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篇一:《未来的医生》
未来的医生
李倩倩
医生,掌握医药卫生知识,从事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专业人员的统称。医生,古代人称大夫或郎中。现在“大夫”一词在北方中也常用,而南方人则习惯尊重医生为郎中。不管称呼是什么,他们的性质都是相同的——救死扶伤。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过去还是未来,这一特质都将贯穿始终,亘古不变。然而除此之外,未来的医生要做的还有许多。
注重医德,传承大医精诚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冲击,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某些医生在面临金钱、权利、地位等诱惑时失去了自己的道德底线,忘记自己的初衷,违背医生的天职。这样的人,即使拥有再高明的医术,也不会解他人的病痛,只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医德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医生需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增强抵御诱惑的能力,时刻牢记医生的职责,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精湛的医术。作为医生,医术和医德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一个医生只是拥有高尚的品德,而对医术并不十分精通,那么他碰到病人后即使是想要救治恐怕也有心无力。中国每年死于医疗事故的病人不在少数,究其原因,医生的技术水平是个大原因。有时候医生的一个判断一个决定都能决定病人的生死,因而未来的医生要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才能真正的做到对病人负责。
终生学习意识。学医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医学的发展又是日新月异,不断变化发展。在学校五年学习的知识,可能毕业后就过时了,毕业仅仅是医学教育的开始,要想成为一名好医生,就要一生都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应对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人文关怀能力。面对医患关系紧张的形式,医护人员不能只是抱怨患者态度蛮横,而是要改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对待病人就应该是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而不是机械的走着看病的流程,要让患者感受到人文关怀之情,医生的情感对病人治疗有非常大的影响。
预防大于治疗。古时就有治未“未病”的思想,但现在医院更多的是治疗,甚至很多人不关心自己的身体,不做健康检查,等到发现疾病时,已经是晚期无药可救,岂不悲哉!未来的医生就应该具备这种能力,在疾病还没有发生发展的时候就提前预防,唯有如此如此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医生、合格的医生。 中医与西医相融合的能力。众所周知,中医和西医各有其长处和短处。中医治本、绿色、安全、环保;西医治标、快速、便捷、简单。而未来的医生要取长补短,综合运用多重方法来治愈患者的疾病,减少患者的痛苦,使其成为一门具有无线生命力的新兴医学体系,为人类的健康和发展做出贡献。
作为医学院的学生,未来的医生是什么样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努力,因此我们要牢固的掌握基础专业知识,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推动医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篇二:《假如我是医生 — 回 忆 性 文 字》
假如我是医生 — 回 忆 性 文 字
作为一个年轻人,以前对医生之类的黑幕没有什么印象。可是自从选择了医学这个专业之后,我才开始想到这个专业将来即将面临的问题。不管人们怎么说,我反正觉得作医生一定要有良心。教我们英语的老师说,看到我们,想到我们的职业将要和生命有关,就挺害怕。。。呵呵,毕竟这是个不一样的职业。
不过我们都对将来的从医生活很迷茫,我可以说,在我认识的人中,没有人为了医生的不菲的灰色收入,都想作一个问心无愧的人,或许这和我们的年轻也有点关系。但是,我们的将来也不乐观。可以说,我们对我们将来的生计很担心。
首先,我们学医学的投入,可以说比任何人都要大。对一个普通地区的普通家庭来说,医学的学习成本是高昂的。它的学制长,学费也高,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精力可以说是摧残性的消耗。一个普通专业的学生在四年一般大约修三十多门课,而医学专业需要五十多门,因为需要实习时间也长,所以实际上甚至是在用比普通专业还少的时间来学习这些课程。再加上医生不可缺少的经验,意味着一个合格的医生是很难培养出来的。
