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 200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

高中作文 zuowen 1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

2002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题目集锦

2002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题目集锦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个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2002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

也许你曾到过海边,也许你在荧屏、银幕上见过大海请以“面对大海”为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2002年北京高考语文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总分60分)

几个同学看了一场世界杯足球赛,兴致勃勃地聊起规则问题。

同学甲:规则太重要了。运动员不守规则,裁判不公正执法,就不会有精彩的比赛! 同学乙:对!没规则不成。没有校规,没有交通规则,成吗?

同学丙:可有时不守规则的占了便宜,守规则的反倒吃了亏呢。

同学乙:那是另外一回事。

同学丁:不过规则也不是死的,要是不适合,就得改。现在许多“游戏”规则不都修改了吗?

请以“规则”(含“规则与”)为话题,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篇二】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

高考语文试题

2014-09-02 10:18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盐碱 箴言 呼喊 减员增效 感激涕零

B.阐述 弹药 禅让 肆无忌惮 殚精竭虑

C.束缚 薄荷 簿册 赤膊上阵 博大精深

D.滇池 嗔怒 缜密 精卫填海 谨小慎微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留恋 流连忘返 厉害 利害得失

B.质疑 不容置疑 符合 随声附合

C.变换 变幻莫测 旁证 旁征博引

D.株连 珠联璧合 大意 微言大义

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过错(过失、错误) 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

过瘾(满足癖好) 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

B.道义(道德、正义) 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

道歉(表示歉意) 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

C.工会(职工团体) 适逢其会(恰巧碰到了那次聚会)

会谈(多人商谈) 心神领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会)

D.张望(向远处看) 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

张榜(贴出文告) 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美关系 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 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 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

C.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身上倾斜。

B.本栏目将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节目,加以重新编排、组合和润色,进行的再创作。

C.俄罗斯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禁止政府官员使用进口汽车,推行住房商品化,以及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

D.终身教育制度的确立,不仅为那些因这样那样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门,也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

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沙和细沙被吹移到附近就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哥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7.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有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的结果。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8.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9.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

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军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1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篇三】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

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及答案

南海九江中学语文科组提供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

是 【 】

A、(宦)官 (豢)养 (盥)洗 (患)得患失 风云变(幻)

B、(莅)临 乖(戾) 官(吏) 呕心(沥)血 不寒而(栗)

C、(翌)日 对(弈) (肄)业 苦心孤(诣) 雄关险(隘)

D、(羡)慕 汗(腺) (霰)弹 谄(媚)阿谀 借花(献)佛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部署 备受青睐 恰如其分 可望而不可即

B、报道 伶牙利齿 群贤毕至 一年之计在于春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

C、揣度 共商国是 唾手可得 冒天下之大不违

D、通谍 猝不及防 大相径庭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相当的一组是

【 】

①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___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研究做出了贡献。 ②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___,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 ③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____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___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A 莅临 计划 不仅是/而且是 B 莅临 规划 不是/而是

C 亲临 规划 不仅是/而且是 D 亲临 计划 不是/而是

4、下列各句中加括号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当时全校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我们的“海风社”是最大的,参加的学生纵跨三个年级,并出版了最漂亮的文学刊物《贝壳》。

B、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C、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储蓄,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D、这一歌唱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养,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平均年龄仅20岁的作品。

6、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到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

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片蓝天。

7.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

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8.根据原文,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最严重的一项是

【 】

A、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导致不少地区沙漠扩大,疾病流行。

B、肆虐的冬季风暴光将变得司空见惯,一些地区会因为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

C.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D.台风频频袭击,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

9.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B.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

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洲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广的地区,人类如果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

B.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

C.为避免增加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些科学家主张用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可见使用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D.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人类也许将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挑战。

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宣,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间章,

【篇四】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

2002年高考语文逐题详解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全国卷)详解

2008年3月18日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盐碱 箴言 呼喊 减员增效 感激涕零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

B.阐述 弹药 禅让 肆无忌惮 殚精竭虑

C.束缚 薄荷 簿册 赤膊上阵 博大精深

D.滇池 嗔怒 缜密 精卫填海 谨小慎微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留恋 流连忘返 厉害 利害得失

B.质疑 不容置疑 符合 随声附合

C.变换 变幻莫测 旁证 旁征博引

D.株连 珠联璧合 大意 微言大义

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过错(过失、错误) 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

过瘾(满足癖好) 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

B.道义(道德、正义) 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

道歉(表示歉意) 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

C.工会(职工团体) 适逢其会(恰巧碰到了那次聚会)

会谈(多人商谈) 心神领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会)

