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自订时文全集序全文翻译 自订时文全集序戴名世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自订时文全集序全文翻译

山东省烟台市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7011802118

2016—2017学年度高三期末自主练习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只收答题纸。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座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l~3题。

油菜花开了,那一片灿烂的金黄!

碧云天,黄花地,远山如黛,春水含情。辽阔的田野上,桃红柳绿,百花争艳,绿莹莹的麦田, ① ,放眼望去,阡陌纵横,满世界的流光溢彩。空气中花香弥漫,....暖暖的阳光下,“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好一派清新典雅的田园风光,好一处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园。 ....

那一波波涌动着的波浪,(汇聚/会聚)成一片金色的海洋。那夺目的浓墨重彩,像质朴的爱情一样率性而直白。翠绿托着鹅黄,磅礴而奔放,淋漓而酣畅,层层密集,春风一起,浩浩荡荡,铿锵着一股气吞山河的华美乐章。(徜徉/徘徊)在一片明艳艳的花.

海里,满眸盈翠,花香氤氲,人在画中游,春光妩媚,醉了心,美了人。 .

一束束金黄的花蕾, ② ,衣袂翩翩而舞,播洒着阵阵馥郁的馨香。躲在花...

丛中,轻轻地采一朵,那浓浓的花香便(萦系/萦绕)在鼻翼。眯起眼晴,深深地嗅一嗅,然后静静地沉思,细细地品味。再也按捺不住一颗雀跃的心,欲飞的思绪。在一片碧绿.

金黄的香毯上,肆意地飞扬,飘荡。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铿锵(qiāng) 花香弥漫 B.满眸(móu)盈翠 播洒 ..

C.衣袂(mèi) 世外桃园 D.按捺(nài)不住 雀跃 ..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会聚 徘徊 萦绕

B.会聚 徜徉 萦系

C.汇聚 徜徉 萦绕

D.汇聚 徘徊 萦系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映衬着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 ②似一只只精灵舞动着

B.①映衬着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 ②似一只只舞动的精灵

C.①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映衬着它 ②似一只只舞动的精灵

D.①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映衬着它 ②似一只只精灵舞动着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时候,忽然闲下来也未必是坏事,从个人角度来说,这恰是一次好整以暇、梳理....人生思路的机会。

B.这座寺庙尽管已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一直没得到过修缮,甚至于寺院内的部分墙体倒塌也无人问津。 ....

C.著名作家叶广岑创作的京味小说文字自然平实,叙述从容舒展,情节不瘟不火,体现....出作者较高的文学修养。

D.主持人循循善诱,嘉宾振振有词,现场观众踊跃参与互动并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

一期访谈节目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调查组的报告指出,这次事故的原因是窑工在窑坑中烧制石灰时没有采取通风措施,产生的一氧化碳无法及时排出成了悲剧根源。

B.关于土地使用权到期后如何续期的问题,深圳市确立了无论土地性质是什么,到期后都要支付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开发与市政配套设施金来续期。

C.结束了在多伦多大学的演出后,北京人艺《茶馆》演出团的演员们没有马上离开,而是与现场的教师、学生及观众就话剧艺术进行了交流。

D.磷石膏是工业上生产磷肥、磷酸时排放出的废弃物,它含有的铬、铅、镉等多种重金属,会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动人的是文学的“精神"

冯俐

当代戏剧空前多元化,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舞台技术的加入,丰富着戏剧这个艺术品种。只是,剧作家们不能因此“偷懒”,放弃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多元化不应该代替戏剧的文学性追求。当然,有的剧作家也许并不是偷懒,而是“人力不可及”——即从主观上认识不到,或是客观上能力达不到。

戏剧的文学性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绝不是华丽的台词,而是通过独特的戏剧情境、引人入胜的故事,发掘出独特的人性,从而塑造出独特的戏剧文学形象。

中国当代戏剧有很多“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有高分,也有不及格。有些作品过于依赖“主题当家”,有的作品“见事不见人”。它们的根本问题都是“文学退位”,立起来了不等于“立得住”,强大的宣传推广攻势不等于“传得开”,更遑论“留得下”。古希

腊戏剧多是国家行为,即多为“命题作文”,但最后保留下来的戏剧,叙事技巧高超、深刻发现挖掘了人性、完成了独特的人物形象。它们流传至今并被不断排演的原因,是其舞台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

很多戏剧作品的“创意”“立意”很吸引人,但好的创意不等于好的剧作。同样的“母题”由不同的剧作者写出来,品质完全不同。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还有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在他们之前,同样的故事被前人多次写过,但只有到了真正的文学家手上,那些故事才获得了卓越的文学品质,成了经典的戏剧作品。可以说,剧作者思想的高度、人文情怀的高度,决定其提炼人物的高度。在塑造“这一个”的时候,则需要通过历史、环境、语境等多方面的还原,让“这一个”从思想的、主题的概念中摆脱出来,以文学的广阔包容和深刻洞察,超越简单的是非评判,使戏剧人物比生活中的人更丰满更丰富,有血有肉地站立在舞台之上,从而成为戏剧文学画廊中具有高度典型性的“这一个”。

评价一个剧本有“文学性”,应是最高褒奖,尤其是当一部戏剧作品被誉以“诗性”“诗意”时,我想,它指的绝不是肤浅的、视听上的优美或浪漫,而是内在的文学的深厚和悲悯的情怀。文学性是戏剧的灵魂,而戏剧性,则是戏剧自身的艺术特性,是必须拥有的。只是,对其风格样式的广泛探索,可以给予更多包容的空间。“从文本入手”已不再是当下戏剧唯一的创作方法,国内外许多戏剧人一直在不断探索着:从演员的独特技能入手,从一段音乐入手,从一幅画一个线条入手,从某个道具入手,从某种舞台科技手段入手""这些没有文本甚至没有台词的不同风格样式的戏剧作品中,也不乏动人之作。但是,这能证明戏剧可以没有文学吗?当然不能。那些看起来似乎不再需要“语言”,“文字”的、非传统的戏剧演出,其动人之处依然来自文学——即使没有具象的、完整的人物和故事,但打动观众的,一定是文学的“精神”,即对人性的深刻独特洞察、对人的境遇和选择的理解容纳、对人类情感和精神的或单纯或细微的永恒关怀。