并且,相对其他岗位而言,医生的职业压力之大也是很大的,根据调查,医生患一些慢性病的纪律特别高,并且由于不能忽略病人,很多医生甚至没有时间上厕所,以至于结石是医生中发病率很高的一个病。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医生是用自己的寿命换别人的生命。
当然,既然选择了医学专业,就要有奉献的觉悟。可是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我们之所以觉得前途黯淡,不能不说我们觉得医生的待遇实在是问题。除了一些非常有名的大医院或者有很高的工资,一般的医生都没有坐在办公室看报纸的政府工作人员多。更何况要想成为医生要付出这么多的东西。并且,无论是谁,很少有人尊重医生的工作。这么说可能有人不同意。但是大家扪心自问,大家花到健康上的钱,有多少给了医生,多少给了药品?大家都说医生的药品回扣,可是如果有真正给医生的钱,谁愿意那样拿钱?到医院里面除了几元的挂号是为医生花的,剩下的大都是给了药品。为什么医生不能因为告诉你生活中要怎么注意健康或者告诉你没有患病而堂堂正正的拿钱?再说,会有人为了几句注意而付钱么?即使有,这样的人又有多少呢?可是正是这几句话,才是你到医院的真正目的,为了在遇见病人的时候知道说什么,一个医生需要在学校学习十几年和几年工作经验的累计,而药品的生产只需要生产线。
所以,我说医生本身的劳动没有受到尊重,可能医生可以从一些渠道拿钱,人们也因此说给了医生报酬,但是这毕竟不是对劳动的认可。将来如果我做了医生,我给人看病,却只有开药才能拿到钱,我会非常难过。
再说现在国家说得全科医生的问题。的确,按照人口来说,我国缺很多全科医生,可是对愿意为全科医生拿钱的人来说,医生已经足够了。可以说大部
分一般收入的人,更不用说贫困的人,不会为了几句医嘱而心甘情愿的掏钱,在很多人心中,看病只有拿药,才值得花钱,如果结果是没有病,那么连挂号费都觉得很冤。所以,一个服务于日常健康的全科医生在当前形式下是很难生活的。至于国家的工资,在社区的工资有多少?大家都知道。很可能干一辈子连学医的学费都赚不回来。
我一直说钱,是不是很俗?但是我真的不甘心作一个医生,却只有灰色收入才能养家糊口,才能劳有所得。医生也是人,也希望自己的工作收入对的起自己的付出。高尚是必要的,但至少要活下去。
我自己也做过2个月医生,现在回想当时的日子,对患者来说,的确黑暗的很,太多的角色我也不想多换位,我只是来随便写些回忆性的文字。。。。。。
篇三:《将来我们找谁看病》
看病找谁?
找医生啊!
找哪个医生?
大医院的医生啊?
大医院哪个医生啊?
主任啊!
哪个主任啊?
看医院主页啊!
那么多主任,挑哪个呀?
看他们的介绍啊?
人人都说自己牛,都可以吗?
好大夫在线提问啊?{将来我是医生}.
回复要等好久……而且还是要去医院排队挂号的呀! 掌上春雨快啊!
二三线城市小医院医生的回答,你接受么?
……
看病找谁?
将来我们找谁看病
就诊通——看病不再难,就医更精确!
2014年年初,国务院七部委联合公布《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将于2015年在全国各省市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规划到2020年基本建立全国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届时所有新进医师全部接受规范
化培训。
其背景是改革开放以来三级诊疗体系陆续瓦解,原有的带有浓重计划经济时代特征的医生培养制度已经和现实格格不入。现行制度下医学生毕业后,住院医师培训基本上就在其终生工作的医院,医院的水平决定了医生的水平,导致民众看病只认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被抛弃,看病难愈趋严重。
问题是,规陪真的会培养出好医生吗?
首先由于执业环境恶化,报考医学院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越来越少。清华2013年在广东招收医学生,报考人数只有报考名额的一半。近五年来上海交大医学院在上海的录取分数线更是比交大本部低25-60分(上海卷满分630)。交大2013年共有183人跳专业,其中从医学跳出来的有53人,只有2人跳入医学院。而复旦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学在沪平均录取分数比全校平均分低了6分。清华、北大、复旦等医学院校尚且如此,一般的医学院校招生则更困难。厦门大学2012年宣布医学生全面免费。很多大医院院长、医务处长坦言目前医学生的质量越来越差,医学院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弱。
其次,过度解释“非法行医”导致医学毕业生缺乏临床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继出台后,实习医师临床操作的合法性受到挑战,动手机会越来越少。在绝大部分规培点,规培生是没有机会进行手术操作的,至少第一年没有取得“行医执照”前是无法做任何操作的。
事实上在大型教学医院,连住院医师和进修医师也少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更不用说规陪生了。目前国内即使参加过规范化培训,没有十年八年,小医生也很难成长起来。
再次,现阶段中国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医学生无心无力,教师们有心无力。
一方面规陪基地都是大型综合医院,在繁忙的临床工作压力下,规培生是最好用的廉价劳动力,主要工作都用在书写病史上,很少有时间用在与病人交流、查阅文献和手术训练上,“重使用轻培训”普遍存在。再加上少得难以置信的“工资”,以25岁硕士头衔或28岁博士头衔继续“啃老”,无法考虑成家生娃的现实问题,还有谁能安下心来认真学习?
