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篇一:《我喜欢的一件青花瓷作文600字》
我家有一个精致美丽的青花瓷。 它是我们去年暑假在江西的景德镇买回来的,那么多瓷器中,我最喜欢这件艺术品了。它被我放在家中进门的架子上,一进我家就能坎肩它。 它的大部分是蓝色的,其余都是象牙白。远远地望着它,清秀高雅;近近的细看,那蓝色的都是各种各样美丽的花纹。瓶身有四小面是刻出来的,那静止的刻工,为这件青花瓷增添了一些不同的韵味。我不得不佩服这件艺术品的制造人呀!那四面图案的大小,图案都一样,而且一个圆和另一个图案之间相隔的位置空间非常细,很薄。这充分的体现出了刻工的高超技术。我发现这厮面上都有一个意思差不多的词语:家和业顺,人和事顺,天和地顺,内和外顺,这四个词语的意思不都是和谐,顺利的意思吗?它椭圆的瓶身向上画出了一条优美的曲线,让瓶口开成了一朵绽放开来的花。瓶底上用楷书写着景德镇制四个大字,如同用大印印上去的。摸上去凉凉的,非常光滑。整个瓶子都喊有着古典的气息,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意义。 青花瓷又称青花瓷器,他是用含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胚体上描绘纹饰,在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明,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凤凰小学六年级:张泽鸿
篇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八单元作文:我喜欢的一件青花瓷》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八单元作文:我喜欢的一件青花瓷
我喜欢的一件青花瓷
我家有一个精致美丽的青花瓷。
它是我们去年暑假在江西的景德镇买回来的,那么多瓷器中,我最喜欢这件艺术品了。它被我放在家中进门的架子上,一进我家就能坎肩它。
它的大部分是蓝色的,其余都是象牙白。远远地望着它,清秀高雅;近近的细看,那蓝色的都是各种各样美丽的花纹。瓶身有四小面是刻出来的,那静止的刻工,为这件青花瓷增添了一些不同的韵味。我不得不佩服这件艺术品的制造人呀!那四面图案的大小,图案都一样,而且一个圆和另一个图案之间相隔的位置空间非常细,很薄。这充分的体现出了刻工的高超技术。我发现这厮面上都有一个意思差不多的词语:家和业顺,人和事顺,天和地顺,内和外顺,这四个词语的意思不都是和谐,顺利的意思吗?它椭圆的瓶身向上画出了一条优美的曲线,让瓶口开成了一朵绽放开来的花。瓶底上用楷书写着景德镇制四个大字,如同用大印印上去的。摸上去凉凉的,非常光滑。整个瓶子都喊有着古典的气息,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意义。
青花瓷又称青花瓷器,他是用含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胚体上描绘纹饰,在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明,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篇三:《青花瓷》
青花花卉纹执壶,高32.1cm,口径7.5cm,足径10.7cm 壶直口,细长颈,折肩,长腹,圈足。颈一侧为壶柄,另一侧为长方形流,流口呈葫芦形。壶颈部绘缠枝花,肩部饰莲瓣纹,腹部饰八面方形开光,每一开光内饰上下两朵花卉,足部饰卷枝纹。 明初青花仿伊斯兰银、铜器造型者很多,除执壶外,还有折沿盆、花浇、盘座、烛台、扁腹瓶等。此器形仿自伊斯兰银水注。
