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作文】
篇一:《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汉武帝》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汉武帝
清徐县王答乡一中 乔小花
一、背景
一直以来,作为教师的我总是抱怨学生上历史课不积极,不能很好的和我合作,以致成绩总是不尽人意。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我和广大历史教师一样,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实践活动, 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主题
历史学科涉及内容广博,涵盖古今中外。要学好历史,单靠每节历史课上的45分钟,单靠薄薄的几本历史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之外,教材之外,有更广阔的历史学习天地。如何引领学生走向这片广阔的天地,方法有很多。辩论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种。我在讲完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有关汉朝的历史后,我计划在课堂上尝试让学生评价汉武帝,于是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先通过网络、图书等各种途径查找这方面的资料,以便更好地评价。
三、案例描述
课堂上,我首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做了指导:强调评价历史任务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特点、活动,辨证、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尤其着重评价该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史论结合最好,不要空发议论。由于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便纷纷举手,一个个跃跃欲试。
生1:电视剧《汉武大帝》序幕中的几句话就是对汉武帝的最好评价。“他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千古奇功,他给了一个民族挺立千年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久的名字。”刘彻是个英明有雄才壮志的皇帝,为了巩固政权,他平藩废王;为了击破频繁侵扰边境的匈奴,他多次派卫青、霍去病远征,修养生息;他收回了盐、酒等奢侈品的国家专营权。
师:这个同学引用影视资料对汉武帝做了比较全面的极高的评价,谁还能对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作更具体的分析。
生2: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维护了思想的统一,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生3:汉武帝真正执政后不久,就着手解决王国问题,而且没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问题,为汉朝后来的统治打下基础。
生4:汉武帝针对臣相权利过大的问题,特意从出身低微的士人中选拔人才,担任国家中枢机构的决策,分弱相权,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生5:他重用了卫青、霍去病两位大将,多次远征至大漠西北。至龙城,取朔方,定酒泉,封狼居胥"…他们的一次次远征将匈奴化整为零,分散的驱逐至欧洲大陆、蒙古等地,使得外族再也不敢侵扰我汉朝边境了!刘彻西征的意义还不仅在于此,他开辟了一条通向富庶西域的坦途,与西域各国有了更多的经济、文化交流。他更鼓舞了大汉臣民的自信,给了人们永久的骄傲!
生6:他着力改变众臣无为清静的黄老之道,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要有所作为,要勤政!在内,他制定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严规,他要求众臣上朝时必须穿统一的朝服,他要求君要有君的威严,臣要有臣的规矩,舅舅田酚也一样要行跪拜之礼。在外,他施恩于藩王,结邦与邻国,在政治上团结四邻,孤立匈奴,为大战深谋远虑,积极筹划。他的智慧,他的豪情,他的威严,他的傲骨,无不成就着他一代天骄的梦!
师:刚才几位同学对汉武帝功绩的评价很是到位。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不仅要看他对历史的贡献,还应该看到他的不足以及一些政策带来的不良影响。下面请同学们就此谈谈。
生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方针加强了中央集权,可是它限制了文化的发展。
生8:虽然在实行推恩令的时候没有流血,可是在后来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利用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谋反一案,下令尽捕他们的党羽,牵连致死的多达数万人。
生9:分弱相权虽然有有利的方面,可是汉武帝在位期间频繁任免丞相,在位54年,先后用相12人,而这12人中,只有4人正常死亡,其余均是被汉武帝以各种原因处死或被逼自杀身亡的。政府高级官员受到严厉处置数量如此之多,密度如此之大,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师:以上同学们对汉武帝的不足做了较为具体的评价,他的晚年情况又如何呢?
生10:刘彻的青年时代是有为的,中年是辉煌的,老年却并不精明。他中了奸人圈套,误杀了太子,逼死了皇后;因为一时之怒,他下令将三代忠臣李广遗孙李陵全家抄斩,还将说情的史官司马迁处以宫刑""晚年的刘彻做了不少糊涂事,但值得庆幸的是,他意识到了错误,他决定改过!他重用忠臣霍光、田千秋为大夫和宰相,还任命匈奴王子金日石单为车骑将军,他临终托孤,将他晚年飘飘摇摇的政权交到了忠心的臣子面前,挽回了曾经错误带来的损伤,平稳了动荡的政局。
生11:更为伟大的是,刘彻在临终时,颁出了空前绝后的“罪己诏”,他要向全天下检讨自己曾经的过错。一个皇帝,一代君王,辉煌和霸气之后,竟能如此的谦和,如此的悔过,他的臣民怎么可能不拥戴他呢?
