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第一篇:《2013福建卷作文分析及例文》
福建卷
【真题回放】
阅读顾城的《忧天》一诗,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分析点评】
一、难得一见的“好材料”
今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材料”为顾城的诗 《忧天》,算是多年来难得一见的“好材料”。仍是“供料作文”题型,“供料作文”逃不掉的是“材料”的片面、简陋,以至虚假、杜撰;逃不掉的是命题者“命意”(显性或隐性),考生“被立意”。但由于这道题所“供”之“料”是诗歌,内涵较丰富,属于“半隐性命意”,诗中阐明了作者“一半”的观点:“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拒绝这种‘自由"就是显性“命意”。
另一半“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是“隐性”的“命意”。就“命意”而言,“隐性”的优于“显性”的。考生要理解该诗的半隐性内涵,才可能较好地“选意”或“定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到了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发现力、概括力、选择力。 其次,该诗之意是“二元对立”的,较去年“人生的赛跑""”只讲要跑得快的片面性要好。该诗的规定性较丰富,可以发掘的空间较大。这些都是该题值得肯定之处。
二、命题知性与理性兼具
总体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不错,材料充满诗性,同时蕴含理性思考,展示了多元的矛盾关系。而矛盾是议论分析的基础。知性与理性兼具,避免了考生在写作时空洞抒情。 对考生来说,能否透彻、到位地理解材料的深层意义,决定了其作文水平的高下。一般考生可能会关注到流星与树根、天空与地层、理想和现实的这几组矛盾冲突。层次高一些的考生会关注到流星如果没有地球引力,在空中就会无依无附,没有束缚(“自由”)的代价是
没有归属等更深层次的内容。
浅者见其浅,深者见其深。如果只看到流星,没看到状态、原因等对比,或与材料有所偏离,写不出高分作文。只有贴近材料,全面还原和揭示材料的多对矛盾,分析、思考得更为深入,分数才会更高。
三、审题关键在于抓意象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延续近几年的“新材料作文”题型,保持了试题的稳定性,考生临场容易发挥。
此类材料的审题关键在于抓意象,析主旨。诗中的“流星”、“树根”实际上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诗歌的重点是在后面几句,“我要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它体现了“我”的人生价值取向,抓住它就可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命题者的意图。
考生据此可以顺向从“树根”的角度写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找到精神依托,实现自我价值;也可以逆向从“流星”的角度写愿做一颗流星,哪怕无依无附,也要追求闪亮的瞬间,以短暂的生命划出美丽的风景;还可以从“无依无附”、“深深扎进”等关键词联想到现实中的种种 “无根”与“有根”的选择取舍,等等。
【佳作展示】
守望心灵的月亮
福建一考生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题记
总觉得,最美的树,要在厚土里扎根,在风雨中坚挺,在喧嚣中独立,写葱郁的文章,做笔直的栋梁。
人也一样。大写的人,要守住做人的根本。厚德载物,笃实淳朴,心宽有容。觉人之诈,不形于色;受人之侮,不动声色。面对各种权谋与诈术,依然能够保有最初的纯净、善良与正直,不为黑暗所侵,不为流俗所动,始终坚守着自己最朴素的心。
当今社会,诱惑太多,汲汲于富贵的计较与谋算时常上演,且往往会在短时间内使人获利。因此,慷慨大度的退让与善良的成全似乎便受到了功利主义者们的颇多质疑,而这些做人最不可或缺的品质,也正在惨遭这一群体的摒弃。
可是,人之为人,如果失去了这些根本,世界又会成为什么样子?若没有了这些,便不会有十二岁的小女孩何 在坦然面对死亡的同时还不忘帮助他人的善举,便不会开启一个有爱的未来;若没有了这些,也不会有高淑珍以泥土一样质朴的心十几年如一日为一群残疾孩子遮风挡雨,撒下辛苦的种子让爱长成参天大树;同样不会有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孩子们
上的最震撼人心的一课……人性之中,一旦失去这些根本,整个世界便会失去太多真、善、美,天地便不会有爱,人间亦不再有情,灰灰漠漠的生命里便不会有暖色,苍苍凉凉的故事里亦不会有温情。大千世界,便纵有再多的物质上的繁华,可人与人之间,却唯有冷硬如寒冰的壁垒横亘。
所以,坚守自己做人的根本吧!让心灵生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里,厚德载物,善良宽容。这是一种修行,人性的自我坚守与磨砺会教会我们不必勉强与扭捏,用一种淡然的心态来面对人生里的沉浮,用一种独立的姿态来对待外界的各种诱惑。如此,我们面对俗世纷争,便会拥有处之不惊、淡然以对的从容;便会有直面心灵、毫不动摇的坚定和无怒无怨、勤恳努力获取成果的踏实。
《菜根谭》中有句话,一直很喜欢:“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是的,或许汲汲以求各种势利繁华、不断动用各种阴谋诡计的人会有短暂的名利上的荣华,可这些转瞬即逝,恰如流星。我只愿做一棵树,扎根厚土,在清风夜拂中看守好自己心灵的月亮,在明媚灿烂的白天里沐浴阳光,洒落阴凉。
【点评】
考生紧扣材料,由树及人,进而写到人生,写到心灵,举例论证,事例丰富,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章有如下几个突出亮点:
(1)铿锵有力,长于说理。作为议论文,本文的说理可谓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从古训到现实事例,从人生感悟到心灵守望,环环紧扣。
