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丧事场景描写800字 描写场景的作文800字

字数作文 zuowen 3浏览

【 – 字数作文】

丧事场景描写800字(一)

第15卷第1期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15No.I

兰塑!至!旦!!竺翌坐堕£塾竺壁!!墅i坐里!生曼堂!壁

坚兰兰塑!

论当代乡土小说丧葬娱尸习俗描写

;^:,‘》o:【吴志凌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文法系,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新时期作家对丧葬娱尸行为的描写反映了中国丧葬所具有的表演与审美功能千年的延续,同时,也突出

了在时代更迭与变迁中人们文化心态微妙的嬗变,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到人们对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认识程度;中国新时

期小说丧俗娱尸描写为提升人性、淳化风俗、建构良性健康自然的死亡文化提供了一种借鉴,死亡描写在新时期作家的创造里获得了崭新而又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神韵。【关键词]

娱尸行为;死亡文化;丧葬;孝道伦理

1206.7

[中图分类号】[文章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1—5136(2008)01—0124—03

在原始社会,人类丧葬习俗有一种歌舞娱尸行为,人们认为人正常死亡是喜丧,所以要跳舞歌唱,原始人还没有生命独立存在的意识,不把死当作生命的终结,

吹手,作为一种祖传的艺术,吴顺子把吹唢呐作为了一

种终身追求精心打磨的艺术,整个身心都沉静陶醉其

中,曲调丰富而多变,曲牌有“雪梅吊孝”、“祭灵”、“雁

落沙滩”、“鲁怀旺”等。《纸马》中的侏儒艺人老高与吴顺子相似,把对唢呐的狂热喜欢作为自己身体的补偿和生命价值的确认,他把自己卑微凄苦的命运吹进

死者不过是以另一种形态——“尸”的方式延续着,死

不过是一种“通过仪式”。①历代文献对治丧期间长歌当哭、蹁跹起舞的“娱尸”礼仪多有记述,五代时有由诸色音声艺人所结团体以士庶丧家为客户的专业演出集团存在,⑦此礼俗至今犹存。林语堂先生在谈到中国婚丧礼俗时曾说,“我至今分辨不出葬礼和婚礼仪仗之不同,直到我看到一口棺材或一顶花轿。”④

由死亡的操作形态即办丧事、祭祀等活动及其实物形态所形成的文化,可称为“丧葬文化”,丧葬文化受死亡观念形态影响制约。∞丧葬文化中的娱尸习俗是音乐、舞蹈、戏剧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新时期作家对丧葬娱尸行为的描写反映了中国丧葬所具有的表演与审美功能千年的延续,同时,也突出了在时代更迭与变迁中人们文化心态微妙的嬗变;小说死亡描写背后

了凄哀的唢呐,送丧队伍中纸马、花轿、哭丧队伍、祥鹿

班子以及小头班子的吹奏大比拼犹如使人在过一个盛大的狂欢节。

以歌代哭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各种各样的丧歌表演穿插在繁缛的丧葬仪式中进行,如人死后,要唱为死者开路的“指路歌”,治丧出丧时要唱开场歌、哭丧歌、悼歌。民间的哭丧歌有不同的种类,可分为“散哭”、“套头”、“经”。如病人断气时哭“断气经”,沐浴更衣时唱“买衣经”、“寿鞋经”等。四丧歌具有悲喜交加、刚柔相济的多重音乐性,当代小说中丧歌的描写体现了“白喜事”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态。莫言

透出生生不息的生活气息,有利于建构健康的死亡文

化。新时期小说将死亡描写的否定性经验化为肯定性的生活情感,由死视生,不断寻求灵魂的安宁拯救与生

《:红高粱》中奶奶的高梁殡描写极为详致,他一面将传

统繁琐的“三跪六揖九叩”丧葬礼节描写以细笔出之,另一方面又对原始野性的“狂欢化”张扬发挥到极致。

命的诗意栖居,体现出对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

一、葬仪祭祀的审美情结

爷爷杀死和尚后进入高密东北“婚丧服务公司”吃杠

子饭,晚清老翰林死了,将棺材抬出七道狭门的绝活成了杠子夫们引以自豪的高超演技。奶奶出大殡时父亲手执长枪,披麻戴孝,面向西南深情眷眷的叫喊,莫言以他汪洋恣肆的感觉和神奇诡异的想象抒发了他对自

丧俗娱尸行为描写以乡土作家为代表,代表作有小牛《上路谣》、徐则臣《纸马》、莫言《红高粱》、李留华《唢呐情话》、徐则臣《纸马》、何继青《哭歌》等。

《唢呐情话》中吴顺子是“走在人前吃在人后”的下贱

由生命精神的理解与向往,送魂上路的“指路歌”没有

了悲痛欲绝的伤感。哭丧歌中的“散哭”,没有什么内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

2007—09—15

吴志凌(1975一),男,’湖南长沙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文法系教师、湖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万方数据

