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作文】
篇一:《作文如果没有》
高一下期中考试作文评讲
材料1、鲜花张开小喇叭感谢细雨:“是你把我滋润的这般俊俏,这般美丽。”细雨闪着
眸子说道:“说感谢还得先感谢春风妈妈,是她让我这么做的。”
材料2、稻田里,一派丰收景象,一个个稻穗长得非常饱实,但它们的头却垂得很低,
眼睛总是望着根底。
〔审题导引〕
本题属寓意型材料记叙文。材料的寓意就是记叙文的中心。这两则材料寓意一致。细雨
让鲜花去感谢春风妈妈,因为春风是春的使者;稻穗低头望根,是因为她忘不了这片供给她
养料的沃土。于是扩展开去,作为子女,不应忘记抚养我们的父母;作为学生,不应忘记哺
育我们成长的老师;作为中华儿女,更不应忘记培养我们的祖国。一句话,不能忘根。
这两个材料还有个潜在的前提,就是主体形象是在成功后或取得一定成绩后想到“根是
生命之源”。
1、不能忘“根”。从材料1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鲜花开得俊俏美丽离不开细雨的滋润,
而细雨是由春风带来的,可以说,春风是鲜花开得娇艳的根本因素;而材料2则直接点出了
“稻穗眼望着根底”,由此,“根是生命之源”是一个很好的立意。
2、学会感恩。材料1中的两个“感谢”使“感恩”主题非常明显;材料2中稻穗头低
垂、眼望着根底,其实就是在向“根”表达感恩之情。这是学生最容易把握,也是最常见的{假如没有考试作文}.
一种立意。
3、为人谦逊。材料1中细雨说“还得先感谢春风妈妈”,材料2中的稻穗虽然长得饱实、
但是头低垂,这些都可以看做是谦逊的表现,所以,也有不少学生的文章主题为“谦逊”。
高中生的记叙文应该是怎么样的?
一、故事——“吃别人嚼过的馍馍没味道”
二、情感——文缘情,文传情
高中生作文不同于小学生的作文,仅仅是清楚完整已经不够了,必须要能写出真情实感。
注意了,不是说你带着情感去写就行了,而是要让阅卷老师让读者读出你文章里的真情实感,
通俗点说就是打动人,能让读者跟着你的文章喜怒哀乐。这就难了,这就不是个态度问题,
而是个技术问题了,以后我们的目标就是这个了。对于高中生来说,文缘情,文传情。“情{假如没有考试作文}.
感”应该是一切记叙文的起点,无情感,不作文。“能不能很好的传递某种情感”或者说“能
不能打动读者”就成为了衡量记叙文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
三、“意象”——“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诗
学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周易》中的卦象,
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
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诗歌为什么需要意象?因为“言不尽意”,逻辑语言不能完美
地表达诗人心中之意,就只好“立象以尽意”, 用意象诉诸感性来作另一种表达。“言征实
则寡余味也,情直致则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意象入诗的目的和所要达成的效果,是以
“象”征“意”,是喻示,是象征,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意象就是将抽象的主观情
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的艺术形象,使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
象代抒代言,产生逻辑语言所无法达成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高中生的记叙文
就要借鉴诗歌的“意象”学说来写,学会形象地表现人和物。
四、“言不尽意”——单纯直白的情感表达是苍白无力的。
意象的产生,最大的原因就是“言不尽意”。古人发现,想要直接描述无比复杂无比细
腻的情感时,语言和文字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不要说情感,即便就是一
个苹果的味道,如果一个人没有吃过,你告诉他一万遍“甜”他也不会真的理解。这在记叙
文的写作中是一样的道理。
篇二:《如果没有了考试》
如果没有了考试
“如果取消了考试,该多好啊!”复习已有些疲惫的老师说。 “不考试咋考核教师?”教师甲。
“就不能取消教师考核?”教师乙。
“不考核评先晋级依据啥?”教师丙。
“哎——”长长的叹气
因为考试,我们也许会把书上角角落落的知识点寻了个遍,生怕漏掉一个;
因为考试,我们也许会一遍一遍让学生读、背,生怕不熟练; 因为考试,教室里充满了训斥、怒骂,师生关系如敌我双方,剑拔弩张;
因为考试,我们也许会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威逼利诱”,恨不得十八般武艺齐上阵,想让学生多考几分老师们真真是煞费了苦心啊!
如果没有了考试,又会怎样?