戏剧的文学性,是在戏剧实践中不断被追求、深化、发扬,还是被忽视,甚至退位、缺失?这决定着未来戏剧的品格、戏剧自身的价值、戏剧能否健康发展,决定着戏剧的命运。

(选自2016年6月21日《人民日报》)

6.下列有关、“戏剧的文学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当代戏剧文学性缺失的原因,是有的剧作家主观上不想为、无所为,或是客观上不能为、无法为。

B.戏剧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剧作家能够借助情境、故事等元素,发掘出独特的人性,塑造出独特的戏剧文学形象。

C.文学性是戏剧的灵魂,它同戏剧性一样,都是戏剧必须拥有的艺术特性,是戏剧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标志。

D.戏剧的文学性是衡量戏剧品格和戏剧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准,决定着戏剧的健康发展,事关戏剧的发展命运。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戏剧中的“命题作文”,关注的是时代的主流价值,这是影响戏剧文学性提高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B.古希腊的很多戏剧虽然是国家行为,但能将舞台性和文学性高度统一起来,所以既“传

得开”,又“留得下”。

C.真正好的戏剧作品并不追求创意和立意的新颖独特,而是追求体现剧作者思想高度和人文情怀高度的文学性。

D.在没有文本甚至没有台词的非传统的戏剧作品中,虽然也不乏动人之作,但与注重文学精神的传统剧作不能相提并论。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舞台技术的恰当运用,丰富着戏剧这个艺术品种,使戏剧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戏剧的文学性。

B.《西厢记》《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摆脱了思想、主题的概念束缚,以文学的广阔包容和深刻洞察超越简单的是非评判,从而取得了成功。

C.剧本赢得“文学性”的关键在手其内在的文学的深厚和悲悯的情怀,而不在于外在形式上的优美或浪漫。

D.《窦娥冤》中的窦娥和《雷雨》中的周朴园,其形象已经超越了生活中的原型,显得更为丰满、丰富,具有高度典型性。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自订时文全集序

①戴名世

余少而多病,家又贫,未尝从塾师学为时文也。稍长,病有间,困穷六经之旨,稍见端倪,而旁及于周、秦、汉以来诸家之史,好论其成败得失,间尝作为古文以发抒其意。将欲闭户著书,以自见于后世,而余多幽忧之思,性又不耽世荣,遂欲弃尘离俗,为逸民以终老。

当是时,先君子授徒他方。而余自六岁从塾师受学,凡五年而《四书》《五经》读已毕。余以疾且偷惰,遂废弃不知自力于学,比读书稍有得,年已二十矣。先君子束脩之.入不足以给饔飧,余亦谋授徒以养亲,而生徒来学惟时文之是师,余乃学为时文。而见近日所雕刻流传习熟人口者,卑弱不振,私窃叹之,因以其平日所窥探于经史及诸子者,.

条贯融释,自辟一径而行。里中有潘木崖先生,博雅君子也,家多藏书,余往往从借观,因师事之。而县司教为王君我建,两人皆奇余曰:“此文章风气之所系,其在韩公伯仲间..

乎?”韩公者,即故大宗伯幕庐先生,是时以雄骏古雅之文登高第。居久之,乃得入县学。又数年,贡于太学。而余自入太学,居京师及游四方,与诸君子讨论文事,多能辅余所不逮。宗伯韩公折行辈与余交,而深惜余之不遇。 ..

余本多忧,而性疏放,尤不好时文,既以此教授,则不当以苟且之术贻误生徒。而世所雕刻流传习熟人口者,诸生以余教诫故不学,而余不得已,间尝自有所作,示诸生以为之式。故余生平之文甚多,然皆出于勉强。海内学者,翕然信之,不以为非,转相购买,几于家有其书矣。今年秋,一二门人来谒曰:“往者所刘板敝不可印,盍再刊之?”余乃悉取旧本更定,删去若干篇,复增入未刻诸作而以授之。 .

呜呼,余非时文之徒也,不幸家贫,无他业可治,乃以时文自见。失足落人间究无②

矣,抱区区无用之书,手持而食,杂于市人村竖之间,拥褐高吟,与二三子论文讲艺于尘嚣之地,不亦愚且感之甚乎?行且举手谢时人以去,而此集也,视之已不啻遗迹,亦何所用其喋喋为?而特书其为时文之本末,以告海内学者,庶几其悲余之志也。

【注】①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因“南山集案”被捕下狱,后为朝廷所杀。②大宗伯:宗伯,中国古代官名,西周置,后世以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别称。自订时文全集序全文翻译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又不耽世荣 耽:沉溺,爱好。 .

B.卑弱不振 .

C.因师事之 . 振:奋起,振作。 师:以""为师。

D.多能辅余所不逮 逮:及,达到。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余以疾且偷惰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

B.①其在韩公伯仲间乎 .

