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参观京杭运河博物馆 参观运河博物馆有感

字数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字数作文】

篇一:《参观运河博物馆感想》

我们的大运河

——参观运河博物馆有感

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他们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京杭大运河最早开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而到了隋炀帝杨广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南粮北运,控制南方经济中心会稽,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2400千米。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这就是现在京杭大运河的前身。

早期的运河是因军事与经济目的开凿,而随着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形成,运河的漕运功能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兴衰,使运河成为了历代王朝建都和稳定政权必须考虑的因素。大运河便捷的交通还极大地活跃了沿岸的经济,使这些地区成为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繁荣、文化最昌盛的地方。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像戏曲等文化气象蓬勃发展起来,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著作和具有地方风味的作品。

有人说,大运河和长城是我们祖先在中华大地沙锅内写下的一个巨大“人”字,他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物转星移,沧海桑田,当我们进入新的文明,大运河的功能衰落了。但它所体现的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精神,它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依然激励着我们,成为我们精神生活永不枯竭的源泉。

篇二:《游杭州运河博物馆有感》

游杭州运河博物馆有感

周末和室友同往杭州运河博物馆,对于这一天的所见所闻颇有感触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杭州运河博物馆:杭州运河博物馆于2006年10月1日,正式建成并且对外开放。该博物馆位于杭州拱墅区运河文化广场南侧,毗邻大运河南端终点标志——拱宸桥。博物馆建筑风格总体定位:“传统而不复古”,建筑环运河文化广场呈扇形状布置,造型平坡结合。建筑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展览面积五千余平方米。展厅分为分序厅、“大运河的

开凿与变迁”、“大运河的利用”、“运河畔的城市”和“运河文化”等。

进入博物馆,有一股浓郁的复古气息扑面而来,脚下是一条蜿蜒的“河流”,那象征着运河曾经为漕运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可以想象,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清晨,一群年轻且朝气蓬勃舵手,整装出发,挥手与自己的亲友告别,满载着祝福与信心,乘风破浪,满载而归!在这条运河之上,多多少少的船只来来往往。一眼望去,满目的货船,灯火辉煌,人声鼎沸,那就是运河的繁荣与当地人们的勤勉与热情吧?

在展厅中还展示了各式各样了当地人民平时所用的各类物品,大到置物柜,床等别具风味的各式家具,小到一只脸盆,一双鞋子,一件发饰,甚至一枚钱币,每一件物品都见证了这运河沿岸的沧桑变化,兴盛衰败其中有一件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是一件做工相当细致的篮子,以前仅仅在电视上有过“几面之缘”,其用途似乎是为离开家的外出打工的亲人送去饭菜的工具,但是其做工之精细,可以看出为亲人送去饭菜的人的细腻的心思。所以,即便是在外忙忙碌碌的人,当他们面对再大的风浪,面对再大的委屈,我想只要当他们的手里捧着一碗自己最亲的人送来的饭菜,这一切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博物馆里,吸引了最多的人驻足观看的我想应该就是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塑,不仅是因为他们的神态样貌惟妙惟肖,更加独特之处在于这些雕塑真实的展现了当时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生活状态,也许他们生活的富裕安宁,因而有的穿着整齐的大褂,一副悠闲地神态,正打算迈步前往下一个目的地;而有的也许生活在但是社会的中层,他们有的有时安详,而有时又面露忧愁,也许在为生计而烦恼,也许在为生活上的琐事而忧心也许是因为运河的缘故吧,所以在杭州运河博物馆中,最随处可见的就是一些身处运河边上的纤夫的造型,和一些拿着笨重的锄头辛勤劳动的劳动者形象..他们穿着朴素而单薄的服装,脖颈上挂着一条早已经被汗水浸透的毛巾,不时抹一把从额头落下,豆大的汗珠。再看看那些似乎背着一根粗重的纤绳的纤夫们,他们脸上的神情凝重,双手紧紧地握住肩头的绳索,有些还张大了嘴巴,也许是背上过于沉重的负担吧?让他们不可抑制的喊了出来,是为了一起使劲,亦或者只是大口的喘着粗气,现在的我已经不得而知看看他们专注的神情,一个个紧锁眉头,也许是为了将全身的力气集中到手上吧?不知是雕塑本身的原因,还是雕塑者刻意的设计,如果你临近这

些雕塑,你可以轻而易举的发现,在这些劳动者的手上,布满了一层又一层的老茧,是劳动的标志,更是岁月在这群人身上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迹!

