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篇一:《一张汇款单》
一张汇款单
作者:王 宁
来源:《视野》2005年第04期
1998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公司上班,每月800元的薪水,要平均分成四份:租房200元,一日三餐的伙食费200元,给远在他乡求学的妹妹寄200元,剩下200元我存起来,想年底报考一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日子被有限的薪水打磨在仅能维持温饱的状态,任何一点奢侈与享受都跟我挂不上钩。我背着从夜市上买来的廉价的革皮包,一身套装是一个亲戚嫌旧送给我的,我不买化妆品,不做头发,除了工作和学习,我不敢有一丁点多余的嗜好,因为那些都需要钱。
9月,我收到了一封平信。很陌生的字迹,潦草地写着我所在公司的详细地址,下边的落款是北京一所大学的成教学院,左上方用红笔醒目地标注着SOS。拆开,里面掉出来一张打印的纸,题头是手写的我的名字,信的正文是清一色的五号宋体,密密麻麻的,挤在一起,像信里描述的那样令人感到困窘与不安。信的落款也是打印的一个名字,日期是五天之前。
我把这封公文形式打印的信反反复复读了三遍,这个自称是我同学的写信人,现在北京一所大学的成教学院读书,因为与他人发生纠葛,争执中,将停放在校园内的一辆桑塔纳 2000的外壳擦伤,系里鉴于他认错态度端正,让他在两个星期之内补齐修车的2000元钱,否则将勒令其退学,以正校风。他不敢告诉远在小城业已下岗的父母,就想方设法找到高中同窗旧友的通讯地址,写信求助。信末一行二号加重的字体,生生地突兀而起:希望能够迅速汇款200元,以解燃眉之急!旁边括号里的一行小字是:如果收到此封信函的同学怀疑信里提及内容的真伪,请拨打电话010–xxxxxxxx进行核实。
记忆里,如果这个同学真是我的同窗,也是高三分班之后的事。加之我素来特立独行,身边要好的朋友无非二三人,对他没有印象,也在情理之中。要不要寄呢?一封电脑打印出来的书信?细想,一个情急之下的人,如果浪费大量笔墨重复十封同样内容的信函,还不如快速打印,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寻求解决之道。而对于高中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又报考成人大学的他而言,如果不是有一颗想挣扎奋起的心,在故乡的小城安身立命地活着,衣食也绝然无忧。 取出钱包,不用看,我也知道,里面只剩下400元钱。而这个月的日子才刚刚开始。一瞬间的犹豫后,我坚定地告诉自己应该帮他,如果我因为辨析这封信是真是假,而让他把寄托在我身上十分之一的希望破灭掉,我的同学也许就会真的被勒令退学!如果那样,他的命运因我一时的自私与惶惑而改写,我想我的良心会遭受一辈子的谴责。
我没有拨打那个电话确认,赶在邮局下班之前,按照信封上的地址汇出了300元钱,或许多寄一分,也会让他减轻压力感到从容。捏着指间剩下的100元,我计划了又计划,终于挨到下个月发薪水。
半年后,我考上硕士研究生重返校园,收到一封辗转寄自家乡的书信,还有一张提前抵达的汇款单。信里,他说他收到的第一张汇款单就是我汇去的,而那时给我寄那封信,完全是抱着一丝侥幸的心理,因为我们之间毕竟没有任何交往,也许我对他根本了无印象,因为我是那届高三年级学习最好的女生,在所有升学无望的同学心目中,我是遥不可及又高高在上的。而我,居然在未拨打电话的情况下,如此信任地第一个给他帮助!他在心里对我充满深深的敬意与谢意!现在,他已经顺利毕业,并谋到一份好工作……
篇二:《一张忘取的汇款单》
龙源期刊网 .cn
一张忘取的汇款单
作者:安 宁{一张汇款单}.
来源:《课外阅读》2009年第22期
工作后,我极少打电话给父亲,只是在每月领了工资后,寄500块钱回家。每次到邮局,我总会想起大学时父亲寄钱的情景。4年来,他每月都要将收废品挣到的一大把卷了角的零钱,在服务人员鄙夷的眼光中,谦卑地放到柜台上。{一张汇款单}.