D.张望(向远处看) 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

张榜(贴出文告) 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美关系 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 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 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

C.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B.本栏目将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节目,加以重新编排、组合和润色,进行的再创作。

C.俄罗斯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禁止政府官员使用进口汽车,推行住房商品化,以及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

D.终身教育制度的确立,不仅为那些因这样那样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门,也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沙和细沙被吹移到附近就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哥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7.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有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8.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9.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

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军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1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是

杀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的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1)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 !(白居易《琵琶行》)

(2)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荀子《劝学》) 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话说知音 林非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的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感激?困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陈陈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于是苦心孤诣

的恩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踯躅。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和呼啸的海浪中。那铺天盖地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蔓延着天涯,扶摇直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霍地使他开启了紧闭的心窍,琴声突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洌而又浩瀚,刚劲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们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19.愈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

20.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21.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说进行评说,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愈伯牙遇知音和艰苦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

C.“我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

D.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应,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

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六(12分)

23.下面的句子前后脱节,请添加必要的词语,使它完整连贯。(2分)

我们学校已成为一所现代化的学校,除计算机室、语音教室外,校园宽带网、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崭新的实验大楼也已落成。

2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4分)

成年累月的战事,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经济的不断衰退,动荡不安的政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威胁,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

25.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6分)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要求:第一句的比喻领有下面三个比喻,四个比喻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四个比喻合理贴切。 七(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

【篇五】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

2002年语文高考仿真模拟试题(一)

2002年语文高考仿真模拟试题(一)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的红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笑靥(yè) 梦魇(yǎn) 湍急(chuān) 揣测(chuǎi)

B、复辟(bì) 癖好(pǐ) 褐色(hè) 谒见(yè)

C、城垣(yuán) 横亘(gèn) 反诘(jí) 拮据(jié)

D、箴言(zhēn) 缄默(jiān) 标识(zhì) 炽热(zh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水泻不通 鬼域伎俩 缉拿归案 流连忘返

B、饥肠漉漉 关怀倍至 度过难关 貌合神离

C、伸张正义 绿草如茵 精兵减政 相形见绌

D、跌宕起伏 歌功诵德 食不裹腹 恰如其份

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政府多次 ,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好,双方关系就顺利发展;反之,就遭受挫折。

把“基于国际规则”作为判别不公平贸易的标准,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凡

是 国际规则的行为均属于不公平贸易行为。

由于激光具有特别优异的性能,自它问世不久,就在军事、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得到广泛的 。

A、声明 违犯 应用

B、申明 违反 运用

C、申明 违犯 运用

D、声明 违反 应用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演讲反应强烈,掌声经久不息,振聋发聩。

B、 这支球队连遭败绩,广大球迷大跌眼镜,对这支球队不得不刮目相看,开始担心其保级前景。

C、 彩电发展业虽然酝酿着种种新技术的突破,但根本性的产品创新还指日可待,新产品创新的周期

相对较长。

D、 随着《焦点访谈》节目的开播,“焦青天”这个名字不胫而走。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鲁迅先生似乎先天地对虚构故事和天马行空般的抒情不怎么感兴趣,倒是特别热衷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的体验、印象和感受作深入的剖析和控究。

B、外国企业,特别是大的跨国公司,它最看重的投资环境就是法律环境,有没有一个透明的法律环境,这套法律顾问是不是和世界法律规则接轨,这关系到它的信心。

C、大学招生所采取的“择优录取”原则有利于鼓励青年团刻苦学习,努力上进,领先本身素质参预公平竞争的好风气。

D、近年来,贫困山区教育备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山区儿童上学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坐上了木制课桌凳。

6、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科学技术从来就是双刃剑,(a它带来人类巨大进步,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b它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也必然会带来人类巨大进步。)但是,历史已雄辩地证明,只要我们始终遵循自然界规律,它终将造福于人类。

②我寻觅着古战场的遗迹。(a一幅幅悲壮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展现。b眼前展现出一幅幅悲壮的历史画卷。)我想起了镇守边关的戚继光,想起抵御清兵的李自成

A、①a②a B、①a②b C、①b②a D、①b②b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且靼侯单于初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乃引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偷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

(选自《汉书·苏武传》)

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侯:拜

B、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8、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⑴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⑵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⑶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⑷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A、⑴与⑵相同,⑶与⑷也相同 B、⑴与⑵相同,⑶与⑷不同

C、⑴与⑵不同,⑶与⑷相同 D、⑴与⑵不同,⑶与⑷也不同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空以身膏草野

