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篇一:《2016年中国经济政策走势预测分析》
2016年中国经济政策走势预测分析
2016年经济增速或持续探底
国家统计局10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GDP增长6.9%。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宏观经济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首次跌破7%。因为经济增速低于7%,市场对未来宏观经济及政策走势关注颇多。
对于全年的经济增速,民生宏观的一份研报称2015年全年保7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多研究机构发布的预测也低于7%,如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预测增速是6.9%,穆迪的预测增速仅为6.8%。
民生宏观的研究报告还称,从以往4次下调目标的历史来看,如果当年没有完成目标,一定会导致增长目标下调,比如1998和2014年。从历史经验推断,2016年经济增长目标下调是大概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恰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按照十八大确定的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据此推算2016年至2020年间年均经济增速底线是6.5%。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则进一步测算称,如果今年增长6.9%,要实现2020年翻番,未来五年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必须在6.543%;如果今年能实现7%的增长,平均增速则是6.523%。
实际上,2016年所面临的增长环境不容乐观。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进出口和投资尤为乏力:今年前10月进出口负增长8.1%,与目标值差距14个百分点;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0.2%,比上年同期减少5.7个百分点,这一增速是自2001年以来的新低。而两驾“马车”短期内均未看到回升的可能。 11月30日,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财富管理高峰论坛上表示,“十三五”期间实体经济还要调整,尤其是前几年,总体将呈现“先低后高”的态势。“‘十三五’时期前两年2016、2017年恐怕还会比较艰苦,因为还需要解决深层次的问题。”他说。
政策取向:宽财政+稳货币
“2016年稳增长的压力犹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将坚持以往的基调。”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宏观研究主管谢亚轩对记者表示。此前三年,由于经济下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基调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2016年政策搭配上还将呈现“宽财政+稳货币”的态势。
稳健的货币政策方面,由于存款利率已经完成市场化改革,且无风险利率下行的同时CPI和PPI处于低位运行,降息的次数会明显减少,市场预计降息的次数在1-2次之间。
降准则有更大的空间。目前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还维持在17.5%的高位,2016年人民币贬值压力不减,央行为了对冲外汇占款的下降必须充分降准。
民生宏观的一份研报称,2015年货币政策是绝对的主角,但2016年由于融资成本降低,同时通胀掣肘货币宽松,因此2016年货币政策可能逐步退居配角,政策重心将转向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多是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创造条件。”谢亚轩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由于财政收入增速降低甚至负增长,财政收支的缺口压力进一步加大。在此情况下,财政赤字率必将扩大,以应对收支压力和稳增长的压力。按照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的赤字率是2.3%,离3%的赤字率红线还有0.7%的差值。
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11月初表示:“3%的赤字率是不是绝对科学,值得探讨。”外界则解读称未来财政赤字率有突破3%的可能。
“赤字率不扩大不行,至少扩大到2.5%,激进的财政政策应该扩展到2.7%。”朱振鑫对记者表示,“同时政策性金融债和置换债券将增大规模。”
置换债券方面,财政部今年安排了3.2万亿的置换债券,而今年到期的政府债务为1.86万亿(2013年审计数据)。根据当年的审计数据,2016年到期的政府债务规模1.26万亿,但是加上2013年新增债务及债务甄别时的调整数据,这一规模将明显提高,市场预计置换规模至少将在3.2万亿以上。
具体数据上,中国人民大学预计2016年GDP实际增速为6.6%,比其预计的2015年增速进一步下滑0.3个百分点;中金公司则预计6.8%,比其预计的2015年增速下降0.1个百分点。穆迪预计2016年经济增速只有6.3%。
供给侧改革或成重点
“实际上,光从传统需求端刺激经济效果并不明显,‘十三五’期间更应该从供给端着力。”谢亚轩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传统的“需求管理”,主要指通过刺激消费、出口以及投资,提振经济。这一度是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框架。而“供给管理”,则是通过解除对人口、制度、土地、资本等要素的抑制,增加有效供给,提振经济活力。{2016年我国有哪些财政与货币政策}.
