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2016年沅陵县高考录信息九 2016年沅陵新闻联播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第一篇 2016年沅陵县高考录信息九
《2016年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16个专题)》

2016年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及答案解析(16个专题)

目录

专题一 直线运动 1 专题二 相互作用 5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 8 专题四 曲线运动16 专题五 万有引力与航天23 专题六 机械能守恒定律27 专题七 静电场35 专题八 恒定电流47 专题九 磁场50 专题十 电磁感应61 专题十一 交流电与传感器67 专题十二 力学实验69 专题十三 电学实验78 专题十四 选修3-389 专题十五 选修3-493 专题十六 选修3-598

专题一、直线运动

一、选择题

1. (全国新课标I卷,21)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t图像如图所示。已知两车在t=3s时并排行驶,则( )。

A. 在t=1s时,甲车在乙车后 B. 在t=0时,甲车在乙车前7.5m C. 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t=2s

D. 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m

【答案】BD

【解析】根据v-t图,甲、乙都沿正方向运动。t=3s时,甲、乙相遇,v甲=30m/s,

1

v乙=25m/s,由位移和v-t图面积对应关系,0~3内的位移:x甲=330m=45m,

2

1

x乙=3(10+25)m=52.5m。故t=0时,甲乙相距x1=x乙-x甲=7.5m,即甲在乙前方

2

7.5m,B选项正确。

0~1内,x甲'=110m=5m,x乙'=1(10+15)m=12.5m,x2=x乙'-x甲'=7.5m,说明甲、乙第一次相遇。A、C错误。

甲、乙两次相遇地点之间的距离为x=x甲-x甲'=45m-5m=40m,所以D选项正确。

1212

2.(全国新课标II卷,19)两实心小球甲和乙由同一种材料制成,甲球质量大

于乙球质量.两球在空气中从静止开始下落,假设它们运动时受到的阻力与球的半径成正比,与球的速率无关.若它们下落相同的距离,则( )。 A.甲球用的时间比乙球长

B.甲球末速度的大小大于乙球末速度的大小 C.甲球加速度的大小小于乙球加速度的大小

D.甲球克服阻力做的功大于乙球克服阻力做的功。 【答案】BD

【解析】由已知可设f=kR ① 则受力分析得:

F合=mg-f ② F合=ma ③

4

m=πR3ρ ④

3

由①②③④得

a=g-

kπR2ρ 3

由m甲>m乙 ρ甲=ρ乙 可知a甲>a乙 C错 由v-t图可知甲乙位移相同,则:

v甲>v乙 B对 t甲<t乙 A错

由功的定义可知 W克服=fx x甲=x乙 f甲>f乙 则W甲克服>W乙克服 D对

3.(全国新课标III卷,16).一质点做速度逐渐增大的运动,在时间间隔t内位移为s,动能变为原来的9倍。速度为( )。

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答案】A

【解析】设初速度为v1,末速度为v2,根据题意可得

匀加速直线该质点的加

112at9mv12=mv2,解得v2=3v1,根据v=v0+at,可得3v1=v1+at,解得v1=

222

1s

代入s=v1t+at2可得a=2,

t2

故A正确;

4.(上海卷,14)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相继经过两段距离为16 m的路程,

第一段用时4 s,第二段用时2 s,则物体的加速度是( )。

24816

(A)m/s2 (B)m/s2 (C)m/s2 (D)m/s2

3399【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

16

的瞬时速度,在第一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1=v1=m/s;在第二段

4

16

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2=v2=m/s;则物体加速度为:

2

v-v8-44a=21=m/s=m/s,故B正确

t33

5.(江苏卷,5)小球从一定高度处由静止下落,与地面碰撞后回到原高度再次下落,重复上述运动,取小球的落地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下列速度v和位置x的关系图象中,能描述该过程的是( )。

【答案】A。【难】上半段为上升过程,下半段为下落过程。

【解析】由题意知,小球在下落的过程中速度方向向下,与题目中规定的正方向相反,为负值,C、D错;小球的运动为匀变速运动,依据v2-v02=2ax可知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二次函数,故A正确,B错。上半段为上升过程

6.(海南卷,1)在地面上方某一点将一小球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则小球在随后的运动中( )。 x

OA.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都在不断变化 B.速度与加速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一直减小 C.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率的该变量相等 D.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动能的改变量相等。 【答案】B

