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作文】
篇一:《作文《我依然____》》
我依然飞翔
山东日照一考生
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题记
无尽的黑夜侵蚀着我那无尽的愁思,周围是可怕的静寂,我起身来到窗前。
风很冷,绕过起伏的窗帘,刺透了我麻木的神经,我哆嗦了一下,缩了缩脖子。外面的灯光将整个院子充斥成白昼,半秃的树在瑟瑟秋风中颤抖,几片枯黄的树叶顽强地守着岗位,又终于坚持不住,一头栽下来,飘然落在冰冷的水泥板上。
我叹口气,为那片悄然消逝的生命,更为自己无地自容的成绩。我不明白为什么上帝给人们胜利和欢乐的礼物时,后面总要拴上失败和苦涩,我总是摆脱不了失败双手的侵噬,犹如风雨中哭泣的百合花,淡薄了对阳光的渴望和心中那份持久的傲世之气。多少次苦苦寻求,又多少次茫然失落,梦犹如雪片漂洒的精灵,心已冷,意迷茫……
深夜的风无力地掀动着俯卧在地面上的枯叶,翻动,再翻动,一直到大树的根下——那是生育树叶的一棵树。我忽然懂得:失去意味着新的获得,衰落意味着新的开始。一片黄叶枯了,烂了,受侵蚀,受寒冻,当春暖花开时,它将是层层浓荫中的一片。看到这里,我不觉释然了。 失败是成功的因素,没有它,不会使你耳边警钟长鸣,失败又是生命的重负,长久地背着它,跋涉的脚上会多磨出几个不应有的血泡。朦胧中我感悟到风雨之后的阳光。“人生自信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年”!让洒脱与风雨同行吧。只要青春还在,我就不会悲哀,只要阳光还在,我就不会孤独,不会停歇,纵使陷身茫茫沙漠,希望的绿洲还在,我心依然飞翔。想到这里,我不禁笑了。
抬头,不知何时,天上多了几双眨动的眼睛,黑暗过后必是黎明,阴霾散尽,依然是彩虹,狂沙淘尽方得金,扬起自信的风帆,迎难而上吧!别因一时的荒芜而永别了心灵的田野。
带着微笑出发,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满分理由】:
作者因为考试失利一夜无眠,看到秋叶的零落,受到精神的鼓舞,悟出了成与败的真谛,不断的鼓舞自己,最后信心百倍,“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题记使文章内涵深厚。
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充满挫折和坎坷,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不被胜利冲昏头脑,不被失败吓倒,这都是精神鼓舞的力量,读来感觉力量倍增。文章的题目新颖,结尾跟题目照应,语言生动,
满分作文二
我依然守住萧萧荒园
山东日照一考生
我走了,不再回头,身后的荣华富贵已经成为过眼烟云。望庭间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前面的青山绿水 吸引了我,“五斗米”又安能让我折腰?
