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地球的水怎么形成的 地球上的水

字数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字数作文】

篇一:《地球上的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地球上的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讨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讨论海洋形成的问题。然而,直到今天,科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多数的看法认为,大约在50~55亿年前,云状宇宙微粒和气态物质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最初的地球。原始的地球,既无大气,也无海洋,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在地球形成后的最初几亿年里,由于地壳较薄,加上小天体不断轰击地球表面,地幔里的熔融岩浆易于上涌喷出,因此,那时的地球到处是一片火海。随同岩浆喷出的还有大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这些气体上升到空中并将地球笼罩起来。水蒸气形成云层,产生降雨。经过很长时间的降雨,在原始地壳低洼处,不断积水,形成了最原始的海洋。原始的海洋海水不多,约为今天海水量的1/10。另外,原始海洋的海水只是略带咸味,后来盐分才逐渐增多。经过水量和盐分的逐渐增加,以及地质历史的沧桑巨变,原始的海洋才逐渐形成如今的海洋。这是第一种有代表性的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是,海水来自冰替星雨。这是美国科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假说。这一理论是根据卫星提供的某些资料而得出的。1987年,科学家从卫星获得高清晰度的照片。在分析这些照片时,发现一些过去从未见到过的黑斑,或者说是“洞穴”。科学家认为,这些“洞穴”是冰慧星造成的。而且初步判断,冰慧星的直径多在20千米。大量的冰慧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可想而知,经过数亿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地球表面将得到非常多的水,于是就形成今天的海洋。但是,这种理论也有它不足的地方。就是缺乏海洋在地球形成发育的机理过程,而且这方面的证据也很不充分。

海洋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说,地球上的水究竟来自何方?只有当太阳系起源问题得到解决了,地球起源问题、地球上的海洋起源问题才能得到真正解决。

篇二:《地球上的水的来源》

地球上的水的来源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太空中看地球,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椭圆形的,极为秀丽的蔚蓝色球体。水是地球表面数量最多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地球的表面的大部分。

地球上海洋的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海洋的平均深度为3700多米。我们知道地球的地壳形成之前是熔融态的,不可能存在液态水,地壳温度在100℃以上时,地面上也没有液态水,地壳温度降低到100℃以下时,地面上才能形成积水,以后才能形成海洋,那么地球表面这么多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中,唯一被液态水所覆盖的星球。地球上水的起源在学术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目前有多种不同的水形成学说。有观点认为在地球形成初期,原始大气中的氢、氧化合成水,水蒸气逐步凝结下来并形成海洋;也有观点认为,形成地球的星云物质中原先就存在水的成分。另外的观点认为,原始地壳中硅酸盐等物质受火山影响而发生反应、析出水分。也有观点认为,被地球吸引的彗星和陨石是地球上水的主要来源,甚至现在地球上的水还在不停增加。

以上是目前典型的水形成的几种学说,这几种学说似乎都有道理,但都不能真正解释地球上水的来源。想想看,地球形成初期,原始大气中的氢、氧有多少呢?能化合成多少水呢?充其量不到地球水量的1%,第一种观点显然不能成立。第二种观点认为,形成地球的星云物质中原先就存在水的成分,这种观点又能成立吗?这点水在地球熔融态的数亿年后恐怕早就无影无踪了。第三种观点认为,原始地壳中硅酸盐等物质受火山影响而发生反应、析出水分。能够析出多少水呢?充其量也不到地球水量的1%,这种观点显然也不能成立。第四种观点认为,被地球吸引的彗星和陨石是地球上水的主要来源,甚至现在地球上的水还在不停增加。撞击地球的彗星和陨石有多少呢?能给地球带来多少水?充其量也不到地球水量的1%,这种观点显然也不能成立。而且彗星上的水又是哪里来的呢?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以上的几种观点都不能正确解释地球的水的来源,那么地球表面这么多的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空间,就是说地球海洋形成的时期,地球公转轨道正处于太阳系水分子最丰富的空间(假定每立方千米1克),那么地球公转一周的空间水的数量为1180亿立方米(以地球半径6373千米,公转轨道9.24亿千米计算),若地球公转时获得其中

