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温暖的年味 家乡的年味

初中作文 zuowen 1浏览 0评论

【 – 初中作文】

篇一:《消失的年味》

“消失的年味”课堂作文指导

“新年好,新年闹,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这首简单的儿歌道出以前男女老少过新年时发自内心的甜蜜。虽然时至今日,新年准时到来,鞭炮仍然轰隆,歌谣依旧传唱,但是总感觉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反而增添了一种失落和疲惫。

请就“消失的年味”这一现象,谈一谈你的看法。

要求: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少于800字,标点规范,书写工整。 .......

【写作导引】

该材料属于社会时评性材料,设臵此类材料旨在引导同学们关注身边生活社和会现象,并以此学会思考本质,体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诸如中国传统文化的沙化现象并不鲜见:“端午”风波,“圣诞”硝烟,巧克力、平安果、玫瑰花、十字架、天价月饼等横行霸道。这一系列问题无不折射出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民族的文化特色正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臵上。我们应该思考:问题在哪?究竟该不该保留?该怎么办?

同学们在作文时,大多停留在对社会现象的再现上,而缺少存在原因的挖掘,抑或是年龄小,抑或是表达不佳,抑或是懒于思考。其实年味变淡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过年时当人感觉幸福,年味就很浓;否则,年味就淡。

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水平迅速提高,生活明显改善,过去逢年过节才有的衣服、食物、礼物、零花钱在每日都可信手得到。缺少了这种企盼,每天都像过年,自然人们就不再重视,心不慕兮美不存。

经济发展不仅使物质丰富,更带来社会格局的变化。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加大的生存压力,宗族家庭观念的淡化,人口流动的频繁等,都使每个人都无暇自顾,那么人情、亲情的地位日渐衰微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本以拢聚人心为目的的节日,也就自然提不起人们的兴趣了,情不至兮心茫然。

其实,这类作文并不难写。将已有现象整合分类,从中取出共同原因,就其一点或两点,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加上自己的精巧构思、个性的语言和适当的拓展联想,还是比较容易出彩的。

另外,写作文时要注意按着已有信息“顺竿爬”,材料已经定在年味消失层面,所以就不要再写当前还有浓浓的味道了。

【范文赏析】

新年降温

1116 边天宇

新年准时到来,炫烂夺目的烟花在黑夜上空向人们播撒着热情,各式各样的春联给人们带来一片欢乐祥和。

和以前一样,人们虽然依然守着过去的传统:采办年货、贴对联、挂灯笼但我们已经依稀感觉到新年越来越冷,年味淡了,不只是因为今年过年下得这场小雪。

我总感觉,“年”文化在物欲世界里迷失,渐行渐远。

现在春节是国家规定的法定节日,人们才有可能回家团圆,但是这种喜庆的氛围在今天却变得索然无味,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正在走向荒芜?

春节,它不只是一个节日,它更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不

该渐渐流失。 物欲的强光刺得人眼睛发涩,精神上的匮乏又让我们鼻息间愈发的清淡,正如一顿大餐变成了饭后的甜点,零食成了主菜。没有文化的日子让人成了金钱的俘虏,欲望的仆人。

所以,我们要保护我们骨子里那新年文化的余焰,不熄灭,不降温。

新年有时候被当作商家拉拢顾客的契机,大条幅地宣传着;新年有时候被当作旅游团队吸引客流的黄金时段,被吹捧为这是增进全家感情,愉悦身心的放松时间 春节的内涵不该只这么肤浅,它不只是彼此“礼”尚往来,以物质来替代情感。它是一家人盼望了一年的团圆,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总有你的家人期盼着你回来;春节是对未来的憧憬,无论你年少还是年长,人生总得有个盼头

也许商家的过热吹捧使“年”变成了购物节,但我们要做的是用我们的温暖与期望重新赋予这个最传统节日深层内涵。我们应该从互联网中回到现实的交流中,从枯燥乏味的短信拜年中重拾我们当年真诚的友谊,从忙碌的工作中回到温馨的大家庭里。我们这样做,正是将“年”慢慢升温,传承我们骨子里的中华传统文化。

千年传承使春节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十分高,正如中华文化在民族魂中的地位一样,没有一个民族没有它的文化,文化降温是一个民族衰败的征兆。

春节不应只变成“购物节”,而要我们在今天向它注入我们的亲情、期盼和文化。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

春节不降温!

