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篇一:《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经验材料》
全面提升农村公路服务水平 为西部农村公路建设提供示范
2003年,交通部提出“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水泥路”。为了贯彻这一要求,我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于2004年出台了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决定,掀起了农村公路建设热潮;2005年,省交通厅将我市确定为全省试点给予支持,我市农村公路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2006年5月,李盛霖部长专程来西安视察农村公路建设,决定从2007年起,用三年时间专项支持我市3亿元,建设改造3000公里农村公路,要求把西安农村公路建成西部示范区,我市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由于部省两级的大力支持,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农村公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大的亮点。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政府履职到位,掀起建设热潮
农村公路是农村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体现的是政府的公共服务。实践证明,凡是领导重视,政府履职到位,主导作用发挥得好,群众积极性就高,农村公路就建设得好,发展得快。为了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市政府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从2004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元,并要求各区县财政也加大资金投入,专项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千人动员大会,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动员,对市级相关部门和各区县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区县也都成立了相应机构,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安排部署。市县两级运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和巨大合力,做到了三个到位,即:县乡领导到位,抓点带面;交通部门干部到位,指导监督;广大干部群众到位,迅速掀起建设热潮。
在部省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连续几年的跨越式发展,我市农村公路总里程由2004年的8500公里,增长到目前的10850公里;路面技术状况和服务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由2004年超龄油路、砂石路、土路各占三分之一的状况,提升到目前的油(水泥)路7393公里,占到总里程的68.1%,并基本消灭了土路。截至2008年底,全市146个乡镇、2862个行政村、2813个自然村通了水泥(油)路,通油路率分别达到98.64%,92.68%,68.78%。农村公路建设得到广大群众的赞誉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有力的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理清发展思路,编制发展规划
规划是各项工作的“龙头”,是纲领,只有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才能为农村公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03年,为了贯彻全国和全省交通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对全市农村公路进行了深入调研,理清了发展思路,并联合长安大学,共同修编了全市农村公路发展规划。规划修编中,我们突出了大交通、大路网的理念,注重搞好“四个衔接”,即:县道与国省道的衔接,乡村道路与县道的衔接,城市道路与区县公路的衔接,公路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
规划确定了农村公路建设“六大工程”,即:中心市区与副中心连通工程、推动小城镇建设工程、乡乡通工程、村村通工程、服务产业发展工程、农村客运网络化工程。规划要求路网建设必须为提升中心城区的综合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服务,为副中心和小城镇建设服务,为产业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努力做到修建一条公路,繁荣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带动一方文明。
三、树立新的理念,打造高标准公路产品
更新理念,是打破传统思维,提升境界,提高标准的必由之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出行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出得去,还要走得好,走的安全,走的舒适,这就为我们交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6年,部公路司领导多次来我市指导工作,并亲自给市领导和交通系统的各级干部讲解公路发展“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的新理念,大家感触极深。我们按照发展现代交通的要求,始终把新的建设理念贯穿于农村公路建设的整个过程,具体工作中:
一是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质量是农村公路建设的生命,为了把农村公路建成群众的满意工程、放心工程,我们采取了建立市县质量监督体系,加强政府监督;严格招投标制度和市场准入,加强建设市场管理;严格履约检查和分层检测交验,加强过程监管;市上统一招聘社会监理,派驻区县加强工程施工
监理;发挥国省干线施工力量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等有效措施,深入开展“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年”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确保了工程质量稳步提高。
