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高中作文 zuowen 1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高考诗歌鉴赏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鉴赏

古诗鉴赏

0207 0825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

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王夫之《唐诗评选》)“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 (陈志明)

【篇二】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诗律课后题答案

知人论世”的观点是()所提出的。

A、孔子

B、庄子

C、孟子

D、墨子

我的答案:C

格律诗的三个基本要求不包括以下哪点?()

A、用韵

B、意境

C、平仄

D、对仗

我的答案:B

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是一首闺情诗。()

我的答案:×

陈子昂在他()岁的时候就考上了进士。

A、21

B、22

C、23

D、24

我的答案:D

顾况读了白居易的哪首诗之后,便认为其完全能够在长安立足?()

A、《赋得古原草送别》

B、《井底引银瓶》

C、《钱塘湖春行》

D、《长恨歌》

我的答案:A

李白认为的“有唐第一人”指的是()。

A、杜甫

B、孟浩然

C、陈子昂

D、白居易

我的答案:C

进士考试在审阅程序上采取的是糊名制。()

我的答案:×

考明经的难度比考进士的难度高。()

我的答案:×

()认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A、白居易

B、李白

C、苏东坡

D、陆游

我的答案:C

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故人指的是()。

A、孟浩然

B、白居易

C、杜甫

D、汪伦

我的答案:A

王维是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开山鼻祖。()

我的答案:×

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中的“谢”指的是()。

A、谢道韫

B、谢枋得

C、谢朓

D、谢灵运

我的答案:D

孟浩然与其他文人一起联句作诗,他的()诗句一出,则无人敢接下句。

A、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C、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D、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我的答案:A

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句是写于自己求仕失败以后。()

我的答案:×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柳永因为他的哪首诗而被皇帝批“且去填词,何要浮名”?()

A、《鹤冲天·黄金榜上》

B、《双声子·晚天萧索》

C、《征部乐·雅欢幽会》

D、《如鱼水·帝里疏散》

我的答案:A

以下最能表达李白获得官位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D、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我的答案:C

“终南捷径”是指文人借隐居得到名声,从而达到做官的目的。()

我的答案:√

格律诗产生于()。

A、秦朝

B、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我的答案:B

在现代音里面,()不同的字是不同韵的。

A、韵头

B、韵腹

C、韵尾

D、声调

我的答案:A

古代的诗并不一定需要押韵。()

我的答案:×

唐诗宋词的语音属于我国语音发展的哪个阶段?()

A、上古音

B、中古音

C、近代音

D、汉语音

我的答案:B

诗词格律的重点和难点是()。

A、认识生僻词

B、记住用韵规律

C、分辨近音词

D、区别平仄音

我的答案:D

古今的音是不同的,但古今的韵是相同的。()

我的答案:×

阴平大致上对应的是普通话中的哪个声调?()

B、二声

C、三声

D、四声

我的答案:A

以下不属于仄声的是()。

A、平声

B、上声

C、去声

D、入声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我的答案:A

浊音就是发音时声带不产生震动的音。()

我的答案:×

中国文人是在什么时候发现中国字可分为平声字和仄声字的?()

A、秦朝

B、汉朝

C、南北朝

D、隋朝

我的答案:C

在诗句中安排平仄的规则正式定型于()。

A、隋朝

B、初唐

C、盛唐

D、晚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我的答案:C

区分平仄的难点在于区分出第一声和第二声中的()。

A、平声字

B、上声字

C、去声字

D、入声字

我的答案:D

区分平仄要以古音为标准。()

我的答案:√

格律诗的三大要素不包括()。

A、用韵

B、平仄

D、对仗

我的答案:C

在格律诗的每一种诗体里,只有()种平仄格式是固定的。

A、1.0

B、2.0

C、3.0

D、4.0

我的答案:D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中,没有入声字。()

我的答案:×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之口。

A、沈括

B、韩愈

C、苏轼

D、陆游

我的答案:C

《笠翁对韵》的作者是()。

A、朱熹

B、沈复

C、王力

D、李渔

我的答案:D

在对仗中,通常把前面的一句叫做出句,后面的叫做()。

A、回句

B、对句

C、应句

D、仿句

我的答案:B

对仗就是在诗句对应的位置上,把词性相同,平仄相仿的的字进行排列,造成整齐的形式之美。()

我的答案:√

格律诗萌芽于梁朝永明年间,以()为首的文人发现在诗中有规律地安排平仄能造成诗歌的音韵美。

A、刘勰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B、沈约

C、庾信

【篇三】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河南省信阳市2015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检测语文试题

信阳市2014—2015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检测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白诗的语言弹性,他的修辞、句式和篇章组织的生命感,都是与渗透于其间的诗性直觉和用典密不可分的。直觉与用典,是诗学领域的两种文化现象。一般说来,直觉是始生性文化现象,用典是再生性文化现象。比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的直觉。但据传他梦见族弟谢惠连,似有神助而拾得此句,因而李白《送舍弟》云:“他日相思一梦君,应得池塘生春草。”这就成了用典,成了对谢氏直觉的再生性处理。钟嵘《诗品·总论》说:“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现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里的用事即用典,直寻即直觉。但钟氏的话带有片面性,好诗是不废直觉,在不少场合也不忌用典的。关键在于如何用。直觉的文化密度较疏,用典的文化密度较密,诗中的文化疏密度应该得宜。更重要的是,直觉须具精神深度,直逼事物本原;用典须能点化,化出文化真趣。

李白为诗,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神韵,因此直觉在他的诗中占有重要位置。他以山水为友,总能以一种不隔、不俗的心情体验山光水色,常常凭着瞬间的直觉,把带着自然露珠的新鲜意象采入诗中。他这样写《对雨》:“水纹愁不起,风线重难牵。”他这样写《晓晴》:“鱼跃青池满,莺吟绿树低。”水纹不起,你何必发愁?风线难牵,你岂能感到它重?这些不可言喻的感觉,都是把风线水纹牵系着自己感觉神经所致。雨后初睛,清池积雨而满,绿树淋湿而低垂,但是迎着晓光已是鱼跃莺吟的生命欢快,诗人已经以直觉切入自然界的生命节奏之中了。他这样写郊外:“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寻雍尊师隐居》)他这样写县府衙门:“山鸟下厅事,檐花落酒中。”(《赠崔秋浦》)在郊外,他体验到青牛趋暖、白鹤栖高的情趣,直觉到大自然饶有意味的沉默。在县府衙门,他体验到无为而治的县令公事清闲和诗酒兴浓,竟然与花鸟同乐了。由于他以直觉拾取清新的意象,有些诗行几乎语语珠玑,带有自然的光润性。