青花缠枝花天球瓶,高46.1cm,口径8.9cm,足径15.2cm 瓶直口,长颈,硕圆腹,平底。颈部为缠枝莲纹,绘上仰变形如意头纹一周,纹内绘花蕾。腹部为缠枝花卉纹饰。素底无釉。 明代是中国古代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期,青花瓷作为瓷器生产的主流亦在宣德朝达到了其制作的顶峰。宣德年间使用的青料,大部分是进口钴料,即所谓“苏泥勃青”料。因含铁量高,含锰量低,在适当的火候下,能烧出像蓝宝石一样鲜艳的色泽,且烧成后往往在青花部分会出现有金属光泽的黑色斑点,形成宣德青花瓷器的重要特征。这件宣德青花天球瓶的青花色泽与一般宣德青花发色不同,从其发色清淡的呈色效果上看,宣德青花器并不全都使用进口钴料,也还使用部分国产青料。其纹饰题材以花卉瓜果为主,云龙海水为辅,构成了四季鲜花竟相开放,四时瓜果同时飘香的独特风格。石榴花、菊花、莲花、牡丹、百合、茶花、宝相花、牵牛花、射干花等较为常见。每件器物多以偶数种类的花卉,通过不同形式组合在一起,形成变化丰富的花纹装饰。反映了明代瓷器装饰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青花人物纹高足碗,明宣德,高10.2cm,口径15.5cm,足径4.5cm 碗撇口,下腹内收,下承以高足。碗内口绘青花双线,内底中央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碗外壁绘仕女赏月图,一童子侍于侧,辅以山水树石,并绘有云气纹。足柄上绘松竹梅纹。 明宣德青花使用进口青料,此种高铁低锰料在烧成过程中青料易晕散,故所绘纹饰不够清晰。此碗青色较为淡雅,纹饰比较清晰,实为难得。其云气纹用粗、细线勾画轮廓,此画法对后世瓷器纹饰亦有影响。明宣德时陶瓷器物中以人物纹为题材者较为少见,故此碗为宣德时期人物纹器物的代表作品。
青花缠枝莲纹瓶,高19.8cm,口径3.8cm,足径7.1cm 瓶直口,圆唇,细长颈,扁腹,圈足。通体青花纹饰。口沿下饰朵梅纹,身部饰缠枝花卉,足墙外饰卷枝纹。口沿下从右至左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此器造型朴实,青花明艳,瓶口沿下横书款者较为少见,是明
篇四:《陶瓷笔记》
[font color=blue] 一
我国是陶瓷的故乡。英文中“China””这个单词大写便是中国的意义,小写“china”就是陶瓷或瓷器;瓷器等于中国,可以作为中国是陶瓷之乡的一个佐证,是得到世界公认的。我个人认为陶瓷的发明对日常生活的重量性并不亚于促进文化发展的四大发明,所以,我个人很想认为陶瓷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第五个伟大贡献,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飞跃。时至今日,陶瓷依然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器皿和用具,不论是金属还是料都没法将其代替,而且,陶瓷有比金属和料更具优胜的地方,其制作过程及制品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更具创造性和审美价值。制作陶瓷,无疑是一种艺术的行为,影片《人鬼情未了》,男女主人公一起制陶的浪漫画画,不知迷倒、醉倒了多少红尘男女。
现在,我们已经无法确证制陶始于何时何代。1977年,在河南新郑裴李岗发现了先民遗迹,称为裴李岗文化,据考古发掘的资料可以确实,跟今约八千年。出土文物中,就有陶器,虽然陶质疏松,造型简单,有碗,壶,钵,罐等多种品种,已经是较成熟的陶器了。由此可以肯定在此之前,我国就有相当长的制陶史,最保守的估计也至小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了。想想,在刀火种的原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懂得制造和使用陶瓷,想想,真值得骄傲。
古籍中有记载发明制陶的是神农氏,但这只是神话传说,未必是可信。据考古学们的推测,早在远古时代,原始人就懂得利用粘士来做一些极简单的器具,随着火的发现和普遍使用后,偶然发现经过火烧后的粘土会变得更硬坚,更耐用,于是启发了人民制造陶器。这是十分可信的说法,因为许多的发明,都是在生产或生活过程中,偶然得到启发而获得灵感的。就好像是文字的发现,据说就是仓撷见鸟迹而受启迪而发明的一样。
