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篇一:《2008年抗震救灾的启示》
2008
年抗震救灾的启示
摘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斯为浩劫,诚为国殇。2008年,中国人才从雪灾的阴影中走出,孰料又是天灾,和死亡就只隔了那么薄薄的一扇门,推开死亡的门,就再也回不到生了,生命是如此脆弱和无常。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再难,也承受了太多,“98洪灾”、“非典”、南方冰雪灾害等。2008年5月12日,灾难又一次降临——汶川大地震,顿时大地满目疮痍,中国人们遭受着这史无前例的大灾难。但是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不畏艰难、敢于抗争的中国人民与灾难进行了英勇的搏斗。从地震发生,到进入灾区进行灾后救援,到灾后重建,乃至到此时此刻,太多的感动画面,太多的英勇事迹历历在目。
我们感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同时也展现了人类团结力量的强大;我们承受着灾难与痛苦,同时也唤起了我们战胜的勇气与信心;我们失去了亲人与朋友,同时也懂得了珍惜。通过这次灾难我们也得到了不少的其实。
关键词:未雨绸缪,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民族精神,政策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正文:
1、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研究,普及防灾常识。
在长期与自然共存的实践中,我国已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
依靠科技,不断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在防灾减灾中我国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臵,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社会公众的预警信息发布。
未雨绸缪,制订详尽应急预案。通过在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 有备无患的局面。应急预案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臵、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悉掌握预案,把应急预案落实,井在实践中不断修订与完善。“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是自然灾害应急的关键。
普及防灾知识,提高全民防御自然灾害能力。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使得普通群众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知道如何处臵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可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全国人民万众一心。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与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正是因为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风险和挑战,我们党才变得愈加成熟和坚强。在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过程中,我们党带领人民又一次同巨大灾难进行了艰苦搏斗,并取得重大胜利。这次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给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重要启迪。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统一部署,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时间亲赴灾区实地考察指导、靠前指挥,发挥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灾区各级党组织视灾情如命令,团结带领受灾群众开展自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广大党员奋不顾身,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关键时刻,党员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气概、刚毅的品格、钢铁的纪律,成为抗震救灾的“先锋队”、灾区人民的“主心骨”、受灾群众的“贴心人”。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团结带领
各族人民战胜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的中流砥柱作用。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点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得到进一步印证。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地震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救灾设备、救灾物资、救灾资金、救灾药品等源源不断地送到抗震救灾第一线、送到灾区人民手中,保证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国政府和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开放包容的视野和理念,为抗震救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积极寻求国际救援合作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称赞。一批批国际救援人员陆续抵达救灾现场实施营救,一批批外国媒体记者深入灾区报道中国军民抗震救灾的生动事迹,一批批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和爱心救灾捐款送达灾区,对取得抗震救灾的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3、以人为本理念深得民心。
抗震救灾斗争再次证明,以人为本理念深得民心。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就明确提出: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救人是重中之重,要全力以赴抓紧时间救人。救援人员冒着余震危险,在残垣断壁之间、钢筋瓦砾之中,几小时、十几小时、几十小时连续奋战,用双手托起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从不惜一切代价搜救幸存人员到想尽一切办法救治伤病群众,从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到加强思想引导、情感交流、心理干预,从大灾之后防止大疫流行到想方设法排除堰塞湖险情、确保数百万群众生命安全,所有这一切都贯穿着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4、民族精神在灾难中升华。