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曾报道称,在民间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财科所贾康等人曾成立新供给学派,致力用供给学理论促进可持续发展。
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近日撰文指出,在增长阶段转换的大背景下,需求侧的刺激政策主要是防止短期内增速下滑过快,而不可能通过刺激政策使过剩产能不再过剩。
“注意力放在需求侧刺激上,很可能错过减产能、实现转型再平衡的有利时机。”刘世锦在文中写道,“在这种情景下,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显而易见。”
在11月10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后,中央高层在多个会议上都强调要加强供给侧改革。市场理解为,供给侧改革很可能纳入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讨论。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认为,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增加要素(劳动、资本和技术)的投入数量或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
刘世锦撰文称,供给侧改革也有宏观和微观之分。供给侧的宏观调整可以采取减税等措施。但刘世锦认为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微观层面,通过实质性的改革,打通要素流动通道,全面提高要素生产率。
他提出诸多具体措施,如对减产能要采取果断管用办法,在一定时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等。
篇二:《2016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取向》
2016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取向
摘要:2015年国民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新的增长动力正在逐步形成,微观主体活力有所释放。然而,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如产业结构矛盾凸显,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期,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下降,企业经营困难等。同时,2016年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大调整也将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复杂影响。但是,我国仍具备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条件,预计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6.5%左右,实际经济增速略低于7%左右的潜在增长率。破解当前经济困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兼顾经济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二是继续注重“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平衡。
关键词:宏观经济 低通胀 政策取向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结构性问题突出,产能过剩矛盾不断积累、金融风险开始显性化、市场预期有所恶化、宏观调控政策边际效应下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应改变“多个宏观调控目标、多项调控政策”并行的局面,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兼顾稳定经济增长和防范经济风险,加大改革力度,激活市场活力,实现增加有效供给和刺激有效需求双轮驱动。
一2015年国民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
2015年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国内经济下行、财政金融风险加大的复杂形势,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政策,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总体平稳的势头。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2015年,针对需求不足问题,不断推出重大投资工程和消费工程包,取消房地产限购、限贷政策,降低住房首付比例和住房交易环节税,完善出口退税和贸易便利化。针对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和实体融资成本过高,自2014年11月以来,五次降息、四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并利用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利率下降。针对地方政府负债率高和财政政策有效性下降的问题,开展了存量债务置换,出台融资平台在建项目的续贷政策,积极推进政府企业合作模式。对地方政府懒政进行问责,加强督导检查和简政放权,财政支出进度明显加快。这些举措初步遏制了经济明显持续下行的趋势。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同比增长6.2%。消费需求基本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0.5%。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18.0%,保持了较快增长。进口、出口分别下降15.3%和1.9%,但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分别为-4.2%和-0.7%。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066万人,同比减少16万人,已经完成全年预期目标,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2%左右。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7554万人,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物价温和回升,CPI上涨
1.4%,商品房价格同比上涨7.3%,上年同期为下跌0.3%。
(二)经济结构调整亮点纷呈,新的增长动力正在逐步形成一是服务业主导趋势进一步显现。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1.4%,同比提高
2.3个百分点。工业内部结构加快调整,高技术产业增长10.4%,比整体工业增速高出4.2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终端、轨道交通设备等产品的产量实现两位数甚至成倍增长。二是需求结构继续改善,消费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58.4%,比资本
形成高出15个百分点。网络零售等新型消费模式实现迅猛增长,旅游、信息、文化、健康等服务消费持续升温。三是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经济发展进一步惠及居民。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9.2%,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明显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缩小。四是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7%。
(三)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微观主体活力不断被释放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取消、下放了部分行政审批事项,商事制度不断完善。财政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降低社会保险缴费费率,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降低了民间资本准入门槛,5家民营银行获批营业。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取得进展,市场决定资金价格的机制初步形成。价格改革迈出重大步伐,政府定价目录大幅度减少。服务业和制造业开放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限制类条目大幅度减少50%,90%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实现网上备案。这些改革举措,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有利于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二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
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既有结构性问题,也有周期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
(一)产业结构矛盾凸显
受外需持续低迷、前期产能扩张过快、国内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后需求结构从以用、住、行为主开始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等因素影响,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煤炭等重化工业出现相对过剩,有的甚至绝对过剩。电信、金融、教育、文化、养老、体育等领域被垄断和管制,阻碍了社会资本的进入,导致这些领域供给严重不足,价格过高。
(二)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期{2016年我国有哪些财政与货币政策}.
