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作文】
篇一:《30年后的我们》
30年后的我们
“叮叮叮,铃铃铃" "”我的美梦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你到底惨不参加这次的聚会啊,你看你一回来的,看同学们怎么收拾你!”哎,闫美旭还是这样,真拿你没办法。
我火速地刷完牙,洗完脸,开着劳斯莱斯奔向“顺风”酒店。 到了门口,看到同学们已经把整个酒店包场了。我想:谁这么有钱!能把这种高级酒店包场!
哇,这个酒店怎么这么大!不对,这不是酒店,这是温泉啊!我换完衣服,走进了大厅。
“嗨!老郭!”咦?这两个人是谁啊?“你连我们俩都不认识了?我俩是冷欣昊和陈柏维啊!”“哎呀!”我拍下脑袋,“这位不是那大名鼎鼎的画家冷欣昊吗?这位是大音乐家陈柏维啊!”“你现在也挺有成就啊!”他俩说“得诺贝尔医学奖啦!”“哈哈哈,必须的!”我说。
进入正厅,不见一个人。“闫美旭尚柏彤呢?她俩哪去了?”“哈哈哈,她俩在那边的游泳池里游泳呢!和陈宇桥比赛呢。”“那咱们还等什么呢,下去凑凑热闹!”想不到的是,他俩都不会游泳。“郁闷啊,你俩也太笨了!那让我先热热身,你俩先吃点水果吧!”我“扑通”一声跳进了泳池。
我不用10秒就追上他们几个了,他们说“哎呀!大名鼎鼎的‘神农’来啦!”我脸红了。我问陈宇桥:“你现在是干什么的?”“联合国总秘书长!”他骄傲地说。这句话进入我耳朵的时候,我差点没晕过去。“是你包的场?”“是啊,除了我这么有钱还有谁?”陈宇桥傲
慢地说。“郭泽裕,知道我现在是干什么的不?”闫美旭问。“哎呀,家喻户晓的大武术明星闫美旭,比当年成龙还厉害,这谁不知道啊?”我说。
“咱们今天来同学聚会,干点什么啊?”“什么叫同学聚会?这是何老师50周岁庆典仪式!”我这才想起来。
过了10分钟,一个阿姨走了上来。脸上没有一丝皱纹。“这是" "”“快鼓掌,这时何老师,我们30年前的班主任啊!”嘿,还真认不出来了,何老师竟然还这么年轻!
聚会接近尾声了,我们得回家了。我们彼此告别,记了电话,期待下次再次见面。
篇二:《30年高考作文的回顾与分析》
30年高考作文的回顾与分析
30年高考作文的回顾与分析
潘王平 朱倩
导师 陶国富 指导老师 程向红
摘要:众所周知,高考作文每年各不相同,变化无穷。高考作文题的不断演变,不断深化,它折射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历史经典和文化时尚问题,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所关切的时代主题。回溯高考作文题的不断演变,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考作文类型、教育的演变、幕后原因
一、高考作文题目的分类:
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高考作文题目的命题形式、文体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但只要我们细究,就能发现这些高考作文题目中的某些内在联系,我们把这些高考题大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泰坦尼克型:
这类的作文题目比较诗意、抽象,可写的角度很多,但也很难把握。
2004年“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江苏卷)、2006年“我想握着你的手”(上海卷)、2006年“雕刻心中的天使”(广东卷)、2006年“一只忘记自己是什么的鸟”(陕西卷)、2007年根据“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作文(北京卷)、2007年“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山东卷)、2007年“怀想天空”(江苏卷)、2007年“提篮春光看妈妈”(安徽卷)、2007年“行走在消逝中”(浙江卷)、2007年“从一步到一生”(四川卷)、2007年“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天津卷)、2007年“诗意的生活”(湖南卷)、2007年“要说爱你不容易”(江西卷)
2.政治纲领型:
这类的作文题目政治色彩较强,类似政治宣传口号。{30年的我们作文}.