当洵阳之地多了我的幼稚足迹,当一步一步走进薪俸大族,上天早已安排好了我的最终归宿,毕竟,上苍知晓我存在的意义。
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不过如此,当真正看到自己的角色,我迷惘,我痛苦,我仰天长啸,斥问苍穹——没有任何回音,有的仅仅是田间忙碌的百姓,衣衫褴褛的幼儿。那里有我一步一步在黄土地里挪动的佝偻的身影,有千百年来仅仅翻动了一犁深度的贫瘠的土地,有漫野蓬勃与漫野荒凉,一把烟斗,一盏苦酒……
我于心不忍,不忍眼睁睁看着自己乞媚的双手掠尽在痛苦中挣扎的百姓,望着他们消瘦的身躯,我只有泪,只有痛。然而,我却无能为力。从天而降的士人大夫,我迎接不暇,他们只想享受太平,却不知世界上竟有难以想像的万丈深渊。难道,我竟忍心用百姓几近消逝的血肉去获得青云直上的坐骑?我做不到。我甘愿退出,甘愿去忍受贫穷,毕竟“少无适俗韵”。我宁可饥困而归土,也决不陷身于罪恶的浊流之中苟且偷生。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或许,这是我最终的归宿。此时,一切
世俗的虚幻早已云消雾散,我面前,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自食其力的慰藉,是锄豆收粮的惬意,是心远地偏的豁朗,是心清气畅的满足。 当心境随着瞬时的灵动滚落下来的时候,才发现,此时的诗赋,竟是先前之俗陋与鄙薄所无以媲美的,又加美酒相伴,更胜于乞媚摇尾般的奴才生活,于是,我发现,自己真正达到了本应该早就达到的境界。
我的生命是自己的,做人的原则,也是污浊与无聊所无以改变的。于是,我心甘情愿守住萧萧荒园。
【满分理由】:
本文写陶渊明厌恶官场的污浊,心甘情愿守住萧萧荒园。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读来感觉亲切,好像一个活生生的陶渊明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都是因为作者描写手段的高超使然。
作者对陶渊明的生平非常熟悉,文章中充满了对陶渊明的礼赞。现实虽然喧嚣,生活充满诱惑,但我们需要保持心境纯洁,宁静,淡泊名利。做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擦拭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涤净缺少光泽的内心,享受心无旁骛的静谧,守住心灵的净土,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满分作文三
我依然爱您
山东日照考生
山,犹如圣哲,沉稳敦厚;水,犹如豆蔻女子,灵动,聪慧。山水造就了世间生命的美丽。
有人生活在绿柳如阴的江南,却向往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有人生活在浩瀚无边、波澜壮阔的海边,却期待一览驼走大漠、长河落日的壮美;有人生活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乡间,却向往过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的人们往往忽略了身边的风景,静思品味时,就会发现风景这边独好。
我的家乡在日照,那青幽幽的山,清粼粼的水,无时无刻不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家乡的山上有许许多多姿态各异的石头,有的相互依靠,像是在说
悄悄话,那神情宛如羞涩的少女;有的则高高站起,抬头向上,似乎要仰天长啸,抒发心中的激情;更有趣的是像顽童一样的石头,这儿一堆,那儿一块,好像是在做捉迷藏的游戏。春天到来山上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争奇斗艳;夏天树木翠绿,树荫遮阳,凉风送爽……真是一派迷人的好风景。
山有山的灵秀,水有水的空灵。在山腰平坦处有一水渠,终日流淌着清澈见底的河水,水流到远处的小河里面,小河河面宛如明镜一般,清晰地映出蓝的天、白的云、红的花、绿的树。小河是活的,层层粼粼细波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伴着我的心,在追逐,在玩耍,河中偶有小鱼自由自在的游玩;小河是软的,微风吹过,波纹道道,像一幅迎风飘舞的丝绸;小河是硬的,像一块无暇的翡翠,闪烁着美丽的光泽。我经常在河边散步,在静静的河边徜徉,偶尔投一块小石子,或放一只小纸船在河里,随着河水轻轻飘荡。正是这充满活力的水造就了那秀丽的山,滋润了花草树木,也滋润了我的心田。
无须去名山大川,无须到沧海大漠,怀有一颗赤诚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无论世事怎样变化,无论走向何方,我依然爱你,家乡的山河。
【满分理由】:
本文的优点有二:
一、 切入点小。山水的散文,往往会描写祖国山河的壮丽,作者并没有重点写祖国山水的壮美,而是从家乡的小山、小河写起,从家乡山的灵秀,水的灵动出发,写出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很好的诠释了主题。
二、语言灵动,作者的语言基本功非常扎实,作者用词非常考究,注意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在灵动中见内涵,形象中蕴哲理,是一篇不错的作品。
满分作文四
我依然懂您
山东日照一考生
深夜,浮风,雨点。
夜里,我被敲打的雨点惊醒。望四周,伸手不见五指。
打开窗,触摸着丝丝夜风,收集这点点雨滴。于是,这夜,这风,这雨引我无限的遐思……
春意无绝
夜里,水上,楼台。
一丝微风透过木窗,拂过一张失意的脸。窗外,下着蒙蒙雨。你坐在窗前,静静地望着不远处的桃树,品着淡雅香醇的美酒,时而吟诗,时而微笑,即使已是深夜,却了无睡意。
醉了,你醉了,你不仅醉在这夜雨美酒中,更陶醉于这盎然春意。你用手抚着风,看着桃花从枝头飘落到河面,又随河面的涟漪潇洒而去。于是,你一气呵成,吟诵出这千古名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意无绝,无绝春意。
家愁绵绵
雨夜,秋池,愁思。
巴山,夜里,倾盆大雨拍打着芭蕉。河水已经涨过横跨两岸的小木桥。
“如今已是深秋,而我却不能驾车回乡,不知爹娘身体是否安康,娘子是否相思成疾啊?”