如果没有了考试,我们能不能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经典? 如果没有了考试,我们能不能在课间和孩子们一起开心的玩游戏?
如果没有了考试,我们能不能把各种校园活动组织得更精彩? 如果没有了考试,我们能不能带着孩子们走上街头认识交通信号?
如果没有了考试,我们能不能在春天到来之时,带着孩子们走进自然,感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美?
如果没有了考试,我们能不能让孩子们了解华夏五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文明礼仪?
如果没有了考试
篇三:《如果没有作文》
如果没有作文{假如没有考试作文}.
如果没有作文(一){假如没有考试作文}.
如果没绿色将会怎样呢?如果没绿色就没有人类,放眼望去是无边无际的沙漠,人们没有家了,因为没有树,土地沙化,洪水泛滥冲毁了人们辛苦建的家园。人们没有粮食充饥,在无助、沉中死去。这就是自然带给人类的惩罚,有句话说得好:“养育人们的是自然,改造装点自然的是人们”。
大自然就像一位慈祥、善良的母亲,辛苦养育了自己的孩子,养了他们一生,可这些孩子不但不去报答她、不去保护她,反而不断向她索娶加害于她,这能不让她痛心吗?人类非但不知悔改,还更得寸进尺,无节制地开采自然资源、砍伐林木,使草原、水域附近的土地沙化,这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讨苦吃。洪水一旦泛滥,将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伤害。{假如没有考试作文}.
人们却洋洋得意,为了眼前的利益来挖坑埋自己,真是可卑悲。再说,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如果人类的贪婪使世界没有了绿色,那么从哪里去摄取有机物?动物排出的不会消失,没有植物提供氧气,人们不能呼吸,世界就不再会有动物了学过生物的人都知道,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的人为了使家中的空气新鲜,都在阳台上种花。试想,把人装在一个不透气的大罐子里,一会儿就会因为缺氧而死亡,因为罐子里充满了他呼出的二氧化碳,人的呼吸需要氧气。
如果连同几盆花和人一起放进去,那恐怕就不会死了,因为有花为人提供氧气,如果没有绿色,就没有小动物,生态不平衡,人类也会灭绝;如果没有绿色,世界上就不会有各种色彩,因为各种颜色都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如果没有绿色,就没有人类,因为人类需要有机物,需要氧。人们应该保护自然,为大自然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在这个地球上长期生存下去。
世界上如果没有了绿色绿是生命的象征。但是,随着人类的不断破坏,地球上绿色正在慢慢消失。
如果没有了绿,那世界上将到处是一幅凄惨的画面。生命枯竭了,再也不会听到娇小可爱的黄莺在唱歌,再也不会看到各种颜色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我们只能听到:风儿在悲惨的向天空诉苦;最后几片枯黄的树叶随风飞到半空,然后又无力的落下
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绿,空气就会变的污浊不堪,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美好的绿色家园。
如果没有作文(二)
大人总以为做个小孩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用做,可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却完全不这么想,做个小孩真不容易。在家里,一有什么错误,大人就唠>唠叨叨地骂开
了,而大人犯了错误,大人就互相安慰一下了事,太不公平了!我就常常想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大人,会是什么样?
如果没有大人,就没有老师,那我可不愿意。又没说不要知识,老师照样要,但要年轻的幽默的,这样更容易让师生互相了解。中午回家,没人煮饭,早上没吃中午还能不吃?都11点半了,还能“兴锅动刀”地做一桌?不能嘛。所以泡一包方便面,吃了,万事大吉。
到了晚上,又吃泡面。该做作业了。“天哪!这题怎么做?”“我的上帝!今天我死定了!”“妈,倒杯茶水。”这是习惯,都成了家庭“顺口溜”,现在只好自己“出马”,说不定做完时已经11点或12点了,再洗个澡,刷个牙,笛子也不用吹了,倒头就睡。第二天早上肯定懒懒的。要么就以最快的速度做,数学计算用计算器,语文是抄书,做完作业洗澡刷牙,不用听爸爸妈妈的唠叨声。突然,脑门一阵冰凉,原来是我睡觉不老实,头撞上床上的隔板了。嗨!原来正在做梦。{假如没有考试作文}.