1977年《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北京市)、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7年“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材料为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的故事)
3.故事寓言型:
这类作文题目以改写、续写、扩写、读后感为主,或是具有比喻和象征意义的文题。
1979年《第二次考试》改写一篇《陈伊玲的故事》、1980年读《画蛋》有感、1983年为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配说明并议论文、1990年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去玫瑰园,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不好,每朵花下都有刺”,另外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真好,每个刺上面都有花”。根据这一材料展开描写,写一篇议论文、1993年材料作文广播稿、1995年材料作文《鸟的评说》、1996年我更喜欢漫画《____》(素材为《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2004年“买镜”(湖北卷)2005年“凤头猪肚豹尾”(江苏卷)、2005年“两个圆圈”(福建卷)、2005年“脸”(江西卷)、2006年“书”(全国卷三)、2006年“燕子减肥”(江西卷)、2006年“诸葛亮借箭未满十万支”/“戈多来了”/“留下一点空白”(福建卷)
4.理性思辨型:
这类作文题目侧重于个人的理性思考以及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见解。
1984年材料作文,论“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1985年《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1988年《习惯》、1989年“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1994年《尝试》、1998年《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4年“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全国卷二)、2004年“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全国卷三)、2004年“忙”(上海卷)、2004年“人文 素养与发展”(浙江卷)、2004年“材与非材”(天津卷)、2005年“今年花胜去年
红”(辽宁卷)、2005年“留给明天”(天津卷)、2005年“安”(北京卷)、2005年“文化生活三个镜头的影响”(上海卷)、2005年“纪念”(广东卷)、2005年“一叶一枝一世界”(浙江卷)、2006年“北京的符号”(北京卷)、2007年“创新”(黑龙江卷)
5.人性真谛型:
这类作文题目着重于对人性方面的思考,多为全命题作文。
1981年《毁树容易种树难》、1991年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1992年材料作文,关于社会公德问题、1997年材料作文(素材为社会调查分析,助人为乐还是悄悄走开)、2000年材料作文,看问题的角度、2001年“诚信”、 2002年 “心灵的选择”、 2003年感情的亲疏远近对认知的正误深浅的影响、2004年“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全国卷一)、2004年“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全国卷四)、2004年 “包容”(北京卷)、2004年“平凡与自豪”(辽宁卷)、2004年“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重庆卷)、2005年“出乎意料和与情理之中”(全国卷一)、2005年“忘记与铭记”(全国卷二)、2005年“双赢的智慧”(山东卷)、2005年“跑的体验”(湖南卷)、2005年“谈谈对人生事物的看法”(湖北卷)、2006年“材料作文(素材:国民读书率大降)”(全国卷二)、2006年“走与停”(重庆卷)、2006年“肩膀”(辽宁卷)2006年“生有所息生无所息”(浙江卷)、2007年材料作文,关于“帮助”(全国卷二)2007年“必须跨过这道坎”(上海卷)、2007年材料作文,“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宁夏卷)
6. 地域特色型:
这类作文题目因考区的当地特色而体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对于当地的特点紧密结合。
2004“忙”(上海卷)、“包容”(北京卷)、、“语言与沟通”(广东卷)、2005 “文化生活三个镜头的影响”(上海卷)、、“我想握着你的手”(上海卷)、2008 坚强(四川)、在自然中生活(重庆)