而今,我也每月给父亲寄钱。邮局的人已经跟我相熟,总是说:“半年寄一次多方便,或者你给父亲办个卡,直接转账,就不必一次次填地址了。”每一次。我只是笑笑,他们不会明白,这是我给予父亲满足的机会。当载着绿色邮包的邮递员,在门口高喊着父亲的名字,让他签收汇款单的时候,左邻右舍都会探出头来,一脸羡慕地看着他完成这一“庄严”的过程。 父亲会在汇款快到的前几天,就焦虑而又幸福地等待着。去镇上邮局取钱的这天,他会像出席重要会议一样,穿上最整洁的衣服,徒步走去。一路上,总会有人问:干什么去啊?他每次都扬扬手里的汇款单,说:儿子寄钱来了,去邮局取钱。对于父亲,这应当是一次幸福的旅程吧。别人的每次问话,都让他的幸福加深一次,而那足够他一个月花费的500元钱,反而变得微不足道了。
汇款单上的附言一栏里,我和父亲当年一样,总是任其空着。我曾经试图在上面写过一些话,让父亲注意身体,或者晚上早点休息,但每一次写完,我又撕掉了。邮局的女孩子总是笑着问我:写得这么好,你爸看到会开心的,为什么要去掉呢?我依然笑笑,不作解释。这不是我们彼此表达关爱的习惯。
只有一次,邮局的女孩特意建议这附言里至少写上一句话。我一怔。她提醒说,等你父亲收到汇款的时候,差不多就到父亲节了,这句话,可是比你这500块钱重要多了。或许整个小镇上的人,都没有听说过父亲节,这样一个略带矫情的节日,只属于城市。但我很顺从地依照她的话,在附言栏里一笔一画写下:祝父亲节快乐。
但正是这张汇款单,父亲不知为何,竟忘了去取钱。两个月后,钱给退了回来。我打电话去问他。他说忘了,我有些恼怒。因为自己写下了祝福,他不仅没有一句回话,竟是连钱也忘了取。去邮局补寄的时候,我气咻咻地讲给女孩子听。她凝神听了一会儿,插话道:“我觉得未必是你父亲忘了,说不定他是想要将这张有祝福的汇款单留下做纪念呢。”我愣住了,随即摆手,说:“怎么可能呢,他从来都不是这样细心的人。
篇三:《(青少年潜能开发训练营)培育青少年洞察通达的哲理故事_一张汇款单》
六年前的那个冬天,我们一行四人踏上了南下的火车。四个人怀揣着同样的梦想,那就是——挣钱。
四个人兴奋而紧张,挤成一团,在冰冷的车厢里彼此温暖着。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跟即将开始的打工生活有关,跟蛋蛋远房的大伯有关,因为是他为我们争取到了一个工厂最后的四个打工名额,他知道,我们是从小一块儿光着屁股长大的最最要好的朋友。
那告别贫瘠山村的路遥远而漫长,整整二十四个小时,我们都没有合一下眼,那每月二百多块的工资,虽还遥不可及,却如兴奋剂一般撩拨着每个人的心。
终于到了,没有人关心那从没见过的车水马龙和高楼大厦。在蛋蛋大伯的引领下,我们来到那家工厂,没料想,我们听到的第一句话便是:四个招工名额只剩下了三个。这句话如晴天霹雳般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炸响,那就是说,我们四个人中必须有一个要打道回府,不容置疑。
蛋蛋第一个站出来说,你们留下,我走。没人应声。蛋蛋他爹卧床多年,已是家徒四壁,蛋蛋需要挣钱给他爹看病抓药。大碗说,还是我走吧,我是弟兄四个当中的老大。还是没人应声。大碗的媳妇没奶,不能可怜了那嗷嗷待哺的娃娃。我说,我走,我没有负担。
我果真就走了,谁也没能留住我。我在那陌生都市的角落里呆坐了一天,但我没有后悔,虽然我的眼里写满了留恋。我知道,他们都比我更需要钱。{一张汇款单}.
