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作文】
【篇一】河中石兽的作者简介
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雄县第一初级中学 张慧颖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
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
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
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
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主
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1、自读课文几遍,注意读音、节奏、语气等方面
2、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 )于河 募( )金重修 棹( )数小舟 ...曳铁钯( ) 木杮( ) 湮( )没 ... 啮( )沙 溯( ) 欤( ) ...
3、填空。
《河中石兽》作者是 ,字 ,清代 ﹑ 。他
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
言笔记小说《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
关于考据的文字。
4、解释下列加点字
山门圮于河 二石兽并沉焉 ..棹数小舟 曳铁把 ..是非木杮 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 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逆上 可据理臆断 ....课上导学:
导入:
一、检查预习
二、朗读课文,从读音、节奏、语气等方面评比。(抽读、齐读等方
式)
三、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课文意思
2.小组内质疑、答疑
3.小组间串译课文
4.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四、合作探究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几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3、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 )
4、文中两次写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
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
讲学家的“笑”: ;老河兵的“笑”:
5、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6、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五.当堂检测.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癫;求之地中,不更癫乎?
“之”指代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
水流而上)
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
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4、本文运用了 和 两种表达方式,最后一句属于
表达方式,它在文中的作用是
六、拓展延伸: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老头子”
纪文达(即纪昀)体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时入值
南书房,每出,至值庐(值班的房间),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
高宗(乾隆皇帝)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设法)戏之。
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披衣。纪文
短视(近视),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着衣,亟伏御座下,
喘息不敢动。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纪以酷热不能耐,伸首外
窥,问曰:“老头子去耶?”高宗笑,诸人亦笑。高宗曰:“纪昀无礼,
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解释)则可,无说则杀。”纪曰:“臣未衣。”
高宗乃命内监代衣之,匍匐于地。高宗厉声继问:“‘老头子’三字
何解?”纪从容免冠,顿首(磕头)谢曰:“万寿无疆之为‘老’,
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高宗乃说。
1解释加粗的字
会纪与同僚数人( );方皆赤身谈( );
亟伏御座下( )高宗坐二小时不去( );
伸首外窥( );乃命内监代之( )
顿首(磕头)谢曰( );高宗乃说( )
2.从上文中可见纪昀的性格如何? 参考答案:略
【篇二】河中石兽的作者简介
25 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章中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过程与方法:借助冲石原理图,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借助注释、工具书与上下文的意义训练学生自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形象直观地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参考注释与上下文意理解文章中重点语句的含义;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号石云,观弈道人。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清直隶河间府献县崔庄(今河北省沧县崔尔庄)人。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纪昀一生的主要经历,倾注于主持《四库全书》的编纂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摘要》的撰写上。他本人的著作,流传至今的,有《纪文达公遗集》和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内容多为妖怪鬼狐故事、奇闻轶事,也有随笔杂谈等,短小精悍,风格质朴简淡。
【教学设计意图:积累作者、作品等常识,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三)合作朗读
1.聆听课文朗读,体会语句的停顿和意义。 2.自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握朗读节奏和情感。 3.合作交流,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解文意。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听读、自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与情感。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把握文意。】
(四)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及其上下文的文意学习文言字词等知识,疏通文章大意)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字词学习 临:靠近。
河干():河边。 募:募集。
圮():倒塌。 求:寻找。
并:一起。
阅:经过,过了。 竟:终于,到底。 ●参考译文
棹():划船。 曳():拖着。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拽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主要内容
写石兽落水,寺僧按一般人的想法顺流找石兽。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字词学习 设帐:讲学,教书。
闻:听说。
闻之:听说这件事。之,代词,指顺流打捞石首这件事。 尔辈:你们。
究:推究。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这不是削下的木片。是,这。木杮,削下的木片。
岂:怎么。 为:被。 湮():埋没。
颠:通“癫”,疯狂。 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参考译文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观点。
●主要内容
此段叙述讲学家的观点及众人盲从的心理。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字词学习
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倒掷:摔倒。
失石:丢失的石首,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首。
坎穴:坑洞。
啮():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不已:不停止。 遂:于是。 溯()流:逆流。 如其言:依照他的话去(做)。
●参考译文
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底下向着水流的地方将沙土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
●主要内容河中石兽的作者简介
具体叙述老河兵关于河中寻石兽的道理和方法。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字词学习
但:只。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参考译文
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主要内容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
总结:①课文中的古今异义
②一词多义:之
【教学设计意图:夯实学生文言字词的积累,尤其是古今异义与一词多义,并翻译、把握文章内容。训练学生自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精读课文,理解研读 1.课文是怎样的结构?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分别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
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并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作者自己的观点。
2.文中描述了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3.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因为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所以他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冲石原理图
平面图
剖面图
4.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何启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
【篇三】河中石兽的作者简介
河中石兽
25 河中石兽
精彩开篇词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ú) ..