10%的水,地球每年将获得11.8立方千米的水,一亿年就可以获得11.8亿立方千米的水(现在海洋水量87%以上),实际上地球海洋的形成远远没有这么快。现在地球的公转轨道已经远离了这个空间,若现在地球公转轨道的空间水分子的数量发生波动,地球上将产生严重的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

地球上的水,来源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空间,唯一能够解释地球的海洋这么多的水的来源,相信也是唯一正确的解释,相信每一个地球人都能够接受这一观点。

袁新友

2013-02-16

篇三:《地球和水的起源》

地球是怎样诞生的{地球的水怎么形成的}.

地球的起源、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被喻为地球科学的三大难题。尤其是地球的起源,长期以来信奉上帝创造世界的宗教观念,哥白尼、伽俐略、凯普勒和牛顿等人的发现彻底推翻了神创说,之后开始出现各种关于地球和太阳系起源的假说。德国哲学家康德1755年设想因较为致密的质点组成凝云且相互吸引而成为球体、因排斥而使星云旋转,是关于地球起源的第一个假说,尽管今天已失去科学意义

法国数学家兼天文学家拉普拉斯1796年提出行星由围绕自己的轴旋转的气体状星云形成说。星云因旋转而体积缩小,其赤道部分沿半径方向扩大而成扁平状,之后从星云分离出去而成一个环、颇像土星的光环。环的性质是不均匀的,物质可聚集成凝云,发展为行星。按相同的原理和过程,从行星脱离出来的物质形成卫星。拉普拉斯的假说既简单动人,又解释了当时所认识的太阳系的许多特点,以至竟统治了整个19世纪。

前苏联的天文学家费森柯夫认为太阳因高速旋转而成梨形和葫芦形,最后在细颈处断开,被抛出去的物质就成了行星。抛出物质后太阳缩小,旋转变慢;一旦旋转加快,又可能成梨形而抛出一个行星,逐渐形成行星系。旋密特设想太阳在参加银河系的转动中,在穿越黑暗物质云时俘散了一部分尘埃和流星的固体物质,在其周围形成粒子群。后者在太阳引力作用下围绕太阳作椭圆运动并与太阳一起继续其在银河系的行程,最后从这些粒子群发展为行星和慧星(一部分成了流星和陨星)。

当然还有其它形形色色的假说,如英国天文学家金斯。他认为地球也是太阳抛出的,抛出的机制,在于某个恒星从太阳旁边经过,两

者间的引力在太阳上拉出了雪茄状的气流,气流内部冷却,尘埃物质集中,凝聚成陨石块,逐步凝聚成行星。由于被拉出的气流是中间粗两头细(雪茄状),故大行星在中间,小行星在两端。

人类进入宇宙时代以来,发现行星和卫星上有大量的撞击坑。1977年,肖梅克提出:固态物体的撞击是发生在类地行星上所有过程中最基本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宇宙撞击和爆炸的假说。这种撞击是分等级的,第四级的撞击形成月亮这样的卫星。具体过程是:一个撞击体冲击原始地球,引起爆炸,围绕地球形成一个气体、液体、尘埃和"溅"出来的固态物质组成的带,最初是碟状的,因旋转的向心力作用而成球状,失去了部分物质的地球也重新成为球状。

随科学的发展,地球起源之谜一定会被解开。

水的起源

当我们打开世界地图时,当我们面对地球仪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部分面积是鲜艳的蓝色。从太空中看地球,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椭圆形的,极为秀丽的蔚蓝色球体。水是地球表面数量最多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地球70%以上的表面。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水球。

也许有人会问:这么多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地球上本来就有水吗?

