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作文】
【篇一】初一语文《鸟》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鸟教案
11 鸟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及梁实秋散文小品的风格。
2.理解状物散文的特点托物言志。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教学重难点:
理解状物散文的特点托物言志。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学法指导:
把握“物”的特点,理清“情”的脉络,就能较为妥帖地体察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诗歌中鸟的形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
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满欢乐,充满灵气,生机勃勃。而梁实秋笔下的鸟却带给人悲苦,什么原因呢?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梁实秋的散文小品文《鸟》。
二、作者简介:
梁实秋是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小品,广涉人生世态,内容丰富,或回忆往事、记述个人经历,或叙写家庭生活、读书生涯,或忆念故乡、发家国之思,或描写社会面貌、文化习俗,作品幽默典雅、雍容大度、舒徐自在、韵味浓郁。
三、整体把握文章
第一层(1-2小节)写自己爱鸟而感受到鸟的苦闷。
第二层(3-5小节)写生动细腻的描写了鸟悦耳的鸣叫和优美的形体,表达了对鸟的欣赏喜爱之情。
第三层(6-7小节)写鸟在带给人喜悦的同时,也给人悲苦。
四、问题探讨
1.作者写了哪些鸟?
《鸟》并不限于某一鸟,有杜鹃、麻雀、喜鹊、乌鸦、猫头鹰、鹭鸶等,有家养的,有野外的,更多更多是“不知名的小鸟”
2.请同学们轻声散读课文,整理出描写鸟的声音、外形的词语。
清脆、嘹亮、圆润、和谐、色彩斑斓、玲珑饱满
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临风顾盼、高踞枝头、俊俏、轻灵
这些词语在词性和词语的感情色彩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都是褒义词
表示作者喜爱、赞美之情的词语。对鸟的浓浓的喜爱之情
3.从文中找“爱鸟”的原因。
有对笼中鸟的同情(2节);对比写鸟的苦闷;有对鸟的美丽的赞美;还有通过鸟来写人的心情,实际也是对鸟的爱:绘鸟鸣的清脆、嘹亮,先排除“吱吱喳喳”、“呱呱噪啼”,再刻画其长叫而音阶丰富,短叫圆润而不单调,似和谐的交响乐,细腻地创造了悦耳的效果;绘形,先用“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
4.前面4节写作者对鸟的喜爱,为何后面两节却写了“悲苦”、“伤感”之情?这两种矛盾的感情出现在同一篇课文里是否不太协调?
如果说前面四节是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喜爱着鸟的可爱”的话,那么后面两节却是诉说了作者“悲苦着鸟的悲苦”,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面四节可能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
5.第五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
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
6、最后一段说“自从离开四川以后”,再也看不到那些“跳荡”的鸟儿,听不到“悦耳的鸟鸣”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对鸟类自由、活泼、俊俏的尽情赞美。
五、 品读课文
师:在课文中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朗读,并在该句的空白处写上旁批,说明喜欢的理由
例:我喜欢第二节中描写声音的句子,特别是“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这一句,它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鸟叫声的美妙动听。
六、 比较探究
阅读下面关于猫的说明文字,比较与本文的异同
猫是老鼠的天敌,人们养猫主要是为了捕鼠.猫有着独特的捕鼠功能.猫有着独特的感觉器官,除了灵敏的耳朵外,它还有一双白天黑夜都能看到物体的眼睛,白天瞳孔缩成一条线状的缝,晚上放大成圆形.眼的上边与嘴的两旁有长而硬的毛与胡须,上面布满极细的神经,可以帮助它感觉黑暗中的情况.此外,它足下有柔软的肉垫;趾上尖锐的钩爪,平时缩在里面,在扑向老鼠的刹那,猛的伸出,触着鼠身,入其肌肤,万无一失.
状物散文以描写为主,物为我所用,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写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说明文以说明为主.
说明文严密严谨尽量客观,使用的方法偏重科学说明;状物散文带有情感理趣,比较主观,使用的方法偏重文学.
七、 小结:
人和世间万物都属于自然,地球是人和一切生灵的共同家园。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别忘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一切生灵。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生灵,地球才生机勃勃,地球才风情万种,才姿态万千!