C.①而深惜余之不遇 . ②其孰能讥之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D.①复增入未刻诸作而以授之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

B.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

C.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

D.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

l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年少时对六经的学习有了心得,之后又涉猎了诸家之史,常作古文抒发心中的感慨,曾有远离尘世、隐居终老的想法。

B.作者为文独辟蹊径,将自己对经史及诸子著作的学习研究融会贯通后加入自己的理解,很受当时潘木崖等人的赞赏。

C.作者自幼读私塾,授徒之后很久才进了县学,过了几年被推荐进了太学,此后又多与有才能的人交往学习,获益匪浅。

D.本文介绍了作者写作时文的起因、过程及重新选编刊印时文集的缘由,其目的是为了让天下的读书人了解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

【篇二】自订时文全集序全文翻译

《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

说文解字序 许慎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也。三曰篆书,即小篆。四月左书,即秦隶书。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壁中书者,鲁共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鄙夫俗儒,翫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旨。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矣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譔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喻。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说文解字叙》全文翻译

往古的时侯,伏牺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于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这就是说,仓颉创造文字是为了宣扬教令、倡导风范,有助于君王的施政。君王运用文字工具,更便于向臣民施予恩泽,而臣民应以立德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捞取爵禄。

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叫它为「字」,是说它来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做「书」。「书」意味着写事像其事。(文字)经历了「五帝」、「三王」的漫长岁月,有的改动了笔画:有的造了异体,所以在泰山封禅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体各不相同。 《周礼》规定八岁的士族子弟进入初等学馆学习,学官教育他们,先教「六书」。《「六书」的名称,)第一叫指事,指事的含义是:字形、结构看起来认得,但须经过考察才能知道它所体现的字义,上下二字即属此例。第二叫象形,象形的含义是:用画画的办法画出那个物体,笔画的波势曲折同自然物的态势相一致,日月二字即属此例。第三叫形声,形声的含义是,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叫法,挑选可相比譬的声符和义

符组成文字,江河二字即属此例。第四叫会意,会意的含义是:比联起事理有关的字素,构成文字;掺合字素的意义,可以得知新字的字义或旨趋,武信二字即属此例。第五叫转注,转注的含义是:立一字为头、为根,创制类属字,类属字对根字的形音义有所承袭,与根字意义相通,考老二字即属此例。第六叫假借,假借的含义是:没有为某事某物造字,而按照某事某物的叫法,找一个同音字代表它,令长二字即属此例。 到了周宣王的太史籀整理出大篆十五篇,籀文同古文有了差异。(不过古文尚在通行,)一直到(春秋末年)孔子写「六经」,左丘明着《左传》都还在使用古文;古文的形体、意义仍为学者们所通晓。再往后(到了战国),诸侯们依靠暴力施政,不服从周天子;他们憎恶礼乐妨害自己,都抛弃典籍(各行其是)。中国分为七雄并峙,田亩的丈量方法相异,车子的规格尺码不同,法令制度各有一套,衣服帽子各有规定,说起话来方音分歧,写起字来相互乖异。

秦始皇初灭六国,丞相李斯就奏请统一制度,废除那些不与秦国文字相合的字。(李斯等人负贾规范文字,)李斯写了《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写了《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写了《博学篇》,(它们)都取用史籀大篆的字体,有些字还很作了一些简化和改动,这种字体就是人们所说的「小篆」。这个时候,秦始皇焚烧《经书》,除灭古籍,征发吏卒,大兴戍卫、徭役,官府衙狱事务繁多,于是产生了隶书,以使书写趋向简易,古文字体便从此止绝了。

从这个时候起,秦代的书法有八种体势,第一叫大篆,第二叫小篆,第三叫刻符,第四叫虫书,第五叫摹即,第六叫署书,第七叫殳书,第八叫隶书。汉朝建国以后有草书。

汉朝的法令规定,学童十七岁以后开始应考,能够背诵、读写九千个汉字的人,才能做书史小吏;进一步是用书法「八体」考试他们。通过郡试之后,上移给中央太史令再行考试,成绩最优的人,被用为枢秘处的秘书。官吏的公文、奏章,文字写得不正确,「尚书史」就检举、弹劾他们。如今条令虽在,却停止了考核,文字之工不讲习,士人不通汉字之学很久了。

汉宣帝时,征召到一位能够读识古文字《仓颉篇》的人,宣帝派张敞跟着那人学习。(在这以后)凉州的地方官杜业,沛地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也能读识古文字。汉平帝时,征召爰礼等一百多人,要他们在未央宫讲说文字,尊奉爰礼做「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杨雄采集大家的解说着了《训纂篇》。《训纂篇》总括了《仓颉篇》以来的十四部字书,计五千三百四十字,典籍所用的字,大都收入该书了。

到了王莽执政摄行王事的时候,他要大司空甄丰等人检校书籍,以标榜自己尽力于制礼作乐之事。这期间对古文字很有一些改动。那时有六种字体,第一叫古文,这种文字出自孔子住宅墙壁中收藏的一批古籍;第二叫奇字,它也是古文,不过字体又同古文有别:第三叫篆书,也就是小篆:第四叫左书,即秦朝的隶书,是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创制的;第五叫缪篆,是用在玺符印鉴上的文字;第六叫鸟虫书,是写在旗幡等物上的。

鲁恭王拆毁孔子住宅,(无意中)得到了《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等古文典籍。(古文典籍)还有北平侯张仓所献的《左传》。一些郡县、诸侯国也往往从地下发掘出前代的宝鼎和器物。它们的铭文就是前代的古文。(这些古文字数据)彼此多相似,虽说不能再现远古文字的全貌,但是先秦古文字的情况却能知道大概了。

世人无知,极力否定、诋毁古文,认为古文是好奇的人故意改变现行文字的写法,假托出自孔子住宅墙壁,伪造出来的不能知晓的文字;(认为古文)是诡变正字,搅乱常规;(认为拥护古文的人)是想借它炫耀于世。很有一些儒生(喜欢凭着臆断)争着抢着解说文字和《经》义。他们把秦朝才有的隶书当做仓颉时代的文字,说什么「文字是父子相传的,那里会改变昵」?他们竟然瞎说:「马字头作一人字是长。」「人握十是斗。」「虫字是屈写中字的一竖。」掌刑官解说法令,竟至于凭着拆析字形来臆断刑律,比如「苛人受钱」(原义是禁止恐吓人犯,索取贿赂,「苛」是「诃」的假借字,可是)有人说,「苛」字(上为「止」,下为「句」),意思是「止句」。类似上文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这些解说)都同孔壁中出土的古文字形不合,同史籀大篆的字体相违。粗俗浅薄的人,欣赏自己习见的东酉,对于少见的事物则格格不入,(他们)没见过宏通的学问,不知道汉字的规律、法则,把古文典籍看成异端,把无稽之谈当做真理,把自己知道的东西看得神妙至极。(他们)探究圣人著述的深意,又看到《仓颉篇》中有「幼子承诏」一句,便说《仓颉篇》是黄帝时代写的,说那句话寓有黄帝仙去,让幼子承嗣的深意。他们迷误不通,能不违背事理吗?