地球刚刚诞生的时候,没有河流,也没有海洋,更没有生命,它的表面是干燥的,大气层中也很少有水分。那么如今浩瀚的大海,奔腾不息的河流,烟波浩淼的湖泊,奇形怪状的万年冰雪,还有那地下涌动的清泉和天上的雨雪云雾,这些水是从哪儿来的呢?

原来地球是由太阳星云分化出来的星际物质聚合而成的,它的基本组成有氢气和氮气以及一些尘埃。固体尘埃聚集结合形成地球的内核,外面围绕着大量气体。地球刚形成时,结构松散,质量不大,引力也小,温度很低。后来,由于地球不断收缩,内核放射性物质产生能量,致使地球温度不断升高,有些物质慢慢变暖熔化,较重的物质,如铁、镍等聚集在中心部位形成地核,最轻的物质浮于地表。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逐渐降低,地表开始形成坚硬的地壳。但因地球内部温度很高,岩浆活动就非常激烈。火山爆发十分频繁,地壳也不断发生变化,有些地方隆起形成山峰,有的地方下陷形成低地与山谷,同时喷发出大量的气体。由于地球体积不断缩小,引力也随之增加,此时,这些气体已无法摆脱地球的引力,从而围绕着地球,构成了“原始地球大气”。原始大气由多种成分组成,水蒸气便是其中之一。

水蒸气又是从那儿来的呢?组成原始地球的固体尘埃,实际上就是衰老了的星球爆炸而成的大量碎片,这些碎片多是无机盐之类的东西,在它们内部蕴藏着许多水分子,即所谓的结晶水合物。结晶水合物里面的结晶水在地球内部高温作用下离析出来就变成了水蒸气。喷到空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便冷却成云,变成雨,落成地面上,聚集在低洼处,逐渐积累成湖泊和河流,最后汇集到地表最低区域形成海洋。

地球上的水在开始形成时,不论湖泊或海洋,其水量不是很多,随着地球内部产生的水蒸气不断被送入大气层,地面水量也不断增加,经历几十亿年的地球演变过程,最后终于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江河湖海。

水也会衰老

通常我们只知道动物和植物有衰老的过程,其实水也会衰老,而且衰老的水对人体健康有害。据科研资料表明,水分子是主链状结构,{地球的水怎么形成的}.

水如果不经常受到撞击,也就是说水不经常处于运动状态,而是静止状态时,这种链状结构就会不断扩大、延伸,就变成俗称的“死水”,这就是衰老了的老化水。现在许多桶装或瓶装的纯净水,从出厂到饮用,中间常常要存放相当长一段时间。桶装或瓶装的饮用水,被静止状态存放超过3天,就会变成衰老了的老化水,就不宜饮用了。

储存较长时间的水有关未成年人如常饮用存放时间超过3天的桶装或瓶装水会使细胞的新陈代谢明显减慢,影响生长发育,而中老年人常饮用这类变成老化水的桶装或瓶装水,就会加速衰老。专家研究提出,近年来,许多地区食道癌及胃癌发病率增多,可能与饮用。研究表明,刚被提取的、处于经常运动、撞击状态的深井水,每升仅含亚硝酸盐0〃017毫克。但在室温下储存3天,就会上升到0〃914毫克,原来不含亚硝酸盐的水,在室温下存放一天后,每升水也会产生亚硝酸盐0〃0004毫克,3天后可上升0〃11毫克,20天后则高达0〃73毫克,而亚硝盐可转变为致癌物亚硝胺。有关专家指出:对桶装水想用则用,不用则长期存放,这种不健康的饮水习惯,对健康无益。

篇四:《为什么地球上才有液态水》

为什么地球上才有液态水

王为民(四川南充龙门中学)