【篇二】初一语文《鸟》教学设计
鸟优质课教案
《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2.品读文章的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探究文章主旨并体会作者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品读文章的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探究文章主旨并体会作者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之情。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诗经第一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说的是雎鸠鸟在河滩上关关地鸣叫。这说明中国人在很早之前就将鸟写进了诗歌当中。大家还能不能背诵一些其他关于鸟的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确,古人笔下关于鸟的诗句数不胜数,那么今人笔下的鸟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鸟》(板书课题)
一.读鸟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我爱鸟
(2)作者爱鸟的哪些方面?
请用“作者爱鸟的 ,你看(听)”句式回答。
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爱鸟的声音 有的曵着长长的尾巴……——爱鸟的形体
二.品鸟
自由朗读课文三四段,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字词,说说你的理由? (修辞、句式、字)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句子,并作赏析。个别句子可以让全班跟读体会。)
三.悟鸟
跳读全文,思考:
1.除了爱鸟,作者还有哪些情感?
笼中鸟——怜悯
寒风中的鸟——悲苦
杜鹃鸟——厌恶
(以读带悟,引导学生体会怜悯和悲苦是两种不同的感情,怜悯笼中鸟虽饮啄无忧但失去自由,寒风中濒死的鸟其悲苦的命运让作者感同身受,心觉悲苦。)
2.文章仅仅是在写鸟吗?(ppt补充材料)
材料一:梁实秋,作家、文学评论家、学者、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代表作有《雅舍小品》《莎士比亚全集》等。 材料二:梁实秋自己嘴上常常挂着阿诺德的名言:“文学是沉静地观察人生,并观察人生的全体。”《雅舍小品》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材料三:他在新月文人圈里与徐志摩等人不甚相谐,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 鸟失去自由——文学为政治所绑架——人失去思想自由
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鸟之口说出对自由美好的向往之情。
【篇三】初一语文《鸟》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鸟》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新人教版
鸟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的语言。
2.理解本文表达的主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今天我们所学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在文中表现“知性”的。
本文选自《梁实秋散文》第一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其中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作者“爱”鸟的自然形态,而“悲”鸟的失去自由,这已经超越了鸟本身。作者甚至对违背自然形态的关于鸟的典故产生质疑,更显示出作者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的透辟洞察。尤其是由“悲”鸟到“悲”人的人生体味,更给了人们深深的启迪。
小品文是一种散文的流派,其内容经常是在生活中,作者经过反省思考之后传达给读者的讯息,内容题材不限。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其特点主要是通过事实和艺术形象来表现思想内容,议论较少,叙述、描写或抒情成分较多,以幽默的方式和喜剧性的情节,活泼、轻松的语言,给人一种揭露性的笑,并使人在笑过之后,看到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划出写鸟的特点的文字,用波浪线标出作者爱鸟体现在哪些方面,用着重号标出作者悲鸟的内容,批注自己阅读的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抟(tuán) 羽翮 (h) 蜷伏(quán) 栅栏(zhà) 饮啄(zhuó) 呱呱(gū) 曳着(y) 长喙(huì) 丰腴(yú) 迷惘(wàng) 鸢鹰(yuān)
交响乐:名称源出于希腊语,意即“一起响”。至十八世纪后半期发展成为独立管弦乐作品,通常包含四个乐章(有时冠以慢板引子),个别也有多于或少于四个乐章的。各乐章的体裁与奏鸣曲极似,只是规模较大,音乐主题有较大发展,管弦乐法也丰富些,适于表现戏剧性较强的内容。
鼎沸:①水涌流翻腾的样子。②比喻形势纷扰动乱。③形容喧闹、嘈杂。
玲珑:词语原意为娇小灵活之意指物体精巧细致。也指人灵巧敏捷。
秾纤:①指肥瘦。 ②指艳丽纤巧。初一语文《鸟》教学设计
高踞:高踞的踞同倨,基本字义是蹲、坐、占据。高踞即是指遇事待物高高在上,表现出傲慢之意。
蹐局:局促;拘束。
褴褛:指衣服破烂,不整洁,十分凌乱,不堪入目。
鸱枭:鸟名。古人对猫头鹰的文言叫法。鸱枭虽是益鸟,但在中国一直就是丧门星的代称,我国的文章里说到它都是贬义。
瞵视昂藏:形容左顾右盼,神采焕发的样子。
课堂练习:请用上述词语写一段有创意的话: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说明文的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说明点,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说明对象的特点,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请划意义段,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①):提出全篇主旨
第二部分(②~⑥):写不同的鸟带给“我”的不同感受,表达了对鸟的欣赏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⑦)写“我”离开四川后,对鸟的感受,照应开头,深化了爱鸟的主旨。
2.快速阅读第②~⑥自然段,概括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见到笼中鸟,羽翮不振,蜷伏不动,我感到苦闷
听到鸟声音,清脆嘹亮,圆润和谐,我感到喜悦
看到鸟形体,俊俏优美,玲珑饱满,我感到快乐
知道杜鹃鸟,蛮横无情,鸠占鹊巢,我感到坦然
发现风中鸟,战栗抖擞,孤苦伶仃,我感到悲苦
3、速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哪几类鸟?作者对鸟是什么样的感情?