【解析】物体做平抛运动,说明加速度不变,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尽管在变化,A错;如图所示,tanθ=

y

v0

,随着时间t的变大,tanθ变小,则θ变小,选项

Bgt

正确;根据加速度定义可知v=gt,则在等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量等,C错误C错误;依据动能定理,在等时间间隔内,动能的该变量等于重力的功,由于平抛在竖直方向上,在等时间内位移不等,故D错误。

二、计算题

1、(四川卷10题17分)

避险车道是避免恶性交通事故的重要设施,由制动坡床和防撞设施等组成,如图竖直平面内,制动坡床视为水平面夹角为的斜面。一辆长12 m的载有货物的货车因刹车失灵从干道驶入制动坡床,当车速为23 m/s时,车尾位于制动坡床的低端,货物开始在车厢内向车头滑动,当货物在车厢内滑动了4 m时,车头距制动坡床顶端38 m,再过一段时间,货车停止。已知货车质量是货物质量的4倍,货物与车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货车在制动坡床上运动受到的坡床阻力大小为货车和货物总重的0.44倍。货物与货车分别视为小滑块和平板,

。求:

(1)货物在车厢内滑动时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2)制动坡床的长度。

解:(1)设货物的质量为m,货物在车厢内滑动过程中,货物与车厢的动摩擦因数μ=0.4,受摩擦力大小为f,加速度大小为a1,则

联立①②并代入数据得:a1=5 m/s③ a1的方向沿制动坡床向下。

(2)设货车的质量为M,车尾位于制动坡床底端时的车速为v=23 m/s。货车在车厢内开始滑动到车头距制动坡床顶端s0=38m的过程中,用时为t,货物相对制动坡床的运动距离为s1,在车厢内滑动的距离s=4m,货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2,货车相对制动坡床的运动距离为s2。货车受到制动坡床的阻力大小为F,F是货车和货物总重的k倍,k=0.44,货车长度l0=12m, 制动坡床的长度为l,则

联立①②③-⑨并代入数据得:

专题二、相互作用

一、选择题

1. (全国新课标I卷,19)如图,一光滑的轻滑轮用细绳OO'悬挂于O点;另一细绳跨过滑轮,其一端悬挂物块a,另一端系一位于水平粗糙桌面上的物块b。外力F向右上方拉b,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若F方向不变,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物块b仍始终保持静止,则( )。 A. 绳OO'的张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B. 物块b所受到的支持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 连接a和b的绳的张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D. 物块b与桌面间的摩擦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答案】BD

【解析】由题意,在F保持方向不变,大小发生变化的过程中,物体a、b均保持静止,各绳角度保持不变;选a受力分析得,绳的拉力T=mag,所以物体a受到绳的拉力保持不变。由滑轮性质,

b所以受到绳的拉力大小、方向均保持不变,C选项错误; a、b受到绳的拉力大小方向均不变,所以OO'的

张力不变,

A选项错误;对

b进行受力分析,并将各力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分解,如上图所示。由受力平衡得:Tx+f=Fx,Fy+N+Ty=mbg。T和mbg始终不变,当F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支持力在一定范围内变化,B选项正确;摩擦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D选项正确;故答案选BD。

2. (全国新课标II卷,14)质量为m的物体用轻绳AB悬挂于天花板上.用水平向左的力F缓慢拉动绳的中点O,如图所示.用T表示绳OA段拉力的大小,在O点向左移动的过程中( )。

第二篇 2016年沅陵县高考录信息九
《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详解(新课标Ⅲ)》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试卷(新课标Ⅲ)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日记、信札、家谱、账本、碑铭、地图、辞典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会不断地扩大。所以从“三言二拍”里头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没有这么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传说或神话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山海经》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头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该归于史部,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将其看成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份在,仍可以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先生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份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先王亥为最杰出的例子。

上面是说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文学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认为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癉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做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鹏《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

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命题透析:此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语句含义的能力。选择表述不正确的。是这道题一以贯之的考法。答案选C。

思路点拨:本题难度不大,需要学生理解选项含义,回到原文作对照分析。找准语境和细致比对时关键。C项“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错误。原文“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的表述,表明王国维并非讲不该疑古,而是讲疑古过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命题透析:此题主要考查理解句子甚至语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求选择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答案选D。

思路点拨:本题难度适中,需要学生理解语句、语段含义,筛选信息,对照分析。D项“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错误,与这个选项对应原文最后语段的段首句为“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发掘史料”。