你在被雨打湿的门檐下坐着,凛凛秋风飞过你的愁眉,吹乱了你双鬓的发髻,吹乱了你的思绪。“何当共剪西窗,却话巴山夜雨时”,漆黑的夜掩盖不住你不断落下的泪水,绵绵的家愁萦绕在倾盆大雨之中……
国恨悠悠
暮秋,茅屋,国恨。
你站在大雨之中,望着被卷了三重茅草的房顶。有的挂在树梢,有的沉入池塘。心中只有阵阵凄凉,声声无奈叹息。
“哎,又下起了冰凉秋雨,孩子今晚又要受冻了,屋里没有一处不被雨水沾湿,这可怎么办!”
你望望周围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百姓,情不自禁地留下了辛酸的
篇二:《作文…依然在讲评》
那些依然在的情怀
一、原题回放
恐龙灭绝了,但留下的化石依然显示出他们曾经的强大。孔子去世了,但儒家的思想依然影响着今天人们的思考。北京奥运结束了,但奥运的精神依然振奋着每一位参与者的心。那些过去了的一切,虽然已经从人们眼前离去,但它背后的某些东西也许永远不会在我们心中消失。请以“ 依然在”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二、考题提示
关键词提问:
1、离去(哪些离去?)
(1)已经消失了的实体
(2)已经模糊了的精神
2、依然在(哪些依然在?)
(1)对后人的影响
(2)模糊阴霾之下依然存在
(3)本以为不应该在却还在
三、例文展示
蒜味依然在(8班 王子祺)
晚唐名相裴度有一句话说:“鸡猪鱼蒜,逢着便吃;生老病死,时至即行。”后一句话讲的是淡定,前一句话说的是本真。而与“鸡猪鱼”并列的植物“蒜”,也大概代表着人最纯朴的欲望与最平淡的内心。
然也有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蒜)秽人齿颊及肠胃。”蒜中含有大蒜素,吃下去唇齿便透出臭味。大蒜吃着香,但受着周围人的白眼,如此香的菜肴也食之无味。在青年一代,爱吃蒜的人少了,甚至没了,大多是因为嫌恶臭难闻,自己不吃也同着耻笑其他食蒜者。我曾爱蒜,吃饺子、面、肉馍都必须就着蒜,但后来,也许是好面子,我除了吃少许蒜泥,也基本不吃蒜了。
后来,我见了这么一个人:他从外地来,没吃过什么“麦当劳”、“吉野家”。我上课外班认识了他,刚认识他,我曾找他借过钱,他却竟然想也没想就借给我这个不熟悉的人。后来熟了,也就一起吃饭、上课、玩了。
曾在上课课间,去吃午饭,饭店不大不小很有档次,周围人有的吃蛋糕喝咖啡,有的吃盖饭喝可乐,多是我们同学。于是点餐,在他点菜时,我赫然听到这个词“独头蒜”!我哑然失笑:“你疯了,下午还有口语练习,吃一头蒜,不怕被人轰出去。”他平淡地回应:“你老管别人干什么,一大老爷们,天王老子管不住,别人看几眼就管住了。”想了想,又用有些酸的语气讲:“面子又当不了饭吃。”
之后,他就拿起一头刚上的蒜,干嚼了起来。人们对于在这样上档次的地方吃
如此臭秽的食物投来白眼。我又有些理解食蒜者的心理了。我有些丢脸,为那些不懂享受人生的我与投白眼者。
在这样一个人人用ipad、喝starbark的年轻世界中,敢于直面内心而消除“外面’的面子,是需要莫大的勇气与真切的心的,而对于这样爱做表面功夫的世界,纯真而不好面子,也是无比珍贵的。
周立波说:“北方人爱吃大蒜,香自己臭别人;上海人爱喝咖啡,苦自己甜别人。”然而,喝咖啡的苦涩通过你的愁颜郁闷了旁人,还不如吃蒜、吃肉,像北方人一样大气豪放,让人受你带动,一起欢愉,一起快乐,哪怕有些臭味。然而,周立波这样的人多了,人也就不敢不在脸上抹粉,人们也就少了这种欢乐——来自菜肴的与来自人的。
我现在又吃回了蒜,望着肥白的蒜瓣,体会着“徒羡低头吃大蒜,未防拍桌拾芝麻”的意趣。然后想着少一份粉饰,多一份纯真;减一点coffee,多一点蒜味。让蒜味仍留在我们之间。
“子曰”依然在(8班 周可佳){什么依然作文}.