《尚书》记载,舜帝说;「我想看看古人绘制的图像。」这话表明舜帝制订制度,必按旧典行事,而不穿凿附会。孔子说:「我还能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又说:「(这种「存疑精神」)现在的人没有了啊!」(「存疑」)不是作者自己不懂就不闻不间,(而是担心)人若凭着自己的猜想去解释古史古事,那就会弄得是非没有定准;巧言诡辩将给世上的学习、研究者造成疑团、困扰。文字是经史百家之书的根基,是推行王道的首要条件,前人用它记述自己的经验传示给后人,后人依靠它认识古代的历史。孔子说「本立而道生」,这是因为(确立了根本)能使人懂得世上最深奥的道理,而不会再受困扰。现在我叙列篆文,参照古文、籀文,博采诸家之说,做到出言无论大小,都确凿有证,在考稽的基础上撰写出自己的说解。我想用这部书总编万物,剖辨谬误,使学习的人了悟(文字的本原),通达文字的妙意。我采用分立部首、以部首系联字头的办法编排文字,使它们不相错杂。万事万物都能从本书里见到,没有哪一样不涉及、不记载的。遇到读者不易明了的事物,我就援用可资说明的东西比喻它。书中提到孟喜的《易经》,孔安国的《尚书》,毛亨的《诗经》以及《周礼》《左传》《论语》《孝经》等,都指古文版本。遇到我不知道的事物,就告缺不论。""

【篇三】自订时文全集序全文翻译

《兰亭集序》全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全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

永和⑴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⑵之初,会于会(kuài)稽(jī)⑶山阴之兰亭,修禊(xì)⑷事也。群贤⑸毕至⑹,少(shào)长(zhǎng)⑺咸⑻集。此地有崇山峻岭⑼,茂林修竹⑽,又有清流激湍(tuān)⑾,映带左右⑿,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⒀,列坐其次⒁。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⒂,一觞一咏⒃,亦足以畅叙幽情⒄。

是日也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shèng)⒇,所以(21)游目骋(chěng)(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悟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qū)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zàn)得于己,快然(31)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xì)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fú)!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

(51)。

注:据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最新课本,虽趣(四声)舍万殊的“趣”字读qǔ。 作品注释

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年—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41位国家顶级军政明星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3、会[huì]于会[kuài] 稽:会:集会。会稽,郡名,今浙江绍兴。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4、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6、毕至:全到。毕:全、都。

7、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8、咸:都。

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0、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长,引申为高。

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2、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自订时文全集序全文翻译

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 盛大。

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8、是日也:这一天。

19、惠风:和风.和畅:缓和。

20、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1、所以:用来。

22、骋:使"奔驰(使动用法)

23、极:穷尽。

24、信:实在。

2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引起下文的助词。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的短暂。

26、取诸:从""中取得。

27、悟言:坦诚交谈。《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一说,对面交谈。

28、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29、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通“趋”,趋向,取向。舍,舍弃。万殊,千差万别。

30、静躁:安静与躁动。暂:短暂,一时。

31、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32、(曾)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曾:竟然。

33、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34、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 变化。

35、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36、向:过去、以前。

37、陈迹:旧迹。

38、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39、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40、期:至,及。

41、死生亦大矣: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判断句。

42、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43、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44、喻:明白。

4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

46、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47、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48、虽世殊事异: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虽,纵使。

49、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50、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51、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作品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篇四】自订时文全集序全文翻译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另解:山北水南谓之阴,可以认为在会嵇山的北边)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四周,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篇五】自订时文全集序全文翻译

《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译文】

《关雎》,是讲后妃美德的诗,是《诗经》十五国风的起始,是用它来教化天下而矫正夫妇之道的。所以可以用以教化乡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风,就是讽喻,就是教化;用讽喻来感动、教化人们。

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情感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顺而欢乐,其时的政治就平和通畅;动乱之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其时的政治就乖戾残暴;亡国之时的音乐悲哀而思虑,其国民就困顿贫穷。所以矫正政治的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有什么比诗更近于能实现这个目标。古代的君王正是以诗歌来矫正夫妻的关系,培养孝敬的行为,敦厚人伦的纲常,淳美教育的风气,改变不良的风俗。

所以诗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上面的(统治者)用“风”来教化下面的(平民百姓),下面的(平民百姓)用“风”来讽喻上面的(统治者),用深隐的文辞作委婉的谏劝,(这样)说话的人不会得罪,听取的人足可以警戒,这就叫“风”,至于王道衰微,礼义废弛,政教丧失,诸侯各国各行其政,老百姓家风俗各异,

“变雅”的诗就出来了。于是“变风”、国家的史官明白政治得失的事实,悲伤人伦关系的废弛,

哀怨刑法政治的苛刻,于是选择吟咏自己情感的诗歌,用来讽喻君上,这是明达于世上的事情(已经)变化,而又怀念旧时风俗的,所以“变风”是发于内心的情感,但并不超越礼义。发于内心的情感是人的本性;不超越礼义是先王教化的恩泽犹存。因此,如果诗是吟咏一个邦国的事,只是表现诗人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就叫做“风”;如果诗是说的天下的事,表现的是包括四方的风俗,就叫做“雅”。“雅”,就是正的意思,说的是王政所以衰微兴盛的缘由。政事有小大之分,所以有的叫“小雅”,有的叫“大雅”。“颂”,就是赞美君王盛德,并将他的成功的事业告诉祖宗神明的。(“风”、“小雅”、“大雅”、“颂”)这就是“四始”,是诗中最高的了。