我又重新回到了那破落的山村,重新在那干裂的坷垃地里刨着全家人的希望。
转眼间到了过年,我回来也一月有余了,正在全家人为这年怎么过而犯愁的时候,我意外地收到了一张汇款单。在汇款单的附言栏里,写了这样一行歪歪扭扭的字:收下吧,这是我们三个凑的二百一十元钱,算是你第一个月的工资。
那一刻,泪水在我的眼里打转,那一刻,我也明白,我收下的,也不仅仅是二百一十元钱那样简单。
篇四:《一张忘取的汇款单阅读答案》
一张忘取的汇款单阅读答案
工作后,我极少打电话给父亲,只是在每月领了工资后,寄500块钱回家。每次到邮局,我总会想起大学时父亲寄钱的情景。那时,父亲从来没有一次给我寄过半年以上的花费。四年来,他每月都要将收废品挣到的一大把卷了角的零钱,在服务人员鄙夷的眼光中,谦卑地放到邮局的柜台上""而我那时取钱,也从不会让同学看到。偶尔他们瞥到,总会故意提高嗓门问:“这是你爸给你寄的生活费,还是打算请我们撮一顿的啊?”
②而今,我以同样的方式,每月给父亲寄钱。邮局的人,已经跟我相熟,总是说,工作这么忙,半年寄一次多方便,或者你给父亲办个卡,直接转账,就不必如此繁琐地一次次填地址了。每一次,我只是笑笑,我想他们不会明白,这是我给予父亲的一个虚荣。当载着绿色邮包的邮递员,在门口高喊着父亲的名字,让他签收汇款单的时候,左邻右舍都会同时探出头来,一脸羡慕地看着他完成这一“庄严”的程序。
③父亲会在汇款来到的前几天,就焦虑而又幸福地等待着。去镇上邮局取钱的这天,他会像出席重要会议一样,穿上最整洁的衣服,徒步走到镇上。一路上,总会有人问父亲,干什么去啊?他每次都扬扬手里的汇款单,说,儿子寄钱来了,去邮局取钱。对于父亲,这应当是一次幸福的旅程吧。别人的每一次问话,都让他的幸福加深一次,而那足够他一月花费的500元钱,反而变得微不足道了。
④汇款单上的附言一栏里,我和父亲当年一样,总是任其空着。我曾经试图在上面写过一些话,让父亲注意身体,或者晚上早点休息,但每一次写完,我又撕掉了。邮局的女孩子总是笑着问我:写得这么好,你爸看到会开心的,为什么要去掉呢?我依然笑笑,不做解释。我知道,写下这样陌生的关爱,我会很不舒服,这不是我们彼此表达关爱的习惯。
⑤只有一次,邮局的女孩子特意提醒我,说:建议你这一次在附言里至少写上一句话。我一怔。她继续说:等你父亲收到汇款的时候,差不多就到父亲节了,这句话,可是比你这500块钱重要多了。那一次,我没有拒绝。或许整个小镇上的人,都没有听说过父亲节,这样一个略带矫情的节日,与情人节和圣诞节一样,只属于城市。但我很顺从地依照女孩子的话,在附言栏里一笔一划写下:祝父亲节快乐。
⑥但正是这张汇款单,父亲不知为何,竟忘了去取钱。两个月后,钱给退了回来。我打电话去问他。他说:忘了。我有些恼怒,因为自己写下了祝福,他不仅没有一句回话,竟是连钱也忘了取。去邮局补寄的时候,我气咻咻地讲给女孩子听。她托着腮,凝神听了一会儿,突然插话道:我觉得未必是你父亲忘了,说不定他是想要将这张有祝福的汇款单留下做纪念呢。我愣住了,随即摆手,说,怎么可能呢,他从来都不是这样细心的人。{一张汇款单}.