2.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课文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
2.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一寺临河干(靠近) .
(2)山门圮于河(倒塌) .
(3)阅十余岁(经过,过了) .
(4)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道理) ..
(5)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 ..
(6)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
(7)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
(8)如是再啮(这样) .
(9)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
(10)但知其一(只) .
(11)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 .
(12)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 ..
(13)以为顺流下矣(认为) ..
(14)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
2.文言字词归类整理。
(1)通假字
①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
②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 .
(2)古今异义
①一寺临河干 .
(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二为做,读gàn)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
(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
③盖石性坚重 .
(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3)一词多义
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③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
助词,相当于“的”)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为 ②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①如是再啮(副词,像)
如②如其言(介词,按照)
3.重点句子的翻译。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交流点拨】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的)踪迹。
(2)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交流点拨】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交流点拨】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交流点拨】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三)背诵全文。
四、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2.阅读以下小故事,领略纪晓岚的过人智慧。
纪晓岚年仅30多岁的时候,只是个编修。主人家请他为高寿老母写贺词,已是特别看的起他。当纪晓岚写完第一句时,四座皆惊。至四句书毕,众人皆呼“高人”!诗云: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个儿子去做贼,偷得蟠桃寿母亲。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自学指导(一)——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交流点拨】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大意。
【交流点拨】可分三层:
第一层(1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未果。 第二层(2段):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3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二)深层探究
1.故事中几位人物各自提出的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交流点拨】(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他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
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他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所以他的方法是对的。
2.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任务各自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并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事物做出准确判断。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三、板书设计
寺僧——求之下流——无迹
四、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人名言。
【交流】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
力行而后知之真。——王夫之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萨迪
经验是永久的老师。 ——歌德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 ——车尔尼雪夫斯基
【篇四】河中石兽的作者简介
《河中石兽》预习学案
《河中石兽》
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
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
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
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
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 )于河 募( )金重修 棹( )数小舟 曳铁钯( ) ....
木柿( ) 湮( )没 啮( )沙 溯( ) 欤( ) .....
2. 本文作者 ,字 ,是 朝的 、 家,也是
《 》的总篡官。
3.本文选自《 》 一书,这是一部 小说,全书主要记
述 ,其中也有不少 。
4.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6.翻译下列句子
山门圮于河 译:
二石兽并沉焉 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译: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
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
课堂思辨:
一、检查预习
二、导入新课
三、熟读课文(抽读、齐读等方式)
四、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结合课下注解弄懂课文意思 2.小组内互相释疑 3.小组内串译课文
五、课堂探究
1. 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1、 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
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
寺僧判断其在 ,
依据是 ;
讲学家判断其在 ;
理由是 ;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 ,
是因为 。
3、文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
什么含义?
讲学家的“笑”:河中石兽的作者简介
老河兵的“笑”:
4、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5、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 )
6、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怎样理解这句话?
7、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 ;
第二段: ;
第三段: 。
第四段: 。
分段:
第一部分( 段 — 段):写
这部分以 (填表达方式)为主。
第二部分( 段): 。
这部分以 为主。
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
能 ,而要 。
当堂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非木柿 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后特征为洛阳令
C、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 果得于数里外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一老河兵闻之
5)至石之半 6)求之下流,固颠
7)然则天下之事""
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4、阅读: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3.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
里外。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
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
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
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
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河中石兽的作者简介
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质疑反思:
总结点评:
家长签名:
文言文阅读(12分)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 ..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再啮 古义:( ) 今义:( )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 .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二)12.⑴靠近 ⑵倒塌 ⑶经历 ⑷只
13.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14.D
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篇五】河中石兽的作者简介
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教案
设计人:湘一芙蓉二中 罗梦尘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把握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层次,理解文章揭示的主题。
3.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4.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要立足实际,全面了解,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及相关语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明白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作者是?(PPT出示作者简介)
预设:生齐答纪( jì)昀。师正音,“纪”作姓氏读jǐ。以此引出我们读错是根据平常经验想当然犯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错误。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讲述的也是这个道理,那么究竟《河中石兽》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学习课文,寻找答案。
二、预习检测
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检查读音是否准确、断句是否到位。
读完正音,要注意的字音:临河干、圮于河、棹、曳、是非木杮、湮于沙上、......