直觉的魅力,在于它抛开某些文化杂质的拖累,还原出诗的天然本性和天真情调。面对这种天然纯真,人们当会感到这才是真正的“思无邪”。也就是说,直觉的本质在于真,它卸去了某些文化化妆。如《越女词》其三:“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采莲女笑入荷花去,是一幅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何等鲜丽的画面。她竟然会“佯羞”,但人们不会因其“佯”而觉得在作假,反而觉得她胸无城府,脱口而出,天真无邪。作诗作到这个份上,也可谓化境矣。 (摘编自杨义《直觉的魅力与流水用典》)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直觉的一项是(3分)

A.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C.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上李邕》)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直觉具有始发性,和用典一样都是诗学领域重要的文化现象,在李白的诗歌中表现

得比较充分,这也使得李白诗歌语言富有弹性。

B.“思君如流水”、“高台多悲风”、“清晨登陇首”、“明月照积雪”,这些诗句无不是由

直觉而得来,意象新鲜,犹如带着露珠。

C.钟嵘在《诗品》中特别强调了直觉之于诗歌的作用,作者不完全赞成他的观点,因

为作者认为诗歌需要直觉,但也并不排斥“用典”。

D.诗歌既要用典又要直觉,只要平衡好二者在诗中的作用,让它们在诗中各得其所,

就能彰显诗歌的文化真趣和自然真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所说“直觉”是特殊术语,因为它不是简单指对审美对象的外形描摹,而是要

具精神深度,能传达诗人对审美对象特殊观照。

B.“水纹愁不起,风线重难牵”,其中含蕴着作者的大胆想象,融入了作者独到的生命

体验,因此完全可以称得上“直逼事物本原”。

C.若说“鱼跃青池满,莺吟绿树低”中的“青池满”和“绿树低”已能诉诸视觉的形

象,“鱼跃”和“莺吟”则透示着生命的欢快。

D.李白在《越女词》其三中跟着直觉,使用“佯羞”一词,却没因此损害诗中形象给

读者留下的胸无城府、天真无邪的美感,可见李白作诗堪入化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畏,字子安,其先遂宁人,父徙洛阳。畏幼孤好学,事母孝,不事科举。党友交劝之,..乃擢进士第。调成纪主簿,不之官,刻志经术,以所著书谒王安石、吕惠卿,为郓州教授。自是尊安石之学,以为得圣人之意。除西京国子监教授,舒亶荐为监察御史里行。舒亶有盗学士院厨钱罪,为王安礼所白,畏抗章辨论。亶罢,畏坐左转宗正丞,出提点夔州路刑狱。.吕大防、刘挚为相,俱与畏善,用畏为工部员外郎,除监察御史,擢殿中侍御史。防、挚之争,畏助大防攻挚十事。挚罢,苏颂为相,畏复攻颂。颂罢,畏意欲苏辙为相。宣仁后外召范纯仁为右仆射,畏又攻纯仁,不报。畏本附辙,知辙不相,复上疏诋辙不可用。其倾危反覆如此,百僚莫不侧目。宣仁后崩,吕大防欲用畏谏议大夫,范纯仁以畏非端士,不可,大防乃迁畏礼部侍郎。及大防为宣仁后山陵使,畏首背大防,称述熙宁、元丰政事与王安石学术,哲宗信之,遂荐章惇、吕惠卿可大任。惇入相,畏遣所亲阴结之,曰:“畏前日度势力之.

轻重,遂因吕大防、苏辙以逐刘挚、梁焘。方欲逐吕苏二人觉罢畏言职畏迹在元祐心在熙宁”惇至,徙畏吏部,引以自助。中书侍郎李清臣、知枢密院安焘与惇不合,畏复阴附安、李,惇觉其情;又曾布、蔡卞言畏平日所为于惇,遂以宝文阁待制出知真定府。寻落职知虢州,入元祐党。蔡京为相,畏遣子侄见京,以元祐末论苏辙不可大用等章自明,又因京党河南尹薛昂致言于京,遂出党籍。畏颇为纵横学,有才辩而多捭闽,与邢恕缔交,..其好功名富贵亦同。然恕疏而多失,畏谋必中,其究俱为措绅祸云。

(节选自《宋史·杨畏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党友交劝之 交劝:结交勉励。 ..

B.为王安礼所白 白:揭发。 .

C.畏前日度势力之轻重 度:揣度。 .

D.又因京党河南尹薛昂致言于京 致言:献言。 ..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欲逐/吕苏二人觉/罢畏言职/畏迹在元祐/心在熙宁/首为相公开路者也

B.方欲逐吕苏/二人觉罢/畏言职/畏迹在元祐/心在熙宁/首为相公开路者也

C.方欲逐吕苏/二人觉/罢畏言职/畏迹在元祐/心在熙宁/首为相公开路者也

D.方欲逐/吕苏二人觉/罢畏言职/畏迹在元祐/心在熙宁苜/为相公开路者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杨畏原本没有仕途功名之心。虽自幼好学,却一度不愿涉足科举;被调任成纪主簿,

他也不赴任,仍志在经术。

B.杨畏对私恩与公责不分。他受舒亶荐举,自觉舒亶有恩于他,便不顾舒亶丑行,竟

然上表相争,招致贬官之罚。

C.杨畏与多名重臣交恶。他在殿中侍御史任上先后诋毁刘挚、吕大防、苏颂和范纯仁,

甚至还有他一度依附的苏辙。

D.杨畏政治立场有时并不坚定。他曾举荐章惇,后章惇做了宰相,让他供职吏部,而

他却不忠于章惇,终致一贬再贬。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亶罢,畏坐左转宗正丞,出提点夔州路刑狱。(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畏颇为纵横学,有才辩而多捭阖,与邢恕缔交,其好功名富贵亦同。(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唐诗,完成8~9题。