令人触目惊心的笼中鸟,令人喜悦的山林自然鸟,令人憎恶的鸟,令人悲苦的鸟 有同情也有喜爱
总结固趣:
梁实秋先生在文中,写鸟的喜,鸟的悲,鸟的生,鸟的死,无不牵动着他的情思。作者这种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也寄托着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
2.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与课文大意。我们基本知道了作者的写作风格与表达的情感与众不同。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探究一下作者的爱鸟与一般人的爱鸟有什么不同,作者通过写“我爱鸟”究竟要表达怎样的主旨。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一、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然后思考
1.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我爱鸟”为全文定下( 感情基调 ),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开篇(点题 ),直抒胸臆,表达(爱鸟 )之情。
下文接着写被困在笼里的鸟儿的苦闷,再描述处于自然形态下的鸟的悦耳鸣叫和优美的形体,并通过杜鹃的例子,来表达自己爱鸟是单纯的,不存任何幻想。最后写鸟给人带来的悲苦之情。
2.“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一是紧扣鸟来写,使行文紧凑。二是表明对笼中鸟的情感。
3.“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标本室里住着罢”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明确:鸟的快乐都被那些闲人闲情禁锢成了苦闷,作者在这里用看似平缓实则严峻的语气斥责了那些束缚鸟类“自由”的闲人闲情。
4.第二自然段写鸟儿的“苦闷”,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表现作者对苦闷的鸟儿的同情;②与下文那些欢快的鸟儿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和第6段写鸟的悲苦相呼应。
5、找出第二段写鸟儿苦闷的句子,想想作者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来说明“鸟儿的苦闷”? ①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地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
作者对空中霸主“鹰”遭遇的同情。(反问)
②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地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地“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抟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
将自由翱翔的鸟儿与笼子里的鸟儿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笼中鸟”的同情。(引用、对比、反语)
③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吧?
类比:“ 粘在胶纸上的苍蝇”与“笼子里的鸟”类比,形象直白。
6、.“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吧?”,作者写这句话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意思是失去自由的鸟儿仅仅比死亡好一些。
7、作者写胳膊上架着的鹰和笼中的囚鸟,其用意是什么?
表明自己爱鸟,反对将鸟囚禁;和后文所写在大自然里自由飞翔的鸟形成对比,反衬大自然中的鸟的自由欢快。
8、第2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内容:运用(反衬 )手法,用笼中鸟、寒鸦、鸱枭反衬生活在自由天地中那些鸟的(可爱),同时突出的表达了作者(不满 )于囚禁似的笼中养鸟的做法,突出强调作者对失去自由的鸟的(同情)和(悲苦)。
二、阅读第三自然段,然后思考
1.作者是如何描写“鸟鸣”的?
作者为了突出鸟鸣(清脆)、(嘹亮)的特点,先排除“吱吱喳喳”“呱呱噪啼”,再刻画其(长叫而音阶丰富 ),(短叫圆润而不单调),似(独奏 ),似(合唱 ),似和谐的(交响乐 ),细腻地
达到了悦耳的效果。
2、.“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作者连用两个“不是”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通过否定麻雀与乌鸦的叫声,表明作者所爱的鸟的声音是清脆的,嘹亮的,圆润和谐。
3.试总结第三段中作者描写鸟鸣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并说明这一段传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点面结合的手法。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把鸟鸣声写得美妙动听,表达了作者对鸟鸣声的喜爱、赞美之情。
4.作者写杜鹃的声音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表达自己客居于四川的酸楚。
补充资料: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杜鹃鸟是凄怨哀伤的象征。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三、阅读第四自然段,然后思考
1.作者整体概括鸟的形体特征的词语是什么?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俊俏。生动地体现了鸟美妙的体形,无限的欣赏和赞叹渗透在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这些鸟的喜爱之情!
