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作文】
【篇一】陶渊明饮酒其五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及语言的音韵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4、背景资料:选自《陶渊明集》。《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
5、学生朗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自问自答,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
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这个深刻道理。
第一层,从哲学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一派自然和谐景象。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时,诗人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四、合作探究:
结尾两句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实际的意思是说:着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脱脱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禅学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在诗的结构上,这两句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也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中,让读者去体悟,去咀嚼。
五、教师小结:
诗人写幽美深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复归自然。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喧嚣,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七、板书设计:陶渊明饮酒其五
饮酒
在人境、无车马喧————心远
采菊 篱下 南山;山气 日夕 飞鸟————悠然
————热爱自然、淡泊名利。
【篇二】陶渊明饮酒其五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陶渊明饮酒其五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 艺术特色: 平淡而醇厚。 情景理的融合。 译文: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他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陶渊明饮酒其五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
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自己在人声喧闹的地方盖了房子,却听不到喧闹的车马声,问我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我内心摆脱了世俗,也就感觉这地方偏僻幽静了。
【篇三】陶渊明饮酒其五
饮酒二十首(其五)诗词赏析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人境:人世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这句和下句设为问答之辞,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4.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见:(读jiàn),动词
5.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6.相与还:结伴而归
7.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这里面蕴藏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此中:此时此地的情境,指山中景象,也指隐逸生活。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 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即“迷途知返”。这句和下句是说 辨:辨识。[1]
白话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
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
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
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
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陶渊明饮酒其五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
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四句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2007枣庄市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3.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5.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1分)
6.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7.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答案:1. B 2.B 3.悠然,闲适,恬淡,自然 4. “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6. 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7.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8.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两句诗是说理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3、 请发挥你的想象,描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的意境。
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A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B “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为后世所称道。
D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间接抒情,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1. 这首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的心境。
2. 用设问,自问自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3. 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
相伴飞回鸟巢,归隐上林。
4. D
5.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恬静(悠然、闲适) 的心境。
6.前人评述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的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因为“见”字生动的描绘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悠闲恬静的心境。
7.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心远(悠然)
8.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宁静(和平、闲适、恬淡)的特征。
9.怎样理解“心远地自偏”?一句的含义?
【篇四】陶渊明饮酒其五
悠然南山情——赏析陶渊明《饮酒》其五
悠然南山情
——赏析陶渊明《饮酒》其五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诗人归隐之初所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在陶渊明的组诗中,其篇数为最多,这显然与诗人的“性乐酒德”有关。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组诗中的其五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此诗也是陶渊明诗意象的顶峰。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这首诗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拜托尘俗烦扰后的感受,是一种避世的态度,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是诗人所不耻的。“心远”并不仅仅是因为“地偏”,最关键的恐怕还是诗人自己在心灵上的真正忘世。倘若心为物役,即使身处“无车马喧”的偏地,也仍然会为凡事俗情所羁绊。这正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不汲汲于名利,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此中“真意”,蕴含诗人丰富的情感,又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这偶然无心的情与景,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意之境的无意识投射,这里相与还归的鸟儿和悦欣慰,它们没有了彷徨,没有了迷茫,也没有了离群之悲伤。这种澄明无碍自由自在的心灵使万物都展现出宁静悠远的情韵。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像很易懂,然而内蕴却很深,需要
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才能体会。就这首诗来说,它便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于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就算拿到现今社会来说,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非常喧闹的社会当中,一些物质的追求会蒙蔽我们的双眼。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宁静起来,就不会被物欲的社会所吞噬,顺应本意活着才是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