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初中古诗词鉴赏

初中作文 zuowen 4浏览 0评论

【 – 初中作文】

【篇一】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

一、专题提要

中考考纲关于古诗词鉴赏有两大考试内容:

根据中考考纲的要求,初中古诗词鉴赏有五个考点:(1)鉴赏形象(2)鉴赏语言(3)鉴赏表达技巧(4)点评思想内容(5)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

因此,古诗词的鉴赏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题目,读懂题眼

如李白的《行路难》,其题眼为“难”,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人生路难行之意;《渡荆门送别》,其题眼为“送别”, 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离愁别绪之情。 2、把握关键,了解诗意

如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把握这些关键句(联),也就是把握了诗歌最关键的内容。

3、体味炼字,理解情意

古诗词最讲究炼字,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如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前两句描摹了夜静更深、斜月映照、天宇寥廓、寒气袭人的月夜之景。后两句中的“偏”字透露出作者在料峭寒夜中敏感地捕捉到微弱的春之气息的惊喜;“暖”字一现即冲淡了逼人的寒意,天地间顿时掠过一丝温暖;“新”字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初听春之声那种新鲜、欢愉之感。 4、熟知意象,丰富联想

“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意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月亮喻乡思怀人,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子规(杜鹃)寓哀怨悲凄之情……积累和熟知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意象,并联系意象的特定含义加以诠释,诗词的主旨即能呈现。 5、积累典故,随诗释义

如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如果不了解“遣冯唐”、“ 射天狼”这两个典故的意思,就无法理解作者渴望自己被

朝廷重用,为国杀敌,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决心。因此,积累典故,对正确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是很有帮助的。 6、运用技巧,学会鉴赏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有: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学习和积累一些诗歌鉴赏常有的艺术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诗歌阅读鉴赏力,正确表达出我们的鉴赏感受。

二、知识归纳

1、意象归纳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诗人的情

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影疏淡,幽香缕缕,梅花神态活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 “炼句”

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A、词类活用

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 B、互文见义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C、倒装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3、艺术手法归纳 艺术手法,又称为表达技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的方式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描写:可分为白描和细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用典等。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3)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比兴、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变化、联想、衬托、对比、想象、照应、点染、托物言志、乐景写哀、哀景写乐、情景交融等。

(4)行文结构:开门见山、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层层深入、曲笔入题、卒章显志、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篇二】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初中语文诗词鉴赏之常考知识点

2016年的初中语文诗词鉴赏之常考知识点

一、我对诗意的理解

对诗词大意理解的我,也就是对诗词主要内容的我,是广西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此内容的我频率极高。如2008年广西中考语文试题中第20题:“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再如2009年广西中考语文试题中第21题:“在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考查的都是这方面的内容。

关于对诗意理解的我,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

我们回顾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词,就诗歌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大致归纳如下:

1.诗歌的主要内容有: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②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2.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有:(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二、我对语言的品味

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进行诗歌赏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因此,我对古诗词中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的品味,是近年来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语言品味的我,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我重点字词的精妙。从遣词用语、修辞方法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2)我诗句蕴含的深意。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曲在语言上所寄予的深意。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词曲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3)我诗词曲中的名言佳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蕴含哲理、语言运用等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在复习中,我们不仅要熟背古诗词曲,还要结合一些诗句用心揣摩诗歌语言的以下特点:

(1)清新自然,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生动形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含蓄隽永,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4)言简义丰,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5)平实质朴,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6)简洁明快,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我对写作技巧的分析

对分析技巧的我,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

(2)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抒怀、寓情于景等。(3)分析诗歌的结构形式,如层层深入、由景生情、卒章显志等。(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等。(5)分析诗歌的艺术风格,如朴素自然、雄浑奇拔、清丽明媚等。

这里,我们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做以简单归纳,希望在做分析诗歌写作技巧这一类题的时候加以灵活运用。

1.诗歌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寓情于景,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托物言志: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河落日圆“。

(4)动静结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虚实相生,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以小见大,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7)以乐景写哀情,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8)诗情画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运用典故,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0)运用修辞:比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拟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对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