⑦但父亲,的确是这样细心的人。而且,这个秘密,他自始至终对谁都没有讲起过。那年春节,我无意中拉开父亲的抽屉,才看见了那张被他放入收藏盒中的汇款单。那句短短的祝福,原来父亲早已看到,且以这样的方式,藏进了心底。
(选自《青年文摘》2007年12月下)
15.邮局的人建议“我”半年给父亲寄一次钱或者信给父亲办个卡,直接转账,而“我”却坚持每月给父亲寄钱,这是为什么?{一张汇款单}.
16.“父亲会在汇款来到的前几天,就焦虑而又幸福地看待着”这句话中的“焦虑”与“幸福”是否矛盾,为什么?
17.<他每次都扬扬手里的汇款单,说:“儿子寄钱来了,去邮局取钱。”>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内心感情?
18..父亲是真的“忘了去取钱”吗?为什么?这件事即使我们与父亲相处时应注意些什么?
参考答案:
15.“我”坚持每月给父亲寄钱是给予父亲的一个虚荣。当载着绿色邮包的邮递员,在门口高喊着父亲的名字,让他签收汇款单的时候,左邻右舍都会同时探出头来,一脸羡慕地看着他完成这一“庄严”的程序。(2分)另外父亲去邮局取钱,别人的每一次问话,都会让他的幸福加深一次。(2分)
16.不矛盾。“焦虑”是因为邮递员迟迟不来;“幸福”是因为每次收到汇款单的那一刻父亲都能感受到来自儿子对父亲的爱,是一次次幸福的旅程。(意合即可)
17.动作和语言描写,生动逼真的表现了父亲内心的骄傲与自豪感。
18.不是。对于父亲来说这张有祝福的汇款单,他想永藏心底,留下做纪念,所以故意不取。这件事启示我们要与父亲善于表达对父亲的爱,经常写信、打电话、或面谈,不要把爱深埋心里,不去表露。
篇五:《一张汇款单背后的爱心传奇》
一张汇款单背后的爱心传奇一个帖子,引发爱心捐助2004 年 9 月的一天,就读于河南某大学二年级的李华芬,无意间在天涯社区发现了一 个题为《两所山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帖子。帖子讲述了 2004 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 物之一的支教青年徐本禹所在的小学和另外一所小学的教育状况。 图片上破旧的校舍、 衣衫 褴褛的孩子,当地的贫穷让李华芬感到震撼,勾起了她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同样生于贫困家 庭的她,知道了贵州大山深处还有这样一群上不起学的孩子。那晚,她辗转难眠,那一双双 渴望上学的眼睛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她想帮帮那些孩子。 而当时李华芬也只是一名学生,老家在农村,读大学的学费都是父母借来的。尽管自己 的家庭条件并不宽裕,但她还是决定资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 有了小的时候在假期捡垃圾卖了买学习用品的经验,第二天,李华芬作出了一个决定, 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里捡水瓶和一些同学丢弃的废纸、旧书之类的废品。开始的时候,为了 怕同学不了解, 她一般都是在下了晚自习后才开始行动。 每天她书包里都装着一个黑色的塑 料袋,她把捡来的废品装在黑色的塑料袋里,到了寝室,她再把那个塑料袋装进一个蛇皮袋 里,然后放在床底下。 一个星期后,她把蛇皮袋里的东西拿去卖,居然卖了 20 块 9 毛钱!她把这笔钱存在存 折上。后来李华芬的同学知道她捡垃圾的原因后,感动不已,纷纷加入,她的行为得到学院 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帮助。随即在李华芬的倡议下,一项被称为“爱心捐助”的活动在校园 展开, 她和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捡拾、 收集废品。 不久, 李华芬将第一笔卖破烂得到的 357.4 元钱寄给了贵州大方县大石小学支教的徐本禹, 这些钱让两个孩子得以继续上学。 从那时起 她对贵州的孩子多了一份牵挂,与贵州大石小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李华芬积极开展救助失学儿童的活动时,灾难却悄然降临。 