文化不降温!

【教师简析】

作者开门见山点明“年味淡了”这一现象,进而对春节定义进行把握,即春节是传统文化的载体。然而为什么年味变淡了呢?作者就其一点进行了剖析:人们太过于追求物质生活,而商家恰好抓住消费者这一心理,将春节变为了购物节。原因分析可以说独辟蹊径。面对年“年味变淡”现象,作者提出了建议,重新赋予春节传统内涵,引人深思。结尾有呼吁性。

迷 失

1111 李艾琳

火红的灯笼依旧高悬,穿云的炮竹依旧轰响,但人们的脸上,却少了往日过年时的满面红光。年味就在这群发拜年短信,机械式问好的年代,渐渐消失,渐渐消失 消失的年味,是人们感情的迷失。

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高层建筑雨后春笋般林立。人们的距离近了,感情却疏远了。两扇防盗门,一个猫眼,隔开了两颗温热的心。连邻居尚不熟悉,更不用说距离更远的人了。

所以以前家家户户热热闹闹,互问新年好的场景鲜见了,老少街坊齐心协力,装扮家园的氛围消失了。人们的感情渐渐迷失,心慢慢筑起了铁墙。 消失的年味,是人们传统的迷失。 非要国家下令清明端午放假才能想起传统节日吗?非要央视播出《我们的节日》才能重拾那悠久的历史吗?

圣诞节、情人节人们忙得不亦乐乎,送巧克力送玫瑰,甚至都记得12月24晚上在床边挂一只长袜。但,我们的节日呢?粽叶飘香的端午、糯米融情的元宵呢?这些却在西方文化的冲

击下渐行渐远。

传统的迷失,我们失掉了春节过大年的热情,失掉了众人团坐的温暖。 消失的年味,是人们物欲的迷失。

红包越来越鼓,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荒芜。我们拼尽全力挣得了金钱、香车、别墅,却没有了古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与闲适。没有了“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心气。

物欲横流,我们迷离在这样的世界,忘掉了最初的追求,失掉了古人所谓的“本心”。所以过大年之时,自然没有单纯的欣喜和憧憬。

这个世界发展很快,昨日的高端产品,今日就“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不停地奔跑企图跟上他的脚步。但身子跑了,心却停留在原地,失去了本心,于是我们迷失了。 所以我们有必要驻足等一下心,好让温情还在,传统还在,自我还在,消失的民族节日还在

【教师简析】

本文开头列举年味消失的现象,中间从三个角度重点剖析年味消失的原因,结尾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由表及里,分析透彻,结构严谨,是一篇很规范的议论文。

本文语言流畅,不拖泥带水,一些诗句引用得恰到好处,这一点值得大家学习。

另外,作者在分析的过程中对比、反问等手法的运用更引人深思。

总之,不论是在结构、语言还是手法上都是有可借鉴之处,希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哭泣的年兽

1103 谢晓雨

{温暖的年味}.

“年是一只可怕的动物,每到”随着弟弟绘声绘色的讲起,我的思绪也渐渐飘远。 “只有到了每年的最后一天,年才被允许来到凡间。”所以,这就是每年腊月三十人们会放鞭炮的原因吗?为了下走年兽,也为了庆祝一年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可是,每到过年,家里放鞭炮的任务都是爸爸完成,例行公事一般,其他人呆在家里各自干各自的事爸爸放鞭炮回来也仅仅意味着我们要放下手机、电脑,关掉电视——去吃饭。

“后来,人们便形成了新年第一天早早起来的风俗。”听到这里我忽然冷笑了一声,却着实把自己吓了一跳。早起?说实话,作为学生的我们在校时每一天都要比大年初一那天在校时的每一天都要比大年初一那天起得早,难得的寒假,反而个个都要躺在床上耍会儿赖。年,倒不如睡眠来得实在。父母们更是如此,辛苦了一年,放年假又要做家务。昨天妈妈还大发感慨:“过年就是把攒了一年的家务一块做完。”这么辛苦,让他们如何在过年那天凌晨四五点就起床?