A、使人止晋鄙军,留军壁邺 B、其一人夜亡

C、单于壮其节 D、欲因此时降武

10、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⑴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⑵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⑶副有罪,当相坐 ⑷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A、⑴│⑵│⑶│⑷ B、⑴│⑵ ⑶│⑷

C、⑴│⑶│⑵ ⑷ D、⑴ ⑷│⑵ ⑶

1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 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 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 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 贰的崇高气节。

三、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12分)

中国建筑中的塔

梁思成

砖石建筑物中,最主要的是塔。也许有人认为塔是封建迷信的东西,但是事实上,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主要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去的社会既然是封建和迷信的社会,当时的建筑当然是为封建和迷信的社会服务的;因此,中国的建筑遗产中,最豪华的、最庄严美丽的、最智慧的创造,总是宫殿和庙宇。欧洲建筑遗产的精华也全是些宫殿和教堂。

在一个城市中,宫殿的美可望而不可及的,而庙宇寺院的美,人民大众都可以欣赏和享受。在寺院建筑中,佛塔是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印象的。它是多层的高耸云霄的建筑物。全城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它。它是最能引起人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的。佛教进入中国后,这咱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

在佛教未到中国之前,我们的国土上已经有过一种高耸的多层建筑物,就是汉代的“重楼”。秦汉的封建主常常有追求长生不老和会见神仙的思想;幻想仙人总在云雾缥缈的高处,有“仙人好楼居”的说法,因此建造高楼,企图引诱仙人下降。佛教初来的时候,带来了印度“ 堵坡”的概念和形象——一个座上覆放着半圆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刹”竿,穿着几层“金盘”。后来这个名称首先失去了“”字,“堵波”变成了“塔婆”,最后省去“婆”字而简称“塔”。中国后来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一个“堵坡”而形成的。

12、下列对塔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佛塔应该是寺院建筑的一种,是为封建和迷信服务的。

B、为了让全城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就能够看见,塔修成高耸入云的建筑。

C、塔是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只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有一些发展罢了。

D、塔的形式也反映出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向往和追求。

13、下列不属于“塔”的成因的一项是( )

A、秦汉的封建主常常幻想成仙、遇仙和长生不老。

B、佛教带来了“堵坡”这一概念和具体的形象。

C、由于口语传承中概念和语音的变化,使“堵坡”变成了塔。

D、佛教的信仰和追求,使人们想有一种高耸入云、引人注目、令人产生丰富想象和联想的建筑。

14、对原文第一段的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砖石建筑里,最主要的是塔。

B、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C、塔的价值,完全表现在封建迷信的宗教信仰

上。 D、中国和欧洲的建筑精华全是些宫殿、宙宇或教堂。

A、在阶级社会里,关于佛教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也应该有很多精品。

B、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人文积淀的城市里往往保存着较完美的宗教艺术品。

C、凡有佛教传入的国家,都一定会有塔这种建筑。

D、从“塔”这个概念的产生,可以知道,通过对佛教中一些音译术语的研究,能够发现汉语语 音的一些发展演变规律。

第Ⅰ卷(共105分)

四、(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生命的一抹

郭枫

①少年时,总喜欢站在山冈上扣风响,躺在原野上看云飞,日子过得轻轻忽忽的,象梦。一切都令人陶醉,一切都美。

②什么叫做美呢?那时还说不出来。生活在北国的原野上,只觉得天地无限辽阔。早春,在潮润润的泥土上,踏着刚出芽的青草,心头便充盈着颤栗的喜悦,要是在田间找到一朵初绽的小花,更能呆呆地凝视老半天,仿佛怕亵渎了生命的神圣,想采摘却又不敢采摘。秋来的时候,那莽莽的大平原真使人惊奇!从天上到地下,缤纷的彩色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尽够眼睛忙的。等到西风渐紧,黄叶辞枝,我总有无端的喟叹。

③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是在朦朦胧胧中一种粗浅的感受罢了!稍稍成长,我便流离在连天的烽火里。可怪的是:我竟没有多少颠沛的痛苦,却暗暗欣喜能趁此饱览山河的景色。摄许多美丽的景象与心版上:石头城苍凉的落日,西子湖柔美的夜月,扬子江滚滚的长流更难忘的是那一次,我徘徊在湘江的河干,一泓秋水,蓝得象镜子似的明澈,对岸的山峰,红叶已灿烂成一片云霞,在澄亮的秋光里,孤村隐约,渔歌悠缓。呀!这岂非神仙境界?于是,便发下了心愿:将来要偕同二三知己,归隐于此。数亩地、几架书、一卷诗,生活象舒卷自如的云彩