当然,除以上六大类型的作文之外,也有一些作文题目同属两种类型作文的交叉类型,如“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江苏卷)同属地域特色型以及泰坦尼克型,2006年“北京的符号”(北京卷)同属地域特色型以及理性思辨型等等。
二、幕后解析——出现六大型作文的深层原因:
在历年的高考中,上述六大类型的作文轮流登场,与其说它们出现的次序是一种偶然,倒不如说它们的背后都蕴含着一种规律。那么,如何发现它们潜在的规律,并以此来预测接下来几年高考作文的类型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为您点击幕后,深层解读。
A.泰坦尼克型:
纵观三十年高考作文命题,命意变幻多端,题型五花八门,但其中几种倾向值得注意。第一种是把观感美化,引导学生抒情,如天津卷的"留给明天"。这类题型可以叫做“诗性题型”。第二种,是把现象转化为问题,把诗性和其对立面结合在一起,如2007年四川卷的《从一步到一生》,由很小的一点扩展成对人生的思考。另外还有就是把抒情和理性的分析结合起来,这在各省的命题中屡见不鲜,如《一叶一枝一世界,无限在有限之中》,福建的《圆形和有棱角的形状》,全国卷的"智子疑邻"的故事和"忘记与铭记"都是这样。把诗意与理性结合起来的命题,常常保持着稳定的水准。这是因为,情感固然是美好的,但是,它又是片面的,只有和它的对立面即理性思想结合起来才可能全面。就是情感世界,也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智性和理性是深层的思想,只有通过对某一事件的思考来进行深化,才能达到情理交融的境界。而这种文题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从表象出发,给考生一个由浅入深深度思考的空间,从未激发他们的理性思维。高考作文也恰好达到了这一标准。
这一理解反映在了诗性的作文题目上,诗能集中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和抒发复杂的情感,是用浸透感情的、有节律的、形象而富有质感的语言。在现代文学和各个领域中,都能涉及到“诗性”二字。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高考作文命题,也的确具有一定的可取性,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B.政治纲领型:
1977年,中断10年的高考首次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也就是高考正式恢复。据统计,当年报考人数约为570万人,录取约27万人。{30年的我们作文}.
从当时各省试题看,作文题目既有比较鲜明的政治色彩,又有振兴中华的美好景愿;既有批判式的口号,又有对伟大祖国未来的赞美;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伟人的怀念。{30年的我们作文}.
那是不平凡的一年,拨乱反正,那是黑暗后的破晓。经过了“革文化的命”这种特殊的时代整个时代都处于一种向上、凯旋式的氛围里,似乎人人都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人们也正希望出现这样的作文题目,让他们可以抒发压抑已久的不屈的希望,更从中看到了足够发展的良好前景。{30年的我们作文}.
但此时仍是一个非常政治化的年代,人们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看待学生的语文表达,检测他们的能力。因此作文命题沿袭了文革前的模式——和时事结合紧密,政治色彩浓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虽已过去,文学却依然摆脱不了政治化的倾向:一方面,命题还没有摆脱“文革”前高考作文命题的泛政治化的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刚刚粉碎“四人帮”,各地30岁左右的考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样一些题目更能拨动经历了十年浩劫的苦难和上山下乡磨炼的知青考生的心弦。
有经验者不难摸到门路:“惯例”是写如何与贫下中农一起,在彻底粉碎“四人帮”的大好形势下抓革命促生产,挥汗如雨、大战三夏,如何在农活之余认真学习《毛泽东文选》,立志成材,争取为祖国做出更大贡献云云。我们的父辈总说:“当时我们写作文总要在结尾喊几句口号”。口号式的结尾,千篇一律,在今天肯定会为文章的文学性大打折扣,但在当时它却是拿高分的必由之路。这确实说明了人们对于向往幸福的小康生活的热切,也从侧面反应了人们在表达心声时语言形式的贫乏。不仅如此,文革尽管已经结束,但人们还没来得及完全从那种人人自危的氛围里恢复过来,人们的思维仍处于长期形成的惯性中,也不太可能有什么新颖的想法。于是,非大众话的语言表露就被视为“异类”。著名演员刘晓庆曾以《我的理想》为题:“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演员,当我演出结束的时候,获得雷鸣般的掌声。”演员,作为365行的一种,在今日的网络时代已成为新闻和话题的主导者。而在当时,这种理想是与众不同且不被理解的。她的这篇习作就因此被冠以“资产阶级名利思想”的评语。
再如,1978年的作文题是缩写文章《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把缩写作为考察的重点,这似乎太容易了,而这却反应了当时的中国文学因文革遭到严重创伤、一代人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的不争事实。