2.艺术风格

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建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昌龄的雄健浑厚,高适、岑参雄浑奇拔,韦应物的清新典雅,韩愈的奇特新颖,李贺的忧郁激愤,元稹的艳丽浅近,刘禹锡的清峻明朗,李商隐的清丽俊逸,杜牧的含蓄绰约,李煜的伤感细腻,欧阳修的清丽明媚,范仲淹的苍凉悲壮,晏殊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缠绵悱恻,黄庭坚的自然流畅,秦观的情真意切,李清照的婉约凄切,陆游的雄浑奔放,辛弃疾的气势雄壮。

四、我对诗歌文体知识和重要诗词人生平的掌握

对诗歌文体知识和重要诗词人生平的考查,在中考语文试题中从不单独命题,也不纯粹考一些死记的知识,但它灵活地穿插在诗词赏析题中。

初中语文诗词名句分类赏析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对古诗词考查的比重逐年增大,题型在传统的接句式默写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赏析,作为点睛之笔的诗词名句更是考查的重点。现将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名篇名句分类整理、赏析汇编,备战中考,希望能给2010年中考学子有所帮助。

一、抒情类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反离别诗哀伤缠绵的格调,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以对偶句的形式,抒发了作者想要留住时光、留住美好事物,却又无可奈何的惜春伤时的情感。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俯视一切的心胸气魄。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也常用来形容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雄浑沉郁、苍凉悲壮,抒发了守边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思乡的情怀。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和对人们的美好祝愿。

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诗人想摆脱愁思而又无法摆脱的苦闷心情。

8.海日生残夜,江村入旧年。通过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道理,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

10.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用暗喻的手法形象的表现了愁丝之纷繁难解,突出了那种只有内心知道却难以向外人言说的苦恼。

11.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展现了农家老夫妇的深厚感情和他们的舒畅心情,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1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借用典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体现了作者抑郁不平的心情。

1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借具体景象,将诗人因朋友离别而产生的无限怅惘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14.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伤感的态度,表达出诗人对朋友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

1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借用比喻,巧妙的抒发了自己欲归不能的愁闷心情。

二、言志类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为国家、民族的利益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的高尚情操。

2.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给人以鼓舞。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深刻哲理。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作者要报效国家,渴望杀敌立功的心意。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抒发了诗人要统一全国的志向,反映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伟大抱负。

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想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8.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点名题旨、揭示中心,表达了作者隐居躬耕、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愿望。

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事说理,表达了对当权者糜烂生活的讽刺、批判,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忧虑之情。

10.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一反古人悲秋之调,表现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运用比喻,融入议论,表现了作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

1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巧妙的表现了自己强烈的爱国热情。

1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借鹤冲天直上,表现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三、哲理类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深刻哲理。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表现了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结论的深刻道理。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借写山环水绕的美景,寄寓只要锲而不舍就会产生新希望、出现新境界的生活哲理。

四、绘景类

1.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巧用拟人、化静为动,描绘了一幅清新、优美、自然、动人的田园风光。

2.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雪后景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用生动的语句,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奇特壮美的沙漠风光图。

4.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的逼真如画,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长江出峡的浩荡水势,有身临其境之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描写大海雄浑壮观的景象,抒发了作者豪迈广阔的胸怀。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通过描绘傍晚山中美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诗人悠然自得的愉悦心情。

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肯定了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指出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天才诗人出现,激励人们应积极进取、不断创新。

中考语文总复习 古诗名句分类集成

诗中春

【篇三】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归纳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归纳

来源:《教育创新学刊》2012年第4期供稿

[导读]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女妇人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北宋灭于金、举朝南渡前生活舒适安定,与丈夫金石考据家赵明诚游于文艺;南渡后,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生活颠沛流离。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北宋灭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吗?