【技巧点拨】

在这类题中,要重视语段的重要作用。学生能快速找到选项对应的原文语句,但是缺少语段意识就容易忽略整个语段。这道题的D项就必须以整个最后一段为语境,整体理解,找到段首句即段落的中心句,才能准确作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命题透析:此题主要考查综合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然后做推断的能力。要求选择说法不正确的一项,难度较前面两道题稍大选B。

思路点拨:要学生筛选信息,并作理解、综合分析与对照,然后做推断。B项“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错误,属于因果不当,原文是“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分而治之……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份在,仍可以以之证史或补史。”换言之即五四之前未对之分而治之。

【难点提示】这道题,难点在于因果关系在原文中的对应,需要“反推”,B选项是讲五四前未被广泛使用,原文却说的是五四后解开死结——被广泛使用,这里需要做适当的推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命题透析: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要求选择正确的断句项。答案选。

思路点拨:断句的方法很多,比如虚词标志法,句意断句法等等。但是作为人物传记中的叙述语句,最好先抓人物事件,这句话主要讲傅珪参与修撰,因此而被降职和升官的历程,意思是:“说《会典》成于刘健等人,靡费很多,降参与修撰者的官,傅珪降为修撰,不久因《孝宗实录》修成,晋升左中允,再次晋升至翰林学士,历任吏部左、右侍郎。”然后做语法分析,即可得到答案。同时选择题,可以比对排除。所以选B。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命题透析:此题文言中的文化常识,题目比较简单。要求选择不正确项。答案选A。 思路点拨:四个选项涉及的文化常识都是常见的,仔细辨析即可得到答案。选A。A项中“土地、户籍”等职事归户部掌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

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命题透析: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本的内容理解和概括、分析的能力。选择错误项。答案选C.

思路点拨:C项“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错误,原文是“遂矫旨令二人致仕”即“(权贵)假托皇上诏命,让两个人辞去官职”需要对照原文,并对原文相应语句做翻译,错误往往在细微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命题透析: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本的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答案是: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思路点拨:译出大意给3分,“权幸”“嫉” 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本句比较简单,翻译中注意通顺即可。权幸,权指权贵,幸指宠幸,这里是被宠幸,这是课本中的常用实词,如《阿房宫》中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命题透析: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本的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答案是: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

思路点拨:译出大意给3分,“忠谠”“报” 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本句同样不难,只状语后置“如雍言”需要注意。

【总结归纳】

在文言文翻译中,需要根据语境(语句所在语段或者前后语句)来推导大体意思,然后从语法分析句子,抓住人物、事件,标出名词动词,注意特殊句式,翻译起来就比较简单。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读下面宋诗,完成8-9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诗歌赏析】

这是课内外诗歌对比鉴赏题,因此熟悉课内诗歌、读懂课外诗歌是解题的关键。

翻译:三十年前学习古代的兵书,英名常常同当代的俊杰相比。曾经因为国家有难披甲上阵,从未因为家庭贫寒卖掉我的宝刀。我岁年事已高,但手臂健壮,拉弓还觉得弓不够硬,眼睛明亮还能看清楚战阵。昨夜庭院前面起了秋风,面对盘花的旧战袍心有羞愧。

赏析:诗歌为叙事抒情诗,前四句回忆往昔为国出力,令人豪气振奋。第一、二句回顾自己年轻时代学习兵法,获得英名;第三、四句写披甲上马为国征战的英勇事迹和自己宝刀一直相伴,表达了诗人年轻时的志向远大、英勇报国国。后四句着眼眼前的自己,仍感老当益壮。第五、六句通过写手臂健壮有力、眼睛清亮,突出自己现在仍然老当益壮;第七、八句以景结情。诗歌语言质朴,叙事抒情,今夕对照,岁月已去,年少不在,但雄心壮志犹存。

8.诗的颈联又做“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命题透析:这道题目考查诗歌的词语修辞,或者说是炼字型题目,考生需要明白的是一切修辞与技巧,都是为塑造形象、表情达意服务的。

答案: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

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往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