然而,《关雎》、《麟趾》的教化,原是周文王时的“风”,(但“风”只讲一个邦国的事,文王后来是天子,应该管理天下四方)所以(只能)记在周公的名下。“南”,是说天子的教化自北向南。《鹊巢》、《驺虞》的德行,本是邦国诸侯的“风”,是先文王用来教化的,(文王后来是天子,应该管理天下四方)所以就记在召公的名下。《周南》、《召南》,是规范衡量初始时的标准,是王道教化的基

释义:

《毛诗序》①:

《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这种解释其实是牵强附会的。汉儒往往如此。

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这是有违原意的,但汉人往往从教化的角度对诗句作牵强乃至歪曲的解释。 ⑤风:读去声,用作动词,教化之意。

⑥用之乡人焉:相传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乡人”,指百姓。《礼记·乡饮酒礼》载:乡大夫行乡饮酒礼时以《关雎》合乐。所以《正义》释“用之乡人”为“令乡大夫以之教其民也”。

⑦用之邦国焉:《仪礼·燕礼》载:诸侯行燕礼饮燕其臣子宾客时,歌乡乐《关雎》、《葛覃》等。故《正义》释为“令天下诸侯以之教其臣也”。

⑧动:感动。

⑨化:感化。

诗者,志之所之也①,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②。

①志之所之:之,《说文》释为“出也”;句意诗乃由志而产生。

②“情动于中”以下五句:意指心中有情感而后用语言传达出来;意犹未尽,则继之以咨嗟叹息;再有不足,则继之以永歌、手舞足蹈。“永歌”,引声长歌。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②;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③。先王以是经④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①声成文谓之音:声,指宫、商、角、徵、羽;文,由五声和合而成的曲调;将五声合成为调,即为“音”。

②乖:反常。

③莫近于诗:莫过于诗。指诗最具有“正得失”等之功能。

④经:常道,用作动词,意为使归于正道。

故诗有六义①焉:一曰风②,二曰赋③,三曰比④,四曰兴⑤,五曰雅⑥,六曰颂⑦。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⑧上。主文而谲谏⑨,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⑩作矣。国史⑾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⑿;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⒀。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⒁。是谓四始⒂,诗之至也⒃。

①六义:《诗序》“六义”说源于《周礼》“六诗”,《周礼·春官·大师》载:“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但因对诗与乐的关系理解有异,故二者次序有别。《正义》释“六义”为:“赋、比、兴是《诗》之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对于“六义”,至今尚有不同的理解。

②风:与“雅”、“颂”为一组范畴,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据下文的解释,同时又含有风化、讽刺之义。

③赋:与“比”、“兴”为一组范畴,指《诗经》的铺陈直叙的表现手法。郑玄注《周礼·大师》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朱熹《诗经集传》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④比:比喻手法。郑玄《周礼·太师》注:“比者,比方于物也。”朱熹《诗经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⑤兴:起的意思,指具有发端作用的手法。朱熹《诗经集传》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发端有时兼有比喻的作用,有时只为音律上的需要,而无关乎意义。古代“兴”义幽微,历来理解颇多分歧。

⑥雅:指雅诗。据下文的解释,有正的意义,谈王政之兴废。大小雅的配乐,时称正声。粱启超《释四诗名义》说:“‘雅’与‘夏’古字通,""雅音即夏音,犹言中原正声云尔。”

⑦颂:指颂诗。据下文的解释,有形容之意,即借着舞蹈表现诗歌的情态。清阮元《释颂》认为颂即舞诗。

⑧刺:讽刺。

⑨主文而谲谏:郑玄注:“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也。”此言当其“刺”时,合于宫商相应之文,并以婉约的言辞进行谏劝,而不直言君王之过失。

⑩变风变雅:变,指时世由盛变衰,即“王道衰、礼义废”等;变风,指邶风以下十三国风;变雅,大雅中《中劳》以后的诗,小雅中《六月》以后的诗。二者虽有个别例外,但变风变雅大多是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相当于上文的所说“乱世之音”、“亡国之音”。

⑾国史:王室的史官。《正义》引郑玄言:“国史采众诗时,明其好恶,令瞽蒙歌之。其无作主,皆国史主之,令可歌。”

⑿“是以""谓之风”:这句是对“风”的解释。“一国”,指诸侯之国,与下文“雅”之所言“天下”有别,表明“风”的地方性;“一人”,指作诗之人。《正义》解释说:“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己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

⒀“言天下”至“谓之雅”句:这是对“雅”的解释。《正义》说:“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己意,而咏歌王政,故作诗道说天下之事,发见四方之风,所言者乃是天子之政,施齐正于天下,故谓之雅,以其广故也。”

⒁“颂者”句:这句是对“颂”的解释。形容,形状容貌。此句说“颂”是祭祀时赞美君王功德的诗乐。

⒂四始:《正义》引郑玄言:“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毛诗序》开头说《关雎》“风之始也”,实袭《史记》。

⒃诗之至也:诗之义理尽于此。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①。南,言化自北而南也②。《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③。《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④。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⑤。是《关雎》之义也。

①“然则《关雎》”数句:《麟趾》,即《麟之趾》,是《国风·周南》的最后诗篇。《正义》说:“《关雎》《麟趾》之化,是王者之风,文王之所以教民也。王者必圣周公,圣人故系之周公。”

②“南,言化”句:这句解释《周南》之“南”的含义。《正义》说:“言此文王之化自北土而行于南方故也。”《毛传》也说:“谓其化从岐周被江、汉之域也。” ③“《鹊巢》《驺虞》”句:《鹊巢》是《国风·召南》的首篇,《驺虞》是其末篇。《正义》说:“《鹊巢》《驺虞》之德,是诸侯之风,先王、大王、王季所以教化民也。诸侯必贤召公,贤人故系之召公。”