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品析名句。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

李清照的《武陵春》中一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这两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凉,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是用“风住尘香”四个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有余痕,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发为不堪了。

此种开笔,最为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神似,不仅扩大了词的容量,而且情由千回万转后,蓦地喷薄而出,具有震撼人心之力。当然,这不仅仅是一般的伤春,而是寓寄着词人漂泊零落、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首句陡起,次句平接,由景而入:“日晚倦梳头。”词人面对花尽春去之景,心灰意懒,所以虽然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打扮,来反映主人公的情意阑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抓住诗中意象鉴赏诗歌。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

意象具体含义:

景观类:如月(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如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如:王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温庭筠《望江南》中“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植物类:杨柳,芳草多含离别之情。如,刘禹锡《竹枝词》中言:“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又如《送别》一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行为类:凭栏,多为思恋他人、发泻心中忧闷之意。温庭筠《望江南》中“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吹奏笛、笙、箫等,多暗含离别之苦、想思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其言抒发其对人思恋之情。在了解意象及其大体含义(大体,但不是诗诗如此)后,学生形成一些认识,便能归纳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更加顺畅赏析诗词。

四、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诗词写作,有一定之法。对于采用写作手法分析法赏诗时,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鉴赏。

1、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辞之法来将诗人的情感形象的外化出来。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鉴赏诗歌时,通过分析其一些修辞的运用,更能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如:李白的《秋浦歌》中曾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手法来展现了诗人的绵延无绝的愁思,甚为形象。又如:李白《行路难》中有句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将冰塞川及雪满山来喻自己面前路途艰险,荆棘丛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因此,抓住某些诗歌中运用一些手法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其诗歌表露的情感。

2、化虚为实体会法。

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如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两句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愁”与“恨”之类,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用夸张性的比喻。李清照的创新,在于“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

且它本身可以因人而异,具有不同的重量,以致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目的无非是渲染己愁之深重,但舟轻载重之喻,意新语奇,夸张奇特,想像惊人,已达到匪夷所思之境了。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一种方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

五、再现诗歌的意境。

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整体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将诗歌理解的更加透彻。

【篇四】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技巧

鲁垛初中提优补差班教案

(一) 古诗词赏析

古诗词语言凝炼,在有限的篇幅中熔铸极大的内涵,在浓缩的语言里饱含丰富

的情感古诗词常以抒情言志来反映生活:或抒凌云壮志,我言婉约柔情;或心忧

天下,或寄情山水;或慨叹身世,或讽喻时政;或描摹事物,或吟咏古今……容

天下诸事,抒万千情思这就是诗歌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

一、诗歌的分类:

以故事的题材分类为例,介绍各自的特点。

1、山水田园诗

主要描绘自然界的山水风光与从容和乐的田园生活,借以表现诗人对自然和自由

生活的向往、隐逸之情、恬淡之意或排遣对现实生活不满的孤寂凄苦等心境。“一

切景语言皆情语”,抓住景物的物像特点,分析意境,就可以探知诗人蕴藏于其

中的情感。写法上常常借助眼前景物来抒情,情景交融。

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没有此类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物诗

常常借助自然或社会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此类诗常运用象征手法、托

物言志。赏析此类诗要注意两点:

一是抓住所咏之物的特点;二是理解作者在描摹物中所托之情。

梅花

梳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思考:梅花在诗中的形象;寄予作者何种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送别诗

主要书写离情别恨、或者用以激励全面,或者表达深厚友情。写法上多情景交融,

用景色来烘托诗人的感情。常见意象有杨柳、阳关、酒、长亭来表达惜别之情。

我们学过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羁旅诗

多写游子在外漂泊的思乡怀亲之情及人生感伤,主题比较集中。常用情景交融的写法,眼前景色与心中情相生。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题:写了什么景,反映什么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怀古诗

此类诗歌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抒发诗人的怀古叹今之情,

或揭露统治阶级昏庸,或揭示历史变迁规律以警示今世。常用的意象为“六朝”、“金陵”、“赤壁”等与历史相关的名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如《泊秦淮》

(唐 杜牧)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达他对国家命运的

忧虑。

6、 边塞诗

以描写边塞风光及反映边疆将士奋勇杀敌、誓死卫国、思乡思亲,表达壮志未酬、

报国无门的感情。写法上多描写边塞风光,为后面抒情做铺垫,做到情景交融。

(1)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

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

泪。

问题:请你谈谈对最后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

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

发生!