2、谈谈你对“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这些内容的理解。
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向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色彩明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引人入胜。
3.“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中的“刺”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刺”形象地写出了鸟带给“我”的喜悦强烈而深刻。
4、试总结第四段中作者描写鸟的形体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并说明这一段传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方法;化用诗句;点面结合的手法;动静结合的手法。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写鸟的形体,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喜爱、赞美之情。
四、阅读第五自然段,然后思考
1、第5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
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
作者表明了客观地看待事物的态度。因为鸟会带给人联想,比如杜鹃让人想到杜宇、望帝,想到啼血、客愁,所以往往忽略这种鸟的本性,作者虽爱鸟,但却是一种冷静的爱,单纯的爱,并不赋予过多的牵强的感情色彩。
2.“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作者的“单纯”指的是什么?
明确:只爱鸟的声音与形体,而不管鸟的行为,也不将鸟诗意化。
3. 作者写杜鹃的豪横无情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表达鸟本身不能幻化出诗意,也表明作者爱鸟的单纯。
4.作者联想到了济慈、雪莱有关鸟的作品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联想到济慈、雪莱的诗是想表明诗中鸟儿的形象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儿并无关系
五、阅读第六自然段,然后思考
1.“鸟并不永久的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这句话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2. 作者联想到哈代有关鸟的作品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联想到哈代的作品是说明鸟儿有时会给人带来悲苦。
3.作者写自己与哈代类似的经验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强调鸟有时也给人悲苦。
六、阅读第七自然段,然后思考
作者在最后一自然段中写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明确:写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
言外之意: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希望有个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的人生。
七、结合全文思考作者喜爱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我”爱鸟的声音。声音,如交响乐,如哀乐,让我的心情为之沉醉。
(2)“我”也爱鸟的形体。鸟的形体较之世界其他生物,更俊俏,就是盘旋着的鸢鹰亦是一种令人喜悦的雄姿。
(3)鸟给“我”的悲苦也是让“我”喜爱鸟的原因之一。
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明确:这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各色鸟的(鸣叫)、(外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鸟的(欣赏和喜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失去自由之鸟的(同情 ),寄托了作者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和对(无拘无束 )、(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
2.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希望有个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的人生。
课外拓展
古人有关鸟的诗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杜甫《独步江畔寻芳》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秋思》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唐·王籍《入若耶溪》
【篇四】初一语文《鸟》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 《鸟》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
鸟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的语言。
2.理解本文表达的主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今天我们所学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在文中表现“知性”的。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划出写鸟的特点的文字,用波浪线标出作者爱鸟体现在哪些方面,用着重号标出作者悲鸟的内容,批注自己阅读的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抟(tuán) 羽翮 (h) 蜷伏(quán) 栅栏(zhà) 饮啄(zhuó) 呱呱(gū) 曳着(y) 长喙(huì) 丰腴(yú) 迷惘(wàng) 鸢鹰(yuān) 交响乐:名称源出于希腊语,意即“一起响”。至十八世纪后半期发展成为独立管弦乐作品,通常包含四个乐章(有时冠以慢板引子),个别也有多于或少于四个乐章的。各乐章的体裁与奏鸣曲极似,只是规模较大,音乐主题有较大发展,管弦乐法也丰富些,适于表现戏剧性较强的内容。 鼎沸:①水涌流翻腾的样子。②比喻形势纷扰动乱。③形容喧闹、嘈杂。
玲珑:词语原意为娇小灵活之意指物体精巧细致。也指人灵巧敏捷。
秾纤:①指肥瘦。 ②指艳丽纤巧。
高踞:高踞的踞同倨,基本字义是蹲、坐、占据。高踞即是指遇事待物高高在上,表现出傲慢之意。
蹐局:局促;拘束。
褴褛:指衣服破烂,不整洁,十分凌乱,不堪入目。
鸱枭:鸟名。古人对猫头鹰的文言叫法。鸱枭虽是益鸟,但在中国一直就是丧门星的代称,我国的文章里说到它都是贬义。