抗震救灾斗争中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抗震救灾斗争彰显的民族精神首先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广大人民为国分忧、为国解难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同舟共济的爱国主义传统,为战胜地震灾害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抗震救灾斗争彰显的民族精神也表现为自强不息精神: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各路救灾大军面对灾难,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决不言弃。这种慷慨赴难的英雄主义气概,这种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体现。抗震救灾斗争彰显的民族精神还表现为精诚团结精神:灾害发生后,海内外中华儿女都紧急行动起来,迅速加入抗震救灾的行列,体现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精诚团结的伟大情操,体现了中华民族仁民爱物、物与同胞的人道主义精神,放射出感天动地的人性光芒,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患难与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5、新闻媒体快速传播,有效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
新闻媒体加强对抗震救灾的舆论宣传,营造团结互助、抗震救灾的社会氛围;宣传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宣传党和政府抗震救灾方针政策,鼓舞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坚强决心。同时了解人们需求,监督政府的行政职能。
6、灾后重建政策的不足(活动板房,耕地,就业)
8月4日,审计署发布“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情况”(以下简称“3号公告”),“3号公告”指出,个别地方的活动板房建设与实际情况衔接不够。首先是个别地方集中建设过渡板房,与灾区受灾群众实际需要不符合。很多受灾群众都有自己的林地、耕地,大规模集中安臵造成农民远离承包地,生活和劳动半径过大。记者此前在四川采访时也发现,第一期约27万套活动板房全部采取集中大规模建设的方法,由于灾区当地平地比较少,很多从山区转移出来的居民被集中安臵在平原地区。都江堰一处集中安臵点的一位灾民告诉记者,受灾之初没有考虑生计问题,现在安臵下来以后,想回去照看林地,需要徒步跋涉50公里,有时候只能带着干粮住在山上。
“3号公告”另外指出,活动板房实际需求减少,个别地方已出现闲臵。自建过渡安臵房和自建永久性住房补助政策出台后,选择自行过渡安臵的受灾群众不断增加,导致活动板
房的需求量减少,四川灾区的部分地区已经出现活动板房闲臵的现象。对救灾款物结存过于分散“3号公告”指出,接受的捐赠款物结存于中央、省、地、县四级共计463.23亿元,以上捐赠款物结存具体分布在17个中央部门和省、地、县三级的民政、慈善协会、红十字会及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公募基金会、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众多单位中。这种状况不利于集中财力统筹安排使用。“3号公告”指出,由于大量救灾款物结存在基层单位,造成的个别地方救灾款物上缴不及时,挤占挪用的资金已被各级政府追回,并有21名责任人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这也充分说明了一些政府官员在灾后重建中假公济私,严重阻碍灾后重建的进展,所以这方面也有待加强。
综上所述,在这次灾难中,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形成,在凝固,在升华,在感动着苍生万物,这种精神是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再次集中呈现。它,就是“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不畏艰难、敢于抗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党和国家,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保障灾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灾后重建。公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向灾区人民送温暖、献爱心;弘扬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灾区人民,自立自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作为大学生,更应该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勇于承担责任,增强责任意识;珍爱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做自立自强青年;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立志奉献社会。
抗震救灾中一切高贵美好的品格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的殊死搏斗中所形成的交汇点,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汇点,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交汇点,革命英雄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交汇点。它使我们看到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次伟大升华。
篇二:《2008-7让抗震救灾精神永远延伸》
让抗震救灾精神永远延伸
授课目的: 通过此授课让官兵更进一步了解伟大的抗震救灾精
神,立足本职岗位发扬传播抗震救灾精神。
授课内容:一、汶川地震留给我们什么
二、对照抗震精神,我们缺少点什么
三、让抗震救灾精神永远延伸
授课时间:2008年10月16日(星期四)下午4:00 授课地点:综合楼三楼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感动中国2008年度人物评选中,十个中有三个和那场地震联系在一起,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04秒,“这一刻在国家的记忆中永存”。从 5.12到现在,虽然已经过去了五个多月的时间。但感动依旧,精神永存,有一种力量在凝聚,有一种情感在相连,大地震到底留我们些什么?与汶川抗震中显现出的伟大精神相比,我们还缺些什么?怎样让抗震精神永远延伸?今天我和大家共同探讨这些话题。
一、汶川地震留给我们什么?