“人们往往会在这几天置办各种各样美味的食物。”就算不是过年,平时大大小小的超市里样样齐全。人们动辄“出去吃”。当食物失去了其应有的诱惑力,年,也就变得没滋没味了。

“后来,年兽再没有到过凡间,年就逐渐变成了人们庆祝一年的收获和期盼来年幸福的节日。”我眼前似乎浮现出年兽一点点走远,只留下一个孤单的背影,它无声的哭着,洒下一滴滴泪水,渐行渐远,直至不见。期盼幸福的人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幸福。生活富足,百姓和乐。但是,习惯了美好生活的我们却很难再因为“过年”而感到极大的幸福。人总是这样,太容易

得到的东西往往不被珍惜。而过年反而给人们带来了忙碌,疲惫。我们累了,疲于过年。

“我讲完了。”

“嗯,这个故事是谁讲给你的?”

“幼儿园的树上写的。”

“哦。”

“姐,什么时候过年啊?”

“明天。”

【教师简析】

本文可取之处有三。其一,草蛇灰线,虽为小品之作,亦甚备匠心。其二,款款而道,平实而不乏深意。其三,画龙点睛,收笔处而文意毕现。

年味消逝,何故?

1108 靳秋红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那千门万户一同辞旧迎新的场面,那新桃换旧符的喜悦,那爆竹声声中心底的激动,为什么越来越远了?为什么曾经举国为之欢腾的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为什么心底有的悸动越来越模糊了?

原因当然很多,但我认为要点有三:

日子越来越好,美食诱惑越来越小。

想来以前农民百姓家里都很贫穷,或是因为徭役或是因为战争,总之,整日的粗茶淡饭使他们尤其是小孩子,很渴望过年。那时,过年就韵味着有一顿大餐,即使条件不好的家庭也会倾其所有,在这几天里大吃一番、热闹一番。

现在则不同,日日鸡鸭鱼肉,使得过年对孩子们再没了那么大的诱惑。因而没了桌上争抢欢笑的热闹场面。

家越分越小,人越来越少。

“以前我们一个院里十几家,百十来户,三十儿晚上孩子们闹上通宵大人也不怪,初一大早儿,小辈就去挨户拜年。”每每讲到这里,奶奶脸上写满了笑容,透过皱纹还能看出她当年的快乐,也能感受到她们当年的热闹。

而现在,一家几口,住在城里,邻里之间并不熟识,因而每到过年,总少几分热闹。

来往越来越少,情越来越淡。

古人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早已与时代的一次又一次提速不符。人人需日日工作,佳节回家的人很少,甚至春节都不回家的大有人在。鼓点越敲越密,人需适应它,因而就随着密集的鼓点“而舞”,越来越机械,节日一次又一次的错过,造就了人们的“坚强”与“独立”,因而过节变得不再不可或缺,那份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对家人的牵挂之情也越来越淡。

以上三点便是年味消逝的原因吧!不知是该为“条件好了”而笑,还是该为“家小了,情淡了”而悲?!

“新年好,新年闹,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儿歌再次回荡耳畔,心中仍会有种向往,向往昔时新年的欢闹。

虽没了以前大餐的诱惑,没了百十口人的热闹,但过年仍应该是一年来心的归属,心的驿

站。“年”在一年后会如期而来,我们也要在一年后带着“过年的心”如期到来。

【教师简析】

语言较简洁、流畅,思路可算清晰,对“年味的消逝”分析较透彻。 “家庭成员、邻里成员“人情由浓到淡、乡情不再、 “物质的丰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内容上由浅入深,实为不易!

年意,年忆?

1114 聂春杏

旧历的年底毕竟更像年底,随着新年的脚步日益临近,古朴的小镇已经断断续续地响起鞭炮声,年意愈发浓重起来。

“新年到,新年闹,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记忆深处的过年歌谣,仿佛从远处飘来,路灯将踯躅街头的苏盼孤独的背影拉得老长老长。苏盼不敢回家,她害怕这看似热闹的背后隐藏的冷漠,害怕回家后面对那个满脸期待的老人。

奶奶和她相依为命,苏盼不想再让奶奶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增添一道落寞的皱纹。

苏盼仍然记得多年前的春节,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妈妈无论工作多忙,逢年过节都回老家来看看自己,更多的是陪陪奶奶。她依旧记得那晚灯火通明,爸爸微醉,他说:“妈,你放心,新年儿子一定回。”她看着爸爸断断续续的地说:“妈,这些年,你你辛苦了。”奶奶不住地点头,一脸的满足。