二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合理控制建设标准。在农村公路发展中,我们结合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实事求是,综合考虑资金能力和交通量发展前景,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采取先通后畅、先低级后高级的办法,逐步改善农村公路交通条件,不搞相互攀比,不搞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确保了农村公路健康发展。
三是注重安保设施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农村公路建设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农村公路的安保设施建设。不断强化公路安全意识,认真贯彻《道路交通安全法》,根据安全要求,在公路平交口、山区公路急弯陡坡等处设置必要的交通安全标志。并做到所有交通安全设施都与公路主体工程同步实施,确保行车、行人安全。
四是注重公路绿化美化,使路路变成风景线。在农村公路建设中,我们坚持树立生态化、人文化理念,高度重视公路绿化、美化工作,在公路两侧植树种草,消灭黄土裸露,过村镇路段完善排水系统,做到了路田、路宅分家。对与主干公路交叉的无路面公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硬化,以保持路面整洁,使公路和自然环境保持和谐统一。通过新理念的运用,使每条农村公路做到路内精细、路侧宽容、路外和谐,路路变成风景线。
四、注重管理养护,建立长效机制
随着农村公路建设里程的迅速增长,管理养护已成当务之急。我们按照部省关于开展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要求,2007年出台了改革实施方案,切实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落实各级政府和交通部门的管理养护责任,市长亲自主持会议,专题研究落实管理人员编制和经费问题。市财政每年拿出3600万元,专项用于养护补助,并将县农村公路管理站的人员全部纳入财政供养,建立了全新的管理体系、生产体系和考核体系,实现了建设与管理养护并重,做到了“有路必养,有路必管”。
在推进体制改革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养护机制的建立,在“事企分开、管养分离”的基础上,一是实行路基、路面养护作业分离,路基养护由沿线村民就近领养,既调动了农民爱路、护路的积极性,又降低了养护成本;路面养护作业由专业化公司承担,实行专业化、机械化养护,以确保质量。二是严格考核兑现。公路管理部门每月考核路基养护,根据考核结果兑现补助资金,路面养护,实行合同管理,计量支付。三是把大中修养护工程坚决推向市场,实行公开招标养护。四是按照“大公路、大养护、大路政”的发展思路,在全市规划设置了六个国省干线路面养护中心,与区县路面养护资源进行整合,相互覆盖,相互补充,初步构建起覆盖整个公路网络的管理养护体系,促进了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
五、路站运协调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
公路建设是基础,发展运输是目的。按照部里提出的“路通车通”要求,我们在搞好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理顺客运管理体制,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扶持和引导农村客运发展。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城乡客运。2002年,我们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和“一城一交”的原则,把原来归口城建部门管理的城市公交行业交由交通部门管理,建立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客运管理体制,实行对公路客运与城市公交行业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编制规划,明确规定中心城区与副中心城区及旅游景点全部实现城市公交客运直接覆盖,副中心城区与乡村、乡村与乡村则通过公路客运班线对接,大力整合客运资源,做到了城乡客运市场一盘棋。 二是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按照“四位一体”的思路,建设乡镇五级客运站,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二级客运站为中心,以乡镇五级站为结点,以沿线招呼站为纽带的农村客运网络布局。
三是创新农村客运组织方式,积极推行公交化运营管理模式。借鉴城市公交运输组织模式,对近郊农村班线和客车进行了车辆产权结构调整和股份制改造,实行公交化运营,并对部分近郊线路在市区设置了停靠站点,极大的方便了沿线群众乘车。
四是采取优惠政策,引导扶持农村客运快速发展。根据农村客运公益性特点,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简化农村客运业务办理程序,争取政府燃油料补贴等措施,使农村客运班线真正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
目前,全市已开通农村客运班线145条,投放客运班车844辆,全市乡镇通车率达100%,行政村通车率达84%,农村客运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农村各乡镇、行政村的发展格局,有力的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过去几年,我市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同兄弟城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在部省的关心支持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提高标准,以创全国一流水平为目标,加快农村公路示范区建设,提升农村公路的整体服务水平,在全省做好表率,为交通部加快农村公路发展,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有益的探索。以上汇报,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另外,按照李盛霖部长关于把西安农村公路建成西部示范区的指示精神,我们觉得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西安仍有约3000公里的砂石路、土路,特别是还有近500公里的通乡砂石路。由于西安路网密度大,难以利用国家“一乡一路”和“一村一路”的政策进行建设,恳请交通运输部将扶持西安农村公路发展的政策延续两年,给西安安排500公里通乡油路改造项目计划,我们有信心、有决心高标准完成建设任务,提升农村公路整体服务水平,为“十二五”西部全面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提供示范。
坚持建管养运一体化 推动农村公路科学发展{农村公路建设经验}.