(2)事例详实,引用得当。在举例论证上,选用了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的事例,具有典型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事例后面议论恰当,不会使人感觉烦冗。《菜根谭》的名言用在结尾,切题的同时又使文章显得古雅厚重。
守望千年的美丽
福建一考生
又是一年端午,又是粽子飘香时。算来端午节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想我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遗留太多的美丽下来了。单就文学一脉而言,从《诗经》到《楚辞》,从先秦散文到汉赋,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便足以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华宏阔的文化精神和
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更别说还有曲艺的优美,国画的空灵,茶文化的高雅,各种器具各种建筑的精致……追寻我们的文化之根,那种传承千百年的美丽常让我们觉得它们美令人无所适从,目不暇接。
可惜,这种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美丽似乎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敢于破格、日新、造世界、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中国青少年正在为追寻思想上的“自由”而努力远离传统带来的“束缚”,我们的成年人也在努力为他们搭建这样的平台。于是,我们青少年的英文、韩语流畅无比却看不懂一段文言文;我们会写漂亮的英文花体字,却不会拿中国的毛笔;我们喝着咖啡、可乐,却忘记了曾是世界级奢侈品的中国茶;我们吃着肯德基、麦当劳,却忽视了营养丰富、色香味俱佳的中餐;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却被韩国人拿着我们的端午节去申遗;我们看着美国大片、韩国电视剧、日本动漫,却忘记了曾经让世界惊诧的中国水墨动画;我们狂热地学习外国文化礼仪,盼着孩子出国留洋,可外国人却纷纷建立孔子学院要学习中国文化……
正因为如此,传统文化的缺失日益严重。可这种缺失,并没有给我们带走发展中的束缚和带来真正的思想解放的自由。恰恰相反,这种无所依附的“自由”让我们感到的是无所归依的彷徨。放眼看去,小学生对传统美德的了解仅限于“勤俭节约”,成年人不知道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主题内容,不了解中国典型性人格的核心——怎样做谦和好礼、勇毅力行、孝悌仁爱的中国人,这些问题,正在因为我们文化根基的缺失而让我们茫然无措。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的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让我们知道如何做人做事。所以,让我们扎根民族文化的厚土,守望那千年的美丽,拒绝无所依附的“自由”,给自己一个宁静踏实的精神家园。
【点评】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来诠释流星的“自由”和树的扎根。只有守住自己的文化之根,精
神上才能有所依附,才会建立起宁静踏实的精神家园。角度准确,材料丰富,极具说服力。
(1)深思熟虑,找准角度。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题目中所给的素材是具有自己的独特感悟的。所以在衡量比较之后,作者选取了文化之根这个角度进行生发。
(2)举例翔实,善于提升。文章从眼前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写起,进而列举了大量的传统文化流失、在传承上面临危机的例子,从这些例子上升到精神层面,写到现代人的精神迷茫,使文章上升了一个层次。
(3)开阖有度,一气呵成。从文章材料的组织来看,从文学写到文化,从文化写到人的精神家园,大量列举触目惊心的事实的同时又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全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第二篇:《2013年高考福建作文解读及优秀作文》
2013年高考福建作文解读及优秀作文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70分)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
(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1
【考题解读】
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作文题以诗歌为材料的形式,出题新颖,且选择的诗歌平实易懂,没有在审题上给考生设置太多的障碍,让考生容易入题,写作空间较大,联想的宽度和角度比较多,能引领扩展考生的人生境界。
以顾城的《忧天》作为材料,用诗歌简练的语言反映深刻的内涵,是今年语文作文题的点睛之笔。一般来说,诗歌的语言和思维都比较跳跃,但这首诗导向明确,诗中出现的‘自由'‘扎根'等关键词,以及‘不能'‘拒绝'‘我愿'这样有明显感情倾向的字眼,能让考生较快找到切入点。审题没有设置太多障碍,能让考生将更多的时间发挥在写作上。
近年来,福建省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往往思辨性较强,这一特色也得到了全国认可。今年的高考作文虽然仍是‘给材料作文',但延续了‘闽派语文思辨性'的特点,思辨性强、写作空间大,考生能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的理解来立意布局。可以反映出考生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的思考。
那么,如何正确地审题立意,找到写作的突破口呢?