开始时,人们是直接用粘土(泥块)捏成一些的简单的形状,做出一些简单的器皿。随着对陶器的需求增加和用途越来越广泛,需要更多各种不同形状的陶具适应不同的用途,显然,悄悄复杂一些的形状和器皿,没法用这种方法做出来,比如碗盘可以做,但瓶和壶却没法直接用捏造出来。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先人们发明了泥条盘筑法。这种方法是先将泥团成泥条,由陶器的底部开始,一条接一条,一圈圈地向上盘筑成一个个需要的形状;然后表面再敷以泥,抹平、拍实、磨滑—-据说就是拍实这种过程中,形成了印纹,启发日后刻花等进一步的审美要求。上面提到的裴李岗出土的陶器就是取用泥条盘筑法。用这种方法做出的陶器,缺点是陶壁厚薄不一,形状不够规范和不堪美观。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陶瓷器,都是圆形的,用这种方法没法保证做出合于规范。到了新石器未期,先人们又发现了“陶车”,于是轮制法渐渐取代了泥条盘筑法。“陶车”就是在圆石块或木块中心挖一个小圆孔,放在一支架上,可以自由转动的一个平台。泥块放在平台上,转动陶车,熟练的工人,就可以拉出各种形状的陶器,外形,线条非常流畅和美观,而且更坚固。陶车的发明和使用,是一大进步。后来又发明了注模法,就是先做好模,将泥灌进去,待稍干定型后去模即可。
做好的陶,必须经过烧制才能成为陶器。起初,先人们烧制陶器也是取用直接烧制法:将做好的陶器堆放在架子上,然后在下面点火烧制。这种方法很简单,也方便,但缺点也是显然易见的,一是每次烧制的数量不能太多,二是温度不高,烧制的质量没保障,三是极费柴火。在制陶业开始的初期,因为制陶的数量有限,问题还是不太大,随着扩大生产,这种直接烧制就不再适合,于是慢慢开始使用窑。窑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既易于安放陶,也利于保温。窑的出现,标致着制陶业的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起初的窑有横穴式和坚穴式,都是升焰式,上面是陶屋,下面是火炉。这种窑的缺点是不能太大,否则,就没法保证温度,直
到商代末期,在我国的江南地带,首先出现初期的龙窑。龙窑的特点,是设的火眼,起初的龙窑只有十多米长,经过不断的改良,长达百米,可以大量烧制,促进了生产发展。在古代,龙窑是主要的窑。
二
陶瓷合称,其实陶和瓷是完全不同的。陶器,使用的是一般的粘土,烧结不完全,胎体疏松,质地粗糙,易碎,吸水性大。瓷器是使用瓷石或高岭土等特殊的粘土,烧结良发,胎体坚硬,质地细密,不吸水,敲之清脆,有金石声,表而上釉。可以看出,陶和瓷的主要分别是于使用不同的材料,区别在于绕结完全不完上,就算陶器上釉,也不是瓷器,只是釉陶。釉是一种易燃剂,在高温下溶化成玻璃状,附在陶瓷表面上,提高光洁度,又易于清洁。
像所有的物品一样,由实用开始,渐渐要求美观,最后具有审美的价值。陶瓷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正是这种审美的要求,而不是实用的需要,对陶瓷的发展起着更大的促进作用。由陶发展成瓷,可以说就是这样一种过程。开始的时候,只求实用,对粘土不加辨别,能用就行,做出来的陶器质量不高,随着对制陶的认知不断提高,先人们发现粘土的不同,对陶器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于是渐渐对粘土进行了因别。这个转折点就是高岭土或瓷石的发现和使用,促进了瓷器的产生。从新石器时期,先民就开始使用瓷土作为原料,烧制出比陶器质量高,但比瓷器要差一些的陶制品,称之为原始瓷。西汉时期发现了低温釉,在东汉末年瓷器创烧成功。
从使用陶器,到创烧出瓷器,相隔了好几千年,我们现在说来轻巧,却不知要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直的一点也不容易。在读历史时,我常常是对先人们心存敬意。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先人们还掌控了窑内气氛对瓷器成色的影响。窑内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在高温下,和外面的空间形成不同的空气成份结构,称之为气氛。气氛以流离氧分子多少来区分,由小至多分为:还原气氛,中性气氛,氧化气氛第强氛气氛。在不同的气氛下,同一种显色剂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或颜色深浅不一。所以对温度和气氛的控制是烧制的关键。火候不足,陶瓷夹生或过火,气氛不对,会引起变色或色深不足。有经验的工人,可以从窑内柴火的颜色判断出火候和气氛。