房兵曹胡马①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②③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释:①此诗作于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或741年(开元二十九年),当时

杜甫在洛阳,正值青年时期。②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③峻:尖锐。

8.“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此诗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空间的角

度描绘出壮阔萧索的秋景,同时抒写了自己韵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情怀。

(2)《诗经·氓》中,当女主人公对氓彻底失去信心之后,表现出来的是“清醒”与“刚

强”,文中表现这种性格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

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说的是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周瑜打败的事。苏轼写于同一时期的《念奴桥·赤壁怀古》对此事是这样描绘的:“____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冰 释

刘腊梅

这个暑假又长又闲,夸大了人的所有知觉。

芝化刚参加完初中升学考试,在家等待结果。在班主任的鼓励下,她报考了城里一所师范学校。

每年暑假,表妹都要来家里玩一段时间,尽管母亲从没有好脸子。对于褒和贬她都以没心没肺的坦诚笑容一一收受,高兴与不高兴都挂在脸上,心眼儿浅得一眼可以望到底。她并不知道自己成了舅妈与外婆恶劣关系的牺牲品,照样每年放暑假就来乡下消磨。有时候芝化也不亲表妹,因为她一来就分走了奶奶对她的专宠。奶奶对这个外孙女藏着好,是见不得人的那种,偏偏几次都被芝化撞见。比如偷偷塞个煮鸡蛋给表妹,或者悄悄拿两元卖破烂的钱给她零花。对于这份私情,表妹很懂事地配合,从不在第三者面前显摆。但这种私赠私授的诡秘感情,并没有瞒过母亲和芝化,芝化把它沉到心里,母亲把它挂在脸上。

这天晚饭时分,桌上多了一道薏米炖排骨,是奶奶用自己的私房钱来给表妹接风的,母亲才不会因为这个小客人的到来而改善伙食。而对于因表妹而开的洋荤,母女俩都不会领情。母亲因为头天晚上和父亲争论舅舅过生日送礼金的问题没有达成一致,一张脸冷得瘆人。芝化把喝汤的声音降到最低,排骨上残留的肉渣子也不敢用力地吮,怕弄出声响来给母亲找到发作的理由。

“芝化,快吃,完了和我一起去晒谷场收包谷。光吃不做,会消化不良的。”

除了芝化被迫接收这个信息外,全家人都当没听见。表妹把一块骨头拿在手里,啃得翻来覆去,有滋味得很。

母亲拿着笤帚与竹篓向晒谷场走去。芝化只好草草结束了晚饭:“表妹,我们一块儿去吧,东西多了我拿不了。”临走时她叫上了表妹,这算是好心还是歹念?表妹乐颠颠地跟在芝化后面,不知道她领受表姐给她找的这个为这餐好食必须付出代价的理由没有。表妹把事儿做得像玩游戏,有两分调皮,手上快一拍慢一拍,由着性子打发,晚饭的不愉快丝毫不影响她的心情。母亲看不惯这种小姐派头的作风,脸上写着嫌恶与不屑,呼呼的扫帚带起一层扑面的灰,像千军横扫的沙场。

“姐,我妈说你上了新学校,要经常来我家耍哟。”在表妹眼里,表姐可是要飞出山窝了,她先替表姐新鲜和高兴起来。母亲也受了点感染,脸色暖多了,对表妹说:“你爸爸一车货下来可不少挣钱,以后你外婆还指望着你们呢。”表妹并不懂得母亲在旁敲侧击地推卸责任。住了一个星期,表妹回城了。

暑假很快结束,芝化落榜了,屈在家里不知去向。母亲病倒了,医生说是肝火过旺,气急攻心。

第三天里,表妹顶着毒辣辣的大阳来了,手里拎了两袋奶粉,两条黑亮的辫子和一张油亮的脸庞像被阳光镀了一层金。人在门外两米,声音已闯了进来:“姐,听外婆说舅妈生病了,我妈让我来看看。”芝化嘴角向里屋呶了呶,眼睛替母亲领受了谢意。表妹推开屋的门,把奶粉搁在床头:“妈让我拿了奶粉,你冲水喝,别人送的,我家没人喝”。表妹从不拿别人的人情替自己献礼。“我爸找人打听了,表姐只差两分,找个管事儿的熟人问问,再拿些钱应该还是可以去读的。爸爸说他先给表姐把学费垫上,去学校报了名再说""”芝化听得很囫囵,她看不到母亲的脸色,却知道她脸上一定正发生着阴晴变化,还是应接不暇的那种。

“你爸真这样说吗?”母亲找不到为自己下台的话来说,有点不敢相信那个发了迹的姑父。表妹这时候已经在找电视机的遥控器了,顾不上回答母亲,自己打开好多天不闻声息的电视,专注而投入。

“芝化,给表妹冲杯糖水,这么热的天,看这汗""”母亲怕表妹反悔似的,也不追问刚才的问题了。芝化不喜欢那黏腻的感情,给表妹端来一大杯凉白开。表妹咕咚咕咚灌了一杯。短短的十分钟内,芝化像是走了一程长长的路,风雨也淋了,风景也看了。母亲坐了起来,陪着表妹一起看电视。芝化敢说,这是母亲平生第一次认真看自己一点不喜欢的动画片,表情上写着看不懂的热情,是那种小孩子全心全意凑热闹的虔诚。表妹成了动画片里的一个角儿,被母亲一起慈爱地看进眼里。表妹还是没心没肺地笑着,忘我得很。

厨房里,奶奶又在张罗着腊肉猪脚汤。芝化静静地待在一边,心里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难受。闻着肉香,好像这几天缺乏的烟火味儿全都找补回来了,特别饿,特别馋。

(选自2014年6月9日《羊城晚报》)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城里的表妹,暑假来舅舅家玩,舅母对她从没有热情款待,这说明这位舅母并不喜