瞵视昂藏:形容左顾右盼,神采焕发的样子。
课堂练习:请用上述词语写一段有创意的话: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说明文的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
章的说明点,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说明对象的特点,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请划意义段,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①):提出全篇主旨
第二部分(②):笼中鸟的苦闷。
第三部分(③~⑥):自由之鸟可爱。
第四部分:(⑦)不自由的鸟不可爱。
2.快速阅读第②~⑦自然段,概括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见到笼中鸟,羽翮不振,蜷伏不动,我感到苦闷
听到鸟声音,清脆嘹亮,圆润和谐,我感到喜悦
看到鸟形体,俊俏优美,玲珑饱满,我感到快乐
知道杜鹃鸟,蛮横无情,鸠占鹊巢,我感到坦然
发现风中鸟,战栗抖擞,孤苦伶仃,我感到悲苦
总结固趣:
梁实秋先生在文中,写鸟的喜,鸟的悲,鸟的生,鸟的死,无不牵动着他的情思。作者这种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也寄托着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
2.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与课文大意。我们基本知道了作者的写作风格与表达的情感与众不同。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探究一下作者的爱鸟与一般人的爱鸟有什么不同,作者通过写“我爱鸟”究竟要表达怎样的主旨。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一、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然后思考
1.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总领全文,为全文奠定感情基础。
2.“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一是紧扣鸟来写,使行文紧凑。二是表明对笼中鸟的情感。
3.“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标本室里住着罢”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明确:鸟的快乐都被那些闲人闲情禁锢成了苦闷,作者在这里用看似平缓实则严峻的语气斥责了那些束缚鸟类“自由”的闲人闲情。
4.第二自然段写鸟儿的“苦闷”,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表现作者对苦闷的鸟儿的同情;②与下文那些欢快的鸟儿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和第6段写鸟的悲苦相呼应。
二、阅读第三自然段,然后思考
1.“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作者连用两个“不是”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通过否定麻雀与乌鸦的叫声,表明作者所爱的鸟的声音是清脆的,嘹亮的,圆润和谐。
2.作者写杜鹃的声音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表达自己客居于四川的酸楚。
补充资料: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杜鹃鸟是凄怨哀伤的象征。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三、阅读第四自然段,然后思考
1.作者为何喜欢鸟的形体?
明确:因为鸟之形俊俏,鸟的身躯玲珑饱满。
2.“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中的“刺”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刺”形象地写出了鸟带给“我”的喜悦强烈而深刻。
四、阅读第五自然段,然后思考
1.“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作者的“单纯”指的是什么?
明确:只爱鸟的声音与形体,而不管鸟的行为,也不将鸟诗意化。
2. 作者写杜鹃的豪横无情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表达鸟本身不能幻化出诗意,也表明作者爱鸟的单纯。
3.作者联想到了济慈、雪莱有关鸟的作品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联想到济慈、雪莱的诗是想表明诗中鸟儿的形象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儿并无关系
五、阅读第六自然段,然后思考
1.“鸟并不永久的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这句话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2. 作者联想到哈代有关鸟的作品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联想到哈代的作品是说明鸟儿有时会给人带来悲苦。
3.作者写自己与哈代类似的经验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强调鸟有时也给人悲苦。
六、阅读第七自然段,然后思考
作者在最后一自然段中写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明确:写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
言外之意: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希望有个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的人生。
七、结合全文思考作者喜爱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我”爱鸟的声音。声音,如交响乐,如哀乐,让我的心情为之沉醉。
(2)“我”也爱鸟的形体。鸟的形体较之世界其他生物,更俊俏,就是盘旋着的鸢鹰亦是一种令人喜悦的雄姿。
(3)鸟给“我”的悲苦也是让“我”喜爱鸟的原因之一。
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明确:作者通自己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2.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2.学习本文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
课外拓展