一、紧扣材料,准确审题,把握主旨
‘诗歌型'新材料作文题,要注意紧扣材料,准确审题:善于捕捉关键语句——关键词语句子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这道题以一段浅显的当代诗为材料,关键语句是:失去引力,成为流星,无依无附,拒绝这种‘自由',(原因)——愿变成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结果)。考生可以通过‘由果溯因'弄清这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诗人先表达担心失去引力的‘惊恐',再以漂浮在天宇的流星和扎根土地的树根作对比,得出诗人自己的观点:拒绝自由,扎根实地。语言浅显,主题鲜明。诗句语意晓畅明了,这两层意义:一是失去引力,会变成无依无附的流星,明确告诉考生没有了‘引力'的‘自由'是不可取的;二是不能接受这种无引力的‘自由'(为了更好地活着),愿意变成树根,深深地扎进底层。诗歌的重点是在后面几句,‘我要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它体现了‘我'的人生价值取向,抓住它就可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命题者的意图。
二、抓住关键,品味意象,发散思维
总体上领悟了诗歌的主旨后,就要注意抓住关键,品味诗中的意象,而分析诗歌中意象的深层意义(如比喻义、象征义等)是写好‘诗歌型'材料作文的基础与关键。诗中‘流星'与‘树根'这两个意象是审好题、挖掘材料的内涵的关键。考生若能洞悉材料中的‘树根'与‘流星'的特质,就能领悟出:‘树根'虽然明显受制于地球的‘引力',似乎不那么‘自由',但却能根深叶茂、充满勃勃的生机,而失去地球引力的‘流星'却飘忽不定、无所依附。可以说,诗中的‘流星'、‘树根'实际上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考生由这两个角度引申发散,就可以找到不同的写作切入点。
1.从‘流星'的角度:考生可以选取的立意有‘人生没有绝对的‘自由’,引力无时无刻地约束着你'、‘适当的约束与无依无附地飘行的辨证关系'、‘莫让‘自由’遮慧眼'、‘天下无绝对的自由,因为每个人都应该担当责任'……{福建几年前的样子作文}.
2.从‘树根'的角度:考生可以选取的立意有‘美好生活,需要脚踏实地'、‘人生因实干而不同'、‘若要成功,既要有高远的理想,更要深深地扎进地层,汲取营养,孜孜不倦'、‘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找到精神依托,实现自我价值'…… 2
3.从综合的角度:人内心必须有所依存,绝对的自由,只会使心灵在真空中失重,面对未知的浩瀚宇宙,产生恐惧;人生应该要的追求,实实在在的才是归依,不能被所谓的‘自由'诱惑。‘仰望星空',给人提供了另一个精神的维度,让灵魂超越宇宙空间;‘扎根大地',则呼唤‘自由价值'的回归,不做无根之浮萍,不建无基的楼阁。既要异想天开,又要脚扎根大地。考生如果从‘人要有高远的追求'、‘面对纷繁复杂的万千世界,要拒绝各种各样的诱惑'、‘世事纷杂,要会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等角度入手,也是很好的写作立意。
4.从‘流星'逆向的角度:诗人惊恐失去‘引力'会变成‘无依无附'的‘流星',这种担忧不正是对当下缺少‘自由'价值,缺乏‘自由'精神的一种写照吗?那些选择了接受‘自由',甘愿化作流星,在宇宙中随意来去的人,不也能够领略到更美好、更丰富的风景吗——愿做一颗流星,哪怕无依无附,也要追求闪亮的瞬间,以短暂的生命划出美丽的风景。
……
可以说,抓住诗歌的意象,从诗歌的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入手去悟,才能由表及里,透过表层意义,探究到它的深层内涵,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和感悟,才能使文章既能具备应有的思想深度,又能拥有内容的与众不同而脱颖而出。这是‘诗歌型'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三、最佳切入,彰显思辨,感悟人生:
考场作文尤其要有亮点,要与人不同,写出自己的个性,那么‘切入'角度就很关键,‘切入切入',就是先切而后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材料的意义点多了,确定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从切出来的众多角度中寻找一个最佳的角度作为自己文章的突破口。也就是说作者在选择最佳切入点时,既要考虑最佳角度,也要考虑最适合自己展开的角度,即别人少有顾及的意向而自己却感悟最深、有话可说且能把话说好的角度。比如,考生如果从诗的后半段入题,写追求、坚守、信念、扎根、底线这样单方面的文章,立意就比较普通,不够出彩。考生如果能够从全诗着眼,写到‘仰望夜空与立足脚下'‘自由与坚守'‘避免浮躁,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间的辩证关系,让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立意会更深刻。
另外,写作时,为了保险,最好能引用材料中和你的角度、观点相关的句子加以分析、假设,这样立论就扣住了‘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的要求。观点有出处,有来由,言之有理,容易得到阅卷人的认可,否则极易被判为偏题。准确理解材料的含意,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选定作文中心(选取材料中的一个‘意义点'),即可构思作文。
【优秀作文】
最朴素的根有最美丽的梦
一考生
顾城为什么愿意变成‘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呢?因为地层里是最朴素的根,它有众多的根须,蜿蜒曲折,遍布地下,如若不是有它们的支撑,大树何谈大树,一如草芥。
根在地层的痕迹你不会看到,它朴素无华,始终努力着默默着让树枝繁叶茂,让树身姿完美!
我们也有自己的根。
我们自己的根就是内心朴素的品质。拥有内心朴素的品质,通过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3
根是最朴素的,因为它拥有的只是在黑暗中也能摸索前进的勇气,在泪水与汗水的灌溉下也能茁壮成长的个性;人的品质也是最朴素的,因为它不受外界的影响,不浮躁,不喧哗,只是在泥土中摸爬滚打,才显得充盈、明媚、美丽而且强大。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始终把跟扎在那片黑土地上。他穿着水田靴,两腿沾满了泥点子,就像一位普通的农民一样,忙碌在田间地头;他身子瘦小,后背微驼,脸色红黑,双手布满伤痕,比田间的劳动者更像劳动者。正是因为他具有最真诚最朴素的品质,为了杂交水稻,几乎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才让梦想化为了现实。
根是最朴素的,即使在喧闹的城市中也能保持丰富的安静。人的品质也是最朴素的,它朴素得以至于忘记了自己,只是在自己那逼仄的空间为自己的梦想不断地加油。中国最美‘洗脚妹'刘丽,家境贫寒,14岁就辍学外出打工,挣钱为弟弟妹妹交学费、贴补家用。她先后到湖北、江苏等地打工,做过服务员,当过保姆。后来一直在厦门一家足浴城当‘洗脚妹',为了‘生计'打拼的刘丽,她朴素得以至于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家庭的艰辛,把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大部分积蓄都捐助给了贫困学生。一个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惫的肩膀,正是因为她具有最真诚最朴素的品质,在她身上发出了圣洁的光芒,才在风雨里长成南国高大的木棉,结出红硕的花朵。
在天地之间,我等一如草芥,怎样才能立足于这世间?唯有拥有一个强大的根,朴素的根,忘了自己却能被别人记住,古之圣人不都如此?如此,抑或可达逍遥游的境界,不借外物,只凭自己的内心,自己的根。
绿荫浓蔽是每一棵大树的梦想,可是真正做到的,只有那些根系强大的。树根与树不是美与丑的对照,而是两种美的联系,树根的美是树的美的基础,像树根一样的美才是最永久的。
最朴素的根有着最美丽的梦,人亦是。
【点评】
作者能很好地以一种独出心裁的思维去关注、感悟、品评,进而提炼出写作的新视角——‘最朴素的根有着最美丽的梦,人亦是'。与众不同的立意,匠心独运的构思,耐人寻味的标题,富有诗意的开头,旗帜鲜明的观点,考生为自己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