(一)彰显了坚强。坚强体现在什么地方?我想,坚强,
就是要体现在遇挫不折,勇敢面对困难上。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而失意沮丧时,我们不妨想想在抗震救灾中痛失10多位亲人的北川民政局局长王洪发、女民警蒋敏,不被困难击倒,不因挫折放弃,毅然坚守在抗震一线,以此历练自己,培养我们迎难而上、愈挫愈勇的可贵品质。
坚强,就是要体现在吃大苦、耐大劳的具体行动上。同为人民子弟兵,我们的战友在救灾一线日以继夜,在没有正常供给,没有正常休息的条件下,整天连轴转,冒着危险去营救群众。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吃大苦,耐大劳的坚强意志,如何完成艰巨的任务?如何与灾区人民共克时艰?我们有的同志多干点工作,就感到受不了,就有牢骚怪话;有的休假等个人愿望没实现就闹点情绪;有的当兵很长时间还没有入到部队生活中去,动不动说:不适应,这是不应该的。
(二)勃发出大爱。都说大爱无垠。什么是人间大爱?我想作为人民子弟兵,大爱,就是要体现在爱人民,服务人民上。在抗震救灾中,我们14万子弟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树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抗震英雄武文斌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惊心动魄的壮举,唯有一颗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诚之心,诠释了
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赤诚之心。有许多同志,在小家与大家,小爱与大爱发生冲突的时候,含着泪坚守一线,为什么含着泪?诗人艾青说:那是因为我爱的深沉。这爱,是对党、对人民的爱!我们在日常工作训练中,也要报着服务人民的情怀,自觉训好练、站好哨,保好安全,把小岗位与大使命联系在一起,把服务人民体现在平凡的岗位上和日常的生活中。
(三)明确了责任。什么叫责任,我想,责任就是要体现在完成本职工作上。第一时间带领200官兵突入震中的武警38师王毅参谋长,写下遗书从5000米高空一跃而下的15勇士,就是凭着对本职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他们的任务。对于我们而言,岗位平凡,责任重大。没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再简单的任务也是完成不好的。
责任,就是要体现在做好每一件事上。做好一件事不难,难的是每件事都做得好。从抗震中我感到,如果我们做每件事都能怀着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组织负责的态度,就可以做到最好。
二、对照抗震精神,我们缺少点什么
(一)缺少“感恩”之心。感恩,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是一个有良知的人最基本的要求,更是一个军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一是要体现在感组织培养之恩上。在抗震救灾中,有
一位小朋友叫郎铮,他在被救出后,向解放军敬了一个礼。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感恩。一个那么小的孩子都懂得感恩。作为子弟兵,我们受党组织教育培养多年,难道不知道用出色的工作实绩来报答组织的培养之恩吗?二是要体现在感父母养育之恩上。那个双膝跪地,为襁褓中的孩子撑起一片天的伟大母亲,是不是让我们动容?我们只有在部队干好工作,完成好任务,才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三是要体现在感战友关爱之恩上。在家靠父母,在部队很多时候还得靠战友。入伍后,班长从生活、训练、工作上一招一式,一点一滴地教我们,如此等等都是战友对我们的帮助。所以,干好自己的事,力所能及地帮助一下战友,就是对战友的感恩。
(二)缺少“无私”之念。一方面,无私,就是要体现在忘我、无我的境界上。抛下骨肉为灾区婴儿喂母乳的民警蒋小娟,不顾危险毅然奔赴抗震一线的“宋志永爱心志愿小分队”13义士,是为公为他人而忘我无我的典范。联系到我们身边,我们有多少同志能够做得到?我们不讲人人都要大公无私,甚至不强求公而忘私,那么先公后私或者公私兼顾应当是最基本的要求。我们有的同志平时对待单位的财产不闻不顾,损坏了无所谓,我们的下水道为什么经常堵?因为我们有的人会把垃圾也扔进去,为一己私利,损坏集体的利益。另一方面,无私,就是要体现在为组织、为他人的情怀中。
有的同志为了贪图安逸,落实工作打折扣;有的同志以交友、电话聊天来打发时间;还有的整天浑浑噩噩,不知所为,难道就没一点点耳赤吗?怎么才能无私?就是心中要有组织、有他人。我们要是想着这个工作如果做不好,就会影响到单位的荣誉和形象,就会损坏集体的利益,有了这种危机的意识,就不会有干不好的工作,就不会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三)缺少“同舟共济”精神。部队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同舟共济。“一个总理在两个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数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一个全球金融危机下应付自如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这是在网络和一些主流媒体中点击率极高的一段话,非常鼓舞人心。这些话隐含着的就是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体现出的“万众一心、心手相连、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这对于部队建设而言也很适用。对于一支部队而言,有什么比团结齐心更可贵,有什么比同心谋事更可贵,如果没有这几点,我们的部队会变成一盘散沙,便没有任何战斗力可言,更别提什么完成新的历史使命了。
三、让抗震救灾精神永远延伸
抗震救灾精神是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完美体现,让抗震精神在身边延续,我认为广大官兵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篇三:《弘扬抗震救灾伟大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
当心灵在又一个春暖花开时节震颤的时候,我们打开心底珍藏的那份感动,将冰凉的瓦砾煨成温暖的花园;当灾难渐行渐远已成尘封往事的时候,我们打开记忆的窗户,将悲痛化为人生永不懈怠的动力""近一千个日子过去,在中国气象局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气象部门的鼎力支持下,我们坚强奋起,大踏步从悲壮走向豪迈,谱写灾后恢复重建和气象服务篇章