四、案例评析
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之广,学习热情之高,是我所始料未及的。(1)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关于汉武帝的有关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对汉武帝的评价还是比
较客观公正的。我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汉武帝的印象比教师直接主动讲授给他们听要深刻得多。(2)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如果能够在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看法有分歧,看待历史事件意见不统一时,因势利导,引领学生展开一场场辩论,不仅会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在辩论中深化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开创历史教学的良好局面。(3)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引导者,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本性,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要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收集查询历史资料,弄清历史史实,并能简洁明了地将自己所掌握历史知识传递其他学生,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兴趣和各种能力。(4)要上好这么一节课,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教学设计、备课,这都是应该的;但由于受时间、条件的限制,学生是不可能做到每节课都准备这么充分,而且把大量时间都花在资料的收集上。
篇二:《对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评价》
对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评价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
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
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
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汉书》
中称赞他:“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
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
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当代伟人毛泽东亦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
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
不失为鼎盛之世。”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已充分
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业绩。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享德里克·房龙所说:“对
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本人在此
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
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谥法》
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
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历史汉武帝的评价}.
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
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
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
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首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
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强化中央集权,保证政治统一。其次,完善
官吏选拔制度,举“贤良”任“能人”对封建社会的合理任官制度影响重大。汉武帝
通过对察举制的加强和完善,使汉代吏制“资选”和“任子”制的重大改革和调整,
为社会的下层有抱负的贫寒人士提供了施展他们才华的机会,也为封建国家选拔
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察举制度开启了其后历代封建国家科举考试制度的先河。
汉武帝的吏制改革对我国封建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第三,
改革经济管理,加强中央统一调配,增强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巩固政治的统一。
第四,确立主流统治思想,统一意识形态维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面对维护政治的统一,究竟采用何种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今
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无一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
守。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治可一而法制可明,民知所从矣。”而儒学所倡导的“仁”、
“义”、“礼”则重视下对上的服从、忠诚、尊重,有利于说教人们服从国家的意志,
把人们的意志统一于封建国家意志之中,牢固的控制人们。纵然它不可避免的发
展为束缚人们的思想,禁锢人们头脑的弊端,但儒学居于独尊的地位,成为汉代
以及后来两千年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并为巩固国家统一,传播封建文
化起了重要作用。中华民族虽几经战乱,但发展至今依然是一个统一大国,这与
人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意识有着很大关系,而这一“大一统”观念则始于
汉武帝时代。
武帝在内政统一稳定的同时,大力开拓疆界,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积极
主动地扩大对外交往,促进彼此交流、共同发展,弘扬汉朝文明。首先,对匈奴
的征战。至武帝时期,为显示汉王朝的强大和威严,为了边疆地区人民的安居乐
业,汉武帝对匈奴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其间大大小小战役十余次。其中前127、
前121、前119年三次大规模的对匈奴的征伐,卓有成效。这几次战役的胜利进
一步切断了匈奴与西羌的联系,打开了西汉通往西域的道路。西汉对匈奴的战争,
也使汉初以来北方农业地区所受到的威胁基本解除,内地和边郡的交往大大加强,
边郡地区的经济、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
其次,汉武帝时期,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经营和开发,强化对边疆地区的
控制。汉武帝加强对我国西南夷、南越、闽越的经略,奋力拓展中国在东南、西
南、东北的疆域,巩固、强化了汉政权在边疆的军事防务,同时,也推进了东南、
西南、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汉武帝时期{历史汉武帝的评价}.