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自己老之将至。

答出①,给2分;答出②,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本的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答案是: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思路点拨:这道题要先明确表态,做出选择,然后阐明理由——你选择的词语在描述内容、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比如选择“健”“明”,就先分析“健”“明”描写的对象是诗人的“手臂健壮”“眼睛明亮”,表明身体尚好,再挖掘其表达的情感,即诗人虽年老但身心犹壮。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命题透析:这道题考查对诗歌主题对比阅读鉴赏,注意比较的是“异”,不需要答“同”。 答:①曹诗写出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2016年沅陵县高考录信息九

每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思路点拨:注意是课内外作品的对比——试题所选诗歌与课内的《破阵子》的比较,要回顾课内诗歌,理解其思想情感。“情感基调”是指诗歌的基本情感。曹诗“三十年前”到现在,岁月流逝,但是依然“臂健嫌弓不硬,眼睛明亮能够看清楚战阵”,可见其老当益壮,豪情万丈。而辛词《破阵子》,是主要回忆沙场秋点兵意气洋洋和反击战的漂亮凯旋,尽显英雄气概,但结尾回到现实,一句“可怜白发生”,揭示主题,英雄迟暮,功业未成。

思维拓展:这道题目的难点在于课内外结合并对比鉴赏,重点落实在不同情感的比较上,因此课内诗歌要熟悉,能够理解,就比较容易。本题涉及的课内诗歌辛弃疾的《破阵子》是初中名篇,学生比较熟悉。本题比较感情基调的差异。一般来说“异”的双方有对立性,比如本题曹诗是豪情壮志犹存,可以从对立的角度思考,辛词就是报国无门。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左传·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曹刿求见国君献策,但他的乡人质疑道:“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3)在《赤壁赋》的开阳,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命题透析:此题考查名句默写,一贯承袭全国卷情景默写的题型。参考答案:(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思路点拨:此题所选名句均出自初高中课本必修教材背诵篇目,为名篇名句。主要是背

第三篇 2016年沅陵县高考录信息九
《沅陵县2016年农村小学及教学点教师定向培养选拔》

沅陵县2016年农村小学及教学点教师定向培养选拔

实 施 方 案

为进一步优化我县农村小学及教学点教师结构,加强农村小学及教学点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根据《中共怀化市委怀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实施意见》(怀发20141号)的要求和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关于认真做好2016年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工作的有关精神及沅陵县情,我县决定为农村乡镇小学及教学点定向培养五年制大专层次小学教师54名。为做好这一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领导

由县教育局会同编制、人社、财政、纪检等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二、招生计划

1、我县普通计划招生42名,其中省项目计划12名,市项目计划30名。

2、教学点计划12名。具体计划如下:

筲箕湾镇中心小学铺坪教学点1名;筲箕湾镇中心小学舒溪坪教学点1名;池坪九校马家坪教学点1名;池坪九校明中教学点1名;竹园九校修溪教学点1名;张家坪九校腊塘教学点1名;渭溪九校棋栏村小1名;张家滩九校桐油坪教学点1名;楠木铺乡九校李家坪村小1名;楠木铺乡九校溶溪村小1名;七甲溪九校天井村小1名;用坪九校九龙山教学点1名。

三、招生学校

长沙师范学院和芷江师范学校(挂靠长沙师范学院)。长沙师范学院承担省项目计划的培养,芷江师范学校承担市项目计划

的培养。

四、招生范围

1、普通计划42名:我县2016年具有应届初中毕业生的42所农村学校(不含沅陵镇辖区内学校,深溪口九校、太常九校2016年仍纳入招生范围)。

2、教学点计划12名:我县已确定的12个教学点所属区域的中学或九校。

五、培养模式

农村小学教师实行综合培养,招生专业为初等教育专业,学制为五年一贯制。主要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胜任小学语文、数学等多门课程教学的小学教师。

六、选拔条件

1、普通计划42名:

①、沅陵县三年(含三年)以上户籍,初中三年都在本县农村申报学校就读的2016年应届初中毕业生。

②、截止2016年8月31日,年龄未满18周岁(1998年9月1日及以后出生)。

③、热爱祖国,品行良好、遵纪守法。

④、参加了怀化市的中考,且考生中考总成绩(实考分,不含其他加分)不低于本县省级或市级示范高中计划内录取控制分数线(其中报考省项目计划的考生,总成绩(实考分)不低于本县省级示范高中录取分数线; 报考市项目计划的考生,总成绩(实考分)不低于本县市级示范高中录取分数线)。

⑤、身体健康,体格条件经体检合格。体检标准按教育部、

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的规定执行。

⑥、热爱小学教育事业,自愿报考初中起点专科层次农村小学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且保证毕业后在本县农村小学从事教育工作不少于5年。

