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篇一:《《经济学与生活》期中试卷》
《经济学与生活》期中试卷
七. 论述。( 4 小题 共 100 分)
1 . 请你用“蔡戈尼效应”和“不值得定律”,论述既能生活的丰富多彩,又能将工作做圆满?
(仅供参考,必须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实际,进行论述。)
蔡戈尼效应是指: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很多人有与生俱来的完成欲。要做的事一日不完结,一日不得解脱。蔡戈尼效应是人走入两个极端:一个是过分强迫,面对任务非得一气呵成,不完成便死抓着不放手,甚至偏执地将其他任何人事物置身事外;另一端是驱动力过弱,做任何事都拖沓罗嗦,时常半途而废,总是不把一件事情完全完成后再转移目标,永远无法彻底地完成一件事情。
对于正常人来说,做事情的时候都需要一定的内心向性,倾向于完成这件事情,面对一个摆在眼前的小任务,或者接手的一件大事情,“蔡戈尼效应”就是推动我们完成工作的重要驱动力。
但是,“蔡戈尼效应”把握不好就容易走极端,一端是驱动力过强,面对任务非得一气呵成,不完成不罢手;一端是驱动力过弱,做任何事情都拖沓啰嗦,永远也完成不了一件事情。这两个极端都需要在心理上给予微调。 如果你经常走到“蔡戈尼效应”过强的一端,那么很有可能你是一个工作狂。这样的人通常性格也比较偏执、自主、坚定,忙于完成任务的紧张生活一定充满苦趣,太狭窄,太单一,你不妨试着缓和一下过强的“蔡尼戈效应”,周末和朋友约会,下班后看看电视,学习享受人生乐趣。
1
如果经常走到“蔡戈尼效应”过弱的一端,你一定时常做事半途而废,你永远不把一件事情完全搞定之后再转移兴趣目标。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这取决于三个因素。
1、价值观。关于价值观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
2、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性气质完全背离的工作,他是很难做好的,如一个好交往的人成了档案员,或一个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3、现实的处境。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杂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认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为领班或部门经理,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许多人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结果做了些不值得做的事情。 有4个很好的理由说明了绝对不要做不值得做的事:
(1)做不值得做的事,会让你误以为自己在完成某些事情。你耗时费力,得到的可能仅仅是一丝自我安慰和虚幻的满足感。
(2)不值得做的事会消耗时间与精力。资源是稀缺的,用在一项活动上的资源不能再用在其他的活动上。
(3)不值得做的事会赋予自己生命。记住社会学家韦伯的警告:一项活动的单纯规律性会逐渐演变为必然性。
(4)不值得做的事会生生不息。做了不值得的事之后,接下来要为不值得之事继续提供 值得后续的理由。不然你的精神无从寄托。
成功的秘诀是抓住重要的目标不放。所以,不要做自己的奴隶,不是每件事都必须做。很多事情只不过是在浪费我们大家的时间、精力和生命罢了。一流的人做一流的事,不该做的事,千万别去做。很多时候,做一件正确的事情,要比正确地做十件事情重要得多。
总结一下,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备这三个因素,你就要考虑换一个更合适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它。
因此,对个人来说,应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及价值观中挑选一种,然后为之而奋斗。“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才可能激发我们的奋斗毅力,也才可以心安理得。而对一个企业或组织来说,则要很好地分析员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让成就欲较强的职工单独或牵头来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工作,并在其完成时给予定时的肯定和赞扬;让依附欲较强的职工更多地参加到某个团体中共同工作;让权力欲较强的职工担任一个与之能力相适应的主管。同时要加强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这样才能激发职工的热情。
2 . 运用沉没成本,论述为什么不要轻易跳槽?