古人有关鸟的诗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杜甫《独步江畔寻芳》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秋思》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唐·王籍《入若耶溪》
古人咏鸟的诗谜:
来时沙碛已冰霜,飞过江南木叶黄。水阔天低云暗淡,朔风吹起自成行。(欧阳修)(大雁)
汉宫一百四十五,多下珠帘闭琐窗。何处营巢夏将半?茅檐烟里语双双。(杜牧)(燕子) 鲜鲜羽毛耀朝晖,红粉墙头绿树枝。日暖风轻言语软,应将喜报主人知。(欧阳修)(喜鹊)
总结固趣
作者的 “爱”鸟,“爱”的是鸟的自然形态,而“悲”鸟的失去自在自为,这已经超越了鸟本身。作者甚至对违背自然形态的关于鸟的典故产生质疑,更显示出作者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情伪的透辟洞察。尤其是由“悲”鸟到“悲”人的人生体味,更给了人们深深的启迪。
布置作业:
1.预习《动物笑谭》,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2.课外阅读《雅舍小品》。
趣味教学资料
梁实秋简介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1915年梁实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
1920年9月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发表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1年5月28日于《晨报》第7版发表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
1923年8月毕业后赴美国科罗拉多州科罗拉多学院(Colorado College)留学。
1924年到上海编辑《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1925年任中国海洋大学第一任外国语学院系主任。
1926年回国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
1930年在当年7月,到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当时江青在国立青岛大学(即山东大学)图书馆做管理员)。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1937年“七七事变”后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后回任北平师大教授。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篇五】初一语文《鸟》教学设计
《鸟》教案设计初一语文《鸟》教学设计
18 《鸟》教案设计
侣俸中学 陶鸿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和文学常识;
2.了解状物散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默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2.默读课文,体会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教学重点:理解状物散文托物言志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教学难点:1.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感情。
2.生动的语言。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总第66课时)
导学要点:
1、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
(一)预习步骤
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
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大声朗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
4、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精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
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预习检测
1、作家作品填空。 《鸟》作者梁实秋,原名治华,字实秋,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1949年定居台湾,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
2、给下列加点(线)的字注音。
A组(注释中) 羽翮(h) 瞵(lín)视 昂藏(cáng) 饮啄(zhu) 抟(tuán) 啭(zhuàn) 曳(y) 喙(huì) 斑斓(lán) 丰腴(yú) 秾(nng)纤(xiān)合度 倏(shū)地 鸢(yuān)鹰 跼蹐(jújí)缩缩 感喟(kuì) 戟(jǐ)张 褴褛(lán lǚ) 窗棂(líng) 鸱枭(chī xiāo同“鸮”)
B组(“读读写写”中)
栅栏(zhà lán) 圆润(rùn) 旭(xù)日 杜鹃(juān) 酸楚(suān chǔ) 白昼(zhu) 俊俏(jùn qiào) 胸襟(jīn) 干瘪(biě) 丰腴(fēng yú) 臃肿(yōng zhǒng) 迷惘(wǎng) 伫(zhù)立 魁梧(kuí wú) 蓦(m)然 料峭(liào qiào) 战栗(lì) 蓬松(png sōng) 不暇(xiá) 据为(jù wi)己有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C组 蹓跶(liū da) 羽翮(h) 蜷(quán)伏 鼎沸(dǐng fi) 玲珑(líng lng) 白鹭(lù) 釉绿(yulǜ) 啾(jiū)啾 抖擞(sǒu)
3、解释下列词语。
〔瞵视〕瞪眼注视。瞵,瞪着眼睛看。
〔昂藏〕形容仪表雄伟。
〔抟扶摇而直上〕凭借旋风直上高空。抟,盘旋而上。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
〔斑斓〕灿烂多彩。
〔丰腴〕(身体)丰满。
〔秾纤合度〕胖瘦合适。秾,丰满、肥胖。纤,瘦小、瘦弱。合度,适宜。
〔顾盼〕向左右或周围看来看去。
〔倏地〕迅速地。
〔客愁〕旅人怀乡的愁思。
〔跼蹐缩缩〕因寒风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样子。跼蹐,局促、拘束。缩缩,畏缩的样子。 〔褴褛〕形容(衣服)破烂。
小知识:代词
1、属性
(1)人称代词,如“我” “它”
“我们 ”“它们 ”(复指)
(2)指示代词,如“那”
(3)疑问代词,如“哪里” “什么”
2、指代(提示:从前后语境中找到指代的具体人物或事物)
(1)我(作者,梁实秋 )感觉兴味的不是那(提笼架鸟的)人的悠闲,却是那(笼子里的)鸟的苦闷。
(2)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
(3)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鸟)了,它(鸟)倏地振翅飞去……
4、阅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哪几类鸟?作者对鸟是什么样的感情?