问题:“了却君王天下事”是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诗词经常选取一些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的典型意象来营造感人的艺术魅力,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

月亮: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思念; 松菊: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羌笛:幽怨凄凉,别意与乡情; 梧桐:凄凉悲伤萧瑟冷寂;

杨花:随风飘散,使人想到飘零; 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

竹:虚心、脱俗、孤、刚劲; 亭: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雁:游子的思乡、鸿雁传书。

二、古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时采取的综合表现的综合。包括修辞手

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1、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用典、反复、通感、排比和双关等。

常见的典故:

1、投笔:班超家境贫寒,以帮官府抄写文书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

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

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檀道济是南宋大将,权力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

他,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

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楼兰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

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

楼兰”指建功立业。如:从 军 行 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

还。

4、折腰:陶渊明任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折腰”

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

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鸿雁: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

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

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6、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

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7、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

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8、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

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

亭晚,骤雨初歇。”

9、南浦:屈原《楚辞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

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10、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

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

关”。

11、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

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2、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

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

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辛弃疾《定风波》:

“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愁空山。”

13、杜康:《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

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4、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

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

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表达方式:你能说出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诗歌中描写技巧: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白描等

白描: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

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

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如:“在鸡鸣声起,残

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请你说说这首诗如何运用的白描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诗歌中的抒情方式:______________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表现手法:包括象征、联想想象等。

三、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要从整体上把握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

二是要从关键字词上进行分析鉴赏。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对古诗词鉴赏题进行

简要分析。

(一)、宏观上把握诗词,一是思想感情,二是表达技巧。

1.如何把握思想感情

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奠定了全诗或全词的情感基调,它是对诗词进行整体鉴赏

和词句鉴赏的基础。准确的把握了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才能在具体鉴赏时有

的放矢,有正确的方向。古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1)“大感情”,即超越个人喜怒哀乐的情感,一般又可分为两类:

①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败,反映战乱分离的痛苦,同情人民的

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等。

②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

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

的愁苦心情等。

(2)“小感情”,即个人的喜怒哀乐等,也有两小类:

①思乡怀人。如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等。

②生活杂感。如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叹,借古讽今的情怀,

藐视权贵,洁身自好,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把握古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时,

一是要注意诗词中所描写的人、事、物及各种形象,并思考它们与诗词思想感情的关系。

如:“柳”,古人折柳送别,“柳”与“留”谐音,含有“柳”字的诗句往

往与离愁别绪有关。 二是要结合注释中诗人生平事迹等知识来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如: 杜甫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因此,提到“杜甫”就应想到他“忧

国忧民”的思想;杜诗,乃至他个人情感也融入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赏析诗词的表达技巧,即作者是如何把思想感情变现出来的。这要从以下几个

方面分析:

(1)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而

诗词中常见的是前四种,即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其中,描写和抒情是考察的重点。

①描写:如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等,常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描写方式。

如:王藉《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就运用了 写法渲染山林的幽静。 ②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等。

(2)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互

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复等。(注:所谓通感,是由一种感觉引发,

并超越了这种感觉的局限,从而领会到另外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用作修辞手法,

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

‘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最后一句,颜色有浓淡,是一种 觉体验,本没有“肥”“瘦”之类的 觉之说,这里就运用了通感。再比

如我们常常用的一句话:她的笑真甜。

(3)表现手法 常见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象

征、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如:杜牧《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借周瑜火烧

赤壁、大败曹操的历史事件,从一个新奇的角度来表明:英雄人物要想成就一番

事业,必须要有一定的外部条件帮助。

(二)、从细处着眼——鉴赏字、词、句 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动词、修饰语和一些特殊词。

1.动词的鉴赏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有“多重含义”

的动词。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奇特,而

且生动地表达出了作者凄凉痛苦的心境。

【篇五】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语文版初中诗词鉴赏

杂诗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翻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

腊梅花开了没开?