2005 年 11 月 5 日,李华芬突然昏倒在教室里,经医院确诊为白血病。一瞬间,她头脑里 一片空白,真的没有想到这个万分之一的可能会落到她的身上。没有生病的时候,她一直认 为自己很年轻,死亡离她是非常遥远的事情。生病之后她发现自己是错误的,她怕自己没有 机会孝顺父母,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很多事情都还没有来得及做,学业没有完成,很多孩 子等待她的帮助·太多的事情牵挂着她的心,她对这个世界有着很深的眷恋。 · 在父母的坚持下,坚强的李华芬去医院接受了治疗。在两次化疗花光家里的积蓄后,她 决定放弃治疗。 因为家里再也拿
不出一分钱了, 她不想自己走了之后还给父母留下还不清的 债。最后,无奈之下,父母只好把她接回了南阳老家。一张汇款单,换来爱的反哺2005 年 5 月 24 日,李华芬从医院回家不久,一张意想不到的汇款单就送到了她的床 前。 汇款单的地址是: 贵州省大方县大石小学, 汇款金额是 2.6 万元。 留言栏里还有一句话: 希望姐姐早日康复——大石小学全体师生。 其实,李华芬身患白血病的消息早就传到了贵州大石小学徐本禹哪里。徐本禹决定卖 掉自己的手机和数码相机为李华芬治病, 除此之外, 他把李华芬的相关材料打印出来给学校 老师看,大家商议后决定为李华芬捐款,募捐那天,下着毛毛细雨,天气些许的寒冷,但大 石小学的孩子们早早地就等候在捐款箱前。 在徐本禹的带动下, 孩子们纷纷掏出皱巴巴的钱, 投在了“为李华芬姐姐募捐”的纸箱里。不仅学生,学校的老师也都捐了款,共计 1115.3 元钱。徐本禹把这些钱和别人赠送他的数码相机等义卖的两万多元一起寄给了李华芬。 看着这张汇款单,李华芬不能想象那个贫穷得连一天三餐米饭都无法保障的地方,那 些住危房、爬山路的孩子们哪来的这笔“巨款”?她自己不过才捐助了不到 400 元钱,可 是却收到了这么多颗孩子的爱心。 她真的没有想到孩子们会为她捐款, 他们可是随时都因为 交不起学费儿退学啊!手握着汇款单,李华芬泪流满面,几分掂量后她还是让父亲把捐款按 原地址退了回去。 “当时想无论我需不需要钱,我都不能接受孩子们的捐款。 ” 可是不久,汇款单很快又被寄了回来。徐本禹告诉她这是孩子们的爱心,孩子们的爱 心你不能拒绝,你拒绝了孩子们的爱心,他们会很伤心的。 随汇款单一起送到她手上的还有 17 封来信,写信的全是大石小学的孩子们。在其中一 封信里,孩子们写的一句话让她永远都忘不了: “姐姐你活着不仅为你自己活着,也为我们 活着,你一定要把病治好,然后来到我们大石当我们的老师。我们还没有见过你,我们都很 想你,你一定要好起来,好吗?” 李华芬说: “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孩子们的来信,他们给我寄来花草,寄来 奖状成绩单,她们开始喊我老师了· 那是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能活下来,我唯一想做的, · 而且必须要做的就是走进那所学校,真正成为孩子们的老师! ”孩子们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 语,给了李华芬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使李华芬重新树立了战胜病魔的信心。 李华芬和孩子们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她的家乡单位以及社会上众多好心人纷纷为她 捐款,联系医院。在社会上好心