起初的瓷器,颜色多是青色,称为青瓷。在南北朝末期,北方首先创烧出白瓷。刚开始还不是真正的白色,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是隋代的工匠们想出了一个好方法,就是在陶胎上敷上一层白色的化妆土,才解决白色不够白和纯净的问题。白瓷的出现,是陶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为后世来创烧出彩瓷奠定了基础。进入唐代,形成了青白两大系列。北方以白瓷著名,以河北的邢窑为代表,人称为似雪类霜。南方以青瓷以闻名,以浙江越窑为主,其生产的“秘色窑”,有千峰夺翠的美名。宋朝是我国陶瓷第一个高峰,涌现出无数风格不同的名窑,百花争艳,各有特色而且质量非常高,故“宋瓷”成了名闻世界的工艺品之一,似乎成了我国陶瓷的代名。元之后各大名窑相继没落,江西景德镇一枝独秀,成了我国的陶都,直到现在。明清时期制瓷业,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顶峰。我国的陶瓷在明之前,主要以青白两色为主,明之后缤纷艳丽的彩瓷渐渐代替了以前如冰似玉的青瓷和白瓷,成为主流,其中青花瓷就是最有名的品种。彩瓷分釉上彩和釉下彩两样:在陶胎上画好花纹图案,才上釉烧制的是釉下彩,在烧好的白瓷上加以彩绘,又用炉火烘烧而成的是釉上彩。
自从创烧出瓷器,陶器器皿就越来越小,但陶制明器却非常流行。所谓明器就是古人用来陪葬的用品,多是楼台车马,人物动物等。唐代的唐三彩是其杰出的代表。但真正的“唐
三彩”在历史上只是一段很短的时期,创烧于高宗时期,盛于开年间,止于安史之乱。这段时间,是大唐最为强盛时期,社会稳安,经济发达,盛行厚葬之风,为彩陶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唐三彩是种多色彩的低温釉的陶器,釉色多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故称为三彩器。唐三彩器做工精湛,色彩艳丽,艺术非常高,唐代之后的宋辽等朝,虽也有烧制三彩明器,各方面都无法和唐三彩相媲美。
三
我个人不太喜欢青花瓷,虽也觉得其精美无比,总觉得有点俗气。我喜欢纯色的青、白瓷,甚至是远古那些非常粗糙的陶器,这些陶瓷器,在工艺上,在外型上,远不如后世的精致、精美,却正是那种拙朴,甚至是略显缺拙劣的外形上,有种神秘难言的美,不是赞叹,却是感动。
是什么呢?我一下儿又表达不出来,只是隐隐约约觉得太精致,太精巧,美是美,却没有一种浑朴的元气。我个人认为,光是外形的精美,不是最好的美,最好的美是有一股气,有种精神在。大巧不工,是这个意思?当然,我这种感觉也许只是一种错觉,是误导,我犯了越古越好的毛病,后世的青花瓷不一定就没有神气在,只是我个人的偏好,以为纯色比青花好罢了。
听说贾平凹爱陶器,收藏了许多瓶瓶罐罐,不太爱精美的瓷器。以前不明所以,现在大有同心。读贾的文字,就象是陶而不是瓷,贾的美,不在于精致,而在那白描的传神写照,带点古,有点拙,活象他笔下的丑石一样,大美无言。这也许就是有人说贾的文章有秦汉之风的原因,我想就是说有着古朴的精神,流动的是粗犷的精元之气,而不是精致的华美。
在图上看到一个唐代邢窑的白瓷,真是精美无比。是一个执壶,通体纯白,似银类雪,真的当得起白壁无瑕四字,只怕汉白玉也没有这种质感,白银就更不用说了。此壶线条流畅,造型优美。敞口,细颈,圆腹,高底,孤形执把,纤长而有美感。当然,价钱也高得吓人,要二百多万。
看多了,忽有所悟:明之后的瓷器,注重的是区部的花纹图案,而明之前注重的是整体的和谐。整体讲究的是总的感觉,区部讲究的精美,所以,明之后,美在颜,明之前,美在神;以人来作喻,一个美在容貌,一个美在气质。我也渐渐明白,为什么宋瓷这么有名,就算明清的青花是如何的美仑美奂,是怎样的颜色艳丽,总是抵不上那素素淡淡的或青或白,因为线条比色彩更接近美的本质,同样整体比区部更具美感和神韵。这也许是艺术发展的共同规律:由不巧而巧,但同时也慢慢失去内有的气势和精元。
大巧不工。其实,我们何必追求完美呢?
