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关于城市发展变化的文章 关于城市发展的文章

字数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字数作文】

第一篇:《【文章】城市发展的癫狂时代 2000- 2010》

【文章】城市发展的癫狂时代: 2000-2010 2011年01月19日 20:34:25 文/欧宁

2006年4月7日,北京丰台区花乡羊坊村工作人员带领大批联防队前往下一个拆迁点进行拆迁。甄宏戈摄影。

2000年夏天,我决定离开住了十一年的深圳,搬到广州。作为一个短短二十年时间内建立起来的新城市,深圳似乎遭遇了它发展的瓶颈。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完成了,中央政府的政策开始向上海倾斜。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的城市开发和房地产的狂飙突进使它的土地储备很快见底,深圳不得不继续向北和向东特别是关外寻找更多城市空间。在个人生活的领域,它的单一经济城市的定位,历史纵深感的匮乏,生活风格和文化资源的有限性,都令我越来越觉得它在空间上的迫狭。而同年秋天,上海举办了它的第三届艺术双年展,大量以前未被官方接纳的当代艺术作品开始进入这个大型展览,使它成为一个隐含着许多风向信息的标志性事件。我的迁居行动是试探性的,只是保守地搬到了深圳近邻的广州。两年后,呙中校的《深圳,你被谁抛弃》在网上发表,引起轩然大波。

2001年夏天,在广州的潮热天气中,我和几个助手正在为一个即将在柏林汉堡火车站美术馆开幕的中国当代艺术展“生活在此时”赶制画册。这是文化部首次出资在欧洲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策展人即是2000年上海双年展的策展人之一的侯瀚如,还有时任中央美院副院长的范迪安。7月13日,在我们为画册忙得头昏脑胀时,工作室的电视传来了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消息,我们看见天安门广场上狂欢的人群,脸上贴着国旗,手上也挥舞着国旗,口中大呼,“北京赢了!北京赢了!!”这个消息,不仅为北京,也为整个国家接下来十年的城市化运动安上了一个超级巨大的加速器。9月11日,在画册已经杀青,我们准备赶赴柏林时,纽约世贸大厦双子塔被两架飞机撞毁,那象征着资本的骄傲、城市的野心和人类与天比高的疯狂的摩天大楼轰然倒地,它间接影响了库哈斯为中央电视台新大楼做的设计,后者以一个扭曲的Z字型结构,完成了对曼哈顿式摩天大楼的批判。

这一年的6月29日,青藏铁路开工典礼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和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同时举行,意味着拉萨这座位处高原上的边远城市将要加入全国城市铁路网。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WTO的决定。一年后,中国经济跃上新台阶,GDP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中国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年增长速度达8%左右,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的分量突显。在接着而来的2002年12月3日,经过4轮投票,上海从5个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这一切,均彰显中国正国运亨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领域整装待发,要在通往一个簇新的超级大国的路上全速起跑。城市化作为工业化之后最重要的一项国策,将在这一轮加速快跑中迈入下一个高潮,它将大面积改写中国的城市史。

奥运和世博

中国的城市化运动始自文革后,它的第一个十年以深圳为主角。在一个渔村的基础上用最快的速度创建一个新城市,在世界范围的当代城市史中都是罕见的。深圳初创时的经济模式是“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料装配和补偿贸易),利用它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改变土地性质,在原来的农地上兴建大量工厂,吸纳各地农村的廉价劳动力,承接香港和海外的加工订单。这一模式进一步辐射至珠三角地区,至今仍被一些内陆城市采用。第二个十年经历1989年后的短暂停顿,在1992年后再次从深圳发轫,进而波及沿海城市及大部分省会城市。这个时候中国已经全面向消费社会转型,商业和服务业进一步流行,房地产业则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土地收入变成各地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大量农业用地被不断膨胀的发展商收购,城市扩张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2002年,Richard Florida在美国发表《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很应景地总结了在美国和欧洲等地出现的新兴创意产业,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中国也开始追赶这一趟国