(仅供参考,必须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实际,进行论述。)
沉没成本是指你过去在某一方面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等,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段和某件事情上,你的这些投入并不能给你带来有益帮助和支持。 人生会有很多沉没成本,但很多时候这种沉没又往往是暂时的。
谨慎提醒,不要轻易换行或跳槽,否则你以前在知识、经验和人际关系的诸多投入,将可能有一部分变成沉没成本。
2
就一般人来说,跳槽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对现在的工作状况不满意,二是认为新的工作会带来更多的机会。其实,到了新公司还会面对同样的问题。跳槽可能是正确的,但理由未必是正确的。
同时,职场是双向选择的场所,公司有权选择自己满意的员工,员工也有权选择自己中意的公司。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 因此,跳槽的关键点在于,是不是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或者说,你是否有一个好的老板。现代职场上,每一个职业人士都有自己的职业规划,都会考虑到自己的发展问题。职场人士跳槽的目的,是想找一个能够给自己提供好的发展前景的“明主”。
跳槽是伴随着风险的机遇,在你做出最后的决定之前,一定要谨慎地思考,然后再决定自己的去向。如果你在事前缺乏准备和规划而贸然行事,往往会遭遇失败。因此,在职场选择“明主”,一定要理智思考,然后再决定自己的选择。
可见,选明主同样有技巧,也是需要机遇的。因此,在跳槽之前,你不妨像诸葛亮一样观察和分析一下你未来的老板,将跳槽的风险降到最低。 当然,如果你有合适并且成熟的机会时,你可以果断跳槽。所谓“君不贤,则臣投别国”,如果你的老板对你“能贤而不能尽”,不妨果断做出选择。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职场人土应该更为理性地看待和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在好的时机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不要因为一时的不舍而使自己遭遇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跳槽需要面对的是方方面面的问题。所以,在跳槽之前,要弄清跳槽的利弊。否则没有弄清楚新工作的状况就稀里糊涂地跳槽,一旦出现情况,就只能选择再一次跳槽。
跳槽是为了寻找好的机会,频繁的跳槽则是在浪费自己的机会。
3 . 什么是边际效益递减的原理?用此原理论述对员工要不断转换激励机制。
(仅供参考,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论述。)
答:边际效益递减的原理:是指当其它投入要素的量保持不变时如果一种投入要素不断地等量增加则在超过某一点后其产品的增量会越来越小。
边际效益规律认为,在一个地区或行业,当资本的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再增加一单位的资本投入,其效益就会减少。具体说,比如,一个很饿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称收益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他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发展经济是为了给人类创造更多的幸福。无奈事实却出现了与人们的愿望完全相反的情况: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生活越富裕却越不幸福的现象。这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幸福递减律”,也就是西方经济学中所称之为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作为一个企业,不能寄希望于员工的无私奉献精神,而是要让员工有所收获。这就是要有一种制度把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让员工为个人利益而努力的同时也实现了企业的整体利益。这种制度就是激励机制。从这个角度看,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有一种激励机制。
给员工再高的工资,但如果持续不变,也会丧失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不要总是以某一职位或福利为诱饵激励员工,三次以后效果锐减,即使将来兑现,也失去当初的效用。欲望不过就是不停地提高自己对刺激耐受的阀值而已。
在企业的宏观管理中,管理者如何对个人实施有效的激励对促进企业的发展是影响很大的。企业领导干部在管理中,对企业中的事情不可能照顾得
3
面面俱到,所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出力是相当重要的,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者具有独到的激励员工的方法。
在对员工实施有效激励机制时,一定要以对员工的全面认识为基础,要想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就必须了解其动机和需求。管理者首先要明确两点:一是在一个企业中没有完全一样的员工;二是在不一样的发展阶段,企业员工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对不同的员工,领导者要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对具体问地进行激励。
企业的领导要在激励员工的机制上下工夫,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员工在不同时期和环境下的不同需求等客观情况。但是员工的需求是随着自身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些变化包括自身的愿望、自身工作、生活环境、社会的发展、家庭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等因素,由于受这些因素制约,所以企业领导一定要抓住员工的主导需求,了解员工的主观动态,掌握员工的发展变化,这样才能进行有效而且适时的激励。
激励是一门艺术。作为一个领导者,应当学会用艺术的方法对下属进行激励,只有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他们才会尽最大努力去工作。
一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需要不断沟通的,一些企业的非常重要的使命感也是需要经过不断地、定期地沟通的,因为每一个人都会健忘,会忘记一些其应该记得的事情。如何做到不断地提醒呢?就是要拿出一点时间,经常或定期地召开一些员工的激励会议。
通过员工激励会议,促使每一个员工愿意去工作,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当然,激励会议的内容要精心设计,因为这是领导最重要的表现时刻。
一个人和一个企业,在拼搏奋斗了一段时间之后,磨砺可能会让他(她)失去一些动力,可能会失去方向,有时会产生迷惘,所以要举行一些定期的
的人吃第一个包子的时候觉得特香,吃到最后一个时候就觉得不是那么香了。 题要具体分析,找到激发员工的主导因素,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有针对性
员工激励会议,给全体员工进行充电。
经济学家讲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终其一生一直在不断寻找,都是在寻找重要感。重要感是激励员工很重要的因素。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和自信心,潜在的心理都希望“站在比别人更有优势的地位上”。从心理学角度讲,这种潜在心理就是自我优越的欲望。有了这种欲望之后,人类才会努力成长。就是说这种欲望是构成人类干劲的基本因素。 这种自我优越的竞争欲望,在有特定竞争对象时,其意识会特别鲜明。比如一个学生,在他想得第一名的时候,他就会产生打垮竞争对手的意识。所以他才会更加努力地学习。
只要能够正确地利用这种心理,并设定一个竞争对手,让员工知道这个竞争对象的存在,就一定能成功地激发员工的干劲。但是,如果我们以直接的方式告诉员工:“他就是你的竞争对手”,则效果会非常差,因为这样好像是给了对方一个强制性的压力、使对方有了警戒的心理,反而会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程度的反抗。
每个领导者都希望下属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但如果不懂得如何激励下属,是不可能达到理想中的效果的。在高明的经营者眼里,激励实在是一门绝妙的艺术,所以说,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能够适时地激励下属。
4 . 什么是木桶定律?如何运用此理论进行利润与风险的防范?
