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写一次难忘的安慰的作文(一)
一次难忘的安慰
每个人生活中都得到过别人的安慰,有的是朋友给予的安慰,有的是老师给予的安慰而我最难忘的是一次妈妈给予我的安慰。
记得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我以为我会考得很好,正当我信心满满地坐在位置上,等待试卷发下来的时候,一张打着鲜红的56分的试卷落在了我眼前。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56”犹如一道晴天霹雳,把我的心一下给击碎了。我使劲揉了揉眼睛,再睁开,结果展现在我眼前的仍然是这个大大的“56”。我的心情仿佛从珠穆朗玛峰峰顶一霎那跌倒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最深处。我绝望地想:完了,这次一次会被妈妈批评了。 放学了,我拖着沉重的步伐向家里走去,背上那个只有两千克的书包仿佛变得有两百千克重。到家了,我推开家门,见客厅没人,就神不知鬼不觉地“窜”进了书房。“王曦,考了几分啊?”这话好似一束“冷冻光线”,一下把我定在了原地。“呃—不不错”我怀着侥幸心理答道。“到底是几分呀?”“这个这个我忘了几分了”我被问得快招架不住了。“那我自己看吧!”妈妈说。“不用我我还要”妈妈不等我说完就说:“没事,我就看一下。”完了,这下可没戏了。我只好可怜巴巴地说:“我马上就好,再再等一下”可妈妈还是大步跨入了书房。我只好呆呆地站在原地闭着眼睛等天塌下来。可是,过了很久,我也没听到妈妈的
训斥声,却传来妈妈温柔的话语:“这次试卷有些陷阱,不细心的话是容易错的,没关系,只要吸取教训,下次不犯同样的问题就可以。”说完,妈妈就仔细地开始教我订正。妈妈教得非常详细,没过多久我就全部订正完毕了。
妈妈对我的这次安慰对我的学习是多么重要啊,从此,我做题时细心了很多!
写一次难忘的安慰的作文(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许多时候、许多事情需要我们作出决定:一次赈灾活动,是否慷慨解囊;一次同学误会,是否有勇气说出消除隔阂的话语;别人遇到了生活的挫折,是否发去鼓舞对方勇敢面对的短信;自己面临新的机会,是否能够为自己"悍然"作主……一次次难忘的决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我们永远值得珍藏的记忆。
请以"难忘的决定"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决定的可以是有意义的事,也可以是有趣的事;(2)可以写自己决定要做的事,也可以写他人决定做的事;(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校名及自己的姓名,如需出现一律用"X X X"代替。
参考资料:考试吧
生活中,许多时候,许多事情需要我们作出决定:一次赈灾活动,是否慷慨解囊;一次同学误会,是否有勇气说出消除隔阂的话语;别人遇到了生活的挫折,是否发出鼓舞对方勇敢面对的短信;自己面临新的机会,是否能够为自己“悍然”作主…… 一次次难忘的决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成为我们永远值得珍藏的记忆。请以“难忘的决定”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具体要求略)。
从题目来看,“决定”是关键词,“难忘”限制了“决定”的特征,是要考生写出这个“决定”必须是一个“难忘”的过程。有的考生只注意到了“决定”的内容选择,或者对“过程”的表述过于概括化,没有留意“难忘”必须凸显“过程”,所以才会得分偏低。
其实,需要写好“过程”的何止这一篇《难忘的决定》呢?回头看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我们就不难发现这样相似的命题原型:江苏省2002年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与《难忘的决定》命题要求极为相似。“选择”是关键词,“心灵”限制了“选择”的指向和内容。从阅卷反馈看,考生写偏题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将重点局限在了“选择”的内容和价值上,缺少了“心灵”“选择”的心路历程。“选择”本身即是一个比较和取舍的过程。
其他如2010年辽宁省高考作文《大与小的选择》、浙江省高考作文《角色转换之间》的命题也体现了这一特点。“转换”是核心词,需要内涵丰富的“之间”来突出“转换”的过程。2010年重庆高考作文《难题》与《难忘的决定》更加相似。“难”不仅需要写出“难”在何处,更需要写出面对难题如何应对的过程,这样才能“难”味十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选入的毕淑敏的《我的五样》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从作者的行文思路上看,更多地体现了艰难选择的心路历程。因此,《我的五样》就是中考作文“难忘的决定”的优秀范文。
作文要写好“过程”才有味道,形象丰满、叙事丰富、议论丰厚的作文才有味道。当前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刻画人物性格单一,细节叙事往往变成了概括性叙述,议论说理缺少辨析的过程,这些都让作文味同嚼蜡。那么,如何才能写得丰满、丰富和丰厚,让作文变得有“味道”呢?