际潮流,并根据“大国崛起”的需要,提出“发展软实力”的策略,各地城市开始加入创意产业的热潮,中国城市化运动自此开始步入第三个十年。

自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在全世界大行其道,全球化的序幕拉开,跨国资本的流动要求打通所有国界,扫除一切政治上的障碍,民族国家的观念开始受到冲击。而现代交通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日渐频繁的国际旅行和网上交流也进一步淡化了各自的国族意识。于是,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城市便日渐成为人们界定身份属性的重要标识,而国与国之间的武力竞争,也开始让位于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竞争。这就是为什么双年展这样以城市为主办单位的艺术盛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开始风行全世界的原因,而奥运会和世博会这样的顶级人类盛会更是被各城市激烈争夺。以大型活动为契机,各主办城市可以吸纳国际流动资本,带动城市建设,刺激本地生产和消费,发展旅游观光业和服务业,这已经成为推动城市复兴,把城市品牌推向国际化的不二法门。自中国加入WTO后,整个国家热烈拥抱全球化,奥运会和世博会两大盛会的主办权分别落入两个最大的城市北京和上海手中,中国由此步入城市发展的颠狂时代。

2005年1月27日,北京市政府提交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获得国务院批复开始执行,它的近期规划主要针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远期规划针对后奥运时代直至2020年。它提出北京总体空间结构为“两轴-两带-多中心”:“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根据传统7.8公里的中轴线(从永定门至钟鼓楼)向北延伸而成的25公里的新南北轴;“两带”指“东部发展带”和“西部发展带”;“多中心”包括八大城市职能中心。其中的一个职能中心奥林匹克中心区便设在传统中轴线以北的区域,包括多个奥运场馆和设施,如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馆(水立方)、国家体育馆、国家会议中心、奥运村等。这些奥运场馆和设施早在2002年就开始采用国际竞赛的方式,邀请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机构参与设计。作为北京奥运会主会场和开幕式所在地,国家体育场最后由瑞士的赫尔左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夺得设计权,他们的“鸟巢”方案准确地表达了中国“和谐社会”的国家意志,并创造了既富中国特色又具当代精神的夺目形式美感。

奥运会被视为一次千载难逢的展示中国实力的机会,因此,众多大型标志性公共建筑要赶在它之前完工,奥运建筑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除了实体展示,中央政府还抓住奥运这一事件在其它方面进行布局运筹,其中一个重大举措是在2006年11月4-5日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国一直把投资非洲当成一个重要的经济和外交策略,利用过去援助非洲所积聚的感情基础,中国大量介入当地的基础建设,甚至要把深圳的经验引入非洲,在那里设立多个经济特区,通过激活当地的经济来换取各种资源,并在外交上与非洲各国结盟来抗衡美国。事实上,来自中国的热钱和中国政府的灵活手腕早已把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组织的势力迫出非洲。在奥运前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可以说是中国“反向全球化”策略的一次盛大宣示,与此同时,北京也正好藉此来演练对多年来令人头痛的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方案,为即将到来的奥运作准备。在论坛期间,北京封存50%以上的

第二篇:《经济聚焦-关注城市协同发展-系列文章》

交通一体化促进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但行政分割、地方利益仍是障碍 长三角一体化 还得通经脉(经济聚焦·直击改革前沿·关

{关于城市发展变化的文章}.

注城市协同发展①)

本报记者 郝 洪 姚雪青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19日 10 版)

编者按:近期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持续升温,具体方案尚未出台,一些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却先热了起来。京津冀一体化的目的显然不是炒作房价,而是为了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

因此,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必须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去认识,起步时就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而长三角、珠三角和国外一些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起步比京津冀早,遇到的问题、积累的经验都能够给当前提供借鉴。为此,本版组织了系列报道“关注城市协同发展”,今天推出第一篇,先把目光投向长三角一体化。

长三角城市第十四次市长联席会议日前在盐城召开,“自贸区效应”成为与会30个城市市长热议的话题。而20多年前,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也是长三角地区市长们热议的话题。不同的是,当年,市长们谈论的是市场对接、产业转移。

从1992年长三角15个城市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到今天的长三角城市30位市长联席会议。20多年间,长三角一体化已经取得了哪些成就?还有哪些困难?长三角一体化如何跨过深水区?记者采访了相关各方。

交通一体化先行,跨省轨道交通突破行政边界

“长三角一体化成果首先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例如高速公路铁路网、城市间快速交通、实行多地之间公交相互刷卡等。”江苏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宋林飞介绍。

