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ppt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

精心构想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

西安交大附中高二语文组 李琳

[课程特点与教学构思]

本课是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孟子>选读》单元的教学内容。

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派,他们的论著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开设《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课程,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选修课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设计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我构思,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阅读和分析文本,来感受他们的深刻思想和智慧;要落脚到人的成长与发展、立身处世、应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上,把对先秦诸子的学习,跟学生面临或关注的人生问题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多做相关性的思考。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充分挖掘先秦诸子那些具有艺术魅力的要素,把对先秦诸子的学习和必修语文课的学习结合起来。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择和编排《孟子》中的材料,所选择的材料往往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而且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本节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是其中的第四节,这则选文重点体现孟子“与民同忧乐”的思想,这种思想学生结合现实并不难理解,而且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对“与民同乐”这种思想已经有所了解。本课将此设为教学重点,希望学生结合现实人生对其作出历史性客观性评价,进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一思想,培养学生把握社会与人生问题的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这篇文章的难点在于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以辩才而出名的,《孟子》这部散文也是以长于论辩为主要特征的,所以教学本文的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孟子的善辩以及他的论辩艺术。

[学情分析]

对于孟子和《孟子》,学生是比较熟悉的。初中学过《<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中必修一又有《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这一精读内容。所以,学习本单元,学生是有基础的。但是,《孟子》的思想都关系社会人生问题,要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与自己面临或关注的人生问题结合起来,并作相关性的思考,这些方面还是需要老师有效地指导的。同时,孟子长于论辩,学生正处于高二下学期,即逻辑思维能力明显增强的阶段,所以,应借由本文论辩技巧的体会和分析,进一步提升其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句的含义,加强文言知识的积累,进一步增强语感。

2.辨析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初步理解文本。

2.反复诵读,深入感知孟子的政治思想。

3.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探究孟子的论辩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和文本的对话、生生对话及师生对话,使学生领悟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内涵及其价值和现实意义。启发学生要有大的关怀,树立远大的理想,胸怀天下。

[教学重点]

了解孟子的思想,理解“与民同乐”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教学方法]

引导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

[学习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孟子:其人,天地精华;其文,天地奇观。

齐宣王与孟子:孟子不单提要求的时候理直气壮,宣扬他的主张时更是不屈不挠,无所畏惧。但是这两个人的关系很友好,齐宣王似乎也觉得这些都是他应该做的。《孟子》一书中这两人的对话有多处, 孟子对齐宣王常常冷嘲热讽,而有趣的是,齐宣王似乎都听之任之。这是为什么?

这位齐宣王,就是我们很熟悉的故事“滥竽充数”中那位喜欢音乐、每次要请三百人的吹竽队伍为其演奏的齐宣王,这位君王有一次和孟子交流自己所精通的音乐问题时,最终竟然还是为孟子所制,落其彀中。这又是为什么?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

设计意图:以故事激趣导入,以问题触动学生思考,并关涉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初读感知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

(一)诵读感知

1.自读课文,落实字音

提示:注意通假字变音的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近文本,静心凝神的第一步关注,将为后面的理解体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请学生朗读课文,全体关注字音字形和节奏

要求:如果出现读得不正确的地方,希望大家能一起提醒他。明显出错的地方,我们将请另一位同学进行“接力式”诵读。

提示:通假字——“由”、“与”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3.学生质疑,师生指正

存疑:“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进入有意识关注的思考状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悱”之态才能使所思深入,并有所得。

(二)疏通文本

1.利用注释,疏通文本

提示:读一句翻译一句,不懂的地方做标记,留待交流。

2.质疑问难,去窦解惑

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3.关注重点词语

投影:暴见于王 有以 庶几 诸 直""耳 不若 今王田猎于此 举疾首蹙 ...

三、深入品读

(一)“独乐乐”读音之辨

1.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据

提示:要关注上下文,要联系全文思考。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参考:(1)(lè)(lè) 直接谈论“快乐”,跳转突然;若置于全篇最后,则顺理成章。

(2)(lè)(yuè) 变成谈论音乐,那么交流的中心就发生转移了。

(3)(yuè)(lè) 联系上下文,更合乎说理的逻辑层次,也易于为齐宣王所接受。

(4)(yuè)(yuè) 第一个词要活用,已然带有“欣赏音乐”的含义。

4.联系上下文,明确读音

参考:上文由“音乐”引入,下文再联系“鼓乐”举例,所以比较的对象应为“独乐(yuè)” 与“众乐(yuè)”。

设计意图:由读音关涉文本内容的理解,形式灵活,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同时,也自然引入对本课教学重点的关注,并能顺利突破。

(二)借由对比,领会主旨

提问:1.孟子用“鼓乐”的例子来说明什么?