现如今,“孔子”早已被世人所熟知,他所推崇的儒家文化也已陪伴国人千年。然而,随着社会潮流的推进,人们好像在逐渐忘记这种传统文化,“子曰”已离我们渐行渐远。
前不久的曲阜之行,让我感到无比羞愧与难过。原本抱着参观孔子故乡,重温儒家经典的目的,到那里却变了味道。“三孔”早已成为商业化景点,就连小商小铺也都沾沾“孔子”的光,“孔子家常菜”“孔子煎饼”竟随处可见。而我们一路下来也是心不在焉,孤零零的孔子像下稀稀疏疏的野草,无不透露出淡淡的悲哀。儒家文化仿佛已与我们的时代脱节,而作为孔子后代的我们却毫不在意,甚至,不屑一顾""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孔子所留下的谆谆教诲就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
让我们放眼于美国。在那里,媒体常常引用孔子的言论去评论国内新闻,甚至连总统有时都要接受来自“孔子的批评”。
前美国总统布什一次因为言语模糊不清,用词不当而被《纽约时报》撰文批评说:“孔子曾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就连失业的美国工人也唱道“孔子是睿智的古代圣人,他说过要给我们维持生计的工资”""
“子曰”依然存在,然而,是在美国人心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我们不禁疑惑:为什么文化中国无法从本国文化中汲取营养,而只能让国人看着好莱坞版的《花木兰》《功夫熊猫》?对于这些大洋彼岸的创作者而言,我们的文化成为一种鲜活而有力的滋养。他们成功借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与社会场景,却诠释着同其他美国大片中一样的英雄主义。而与此同时,祖先留给我们巨大的精神文化财富,在一点点被外来文化侵蚀,甚至被国人践踏。相比起来,日本对本国文化传承格外重视,几乎每个日本学生都练得一手好书法,读国学经典也是必修科目。虽
然我们从小学便开始背诵“子曰”,可是千年中华传统文化,怎能仅止于文字,却融不进国人的血液中呢?
