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国家级新区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国家级新区名单

字数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字数作文】

篇一:《中国六大国家级新区》

自1992年国务院批复设立上海浦东新区以来,我国已设立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兰州新区和南沙新区共6个国家级新区。

1、上海浦东新区

获批时间:1992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2005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定位及目标:围绕建设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战略定位,在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环境优势、创新优势和枢纽功能、服务功能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区、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开放和谐的生态区。

2、天津滨海新区

获批时间: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批准滨海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之后,中国第二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3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原则同意这一《方案》,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改革、开发开放出现新的局面。

定位及目标: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3、重庆两江新区

获批时间:2010年5月5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同意设立重庆两江新区的批复》,批准设立重庆两江新区。2010年6月18日,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

定位及目标: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据国务院批复,中央赋予重庆两江新区五大功能定位: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

4、浙江舟山群岛新区

获批时间: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群岛新区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定位及目标: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发展目标:舟山群岛新区将建成中国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东部地区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中国海洋海岛科学保护开发示范区、中国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中国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

5、兰州新区

获批时间:2012年8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兰州新区的批复》,批复甘肃省《关于设立兰州新区的请示》,同意设立兰州新区,原则同意《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 定位及目标: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带动甘肃及周边地区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我国向西开放。发展目标:到2015年,兰州新区城市框架及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交通及市政设施相对完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具备较强的集聚效应和要素资源吸纳能力,产业集聚发展,初步探索形成以城带乡和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模式。到2020年,基本建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产业集聚、服务配套、人居环境良好的现代化产业新区。

6、南沙新区

获批时间:2012年9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

定位及目标:立足广州、依托珠三角、连接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建设成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和新型城市化典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社会管理服务创新试验区,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一、滨海新区

(1)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总体布局

“一轴、一带、三个城区、七个功能区 ”

1、一轴: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

2、一带: 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

3、三个城区:在轴和带的T型结构中,建设以塘沽城区为中心、大港城区和汉沽城区为两翼的宜居海滨新城

4、七个功能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区、滨海化工区、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商业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航空城)和海滨休闲旅游区以及若干现代农业基地。

(2)滨海新区地域

天津滨海新区地处于华北平原北部,位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交汇点上、海河流域下游、天津市中心区的东面,渤海湾顶端,濒临渤海,北与河北省丰南县为邻,南与河北省黄骅市为界,紧紧依托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拥有中国最大的人工港、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和最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以新区为中心,方圆500公里范围内还分布着11座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对外,滨海新区雄踞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位置,与日本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直接面向东北亚和迅速崛起的亚太经济圈,置身于世界经济的整体之中,拥有无限的发展机遇。滨海新区自然资源丰富,这里有大量开发成本低廉的荒地和滩涂,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原盐、地势、海洋资源等,同时拥有雄厚的

篇二:《国家级高新区好处》

荣升“国”字品牌,励精图治铸辉煌

——写在肇庆高新区晋升“国家级”后

封 颖

2010年10月11日,国务院下发 《关于同意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国函"2010"107号),肇庆高新区正式成为国家高新区,定名为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标志着肇庆高新区创新发展跨入新阶段。

据悉,此批同时申报国家级高新区的城市涵盖我省江门、东莞、汕头、中山,广西柳州,安徽芜湖,蚌埠,湖南衡阳、彬州,河南安阳,南阳,四川德阳,湖北宜昌,山东莱芜、临沂,宁夏银川,江苏淮安等。在众多申报的城市和园区中,此轮能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的园区只有六家。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作为广东省新兴工业园区,肇庆高新区自2002年正式挂牌运作,掐指一算肇庆高新区已8岁了,几年来,我区坚持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公共事业相配套的发展路子,狠抓招商引资和园区开发建设,经济社会呈现跨越式发展。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 肇庆高新区能成功晋升“国家级”,正式进入高新区序列的“国家队”,这是大旺人民的幸事,也是大旺乃至整个肇庆市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如何以此为契机,凝聚全区人民的智慧力量,使之成为推动大旺发展的引擎和助推工程,实现汪洋书记提出“尽快实现年产值5000亿

元的目标”,加快大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肇庆高新区自迁园大旺正式挂牌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我区承载着省、市赋予的光荣使命。创建期间一直按照建设现代工业城和“两个尽快”的目标要求,按照“一中心六区域,十字拓展”的空间架构,对园区进行整合完善,拓展北部空间、优化用地布局、完善公共配套,使肇庆高新区由单纯的工业集聚区向多维的具备城市功能的宜业宜居的现代工业城转变。我们的目标是将大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服务高效、机制灵活的创税型、科技型、规模型、生态环保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最终形成年产值达5000亿元的现代工业城。