王维,字摩诘,盛唐著名诗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工诗善画,兼通音乐。苏轼称其“画

中有诗,诗中有画”。亦擅边塞诗。有《王右丞集》。

王维的《杂诗》是一首思念故乡的五言绝句。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从“应知”和“故乡”的反复修辞中,可以推测诗人欲知道故乡消息的迫切心情。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

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

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夜雨寄北》赏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约813 — 约858),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是晚唐最出色的诗

人之一。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

李”。

一、 译文:你问我何时还家,我无法说准归期,巴山夜雨连绵,秋水涨满了池塘。什么

时候才能够与你在家中的西窗下一起剪烛长谈,再说起我独居巴山的客栈中面对夜雨的情

景。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

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

晕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

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

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

以解脱的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痛苦。

“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何当”二

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

怅。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

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

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二、 “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涨”字有何妙处?

一个“涨”字既是写秋池,又写出了秋思深重,“涨秋池”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

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友人(或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三、 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的妙处。

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像。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一个是语态“却

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亲

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四、 “秋”字作用:

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五、 “何当”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体现了诗人急切的回家见妻子(或友人)的心情,突出今夜心境的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

之苦。

六、 “巴山夜雨”两次出现的作用。 不仅是在声韵上回环和谐,朗朗上口,在表达上更有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极强的表现力。第一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眼前对现实愁苦的感受;第二个“巴山夜雨”

表现的是他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亲念旧,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

在和将来自己和亲友巴蜀和北方(长安)联结起来。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郑谷 唐代诗人。字守愚,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

译文: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

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赏析: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

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

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

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

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吧。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

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

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

戛然而止。 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

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临歧握别

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

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君”“我”对举,“向”字重叠,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

情味。

1、诗中第①②句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第一问解释诗句的字面意义,第二问的答题思路是:①为了抒发感情,②为

了突出主旨,③为了渲染气氛""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

【答题模式】写法+效果 写法,这里指的是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些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答题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

手法,并结合诗句说明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②这种写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交代了握别的时间和地点,美好的春光。朋友分手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

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情境。

2、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一、二句使用“杨柳、杨花”等词,借“柳”“留”谐音,

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言律诗)赏析

王勃(唐)选自《王子安集》王勃,唐初诗人,字子安,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

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著有《王子安集》

一、朗读节奏 (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二)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温馨提示 五言诗朗读节奏划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句式。

诗歌大意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我之所以

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即使远

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

裳。

诗歌主旨

这是首送别诗,王勃之友杜少府去蜀州任职,诗人在送友路上作此诗对友人表示劝勉,表达

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怀)及朋友间真挚的感情。

诗歌赏析

首联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赴任之处。“城阙”,指京城长安;五津”,是杜少府要去之地,“望”,

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

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颔联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及诗人豁达胸襟。 颈联笔锋一转,凝练、鲜明地申述对离别的看法,是慰人,也是自慰,情理交融,乃全诗

最精警之处,也是千古佳句。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

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

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

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尾联紧接前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注:歧路

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全诗情、

景、理融为一体。前两联紧扣送别,记事写景,借景抒情;后两联是对朋友的劝勉。语言形

象凝练,饱含深情并富有哲理。

八、试题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品析有误的是( )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

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饱含诗人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以于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

而富有哲理

2.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3.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4、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5、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请写

出一句与其立意相反的送别诗。

6 (2003年连云港市题)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两句诗其中蕴含哲理的理。

7.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8、“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 ,诗句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B B C C 6.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写得昂扬

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供参考,意思对即可) 例:劝君更

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 7.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8 诗写送别友人,但一反传统送别诗所表现黯然消魂的情绪,加然意识到羁旅的苦辛和离别

的孤独,但表现的却只有真挚的友情和共勉,心境明朗,境界开阔,特别是颈联,饱含友谊,蕴涵哲理,为一篇之警策,千古之名句。 9.不要、无须 豪迈旷达(爽朗乐观)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一、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译文:

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四、中心:

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豁达的情怀。

五、感情基调:

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六、赏析题:

1、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 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也流露出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懑心情。

(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笛赋”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晋代向秀作的《思旧赋》的典故:这篇赋是向秀为悼念被司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康、吕安而写的。)

“烂柯人”暗示贬谪时间太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惆怅感叹。(晋代王质烂柯的典故:相传晋代王质进山砍柴,遇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来观看。棋还没终局,他手中斧子的柄已经烂掉。回到村里,发现与他同年代的人都去世了。)整句赏析:颔联承上联写归来后的感触。上句用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下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翻似”二字显然有抑郁不平的意思。这两句用典,涵义十分丰富。)