奶奶老了,腿脚不在灵便,新年对于整天坐在家中的老人而言就是团员,就是思念,就是等待

年味浓浓的气息,让苏盼眼前朦胧。那天晚上爸说:“闺女,在家好好学习,照顾好奶奶,要学会坚强。”她哭了,不能自已。面对疼她爱她的爸爸,面对整日为这个家打拼的爸爸,苏盼没有再说话,只是一个劲地点头。

可如今,苏盼不敢对奶奶说爸爸妈妈今年不回家。夜已深,苏盼漫无边际地走着,寂静的大街上只传来自己的脚步声,难道是为了多挣钱就可以放弃团圆?难道是亲情就可以用金钱来衡量?

新春将至,却了无往昔的年味;辨声依旧,却不复当初的温馨。

她不知道到底是人冷落了年,还是年冷落了人?她只知道奶奶这一年又是一场空等。

想抬头望月,却不知今夜无月,满街灯火,苏盼远远望见奶奶在门口张望,物理散发着柔和的灯光与饭菜诱人的清香。

她始终不忍,毕竟奶奶老了。她认真地对奶奶说:“阿婆,你放心,阿爸说了他今年年底一定会来。”她撒了平生第一次谎,她不想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脸的失望,她不想。

唉,年意何在?唯有年忆!

年意,年忆!

【教师简析】

作文题目简洁新颖,既揭示了文章主旨,又令人叹惋深思,意蕴丰厚;选取典型的新年场景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寂寥的现实与温馨的回忆交叉期间,时空穿插自如,水乳交融;记叙方式灵活,叙事简明扼要思路清晰,议论点题妙笔升华。

篇二:《年味》

《年味》

什么是年味?{温暖的年味}.

年味是回家途中的激动和期盼,是踏入家门时爸妈的笑脸;

是全家人围桌一起吃团年饭的喜乐气氛,是陪儿子一起放烟花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是甭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 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

“年味”是喜庆、是吉祥、是平安、是团圆

虽然春运潮一年比一年猛,也动摇不了游子思乡之情,千里迢迢赶回家,为的就是一顿年夜饭,一个团圆。

《回家》

带着儿子,陪同爱人一起回家过年,虽然旅途舟车劳顿,但渴望回家的心情无法抵挡。一下火车扑鼻而来的全是家乡的气息,空气都是那么与众不同,深呼吸可以看到白烟腾云驾雾,完全可以感受它在体内周游。刚出车站便迎来了老乡们的热情迎接,各种吆喝声齐聚一团,吃饭、住宿、的士此时此刻我想说,憋屈一年的“常德话”终于可以“挥刀弄舞”了,此时此刻我想大声喊:“亲们,我回来了”。

离家的脚步越来越近,心情更是无比的激动,爸妈早已习惯了站在回家的那条路口,翘首期盼儿的身影,寒风中飘飞着老妈的一缕白发,丝丝都是饱含着泪水的眷恋。远望我们的到来,老爸快步迎了上来接过行囊,卸下我肩上的背包,一声亲切的问候:“坐车辛苦了”,老妈抱着孙子开心的逗着他玩,一路都欢声笑语,满满的承载着“家”的温暖。

《团年饭》

又到了每年的团年饭时间,放鞭炮、挂灯笼、贴对联,一家老小齐动员。早早的爸妈就已张罗了一桌好菜,一家人围成一桌,边吃边聊,相谈甚欢。不时传来邻家的鞭炮声,还有儿子与侄子淘气的打闹声,品尝爸妈亲手准备的美味佳肴,不时的摇动杯中酒香和家人小酌几口,给家人讲述在外工作一年的收获,听听大哥、大嫂诉说当年的“麻将风云”这就是“家”,一种温馨、美好、幸福的感觉。

《拜年》

大年初一新年到,由于地方习俗,初一不出户,待大年初二全家出动,拎着大包小袋的年货给舅舅、姑妈去拜年。一路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满街都呈现出喜气洋洋的美景,见面就问“新年好”,随处可闻“拜年啦”!一路上大人、小孩欢声笑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家乡的“茶叶蛋”,这可是每家每户必备待客佳品。一进舅舅家,首先端在你面前的就是“茶叶蛋”,有急急忙忙吃完拼桌“打麻将”的,也有边吃边聊谈及生活点滴的,更多的是孩子们你追我赶的童真笑语,整个新年的气氛都溶入其中。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回家过“年”是一个游子在外漂泊心的归属,“年”所包含的各种美好意蕴,凝聚了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所有祝愿。这是中国人心中永远不变的“年”。