在这群生动的展示了当时的情景的塑像的四周是一副巨型的壁画,画中展示了运河的繁荣景象,一眼望去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似乎是在赶集,又似乎只是一个忙碌的早晨而在不远处展示的是当时的人们在工作时,不可缺少的工具,有一些类似巨型的钉子,有的类似小耙子,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工具,但是我想一定为当时的劳动人民的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因为即便做的很粗糙,甚至形状很奇特,在现在看来也许落后到不行,但是每一件,每一道工序,无不凝结着当时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和辛勤的汗水!是时代的记载者,同时他们也目睹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淳朴与憨厚…

每一次的旅程都是一次成长,在这一次的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更是对当地人民的淳朴,静谧的生活态度产生了深深的向往…在参观的行程中,我们对所看的展览物产生过浓浓的好奇之心,也对当时人民的智慧衍生了无限的敬佩…在生产力落后的当时,在面对不同的生活困境,面对不同的挫折的时候,他们也许并没有什么工具可以解决当时的问题,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吧?他们下定决心依靠自己,让自己变得坚强,让自己变得强大,那么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难倒这一群强大的人呢?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不仅学到了文化的知识,更是学会了让自己变得坚强,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逃避只会延长这些困惑对你的压迫,而当你开始正视它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只要自己不怕,只要自己有一份野草精神,那么就没有什么可以把你打到!

这就是这一次的杭州运河博物馆之旅,充斥着满满的惊讶与敬佩!

篇三:《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陈列主题,分“大运河的开凿变迁”,“大运河的利用”,“沿运河城市”和“运河文化”四个展厅。其间穿插的漕运故事展厅,将文物史料与高科技巧妙结合起来,生动的再现了古运河过去的繁荣景象,使参观者都能身临其境的体验大运河悠久深厚的文化内涵。

走进博物馆的序厅,脚下玻璃钢铺设的仿真水面,让你如同在运河上徜徉,两边青砖铺设的地面,又宛如蜿蜒的河岸,迎面一艘帆船正缓缓“驶来”。船帆被巧妙设计成博物馆的前言牌。序厅正面展墙上有九个喷水的龙头,代表京杭大运河北段的源头——北京白浮泉遗址。元代郭守敬以白浮泉作为通惠河的水源,这就是白浮泉的出水口。展厅中间两根承重柱设计成古老的石拱桥式样,代表大运河南方的终点——杭州拱宸桥,它始建于明代。这样的设计,寓意千年运河从北京绵绵流淌到杭州,贯通南北,连接着两个千年古都和沿岸诸多古镇名城。

在序厅的右墙上是一幅大型的铜雕——《地球上的运河》。人类不仅利用自然河流,也开凿人工河道从事灌溉和航运。如连接分散的水域,亚洲人于公元前7世纪开始挖掘运河,波斯人也在公元前5世纪沟通了尼罗河和红海。欧洲的运河时代始于17世纪末。到19世纪,地球上又出现了基尔运河,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三条重要的人工河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凿运河的国家,在人类运河史上占有最引人注目的地位。从这幅世界运河分布铜雕图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现存的世界运河中,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的

人工运河。

序厅的左面展墙上是一幅仿制的清代《南巡道里图》。这幅画蓝本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又称《京杭道里图》,长卷以清代钱塘江入口的杭城为画作起点,以蜿蜒的运河为轴,收藏于紫荆城外的山峦之间,长卷简约的描述了京杭大运河两岸的地理风貌,而对沿途的大小城垣与名胜古迹,则以金彩作详细描述。运河流经处,黄河色黄,淮河水清,山冈青绿,海滨翻腾,气势宏伟,笔意充满古风。河上船只形态各异,或行或停,或单或集,一派盛世气象。

展厅中有一组运河中出土的文物格外引人注目,几年前,在运河畔的大关桥北出土了4万枚唐开元通宝钱。这些古钱究竟是当时沉船时留下的,还是人们为了躲避战乱而有意将他们埋下的,不得而知。 运河中出土的文物种类相当多,有各个时期国内著名窑口烧制的瓷器碎片,有唐宋时期的瓦片,剪刀,瓷油灯,磨刀石,也有较近时期的铜簪,骨簪等工艺品,还有鱼叉,船篙头,铜船钉等与水上生活有关的器具,真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