另一方面临床工作已经使医生们不堪重负,利用休息时间进行的科研任务以及晋升压力挤走了老师们的剩余时间。让一位有教学资质的医生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分毫不收、对晋升几乎毫无帮助地长期教学,可能吗?而且就算你花费心血含辛茹苦培养了一位合格的小医生,将来他很有可能无法在你的科室工作,哪个科主任愿意做这赔本买卖?
第四,硕士满街走,博士多如狗。上海规定,住院医师规培后可以获得硕士学位,专科培训之后可以获得博士学位。这个学位看起来很美,实际上无形中降低了“专科医师”的含金量。按照目前的做法,医学博士学位只要再从事2年临床工作,就有资格晋升副主任医师。我国的专科医师培训完毕之后,是否可以独挡一面,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现在还很难说。因为即使在三级甲等医院,等着成为专家的医师们在排队学习手
术技巧,他们都还没有被训练完毕,哪里轮得到接受专科医师培训的人?
第五,职称晋升以科研为重,临床再牛,没有文章照样白搭。现行医师职称晋级制度客观上鼓励了对细胞分子生物领域的科学研究,医生们为了SCI、为了文章、为了学位不得不将工作重心放在实验室,忽视了临床实践。这样的医学博士,你敢让他为自己看病吗?
总结:
医学生在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还不足以承担临床医生的职责。他们需要在上级医生的带领下,在临床医疗过程中接受系统、严格、规范的培训,积累实践经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最低标准,是一个底线性的制度保障,只能说是培养基本合格的医生。
现在我们还能在老牌三甲医院找到该医院已经培养出来的专科医师,他们正处于35-55岁当打之年,是临床医疗的中坚力量。10-20年之后呢?还有哪些医生能看病?
以后看病,只能靠圈内人的口碑了。
篇四:《将来中国谁敢当医生?》
将来中国谁敢当医生?
一旦医院出了事,不管是谁的错,领导们第一反应就是“把事件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没有正常的法制途径来保障医方或者患者的合法权益,从而使医闹越加猖狂,使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杀医事件层出不穷。
今天是世界红十字会活动日,我的心情很沉重,有些话不吐不快。
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不过医生在中国的形象越来越复杂
了。
一年前,有感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王浩无辜被戕害,我开始了在搜狐评论的第一篇文章;一年后,杀害王浩的凶手已经被判决无期徒刑(因未满18岁),然而,针对医务人员
的暴力行为却愈演愈烈;王浩被杀害之后这一年里发生的恶性事件就有:
2012年4月中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医生和航天总医院急诊科医生被同一人接连刺伤;
2012年4月28日,湖南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生陈钰娜被杀;{将来我是医生}.
2012年11月3日,广东潮州男科医院院长被砍死,另有2名医务人员被砍伤;
2012年11月13日,安徽医大二附院泌尿外科护士长戴光琼被杀,另有4人受伤;
2012年11月29日,天津中医一附院针灸科医生康红千被凶手用斧头砍死;
2013年1月19日,内蒙古包钢医院急诊科医生朱玉飞出120急救时于患者家中被杀;
2013年4月29日,河北馆陶县人民医院儿科医生王萍被患儿家属辱骂殴打后坠楼身亡;
……
如果针对医务人员的暴力行为是偶发的事件,有可能还属于个人的行为;但如果这些成为常态,则很可能是社会出了问题。目前的现状是,大部分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都会多少遇到患者或家属的言语暴力或肢体暴力;更令人寒心的事,网络上对此类的评论占绝大多数的是对医务人员的喊打喊杀,认为罪有应得。叫好的理由是医院门难进,看病贵,态度差,不负责任,花了钱没治好病,出了事没处喊冤等。如果这些都成为大众默认的可以辱骂、殴打甚至杀害医务人员的理由,如果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那么,长此以往,将来谁会在中国当医生?