④“《周南》《召南》”句:《周南》,《国风》的第一部分,共计十一篇;《召南》次《周南》之后,计十四篇。《正义》说:“《周南》《召南》二十五篇之诗,皆是正其初始之大道,王业风化之基本也。”

⑤“是以《关雎》”句:这句是揭示《关雎》的主题。《论语·八佾》:“子曰: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处所言即本于孔子的观点。

《毛诗序》诗论观点

毛诗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后人称为《毛诗序》。《毛诗序》是

其主要观点如下:

首先,《毛诗序》揭示了诗歌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艺术本质。其云:“诗者,志之所之也

”,阐明了诗歌创作的本源在于“志”,“志”构成诗的内容,这与先秦时代就已产生的“诗言志”的观点一脉相承。从中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毛诗序》出于汉儒之手,与儒家的整个思想体系是融洽的,因而正逐渐被纳入到这一体系中而被经学化。不仅如此,《毛诗序》进一步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的观点,比较“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表述,在这里自订时文全集序全文翻译

“志”与“情”

的关系与内涵虽然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明,但《毛诗序》认为它们是可以统一的。抒情之说,

《荀子·乐论》可知,序文的诗论中还留着许多乐论的因素,是因为它仍然是基于诗与乐的紧密相关性来认识诗的本质的。正因如此, 其次,《诗大序》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云云,正是指诗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序文已认识到这种教化作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不过,序文将情感作用(如“

动天地感鬼神”云云)与社会作用都夸大了。由于诗歌被视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在《毛诗序》看来,《诗经》中的每篇作品都是对某种教化观念的隐喻,

如以“后妃之德”解《关雎》,这就未免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因而提出了“变风变雅

”之说。《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这与序文的观点是相通的。

再次,序文提出的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后人对

“六义”的具体解释不同,却大体上都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而赋、比、兴是诗的写作手法。文中没有对赋、比、兴作具体的解释,却为后来的诗歌刨作论提供了极富启示性的一组范畴。序文对风、雅、颂作了重点阐发,其间所贯穿的浓厚的政教意味与全篇的基调是一致的。文中提出“主文而谲谏”,这显然是儒家的

“温柔敦厚”诗教观的另一种表述。不过,这一要求与艺术创作要求委婉含蓄却有相通之处。所说“发乎情止乎礼义”,在指出诗歌的抒情特征时,更进一步要求情感抒发严格接受儒家道德教义的规范。这一观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也很复杂。

总之,尽管这种影响很复杂,既有积极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毕竟构成了儒家诗学传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篇六】自订时文全集序全文翻译

山东省潍坊市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一模预考试题讲义

山东省潍坊市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一模预考试题

第I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l~3题。

油菜花开了,那一片灿烂的金黄!

碧云天,黄花地,远山如黛,春水含情。辽阔的田野上,桃红柳绿,百花争艳,绿莹莹的麦田, ① ,放眼望去,阡陌纵横,满世界的流光溢彩。空气中花香弥漫,暖暖的阳....

光下,“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好一派清新典雅的田园风光,好一处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园。 ....

那一波波涌动着的波浪,(汇聚/会聚)成一片金色的海洋。那夺目的浓墨重彩,像质朴的爱情一样率性而直白。翠绿托着鹅黄,磅礴而奔放,淋漓而酣畅,层层密集,春风一起,浩浩荡荡,铿锵着一股气吞山河的华美乐章。(徜徉/徘徊)在一片明艳艳的花海里,满眸盈翠,花香氤氲,人在.

画中游,春光妩媚,醉了心,美了人。

一束束金黄的花蕾, ② ,衣袂翩翩而舞,播洒着阵阵馥郁的馨香。躲在花丛..

中,轻轻地采一朵,那浓浓的花香便(萦系/萦绕)在鼻翼。眯起眼晴,深深地嗅一嗅,然后静静地沉思,细细地品味。再也按捺不住一颗雀跃的心,欲飞的思绪。在一片碧绿金黄的香毯上,肆意地..

飞扬,飘荡。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铿锵(qiāng) 花香弥漫 B.满眸(móu)盈翠 播洒 ..

C.衣袂(mèi) 世外桃园 D.按捺(nài)不住 雀跃 ..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会聚 徘徊 萦绕 B.会聚 徜徉 萦系

C.汇聚 徜徉 萦绕 D.汇聚 徘徊 萦系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自订时文全集序全文翻译

A.①映衬着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 ②似一只只精灵舞动着

B.①映衬着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 ②似一只只舞动的精灵

C.①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映衬着它 ②似一只只舞动的精灵

D.①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映衬着它 ②似一只只精灵舞动着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时候,忽然闲下来也未必是坏事,从个人角度来说,这恰是一次好整以暇、梳理人生....

思路的机会。

B.这座寺庙尽管已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一直没得到过修缮,甚至于寺院内的部分墙体倒塌也无人问津。 ....

C.著名作家叶广岑创作的京味小说文字自然平实,叙述从容舒展,情节不瘟不火,体现出作....

者较高的文学修养。

D.主持人循循善诱,嘉宾振振有词,现场观众踊跃参与互动并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一期....