欢城里人,或者对城里人有妒忌之心。

B.奶奶是位慈祥的老人,她不仅爱自己的孙女,而且也爱自己的外孙女,只是爱的方

式不一样,常常要招致孙女的责怨。

C.芝化非常懂事,她知道母亲和父亲头一天晚上又起纷争,吃饭时就谨小慎微,压抑

着自己,害怕引发母亲情绪的爆发。

D.母亲很世俗,听说芝化姑父能赚钱,就想将婆婆推给他扶养,听说他帮助芝化上成

了学,才一改故态对“表妹”示好。

E.“落榜”对芝化的打击很大,以至让她食不甘味,浑浑噩噩;而命运的转折和母亲态

度的变化,又让她找到了些许的信心。

(2)作品中的“表妹”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芝化”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幸福的婚姻,不仅需要一方对另一方个体的接纳,而且需要对另一方所属

整个家庭的接纳。对此,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绿染戈壁

【篇四】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语文名师典型案例细读》作业答案

《语文名师典型案例细读》 第三批次作业简答题:

1、联系张学青《月光启蒙》教学实录,谈谈散文的词汇教学策略? 答:张学青执教“月光启蒙”的主要教学过程为:导入——解题——自读质疑——重点品析。这一教学过程中看似平易,但是对“词汇”的体验教学处理得却很到位,强调学生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使文本词汇与学生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创设情境,引领学生真切体验“民谣”。2)铺桥搭路,使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抽象词汇。3)语感熏染,促使学生在比较、联想中体验词汇的诗意美。4)多元朗读,引领学生体验词汇传递的情感美。5)补充语文材料,引导学生体验词汇传递的文本意蕴。

2、 结合王君《丑小鸭》教例,简要回答阅读教学"切入口”的设计要领。

答:王君老师的课堂教学细节艺术,可圈可点之处多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课堂切入艺术。

切入,是庖丁解牛的第一刀,这“第一刀”切在何处,怎么切,切得是否有效,至关重要。它是教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前提和基础,更显示着教师文本研读和教学设计所能达到的层次和境界。 王君老师精妙的“切入”艺术,体现在这样一些方面:

一、切得准:选“点”切入,独具匠心。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命门”,找准“命门”,就好比找到了打开解读这篇文章大门的钥匙。长期以来,我们许多一线教师,拿到小说,就是“三要素”,面对文言文,就是朗读和翻译,解构议论文,就是论点论据论证""千篇一律,面目可憎。王君老师能够充分尊重文本 – 1 –

的个性,从而寻觅到独特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切入点。

王君老师课堂切入的选点,还有标题切入、主线切入、背景切入、语文知识点切入"",我们在欣赏她的课例的时候,每每被她所精选的独具匠心的切入点所折服,问君何能尔?精湛的眼光,深厚的功力。

二、切得巧:运刀自如,切中肯綮。

“选点”,是有效切入的第一步,“选点”之后,便是“运刀”了,“怎么切”是很讲究的,切得得当,游刃有余;切得不当,崩掉刀刃,王君显然是深谙此道的。

三、切得深:刀势不减,宛如破竹。

一“切”之后,需要强有力的跟进措施,才能保证沿着切口进入文本深处,洞悉语言世界的奥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切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学板块,而应该是大餐的一道开胃菜,大戏的一通开场锣鼓,它是引子,是铺垫,但更是过程。

总体看来,王君老师课堂“切入”的艺术,呈现这样一些特点: 它是破解文本密码的“钥匙”,不是万能钥匙,是给文本量身定做的“钥匙”;

它不但是一扇门,让你进去;它还是一条路,让你走进里面去; 它具有“三力”,即: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的“向心力”、带动后续学习活动的“牵引力”、有利于支持文本研读重心的“支撑力”; 小而言之,它是教学细节,教学技巧;大而言之,它是教学策略,教学智慧。

3、简要回答武凤霞《一株紫丁香》课例中执教者是如何实现儿童诗歌与儿童生活的“对接”?

答:《一株紫丁香》是一首现代儿童诗歌,儿童诗歌的特点是用天真 – 2 –

而精粹的语言抒发着饱满的儿童情感,勾勒出美好的意境。这首诗也不例外——在活泼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浅显的内容中,孩子们对老师深深的爱恋扑面而来。我认为,应该关注这样两点:首先不能把诗歌肢解.任何一种情感都不是一个字一个词能够负载得了的,必须是一个整体的相互支撑才能负载动诗中浓浓的深情。所以,海德格尔说:“词…设计理念: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现代儿童诗歌,儿童诗歌的特点是用天真而精粹的语言抒发着饱满的儿童情感,勾勒出美好的意境。这首诗也不例外——在活泼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浅显的内容中,孩子们对老师深深的爱恋扑面而来。那么,对这样一首优美的儿童诗我们该如何教学呢?我认为,应该关注这样两点:首先不能把诗歌肢解.任何一种情感都不是一个字一个词能够负载得了的,必须是一个整体的相互支撑才能负载动诗中浓浓的深情。所以,海德格尔说:“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所以,朱光潜先生认为“诗歌是不可以解的。”但是,诗歌又是文学,它言语精练的特点又让其成为一种压缩的艺术,把这种压缩文本用适当的方式打开,让学生读出字外之意,弦外之音也很重要。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形式让学生把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与自己当下的生活对接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读出自我,而只有当学生读出自我的时候,诗歌的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其次,教师要注意用儿童容易接受的方式引领学生品悟诗歌的艺术美。虽然这首诗的阅读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但是老师不能把自己放置在二年级学生的水平上理解这首诗,只有自己心中有高度的时候,才能带着学生走向高出。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诗歌的艺术美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具体到这首诗, – 3 –

我认为,可以从诗歌的韵律美、想象美、情感美几个方面去关注,教学中把教师心中的关注以一种符合二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形式来呈现,使学生在诵读中浸润其中,从而全方位感受诗歌的美,唤起对儿童诗歌的喜爱之情。