3年前的今天,大地痉挛,山崩地裂,四川汶川发生八级特大地震,与汶川同处龙门山脉的彭州市成为十大极重灾区之一。远在东海之滨的福建,千里大驰援,帮助灾区恢复重建。3年后的今天,曾经的残垣断壁前,处处生机盎然:漂亮的中小学校园、现代化的人民医院、崭新的妇幼保健院、老年活动中心、独具一格的广电中心大楼、川西民居风格的永久性住房""一排排新建的房屋拔地而起。福建援建者用爱心与汗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福建速度”,新彭州崛起在巴蜀大地。在这场斗争中,中华民族又经受住了一场严峻的考验。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伟大标识,是一本博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科书,也是党和国家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抗震救灾精神的深邃实质――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中实现新时期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高度统一,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的内在魅力,抗震救灾精神多方面内涵聚拢起来,其深邃的实质在于鲜明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两种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的内在魅力。 抗震救灾精神――凸显了民族精神的延伸与升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大多数成员认同与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及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积淀为中华民族之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反映;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崭新表现。这次抗震救灾,大大强化和提升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自强不
息精神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和最精彩的阐释。凭着这种精神,多难兴邦才能成为现实。
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五千年沧海桑田的历史,始终坚守着、积存着、传承着一种百折不挠、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始终体现着、印证着、弘扬着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始终贯穿着一根压不弯的民族脊梁。这种气概、精神与能力,越在大灾大难面前,越能得到充分的彰显与升华。愈挫愈勇,愈摧愈坚,不断从民族精神中汲取力量,又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内涵。这次抗震救灾斗争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世人由此看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振和焕发、延伸和升华。
抗震救灾精神――表征着时代精神的凝结与精华。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与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精神风貌与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改革创新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围绕改革创新这个核心,时代精神有着全面的多维表现,其特征是与时俱进,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其要求是确立开放意识与世界理念、自主意识与民主觉悟、竞争意识与效率追求、法制意识与和谐取向,等等。凭借这种时代精神,中国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不仅奠定了抗震救灾的物质基础,而且有效提升了公民意识、国民素质、人文精神,铸造了全新的民族道德。抗震救灾体现的人文关怀,既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又反映了尊重生命价值、尊重人格尊严的普世价值,张扬了人性与博爱的力量。抗震救灾催生的志愿者精神,不仅给受灾的人民群众带来了莫大希望,而且有助于提升公民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准,促进社会更加和谐文明。在严酷灾害中人民群众所表现出的团结互助、勇于承担的公民精神,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是现代国家生存发展的道德基础。抗震救灾还彰显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交流合作的时代风范,显示了一个正在复兴的国家的博大胸怀与高度自信。
抗震救灾精神――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中实现了新时期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高度统一。民族精神是思想基础,着重于对历史的科学传承;时代精神是思想导引,着重于对未来的努力开拓。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共同构成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与精神动力的核心内容,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的具体彰显。以此为前提,实现了中华大地上集体主义、社会主
义与爱国主义的高度统一。在当代中国,我们的共同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所举的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我们所走的道路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2008年抗震救灾精神伤亡多少 2008年抗震救灾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