(仅供参考,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论述。)
答:它主要说的是: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组成木桶的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个定律主要告诫企业家应重视发现和弥补企业在能力方面的最薄弱的环节。
企业的生产目的最终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剩余价值。
4
如果生产(或服务)成本增加了,产品市场售价没有紧跟上扬,就意味着利润率在下滑萎缩。要均衡相应的利润,就必须以管理、创新、网络、品牌服务等为手段,强化企业抗风险能力。
在经济学里面,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叫做“木桶定律”。它主要说的是, —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组成木桶的木板长短不—,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个定理主要告诫企业家应重视发现和弥补企业在能力方面的最薄弱环节。
可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假设的,也就是说有它存在的前提条件,当这个赖以存在的条件发生变化时,事情就会发生运动,当然就不能刻舟求剑了。“木桶定律”的假设前提是,每个桶都有源源不断的水等着去装。可是,现实的情况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桶多水少,每个桶为了生存,势必要争夺有限的水源。为了能在市场上持续赢利,而要求每个企业都将自己的那些木板补齐,那是以往短缺经济环境下,企业谋求做大思维的延伸,而非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做强的竞争优势思维。
不可否认,企业的生产目的最终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剩余价值。再说得明白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钱,所以企业最后的利润非常重要,因为有很大一部分是重新又投入企业的运营的,它要靠这些来支撑,而维系企业生存的利润又通过产品销售或提供服务来实现。如果生产(或服务)成本增加了,产品市场售价没有紧跟上来,就意味着利润率在下滑萎缩。要均衡相应的利润,就必须以管理、创新、网络、品牌、服务等为手段,强化企业抗风险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确保适当的利润空间,否则企业经营就会处于亏本边缘,甚至生存无以为继。
作为企业来说,它不可能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也就不可能将每一个方面都做得非常的优秀,企业必须设置自己的战略定位,在战略的前提下形成具有自己特色、自身竞争优势的“长板”。在不影响企业赢利的前提下,允许
企业出现相应的“短板”。
这么说,建立企业的“能力木板”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你的顾客要求高的地方,你的“能力木板”相应的就要比其他的高一些。有正确的战略性的思维,企业的“能力木板”一定会是参差不齐的,比最低的部分高出的那部分绝对不是浪费,而是一种必须。
企业在战略选择时,应该扬长避短,在战略选择后则应该不断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加强和发挥优势“木板”的杠杆作用,达到和谐发展。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的最长的“木板”,而不是最短的“木板”。 当企业不断发展的时候,它的“能力木板”也将进行动态的升级。如果企业的战略改变了,那么原来最长的“木板”或许就不是最长的了。也就是说,“木板”的长短要重新进行排序,以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 因此“木桶定律”的战略悖论是明显的,其主要是让企业孤立、片面地看待自身的能力问题,而不是引导企业以竞争为参照,以顾客为导向建设自己的“能力木板”,来解决自己在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5
篇二:《材料作文“没有一点疯狂,生活就不值得过”范文》
材料作文“没有一点疯狂,生活就不值得过”范文
【作文材料】
没有一点疯狂,生活就不值得过。听凭内心的呼声的引导吧,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像一块饼似的,在理智的煎锅上翻来覆去地煎呢!——米兰 昆德拉《不朽》
【范文广场】
1、听,心底花开的声音
穆彤