4、阅读窦桂梅《游园不值》教例,简要回答该课例语文教学资源是如何开发和利用的。

答:“厚而不重”的教学资源。1)课外教学资源引用之多:细读本课例所引用到的诗文,令人叹为观止,有《题李凝幽居》、《寻隠者不遇》、《寻陆鸿渐不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雪夜访戴不遇》、陆游《马上传》、陆游《临安春雨初雯》、白居易《暮江吟》王维的“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钱钟书对陆游的诗作和叶绍翁诗作的评价。

2)对引用教学资源使用方式之灵活多样:本课例执教者对对教学资源的运用手法灵活,巧妙穿插于不同的教学环节,达到“厚而不重”的教学效果。

5、简要赏析王崧舟执教《枫桥夜泊》中高度诗化的教学语言。 答:王崧舟老师是“诗意课堂”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他执教的是古诗《枫桥夜泊》,闭眸回想此课,似乎还可以隐约地听见那一声声幽远的钟声向耳边袭来,内心竟泛起了无以冥状的淡淡轻愁。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咏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夜半钟声”更衬托出了夜的静谧,夜的深沉,而诗人难以入眠、卧听钟声的那种种无以言传的情感便不言而喻了。正因为如此,王老师以“钟声”为线,以“愁眠”为眼,营造了一种空灵旷远的境界。听者似乎不是听课,而是随着王老师跨过千年与作者同感同受! 纵观整节课,我们陶醉于诗的意境美,我们感受着语 – 4 –

言的深度美,我们钦佩着师生之间的和谐美,我们更被诗意课堂中文本与学者的灵魂碰撞深深感动。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的:“语文充满劳绩,但我们依然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6、结合张玉新《东坡词二首》教例,简要回答“教”服务于“学”类课型的教学设计要领。

答:古典诗词教学最容易走的路子是依靠教师“讲深讲透”。张玉新《东坡词二首》教例中,“教”服务于“学”类课型的教学设计要领为:1)教学设计的目标在于重在“怎样读”。2)教学内容的选择重在方法的指点。3)教学过程的推进在于以学生“自然阅读”的认知规律为主线。4)教学设计的指向服务于课外的阅读。

7、结合程少堂《诗经?子衿》教例简要回答“语文味儿”古典诗词教学设计的特点。

答:“ 程少堂 老师《诗经?子衿》课堂教例的一曲语文味儿,清歌满乾坤。

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然具备三方面的特点:一是语文教师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二是语 文 老师应该是一个可爱的人,三是语 文 老师应该是一个杂家。这三个方面在程少堂身上都体现得都非常充分。他的“语文味儿”理论,表现出他在文史哲的结合方面,有相当造诣。他的《诗经?子衿》课例早已经在网上流行,常读常新,确确实实是开了风气之先。就连他的高考中考高分作文点评,也像艺术品一样有欣赏的价值和研究的价值。当然,少堂先生对语文教学最大的贡献是正式提出“语文味儿”的理念并把这个概念科学化学术化。他的研究,有历史的深度,也有学术的深度。从现实的情况看来,“语文味儿”已经濡染深圳,香飘维港,渗透内地。我有理由相信, – 5 –

【篇五】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2014-2015年三门峡市高三阶段性考试语文

★2014年11月6日

2014—2015学年度高三阶段性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白诗的语言弹性,他的修辞、句式和篇章组织的生命感,都是与渗透于其间的诗性直觉和用典密不可分的。直觉与用典,是诗学领域的两种文化现象。一般说来,直觉是始生性文化现象,用典是再生性文化现象。比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的直觉。但据传他梦见族弟谢惠连,似有神助而拾得此句,因而李白《送舍弟》云:“他日相思一梦君,应得池塘生春草。”这就成了用典,成了对谢氏直觉的再生性处理。钟嵘《诗品·总论》说:“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里的用事即用典,直寻即直觉。但钟氏的话带有片面性,好诗是不废直觉,在不少场合也不忌用典的。关键在于如何用。直觉的文化密度较疏,用典的文化密度较密,诗中的文化疏密度应该得宜。更重要的是,直觉须具精神深度,直逼事物本原;用典须能点化,化出文化真趣。

李白为诗,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神韵,因此直觉在他的诗中占有重要位置。他以山水为友,总能以一种不隔、不俗的心情体验山光水色,常常凭着瞬间的直觉,把带着自然露珠的新鲜意象采入诗中。他这样写《对雨》:“水纹愁不起,风线重难牵。”他这样写《晓晴》:“鱼跃青池满,莺吟绿树低。”水纹不起,你何必发愁?风线难牵,你岂能感到它重?这些不可言喻的感觉,都是把风线水纹牵系着自己感觉神经所致。雨后初晴,清池积雨而满,绿树淋湿而低垂,但是迎着晓光已是鱼跃莺吟的生命欢快,诗人已经以直觉切入自然界的生命节奏之中了。他这样写郊外:“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寻雍尊师隐居》)他这样写县府衙门:“山鸟下厅事,檐花落酒中。”(《赠崔秋浦》)在郊外,他体验到青牛趋暖、白鹤栖高的情趣,直觉到大自然饶有意味的沉默。在县府衙门,他体验到无为而治的县令公事清闲和诗酒兴浓,竟然与花鸟同乐了。由于他以直觉拾取清新的意象,有些诗行几乎语语珠玑,带有自然的光润性。

直觉的魅力,在于它抛开某些文化杂质的拖累,还原出诗的天然本性和天真情调。面对这种天然纯真,人们当会感到这才是真正的“思无邪”。也就是说,直觉的本质在于真,它卸去了某些文化化妆。如《越女词》其三:“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高三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10 页)】

采莲女笑入荷花去,是一幅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何等鲜丽的画面。她竟然会“佯羞”,但人们不会因其“佯”而觉得在作假,反而觉得她胸无城府,脱口而出,天真无邪。作诗作到这个份上,也可谓化境矣。

(摘编自杨义《直觉的魅力与流水用典》)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直觉的一项是

A.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C.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上李邕》)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直觉具有始发性,和用典一样都是诗学领域重要的文化现象,在李白的诗歌中表现得比 较充分,这也使得李白诗歌语言富有弹性。