人的帮助下,2006 年 2 月,李华芬完成了自体干细胞移植 手术,病情暂时稳定了下来,但仍需要定期到医院化疗。医生告诉她三个月之内,必须再到 医院化疗复查。 可化疗后不到两个月,她瞒着医生,不顾家人、老师、同学的强烈方对,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去贵州的支教之旅,她要实现和孩子们之间的约定——成为他们的老师。李华芬说 当时孩子的信让她有了支教的愿望,并且只这个愿望了。她那时候想,如果她的生命只有一 年时间,她愿用这一年的时间和她亲爱的孩子们在一起。一份敬业,克服困难倾情支教2006 年 5 月,李华芬唠叨贵州大方县大水乡大石小学支教。新的教学楼刚刚竣工,短 暂的幸福后,种种的问题和困难比她想象的还严重的多。 第一是交流难。由于大石小学十分偏僻,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孩子们不会说普通 话,甚至连听都听不懂。第二是用电难。大方地处云贵高原,经常停电。由于老师都是用电 炉做饭,一停电,吃饭就成了问题。第三是吃水难。她们平常吃水都是靠管子从山上接下来 的,做饭、漱都得靠它。第四是吃菜难。因当地没有种菜和买菜的习惯,吃菜需要到 10 公 里外的大田集镇买。但即使是这样,一个星期只有星期五这天逢集才有,平时连卖菜的都没 有。没有菜的时候,只能吃土豆。 李华芬开始觉得生活很困难,但后来了解了学生之后,感觉和孩子们相比她遇到的困 难其实算不了什么。很多孩子的家离学校很远,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最远的要走两个多小 时。因家远,孩子们中午不回家,下午大多是饿着肚子上课。贵州的气候潮湿,有时会连续 一个月下雨。可这里的孩子都没有雨伞和雨鞋,每天都淋得湿漉漉地坐在教室里。裹在潮湿 的衣服里的一个个单薄的身子揪着李华芬的心。 最后,在李华芬的协调争取下,很快,一间小食堂盖了起来,学校还请人专门为孩子 们做饭。几个月后,李华芬又联系到曾经资助过她的一位好心人,给这些孩子捐助了一批雨 伞和鞋。这些孩子们第一次打上雨伞穿上雨鞋的时候,高兴地在教室外跳了起来。 通过自己的努力,李华芬当初的希望正变为现实。她看到学校没有体育器材,也缺乏 图书,就把社会好心人捐给她做手术还剩的 6000 多元钱用来购买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器 材和书籍。同时她又与北京太阳村取得联系,为大石小学的孩子们捐出了 300 个新书包。 在李华芬支教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已经有 12 名学生在她的帮助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资助。 在李华芬精神的感召下,2006 年 10 月,清华大学学生郑泽明等人发起组建了华芬志 愿者会,并建起了“
关注李华芬”网站。众多爱心人士和志愿者利用网络和各种社会关系, 给李华芬募捐了好几万元用于她治病,同时也为李华芬的学生们募捐了数万元学费。 为了真实了解孩子们的家庭状况,为有意资助贫困学生的好心人确定资助对象,李华 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家访。由于孩子们的家离学校都很远,李华芬教的 5 年纪共有 46 名 学生,一年多来,她硬是把所有学生的家跑了个遍。李华芬支教不仅没有一分钱的工资,生活全靠父亲每月寄来的 200 元钱维持。她为此 感到愧疚,内心常常在自己的选择和对家庭的责任中矛盾重重。即使这样,还经常利用自己 微薄的力量去帮助那些贫困的山民们。 只要听说班上有哪位学生家长得了重病, 或是家里发 生了天灾人祸, 李华芬总要前去探望, 而且每一次都要从自己不多的生活费中拿出一些钱留 给他们。有位当地教师一家四口有三口都得了癌症,学校组织全校师生捐款,李华芬一下子 就捐出了 500 元! 由于李华芬化疗不久,身体需要营养,可在大方这个山区根本就谈不上营养。李华芬 经常感到头晕、乏力,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有机会出去的时候买一点奶粉来增加营养。可无 论身体再差,她一站到讲台上立即就精神百倍。老师的辛苦,其实大山里的孩子们都看在眼 里,他们用质朴的行为表达着自己的感激之情。 有一次无意中说了一句;好几天都没有菜了,也下不了山” ,刚巧被一个路过的学生听 到了,他立刻说: ;老师,我把我家的吗牵来,帮你买菜吧! ” 李华芬说她经常会收到孩子们送来的礼物,比如在夏天的时候,有些孩子会给她一些 野生的桃子、李子、杏子,这些都是他们上山割草的时候摘的,自己舍不得吃,留着给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