2.在“鼓乐”之外,还举了什么例子?用意是什么?

引导:百姓为什么为君王担忧,甚至关心其身体健康状况?

引导:本段开头由“臣请为王言乐”,那么这个例子是在解说什么是“众乐乐”吗?

在“鼓乐”之外,还举了“田猎”的例子,为了增强说服力,由宫廷内的娱乐又扩展至宫廷外的娱乐活动。当君王不顾及百姓生活境况的时候,特别是百姓生活痛苦不堪时,君王的娱乐活动只会使之更怨声载道。孟子所谓的同乐,不是说君王要跟百姓一同欣赏音乐(或一同打猎),而是说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那么,百姓必然以君王之乐为乐,以君王之忧为忧。

板书和投影:

民疾首蹙 民欣欣然喜

(痛恨)未与民同忧,故民不与之同乐 (祝祷)与民同忧同乐,故民与之同忧同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4.全班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感知主旨,增强语感。

小结:与民同乐,也即与民同忧。上古圣王看到百姓吃不饱,就好像自己挨饿;看到百姓穿不暖,就好像自己受冻。与百姓一条心,体会百姓的感受,国家才可能太平昌盛。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如果真的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恐怕人们也用不着再向他提更高的要求了。当然,细心体会我们会发现,孟子在这里“偷换概念”了。他将本来应该论述的什么是“与众乐乐”,偷换成了“与众”“与民”在一起,又由之偷换成“为众乐”“为众忧”,最终落到心怀天下的“与民同乐”。

四、深入探究,赏析孟子论辩艺术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孟子辩论的特色。虽然在辩论时他耍了一些花招,但他所说的都是“正当的道理”,是光明磊落的道德之言,所以,我们不会觉得他狡诈,只会佩服他智慧。

(一)论辩艺术之一——巧接话题,偷换概念

问:请找出文中其他孟子偷换概念的地方。 独与与众(人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意识到论辩成功的第一步是制胜的关键,而孟子最擅长的就是“偷换概念”。

(二)论辩艺术之二——欲擒故纵,引君入彀

结合前半部分文本的理解,总结论辩层次。

1.理解体会关注点

(1)暴未有以对

(2)王变乎色

(3)古今一也(音乐然,道理亦然)

2.总结论辩层次

板书或投影:

引入话题 王好乐,甚

转换话题 与众乐乐

切入正题 为王言乐

得出结论 与民同乐

3.随机请学生分角色扮演“齐宣王”与“孟子”,演绎孟子的论辩过程

提示:可以用现代汉语或文白夹杂的语言。

设计意图:形象、深入地感知孟子的论辩艺术。

4.全班齐读课文

用意:感受孟子的机智,增强语感。

设计意图:结合文本,步步落实,层次清晰,学生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最终形成能力的迁移。

五、拓展延伸

(一)阅读后两则,深入领会孟子的论辩艺术

1. 第二则:梁惠王在曲池上游赏

学生结合注释,了解文本大意,谈谈孟子的论辩层次。

2. 第三则:

参看前两段,引导学生体会。

设计意图:由阅读书中的文本材料达成对本课教学重点“与民同乐”思想和教学难点孟子论辩艺术的回顾、关注,以及能力的迁移。

(二)创设情境,体验孟子的论辩之美

运用本文孟子的论辩艺术,根据所给话题,任选其一,完成情境劝说。

1.上网

2.读“小说”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让学生实现并初步展现能力的迁移。

(三)深思评价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三则选文的中心主旨)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它以封建制度为出发点,含有对君王政治特权的认可,具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后世影响及现实意义

投影: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

(1)有精神具情怀的民族:

杜甫、辛弃疾、陆游、欧阳修、范仲淹的诗文

(2)有温暖感关怀的国家:

周恩来、习近平、李克强的身影

(3)有胸怀显担当的社会

吴仁宝,他被称为“中国最有名的农民”,曾将贫穷落后的华西村建设成为中国公认的“天下第一村”。

设计意图:深入领会臧克家所说“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使本文主旨汇入心田。也是落实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学习先秦诸子散文,落脚到人的成长与发展、立身处世、应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上。

(4)普通人践行“与民同乐”思想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与民同乐”即“民本”思想的体现,它的源头就是孔子的“仁”,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则达人”。普通人的践行,不单会成就个人的大胸怀,更会因每个人的努力,而实现国家民族的大和谐。秉持仁人之心,兼善天下人间。