小柒 笔

篇三:《年味,渐行渐远》

年味,渐行渐远

在一些字字珠玑的诗文里,阅读到这样的句子,“滴水穿石。穿石的,不是水,而是时光。”流年似水,滴水穿石!那些时光打造成柔软的彩缎,素锦流年里不急不缓地行走着,如树桩上的年轮,逝去的是岁月,留下的是印痕!

窗外,炮竹声声,渐行渐远的日子里,年味由浓变淡,从年少时的渴望,到中年时的淡然,或许改变的不是年味,而是心境!时光里行走的年味,是掺和了亲情的,万家灯火,回家过年,那是亲情的呼唤!沿着记忆的踊路,用一些怀旧的思绪,追寻时光里的年味!

童年时,年味是春节穿的新衣服,年味是大人发的压岁钱,年味是鞭炮声声响,年味是和小伙伴初一早起的约定,年味是用压岁钱买来零食的兴奋,年味是全家人聚在一起的大宴!童年的年味浓厚纯真,那样的感觉似乎是隔得太远,已成为模糊的记忆!站在时光的门槛外,再也走不回那些遥远的岁月,只有怀想,怀念,怀思!

少年时,年味是母亲忙忙碌碌的身影!年味在母亲的辛勤里幸福着,甜蜜着,如今,嗅着渐行渐远的年味,更多的是一份怀念和追忆!

“腊八祭灶,小年来到。”喝了腊八粥,不知不觉就到腊月二十三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祭灶这一天,母亲用高梁杆扎一只马,给灶王爷当坐骑回天庭的,母亲扎的马栩栩如生,各个部位比例协调,马尾还是有一些卷曲的,邻居也会让母亲多扎一只马给她的!这一天还要吃祭灶糖,那种糖差不多都要把牙粘下来的,是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粘了灶王爷的嘴,他就不能乱说话了。

一进腊月,母亲就开始操持过年的白面!那时,都是用自家地里生产的麦子,磨了面来用的。母亲会找一个睛天,把麦子用水淘了,再用干净的布擦了水份,然后晒干装进袋子,用车子拉去磨了面!一般到了腊月二十左右,打扫完厨房的卫生,母亲就会开始准备过年的馍馍了,做豆沙包、包子,还有花糕!因为过年做的馍多,母亲天不亮就要起来,煮熟了红豆和地瓜,再把它们用木榔头捣碎了,加了糖,拌成豆沙馅!菜包子一般是用红萝卜做馅的,还可以包一些肉馅的。过春节还要做枣花糕,用大红枣作点缀,做成花朵的形状。那个时候,总是喜欢把花糕里的枣取下来吃的。“这种枣花糕在家乡还有一个风俗,过年时当娘的给姑娘专门做的一种食品,也就是初二回娘家时,给闺女带回家的礼物。枣花糕的寓意很简单,当娘的就是希望自己的闺女在新的一年里长得像花儿一样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漂亮,工作和生活红红火火。”

忙完了过年的馍,接着就要煮肉了。小时候就喜欢吃煮的骨头肉,那时,我是负责取下骨头上的肉的,常常一边取着一连吃着,肉也取下来了,也差不多吃饱了。后来,总是怀念那时的肉味,别的时间吃到的肉总没有过年的香!煮了肉,母亲就要酥肉、炸丸子了,通常是父亲烧大锅的,他们只会让我做些跑跑掂掂的事情。有时,母亲还会做肉丸子,我都会在旁边看着她做,也可以吃到好吃的丸

子。做好这些吃的东西,母亲会让我给城里的姐姐送去一些,姐姐是不会做这些的。母亲的心牵挂着儿女,在身边的儿子也好,不在身边的女儿也好!直到我结了婚,母亲也是早早的忙好这些,让我吃了年馍和酥肉才回婆家的,她总是这样细心的疼爱着我们。