④那时候,年轻的梦太年轻,美丽的幻想太美!人们谁没有年轻呢?谁没有过美丽的梦想呢?但谁又象我这样沉迷在梦幻中而永不清醒呢?说我象那只在屋角上缀网的蜘蛛,不如说那只缀网的蜘

蛛象我,把生命局促在一个小角落里,而后千丝万缕织成一个孤寂的世界。就这样,我独坐在文学天地中,微笑着面对这七彩的人生。任关注我的人叹息,任懂得我的人沉默,任嫉妒我的人讥讽。 ⑤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我就是我,在人海中打滚了30多年,依然那么天真或者说依然那么痴傻啊!在需要勒紧腰带的日子里,仍不相信金钱的权力;在儿女成行的年纪,还要去崇拜诗,去迷信美;让许多繁华的机运从指缝间漏过而毫不动容,却常常对于掠过心灵的感受费尽心神去捕捉。有人说,入世深些,年龄大些,思想就会成熟。这句话的真实性使我怀疑,为什么历尽沧桑,我的心灵仍象孩童一样地拙稚呢?

⑥少年时那种登高山、穷幽谷的劲儿,到现在还是兴趣不减。而且,只要有一片静美的天地,我也能欣赏上老半天。每天走过的小径,常年招展的椰影,一片明丽的阳光,一刻恬静的宁静,一朵飞花,一叶新绿这些都城散发着沁人的甘味,在平淡中自有醇厚的情趣在。少年时,我喜欢攀登历史的雕像,去倾听世人心灵的跃动。现在,我觉得一声寒夜的叫卖,一句村野的俚语,都给我不少的认识。生活于尘俗里,我常发现许多事物每一天都有新的意义,有时在绝对的沉寂中,往往有和谐的天籁洋洋盈耳。说是现实也好幻想也好,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 ⑦可是,美是什么?年轻时我说不出来,现在更不会说。如果说,美是真理,美是永恒。但是,真理像一种金色的蜥蜴,有时会改变颜色,而永恒是玄妙的,有时和刹那没有分别,这些都是我无法了解的问题,不过,我愿我的生命,如同那蓝天中的缕云,尽管是那么淡淡的、淡淡的一抹,于我已经足够。

16、第③自然段中说:“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是在朦朦胧胧中一种粗浅的感受罢了!”“这种粗浅的感受”可概括为两点(4分):

17、第④自然段中,作者把自己比做蜘蛛(4分)

(1)两者的相似点

(2)文中说:“说我象那只在屋角上缀网的蜘蛛,不如说那只缀网的蜘蛛象我”,这两种说法的区别是

18、第⑥自然段最后说:“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从全文来看,我得到的“启示”

“充实我”的意思

【篇六】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

2002年语文高考仿真模拟试题(一)

2002年语文高考仿真模拟试题(一)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的红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笑靥(yè) 梦魇(yǎn) 湍急(chuān) 揣测(chuǎi)

B、复辟(bì) 癖好(pǐ) 褐色(hè) 谒见(yè)

C、城垣(yuán) 横亘(gèn) 反诘(jí) 拮据(jié)

D、箴言(zhēn) 缄默(jiān) 标识(zhì) 炽热(zh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水泻不通 鬼域伎俩 缉拿归案 流连忘返

B、饥肠漉漉 关怀倍至 度过难关 貌合神离

C、伸张正义 绿草如茵 精兵减政 相形见绌

D、跌宕起伏 歌功诵德 食不裹腹 恰如其份

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政府多次 ,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好,双方关系就顺利发展;反之,就遭受挫折。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

把“基于国际规则”作为判别不公平贸易的标准,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凡是 国际规则的行为均属于不公平贸易行为。

由于激光具有特别优异的性能,自它问世不久,就在军事、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得到广泛的 。

A、声明 违犯 应用

B、申明 违反 运用

C、申明 违犯 运用

D、声明 违反 应用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演讲反应强烈,掌声经久不息,振聋发聩。

B、 这支球队连遭败绩,广大球迷大跌眼镜,对这支球队不得不刮目相看,开始担心其保级前景。

C、 彩电发展业虽然酝酿着种种新技术的突破,但根本性的产品创新还指日可待,新产品创新的周期相对

较长。

D、 随着《焦点访谈》节目的开播,“焦青天”这个名字不胫而走。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鲁迅先生似乎先天地对虚构故事和天马行空般的抒情不怎么感兴趣,倒是特别热衷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的体验、印象和感受作深入的剖析和控究。