3、“颈联”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题型:

①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颈联诗句,作简要分析。

这里,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对人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豪迈的胸襟。②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画面应紧扣“千帆竞发”和“万木争春”) 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③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答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或“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即可)

4、说一说你对尾联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中 “长精神”的理解。“长精神”,向友人表明态度,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以此结束全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收到语已尽而情未了的艺术效果。 七、理解性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被贬之地边远的句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2、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的诗句: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七下诗词鉴赏

《饮酒》(陶渊明 东晋 田园诗人 字元亮 世称靖节先生 自号“五柳先生”)该诗是古体诗。陶渊明《饮酒》诗共20首,这是第五首。本诗不是写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而是写结庐人境,不染世俗之事。

这首诗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主题) 通过叙写眼前之景,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诗人远离世俗,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从容闲适之情。

此诗在艺术上特点: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景:菊、山、落日、飞鸟;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凡脱俗。(境由心造)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在人境”住在众人聚集的地方。车马喧: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可见诗人不染世俗之事。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设问,自问自答。含哲理) (尔:这样,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心远:内心远离世俗。即精神超凡脱俗) 意思是: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身在深山。表达诗人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以上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诗人的人生态度。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在东篱旁采摘盛开的菊花,无意中望见郁郁葱葱的南山。 “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写出诗人恬淡、闲适的心情。 “见”写出庐山的形象是诗人无意中偶然所见。不是有意为之。符合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也能表现诗人的欣喜之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气:山中景象。日夕:接近黄昏的时候。相与:一起。) 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诗人自己,就像那归林的鸟儿,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属。)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指幽美淡远的景和悠闲自得的情。 真意:指恬淡宁静的自然之趣和远离世俗、悠闲自得的隐居生活的乐趣。 欲辨已忘言:隐居生活的乐趣,想说出来,却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领悟到的真意,不可言说,也无法用语言表达。)

后六句:从大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示。

《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体裁:五言律诗,题材:羁旅思乡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首联)(客路:旅途。点明诗人羁旅他乡,为尾联抒情作铺垫。) 叙事:蜿蜒的旅途环绕着青山,轻快的航船追逐着碧波。 青山、绿水互文见义,开笔清新自然,寓情于景,为后文细写江上之景作铺垫。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颔联)(潮平:江水上涌;帆:船帆;悬:高挂。) 写景:潮水上涨,使江面显得更加开阔,江风顺吹,鼓满了高悬的船帆。 颔联写春潮上涨、江水浩荡、视野开阔、顺风船快的景色

“风正一帆悬”,浩渺辽阔的江面,一叶白帆远远驶去,这是一段何等壮阔精彩的描绘。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颈联)(海日:江面上升起的太阳。江春:江南的春天。) 写景含理: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面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的气息。 此联在描述自然时序交替中蕴含哲理:旧事物孕育着新事物,新事物在旧事物中诞生。 “生”说明旧事物中已孕育新的生命,景中出理;“入”则是说残冬中涌动着春的气息,景中出情。思乡而不低沉,引人产生对未来美的遐想。拟人手法,给人积极、乐观、向上之情。

【篇六】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

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

一、中考古诗词赏析考题分析

[考点分析]

从中考题的诗歌赏析题来看,所考诗歌都是课内教读的诗歌,考查点主要是: 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⑴对中心思想的理解;⑵对所抒感情的理解;⑶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⑷对象征意义的理解。

2、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3、对诗词语言的理解:⑴对关键词语的理解;⑵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4、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解题思路与技巧]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二、中考古诗词赏析考题分析卷

1.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评析]:曹操的诗词大都气魄雄大、情调悲壮。该诗亦如此。写海景有远有近,虚实相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赏析]:

(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2)②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 (3)③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5)、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 (7)、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2.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评析]:“次”指旅船停泊。颈联: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

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赏析]:(1)首联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2)颈联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