六、质疑问难

1.学生自主思考,自由质疑,师生交流的过程:请学生提出仍然不懂得地方。

2.回顾课前导入时的问题,引导学生领悟孟子的真才智,真性情——其人,天地精华;其文,天地奇观

“我们欣赏他的文章,往往不是为他的道理所折服,而是被他的聪明机智所吸引。”(鲍鹏山)

七、一句话作结

请学生用一句话写下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或是其他方面的收获。学生展示一二。

教师总结:一个民族,存在,定有其存在之理;一种文化,繁衍,亦必有其繁衍之奥。这块土地上尽管曾经兵连祸结,读书人尽管常有黍离之叹,然而,任何暴君和强盗都不能割断我们文化中那些最韧的筋和最硬的骨。这种刚强执著,是我们铸就人格的最高境界——“仁人之心”,激励着无数后人要有放眼万物关照他人的大胸怀,大志向,大气魄。愿我们,秉持仁心,兼善天下。

八、布置作业

联系生活,自选话题,借鉴孟子的论辩技巧,写一段文字。

板书设计: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引入话题 王好乐,甚

转换话题 与众乐乐

(痛恨)切入正题 为王言乐与民同忧乐

民欣欣然喜(祝祷)

得出结论 与民同乐 仁爱之心,兼善天下

【篇二】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则选文和第三则选文的思想内容。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

2、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学习重点】

1、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学习难点】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

1、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2、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其关注民生疾苦的火热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欣赏几幅国家领导人和人民在一起的图片(其中有胡主席与人民在一起庆祝节日的,有温总理在地震灾区指挥救灾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哀悼四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这些都体现出了国家领导人对人民的关爱与担忧,可以总结为——“与民同乐,与民同忧”。今天,让我们看看两千年前孟子提出的君民关系是否和现在一致呢?

二、检查学生预习

王语暴(yù) 庶几(shù jǐ) 直好世俗之乐(zhǐ))

举首蹙頞(cù è) 羽旄之美(máo) 放于琅琊(fǎng yá) 秋省敛而助不给 (xǐng jǐ) 睊睊( juàn) 慝(tè) 徵招(zhǐ sháo )

三、合作探究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 今之乐由古之乐 (“由”通“犹”,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只”,只是。)

④时日害丧(“害”通“曷”,何。)

⑤予及女偕亡(“女”通“汝”,你。)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好:喜欢,爱好。)

②今王鼓乐于此 (今:假如,如果。)

③经之营之(经、营:都有测量、度量的意思。)

④庶民攻之(攻:制造。)

⑤为诸侯度(度:法度,准则。)

⑥民乃作慝 (慝:邪恶。)

⑦师行而粮食(师:众人。)

⑧人不得,则非其上(非:责怪,非难。)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动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③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⑥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⑦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忧:形容词意 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

⑧出舍于郊(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住。)

4、 翻译下列语句。

①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②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③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④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⑤于是始兴发而补不足。

四、课堂研讨:

①第一则的主旨是什么?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

答: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②第二则的主旨是什么?

答:君主贤明,才会享受真正的快乐(池沼苑囿之乐)。

③第三则的主旨是什么?

答:孟子引用齐景公想出去游玩,晏子劝谏的故事,阐明了君王应“乐以天下,

【篇三】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

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

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

编制:任意

【学习目标】1、了解第一则选文和第三则选文的思想内容。2、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学习重点】

1、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学习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2、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其关注民生疾苦的火热情怀。

【话题导入】

疲惫的面容、沙哑的声音、有力的挥手,温家宝总理站在地震废墟上的形象定格成一幅永久的画面,它感动了世界,增强了四川人民和全国人们共抗地震灾害的信心和勇气。泼水节上,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相互泼水祝福,给人们留下了温馨的回忆。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亲民总理爱人民,人民热爱好总理。“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就是咱老百姓”,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人民把他踩在脚下;把人民的忧乐放在心上,人民永远记住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我们回溯历史,看看孟子是任何解读“仁人之心”的。

第一学时

【自主学习】

一、阅读“引入话题”,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一、二两则文字。

二、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1)王语暴(yù)(2)庶几(shùjǐ)(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l^a)(4)直好世俗之乐(zhǐ))(5)举首蹙頞(cù^a)(6)羽旄之美(máo)

三、归纳文言现象: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今之乐由古之乐(“由”通“犹”,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只”,只是。)

④时日害丧(“害”通“曷”,何。)