如果梦变成了现实我会变成自由人,但也未必就是好事,本人还没有自立的本领嘛,麻烦事肯定不少。算了,不多想了—继续睡。
如果没有作文(三)
你是我的生命来源,你是我的一切,你是我挚情的人。
如果没有你,也就没有我;如果没有你,也就没有新生命。你是养育生命的场所,能否成功养育新生命的关键就在于你,你的安全就是我的安全。你怀着一个大肚子,大肚子里有一个脆弱的我,较小的我。你艰辛的养育着我,坚强的忍着痛苦。你是多么的伟大啊!你扞卫着我的一切,我真为你担忧,也为你敬佩。
如果没有你,以后我的生活就比较乏味;如果没有你,以后我就没了前进的动力。我的生活不能没有你,因为,你的鼓励是让我前进的内在动力。我的一切不能没有你。你就是我的一切。包括生命。
只要有你,我的生活就能继续,我也会照顾你,关爱你,就像我小时候的你一样。
你关爱我,让我感到>温暖;你关心我,让我感到快乐。
如果没有你,我的一切也仿佛在逐渐消失。不!我的生活离不开你!
你养育我,关爱我,呵护我的成长,锻炼我的身体,增加我的营养,培养我的性格,为的就是让我将来健康,安全,有出息。我也不会让你失望的!我的振作起来不能让大家小看我,我要拿出真正的实力,为你争光,为我的将来而努力!
我只想说:“谢谢你的关爱,我会努力的!”
篇四:《假如没有考试》
假如没有考试
考试是每学期必不可少的一次测验,总成绩很大程度可以了解你本学期的学习情况。学习好的同学总希望尽快考试,考个好分数,让父母奖励自己,让同学佩服自己,利用考试来见证自己的实力;而学习差的同学则希望尽量避免考试,因为他害怕自己的成绩,害怕自己由于成绩不好被父母骂,更害怕自己由于成绩差而让同学瞧不起,因此他们的最大愿望是不要考试,“考试”两个字对人的影响和给人的感受会如此不同,那让我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没有考试,同学们会怎样?
假如没有考试,可以卸下同学们沉重的包袱。上课时,同学们不需要专心的听讲,可以看漫画书,随意做任何事,老师也不会责怪你,去钻研困难的作业,更不用做笔记,整天都随心所欲的玩了再玩。以前好久才能玩一会电脑,这些日子里每天都可以享受,该做作业时,随便应付了事,既不会耽误玩耍的时间,又不费脑力。简直是一举两得。前仆后继呀,这样舒服的过日子,何乐而不为呢?
假如没有考试,可以不接受家长的批评。比如到了考试时间,如果考砸了,很丢人,在开家长会时老师会把全部实情告诉父母,父母岂不是会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的批评同学们吗?原本结速了负担重的考试,迎来了一个快快乐乐的假期,就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抹去,这个假期将是父母的“愤怒只假”,同学们整天挨打挨骂,损伤了同学的自尊心。没有了考试,也就没有分数。也就没有了父母的责骂,假期里不用整天在家里,可以无拘无速的嬉戏,多好呀! 假如没有考试,同学们就不会自责自己,会贬低自己。当学习好的的同学领到奖状时,这些学习差同学会在人群中抬不起头来,导致自欺欺人的后果。没有了考试,同学们还可以发扬自己的其它优点,让大家刮目相看,和大家友好相处。
没有了犯难的考试,那肯定好。但是没有了总结性的成绩,家长就看不到孩子的进步或退步,其实学不到丰富的知识,长大了就成不了才,只会一事无成。一败涂地,考试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是调整好自己克服困难的心态。
篇五:《2012泉州中考满分作文:如果没有他们》
2012泉州中考满分作文:如果没有他们
曾经想过如果没有他们的话,会有多么自由,就再也没人管着我了。但是失去了,又会使我更加懊悔,于是,我学会了慢慢适应他们的啰嗦,习惯享受他们给我不一样的爱。
如果没有他们的话,我就可以无拘无束的做自己想做的事,疯狂地玩个痛快。不用担心回家会被骂,也没有那么多的“不行”,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美事,光用想的都要偷着乐了吧。也对,没有那一堆烦人的话。看电视看到睡着了为止,吃零食吃到肚子塞不进,玩游戏直到不耐烦,如果又没人来说你,岂不亦乐乎?