(3)尾联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4)正 、悬 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5)作者从炼意着眼,用“生”“入”字,使之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哲理。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评析]:妙处:善抓住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渐”字写出了诗人是骑在马上边走边看渐入佳境的。 [赏析]: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2)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4.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评析]:词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夏夜图。首联:采用了互文修辞,指明亮的月光,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颔联: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叫的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于是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而欢唱了。也表现了对农村的热爱。尾联:正常语序为:“路转溪头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赏析]: (1)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2)“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側面烘托极为动人。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側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3)上阙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阙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4)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清新活泼,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5.秋 词 6.天净沙 秋思

刘禹锡 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 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朝。 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 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评析]:“秋思”“秋天的愁思”之意。开头四句写景极力渲染冷清凄凉的气氛,为下文作铺垫,景中带有“悲秋”色彩。以“断肠人在天涯”点题,表明游子思乡之情。

[赏析]:(1)《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萧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萧杀之气。 (2)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是断肠人在天涯 (3)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

7.《木兰诗》(节选)

8.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评析]:比较“夫”字的含义“岱宗夫如何”(无义)“夫战,勇气也”(句首发语词)该诗描写了泰山的高大壮美。颔联:用夸张手法突出形容泰山的高,因太高,以至于阳光不能同时照到它的两面,形成一面如同清晨,一面如同傍晚的奇观。尾联:诗的字面意思是(某一天)"我"定要登上泰山,到上面俯视群山,群山就显得渺小了。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想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必备心理条件,所以该诗影响深远,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赏析]:(1)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9.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评析]:“感时”和“恨别”是诗的核心内容。第一句,写国都沦陷,国家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但只要山河还在,就有希望!后四句,时局动乱国事危急造成骨肉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也隐含一种厌倦战争,思念亲人之情。

[赏析](1)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 望中所见 ,颔联分写,通过 花和鸟 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

(2)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10.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1)“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作用主要是: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诗题《石壕吏》,但对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怒、苦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抨击石壕吏的凶暴及冷酷,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11.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评析]:颔联写诗人种豆早出晚归的艰辛,虽苦累却满不在乎。描写了一种月下回归的美妙意境。尾联表现了诗人要脱离污浊官场归耕田园的心愿,也隐含祝愿自己的劳动能获利好收成。

[赏析]:(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3)“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12.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评析]:首尾两联叙事。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颈联所表现的美景)颈联写景: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赏析]:(1)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4)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13.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评析]:首联:诗是送别诗,可送别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诗人自己。尾联:把江水(故乡水)作为给自己送别的友人来写,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构思独出心裁。

[赏析]:(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式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3)诗中描绘过荆门入楚地时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14.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评析]:首联:写诗人到山西村做客受到热情招待,描写了淳朴的风俗、善良的农民、美丽的风景。颔联:意境优美而含蓄。诗句的字面意思是山西村山环水绕,正当诗人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看见前边绿柳飘飘,花团簇拥,一个村庄出现在了他的眼前。现在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豁然开朗,突然生出许多希望(突然想到了解决困难的办法)。尾联:中“若许”两字表达了矛盾的心情——今后,如果允许的话自己将要在这里隐居悠游了;可是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感能允许吗?

[赏析]:(1)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疑”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2)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的句子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现在作为成语富有生活哲理。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丧气,只要坚持不懈,会生出许多希望。

(3)这首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记叙了当地的风俗以及得到山西村主人的盛情款待,也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评析]:前四句,写诗人因被贬23年,受沉重打击,内心愤愤不平、凄凉伤感。后四句情调变高昂,一方面讽刺了那些善于见风使舵往上爬的人,另一方面又表示不能如此消沉还得挺起腰板来。颈联:本意是比喻在自己被贬谪边地好像沉舟病树般奄奄一息之时,有多少人却飞黄腾达爬了上去。后来引申出“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律和真理。有个成语叫“破釜沉舟”形容做事下定决心干到底宁死不退的意思。这里的“沉舟”和诗中的“沉舟”不同,“破釜沉舟”中指“凿沉船只”,诗中指“沉没的船”

[赏析]:(1)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被贬之地边远的句子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怀旧空吟闻迪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谪居时间的长久,又表明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既感到惆怅 ,却又相当达观。“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两句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鲜明的对比。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初中古诗词鉴赏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