展厅中不少文物反映了清末民初以来水上运输的一些情景,有当时的船票,运货单,有关往来生意的信件等。其中有一张清末“顺风快利”的船票特别有意思,上面印有“顺风快利”四字,表达了商家希望一帆风顺,早日获利的美好愿望。上面还写明了收款的一些项目清单,以及提醒顾客保管好随身行李的提示等。

博物馆陈列的一件苏州府官斛,是当时征收漕粮时的重要量器,这是官方制定的标准衡器。运河模拟游船舱也特别受参观者欢迎,模{参观京杭运河博物馆}.

拟舱内播放着一个立体短片,让参观者在影厅里感觉像坐在游船上游览运河一样,一边了解运河的有关历史,一边欣赏大运河沿线的风光,感受大运河“申遗”的呼声。我们通过管内还有一个十里红妆展厅,展示的是反映运河上婚俗的红妆家具,浙江宁波、绍兴一带流行的木制红漆嫁妆器皿,或髹朱漆,或泥金朱漆,有的局部还有朱金木雕,做工精致,富丽堂皇,被称作“中国红”。这些民俗遗存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是杭州市运河保护整治系列工程中的开篇之作,它的建成开放,使得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除了办好了基本陈列,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还积极引进或置办各种与运河有关的临时展览,不断挖掘和展示深远的运河文化。 开放迄今,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已接待社会各界观众近百万人,它的建成开放,不仅为广大民众了解深厚悠久的运河文化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场所,同时也为广大青年进行爱国教育,社会历史教育提供了一个社会课堂,对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也不无裨益。

本次出行教育意义深刻,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又恰逢建党九十周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希望我们在今后的日子能够多多参观博物馆,增长见闻。

篇四:《运河博物馆》

1.Hangzhou is the terminal point of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The development of Hangzhou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canal which connects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Near the Gongchen Bridge, which is the sign of the southern terminal point of the Grand Canal, there is a grand and unique museum which is called China Grand Canal Museum. It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Canal Culture Square. More than 100 million yuan has been invested in the building of the museum which has a total construction area of 10,000 square meters and exhibition area of more thatn 5,000 square meters.

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端点。杭州的发展与运河的跌宕起伏是密切相连的。拱宸桥,这是京杭运河的南部终端点的符号,附近有大和独特的博物馆。这就是"中国的北京-杭州大运河博物馆"。它位于杭州拱墅区运河文化广场南侧。杭州运河博物馆投资一亿多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展览面积五千余平方米。

2.作为国内第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通过四个展览厅收集、 保护、 研究运河文化数据。四个展厅分别是"京杭运河的开凿和变迁","大运河的利用","沿运河城市"和"运河文化"。它们反映并演示了大运河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目前,博物馆收集和展示的数以千计的文物和历史数据,充分表明大运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的作用。

As the first large-scale special museum on the theme of canal culture in China, China’s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Museum collects, protects, studies canal culture data from four exhibition halls. The four exhibition halls are “digging and change of the Grand Canal”, “utilization of the Grand Canal”, “Along the Canal city” and “canal culture”. It reflects and demonstrates the natural scenery and historical culture of the Grand Canal. At present, the museum collects and exhibits thousands of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al data, fully shows the fun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3. The first highlingt of the museum is the history of the Grand Canal. Thousands of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al records collected by the museum shows the critical role the canal has played i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 second highlight is people life and culture along the Grand Canal. The Canal Culture Square, where the museum is located, stretches to the bank of the canal. The ancient Gongchen Bridge and the museum form a fine contrast, adding charm to each other. As canal boast passing by every now and then, people can be seen enjoying their leisure time and children playing games on the verdant lawn, all of which make a dynamic part of the museum.

