早晨的阳光。由室内装饰小屏山写起,叙述画屏上金碧山水忽明忽暗,暗示时间为旭日东升。女子慵懒,不想早起,闺中寂寞。

2、“鬓云欲度香腮雪”写出什么姿态?

初起床,头发零乱未整要遮掩脸庞。把鬓发拟人化“欲度”就是“欲掩”,赋予乌溜溜的鬓发以一亲芳泽的意念。赋予静态以动态美。

3、“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展示女子什么心态?

懒洋洋起床,慢悠悠画眉梳妆。展示怨妇的愁绪和不得不妆扮的爱美心理,其中一个“弄”字,更彰显了一份刻意美化自己容颜的心理。

鉴赏“懒”“弄”“迟”三个字的妙处。

“懒”写出了女子迷惘若失的情态。

“弄”写出女子反复摆弄欣赏,极度要美,又无限幽怨的情态。

“迟”对应“懒”,渲染了女子无情无绪的神态。

(二)下阕

1、“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写什么?

美人手持小圆镜,面向大圆镜,顾盼着头发上的簪花,足见其美化自己容颜的细心和耐心。容颜美丽动人。

2、“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仅仅是写女子穿衣吗?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这只是孤芳自赏,容颜如花,但穿衣时看到绣在衣服上双对的金鹧鸪时,脸上多了哀愁。这是托物寄情,意在言外的写作手法。

3、“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女子什么思想?

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

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结尾两句,说她穿上短袄,看着一双双用金线绣成的鹧鸪出神。鹧鸪尚懂得成双成对,而人呢?独处深闺,满怀惆怅,而入眼的是成对的鹧鸪,写出了女子的追求,愿双双对对,愿做鸳鸯不羡仙的理想。

六、总结

艺术风格: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首词客观地描写女子起床后的一系列动作,似乎不动一点感情,不作任何旁白,但是细细体味,词人匠心独运地选取了一些能表现主题的镜头,含蓄地表达中心。此手法为白描手法。

本词通篇写闺怨。写一位美人晨起化妆的情态,用白描手法。因为闺怨而慵懒,迟起、梳洗、画眉、簪花、照镜、穿衣。

首写少妇所居富丽华贵的环境,绣屏掩映,阳光明灭。次写初起身时鬓发

散乱容态。“懒起”二句,叙写起身下床后画眉、梳妆的动态。/“照花”二句,承上启下,写出梳洗已毕,对镜簪花,镜中人面交相辉映,愈增容色艳丽。最后两句点出少妇更换新绣罗衣,发现衣上绣的双双鹧鸪鸟,引发孤独之感。

七、问题探讨

试推想这首词背后可能的隐含着的主旨(或写作动机是否有所寄托)

提示:称诗言志,知人论世——屡试不第,坎坷终生。

流露出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这慵懒美丽的女子,正是作者内在被压制着甚至不免懈怠了的美好追求。要爱惜自己的美好品质,不能因一时挫折就堕落、放弃,这正是士大夫读书人品格上的操守:穷则独善其身。这或是温自我之写照和志气的砥砺。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八、比较阅读

(一)韦庄《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结合注释自读,思考:

1、词人当年为避战乱漂泊江南。一般说来,漂泊他乡的游子总因不能还乡而愁绪满怀,词人为什么说“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好,好在哪里?)

2、怎样理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因为江南有美好的风景、宁静安逸的生活以及如月似雪的美人。词人正是抓住这最能代表江南水乡的三大特征写出了诗意江南、悠闲江南、魅力江南。词人的优美想象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令人向往与陶醉的水乡世界。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在貌似不愿还乡的正话反说中传达出了他对故乡的难以忘怀之情。词人盛赞他乡之美,并认为应该在此终老,但结尾又突然冒出“未老莫还乡”(言下之意老了还是要还乡)的矛盾语,再加上“还乡须断肠”一句的凄楚,就更衬托出那正处于动乱之中的故乡在词人心头的分量与地位。

原来描写江南美丽如画的风土人情,是为了用以反衬“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忧时伤乱之痛、思乡怀人之情。他赞江南,却是为了思念在北方的故乡,在盛赞江南美好安逸的背后深藏着怀乡的凄苦和悲伤,这不能不令人潸然泪下,这正是此词诗意醇厚,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

(二)比较阅读

温庭筠、韦庄这两首词的抒情方式的效果。温词—-意象绵密,富艳精工——“密而隐”;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朗”

【篇六】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菩萨蛮教学设计

1

2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