2013年10月16日,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延伸到江苏昆山花桥。从花桥站出发,约1小时即可进入上海市中心,票价仅为7元。这是我国首条跨省市地铁线路,而全国其他地区也有提出跨省市地铁建设的设想,但至今都没有实现。“如果不是政府间的主动合作,两个分属不同行政区的城市很难融合。”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郁鸿胜说。 现在,铁路上海站每天开行高铁动车超290对,白天,平均3分多钟一趟。从上海乘高铁到苏州,最快仅23分钟,到南京67分钟,到杭州45分钟,到宁波67分钟。

今年3月1日,上海至南通铁路控制工程——沪通大桥正式动工,沪通铁路建设拉开序幕,建成后,上海至南通不到1小时。

立体交通网络,将这片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连成紧密的共同体。“基础设施一体化实际上是经济效益一体化。”郁鸿胜认为。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部分地区协同发展仍不足

交通一体化促进了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目前,长三角地区内部产业转移、集聚已相对成熟。”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军说,“江苏宿迁地区60%的外来资本来自浙商。”

产业的转移、集聚,重塑着区域内的产业分工格局。

今年3月初,鱼跃医疗宣布,有意接受华润抛出的医疗器械产业55.51%的股权,拿下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并购案背后,是长三角区域越来越细密、专业的分工。

长三角地区聚集着全国近1/4的医药公司,上海专注于以专利药为目标的药物研发和生产,浙江则主营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以鱼跃医疗为龙头的江苏优势则在医疗器械。

长三角在区域整体产业布局上开始呈现一个相对合理的空间产业结构分布。以上海为中心,由内向外,长三角区域服务业比重梯度下降;与此相对应,第二产业比重则由内向外梯度上升。“由此可见,基于区域一体化的长三角地区的整体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过程中。”陈建军说。

同时,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也迫在眉睫。特别是上海周边的地区仍面临协同发展的障碍。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福象认为,上海在提升其国际高端服务业中心地位的同时,并没有将相关的高端制造环节向外转移,这样,江苏以研发服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智慧服务业难以获得上海诸多跨国公司总部集聚的外溢效应,江苏制造业的品牌竞争力提升必然会受到很大限制。另外,江苏制造业的进出口贸易不少要通过上海跳转进行结算,使得江苏苏北沿海港口城市长期受到制约。

吴福象建议,在总部经济与工厂经济空间分离条件下,尽可能降低总部区域对工厂区域在税收上的侵蚀,同时在重大项目投资方面,应实行跨区域的深度合作。

从经济要素一体化到制度一体化,挑战深水区还需加力

“长三角已经走过了区域一体化的第一阶段,即经济要素一体化,实现了人流、物流、技术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聚集和辐射。现在,长三角区域进入到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即制度一体化,是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五位一体"的一体化。”郁鸿胜说。

“这个阶段,长三角区域面临4大挑战:区域发展战略整合,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城市化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的共同治理。”陈建军说。

长三角区域两个重大国家战略规划是,2008年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而

长三角三省一市,上升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已经达到十多个,占同期国家公布的区域战略规划约1/3。

但是,目前除了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规划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合作产生了积极的正能量外,不少规划的跨区域联动效应并没有很好地发挥。

在区域协调、产业转型、环境治理、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长三角一体化仍面临不少困难,“现阶段经济管理体制机制、政绩考核等因素作用下,行政推动色彩较明显,地方保护及恶性竞争的现象还没有完全消除。”宋林飞认为。

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省区域发展研究会会长张灏瀚说,“长三角要改变数量型增长、引资型增长的思维惯性,由创造生产力到创造消费力的历史转变。而这些,需要在财税体制、分配体制上的制度设计。”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葛守昆研究员也认为,行政分割、地方保护主义仍然是影响一体化合作的障碍。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步入深水区之际,必须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打通经脉才能加大联动力度。

距离的接近、市场的开放驱动着融合,但特殊利益让地方政府难以割舍 珠三角一体化 仍须破壁垒(经济聚焦·直击改革前沿·关

注城市协同发展②)

本报记者 贺林平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20日 10 版)

广东地方媒体不久前刊登了一则新闻,讲的是该省出台一个红头文件,提出“统筹推进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新型城镇化,推动珠三角"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都市区融合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虽然只是小小的“豆腐块”,却再次明确了广东省的态度,给人以憧憬。