C.故事寓言型:
寓言型是指材料作文的材料由一则寓言故事来组成,不过它强调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尽可能的丰富,以便为考生提供尽可能大的范围。
而这类型作文的题干材料可以是一则寓言,一个典故、一句成语、一种说法等,作文的主题须从中提炼、挖掘,要求考生透过字面意义去感知其本质内涵。该题型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猜题、押题,但由于框框太多,审题难度过大,日渐流于“新八股文”。如1983年为漫画《这下面没有水, 再换个地方挖》配说明并议论文、1990年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去玫瑰园,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不好,每朵花下都有刺”,另外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真好,每个刺上面都有花”。根据这一材料展开描写,写一篇议论文等等,这种类型的作文题目为考生划定了作文题材的范围,很难让考生能有自己的发展,而最终为这种作文限定一种固定的行文框架,考试时只是重复“默写框架+填词成句”的机械工作,无法达到由作文体现考生语文的综合水平的初衷。
这类作文题目大多集中在八十年代,进入八十年代,这十年的作文放在一起看,是带有这个年代的共性特征的,那就是对社会,对建设的关注,这是一个改革的时代,是改革开放的实际进行时期,小平同志在八十年代初提出来三个面向,即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各项经济建设蒸蒸日上,人们对四化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美好的憧憬,情绪高涨,高考作文从内容要求上来说也体现出改革的特点,反映出来的是一种建设祖国、实现四化的群体意识。
面对这种类型的作文,作文的寓言材料往往具有一定的故事情境,而虚构的情节又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相关,阅读这样一段虚实相间的故事,对材料意义的提炼是最首要的问题。
D.理性思辨型:
从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不难看出这样一个特点:越来越淡化政治色彩,逐渐转向注重于考生个人观点的开发,也就是理性思辨色彩渐浓。这是民主政治基础上的人人在思想、言论等等方面自由的基本权利,也是精神美感取向的公理。其实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就应该如此,不过,现在开始有这样的变化虽说稍晚了点,但毕竟也是一大进步。{30年的我们作文}.
与以往对主题作强制性限定、不利于考生个性发挥的命题作文不同的是,现在的命题作文不再提供现成的主题,而是在关键词语中,为考生自主立意提供想象的空间,以经验的召唤和思维的触动为特点。这种类型的作文要求考生把确立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立意放在第一位,在纷纭的现象和错综的感受中进行提炼,从中构成情感和逻辑的单纯线索,防止思维平面滑行、主题徘徊,在有效推动思维层层深入的同时,控制思路,避免离题的潜在危机。如果光凭文字工具的华丽,或者“挪用”别人的精彩也是万万不行的,它要求考生思维必须具有灵活调控的能力。这一改变以其思考方向的多向性、文体选择的多样化、思维特点的多重性给考生以更大的表达自由与发挥空间的优点,从2005年上海卷的“文化生活三个镜头的影响”开辟了作文命题新时代以来,一直被沿用至今,这是与多元、民主、开放的时代特点相吻合的。
E.人性真谛型:
这一类型的作文往往表现了命题者明显的价值导向意图。即都和伦理道德有关,无论是《心灵的选择》,还是《选择“诚信”》,似乎都在“考验”学生的道德水准,使考生在虚拟的道德困境之中,做出合理的选择。为此,有好多老师批评这种命题倾向:认为高考作文不是道德测试,这样的命题只能逼迫学生说假话,从而导致新的八股模式,认为今年的作文命题迫使学生陷入“道德焦虑”之中,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而我却认为这种观点不正确,命题所显示出的良好的价值导向是具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的,比如说:学生高考作文中部分存在的假话、套话现象,正反映出学生缺乏道德体验,需要加强引导和启发。在应试教育积弊深重的中学教学界,我们的老师和同学都在题海中苦练“屠龙”之术,对于社会生活无暇它顾。“你只要学习好,考高分,其它一切都别管了。”——这恐怕是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的典型心态。在这样的考分至上的语境中,我们学生就好比被隔绝在温室内的花草,缺乏自然风霜雨雪的洗练,缺乏对弱者的同情,缺乏直面丑恶的勇气。在高考作文中,也发现不少学生倾诉了自己面对丑恶和暴行退缩后的忏悔,表达了良心发现的过程,而这类作文由于触及灵魂深处的隐痛,有痛苦的反思和自我审视,让我们看见道德和良知生长的可能。例如在2001年题为“诚信”的作文中,就有不少考生回忆自己或他人不够诚信的事例,从而对自我进行反省,引发对诚信问题的思考。我们常说:作文既是做人,没有一颗求真向善趋美的心灵,怎能写得出真情动人的好文章?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人性真谛型的作文也就应运而生了。