第1期吴志凌:论当代乡土小说丧葬娱尸习俗描写

125

容、曲调限制,在何继青《哭歌》中,父亲死后,姑妈是未见其人先闻其歌:“哎呀呦,我的天/天地之灾寻着

你/为哪彬为哪桩……”她的哭似嗔似骂,“似哭似

喊,似说似唱”,这“悠扬而卷劲、悲痛而壮情”的歌声是一首抚慰死者亡灵更是安慰生者的诗意歌唱。

丧歌产生的精神基础是来自灵魂不灭的观念以及传统的守孝尽孝伦理。张亮采云,“有挽歌,田横之客作薤露蒿里。”又认为,“葬之时有挽歌,见于《檀弓》、

《春秋》、《庄子》、《列子》等书。”@当代作家的丧俗描

写体现了这一民间文化的传承不衰。其绵延原因有,庄严的丧礼是支撑哭丧歌的依托,古朴的孝道伦理是推动哭丧歌发展的基石。此外,哭丧歌自身固有的教化功能、娱神功能、抚慰功能、传播功能及文学、美学、音乐价值也是其发展的原动力。

亲人长逝,悲痛之情触之于心便发之为悲歌,动之于形便成诸为舞。为老人送终起舞的历史十分古远,

《后汉书乌恒传》称:乌恒本东胡一支,其“俗贵兵

死”,人死后送葬“则歌舞相送”。娱尸礼俗中舞是十分讲究的,舞姿内容有表现原始渔猎生活的“怀弓抱月”、“猛虎下山”,表现农事生产的“栽秧”、“两手种油麻”、“水牛抵角”,表现日常生活的“美女梳头”、“美人晾衣”。⑦在新时期小说丧俗描写中,丧葬形质均有所变,《哭歌》中姑妈聘了四十名哭丧妇女,有的哭

夫有的哭儿,表演了一场哭丧大合唱。航鹰《老喜丧》

中九十五岁的李家奶奶死了,当天赏大爷一人守灵与母亲进行心灵对话时,通俗歌手开始演出,人们踏歌起舞,出殡路祭时,民间吹打高奏一曲,男女歌手各献一歌,丧礼成了十足的文艺演出。徐则臣《纸马》中大老刘的丧礼高潮,小头班子里一个十来岁的中学生跳起舞来,与之比拼的祥鹿班子叫燕儿姑娘骑在阿三脖子上跳起了脱衣舞,庄严肃穆的丧礼成了一场闹剧。杨猎短篇小说《哭丧》中,国民因下岗迫于无奈学了一次

哭丧,尔后竟乐此不疲并哭出了名气。一见谁家有老

人去了,心里反会有一种喜悦涌上来,眼泪便训练有素地掉下来了,久而久之,国民在想到一些痛苦艰难的事时反而没有了一点哭的欲望。国民的老父亲去世,作为唯一的儿子,国民跪在父亲的遗体前却呆若木鸡不知所措。这些作品中作家写出了娱尸礼俗的时代流弊和人们原始文化心态的嬗变,在新时期作家笔下,丧俗哀死思亲、慎终追远的合理内核被抛弃,丧俗礼仪在商业社会扭曲变形成了大杂耍,文本中不无作家的忧思。

丧事中的喜庆行为在我国各民族中大量存在,灵魂不灭的观念形成后,丧葬中的喜庆则揉人了取悦灵魂的意味。而丧葬中的悲喜交加的矛盾是出自这样的

万方数据

文化心态,对死者既眷恋又恐惧,既要切断死者与人世问的联系,又要着力保持这种联系。@生之眷恋与死之恐惧的矛盾的审美超越寄托了人们全部的生死观,丧

俗中的“喜庆”是对自己未来死亡的示威,反映了人类

对死亡的恐惧与征服。从原始社会初民对动物埋葬行为的模仿,到丧俗中灵魂观念的注入与宗教意识的形成,再到商业社会丧俗宗教意识日渐淡漠而注入了更多的世俗因素,新时期作家所描写的人们的丧事行为中,人们对丧葬的认知与文化心态走过了一条之字形路。

二、死亡文化的建构反思

死亡是生命的诗意存在,它作为生命的终结,其典型表现形态极易引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理性思考和情感投入。死亡意识进人了文学创作,也就有了它自己独特的生命和风采。关注死亡的背后是对生命的意义的尊重,死亡在新时期作家的创造里获得了崭新而又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神韵。死亡是对个体生命的否定,这种否定又充分肯定了人类的集体生命,如何面对死亡的威胁,这是民族心理等多重合力作用下形成的死亡认知与心理认知。当代小说中丧俗娱尸描写的作品,如小牛的《上路谣》、《举举妈的葬礼》、马金章的《喜丧》、迟子建《热鸟》等作品给我们建构健康自然的死亡文化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视野。

短篇《举举妈的葬礼》写乡村葬礼的始末,作者在亦庄亦谐的氛围中写出生死之间的迷离惝恍,从死的困扰中透出生的执著,小说中“自在”而非“自为”的麻木的一群看客脸上有着相似的被悄悄克制着的欢喜。在此背景下,作者描写了古道热肠、重情好义的龙助妈从直面死亡、眷恋人生到走向澄明的心理历程。天龙对乡间繁文缛节、徒具其表的乡俗不以为然,俨然成为参悟生死的智者,在千古如斯的行礼中看客们敬畏地

放逐了游戏心态,思索起了生死的哲理。小牛的《上路谣》以一种自然健康又不失其审美意味的诗意表

达,叙述了县城文化馆馆长上吊自杀后,为死者诗意深情的唱送。一曲清幽寥远、温和敦厚的《上路谣》,是对亡灵的深情护送,更是对生者心灵的莫大慰藉,让人在美的相伴中涵咏、参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丧事场景描写800字 描写场景的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