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考题

初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0评论

【 – 初中作文】

【篇一】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及语言的音韵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4、背景资料:选自《陶渊明集》。《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

5、学生朗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自问自答,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

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这个深刻道理。

第一层,从哲学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一派自然和谐景象。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时,诗人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四、合作探究:

结尾两句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实际的意思是说:着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脱脱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禅学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在诗的结构上,这两句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也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中,让读者去体悟,去咀嚼。

五、教师小结:

诗人写幽美深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复归自然。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喧嚣,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七、板书设计:

饮酒

在人境、无车马喧————心远

采菊 篱下 南山;山气 日夕 飞鸟————悠然

————热爱自然、淡泊名利。

【篇二】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 艺术特色: 平淡而醇厚。 情景理的融合。 译文: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他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

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自己在人声喧闹的地方盖了房子,却听不到喧闹的车马声,问我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我内心摆脱了世俗,也就感觉这地方偏僻幽静了。

【篇三】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饮酒》(其五)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文本解读(修改稿)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沥林中学 李尧天

一、原文: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解读: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陶渊明归隐之初写的,大多是写诗人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自得其乐的兴致和领悟。全诗以平静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富有生活情趣,又颇有理趣,诗人独特的人生志趣影响深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远离官场,再也不用过往日迎来送往的日子,不用再见不喜欢的人,不用再说不喜欢的虚伪的官场套话,心情非常轻松快乐;“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写诗人因为心已远离官场名利的诱惑,即使身处闹市也心静如水;“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诗人以悠然自得的心态过心仪的田园生活,欣赏居处周围的美景,似乎信手拈来,实则千锤百炼至返璞归真的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妙不可言,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真是“此诗有真味,如说已忘言”;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心理感受:很多美妙的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诗有“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家思想的韵味,寄情深长,耐人寻味,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三、文本教学策略

策略一:反复诵读,诵读成诵。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如听范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个人自由读、背诵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反复体会诗的韵味。

策略二:开展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明白做真人说真话的快乐。 当前社会造假的东西太多,为了利益,各种阶层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说假话造假货,所以引导学生做真人的教育为当前教育的重点,而陶渊明的为人和诗是很好的教育资源。

陶渊明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陶渊明的时代有许多人为了做官而假惺惺地做隐士,心里急

着做官发财却装着淡漠名利安贫乐道的样子,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不仅是道家甚至是儒家)都给予洁身自好、隐遁避世以极崇高的文化褒奖。只有陶渊明的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中为数不多的“真人”,所以我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开展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陶渊明和他的诗,在这样的活动中去领悟陶渊明“真人”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熏导。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沥林中学 李尧天

一、设计策略

策略一:反复诵读,诵读成诵。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如听范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个人自由读、背诵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反复体会诗的韵味。

策略二:开展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明白做真人说真话的快乐。 当前社会造假的东西太多,为了利益,各种阶层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说假话造假货,所以引导学生做真人的教育为当前教育的重点,而陶渊明的为人和诗是很好的教育资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中心:他描写农村风光的恬美和静穆,劳动的乐趣和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

爱,对黑暗官场的憎恶。

●全文

▲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词:心远。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心远”或“悠然”(答出其中一个即可)。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宁静、平和、闲适、恬淡特点。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心远地自偏”以上四句的思想意蕴是什么? 哪几句诗是写景的?

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强调归隐在心志不在形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为“望”好不好?为什么?

写出了陶渊明宁静安详、安逸恬淡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

▲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一句怎么理解? 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此句展示出诗人悠闲自得、热爱自然的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最有妙处。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 “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所以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理解

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义,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特色。

2、理解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意境及语言。

4、积累文言字词。

5、掌握诗歌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 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袁宏道,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题解、简介作者、背景。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饮酒》。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了解大意明确:

师: 这首诗结合脚注,还有没有不能解好的字词了?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完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叙事—对比——引出疑问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议论–设问——心境高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联想—实虚——物我合一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描写—景物——返朴归真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抒情—感受——得意忘言

五、品读课文名句:

【篇四】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饮酒》其五-陶渊明(晋)

《饮酒》其五-陶渊明(晋)

(第三届“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一、教学背景:

1、酒驾入刑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2、中国的酒文化

3、初中生对“喝酒”的认知度

4、教学课时:1课时

二、教学课题:

八年级人教版下册《饮酒》其五-陶渊明

三、教材分析:

陶渊明又名陶潜,系列《饮酒》诗一共有二十首,都是归隐初之作,大抵表

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教学难点]: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1、让学生了解酒与中国诗人的不解之缘

2、理解中国的酒文化,并进行思想教育。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启发谈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这样说“无酒不成宴”,什么庆功酒啦结婚酒啦满月酒

啦,,都与一个酒字有关。这几天,我们同学是否留意到央视全程直播的一个新

闻事件?——高晓松酒驾案,高晓松是一位著名音乐人、达人秀的评委,他因

为喝酒醉驾而导致三车相撞,被法院判处6个月的牢狱之灾,罚款4000块钱。

无独有偶,前几天北京法院也宣判长安街英菲尼迪车祸案,可这位车主(陈家)

就没有这么幸运啦,他因酒驾致两人死亡、一人重伤,被控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

安全罪,而被判处无期徒刑。后来有人就把高晓松《同桌的你》改了歌词,大家

想不想听呀,那来点掌声鼓励吧!(师唱)“明天你是否会想起,喝的是啤滴白滴?

明天你是否会后悔,视法律如同儿戏""谁灌醉才华横溢的你,谁让你放纵自己;

谁让你不尊重法律,谁给你穿上囚衣。”那现在我问你们,是谁给高晓松他们穿

上囚衣?(酒)很聪明,可见酒有时并不是什么好东西,上个学期我们班不是有

个同学因喝醉酒而受处罚吗?我们那时真是少年不更事啊!现在大家一定要切

记:酒能成事,也能败事。http://news.163.com/11/0520/10/74G6NK3F00014JB6.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1-05/11/c_121402066.htm

说了这么多与酒有关的事,那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今天将要上哪一课没有?

(《饮酒》)[板书]

好,说来也好笑,昨天晚上我又做了一个梦,是梦见陶渊明陶老先生嘀,(生

笑)大家知道,初中以来,我们已经学过陶渊明很多作品啦!因此,我梦见陶老

先生,就高兴地说:陶老先生啊,很久不见啦,又有什么大作啦?这时陶老先生

举起他那半空的酒瓶,醉醺醺的样子,说:饮酒",饮"酒。随后飘然而去,给

我留下的是几张纸,打开一看,哗!这么多的饮酒诗呀,大家来说一说,一共有

多少首(20首),那我们学的是第几首呀(第五首)[板书:其五 陶渊明(晋)]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饮酒》诗中最最有名的一首,请大家一起来听听

录音,再集体来朗读。

(二)、赏析品味 合作探究

1、题目是《饮酒》,你看到全诗中有“酒”字没有?(没有)你能说出原因吗?

(酒醉之后写的)那你说说从哪里看出这首诗是他酒醉之后写的?(喝醉了听不

到车马的喧闹声;酒醉后迷迷糊糊中看见南山向自己走来;酒醉后依稀看到了鸟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飞回巢了"")

2、找一个同学按照陶渊明陶老先生的醉态来朗读一次(读后)怎样来划分诗歌

的节奏呢?(五言一般划分为2/3;七言为4/3。3还可以分成1/2或是2/1)。

那划分诗歌停顿有什么原则没有?(不能划破词语,比如人境、东篱、南山、日

夕等)。

3、、朗读比赛(三个大组各推荐1人)

4、陶渊明住在人境中,却没有“车马喧”,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用诗中的两个

字来回答。(心远)[板书],那“心远”的对象是什么?(远离官场,远离尘俗)

师补充:陶渊明一生虽多次为官,但诗人在官场并不快乐,并在他的系列《饮

酒》中慨叹自己的为官生涯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5、花有“四君子”,你们知道吗?(梅、兰、、竹、菊。梅,剪雪裁冰,一身傲

骨 ;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 ;菊,凌霜自行,

不趋炎势)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为什么说是“采菊”而不是采梅呀、兰呀、

莲呀,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来回答。(《爱莲说》中有“晋陶渊明独爱菊”;“菊,

花之隐逸者也”)。 http://bbs.jxjyzy.com/showtopic-278629-1.aspx

6、“悠然见南山”的“见”[板书]字,有的版本作“望”字,那对全诗的意境来

说,用哪一个字更好?(“见”是不经意的看见,是悠闲自得的见,是一种无意

识的心态,而“望”字是有意识的看,它破坏了诗人酒醉后的心境,所以用“见”