中国的患者很累很苦,得了病四处求医,倾家荡产,有时还上当受骗,很多人被折磨得痛不欲生。另一方面,整个社会乱象丛生,很多人都遭受过不公平的待遇,从而引发很多的戾气。医院是个小社会,是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集中地。因此,医院里是各类暴力事件的高发地。这种状况不仅中国独有,在各国都曾经有过。但在世界大部分国家,针对医务人员的暴力事件是绝对不被允许的,一旦发生,立刻会被警察带走,而且这类人会被列入医院的黑名单,可以拒绝为其诊治。
在我国,这个问题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一旦医院出了事,不管是谁的错,领导们第一反应就是“把事件控制在一定
范围之内”。没有正常的法制途径来保障医方或者患者的合法权益,从而使医闹越加猖狂,使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杀医事件层出不穷。领导们建高楼、买仪器不遗余力,却吝啬在医疗场所配备一套紧急报警系统。
如果说医务人员的职业底线是救死扶伤,那么,媒体的职业底线就是不说假话。诚然,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但断章取义、颠倒黑白的批评则适得其反。中国某些媒体从业者的尺度之大、口味之重往往超出我的想象力。这是一个拿着“车马费”的人批判“红包、回扣”的年代,同时是媒体和记者不惜一切代价吸引眼球的年代。
只要标榜“医患纠纷”并且把患者置于弱势的地位就可以令群情激昂、引来无数点击,愤青们在燃烧之前,很少去考虑报道是否真实、客观、公正。某报系记者,网上著名的“红嘴乌鸦”至今认为他报道“缝肛门”事件是正义的化身。在某些记者的笔下,患者得了病就是弱势群体,医生开药就是为了拿回扣,开检查就是为了拿提成,关心患者是为了索要红包,手术没做好是故意报复,没钱不用药是见死不救,花了钱还死人是医德沦丧。在这些媒体的眼里,医生的白大衣背后深藏着一个个阴谋,于是乎,医生被打被杀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是弱势群体的抗争。媒体的推波助澜,成为了针对医务人员暴力事件的催化剂。{将来我是医生}.
医生这个行业,天然有种职业使命感和神圣感。所谓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不为良相则为良医,都赋予了这个职业崇高的意义。正是因为这个职业关乎大众的生老病死,才需要吸引优秀的人才来从事这个职业。当今的社会,这种吸引力来源于较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如果只有崇高和神圣,那是近乎对圣人的要求。
大部分人选择从医的主要理由是职业稳定,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然而目前的现状是从大学开始,医学生就面临巨大的课程压力;工作后又面临不停的考试、写文章、升职的压力;现在又要面对病患们的暴力行为的压力,种种原因,使得众多的优秀人才不得不离开这个目前危险性逐渐增加的行业;或者离开公立医院,转投门槛比较高的私立医院。如果优秀人才不断从这个行业流失,医疗从业者的素质不断下降,长此以往,得了病,你还敢去医院吗?
篇五:《我的未来医学梦》
我未来的医学梦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
我志愿献身医学……
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014年9月1日,校本部报告厅里,我紧握右拳,注目校旗,跟着老师逐字逐句郑重承诺,将这149个字深深烙在我的灵魂上来鞭策自己。那一刻起,我不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一个医学者,扶伤济世,敬德修业,是我的使命。学姐说,我们生于山区,服务山区。曾经我想就这样,学好医术回到家乡,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问诊治疗。但是当我看到外地的亲戚不辞艰辛,从千里之外赶来看病,我的心开始动摇了。我所签署的卫生院高楼拔地,各个科室医护人员充裕,而且离区中心并不远,老百姓看病并不难。与他们相比,那些偏远地区的人更需要有人帮助他们维系健康。就像老校长所说的那样,选择了医学就选这了奉献。我既然有能力去帮助他们,又怎么能袖手旁观呢?一颗慈爱之心,是一名医生的基本素养。
于是我决定待我合同到期之后,我游走于更远的山区中,悬壶济世,救死扶伤!这一刻,我的医学梦才刚刚开始。俗话说做梦容易圆梦难,我深知圆梦之路有多艰辛,但那又如何,一个人如果不能为了梦想而活,那么与行尸走肉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知道,在未来的五年中我的所学、所获并不能让所有人都远离病痛。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这么一句话“尽吾志者,不能至也,
可以无悔矣。有一种爱叫奋不顾身,有一种关怀叫无私奉献,有一种精神叫孜孜不倦。所以我要时时刻刻努力提升自己,从而帮助更多的人!
如果十多年后你在祖国的某一个小山村在看到,有一抹白色的身影像蜜蜂样辛勤劳作,累而不觉。我想,那一定是我!
陈梦婷 2014年11月1日
篇六:《如果我是一名医生》
如果我是一名医生
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病有所医,救死扶伤”乃是医生的天职。
如果我是一名医生,我会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以孙思邈、白求恩、林巧稚为榜样,救死扶伤。尽我的全力去救治所有的病人,我会刻苦钻研医学方面的知识,寻找攻克疑难杂症最新方法,我不会去收受病人的红包,更不会因为病人没钱而另眼相看,置之不理,我会以高度的责任心,以人为本,救死扶伤。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医学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