母亲做好了这些事,最后是要包水饺的。用肉馅的包了水饺,在除夕中午的时候吃,素馅的包了放到初一早上吃的,也祈愿一年素心清静,平安吉祥!在家乡还有一个习俗,除夕夜里在院子里撒芝麻杆,在房门外及大门内放拦门棍的习俗,也有驱邪避灾的寓意吧。

直到年味在母亲的黑白相片里静止,我不再渴盼过年,不再喜欢任何和团圆有关的节日,我的人生词典里再也找不到团圆这个词。慈祥的容颜搁浅在一页相纸里,再见时,总是冰冷的相框,再也触摸不到温度!回娘家走亲戚时,总还是忍不住静静的凝视着母亲的遗像,泪在心里滴落,不让它流下来。年,有时已是一个忧伤的字眼,最亲的人已远离,那些幸福的年味也被剥落在时光的隧道里!

回家过年,婚后,婆家就是过年回的那个家!年前,一放了年假,就匆匆地收拾了衣物,把一肩的长发编成简单的麻花辫,穿上厚厚的羽绒服,和爱人、儿子回婆家过年。或许是这几年家里有了暖气,就怕了农村婆家的冷,每年也总是会因为在婆家住的天数长短,和爱人有争议。所以,内心对过年是心存抵触的。

既来之,则安之吧。有时会把这几天的小住当作一个战争,一个和寒冷、灰尘的战争。婆家是要烧那种大锅的,拉风箱、烧柴的大锅,感觉自己都成了蓬头垢面的农妇,满面的烟火熏了容颜,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烟火生活。还好,这只是一年中为数不多的日子,如果每天面对这样的生活,我是不是也会像那些田间农作的女子,面朝黄土背向天,沧桑了岁月?我是农民的女儿,也是农民的儿媳,只是我却从未在田间劳作过,那些泥土带给我的只是远望,远望父辈们辛勤的背影!如今,我在城市的某个地方,用我的方式生活着,感恩着!小小的城市离老家不远,隔两、三周的时间就回家看看,感受自然的风,还有泥土里生长的气息!

婆婆是一个善良的老人,也是有着中国传统思想的人,她信奉着天地有神,过年是要烧香拜神的。正月初一凌晨5点,我们就早早的起床,婆婆是要给家里的天地诸神上了供品的,再点上高香,虔诚地磕头,请神保佑一家平安。对这些习俗不懂,也就一直悄悄的不说话,只管帮忙拿一些东西。

每年春节起来,婆婆都要忙活一个多小时才放了鞭炮,吃到水饺的。老人家愿意这样操持,我们也只有乐意陪她忙活了。吃过饭,就要去近门的邻居家拜年了。转一圈回来,也走得暖暖和和的。春节中午,一家人要在一起吃饭的,家里的小孩子越长越大,饭桌也变小了许多。年味里多了一些热闹的气息,还多了婆婆的叮咛。不习惯农村的冷,婆婆说,早上不用起早,做好了饭再起就行。一年中在婆家住的时间也就这几天,所以也会尽力做一些能做的事,脏一点累一点也无所谓。一个年假在婆家是住了大半时间的,或许是相处的时间总是感觉短暂的,婆婆还总会嫌住的时间太短,不愿意我们太早回城里,让她来城里住几天,她会说,家里这么多年货,还有亲戚要来,出不去的。

吃了汤圆,过了正月十五,才算是真正的过完年。正月十五,也叫元宵节,超市里就会叫卖汤圆,“卖汤圆卖汤圆,玄哥的汤圆是圆又圆,一碗汤圆满又满,三毛钱呀买一碗 ……”这一天我们会在超市买了汤圆回婆家,晚上喝了汤圆再回来看烟花。常常会感叹烟花的美,稍纵即逝,绚烂地开放,燃烧了自己,美了别人的视线。元宵节这天,广场上还会有猜灯谜,成群结伴的人们来来往往着,似乎还在年的气息里沉醉着。

似水流年里记下一些流水的文字,和年味有关的文字,也许是和心情有关的文字,在我狭小的世界里,在我所生活的鲁西南小城里,一年一年就这样度过。或许年年如此,风景相似,或许是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让昔日浓浓的年味淡了许多,年味更多的是一种亲情的向往,向往着家的温馨,向往着生命的源泉所在,年,家,亲人,渐行渐远的年味,过滤了许多物质的元素,却沉淀了亲情,给生活的奔波找一个温暖的借口,那就是回家过年,常回家看看!