B.“思君如流水”、“高台多悲风”、“清晨登陇首”、“明月照积雪”,这些诗句无

不是由直觉而得来,意象新鲜,犹如带着露珠。

C.钟嵘在《诗品》中特别强调了直觉之于诗歌的作用,作者不完全赞成他的观点,因为 作者认为诗歌需要直觉,但也并不排斥“用典”。

D.诗歌如果既要用典又要直觉,这时就要平衡好二者在诗中的作用,让它们在诗中各得 其所,如此才能彰显诗歌的文化真趣和自然真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所说“直觉”是特殊术语,因为它不是简单指对审美对象的外形描摹,而是要具 精神深度,能传达诗人对审美对象特殊观照。

B.“水纹愁不起,风线重难牵”,其中含蕴着作者的大胆想象,融入了作者独到的生命 体验,因此完全可以称得上“直逼事物本原”。

C.若说“鱼跃青池满,莺吟绿树低”中的“青池满”和“绿树低”已能诉诸视觉的形象, “鱼跃”和“莺吟”则透示着生命的欢快。

D.《越女词》其三用了“佯羞”或直觉,却没因此损害诗中形象给读者留下的胸无城府、 天真无邪的美感,可见李白作诗堪入化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畏,字子安,其先遂宁人,父徙洛阳。畏幼孤好学,事母孝,不事科举。党友交劝之,..乃擢进士第。调成纪主簿,不之官,刻志经术,以所著书谒王安石、吕惠卿,为郓州教授。自是尊安石之学,以为得圣人之意。除西京国子监教授,舒亶荐为监察御史里行。舒亶有盗学士院厨钱罪,为王安礼所白,畏抗章辨论。亶罢,畏坐左转宗正丞,出提点夔州路刑狱。吕大防、.刘挚为相,俱与畏善,用畏为工部员外郎,除监察御史,擢殿中侍御史。防、挚之争,畏助大防攻挚十事。挚罢,苏颂为相,畏复攻颂。颂罢,畏意欲苏辙为相。宣仁后外召范纯仁为右仆射,畏又攻纯仁,不报。畏本附辙,知辙不相,复上疏诋辙不可用。其倾危反覆如此,百僚莫不侧目。宣仁后崩,吕大防欲用畏谏议大夫,范纯仁以畏非端士,不可,大防乃迁畏礼部侍郎。及大防为宣仁后山陵使,畏首背大防,称述熙宁、元丰政事与王安石学术,哲宗信之,遂荐章惇、吕惠卿可大任。惇入相,畏遣所亲阴结之,曰:“畏前日度势力之轻重,遂因吕大防、苏.辙以逐刘挚、梁焘。方欲逐吕苏二人觉罢畏言职畏迹在元祐心在熙宁首为相公开路者也。”惇

【高三语文试卷 第 2 页 (共 10 页)】

至,徙畏吏部,引以自助。中书侍郎李清臣、知枢密院安焘与惇不合,畏复阴附安、李,惇觉其情;又曾布、蔡卞言畏平日所为于惇,遂以宝文阁待制出知真定府。寻落职知虢州,入元祐党。 蔡京为相,畏遣子侄见京,以元祐末论苏辙不可大用等章自明,又因京党河南尹薛昂致.言于京,遂出党籍。畏颇为纵横学,有才辩而多捭阖,与邢恕缔交,其好功名富贵亦同。然恕.疏而多失,畏谋必中,其究俱为搢绅祸云。

(节选自《宋史·杨畏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党友交劝之 ..

B.为王安礼所白 .

C.畏前日度势力之轻重 .交劝:结交勉励。 白:揭发。 度:揣度。

D.又因京党河南尹薛昂致言于京 致言:献言。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欲逐/吕苏二人觉/罢畏言职/畏迹在元祐/心在熙宁/首为相公开路者也

B.方欲逐吕苏/二人觉罢/畏言职/畏迹在元祐/心在熙宁/首为相公开路者也

C.方欲逐吕苏/二人觉/罢畏言职/畏迹在元祐/心在熙宁/首为相公开路者也

D.方欲逐/吕苏二人觉/罢畏言职/畏迹在元祐/心在熙宁首/为相公开路者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杨畏原本没有仕途功名之心。虽自幼好学,却一度不愿涉足科举;被调任成纪主簿,

他也不赴任,仍志在经术。

B.杨畏对私恩与公责不分。他受舒亶荐举,自觉舒亶有恩于他,便不顾舒亶丑行,竟然

上表相争,招致贬官之罚。

C.杨畏与多名重臣交恶。他在殿中侍御史任上先后诋毁刘挚、吕大防、苏颂和范纯仁,

甚至还有他一度依附的苏辙。

D.杨畏政治立场有时并不坚定。他曾举荐章惇,后章惇做了宰相,让他供职吏部,而他

却不忠于章惇,终致一贬再贬。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亶罢,畏坐左转宗正丞,出提点夔州路刑狱。(5分)

(2)畏颇为纵横学,有才辩而多捭阖,与邢恕缔交,其好功名富贵亦同。(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唐诗,完成8—9题。

房兵曹胡马①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②双耳峻③,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释:①此诗作于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或741年(开元二十九年),当时

杜甫在洛阳,正值青年时期。②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③峻:尖锐。

8.“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5分)

【高三语文试卷 第 3 页 (共 10 页)】

9.此诗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用“ , ”从空间的角度描绘出壮阔萧

索的秋景,同时抒写了自己韵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情怀。

(2)《诗经·氓》中,当女主人公对氓彻底失去信心之后,表现出来的是“清醒”与“刚

强”,文中表现这种性格的两个句子是:“ , !”