水(H2o)是恒星核聚变产物氧原子和宇宙大爆炸产物氢原子结合形成的。

当银河系中的旋转星云风暴形成太阳系的时候,太阳中心氢核聚变为氦,产生太阳光辐射,形成太阳风。太阳风把太阳上的和靠近太阳的水星、金星的水吹到地球、火星、木星等行星上来了,由于温度下降和万有引力而吸附在地球、火星、木星等行星上了。在2亿5千万年前,因为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大行星(法厄同)被冥王母星核碰撞爆炸,产生高温将火星水蒸发,火星被烤成火红色(类似地球上烧红砖,不浇水),使火星失去了水。同时,法厄同被撞成碎片形成小行星带,冰山碎块形成慧星,法厄同的核形成王为民星。冥王母星核的碎片形成无数铁镍陨石。同时,产生的许多陨石落在地球上,造成了一次生物大灭绝。王为民星围绕太阳进动2亿年后,于6500万年前撞上地球,其角动量改变了地球的自转轴方向,并且由现在的南极(非古地球南极)进入地球,将古地核撞出去形成月球,现在的地核是王为民星。所以地球呈梨子形,地球南极凹陷,其中间形成中央峰——南极洲。地球爆裂,海底扩张,火山地震频发,大陆漂移,恐龙等70%的地球生物灭绝。古地核刚刚形成的月球温度非常高,火山地震不断,由于脱离了地球中心高压环境,于是发生膨胀,与地球爆裂形成的碎块和火山灰混合形成新的月球的月核、月幔、月壳等结构,现在,在月球的南极留下了一个王为民星对它的巨大撞击坑。由于月球来自古地核,所以缺水。地球的温度恰好在0℃——100℃之间,是液态水存在的温度范围。而木星表面温度为-168℃、海王星表面温度为-214℃、天王星表面温度为-220.15℃,总之其它行星不是太高就是太低,不适合液态水的存在。所以,我们太阳系只有地球才有液态水。

冥王母星核是4亿4千万年前,王氏恒星经过太阳系的时候,它的行星系统的最外面一颗大行星(王外星)撞击在冥王母星上,冥王母星爆炸碎裂为冥王星、齐娜等小行星、许多冰山慧星以及冥王母星核。当时,产生的陨石落到地球上产生了第一次生物大灭绝。