访谈节目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调查组的报告指出,这次事故的原因是窑工在窑坑中烧制石灰时没有采取通风措施,产生的一氧化碳无法及时排出成了悲剧根源。

B.关于土地使用权到期后如何续期的问题,深圳市确立了无论土地性质是什么,到期后都要支付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开发与市政配套设施金来续期。

C.结束了在多伦多大学的演出后,北京人艺《茶馆》演出团的演员们没有马上离开,而是与现场的教师、学生及观众就话剧艺术进行了交流。

D.磷石膏是工业上生产磷肥、磷酸时排放出的废弃物,它含有的铬、铅、镉等多种重金属,会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动人的是文学的“精神"

冯俐

当代戏剧空前多元化,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舞台技术的加入,丰富着戏剧这个艺术品种。只是,剧作家们不能因此“偷懒”,放弃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多元化不应该代替戏剧的文学性追求。当然,有的剧作家也许并不是偷懒,而是“人力不可及”——即从主观上认识不到,或是客观上能力达不到。

戏剧的文学性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绝不是华丽的台词,而是通过独特的戏剧情境、引人入胜的故事,发掘出独特的人性,从而塑造出独特的戏剧文学形象。

中国当代戏剧有很多“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有高分,也有不及格。有些作品过于依赖“主题当家”,有的作品“见事不见人”。它们的根本问题都是“文学退位”,立起来了不等于“立得住”,强大的宣传推广攻势不等于“传得开”,更遑论“留得下”。古希腊戏剧多是国家行为,即多为“命题作文”,但最后保留下来的戏剧,叙事技巧高超、深刻发现挖掘了人性、完成了独特的人物形象。它们流传至今并被不断排演的原因,是其舞台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

很多戏剧作品的“创意”“立意”很吸引人,但好的创意不等于好的剧作。同样的“母题”由不同的剧作者写出来,品质完全不同。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还有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在他们之前,同样的故事被前人多次写过,但只有到了真正的文学家手上,那些故事才获得了卓越的文学品质,成了经典的戏剧作品。可以说,剧作者思想的高度、人文情怀的高度,决定其提炼人物的高度。在塑造“这一个”的时候,则需要通过历史、环境、语境等多方面的还原,让“这一个”从思想的、主题的概念中摆脱出来,以文学的广阔包容和深刻洞察,超越简单的是非评判,使戏剧人物比生活中的人更丰满更丰富,有血有肉地站立在舞台之上,从而成为戏剧文学画廊中具有高度典型性的“这一个”。

评价一个剧本有“文学性”,应是最高褒奖,尤其是当一部戏剧作品被誉以“诗性”“诗意”时,我想,它指的绝不是肤浅的、视听上的优美或浪漫,而是内在的文学的深厚和悲悯的情怀。文学性是戏剧的灵魂,而戏剧性,则是戏剧自身的艺术特性,是必须拥有的。只是,对其风格样式的广泛探索,可以给予更多包容的空间。“从文本入手”已不再是当下戏剧唯一的创作方法,国内外许多戏剧人一直在不断探索着:从演员的独特技能入手,从一段音乐入手,从一幅画一个线条入手,从某个道具入手,从某种舞台科技手段入手""这些没有文本甚至没有台词的不同风格样式的戏剧作品中,也不乏动人之作。但是,这能证明戏剧可以没有文学吗?当然不能。那些看起来似乎不再需要“语言”,“文字”的、非传统的戏剧演出,其动人之处依然来自文学——即使没有具象的、完整的人物和故事,但打动观众的,一定是文学的“精神”,即对人性的深刻独特洞察、对人的境遇和选择的理解容纳、对人类情感和精神的或单纯或细微的永恒关怀。

戏剧的文学性,是在戏剧实践中不断被追求、深化、发扬,还是被忽视,甚至退位、缺失?这决定着未来戏剧的品格、戏剧自身的价值、戏剧能否健康发展,决定着戏剧的命运。 (选自2016年6月21日《人民日报》)

6.下列有关“戏剧的文学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当代戏剧文学性缺失的原因,是有的剧作家主观上不想为、无所为,或是客观上不能为、无法为。

B.戏剧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剧作家能够借助情境、故事等元素,发掘出独特的人性,塑造出独特的戏剧文学形象。

C.文学性是戏剧的灵魂,它同戏剧性一样,都是戏剧必须拥有的艺术特性,是戏剧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标志。

D.戏剧的文学性是衡量戏剧品格和戏剧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准,决定着戏剧的健康发展,事关戏剧的发展命运。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戏剧中的“命题作文”,关注的是时代的主流价值,这是影响戏剧文学性提高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B.古希腊的很多戏剧虽然是国家行为,但能将舞台性和文学性高度统一起来,所以既“传得开”,又“留得下”。

C.真正好的戏剧作品并不追求创意和立意的新颖独特,而是追求体现剧作者思想高度和人文情怀高度的文学性。

D.在没有文本甚至没有台词的非传统的戏剧作品中,虽然也不乏动人之作,但与注重文学精神的传统剧作不能相提并论。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舞台技术的恰当运用,丰富着戏剧这个艺术品种,使戏剧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戏剧的文学性。

B.《西厢记》《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摆脱了思想、主题的概念束缚,以文学的广阔包容和深刻洞察超越简单的是非评判,从而取得了成功。

自订时文全集序全文翻译

C.剧本赢得“文学性”的关键在手其内在的文学的深厚和悲悯的情怀,而不在于外在形式上的优美或浪漫。

D.《窦娥冤》中的窦娥和《雷雨》中的周朴园,其形象已经超越了生活中的原型,显得更为丰满、丰富,具有高度典型性。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自订时文全集序

①戴名世.