(3)苏轼《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

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说的是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周瑜打败的事。苏轼写于同一

时期的《念奴桥·赤壁怀古》对此事是这样描绘的:“ ,谈笑间,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冰释

刘腊梅

这个暑假又长又闲,夸大了人的所有知觉。

芝化刚参加完初中升学考试,在家等待结果。在班主任的鼓励下,她报考了城里一所师范学校。

每年暑假,表妹都要来家里玩一段时间,尽管母亲从没有好脸子。对于褒和贬她都以没心没肺的坦诚笑容一一收受,高兴与不高兴都挂在脸上,心眼儿浅得一眼可以望到底。她并不知道自己成了舅妈与外婆恶劣关系的牺牲品,照样每年放暑假就来乡下消磨。有时候芝化也不亲表妹,因为她一来就分走了奶奶对她的专宠。奶奶对这个外孙女藏着好,是见不得人的那种,偏偏几次都被芝化撞见。比如偷偷塞个煮鸡蛋给表妹,或者悄悄拿两元卖破烂的钱给她零花。对于这份私情,表妹很懂事地配合,从不在第三者面前显摆。但这种私赠私授的诡秘感情,并没有瞒过母亲和芝化,芝化把它沉到心里,母亲把它挂在脸上。

这天晚饭时分,桌上多了一道薏米炖排骨,是奶奶用自己的私房钱来给表妹接风的,母亲才不会因为这个小客人的到来而改善伙食。而对于因表妹而开的洋荤,母女俩都不会领情。母亲因为头天晚上和父亲争论舅舅过生日送礼金的问题没有达成一致,一张脸冷得瘆人。芝化把喝汤的声音降到最低,排骨上残留的肉渣子也不敢用力地吮,怕弄出声响来给母亲找到发作的理由。

“芝化,快吃,完了和我一起去晒谷场收包谷。光吃不做,会消化不良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除了芝化被迫接收这个信息外,全家人都当没听见。表妹把一块骨头拿在手里,啃得翻来覆去,有滋味得很。

母亲拿着笤帚与竹篓向晒谷场走去。芝化只好草草结束了晚饭:“表妹,我们一块儿去吧,东西多了我拿不了。”临走时她叫上了表妹,这算是好心还是歹念?表妹乐颠颠地跟在芝化后面,不知道她领受表姐给她找的这个为这餐好食必须付出代价的理由没有。表妹把事儿做得像玩游戏,有两分调皮,手上快一拍慢一拍,由着性子打发,晚饭的不愉快丝毫不影响她的心情。母亲看不惯这种小姐派头的作风,脸上写着嫌恶与不屑,呼呼的扫帚带起一层扑面的灰,像千军横扫的沙场。

【高三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 10 页)】

“姐,我妈说你上了新学校,要经常来我家耍哟。”在表妹眼里,表姐可是要飞出山窝了,她先替表姐新鲜和高兴起来。母亲也受了点感染,脸色暖多了,对表妹说:“你爸爸一车货下来可不少挣钱,以后你外婆还指望着你们呢。”表妹并不懂得母亲在旁敲侧击地推卸责任。

住了一个星期,表妹回城了。

暑假很快结束,芝化落榜了,屈在家里不知去向。母亲病倒了,医生说是肝火过旺,气急攻心。

第三天里,表妹顶着毒辣辣的太阳来了,手里拎了两袋奶粉,两条黑亮的辫子和一张油亮的脸庞像被阳光镀了一层金。人在门外两米,声音已闯了进来:“姐,听外婆说舅妈生病了,我妈让我来看看。”芝化嘴角向里屋呶了呶,眼睛替母亲领受了谢意。表妹推开屋的门,把奶粉搁在床头:“妈让我拿了奶粉,你冲水喝,别人送的,我家没人喝”。表妹从不拿别人的人情替自己献礼。“我爸找人打听了,表姐只差两分,找个管事儿的熟人问问,再拿些钱应该还是可以去读的。爸爸说他先给表姐把学费垫上,去学校报了名再说……”芝化听得很囫囵,她看不到母亲的脸色,却知道她脸上一定正发生着阴晴变化,还是应接不暇的那种。

“你爸真这样说吗?”母亲找不到为自己下台的话来说,有点不敢相信那个发了迹的姑父。表妹这时候已经在找电视机的遥控器了,顾不上回答母亲,自己打开好多天不闻声息的电视,专注而投入。

“芝化,给表妹冲杯糖水,这么热的天,看这汗……”母亲怕表妹反悔似的,也不追问刚才的问题了。芝化不喜欢那黏腻的感情,给表妹端来一大杯凉白开。表妹咕咚咕咚灌了一杯。短短的十分钟内,芝化像是走了一程长长的路,风雨也淋了,风景也看了。母亲坐了起来,陪着表妹一起看电视。芝化敢说,这是母亲平生第一次认真看自己一点不喜欢的动画片,表情上写着看不懂的热情,是那种小孩子全心全意凑热闹的虔诚。表妹成了动画片里的一个角儿,被母亲一起慈爱地看进眼里。表妹还是没心没肺地笑着,忘我得很。

厨房里,奶奶又在张罗着腊肉猪脚汤。芝化静静地待在一边,心里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难受。闻着肉香,好像这几天缺乏的烟火味儿全都找补回来了,特别饿,特别馋。

(选自2014年6月9日《羊城晚报》)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城里的表妹,暑假来舅舅家玩,舅母对她从没有热情款待,这说明这位舅母并不喜欢 城里人,或者对城里人有妒忌之心。

B.奶奶是位慈祥的老人,她不仅爱自己的孙女,而且也爱自己的外孙女,只是爱的方式

不一样,常常要招致孙女的责怨。

C.芝化非常懂事,她知道母亲和父亲头一天晚上又起纷争,吃饭时就谨小慎微,压抑着 自己,害怕引发母亲情绪的爆发。

D.母亲很世俗,听说芝化姑父能赚钱,就想将婆婆推给他扶养,听说他帮助芝化上成了 学,才一改故态对“表妹”示好。

E.“落榜”对芝化的打击很大,以至让她食不甘味,浑浑噩噩;而命运的转折和母亲态

度的变化,又让她找到了些许的信心。

(2)作品中的“表妹”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芝化”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幸福的婚姻,不仅需要一方对另一方个体的接纳,而且需要对另一方所属整个

家庭的接纳。对此,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高三语文试卷 第 5 页 (共 10 页)】

【篇六】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高一期末迎联考综合练习

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高一语文迎联考综合试题

命题人: 审核: 2014-6-10

一、基础知识(3×22=66分)