篇五:《水是怎么来的》

地球上水的来源根据测算,地球表面的71%的面积是被水覆盖,水的总量约为13.6亿立方公里,其中97.3%存在于海洋。那末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以前科学家认为,水的来源是太空和地球内部。水从太空来到地球有两个途径:一是落在地球上的陨石,二是来自太阳的的质子形成的水分子。然而美国科学家最近提出一个令人瞩目的新理论:地球上水来自太空由冰组成的彗星。科学家发现,地球表面的水会向太空流失。这是因为大气中水蒸气分子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当氢原子到达80―100公里气体稀薄的高热层中,氢原子的运动速度会超过宇宙速度,于是脱离大气层而进入太空消失掉。科学家推算,飞离地球表面的水量与进入地球表面的水量大致相等。但地质科学家发现,2万年来,世界海洋的水位涨高了大约100米。于是,地球表面水量不断增多就成难解之迷。直到最近,美国衣阿华大学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从人造卫星发回的数千张地球大气紫外辐射图像中,发现在圆盘形状的地球图像上总有一些小黑斑。每个小黑斑大约存在2―3分钟,面积约有2000平方公里。经过分析,这些斑点是由一些看不见的冰块组成的小彗星冲入地球大气层,破裂和融化成水蒸汽造成的。科学家估计,每分钟大约有20颗平均直径为10米的冰状小彗星进入地球大气层,每颗释放约100吨水。地球形成至今大约已有38亿年的历史,由于这些小彗星不断供给水分,从而使地球得以形成今天这样庞大的水位。 地球上的水是打哪儿来的?科学家解开"水之谜" 最近一段时间,国际学术界对地球生命起源的讨论又热闹起来。众所周知,最时髦的一种理论认为,是来自太空的携带有水和其它有机分子的彗星和小行星撞击地球后才使地球产生了生命。最近,科学家们第一次发现了可证明这一理论的依据:一颗被称为利内亚尔的冰块彗星。 据科学家们推测,这颗彗星含水33亿公斤,如果浇洒在地球上,可形成一个大湖泊。但十分令人遗憾的是,利内亚尔彗星在炽烈的阳光下蒸发成了蒸气。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们都观察到了这一过程。那么,这颗彗星携带的水与地球上的水相似吗?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答案是肯定的。 实验证明,数十亿年前在离木星不远处形成的彗星含有的水和地球上海洋里的水是一样的。而利内亚尔彗星正是在离木星轨道不远的地方诞生的。 天文学家们认为,在太阳系刚形成时可能有不少类似于利内亚尔的彗星从"木星区域"落到地球上。美国航空航天局专家约翰·玛玛说:"它们落到地球上时像是雪球,而不是像小行星撞击地球。因此,这种撞击是软撞击,受到破坏的只是大气层的上层,而且撞击时释放出来的有机分子没有受到损害。" 海洋形成之谜 地球上的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讨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讨论海洋形成的问题。然而,直到今天,科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多数的看法认为,大约在50~55亿年前,云状宇宙微粒和气态物质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最初的地球。原始的地球,既无大气,也无海洋,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在地球形成后的最初几亿年里,由于地壳较薄,加上小天体不断轰击地球表面,地幔里的熔融岩浆易于上涌喷出,因此,那时的地球到处是一片火海。随同岩浆喷出的还有大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这些气体上升到空中并将地球笼罩起来。水蒸气形成云层,产生降雨。经过很长时间的降雨,在原始地壳低洼处,不断积水,形成了最原始的海洋。原始的海洋海水不多,约为今天海水量的1/10。另外,原始海洋的海水只是略带咸味,后来盐分才逐渐增多。经过水量和盐分的逐渐增加,以及地质历史的沧桑巨变,原始的海洋才逐渐形成如今的海洋。这是第一种有代表性的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是,海水来自冰慧星雨。这是美国科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假说。这一理论是根据卫星提供的某些资料{地球的水怎么形成的}.

而得出的。1987年,科学家从卫星获得高清晰度的照片。在分析这些照片时,发现一些过去从未见到过的黑斑,或者说是"洞穴"。科学家认为,这些"洞穴"是冰慧星造成的。而且初步判断,冰慧星的直径多在20千米。大量的冰慧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可想而知,经过数亿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地球表面将得到非常多的水,于是就形成今天的海洋。但是,这种理论也有它不足的地方。就是缺乏海洋在地球形成发育的机理过程,而且这方面的证据也很不充分。

篇六:《地球上的水知识点梳理》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水(高考热点复习)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 (连续大不规则的圈层)

2.水圈组成:

3、河流的补给来源: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相

互补给的关系。

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

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

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

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考试分析:

(1)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雨水补给:降水季节——有汛

气候区 补给时间径流特点

热带雨林十温海气候区 全年(年雨) 流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不大

季风气候区 当地夏季(夏雨) 夏汛,径流季节变化大

热带草原气候区 当地夏季(湿季) 夏汛,径流季节变化大

地中海气候区 当地冬季(冬雨) 冬汛,径流季节变化大

(2)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冰雪融水补给——有汛

高纬高山地区和干燥气候区(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春汛——河流径流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冰川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夏汛(冬季气温在0℃以下,河流出现断流)——河

流流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3)河流流量稳定——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无汛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的互补关系——补给方向取决于三者相对水位高低

湖泊水补给——对湖泊以下河段起调节作用,延缓并削减洪峰

地下水补给——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4)河流流量过程线图分析

1.流量过程曲线反映的主要内容

(1)流量的大小。

(2)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量的季节变化。

(3)从曲线高峰区了解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4)从曲线低谷区了解枯水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2.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表述了河流径流的特征和运动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地球的水怎么形成的 地球上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