但是如果没有他们,我却感到了空前的孤独,偌大的屋子,只剩我一个人,就算玩得再快活,也感觉不到以往的快乐。我清楚地意识到心中一片空虚,好像少了什么似的。我明白了,这个家就再也没有那种幸福与安详了。
我还记得每个寒冷的冬天,总是有一个人早早地为我准备着热腾腾的饭菜,总是有一个人不厌其烦地说着一些话,虽然听起来很厌烦,但是其实我一直都明白,这些话都是因为关心我才会讲出来的。在烈日下,寒风中,也总是有一个人,为了我们,在辛勤地工作着,难道我会不明白他们的辛苦,难道我不会无比心疼吗?每一个天气转凉的深秋,都还是他们不断地叮咛我,还帮我披上暖和的衣服,这股暖流使我感到无限的力量。
因为如果他们能够多花一点时间去了解我,多一点时间去关心我的话,就不会对我一无所知。我也不会什么话都不敢对他们说了。我们之间缺少了沟通交流,难免我们之间会有代沟。所以我想做什么事他们都不清楚,结果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地阻止我,使我常常很伤心。于是我才开始盼望着他们不在的日子,盼望着自己一个人在家。
我又何尝不会像帮他们分担家务,我也知道他们有多辛苦,我也承受了很多的压力,我也很难受,你们关心过我吗?我睡得很晚是因为我的睡眠已经严重不足了,你看见过我在夜里痛苦地辗转反侧吗?我不想失去他们,虽然我有时候很伤心,很想他们消失,但是只要想到他们对我的爱,我就开始后悔了。 如果没有他们,虽然我会得到短暂的快乐,但是我失去了被关爱的感觉,我相信他们还是爱我的,我相信没有他们我会更伤心的。我希望他们能够多关心我,我何尝不想要和你们在一起享受幸福美满的家庭。爸爸妈妈,我不能没有你们,我终究还是爱你们的。
希望你们能够多陪陪我。
篇六:《假如没有》
假如没有
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遍了神州大地,几乎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然而在喜欢逻辑分析的好事者看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则是一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这并不是说在逻辑上存在什么毛病,而是,由于它所描述的对像是已然事件,和历史事实一联系,总感到有些别扭。
其一,共产党和新中国在今天已经是既成的事实,再假设它们没有,究竟有多少意义呢?
莎士比亚说,历史就是一部戏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舞台上,中国共产党无疑是主角,演出也已经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在有人又要假设她没有,就像主角突然出走,看这出戏还如何演,以此突出主角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是这样的话,预料的结果有三:或散摊子,或者改变剧情,或者有新人顶替,继续演下去。
倘若真的没有共产党,那自然不会是新中国,还是旧中国,如“党国”。既然是“党国”,这一假设也就不存在了。这一假设将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隔绝开来,好像共产党是天外来客,专门来拯救灾难深重的劳苦大众,却和人民毫不沾边。事实是那样吗?不是。中共也是中国人民一分子,她的一切都来源于人民群众,党经常用“鱼水关系”比喻党群关系和军民关系。但如果说鱼是水的救星,肯定会被斥为本末倒置、胡说八道。 表面看来,共产党在中国产生似乎是一种偶然,其实不然。自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迫使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不断探索救国之路,前仆后继。孙中山被誉为“伟大的先行者”,共产党则是后继的一代。她是马列主义与青年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大地上生长起来的参天大树,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
其二,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民主革命和民族独立解放的胜利,确实来之不易。它需要全社会各阶层的努力,不是单独一个党派的力量所能达到的。否则,这个判断就可以变为“有了共产党,就有新中国”—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如果说新中国的建立需要的功力为100分,那么,共产党可占60分,其它党派团体合占40分。但是,若缺少了这40分,哪怕10分,革命也不会取得成功。转换到逻辑上就是,“没有其它党派,也就没有新中国”。与此相比,“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判断并没有凸显共产党的重要。因为,有了共产党,不一定就有新中国。