不过,仅仅几天后,珠三角两个挨得最近、也被认为最有融合前景的城市广州、佛山,却相继传出消息,听来颇为意味深长:首先是广州搁置许久的“限外”有了时间表——2017年底前,对长期在本地使用的外市籍中小客车,在高峰期进行适当限行;又过几天后,佛山市副市长许国在一次座谈会上透露,佛山一环高速化改造已获省政府批准,意味着这条免费通行近8年的快速路,将实施全路段收费,但本市籍约130多万辆车(已交了本地年票费)却可免费通行。

这两件事,摆在“珠三角一体化”这个大背景下考量,令人五味杂陈。

珠三角,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域之一。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惠州、江门、肇庆9市,以占广东省不到30%的土地面积,聚集了50%的常住人口,创造了超70%的生产总值。长期以来,距离的接近,市场的开放,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驱动着珠三角的

第三篇:《对城市文化的历史启迪与现代发展》

对城市文化的历史启迪与现代发展

1、城市文化解读

1.1 历史的启示

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曾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对在1871年~1951年共80年间发表的各类文章进行了统计,发现对文化所下的定义达164种之多。可见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因而对其的认识众说纷纭。

查阅我国的《辞海》,对文化的解释也有两种。第一种解释认为,文化是指人类的生产能力及其产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第二种解释认为,文化“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我国学者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

从各种对文化的不同定义和研究的情况看,笔者认为作为社会现象而存在的文化有3个基本特征:①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东西,即通常说的:文化就是“人化”,是人类本质的对象化。②文化具有群体性,即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个人的行为。文化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被群体所共同遵循和认可的行为模式,是维系人与社会的存在关系的最本质的深层结构,是作为人的社会生存的类的本质的对象化。离开了人类所共同创造的文化,个人将陷入绝境。③文化具有历史承传性。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人类创造物的聚合体,每一代人既传承了历史积淀和遗存的物质、精神财富,又为后人的承传添加自己的创造物。在每一个时代生活的每一个个体和存在的每一种社会活动,都无可避免地会从文化模式的深层结构上受到历史所给定的生存方式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不管人们是否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必将面对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的生存挑战。鉴于以上对于文化的认识,笔者认为,作为存在于社会的人,对待文化应当有3个最基本的态度:①应当有所作为,有所创造;②应当在社会的框架下,发挥主体性的能动作用;③应当既植根于历史,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

1.2 作为文化现象的城市

可以说,迄今为止,城市是人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所创造的最大的文化聚合体。城市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它的文化特征。

(1)城市首先是人类长期文化创造活动的结晶。

城市是人类文化积淀的物质形态,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聚集了各种不同形态的文化特质的承载体。作为一种自然界的存在之物,人与动物的最大差别,在于人能够在自然界留下其行为所造成的不可磨灭的印记,即人可以不断地创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东西。人类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而人类所创造的众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样式,几乎都可以在城市中找到。城市中的一切,就是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的体现,是人类现实性生存的对象物。城市的建设活动,是人类为改善生存状况,为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而进行的一种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活动。城市的发展史,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的文化发展史中最重要的篇章。城市在其发展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现象,也现实地反映出了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文化本身所存在的悖论。

(2)城市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

城市是人们各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载体。城市的建筑、道路、桥梁、公园、广场等各类空间,不仅是人们衣、食、住、行的生存空间,还是人们进行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活动的主要场所。自从城市产生以来,城市作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物质及精神财富密集的人类聚居地,其社会功能的演变已走过从以政治为主,到以经济为主,再到以文化为主的发展历程,城市的文化功能日益强化和凸显。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城市中的各类文化活动,就像“信息爆炸”一样产生了聚合和裂变,并且这种现象与日俱增。

尼葛洛庞帝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说:“未来将是个终身创造、制造与表现的年代”,“人类的每一代人都会比上一代更加数字化”。那么,应当说,未来将是个全息文化的年代,人类的每一代都会比上一代更加“文化”。

(3)城市是文化的基因库。

城市不仅是每一代居民现实生活的场所,还担负着传承历史文化的功能。在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之间,生活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关于城市发展变化的文章 关于城市发展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