B、外国企业,特别是大的跨国公司,它最看重的投资环境就是法律环境,有没有一个透明的法律环境,这套法律顾问是不是和世界法律规则接轨,这关系到它的信心。

C、大学招生所采取的“择优录取”原则有利于鼓励青年团刻苦学习,努力上进,领先本身素质参预公平竞争的好风气。

D、近年来,贫困山区教育备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山区儿童上学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坐上了木制课桌凳。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

6、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科学技术从来就是双刃剑,(a它带来人类巨大进步,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b它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也必然会带来人类巨大进步。)但是,历史已雄辩地证明,只要我们始终遵循自然界规律,它终将造福于人类。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

②我寻觅着古战场的遗迹。(a一幅幅悲壮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展现。b眼前展现出一幅幅悲壮的历史画卷。)我想起了镇守边关的戚继光,想起抵御清兵的李自成

A、①a②a B、①a②b C、①b②a D、①b②b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且靼侯单于初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乃引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偷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 (选自《汉书·苏武传》)

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B、虞常果引张胜

C、而收系张胜

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 侯:拜 引:牵扯 收:逮捕 阴:阴谋

8、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⑴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⑵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⑶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⑷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A、⑴与⑵相同,⑶与⑷也相同 B、⑴与⑵相同,⑶与⑷不同

C、⑴与⑵不同,⑶与⑷相同 D、⑴与⑵不同,⑶与⑷也不同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空以身膏草野

A、使人止晋鄙军,留军壁邺 B、其一人夜亡

C、单于壮其节 D、欲因此时降武

10、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⑴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⑵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⑶副有罪,当相坐 ⑷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A、⑴│⑵│⑶│⑷ B、⑴│⑵ ⑶│⑷

C、⑴│⑶│⑵ ⑷ D、⑴ ⑷│⑵ ⑶

1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 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 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 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 贰的崇高气节。

三、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12分)

中国建筑中的塔

梁思成

砖石建筑物中,最主要的是塔。也许有人认为塔是封建迷信的东西,但是事实上,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主要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去的社会既然是封建和迷信的社会,当时的建筑当然是为封建和迷信的社会服务的;因此,中国的建筑遗产中,最豪华的、最庄严美丽的、最智慧的创造,总是宫殿和庙宇。欧洲建筑遗产的精华也全是些宫殿和教堂。

在一个城市中,宫殿的美可望而不可及的,而庙宇寺院的美,人民大众都可以欣赏和享受。在寺院建筑中,佛塔是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印象的。它是多层的高耸云霄的建筑物。全城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它。它是最能引起人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的。佛教进入中国后,这咱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

在佛教未到中国之前,我们的国土上已经有过一种高耸的多层建筑物,就是汉代的“重楼”。秦汉的封建主常常有追求长生不老和会见神仙的思想;幻想仙人总在云雾缥缈的高处,有“仙人好楼居”的说法,因此建造高楼,企图引诱仙人下降。佛教初来的时候,带来了印度“ 堵坡”的概念和形象——一个座上覆放着半圆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刹”竿,穿着几层“金盘”。后来这个名称首先失去了“”字,

“堵波”变成了“塔婆”,最后省去“婆”字而简称“塔”。中国后来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一个“堵坡”而形成的。

12、下列对塔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佛塔应该是寺院建筑的一种,是为封建和迷信服务的。

B、为了让全城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就能够看见,塔修成高耸入云的建筑。

C、塔是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只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有一些发展罢了。

D、塔的形式也反映出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向往和追求。

13、下列不属于“塔”的成因的一项是( )

A、秦汉的封建主常常幻想成仙、遇仙和长生不老。

B、佛教带来了“堵坡”这一概念和具体的形象。

C、由于口语传承中概念和语音的变化,使“堵坡”变成了塔。

D、佛教的信仰和追求,使人们想有一种高耸入云、引人注目、令人产生丰富想象和联想的建筑。

14、对原文第一段的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砖石建筑里,最主要的是塔。

B、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C、塔的价值,完全表现在封建迷信的宗教信仰

上。 D、中国和欧洲的建筑精华全是些宫殿、宙宇或教堂。

A、在阶级社会里,关于佛教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也应该有很多精品。

B、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人文积淀的城市里往往保存着较完美的宗教艺术品。

C、凡有佛教传入的国家,都一定会有塔这种建筑。

D、从“塔”这个概念的产生,可以知道,通过对佛教中一些音译术语的研究,能够发现汉语语 音的一些发展演变规律。

第Ⅰ卷(共105分)

四、(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生命的一抹

郭枫

①少年时,总喜欢站在山冈上扣风响,躺在原野上看云飞,日子过得轻轻忽忽的,象梦。一切都令人陶醉,一切都美。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 200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