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于是那可怜人像无法挣脱锁链的野兽一般,只好不动弹了,他的胸膛间间或迸发出一声 ▲ 的叹息。

②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 ▲ 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③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 ▲ 的交响乐中飞翔。

④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 ▲ 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

A.粗重 义愤填膺 瑰丽 玲珑剔透

B.粗犷 义愤填膺 绮丽 婀娜多姿

C.粗重 怒火中烧 绮丽 玲珑剔透

D.粗犷 怒火中烧 瑰丽 婀娜多姿

2.下列三句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90后的思想和理念与老一辈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敢于 ▲ ,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虽然不乏批评之声,但也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②“表叔”才倒下,“房叔”就出来,这不禁让人发问:到底还有多少个“表叔”“房叔”?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所有官员应当 ▲ ,公布财产,接受公众监督。

③许多中介为促成交易, ▲ ,作出迎合买卖双方交易意向的虚假承诺,使得消费者往往缺乏有效的书面证据,不能依法维权。

A. 标新立异 等量齐观 口若悬河

B. 独树一帜 一视同仁 口若悬河

C. 标新立异 一视同仁 信口开河

D. 独树一帜 等量齐观 信口开河

3.下列诗句与例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雕阑玉砌应犹在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B. 槛菊愁烟兰泣露

C.银瓶乍破水浆迸 D. 佩玉鸣鸾罢歌舞

4.下列诗句所用的抒情方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B.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C.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5.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礼尚往来 莽莽苍苍 遗笑大方 腾王阁

B.言过其实 瞠目结舌 抱残守缺 鸿门宴

C.一泻千里 残羹冷灸 刎颈之交 黄花岗

D.完壁归赵 盛气凌人 骇人听闻 颐和园

6.下列选项不适合作此幅漫画

标题的一项是( )

A.李代桃僵

B.偷梁换柱

C.鱼目混珠

D.误入歧途

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勃,初唐诗人,与杨炯 、卢照邻、张若虚并称为“初唐四杰”。他的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滕王阁序》。

B.李白,字太白,盛唐代表诗人。《蜀道难》借描写蜀道艰难险峻传达自己复杂的人生体验,号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C.李煜,五代词人,与其父李瑾并称为“南唐二主”。李煜有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瑾有名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D.柳永和李清照都是宋代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拓展了词的篇幅和表现内容,李清照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丰富了词的创作理论。他们的作品集分别是《乐章集》、《漱玉词》。

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叙写了一个初出家门的毛头小伙的所见所思,“旅店”具有隐喻色彩,既可指栖身的驿站,也可以指灵魂之家。余华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B.张爱玲,河北人,生于上海,中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她特别擅长对人物进行心理刻画,比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C.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代表作有《大淖记事》、《沙家浜》、《受戒》等。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明快,常于质朴的语言中传达诗情画意。

D.郭沫若,四川乐山人,新文化运动的主力,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大堰河》。《炉中煤》主要表达对祖国的眷恋与热爱之情。

9.下面作品、作家、国别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复活》《安娜o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列夫o托尔斯泰——俄国

B.《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人间喜剧》——雨果——法国

C.《套中人》《第六病室》《万尼亚舅舅》——契诃夫——俄国

D.《雷雨》《北京人》《日出》《原野》——曹禺——中国

10.下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国籍、获奖 年份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泰戈尔——《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印度——1913年

B.西梅内斯——《永恒》《小银和我》《石城远望》——西班牙——1956年

C.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日本——1968年

D.莫言——《透明的红罗卜》《红高粱家族》《蛙》——中国——2012年

11.下列各组句子不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距关,勿内诸侯

B.纤歌凝而白云遏 敛赀财以送其行

C.肇锡余以嘉名 来吾道夫先路

D.无能为也已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2.下列各组句子不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共其乏困 黟然黑者为星星

B.善刀而藏之 三十年前所唱之三民主义

C.北音清越南音函胡 青雀黄龙之轴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13.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王必无人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B.固不如也 余固笑而不信也 ..

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 ..

D.人君当神器之重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

14.下列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逆强秦之欢:触犯 求人可使报秦者:回复 ..

B.妇女无所幸:宠幸 沛公则置车骑:准备 ..

C.夜,缒而出:用绳子拴着 顾吾念之:只是 ..

D.王无罪岁:怪罪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逃跑 ..

15.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顺流而东行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B.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

C.今以钟磬置水中 以其无礼于晋 ..

D.惟君图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 ..

16.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斯天下之民至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

B.且贰于楚也 若属皆且为所虏 ..

C.君安与项伯有故? 安能屈豪杰之流 ..

D.不然,籍何以至此?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17.下列加点词语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道芷阳间行 道海安,如皋 ..

B.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貌恭而不心服 ..

C.邻之厚,君之薄也 不如因厚遇之 ..

D.万事劳其形 何必劳神苦思 ..

18.下列加点词语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常以身翼蔽沛公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

B.项伯杀人,臣活之 毕礼而归之 ..

C.沛公欲王关中 舍相如广成传 ..

D.则思正身以黜恶 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

19.下列加点词不都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B.于是相如前进缶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

C.臣所以去 亲戚而事君者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

D.余方心动欲还 自以为得其实 ....

20.下列加点词不都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为巡船所物色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

B.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

C.璧有瑕,请指示王 约为婚姻 ....

D.河东凶亦然 都督阎公之雅望 ....

21.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此秋声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2.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C.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古之人不余欺也

二、翻译下列句子(4×9=36分)

1.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馋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2.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7.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8.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岂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9.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三、名句默写(8分)

1.群山万壑赴荆门, 。 2. ,不指南方不肯休。

3.亦余心之所善兮, 。 4. ,哀民生之多艰。 5. ,吾将上下而求索。

6.笔落惊风雨, 。

7.满招损, 。

8.忧劳可以兴国, ,自然之理也。

四、诗歌鉴赏(12分)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访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概括李诗的构思脉络。(4分)

2.比较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异同。(4分)

3.任选一首诗的结句进行赏析。(4分)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