篇四:《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时光如流水,转眼间又是一年岁末时。2013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远去,即将遁进历史的长河,到了这个月底,就是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了。

说实话,一想起过年,就觉得挺没意思的,于是我的心里,并不喜欢过年。现在过年远远不像小时候那样有意义,年味越来越淡了,很多习俗成为了一种流形于表面的形式。过年给我的感觉,一个字,累!

说起春节,特怀念小时候。那时,生活水平不高,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没有太多的经济收入,却要抚养我们姐弟三个。很佩服爸妈的理财能力,跟我们同龄的人相比,我们家几个孩子比别人家的要舒服多了。过年的时候,不管怎样,父母都会为我们每人做一身新衣服,纳一双新布鞋,大年三十的晚上,还会给我们每人压岁钱,虽然不多,却是父母的一份心意。春节这天的早上,睁开眼睛,床头一定会有爸妈准备好的糖果和好吃的,然后我们便会吃些点心,喜孜孜的去给爸妈拜年。所谓拜年,也就是说几句吉利的话而已。

早饭后,邀上一起长大的邻居、同学,走遍村子里的农家,跟长辈们祝福拜年。长辈们也非常乐意的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糖果、点心等物招待大家。一路走来一路笑,开心而快乐。下午,会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要么看电视,要么玩游戏。

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管在哪里,也不管有多忙,每年的春节都是要赶回家的,只因为,家里有我的亲人,有我的牵挂。也许,那时的我,还只能算个孩子,充满纯真的天性,只想着趁过年的时候尽情的玩一玩吧。

成家后的这些年,都是双方父母家两头跑,两家间隔也就几百十公里,平时只要有空,都会回去看看。所以,过年对我们而言,并没有别人那种特别渴望、特别期盼

的心情。

大年三十的团圆饭,一般都是在父母家吃,印象中我们家的团圆饭总是很晚,当别人开始看春晚的时候,我们也许正在路上往家赶呢。当冻得瑟瑟发抖踏进家门的那一刻,才感觉到家的温暖。到家了,该可以舒舒服服的看电视了吧。可是,那一堆刚刚换下来的衣服总得洗啊,晚上不洗,第二天是春节,还是得晚上洗,正月初五又得返回单位,这样拖下去就没个头了,倒不如牺牲掉除夕的娱乐时间,把该做的家务做了。况且我这人有个毛病,看不得脏衣服放那儿,有了就得及时的清洗,不知道这算不算缺点呢。等我忙完手中的活,春晚也过去近一半了。本该与父母说说工作的事儿,与孩子尽情玩乐的除夕之夜,对我来说,还不如平时的轻松自在。

在父母家,邻里相互串门的也没以前多了,遇上晴天还好些,住在一起的走动走动,相互祝福拜年;逢上阴雨天气,就各人呆在自家里了。春节相互拜个年,似乎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我们这些做小辈的,平时很少在家,春节时一家一家的前往拜年便成了情理之中的事。到了下午,他们做事的做事,玩牌的玩牌,这个时候,我成了最最冷清的人,没什么需要我做的,打牌没我的份,看电视吧也好象没什么特别好看的节目。打开频道,到处都在拜年,不想看那些流于形式的拜年。

以前春节,县上的文化站还会排演很多的文娱活动,从初一的下午开始,在体育场轮流着演;电影院也早准备好了春节期间播放的电影,供大家前往观看。可是,现在,这一切全没了。即使有,也很少有人去看。家家有电视,谁还愿意去看那些东西呢。

初二开始给舅舅家拜年呢,然后便是一家一家的走一遍,有时候,遇上亲朋好友结婚过生日之类的,一天连赶两家,这边肚子还没饿,那边又得上桌了。真正的累身累心!春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因着大家平时都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相聚,春节成了

大家走亲访友的一个时段而已。

常跟父母说,过年真的累,没一天安心的。其实,现在生活条件提高了,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似过年,谁还在乎吃什么?过去,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有好衣服穿,也才有好东西吃;可是现在不同啦,想穿就穿,想吃就吃,不用上班的日子,还可以躺在床上睡个懒觉,一家四口,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这年味儿,越来越淡了。过年,已经感觉不到太多的乐趣了,更多的是身心的疲累。