一、刻画人物形象力求丰满,让人物性格“别有风味”。
从生活现实来看,人物性格往往是复杂的。从审美角度看,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往往以圆形人物为主。圆形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给读者一种多侧面和立体感的印象。作文也是如此。比如刻画父亲的形象,只写他的严厉,好像显得过于平面化和大众化,脱离不了扁形
人物的呆板和单调。如果让严父有一点性格变化,严厉中兼有柔情,沉默中怀有厚爱,人物形象就变得丰满了。事实上父爱也的确如此。都说张飞粗犷豪放,但是智擒严颜、智取瓦口隘大败张郃,一下子就突破了勇夫莽汉的形象,而具有“粗中有细”的细腻丰满。这一转变,使张飞粗中有细的性格形象跃然纸上,令人难忘。
如果笔下的某个人物从一开始出场到结束都是某种不变的性格,就显得呆板,缺少变化,容易被读者“一下子看到底”,这样的作文索然无味。让人物性格有变化就是一个让作文值得玩味的有效手段。有同学在《这里的风景》中这样写班主任:先从学长那里了解到他是学校出了名的严师,后来小心求证“无论是上课,还是课余,你总是一脸的严肃,好像天生就没有笑容。”就这样逐渐习惯了班主任的严肃。话题一转,写到拍毕业照,“我们各自拿到毕业照的时候,相互欣赏着,目光不由自主地都停留在了一角,那是你的笑容啊!那是我们一直期盼着的属于你的笑容啊!”严师也会笑?班主任从“不会笑”到“绽放笑容”的转变,表达了对班主任严格的理解以及辛勤付出的感激。这样的叙事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在学生笔下心底掀起了波澜。
二、叙事力求丰富,让有情节的细节“耐人寻味 ”。
叙述的基本特点是在于通过多种表现手法陈述其“过程”。人物活动的过程,也是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所以要突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才能使叙事耐人寻味。“难忘的决定”和“心灵的选择”两个作文题就属于这种类型。如果没有“难忘”的变化过程,没有选择和取舍的“过程”,事件就显得单薄,有骨无肉,难以打动人心。仍旧以毕淑敏的《我的五样》为例,作者巧妙地借助虚拟的“心理测试”连缀成文,将对“五样”取舍的“过程”作为重点,通过取舍之间微妙的心理变化反复渲染,“五样”就显得层次感很强,内涵很丰富,也更加震人心魄了。在作者细腻而深刻的“笔”的引导下,我们可以真切体验到“选取”和“舍弃”的艰难心路历程以及其对人生的启迪,引领我们叩问生命的真谛。这样的叙事扣人心弦,耐人寻味。一学生在《槐花开了》的习作中写道:“奶奶提着篮子,顺着梯子麻利地爬上老槐树,剪下一串串又大又肥的槐花。不一会儿,篮子里就装满了嫩黄的槐花。奶奶剪花时,枝桠颤动,槐花不禁会飘落几朵,有的落在奶奶乌黑的头发上,漂亮极了。我就这样在槐花香中度过了童年。”这个片段既表现了奶奶的劳作过程,也洋溢着我的感激之情。透过字里行间,隐约看到奶奶劳作的身影和喜悦的神情。
叙述了某件事的过程未必就能让作文有“味道”。如果缺少形象、立体、灵动等具有“耐人寻味”的细节来支撑,只会让作文“索然寡味”。好的叙述应该是故事如在眼前发生,动作如在眼前闪动,音容笑貌在眼前浮现。即使只有几笔勾勒,也能像3D电影一样,给人以鲜明的现场感。孟郊的《游子吟》借助“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细腻心理描写,表达了母亲心底涌动出的难以诉说的情愫;张籍的《秋思》借助“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寓于寄家书的细节真切而细腻地描绘出来。这些或以心理描写见长,或以细节描写取胜的写法,都使叙事变得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肖仁福在小说《心腹》开篇这样叙事:“从系主任老师手上接过那本红壳毕业证书后,杨登科离开了待了两年之久的教室。外面阳光灿烂,草木青青。”即使是这种所谓的“零过程叙事”,我们也似乎能够感觉到其“耐人寻味”的叙述魅力。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褡裢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这样的叙述与“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的叙述相比,内涵以及与故事的情节性和具体感更强。不只是简单的时间转述,而是使事件变得具体并且能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提示,比单纯的时间表述值得玩味。
三、丰厚议论的层次,让理性辨析“意味深长”。
议论和抒情类的文字同样也可以通过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变化而使作文“意味深长”。很多文章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往往先从别人的观点切入,然后话题一转,提出自己的见解。如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赞美志愿军战士时先写:“也许还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深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什么丰富的感情。可是,我要说……”作者先从常人的误解写起,然后通过三个典型事例的描述表达对志愿军战士由衷的赞美,这样的议论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使理性认识变得丰厚而有“味道”。
辩证分析可以使论述“意味深长”,因为辨析本身就是对两种甚至多种认识加以辨析并逐步清晰的过程。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中在表现对“拿来主义”的认识时是这样写的:“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一连串的喻证,形象而生动,于辨析中立论,议论中见形象,使理性认识更加清晰而味道十足。
语言表达本身也可以有“有味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玉楼春》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一个“闹”字视听结合,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把红杏在枝头盛开的样子点染得十分生动,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莺歌燕舞、繁花争妍的大好春光。这样融叙于议的词句,难怪让后人反复咀嚼玩味。韩少功在《我心归去》中这样写道:“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一连串的反复运用“法语法语法语”,让读者脑海中立刻产生一个烦躁、孤独、无聊的画面,感同深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