令人触目惊心的笼中鸟、令人喜悦的山林自然鸟、令人憎恶的鸟、令人悲苦的鸟。
有同情也有喜爱。
二、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满欢乐,充满灵气,生机勃勃。而梁实秋笔下的鸟却带给人悲苦,什么原因呢?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梁实秋的散文小品文《鸟》。
观看短片,以审美眼光从多角度观察鸟的美。(《漂亮的小鸟》)
观看图片,以审美眼光从多角度观察鸟的美。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子午书简_《鸟》-梁实秋,朗读:李毅(—3分钟)初一语文《鸟》教学设计
四、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子午书简_《鸟》-梁实秋,朗读:李毅(3分钟—)
(一)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作者在本文的一开头便点出自己喜爱鸟,“我爱鸟” ,请分条概括作者喜爱鸟的原因。
2、这篇文章通过什么表达手法表达怎样的中心?
3、从作者对各种鸟的描写中,你感悟到作者希望有怎样的社会和人生?
导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第
导学要点:
1. 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2. 默读课文,体会感情
(二)班内展示,交流成果初一语文《鸟》教学设计
五、师生互动,讲解质疑
(一)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67课时)
2、 根据叙事线索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内容。
第一层(1-2小节)写自己爱鸟而感受到鸟的苦闷。
第二层(3-5小节)写生动细腻的描写了鸟悦耳的鸣叫和优美的形体,表达了对鸟的欣赏喜爱之情。
第三层(6-7小节)写鸟在带给人喜悦的同时,也给人悲苦。
3、探究问题
(1)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总领全文,为全文奠定感情基础。
(2)第二自然段写鸟儿的“苦闷”,有什么作用?
①表现作者对苦闷的鸟儿的同情;
②与下文那些欢快的鸟儿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和第6段写鸟的悲苦相呼应。
(3) “鸟并不永久的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这句话有怎样的作用?
这是一个过渡句,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是本段的中心句。
(4)开头和结尾都写到“笼中的鸟”,这对于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练习一)
文章首尾都写到“笼中的鸟”,突出强调作者对失去自由的鸟的同情和悲苦。同时前后照应,使文章形成一个整体,又发人深思,回味悠长,深化了主题
(5)有人认为第5小节中“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 一句可以不要,你同意吗?为什么
不同意。这篇散文善于发挥联想,在写鸟的各种情态时,十分自然地联想到了济慈、雪莱、哈代有关鸟的作品,联想到自己经历中有关鸟的种种镜头,丰富了描写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厚度。
(二)默读课文,体会感情
1、本文是一篇状物散文,状物散文以描写为主,物为我所用,借物抒怀, 托物言志,写自己对人生的思考。《鸟》这篇文章流露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读课文看体现在哪两个字上?
“爱”“悲”。
2、朗读第3、4段,看看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鸟的美。摘录精彩的语句,体会文章句式多变所形成的那种舒缓自如的韵味。(练习四)
(1)悦耳的鸣叫:“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
(2)优美的形体:“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
3、文章第6段写道,鸟“有时也给人痛苦”。这与作者看到笼中鸟时的感情有何不同?(练习三)
笼中鸟衣食丰足,却无自由,引起的感情是失去自由的苦闷,第6段所写的鸟,则是求生于严酷的环境中,引起的是生命受外力摧折的痛苦。作者推己及物,情感的发端在于动物,而深层则仍是对人生的了解与同情。
4、作者在本文的一开头便点出自己喜爱鸟,“我爱鸟”。通读全文,请分条概括作者喜爱鸟的原因。
(1)“我”爱鸟的声音。声音,如交响乐,如哀乐,让我的心情为之沉醉。
(2)“我”也爱鸟的形体。鸟的形体较之世界其他生物,更俊俏,就是盘旋着的鸢鹰亦是一种令人喜悦的雄姿。
(3)鸟给“我”的悲苦也是让“我”喜爱鸟的原因之一。
5、本文前面五段写作者对鸟的喜爱,为何后面两段却写了“悲苦”“伤感”之情?这两种矛盾的感情出现在同一篇课文里是否不太协调?
如果说前面五段是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喜爱着鸟的可爱”的话,那么后面两段却是诉说了作者“悲苦着鸟的悲苦”,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面五段可能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
6、作者在最后一自然段中写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写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 言外之意: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
希望有个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的人生。
7、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
本文描绘了鸟的各种生动的情态及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由鸟及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8、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总结
散文的特征: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导学反思:
第三课时 (总第68课时)
导学要点:
1. 品读课文:理解句意,
2.
【篇六】初一语文《鸟》教学设计
2016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8 鸟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