为了显示某物的重要性,用“没有A,就没有B”的判断似乎最有说服力。其实,仔细一分析,这种论断最没有力量,因为它缺乏比较。没有比较,又怎能说明其重要性呢?美国的航天飞机上有成千上万个零部件,只要一个出了问题,哪怕是一只小小的螺丝钉,也会导致整个发射失败。你可以说,没有合格的螺丝钉,就没有发射的成功。但是,你不能说,一个螺丝钉和一个芯片的作用同等重要。因为它们的价值和用途绝不相同。造物主在设计世界时就有所偏向:要成功,就必须每一部分、每个环节都过硬,百分之一百;否则只要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归于失败。造物主就是对成功如此苛刻,对失败又格外宽容。如果说失败只需要一点,所谓“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那么成功就需要千千万万。这种不对称和不平衡性早就被前人发现了。古人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上升总是比堕落困难,破坏总是比建设容易得多。人的能力也因此显得“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毁树容易植树难。新中国的建立,没有共产党不行,没有其它民主党派行吗?也不行。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共产党能行吗?也不行。缺一不可。只是在各派力量中,共产党的贡献最大而已。他们不就是想说明这一点吗?为了说明这点,用“没有,就没有”的判断,又能说明什么呢?这不过是个必要条件的假言判
断,无A就无B。事实上,由于条件不止一个,同样也存在无C则无B,无D则无B,无E则无B的判断。所以,无A则无B的说法并不能突出A比其它的因素更重要。 一个木桶由多个木板拼成。木板有长有短,其盛水的容量取决于最短木板的长度。你能因为它最短而忽视它吗?中国民主革命的成功,取决于各个爱国民主力量的合作。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弱小之时,更显示出合作的重要性。例如,通过两次国共合作,取得了北伐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同时,共产党也壮大了自身的力量。为此,毛泽东将统一战线列为三大法宝之首,绝非偶然。
对上面的分析,“没有”论者多半会摇头,他们还要絮絮叨叨,喋喋不休地辩解,甚至会指责对党不敬云云。不料,旁边却早已惹恼了不耐烦者:死了张屠夫,我们就得吃带毛的猪吗?或者是,缺了谁,地球也照转。一句话,就把“没有”论者噎得直翻白眼。本来嘛,已经存在的东西偏要讲它没有,就如同一个人已经功成名就,好事者偏偏要假设人家没有出生,岂不是自找别扭,庸人自扰?这要在“文革”期间,说不定会被眼光敏锐的革命小将发现破绽,定一个“反党”的罪名也未可知。
不知为什么,我们的国人总喜欢作这种“没有”的假设。例如,电视剧《武则天》的片后主题歌中唱道:“如果这世界上没有了女人,那男人也”男人当然也会没有。因为男人是女人生的嘛。如果女人都自杀,克降技术又不成熟,男人们即使能存在一时,最后也不免绝种。可问题是,女人们是否都愿意上吊自杀?
记得一九七六年华国锋在悼念毛泽东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若没有毛泽东,我们至今还在黑暗中摸索。在那个个人崇拜气氛浓厚的时代,这种评论太普通了。若按照这种逻辑推论,没有毛的父母,就没有毛泽东;没有毛的祖父母,也没有毛的父亲。如此上溯,没有毛太公,就没有其子孙,更没有毛泽东,那我们应该感激谁呢?
其次,片面强调某某的重要,就会贬低其它的作用,割裂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如歌颂毛泽东,无形中就降低了其它领袖的地位和作用,变得无足轻重。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就不会成功;没有十大元帅,革命能成功吗?也不会。这正如一个人身上的五官,各有分工,缺一不可。
其次,按照这种逻辑,就会推出荒谬的结论。如,没有毛泽东不行,那么,没有孙中山能行吗?也不行。依次类推,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缺了谁能行?这买际上是变相地鼓吹“英雄创造历史”。
我们可以照此推论,假设没有毛泽东,假设没有邓小平,如果没有孙中山这是对中华民族有巨大贡献的伟人。反过来,还可以假设,没有蒋介石,没有袁世凯,没有西大后,没有会如何。辩证法认为,事物存在相反相成。破坏封建道德的首先是那些统治者,而统治者的腐化愚蠢恰恰为革命提供了靶子和炮弹。如此一来,我们岂不是也要感谢他们?产生一个伟大人物,大家感到幸运,如沐天恩,歌功颂德,唯恐不及;出现—个暴君或独裁者,人人自叹倒霉,却又无可奈何。
在国人的思维习惯中,任何事物似乎只有白与黑、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有与无这种简单判断,从未有轻与重、大与小、长和短、高与低这种较为精确的比较。若要比较一下两者的轻重,很快就转到“有与无”的判断。例如,有人称“武器不管多么现代化,如果离开人的使用也是一堆废铁”。九五大专辩论中,有一次辩题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哪个更重要”,正方宣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石头怎么也孵不出小鸡”。辨题的前提肯定是对同一类生命的比较,正方所言简直是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可结果却是正方获胜。辩论不是为了辩明真理,而是锻炼口才和反应能力,怪不得凤凰网站上无奈地称“真理越辨越不明”。要想辩明真理,尤其是“称轻重”的问题,只要大家都遵守逻辑规则,少玩诡辩术,再加以精确的数学计算,甚至做科学实验,就一定能做到真理越辩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