当看到日本传统文化活动展示时,中国人是否嗤之以鼻,说那是我们从唐朝便有的东西;当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时,我们是否感到无所谓,一笑了之;当国人积极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宣传颇有成效时,又是否渐渐忘了,自己心中的“子曰”。
在国人视中国传统文化为糟粕时,外国人却深得其精华,信手拈来。当我们将西餐、洋节拿来时,请别丢掉祖先的经典。希望“子曰”依然在,不是在外国人嘴里,而是在流淌着炎黄子孙血液的,国人的心中。
情致依然在(8班 郭爱伦)
前些天,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一组照片展示着厦门鼓浪屿岛上的街巷。只见不宽的街道上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旅行团及散客挤在巷子里或路边的店铺里。当地的居民表示,旅游业的发展给小岛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却也给当地的居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外地商人为了谋取利益进驻主要街道的商店,摆上那些价格昂贵并声称是当地特色的工艺品,迫使岛上的居民离开原来安逸的生活。
这则新闻令我想起几年前的那次旅行。乘船仅需几分钟的时间,便跟随人流登上鼓浪屿。大多数来到岛上的游客都是为了一个“钢琴之乡”的称号或是一曲《鼓浪屿之波》前来,但他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商业化的市场。人们排着长队在烈日下登上岛上的“最高峰”时,却发现各种唱道的日光岩却是这般矮小,只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红色石头罢了。站在上面望向远方,身后还有不断涌上的人群,随时有被挤得掉下去的危险,而对面的金门却显得依然模糊。于是上山的人永远满怀期待,而下山的人却失望抱怨。所以,不少人清晨欣喜地来,到下午便匆匆离开。八元钱的往返船票,一个连地图上都显示不出的小岛,不过是他们漫长行程中一个可以忽略的小地方。
又有多少人细心寻找过那似乎已经被商业化淹没的景致?
夕阳西下,黄昏的来临让你开始怀疑白昼的喧嚣。人群渐渐变得稀疏,小巷竟变得静谧,时可偶遇留宿在岛上的游客散步。而在较宽阔的街道旁,当地人推着手推车,叫卖着当天捕到的海鲜做成的特色小吃。三五个朋友围坐在路边的板凳上,手上捧着硕大的纸碗,大口喝着热气腾腾的鱼丸汤,老板则在一旁一边吆喝一边得意地笑。海鲜散发出香味,人们以最淳朴的形态坐在矮凳上品尝,这种幸福的体验,就是鼓浪屿的一种独特情致吧。
而在月光下的海边,浪打礁石的声音真切,可以传的很远。黑暗中也不见厦门市区的灯光,整个岛屿像是漂浮在海洋上的唯一陆地。抬头惊喜地发现,远处的日光岩被金色的灯光装饰着轮廓,在黑夜里竟显得高大。
清晨推窗,意外被满目的花朵迎接,旅舍的墙下一只猫安静地睡觉。古老的欧式建筑被浓郁的绿色遮挡——这就是为什么白天时没有人去注意它吗?伴着琴声,
望着钢琴博物馆墙上的字:“钢琴首先是家具,其次才是一件乐器。”陈列着的古老钢琴,精致的木雕。站在沙滩上倾听悠扬琴声,也许这才是歌中唱的鼓浪屿。
只是,很多人已经丢失了那一份情致,并没有想到其实小岛的本貌依然在。在人们制造出的喧嚣氛围的背后,那些原本的情致依然在。这情致,就存在于当地人把小吃递到你手中时的微笑,存在于浪打礁石一瞬的脆响,存在于琴声中的每一个音符。抛开浮华的表面,在鼓浪屿上,美好的情致依然在。
爱情依然在(6班 刘羽娴)
奶奶离世已有五个年头了。
送葬那天,爷爷表现得比我们所有人都淡定。我在悲痛中惊愤——这是伴他四十余载的妻,他怎么能这样轻易地放下?
后来,爷爷便开始独居,与我们的联系也少了。我只知他依然每天喝酒,上网走象棋,日子过得悠闲自在。我想,他果然把奶奶忘了么。
爷爷奶奶是患难夫妻。小时候,奶奶曾对我说,那老家伙成分不好,被下放到农村,这才遇上我。我一知半解地听着他们的苦难,觉得没意思,问,爷爷说过我爱你吗?奶奶哭笑不得地摸我头,说他怎么会说这种话,不过他会帮我做饭洗衣服。
我看不到他们的浪漫,却模糊地以为他们是相爱的。可为什么现在,我一点也感觉不到爷爷的爱?
一日夏初,我去了爷爷家。他正在倒酒——一个摔破了口子,用了许多年的杯。他小心翼翼地倒,卡着三分之一的线。
从前爷爷好酒,奶奶与他约法三章,每日只许喝两杯,斟到三分之一处。原以为奶奶走了,他会乐得无人管制的。他笑着说了声你来啦,便又回了电脑前走象棋。
我有些烦躁,却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