看,心底花开的娇艳,绽放成璀璨的星光,点燃灵魂深处的业火;嗅,心底花开的芬芳,幻化成和煦的春风,平静世人纷杂的心湖;听,心底花开的声音,演绎成深情的呼唤,引领着澎湃的心灵开始看似“疯狂”律动。
米兰·昆德拉在《不朽》中写下这样的话:“没有一点疯狂,生活就不值得过。听凭内心的呼声的引导吧,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像一块饼似的在理智的煎锅上翻来覆去的煎呢?”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其实,这种作茧自缚的情况,广泛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大多时候,脑海中的理智总是要可以压制心底花开的声音,湮没内心最真实的呼声。至此,双足被禁锢,梦想被桎梏,徒增悲凉。
听,心底花开的声音,昭示着灵魂的高度,承载着心灵的澎湃。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中曾有这样的吟哦:“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还记得刘丁宁在《天天向上》节目中那句深情的告白——“五院的老师同学们,等我来,我一定会回来的。”无论是内心中对燕园的特殊执念,亦或是对那浸润书卷香的深切偏爱,那一刻,她选择了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听凭内心的呼唤。诚然,人生的旅途中有太多的障碍由不得我们,可我们终究不能让旖丽的青春背离自己的最初的信仰。若是任由时光被理智的煎锅烹炸出呛鼻的浓烟,只会黯淡了生命,蹉跎了岁月。
听,心底花开的声音,循声而去,一股花开瓣颤的历久弥香钻入鼻腔,连心境都随着愈加澄澈清明。卢照邻心底的花是独自发于南山之上的桂花,于是,他独坐小楼成一统,忧患而作,发愤著书,在满床书中任思想梭巡;王冕心底的花是凌霜傲雪的梅花,于是,他绝意功名利禄,归隐山林,独善其身,在诗画中尽显傲然本色。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像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所说的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冶如火?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真的有那来自山间空谷的回声,引领着我们空旷的灵魂?既然如此,何不听凭内心的呼唤,头戴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
听,心底花开的声音,窸窸窣窣,不绝如缕。纵然是生命中我们必须要留下些热泪盈眶的日子,才不算白过;即使是我们要听凭内心的呼唤,才不会辜负生命的价值。正如李承鹏所言:“人生应该灿烂掉,而非烂掉。”
当然,我们想要的“疯狂”是“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般昂扬的姿态,而不是年少轻狂的放纵。听凭内心的呼唤,我们需要有最起码的辨别能力,在应该勇敢的时候昂扬前进,在过于轻狂的时候三思而行。
你的心底,是古刹桃花,还是空谷幽兰,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追随灵魂的脚步,紧跟心灵的步伐,疯狂而不轻狂,理智而不瞻前顾后,由此,生命方可拥抱阳光。
没有一点疯狂,生活就不值得过。听凭内心的呼声的引导吧,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像一块饼似的,在理智的煎锅上翻来覆去地煎呢!——米兰 昆德
拉《不朽》
2、听从内心的声音(王奕儿)
当心中的豪情与现实的冰冷相遇,当创新的火花与规矩的死板碰撞,你是选择坚持自己内心的引导还是对权威惟命是从?是任凭自己疯狂一次还是屈服于传统从此缄默?
如果是我,我会更倾向于米兰·昆德拉在《不朽》中给出的答案:“没有一点儿疯狂,生活就不值得过。听凭内心的呼声和引导吧,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像一块饼似的在理智的煎锅上翻来覆去地煎呢!”的确,既然我们拥有自己的思想与个性,又何必成为只懂得复刻他人的模型?当抉择来临时,我们应当做的,不是去回想他人的经验,而是要遵从自己、相信自己,听从内心的声音,勇敢地疯狂一次。因为曾酣畅淋漓地挥洒青春,所以即使失败也不会捶胸顿足后悔不已;因为曾那么自信地听从自己的心,所以如果成功将会收获双倍的惊喜与成就。人生只一遭,青春只一恍,那么,为何我们不做自己生命的导航?
于是我看到了林徽因,那如人间四月天般温暖的女子,即使命运向她发出狰狞的冷笑,她仍不渝地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奔走于穷乡僻壤、荒山野岭之间,只为考察古建筑的神秘历史。她说:;我认定生活本身就是矛盾的,我只要生活,体验到极端的愉快,灵质的、透明的、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