F.地域特色型:
高考实行分省命题是教育部多年倡导的一项高考改革措施,继上海(1987年)、北京(2002年)率先实行高考自主命题之后,自2004年起,先后增加天津、辽宁等多个省市的自主命题权。
因为各省的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课程改革的实际,环境与地域因素的不同,所出的高考作文题也各有千秋,充满了地方主义特色。比如2004年江苏卷, “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的题目与江苏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的加快,中国在“走出去”的同时,许多西方的当代思想也一拥而上。西方提倡“狼”的教育思想即崇尚个人主义,浪漫而奔放,这些元素在不知不觉中已渗透进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传统文化,传统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西方的文化输出不仅表现在教育理念上,在建筑,城市规划上也多有覆盖。古色古香的飞檐正在消失,青石板铺就的小路被高速公路替代,一幢幢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玻璃幕墙反射着刺眼的光。在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停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2005“留给明天”(天津卷)就留给现在的我们这样一个思考:拿什么留给明天?一串红绿涨跌的数字?还是教堂的尖顶?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高考,作为中国下一代的风向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方面,起到了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各地越来越意识到发展地方特色的重要性,“包容”(2004北京卷)就是求同存异的最佳反例:从民族、国家、文化等角度构思入题,充分运用引证法、例证法,深入论述文化的兼并与包容。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逐步朝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发展,只有具备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与博大的文化胸襟,只有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并包的积极态度,才能激活我们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广东和上海一样都是经济活跃区,相比其他内陆省市的学生,沿海地区的人们更容易受到来自海外文化神秘而危险的吸引。“杂”,“忙”连续2年的上海卷都将目光聚焦在上海人忙碌的快节奏生活上。面对新一轮
的文化冲击,意识形态的差异,文化判断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否拒绝诱惑?能否对金钱、名利说“不”?能否守住心灵家园的一篇净土?在人们忙于赚钱,奔波生计的时候,时常会面临“义”、“利”的选择,一个“心灵的选择”(2002广东卷)能折射出外部社会对人性和心灵的冲击。
迈入工业时代后,由于生产上的污染与无限制的排放使环境加速恶化,世界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论调,而2008年的重庆高考作文试题“在自然中生活”无疑是这种论调的反映。
“在自然中生活”更具有地方特色。2008年初,重庆市提出要建设“森林城市”的目标,让山、水这些自然外化的东西成为重庆的一道风景线。在自然中生活,无疑也是这一目标的反映。在自然中生活,既有时代意识,又有现代环保观念。
最典型的当数今年四川的“坚强”,不论是谁一定会想到是灾区人民的坚强,解放军战士的可敬,全世界仁爱之士的可佩,具有浓厚的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汶川色彩。
分省命题的实行不仅让高考改革在坚持统一的基础上,走向多样化,更是我国不同省市展示风土人情,百家争鸣的平台,让考生感受到了故乡的魅力,丛生亲切依恋之情。
三、30年高考作文题目嬗变引起的思考
30年风云变幻,期间更是经历了改革开放等国内重大变革,高考作文的嬗变在这30年中体现了社会的转型并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系之所在,其原因有二:
第一,高考,作为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成为莘莘学子心中不灭的希望。所谓;成也作文,败也作文”,高考作文的命题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多的关注,也引起了我们更深入的思考。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