第一亮点是再现大河历史。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目前收集、展出的上千件文物和史料充分展示了大运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第二亮点是展现运河沿岸文化生活.博物馆所在的运河文化广场一直延伸到大运河岸边,古老的拱宸桥与博物馆遥相辉映。桥边绿地里休憩的老人、孩子以及时不时驶过的船只成为博物馆有机的动感部分。

4.第三亮点是高新技术为古韵金河添彩。通过运用现代的的高新技术,将文物史料与高科技巧妙结合,它生动地再现古运河曾经的繁荣景象。这在目前国内博物馆中均属首屈一指。另外,每年寒暑假,博物馆会为台湾大学生承办一系列活动,并举办讲座。并且组织在杭高校大学生参加大运河考察社会实践活动。 The first characteristic is that the high-tech adds luster to the ancient Canal. Combining the record and high-tech by using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t vividly records visions of Prosperity in Grand Canal. It is in the top position of its kind in China. In addition, in every year’s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s, the museum will the several activities for the students from Taiwan and organizes the lecture. It also organizes the student in Hangzhou to participate in the social practice about a survey of Grand Canal.

1

篇五:《走进运河》

走进运河,踏寻文明

——对聊城、扬州两地运河文化的实践调查

中文系 李建胜 赵璐璐

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曾经这样评价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老子看来自然界中品德最高尚的就是水,认为水德近乎于道。而在江湖海等水的来源中,运河又以它形成的特殊性在人类的水文明中写下了绚烂的一笔,其中最为突出的要数闻名中外的京杭大运河了。 作为一名在聊城求学的大学生,很荣幸能够亲身去体会京杭大运河这一旷世工程对南北两地人民的影响。于是我和我扬州的同学利用假期时间共同对聊城和扬州的水文化做了一系列的实践调查。

(『注』资料来源:扬州水运河博物馆、中国运河博物馆、对聊城和扬州两地老人的寻访等。)

一 、京杭大运河

(京杭运河地图)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扬州(余杭),全长约1746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年的历史。

京杭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了巨大作用。京杭大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演变大致分为3期:

1、第1期运河。运河的萌芽时期。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开凿邗沟,以通江淮。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原阳县北引黄河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

2、第2期运河。主要指隋代的运河系统。以东部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605)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到隋炀帝(杨广)时,据说炀帝为了到扬州看琼花,也为了南粮北运,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 全长2000多公里。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运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共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500公里;台儿庄到淮阴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阴到瓜州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扬州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

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

隋朝时分为四段:

(1)永济渠(2)通济渠(3)邗沟(4)江南河

{参观京杭运河博物馆}.

(隋代的运河图)

3、第3期运河。主要指元、明、清阶段。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公元十八年(1281)开济州河,从任城(济宁市)到须城(东平县)安山,长75公里;公元二十六年(1289)开会通河,从安山西南开渠,由寿张西北至临清,长125公里;公元二十九年(1292)开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诸水入大都城,东出至通州入白河,长25公里;公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河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元朝时分为七段:

(1) 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 里运河;(7)江南运河。

(元朝的漕运图)

明、清维持运河的基础,明时重新疏浚元未已淤废的山东境内河段,从明 中叶到清前期,在山东微山湖的夏镇(今微山县)至清江浦(今淮阴)间,进行了黄运分离的开加口运河、通济河、中河等运河工程,并在江淮之间开挖月河,进行了湖漕分离的工程。

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8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

杭州大运河同上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和浙江六省市,全长一千七百六十四公里,比苏伊士运河长十倍,比巴拿马运河长二十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终点入钱塘江。

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沧州市,山东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济宁市、枣庄市,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杭州市18个市区。

通州古诗云:一枝塔影认通州。燃灯塔矗立在大运河的北端,是京门通州的

标志性建筑。天津北运河和南运河在天津会师,又在这里被海河一齐送入渤海。据记载,漕运发达时期,从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每年要承载2万艘运粮的漕船,官兵12万人次,连通商船共3万艘。水道的开通使小小的沽寨很快就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津卫”。{参观京杭运河博物馆}.

镇江、扬州长江和蒋航大运河的交汇处。聊城湖、河水面积占城区的1|3,被称为“中国北方威尼斯”,在北方城市里非常少见,这其中就有京杭大运河的功劳。苏州“苏湖熟,天下足”。运河的开通,使苏州水多粮丰。目前京杭大运河苏杭段游客运载航线往返淮恩的故里。

由此可见聊城运河文化和扬州运河文化在运河的绚烂文化上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就两地的运河文化我们又通过走访老扬州人和博物馆的参观以及资料的搜集对他们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整理。

二、聊城和扬州两地运河文化的实践研究

(一)聊城、扬州两市运河文化的差异{参观京杭运河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参观京杭运河博物馆 参观运河博物馆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