啮沙为坎穴、转转不已。 ...
三、略读课文,疏通文意。
生齐读。回答:
1.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找石兽。
2.师补充:《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这部作品主要记载什么呢?课下注释第一条。志怪小说: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PPT出示)
为什么“找石兽”这件事是“神异”的?课文分别写了哪些人如何找石兽?结合文中相关叙述,将他们找石兽的方法和道理尽量用原文表达。
(此问主要让学生通过略读理解文章大意,虽不知每个字的意思,但能读懂
四、精读课文,把握文意。
这么多人参与到寻找石兽中来,作者详写了哪几位?精读课文,把握文意。 任务:
1.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文意,在书上圈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先自学,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河中石兽的作者简介
2.生质疑。其他同学答疑。不能回答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文言词句积累卡片)
3.分角色朗读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话,分别读出他们的情态。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他们的读音语气是否准确到位。
5-8分钟后,检测学习情况。PPT出示难解字词。
分角色朗读讲学家、老河兵的话,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其他同学点评(从字音、句读、翻译三个角度进行)
PPT图示“当求之于上流”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4.文中两次写到了笑:“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这两个人的笑是一样的吗?请发挥想象,描述“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心理活动,揭示他们“笑”的缘由。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心中暗想:( ),不由笑之。
(2)一老河兵闻之,心中暗想:( ),笑之。
5.众人求石兽,结果按老河兵的方法找到了,明明讲学家学问更加渊博,为什么渊博的人反而错了?(分析各自判断的原因何依据)
7.纪晓岚写“河中石兽”的故事,仅仅是为了让我们了解生活中的“神异”之事吗?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1)学生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2)学生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感慨和反问的语气。
小结: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既未被河水冲到下游,也没有原地沉入河沙里,而是到了数里外的上游。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意外的结局,从而悟出了“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至于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们交流这类小故事,再说说你对这篇文章的体会。
五:作业
1.选做题:课后找来《阅微草堂笔记》阅读交流。
2.下面是选自《阅微草堂笔记》的一篇短文,理解文意,在文末补充上几句话,揭示故事的主题。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1)经年:一年左右。(2)土寇:土匪。(3)角:战斗。(4)洫
(xù):沟渠。(5)甫:刚。
揭示的故事主题:
不能灵活运用书中的知识,只会纸上谈兵死读书,实不可取。
3.熟读并背诵课文。
【篇六】河中石兽的作者简介
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知道分析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 【教学重点】
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作家吴德锋在他写的《博物记趣》中有这样的记载: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
提出问题:十多年后,人们会在哪里找到那块失踪了的石头呢? 学生各抒己见。
揭示谜底: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你们想知道答案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近《河中石兽》,相信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2、解题
河中石兽:河中:表示地点;石兽:像石狮子之类的物体。 3、作者简介
二、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文章,勾画出自己不会读或没把握读准的字, 老师引导学生正音
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杮(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ú)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同时注意句子停顿及老师的语调语气。
3、学生再读,赛读 4、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完成,圈出有疑问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所得和困惑之处 5、师生解疑
三、阅读故事、明白道理
生:不可据理臆断。 5、谈启示:
(1)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2)学了《河中石兽》,回望自己的学习、生活,我收获(懂得)了( )
学生回答
四:拓展迁移:阅读《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而揠(2)之者,芒芒然(3)归,谓其人(4)曰:“今日病(5)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6)矣。 注释: 1、闵(mǐn) :同“悯”,担心,忧虑 2、揠:拔 3、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4、人:这里是指家人 5、病:劳累,困苦 6、槁(gǎo):草木干枯, 枯萎 附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 总结:
宋代的大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凭老经验,凭习惯来推理事物,而造成判断失误的例子也不少,所以,让我们记住《河中石兽》简练之笔墨,让我们记住纪昀教我们的行事之理,不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 3、课下阅读《阅微草堂笔记》 六、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
僧 人 根据常情,考虑不周 讲学家 空谈理论,主观臆断 →实践出真知知
老河兵 经验丰富,考虑全面
借事————————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