是汉代边疆地区和内地联系大发展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规模在这一时期得
到进一步的扩大和发展。
再次,同其他外民族的交流。汉帝国到武帝时,国力强盛,如日中天,其文
明程度居世界前列。因此,武帝时采取比较开放的外交政策,积极的发展与其他
民族的交往。他派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后来又
数次派出使者。他们到达了中亚和西亚诸古国,如: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
等。自张骞通西域后,中西交通日见发达,除交往活动外,商业贸易也日益频繁。 当然,再伟大的人也难免有不足的地方,汉武帝的主要过失体现在,由于连
年征战,开疆拓土,耗得国库空虚,征伐匈奴致使税赋徭役繁重,农民大量破产
流亡,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晚年时迷信神仙方术,封禅求仙挥霍无度。总之汉
武帝晚年社会动荡,几乎成为危局。面对自己造成的危局,他深刻反省。颁发《轮
台罪己诏》以检讨承认过失,并且停止征伐,实行休养生息的宽民政策{历史汉武帝的评价}.
综上所述,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创初期的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他不仅
是一个孤立的个人,也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体现了封建社会从建立到巩固、统一、
发展的历程。他是那个光辉灿烂时代的总代表,其雄才大略、深谋远虑,使其领
导汉帝国的人民和官吏创造了伟大的历史功绩。他雄心勃勃,既建设、巩固内政,又开拓疆土,奠定了祖国疆域基础。同时,他打通了中原与周边广大地区的联系,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促进中西文明的共同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也起了推动作用。虽然他难免有帝王“好大喜功”、“居功自傲”、“奢侈享受”的弊病,但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他足以被视为有功于历史的杰出的帝王。
篇三:《汉武帝评价》
篇四:《对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评价》
对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评价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汉书》中称赞他:“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当代伟人毛泽东亦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已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业绩。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享德里克·房龙所说:“对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本人在此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
一、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
首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强化中央集权,保证政治统一。汉初高祖比较周与秦的制度,认为秦亡是因用郡县之治。因而分封同姓为王,并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随着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分封的弊端便日益严重化。诸王在封国内有权征收赋税、任免官吏、铸造钱币等政治经济大权。他们“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这样在中央的统一治理与地方的高度独立形成尖锐的矛盾,不仅削弱国家的整体实力,还存在战乱和分裂的危机。文帝时经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景帝时,王国问题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针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了严厉的“消藩”主张,认为诸王“消之亦反,不消亦反。消之,其反亟,祸小。不消,反迟,祸大”,最后引发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爆发和最终的平叛,是西汉王国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虽然中央免除了地方王国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消减了王国官吏,但王国在地方的势力依旧很大,他们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如何进一步削藩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是汉武帝在政时期所面临的迫切的政治问题。鉴于前朝的教训,为进一步削减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积极措施:〔一〕 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汉武帝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实行
的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的政策,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行“推恩令”,诏“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通过“推恩令”,王国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汉武帝以诸侯王和列侯的“酎金”成色不足而削夺了一大批爵位,又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颁布“左官律”、“附益法”,更进一步限制了诸侯王在地方上的政治活动。此以后,“诸侯惟得衣租食税,不与政事”。汉武帝通过对诸侯王的一系列削权措施,进一步打击了王国的势力,有利于西汉的政局稳定,为西汉的鼎盛繁荣奠定了稳固的政治基础。〔二〕面对国家广阔的疆域,为加强中央对全国范围的控制,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命名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置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率官徒“捕巫蛊,督大奸猾”。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这对国家的政局稳固,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三〕对于地方的豪强势力,汉武帝也进行了有力的打击,其措施包括迁徙地方郡国豪富和打击地方豪侠。由于地方富豪大贾“交通王侯,力过吏势”,甚至“封君皆低首仰给”。他们长期盘踞地方,欺压百姓,兼并土地,干扰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先后几次迁徙郡国富豪,削弱他们在地方的势力。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徙郡国富豪至茂陵,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徙郡国豪桀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云陵”。通过迁徙措施,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的膨胀,加强了中央集权。
其次,完善官吏选拔制度,举;贤良”任;能人”对封建社会的合理任官制度影响重大。汉初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按军功爵位高低选任各级官吏,二是选自郎官。随着军功地主的没落和;任子”、;赀选”的难以选到真正的人才。武帝即位后,求才若渴,因此继文帝的;贤良”、;孝廉”选官方式,一方面加强和完善察举制度;另外还采用;征召”之制、;公车上书”之制和选用博士弟子。汉武帝还推广在郡县兴立地方学校,;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有目的地培养国家有用人才。汉武帝对察举制的加强和完善,是对汉代吏制;资选”和;任子”制的重大改革和调整,为社会的下层有抱负的贫寒人士提供了施展他们才华的机会,也为封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