经过十余年高增长后,我国房屋存量已大幅度增加,2013年城镇户均住宅超过1.05套,基本达到饱和点。房地产在建规模仍然较大,住房空置面积较多。与此同时,随着劳动人口减少和城镇化速度减慢,新增的有效需求减少,2013年当年近1300万套的销售量基本是房地产需求的年度高峰值,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趋势性下跌和周期性减速的双重调整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和房地产周期变化规律,房地产调整期一般需要3~5年,考虑到2014年已经开始调整,房地产低迷至少还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
(三)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下降
过去地方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土地出让、政府融资平台进行融资,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产能投资。地方政府融资配合我国的财政支出,也放大了财政政策的作用。但地方政府的融资模式,也加大了产能过剩、房地产价格泡沫和地方政府债务的不断累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2014年底增至24万亿元。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融资的不断规范和土地出让收入的减少使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下降。同时,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减慢,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支出等财政刚性支出居高不下,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加重。
(四)企业经营困难
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低端劳动力工资上涨较快,社会保障支出压力较大,税收负担加重。自2014年8月开始,企业利润出现负增长,三角债增加,严重影响企业投资意愿和生产经营活动。
(五)潜在经济风险显性化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股市、汇市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地方政府积累的大量债务需要置换,风险隐患防范和化解任务艰巨。
(六)需求管理政策效果减弱
产能过剩行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预算软约束部门的资金需求拉高了资金成本,违约风险上升导致金融机构流动性偏好提高,货币市场短期利率水平波动不能有效传导到资本市场,货币政策效应明显减小。地方政府融资困难,债务负担加重,财政投资性支出的投资乘数减少。
上述问题表明,我国制造业投资下行的趋势没有改变、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周期没有结束、工业生产下行的势头没有止住,经济下行态势仍在延续。同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边际效果逐步减弱,依靠扩张性政策刺激难以扭转经济下行的势头。
三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中性偏差
2016年,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大调整、大变革、大重组继续向纵深发展,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复杂影响。
(一)世界经济仍将延续温和低速增长态势
篇三:《论述2016年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的基本形势和应对措施》{2016年我国有哪些财政与货币政策}.
论述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的基本形势和应对措施
但中国经济面临以下问题:
需求结构调整难,投资可能会回升,消费增长却难以加快增长,产能过剩矛盾还将加剧,实体经济经营困难依然较大,债务迅速增加和金融风险在上升,房地产市场风险在增加。建议财政政策应向积极宽松转化,做好加减法; 货币政策应向真正的中性转化,保持信贷资金适度增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经济体制应加快改革,为稳增长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产业结构调整既要搞好化解产能过剩,又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扶持新兴产业发展。 稳增长:
从国内看: 有利因素: 一是政府积极推进改革,加大改革开放步伐,有利于释
放改革红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三是推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比如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一路一带”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潜力。四是为了稳增长,政府从2014 年下半年推出一系列微刺激政策,特别是批复了一批重大投资项目,这些政策有可能为经济增长托底。
但是,影响稳增长的不确定因素是:一是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从过去持续高增长转向中高位增长,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二是压缩“三公”消费后私人消费增长缓慢。压缩“三公”消费可能会将经济运行中奢侈的、超常规增长部分挤掉; 压缩“三公”经费是正确的,但压出来的经费退出了消费领域,同时有一部分也退出了投资领域。三是化解产能过剩、治理大气 污染、推行节能减排,会将经济运行中“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淘汰压缩一部分,即挤掉“坏”的GDP,但当好的、绿色“GDP”还不能及时填补由“坏”GDP 留下的缺口,“去产能化”也会使经济增长率出现下滑。因为淘汰落后产能是快变量,产业改造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是慢变量,快和慢之间的空隙期就是GDP 下行期。四是为了应对影子银行及坏账增加,防范金融风险,央行出手监管信贷发放,实行“去杠杆化”政策。去“杠杆化”既带来“钱荒”,也加快了房地产“去泡沫化”和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化”进程。“去产能化”和“去泡沫化”加剧了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增幅的下滑。