2、教学点计划12名:

①、教学点计划所在乡(镇)三年以上(含三年)户籍,且户籍迁入时间为2013年8月31日以前。初中阶段三年都在教学点计划所属区域的农村中学或九校就读的2016年应届初中毕业生。

②、截止2016年8月31日,年龄未满18周岁(1998年9月1日及以后出生)。

③、热爱祖国,品行良好、遵纪守法。

④、参加了怀化市的中考,且考生中考总成绩(实考分,不含其他加分)不低于本县普通高中计划内录取分数线。

⑤、身体健康,体格条件经体检合格。体检标准按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的规定执行。2016年沅陵县高考录信息九

⑥、热爱小学教育事业,自愿报考初中起点专科层次农村小学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且保证毕业后在教学点从事教育工作不少于5年。

七、选送名额

1、普通计划:具有应届初中毕业生的42所农村学校,每校省项目计划和市项目计划各选送1人到县,参加全县选拔。

2、教学点计划:具有教学点招生计划的农村中学或九校每校按招生计划1:2的比例选送,即1个指标的,选送2人,2个指标的,选送4人。具体学校如下:

筲箕湾镇中学选送4名;池坪九校选送4名;竹园九校选送2名;张家坪九校选送2名;渭溪九校选送2名;张家滩九校选送2名;楠木铺乡九校选送4名;七甲溪九校选送2名;用坪九校选送2名。

八、选拔程序

1、公布招生计划。县教育局公布招生计划。各学校向全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公布招生计划并宣传定向培养的有关政策。

2、个人自愿报名。符合报名条件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持本人户口簿、学生素质报告表(学生手册)到所在毕业学校报名。

3、要求报考的学生先填写《报名登记表》(分类填报,每个学生只能选择一项,无教学点计划的学校在省项目计划、市项目计划两项中选一项填报,有教学点计划的12所学校在省项目计划、市项目计划、教学点计划三项中选一项填报,报考教学点计划,只报教学点,不具体到哪个教学点,具体教学点,在签协议时确定)。

4、学校初选。

会考成绩公布后,各学校根据学生的志愿,在报考省项目计划的考生中选(实考分)最高分1人(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体育五科等级为:至少3个A等, 音乐、美术2科中至少1个B等,其余科目为C等以上(含C等);②考查科目成绩为合格;③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五科成绩达到沅陵一

中录取线,且总分最高);在报考普通市项目计划的考生中选(实考分)最高分1人(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七科,至少4个B等以上(含B等), 其余为C等以上(含C等);②考查科目成绩为合格;③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五科成绩达到沅陵二中录取线,且总分最高);在报考教学点计划的考生中按1:2比例选(实考分)最高分2人或4人(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七科,7个C等以上(含C等);②考查科目成绩为合格;③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五科成绩达到普通高中录取线,且总分排在第一名和第二名,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名,即有1个计划的学校,取前2名,有2个计划的学校,取前4名),上报到县教育局。

实行等级制的科目和考查科目作为初选的基本前提条件,不计入考生初选排队成绩。

学校在上报名单前必须先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再在学生填报的《报名登记表》毕业学校推荐意见栏签上意见并盖上学校公章。《报名登记表》中考成绩栏由教育局基教股审核。中考成绩,学校按实考分填写(除去各种加分),基教股按实考分审核(除去各种加分)。 7月3日前连同户口簿和学生素质报告表(学生手册),一并上交到县教育局师训站。

4、全县选拔。

普通计划。县教育局对各校上报的考生资格及成绩进行核查,在全县范围内按招生计划1:1.5的比例,分别确定省项目计划和市项目计划的面试名单。

教学点计划。县教育局对各校上报的考生资格及成绩进行核查,以各个教学点计划所属的农村中学或九校为单位,按1:2

第四篇 2016年沅陵县高考录信息九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2016年沅陵县高考录信息九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呜,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 )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 深嫉之。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内宴奉诏作

①曹翰

②③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④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2016年沅陵县高考录信息九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 之意。

8.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三)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左传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曹刿求见国君献策,但他的乡人质疑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3)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25分)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肴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瑞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 。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来源:学#科#网Z#X#X#K]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 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追究责任,让他赔偿报失。

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E.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2016年沅陵县高考录信息九 2016年沅陵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