江西是传统农业大省,全省4400万人口,80%集中在农村,分布于1614个乡镇和19965个行政村。2003年以来,我省紧紧抓住中央加大“三农”支持力度的政策机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加快农村公路建设。6年累计投资274.5亿元,完成农村油(水泥)路建设7.27万公里,行政村通畅率和通达率分别由18.19%和77.8%提高到83.3%和96.12%,南昌、新余、鹰潭、景德镇、萍乡等一批条件较好的市已率先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油(水泥)路。与此同时,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客运,乡镇和行政村班车通达率分别达到了100%和86.2%。江西老区人民由昔日的泥泞路走上了水泥路,由衷地把农村公路称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加快了农民兄弟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政府高位推动,强化组织领导
农村公路建设责任在政府,关键在领导。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中的行政村通油(水泥)路建设、农村渡改桥建设等指标,都被列为民生工程目标纳入政府考评体系,保证了市县政府农村公路建设主体责任的落实。我省先后以省政府文件印发了《关于加快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全省农村渡口改渡建桥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加快建设的目标任务、优惠政策和工作措施。省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参加的农村公路改造工程领导小组。在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凌成兴亲自主持下,省政府连续六年召开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会议一直开到县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年一个专题,涵盖了建设、管理、养护、运输等各个方面。通过这种形式,学习了一批典型,出台了一批政策,解决了一批问题,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明显效果。
在省政府高位推动下,市、县政府也把农村公路建设摆上了重要位置,组建了专门领导机构,建立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目标考核制,市与县、县与乡镇层层签订责任状。不少地方还实行县(市、区)领导包乡、县直部门包路、乡镇包村责任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支持措施。由于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好的政策措施,农民群众看到了政府的决心,树立了信心,把农村公路建设比作继“土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第三件大事,修农村公路的热情空前高涨。全省形成了上有拉力、中有动力、下有推力的建设合力,形成了“政府重视、部门协同、地方支持、社会参与”的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建设局面。
二、交通行业引路,科学规划实施
一是抓规划。组织编制了2003~2007年农村公路建设实施规划,确立了优先实现县至乡通油路和不通公路行政村通公路,通与畅、通与好同步到位的建设原则。2006年又根据国家《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制定了《江西省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及“十一五”期分年实施计划,同时发挥行业管理与规划指导职能,加强对各地规划编制的指导。
二是抓标准。“坚持一个为主”即坚持路面结构以水泥路为主。“确保两个以上”即县到乡公路路基达到三级公路标准,路面宽度确保5.5米以上,通村公路达到四级公路标准,路面宽度确保3.5米以上。“注重三个方面”即注重保护耕地、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和公路防护安全。尽量利用老路改扩建,少征地少拆迁,限制大改大调、大挖大填。对特殊困难地段,在满足车辆通行的基本要求下,适当降低有关指标。同时抓好水沟、挡土墙、石砌护拦等排水系统、防护工程、安全设施的配套建设。“做到三个不低于”即做到县通乡公路路基宽度不低于6.5米,水泥路面厚度不低于18厘米,基层厚度不低于15厘米。
三是抓制度。制定了《江西省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江西省农村公路建设技术要求》、《江西省农村渡口改渡建桥管理办法》等11项管理制度,规范农村公路建设的规划、组织机构、工程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监督、工程招投标、竣工验收、安全管理等,加强业务指导和技术指导。
四是抓管理。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四项制度”。每个项目都签订工程合同和廉政合同,实行双合同管理和质量终身负责制。各设区市都成立了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一些地方还因地制宜,创新管理模式,如兴国县的“五个一”模式,即“一个班子、一套设备、一个专业队伍、一套筹资办法、一套质量管理措施”,得到了部领导的肯定。
五是抓培训。2003年以来每年培训市、县、乡、村数百人,省级培训班不少于二期。全省培训近7000人,其中为乡村培训的农村公路管理人员就达4500名。
三、发挥政策效应,多方筹措资金
面对我省农村公路技术等级低、硬化比重小、建设任务重的状况,我厅及时制定了农村公路建设补助政策,即路面4.5米以下补助6万元/公里、4.5米-6米补助7万元/公里、6米以上补助8万元/公里,新建通村砂石公路补助2-3万元/公里,新建桥梁补助3000-4000元/延米。之后几年我厅每年实际投入都超过6亿元。同时,要求市县政府进行资金配套,与省补助资金比例原则上要达到1:1。进入“十一五”后,我厅积极争取部补助资金,实行“以奖代补”的形式,将补助标准提高到11万元/公里,省投入资金总额也增加到每年7亿多元。
各设区市、县也出台了优惠政策和资金配套政策及标准。萍乡市对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的每公里补助20~30万元,三级的补助10~15万元;新余市除市按省里标准补贴外,要求县乡财政补贴均不少于2万元/公里。上饶广丰县除按省标准补助外,财政每年从新增财力提8~10%作为专项资金,实行配套补助包干和奖励。各设区市还坚持资金不足政策补,在权限范围内对农村公路建设征地拆迁、税费、材料等方面大开“绿灯”,减免水土保持费、土地使用费、水利、林业、环保等行政事业性收费,采取税收返还与从土地、资源开发收费中提取一定比例投入农村公路建设。并引导群众通过“村民自治、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方式,自愿投资投劳修建村路。