从国际看,外部环境开始分化,对我国宏观调控形成挑战。美国经济表现显眼,私人消费抬头、房地产开始复苏、制造业逐步回流、失业率下降等都使经济向好。但美国2014 年11 月宣布退出QE,并于2015 年上半年可能开启加息窗口。这一方面可能给本身经济复苏带来影响,另一方面也将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震荡。新兴经济体开始分化美国收紧货币后,加剧资本向美回流,导致美元升值,引起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下跌,2015 年世界经济通缩的风险在上升,尽管大宗产品价格下降对我国近期进口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有利,但世界经济通缩终将直接抑制中国的外需增长。
第一, 在需求方面,发达经济体的公共消费和私人消费动能不强,将导致中国出口保持低
速增长。欧债危机、政府财政高额赤字,致使发达国家政府纷纷压缩公共需求,这会直接或间接抑制消费。
第二,在供给方面,世界供给市场上出现了对中国制造的供给替代效应。从发达经济体看,发达国家开始推行“再工业化”,一些高端制造陆续向发达国家回流,对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高端产品出口形成挤压和挑战。从发展中国家来看,近几年来比中国还落后的一批中低收入国家正在向中国学习,利用本国劳动力、土地、环境资源和汇率等低成本优
势,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与中国一样的工业品,并向发达国家出口,对中国在中低端产品市场
第二, 上形成了明显的挤出和替代效应。
当前和今后,中国经济还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在既有体制和政策条件下,需求结构难调整,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在微刺激政策作用下可能会回升,但消费增长却难以加快增长,产能过剩矛盾还将加剧当前居民储蓄投资倾向高、消费倾向低,主要是由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社会保障网建设水平低造成的。二是实体经济经营依然存在较大困难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民企发展艰难,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成本费用上升,贷款难、贷款贵,上游企业资金拖欠严重,公共服务环境不佳等,停产企业增加,许多企业自主增长动力不强。三是债务迅速增加和金融风险在上升。目前,我国政府债务已经超过30 万亿元,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超常增长; 企业负债率也在不断上升,四是房地产市场风险在增加如果房地产市场“去泡沫化”继续下去,必将引起居民财富缩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锐减,房地产企业破产,由此引发购房者、房地产企业、地方政府与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债务链 断裂,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较大风险冲击三、新常态下做好经济工作的几点建议在2014 年初,我国确定的宏观政策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信贷政策组合。年中我国将宏观 政策调整为微刺激,定向宽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目标是稳增长。对此,今后的财政政策应向积极宽松转化,做好加减法; 货币政策应向真正的中性转化,保持信贷资金适度增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经济体制应加快改革,为稳增长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产业结构调整既要搞好化解产能过剩,又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扶持新兴产业发展。
( 一) 财政政策应向积极宽松转化
宽松即是说在消费没有大的增长情况下要增加公共投资,这些公共投资应该用于经济增长中短板制约方面,特别用于制约城乡居民消费的公共设施方面。
( 二) 宏观政策向私人消费方面倾斜
比如能不能利用财政存款,以转移支付形式增加对穷人的补助,通过类似方式把资金导向私人消费领域。财政对低收入群体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可带来消费的迅速增长,因为低收入人群边际消费倾向高,适当提高财政对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补助标准,有利于提高增加社会总消费
( 三) 继续做好“减法”{2016年我国有哪些财政与货币政策}.
继续加大对企业和居民的减税减费力度,在营改增扩围基础上,可适当降低一些进口日用消费品的关税和消费税
五) 加快体制改革步伐{2016年我国有哪些财政与货币政策}.
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并使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要选准重点领域、关键方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就当前而言,可优先和重点推进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城乡二元体制、国有企业体制、国民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篇四:《宏观经济学我国近三年财政货币政策》
2010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2016年我国有哪些财政与货币政策 2016我国货币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