2006-9-28
[/font]
篇五:《七绝招“六看一听”教你如何鉴定青花瓷礼品?》
“六看一听”鉴定青花瓷礼品七绝招
对于青花瓷礼品,有很多种类,例如青花瓷花瓶、青花瓷板画、还有高档茶具礼品青花瓷套装,就连最时尚的商务送礼也是青花大结合,就有青花笔、青花U盘、青花名片盒等,这都是与青花靠边的礼品。而如何鉴定青花呢?今天,广州礼品公司小编和你一起来学习“六看一听”七绝招,让新手也学会如何鉴定青花瓷礼品!
七绝招之一:看青料
看青料呈色可以框住大的时代分期。拿到一件青花瓷,首先依青料看是国产钴料还是进口钴料;是元代的还是明清时期的,是明永乐、宣德的苏泥麻青料,还是明中期的平等青料。
七绝招之二:看纹饰
时代特征中,纹饰特征是最敏感的因素。在纹饰中,许多辅助纹饰是鉴定的重要因素,如空白期前后纹样上用大片云,而晚明清初时期纹样中都绘括号云。
七绝招之三:看胎釉
对完整器来说,当然主要是看釉。鉴定真伪时,要特别注意看是否有化学处理或人工糊泥的现象。化学处理过的釉发死,涂上去的泥,用手抠易掉;但是,如果用胶水粘上去,就特别难以弄下来。现在有人用化学方法作假,很不自然。可以手眼并用,用手摸也是一种鉴定方法。手摸器物,要注意手感,重量过轻过重都不对。有些情况,眼不能及,而手可触。
七绝招之四:看造型
用被鉴定之物对照典型造型,看是否对得上。青花瓷品种再多,但从比例上讲,重复品更多。各个时代的器物,在造型上都有其时代特征。抓住造型、口沿、圈足等细部分析,尤其底足最容易看出破绽。
七绝招之五:看款识
具体说是看字体结构、笔画安排以及内容。有干支年号纪年款的,可立即查出具体时间以备考。
七绝招之六:看工艺
各时代的工艺特征是不同的,要记住、分清。比如,明代器物露胎处一般都有火石红,太过和没有均不对。
七绝招之七:听声音
一件好的完整的瓷器,敲起来声音清脆,有璺裂,则声哑。要注意德化瓷和日本瓷的声音特别清脆,与景德镇产品截然不同。听声音是鉴定德化青花瓷和日本青花瓷的重要方法之一。
以上几种方法,使用时要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如有一点疑问,也不能放过。但是要注意,青花瓷鉴定中,青料色泽的变化和装饰纹样始终是首要因素。中国青花瓷的数量,非我们能想象,各种器物纹饰可谓应有尽有,只有多看,才能谙熟于心。对于喜欢收藏青花的朋友,经常要到博物馆多看看青花瓷是必须的,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了解青花! 文章来源:
篇六:《三模》
南岗区2009年初中升学调研测试(三)
语文试卷{喜欢青花瓷原因}.
考生须知:
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各学校的考生,请按照《2009年哈尔滨市初中升学考试选择题答题卡(调研测试专用)》上的注意事项做1-4小题(选择题,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