四、突出工作重点,加快改渡建桥
我省农村河系、水网多,形成了许多渡口,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存在着安全隐患。2004年以来,交通部在我省进行改渡建桥试点。2007年我省为进一步消除全省农村渡口安全隐患,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到2010年底全省新建600座桥梁,撤消800个农村渡口,实现全省除大江、大河、大湖、水库外的农村渡口基本改渡建桥”的建设目标和任务。2008年省委、省政府又把这个目标任务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举措,向全省人民做出了承诺。2008年5月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快全省农村渡口改渡建桥建设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四项政策措施加以推动。
一是建立省、市、县三级补助机制。改渡建桥项目建设资金原则上按省50%、市20%、县20%安排三级政府补助,不足部分由项目所在地的县乡两级政府负责筹措。具体为:100米以上的公路桥梁,省里按每平方米1300元给予补助,市、县各补助520元;100米以下的,省里按1100元补助,市、县各补助440元。按照这种补助方式,各地渡改桥项目基本上由政府出资建设,大大减轻了乡镇和农村群众筹措资金的
压力。
二是建立奖励机制。省里对列入“十一五”农村渡口改渡建桥规划,并在2010年按时、按质完成的项目,按省、市、县三级总补助标准的6%-10%给予奖励。奖励资金与工程完成情况和市、县二级补助到位情况挂钩,按时完工的,按奖励标准的60%奖励;补助资金同步到位的,再给予40%。
三是优惠计征。各项税收从低计征,且所征收的税费返补;对改渡建桥建设项目所涉及的一切行政事业性费用给予免收。
四是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鼓励各地利用冠名权等方式筹集社会资金投资改渡建桥建设,鼓励企业和个人捐款用于改渡建桥建设。
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全省各地改渡建桥的积极性。至2008年底,我省已完成改渡建桥项目156个,完成建设桥梁长度2.61万延米,撤消农村渡口185个,已开工项目129个,建设桥梁长度2.68万延米。今年还要新开工项目306个,建设桥梁长度6.97万延米。预计到2010年底,我省可完成改渡建桥项目600个,撤消800个农村渡口。
五、坚持建养并重,加强养护管理
一是规范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思想,在2005年制订了《江西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暂行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后,我省实施意见对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费的来源和投入比例作了进一步明确,并要求地方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
二是加大对农村公路养护经费的投入。从2006年开始,我省原由省厅征收的摩托车养路费开始委托市县交通部门征收,所收资金主要留给地方用于农村公路养护。
三是积极探索养护管理新模式。如瑞昌市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养护”的原则,市成立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公室,乡镇成立养护管理站,村成立养护管理小组,每2至3公里配备1名养护人员。推行“政府监督、行业管理、主体负责、承包人实干”的四级农村公路管养新体系,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有资质的养护施工单位;日常小修保养在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乡村落实责任人具体负责养护。
六、发展农村客运,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一是加快场站建设。我省提出“两不变、一调整”的原则,即总补助投资不变,总建设任务不变,根据车流量和客流量确定乡镇客运站投资规模,适当调整省配套补助。目前已建成了349个农村客运区乡站和6195个农村客运候车亭,“十一五”末将分别达到800个和1万个。
二是调动经营者积极性。为确保农村客运“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我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减免规费的优惠政策,一级农村客运班线中的县城至村优惠50%,二级农村客运班线优惠50%,三级农村客运班线优惠100%;对农村客运车辆的养路费征收,实行一次性缴交全年公路规费的免交2个月养路费,一次性缴交半年的免交1个月养路费;对专门接送小学生上、下学的,免征运输管理费和客运附加费;对新增或更新的,免征第一个月的运输管理费和客运附加费。及时快速发放燃油补贴。部分县市还争取到地方支持减免营业税。每辆车的成本平均下降了30%以上,有效减轻了农村客运经营者的负担。
三是实行捆绑搭配经营。遵循“热线与冷线捆绑、主线与支线搭配”的原则,以片区为单位进行公司化改造,促使运力不断优化。对少数客流量长期较少而群众确有需求的农村客运班车采取财政补助。对于开通班车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因地制宜地开通“乡村巴士”,在既定的经营区域内“自由活动”,电话预约。到2008年底,江西农村客运班线发展到3327条,农村客运车辆达到9564辆,座位数达到161333个。 四是提升农村客运形象。统一规范全省农村客运标志、标语。统一应用《江西省汽车客运站标准化建设体系》,在车门设置“江西客运”形象识别标志,在车身两侧统一使用“农村客运 服务乡亲”或“农村客运 惠农兴农”两条标语。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等制度,逐步完善农村客运经营自律机制和制度规约体系,提高农村客运服务能力。
五是加强安全监管。在许可开通班车之前,会同当地交警、安监部门对通车安全实地考察论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统一投保承运人责任险,监督经营者依法办理强制保险和第三者
篇二:《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经验浅谈》
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经验浅谈
殷义平
随州市公路管理处,湖北 随州 441300
摘要:针对当前农村公路建设问题,笔者结合工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