省委汪洋书记自2007年12月就任广东省委书记以来不到两年时间内第五次到我区视察工作,每次都给肇庆高新区带来重要指示。这些指示就是我区发展的导航明灯,没有什么比这些指示更好、更具有激励作用。2010年8月31日,视察,汪洋书记对我区提出“成为全省产业转移示范园中的典范”的殷切期望。领导的期望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成功申报国家级高新区之前,肇庆高新区把奋斗目标瞄准了广州市高新区。“广州科学城是我们当前的标杆。”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刘龙平直言。二次创业中的肇庆高新区显然已经把发展目标直接瞄准了广东发达地区的园区。在目标驱动力的作用下,国家级高新区创建期间,世界五百强企业韩国SK集团、美国财富五百强企业美国LP集

团、亚洲最大的铝型材生产商亚洲铝业控股有限公司等500多家企业相继落户园区。2010年5月15日,在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冲刺之际,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肇庆高新区正式签约,将在肇庆高新区建设中恒(大旺)健康产业园。该项目总投资140多亿元人民币、占地4000亩、计划用5年时间分三期实施我区真正实现 “金凤凰”的招引,并由此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产业集聚,逐步形成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公共事业相配套发展的稳定格局。肇庆高新区连续5年在全省省级开发区中名列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第一,先后被定为广东省吸收外资重点工业园区和广东省山区吸收外资示范区,广东省首批示范性产业转移园,还被全国高新区协会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区”,带上“国字帽”实至名归。

国家级高新区,是一块含金量极高的“金字招牌”,更是科教资源、高端人才和高技术产业最为集中的政策区域。成功“晋级”之后,按照国务院批复要求,肇庆高新区将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鲜明、规模适度、配套完善的要求,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同时也将享受到更多政策利好,尤其在支持企业从事国家重点科技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企业技术

改造创新等方面,在财税优惠、融资扶持、项目审批和用地支持等方面也将受到特有的政策优惠。

国家级高新区是荣誉更是一种鞭策,意味着更高的定位、标准和要求,下一步我们工作的重点是瞄准“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发展目标,高站位推进城市建设,大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加快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同时加大国家级高新区的对外宣传力度,展示新的形象、新的理念和发展前景,大力提升属于肇庆高新区的品牌影响力,将肇庆高新区打造成创新的前沿、体制改革的先导、经济增长的引擎、技术创新的源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谐社会的示范,实现由“省级”向“国家级”的华丽转身。

特别是加大了对科技型项目、跨国公司投资项目、研发项目、总部项目、战略性投资项目以及来区创业的高端人才的扶持力度;同时,加强孵化器建设,加大孵育力度,完善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公共实验平台,扶持中小科技企业发展壮大。

全称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China National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简称“国家高新区”、“国家级高新区”,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特点是依托于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依靠科技和经济实力,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 目的

★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

★加速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创业的示范区;

★深化改革和加快体制创新的试验区;

★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和对外开放的展示区;{国家级新区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培养、造就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学校;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源。

领域

1、电子与信息技术;

2、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

3、新材料及应用技术;

4、先进制造技术;

5、航空航天技术;

6、海洋工程技术;

7、核应用技术;

8、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

9、环境保护新技术;

10、现代农业技术;

11、其他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六区域”即金属新材料产业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区、电子信息产业区、生物制药产业区、物流及综合保税区、产学研配套区。

篇三:《国家高新区政策评价与发展建议》

国家高新区政策评价与发展建议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园区纷纷成立,为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1]。 我国自1998年批准建设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以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税收、财政、土地、人才等倾斜性政策,支持创建了56个国家级高新区,旨在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年来,作为政策推动的结果,国家高新区是否已承担起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使命?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如何,以及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高新区未来发展的目标导向在哪里?