字更好)

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的意义?(景物描

写,渲染了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

8、作者认为“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什么?(饮酒、归隐)“真意”[板

书]又指的是什么?(远离尘嚣、远离官场就会得到闲适恬静的生活)

9、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来回答。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渴望自由, 淡泊,独善

其身。)

(三)、课堂小结:“心远”“见”“真意”。陶渊明的“心远”是建立在他归隐生

活的基础上而得到的闲适恬静的生活。现在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那样隐居到

山林里面去了。我们在这个非常繁华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远

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

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大家应该记住:心静自然凉,

少一些浮躁,多一点情趣,我们就会少一点烦恼,多一点快乐。

(四)、课外知识拓展

1、搜搜与酒有关的诗词句

酒,不论是在今人还是古人,都是人们的杯中物,“杯中之物堪以乐,一饮

魂销万古愁”。人们也因此沦为“酒中仙”,但我们也要牢记: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而酒,也是如此。有人曾经说过,在我们古代文人身上,有两种液体,一种是酒一种是泪。我们可以用范仲淹的词为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下面,请同学们沿着这一条线去搜集与酒有关的诗词句。

2、说说与酒有关的典故

(1)杜康酒

(2)酒仙李白

(3)酒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项羽“鸿门宴”、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

(4)酒战:“鲁酒薄而邯郸围” http://apps.hi.baidu.com/share/detail/24222610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陶渊明(晋)

心远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真意

六、教学反思:

上这一节课,适逢高晓松醉驾案央视全程直播,想到以前也有学生因喝酒闹事的事情,教学课时的安排也刚好到陶渊明的《饮酒》,上面的教案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酝酿而成的。下面就来谈谈我的感想。

首先说备课。以前说备课,一般都是备教材,再进一步就是备学生,但上了这一节课后,才发现备社会、备生活也是语文课程当中的重要一环。上好一篇课文,把握好切入点是最重要的。在新形势下,要结合新形势,要有新思维。上课并不单单是为了授课而授课,而应该是尽一切可能联系生活,让语文走进生活。高晓松醉驾案给了一个契机,班上个别学生醉酒闹事也是一个引子,“育人”与“教书”也就成了这节课的主旋律。看来教师平时多关心一下时政,多积累一些素材,那就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其次,在授课过程中,课堂中的某些细节设计有待推敲改进。诸如课堂的歌声化、梦中得来的20首《饮酒》诗、让学生以醉态的语调来朗读、课外知识拓展等,课后走访学生,大多数学生都表示认可、有趣,但以醉态的语调确也为难了学生,当时自己真的忽略了学生的个体体验了。还有“花中四君子”这一问题设计,只是蜻蜓点水,应深入分析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菊象征了什么。

再次,在诗歌教学中,朗读应是课堂中的第一要素,再好能做到让学生当堂成诵。在本节课中,虽有听读、集体读、个人读共6次,但缺少了散读、试背等环节,当堂成诵的目的就达不到了。

最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效果还不够明显,力度还不够强,我本人课后的设想应是设计陶渊明这样嗜酒成性的名人来到现代社会后,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呢?让语文再回归生活,让学生真正明白:酒能成事,也能败事。

七、教师个人介绍:

姓名:何荣秋

省分:广西壮族自治区

学校:广西桂平市江口镇第一初级中学 职称:中学一级教师

电子邮件:herq068@163.com

邮编:537229

通讯地址:广西桂平市江口镇第一初级中学

【篇五】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饮酒》(陶渊明)课堂练习(附答案)

《饮酒》(陶渊明)

1、作者作品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2、主题点击

《饮酒》这首诗截取了诗人生活的一个片段,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诗意呈现,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3、美点聚焦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4、内容赏析(原文略)

(1)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 ),字(元亮 ),浔阳柴桑人。其青年时曾任过小官,后罢官,归隐山林,从此不复出仕。其诗作清新朴实自然,世称(田园 )诗人。我们学过他的《 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等。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车马喧”暗示了什么?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车马喧”既实指车马等人世的喧闹,也意谓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暗示了官场的污浊黑暗。

“远”: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①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②本句是千古名句,其中“见”字最为精妙,试从炼字的角度来赏析,若换成“望”“看”如何?

“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看”等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天真意趣。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

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此”应该就是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

“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中考链接:(2016海南)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 ”和“ ”。

1. 心远 悠然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2、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考题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