但是,不管怎样,春节作为古老的传统节日,总还是一样的要过,家也还是一样的要回,亲朋之间也还是一样的要走动。

篇五:《年味儿淡了》

恐怕是许多人过年时的感觉。不必说有着传统过年记忆的老人们,连才上小学的小表弟,都一脸无聊地说,过年就剩了两件事有意思,放鞭炮和压岁钱。看来,年味儿还真是淡了。 有人说,过年最大的主题是团圆,这话没错。春节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喝杯团圆酒,谈谈工作的事情,聊聊生活的烦恼,体会着家的温馨,亲情的温暖,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但春节毕竟是春节,如果仅此而已的话,和一般的节假日也就没啥区别了。过年,要过出年味儿来才好。

年是一种民俗,一种文化,它是几千年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爷爷说,以前过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习俗,一进腊月,各家就开始忙活起来,初八吃腊八粥,二十三过小年,准备果品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四扫尘日,全家大扫除,还要在床脚点灯,驱鬼辟邪。年三十,讲究就更多了,贴门神,贴年画,贴窗花,祭祖宗,祭天地,祭神灵,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闹完花灯,年才算过完。

眼下的生活,那些传统习俗似乎已经成了遥远的回忆,带点年味儿的活动似乎只剩下了贴个春联,放放鞭炮,看看春晚,真正的年味儿好像只有跟着旅游团到遥远封闭的乡村才能看得到。

过年是一种文化,年味儿需要载体。当以前只有在过年才能吃到的年货现在每天在超市里都堆积如山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文化层面的年、民俗意义的年。迎来送往、喝酒聚会的间隙,可以去听听家乡戏,看看大秧歌;兴之所至,也可以拿出毛笔来试着写几副春联,跟老人们学学剪纸,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火炉旁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你也可以感觉到年味儿正一点点地从老人脸上的皱纹里,从噼啪作响的灶火中渗透出来,洋溢在你的周围——那就是过年的感觉。

篇六:《越来越淡的年味》

越来越淡的年味

“哦!太好了,今天可以吃大餐了”这是小外甥在年三十时从早说到晚的话,听得大家都不觉得会心笑问:“过年就这么高兴啊。”小外甥毫不犹豫的回答:“是啊,我太高兴了”。是啊,过年了大家都应该是高兴的吧。从小外甥的话中,忽然想到自己小的时候好像也是这样,对于过年有着无限的向往,而且往往会掰着手指去数离过年还有七天﹑六天﹑五天﹑四天

回想为什么那时那么盼望过年呢,因为那时家家的生活都不是那么富裕,好像只有过年可以吃上平时不太常吃的食物(对于现在来说几乎天天可以吃到的东西),只有过年可以穿新的衣服(对于现在来说想要就能随时买的漂亮衣服),只有过年才可以不用管作业的多少可以一眼不看可是,现在家家都富裕了,人也长大了,可是不知道怎么的,小时候过年时的那种心境却没有了。感觉年越来越淡了,细细琢磨究竟淡了的是什么呢???

是啊,淡了的是什么呢?我想是年的味道吧。

年夜饭的味道淡了,妈妈从早忙到晚做的年夜饭摆上了桌,大家围坐于桌前,品尝这丰盛的小外甥口中的大餐,由于所有菜色都是平时就可常吃到的,于是淡了儿时久盼才能品味到的那种“难得”的味道。

春晚的味道淡了,吃过年夜饭,边包饺子边看春晚是我家三十必备的节目,无论有没有赵本山,春晚上出来的都一张张熟得不能再熟的脸,烂得不能再烂的节目,于是淡了那种让人看了数次仍耐人寻味的“经典”的味道。

人与人之间的情淡了,从三十的中午开始,手机的铃声一直响到午夜,新年贴心的问候凭借文字的力量传到我的面前。无论是平时常见的,或是长久以来疏于联系的朋友,都会借着新年发来问候的短信,使你知道你这一年以来混得还不错,有那么多的朋友在这么重要的日子里能想到你,你就应心存感激了。然而总感觉文字写得再好,也没有面对面的说的那句“过年好”来得亲切。于是淡了身心零距离贴近的“温暖”的味道。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温暖的年味 家乡的年味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