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空间,科技园区自创建以来就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近20—30年,关于科技园区的成功要因、管理模式以及政策动力等研究成为热点话题。本文从政策评价的视角,围绕上述问题,重点讨论了国家高新区对创新体系建设、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制度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和目标的实现程度,同时,结合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发展变化,提出了高新区新需求中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导向建议。

1 政策评价的概念及内涵

政策评价,本质上属于公共政策评价的研究范畴,是以目标为核心,对政策或计划的有用性或价值做出判断[2],其特点是:(1)政策评价依赖于价值和事实,即评价诉求既取决于“目标”,又取决于“事实”;(2)评价诉求是以当前和历史的结果为基础,而不是以未来的状况为基础。开展政策评价,首先要弄清政策的价值问题,即政策设计本身的目标导向,也就是建立政策评价的靶向和标杆;然后再去评价政策在各个方面的执行效果。

政策评价,不同于一般的系统评价。系统评价,以自身运作为目标,重点评价系统运行的成功与否及效率高低等。如果说系统评价是一个局部效率性评价,那么政策评价就是一个考虑整体发展目标的导向性评价。当前,从政策评价的视角研究高新区的文献相对较少,不过,政策评价在环境分析、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应用却非常广泛。有专家认为,政策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EIA)的一种,是对政策及其各种替代选择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地、综合地评价的过程。我国早在1993年在上海召开的“国际环境评估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上,曲格平教授就正式提出要开展发展战略及发展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近些年,英国环境部陆续制定了《政策评估和环境》和《政府部门中的环境评估》等指南;美国环保部也正在开展战略性(政策、计划和规划)评价,把政策评价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3]。{国家级新区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国家级新区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本文从政策目标的角度对高新区的发展做出评价,不仅是政策评价方法的推广和应用,也是对高新区评价的一种创新。

2 政策演变与高新区的发展

{国家级新区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自1988年北京设立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来,国务院于1991年和1992年在智力资源相对密集的大中城市,分别批准设立26、25个高新区,后又陆续建立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997年)、宁波高新区(2008年)、泰州和湘潭(2009年)高新区,截至目前,国家级高新区已达56个。

从政策设计的目标看,20年来,高新区承载的使命经历了两次转变:

第一次转变就是高新区的创建,从无到有(1988—2002年前后)。上个世纪50—80年代,伴随以微电子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美国诞生了一批如惠普、IBM、微软、英特尔、苹果等高科技企业,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当时,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但国务院对建设高新区寄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强力推进。1988年3月,《国务院关于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智力密集型的大城市,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试办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是国务院第一次提出鼓励地方政府探索建设科技园区,为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创造性释放了巨大空间。同年5月,国务院批准北京市建立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试验区,并制定了18条支持性政策。8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高技术产业开发计划(“火炬计划”),明确提出把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作为“火炬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国务院不仅授予地方政府“建设科技园区的权力”,而且通过“火炬计划”给予具体的政策支持,并且通过中关村试点给予示范与引导。由此,中国建设高新区的“序幕” 被拉开。邓小平同志在1991年发出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号召,成为建立和发展高新区的“旗帜”,为1991年和1992年批准设立的51个高新区树立了导向。

在此阶段,有两项政策对高新区初期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是地方政府单独划拨土地,实施单独管理。每个高新区被划定了几十到几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并设立了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专门针对高新区进行土地开发、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管理。政府派出机构,均被赋予市级的行政权限,并具有独立的财政制度。这在中国制度建设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二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字〔1994〕001号)规定:高新区内经认定的内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从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2年等等。这项税收优惠政策在当时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有限的条件下对吸引社会资源、外商投资、聚集企业资源等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这些支持性政策的微观目标就是“引导市场化的企业资源向高新区聚积,与原有的科研院所、大学等知识性载体相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截至2000年,53家国家高新区均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在电子信息、现代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培育出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如联想、四通、北大方正、深圳华为、长沙远大、青岛海尔、海信、四川长虹等,形成了具有区域优势和特色的支柱产业。当年,国家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从1991年的87.3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9 209.3亿元,增长了105.5倍;工业总产值从71.2亿元增长到7 942.0亿元,增长了111.5倍;实际上缴税收从3.9亿元增长到460.2亿元,增长了118倍;出口创汇总额从1.8亿美元增长到了185.8亿美元,增长了103.2倍。高新区2000年从业人员已达到251万,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4]。

第二次转变就是引领自主创新,深化发展(2001年至今)。虽然在第一次转变中也蕴藏着自主创新的内涵,培养出一批自主品牌的企业,诞生了一批自主创新的成果,但是,受制于我国当时的财政收入有限、科技与经济相脱离的现实以及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足、市场制度发展不完善等因素,当时主要的目标是促进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利用内外资资本来聚集企业和促进区域的经济增长。不过,国家科技部在武汉纪念邓小平;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国家级新区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国家级新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