余少而多病,家又贫,未尝从塾师学为时文也。稍长,病有间,困穷六经之旨,稍见端倪,而旁及于周、秦、汉以来诸家之史,好论其成败得失,间尝作为古文以发抒其意。将欲闭户著书,以自见于后世,而余多幽忧之思,性又不耽世荣,遂欲弃尘离俗,为逸民以终老。

当是时,先君子授徒他方。而余自六岁从塾师受学,凡五年而《四书》《五经》读已毕。余以疾且偷惰,遂废弃不知自力于学,比读书稍有得,年已二十矣。先君子束脩之入不足以给饔飧,余亦谋授徒以养亲,而生徒来学惟时文之是师,余乃学为时文。而见近日所雕刻流传习熟人口者,卑弱不振,私窃叹之,因以其平日所窥探于经史及诸子者,条贯融释,自辟一径而行。里中有潘木崖先生,博雅君子也,家多藏书,余往往从借观,因师事之。而县司教为王君我建,两人皆奇余曰:

②“此文章风气之所系,其在韩公伯仲间乎?”韩公者,即故大宗伯.幕庐先生,是时以雄骏古雅之文登高第。居久之,乃得入县学。又数年,贡于太学。而余自入太学,居京师及游四方,与诸君子讨论文事,多能辅余所不逮。宗伯韩公折行辈与余交,而深惜余之不遇。 余本多忧,而性疏放,尤不好时文,既以此教授,则不当以苟且之术贻误生徒。而世所雕刻流传习熟人口者,诸生以余教诫故不学,而余不得已,间尝自有所作,示诸生以为之式。故余生平之文甚多,然皆出于勉强。海内学者,翕然信之,不以为非,转相购买,几于家有其书矣。今年秋,一二门人来谒曰:“往者所刘板敝不可印,盍再刊之?”余乃悉取旧本更定,删去若干篇,复增入未刻诸作而以授之。 呜呼,余非时文之徒也,不幸家贫,无他业可治,乃以时文自见。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余年已垂五十矣,抱区区无用之书,手持而食,杂于市人村竖之间,拥褐高吟,与二三子论文讲艺于尘嚣之地,不亦愚且感之甚乎?行且举手谢时人以去,而此集也,视之已不啻遗迹,亦何所用其喋喋为?而特书其为时文之本末,以告海内学者,庶几其悲余之志

也。

【注】①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因“南山集案”被捕下狱,后为朝廷所杀。②大宗伯:宗伯,中国古代官名,西周置,后世以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别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又不耽世荣 耽:沉溺,爱好。 .自订时文全集序全文翻译

B.卑弱不振 振:奋起,振作。 .

C.因师事之 师:以""为师。 .

D.多能辅余所不逮 逮:及,达到。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余以疾且偷惰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

B.①其在韩公伯仲间乎 ②其孰能讥之乎 ..

C.①而深惜余之不遇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自订时文全集序全文翻译

D.①复增入未刻诸作而以授之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

B.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

C.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

D.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

l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年少时对六经的学习有了心得,之后又涉猎了诸家之史,常作古文抒发心中的感慨,曾有远离尘世、隐居终老的想法。

B.作者为文独辟蹊径,将自己对经史及诸子著作的学习研究融会贯通后加入自己的理解,很受当时潘木崖等人的赞赏。

C.作者自幼读私塾,授徒之后很久才进了县学,过了几年被推荐进了太学,此后又多与有才能的人交往学习,获益匪浅。

D.本文介绍了作者写作时文的起因、过程及重新选编刊印时文集的缘由,其目的是为了让天下的读书人了解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 (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先君子束脩之入不足以给饔飧,余亦谋授徒以养亲,而生徒来学惟时文之是师,余乃学为时文。 (5分)

(2)而世所雕刻流传习熟人口者,诸生以余教诫故不学,而余不得已,间尝自有所作,示诸生以为之式。(5分)

l4.阅读下面的清词,回答问题。 (8分)

临江仙·寒柳

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①②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注】①春山:比喻女子的眉毛。此诗为作者悼念亡妻之作,“春山”代指亡妻。②湔(jiān)裙:古代的一种风俗,指农历正月,女子洗衣于水边,以避灾祸,平安度过厄难。

(1)词的上片是如何刻画“寒柳”形象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4分)

(2)下片最后两句“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在表达上有何巧妙之处? (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通过写飞鸟的活动来表现早春生机的两句是

“ ① , ② ”。

(2)屈原《离骚》中“ ③ , ④ ?”两句,借方枘和圆凿不能相合、道不同不能共处形象地表达了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

(3)李密在《陈情表》中,用“ ⑤ , ⑥ ”两句表露了在奉养祖母直至其寿终后,自己无论生死都会尽节报国、回报皇恩的心迹。

五、(12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

家风是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也影响到社会。 ① 。家人的言传身教恰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耳濡目染之中,一个人的素养会渐渐达到新的高度和层次。 ② ,但他们成功的起点,几乎都与良好家风密不可分。从良好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不会迷失方向。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社风民风的根基。良好的家风会带动社会道德水准整体提高。良好的家风在弘扬过程中,其影响必然超出一个家庭的范围,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和接受。

17.下面是两张关于实体书店的调查表,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两张表所包含的主要信息,不得出现表中的具体数据,不超过75个字。 (4分

)

18.请点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简明,不超过56个字。 (4分)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两个月内子女看望老人累计超过30次,给予200元“奖孝金”;累计超过20次,给予100元“奖孝金”:累计超过10次,给予50元“奖孝金”。这项规定出台后的两个月时间里,子女看望老人的次数明显增加。

六、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一滴泉水流出了济南

叶延滨

一滴泉水流出了济南,汇入奔涌的大河。有许多来自其他地方的小水滴,高兴地向着济南流出的这滴泉水打招呼:“哎,你好啊,历下君,真高兴和你这样有教养的君子同行!”水滴们喊它“历下君”,它们知道那个泉水汇聚的地方叫历下。 这滴泉水接受了这个名字,多秀雅的名字,一听就有历史感。是的,泉水从济南流过,也就是经历了一次伟大的回归与穿越之旅。历下君想到这里,虔诚地在心里说,谢谢老天爷,让我生在这与天地同在的齐鲁大地,又幸运地从石缝中冒出来,成为济南泉水中的一滴。泉水在地下,大家都匆匆地朝上涌动,因为都知道,只要从历史的石岩中涌出来,就回家了。历下君和无数泉水在唱一首童谣:“古舜者,耕历山,历下是我家。”从尧舜爷算起,历下就要算泉水们的“老家”了。泉水的“老家”有大名“济南”,也有别号“泉城”。非常有名的泉城之画,是元代诗人、书画大家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自订时文全集序全文翻译 自订时文全集序戴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