⑤予及女偕亡(“女”通“汝”,你。)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王语暴以好乐(语:告诉。好:喜欢,爱好。)

②王变乎色曰(色:脸色。)

③今王鼓乐于此(今:假如,如果。)

④经之营之(经、营:都有测量、度量的意思。)

⑤庶民攻之(攻:制造。)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动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③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⑥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⑦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

4、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

好乐何如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猎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王语暴以好乐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今王鼓乐于此今王田猎于此

③被动句:

暴见于王他日,见于王曰

四、简要概括一、二两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1、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2、君主贤明,才会享受真正的快乐(池沼苑囿之乐)。

【合作探究】

一、翻译下列语句。

(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5)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6)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二、梳理课文内容:

第一则记录了孟子与 、 的两次谈话。第二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有:

三、请两位同学分饰孟子、齐王,把孟子与齐王的这段对话用现代汉语演绎一遍,要求逼真地读出人物的特点。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

四、探究问题:

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

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2、体会孟子与齐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3、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

第二学时

【自主学习】

一、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第三则文字。

二、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1)放于琅琊(fǎngyá)(2)秋省敛而助不给(xǐngjǐ)

(3)睊睊(juàn)(4)慝(t^a)(5)徵招(zhǐsháo)

三、归纳文言现象: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遵海而南(遵:沿着。)

②秋省敛而助不给(省:视察。给:不足。)

③为诸侯度(度:法度,准则。)

④民乃作慝(慝:邪恶。)

⑤师行而粮食(师:众人。)

⑥人不得,则非其上(非:责怪,非难。)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忧: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

②出舍于郊(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住。)

4、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吾欲观于转附、朝儛

四、简要概括第三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孟子引用齐景公想出去游玩,晏子劝谏的故事,阐明了君王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道理。

【合作探究】

一、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3、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4、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5、于是始兴发而补不足。

二、从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来看,本则选文有着怎样的特点?

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感悟思考】

一、模仿示例归纳本文的一词多义现象

以:①暴未有以对也(连词,来。)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介词,把)

③以啮人,无愈之者(表假设,如果)④无以,则王乎(同“已”,副词,停止)⑤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连词,用来)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介词,凭)

见:①庄暴见孟子(拜见)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接见)

③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看见)④居有日,扁鹊复见(进见)

⑤诚恐见欺于秦(被)直:①直好世俗之乐耳(同“只”,只是。)②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笔直)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价格)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挺直)

二、分析思想内容;

1、“王变乎色”的原因,正确的一项是(A)

A、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

B、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齐王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C、齐王显出愉悦之色,认为孟子提到好乐的事,令人高兴。

D、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该好乐。

2、孟子规劝齐王“与民同乐”很有说服力,对其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A、孟子抓住齐王心理,顺水推舟,步步深入,因此能够为齐王接受。

B、孟子在论证中善于用比喻,用欣赏音乐和打猎为喻,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C、孟子是有影响,有地位的人,齐王敬仰他。

D、孟子在论证中,善用对比,把百姓对国君取乐两种不同态度对比,很有说服力。

三、翻译下面的文段。

为民父母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下》)

译文:(孟子说:)“国家君主选拔贤能的人,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人,就可能要让地位卑下的超过尊贵的,原来疏远的超过亲近的,这种事难道可以不慎重吗?您左右的人都说他贤德,这还不能肯定;朝中各位大夫都说他贤德,这也不能肯定;全国人民都说他贤德,这样可以进一步考察他;发现他确实是贤德,就可以重用他。您左右的人都说他不贤德,不要轻信;朝中各位大夫都说他不贤德,也不要轻信;全国人民都说他不贤德,这样应该认真审察他;发现确实是不贤德,就应该及时撤换他。您左右的人都说他该杀,不要轻信;朝中各位大夫都说他该杀,也不要轻信;全国人民都说他该杀,这样就应该认真审察他,发现他确实该杀,

这样就应该杀掉他。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全国人民杀掉他的。如果做到这样,您就可以作好人民的父母了。”【积累拓展】

出自《孟子》的成语很多,请你根据下列的成语的释义,写出对应的成语及近义词和反义词。

1、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该成语为(洞察秋毫),其近义词为(洞若观火)。

2、形容房屋或钱财非常宽裕、用不完,该成语是(绰绰有余),其反义词为(入不敷出或捉襟见肘)。

3、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该成语为(杯水车薪),其反义词为(绰绰有余)。

【课后反思】

1、本课三则文字使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说一说对比手法的好处?(采用对比手法可使“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主旨更加突出。)

2、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扩大就业机会的政策,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政策的?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