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对美的感受作文 感受身边美的作文400

字数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字数作文】

篇一:《对美的认识》

何为美

美是人们对事物,行为等肯定性的评价。任何能够给人们带来协调舒畅的感觉,给社会带来正能量或者利益的行为或事件都可以用美来评价。例如好吃的食物,我们用美食,美味,美味佳肴等来形容。漂亮的女人我们用美色,美女,美人等来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合心意的事物我们用物美,美事表达。除此之外,美态,美观,美感,美好,美德,赞美,等诸多。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对事物的评价产生于无形的生活中,每个人的价值观里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美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行为,具有独特性和社会历史性。人类社会存在以来,就能够对事物的好坏与舒适度做出初步感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的审美价值也在不断的改变,与时俱进。原始社会以佩戴羊角,象牙,动物骨骼等材质的装饰品为美,是富贵的标志,现今社会又有几个类似的配件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唐代以胖为美,杨贵妃那丰盈的姿态是典型的美人代表。如今的美人的评判标准却是骨感和瘦弱,甚至还有病态的像林黛玉那般的病殃美。 美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对美的评断也许会有些出入,但整体上对美的评断是不变的。像对食物,如果一个味觉正常的人对其作出高度赞赏与支持,那么其他人也不会食之无味。当然特殊情况除外。对自然景观的神奇之处给予的赞美和肯定,随着历史演变更不会消失殆尽。继往开来人们对美有相对统一的评断标准。是以能够产生视觉上的享受,心灵上的触动,行为上的触发,使人阅之赏心悦目,感之内心舒畅,感或官从中受益即为美。心灵美,内在美,形象美,自然美,美德等对人类社会不同方面的肯定性评价。 美是客观的。客观的美是实际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小桥流水环绕的乡村风光;高楼林立的城市风景;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山水环绕的鱼米之乡,各自以独特的美而存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头,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诗句美亦在意境美,是历代文人推崇的,历经沧桑,几千年不变得美。美是客观的,不会以主观认为其不美则断之不美。

美是主观的,个人的评断是受自己所在环境,所受教育的影响。在多种文化并存的当下,多元素文化是影响着人们地审美方式,审美行为。心思细腻,思维敏感者大多喜欢林黛玉般的弱美人,但性格好强,直爽,情感粗犷的人倾向于排斥这类美人。家境优渥,生活富足的人会追求名牌,追求时尚潮流,但出身贫困的则无暇顾及所用无是否符合当前流行趋势。教育层次较低者与较高者,城市人与农村人的审美观又存在差异。

美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于人类文明,受个人文化与生活环境的影响,作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篇二:《作文 感受你的美》

感受你的美

初三二十六班郑钦予

回到相别已久的老家,我就按耐不住自己的喜悦,想要告诉家乡所有的生灵“我回来了”所以一大早就偷偷跑了出去。

早阴

早晨的露水挂在叶尖晶莹剔透,它是大自然天然的琼浆。空气湿润润的,再抬头看看天,天上的乌云是文学大匠在天空中挥毫泼墨一般,有一种肆无忌惮的随意美,他告诉我快要下雨了。

午雨

吃饭时,正如我所料,天空下起了小雨我草草的吃完饭,提起雨伞,摔下一句“我出去玩一会儿”就好像脱笼之鹄飞向门外。

一出门,雨水在巷子中聚成小溪,是谁在欢快这奔跑着?是谁唱着欢快的歌?

雨水好像顽皮的孩子从妈妈的怀抱中溜出去,我淌在水中,清凉透彻的水从我脚间流过,浸没了脚面,我撑着雨伞,随着风儿奔跑。

到了池塘边,深绿而茂盛的草丛包围了浅绿的池塘。好像碧绿无瑕的翡翠嵌在地上,池塘边传来青蛙“呱呱”的叫声,我随手捡来一块石头,向池中投去,波纹像绽开的笑脸,几只青蛙纷纷跳到水中,和着激起的水纹跳起了“交谊舞”。我陶醉了、我沉浸在这美丽的景象中。

晚晴

到了晚上,天气清爽,习习的凉风摇晃着梧桐树唱起了动听的歌,蛐蛐儿在草丛中悠闲地哼着小调,无数颗星星在天空中眨着眼睛,好像在欣赏着大自然的“月光奏鸣曲”。

一道流星划过夜空,我在心中默默的许愿“愿这美丽的景象永远陪伴着我。”

感受你的美。

篇三:《对美的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对美的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美的定义,美的释意有几方面:

⑴指味、色、声、态的好。如:美味;美观;良辰美景。《史记·吴太伯世家》:“见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

⑵指才德或品质的好。如:美德;价廉物美。《管子·五行》:“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王勃《滕王阁序》:“宾主尽东南之美。”

⑶善事;好事。《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⑷赞美;称美。《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⑸喜欢;称心。《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满座之人见王勃年少,却又面生,心各不美。”

以上总结为一句,美的定义为: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对美的感受作文}.

从事这个设计这个专业,需要掌握基本的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儿童时,觉得玩具是美的。有自己的兴趣时,觉得画笔是美的。拿着画笔,觉得自己所画的是美的。上学时,觉得有朋友一起玩耍是美的。劳累时,觉得放假是美的。小时候,觉得长大后的未来是美的。长大后,期待更久后自己创造出的美好生活。从小学美术的我,需要整理自己这么多年来对美这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小时候,画着儿童画,自己有无数的想法在头脑中,得过许多奖,也许那时候大人们对自己的作品感到很美。高中时,画了许多素描,色彩,速写,觉得能把它们都画得好,就是真正造出了美。写意的画法和写生的画法都能创造出美,所以让自己觉得美并不是绝对的。到了大学,看到许多新奇的作品和事物,自己在茫然中的时候,感到自己对这些如此陌生,感到自己的创新少之又少。时刻去告诫自己不能去依赖某些东西。应该需要怎么去进步呢?要在大学中去积累,创造出更好的东西。涌现出更多好的想法。

也出去旅游过,看见过一些奇山妙水,在国家森林公园中呼吸大自然的空气,那种惬意让人不自然的感觉到大自然的美,站在高山上远眺,在船中漂流,感受奇观》自然所创造出的事物,体会其中的特点与形态,也许这就是美吧。

也品尝过许多美味,人类用自己的头脑创造着更多美味让自己享受,从味觉升华到人的心理愉悦舒畅,这也是一种美。

在枯燥烦躁时听听音乐,改善自己的心情。每个人有自己对美的评价标准,美妙的音乐能理清自己的思绪。从音调或歌词中体会到意境或体现出自己的切身实际,这是一种独特的美。 美好的形态,受大家欣赏的建筑、物品、图案、产品、食物、颜色""。从眼中所见到呈现在头脑中,提高人们对美的认识,增长人们的见识,扩大人的眼界。

情感之间体现出的美,自己也难免体会过一些,对异性的欣赏。这些感性的事物也属于自己

对美的认识。

距离产生美,两颗心的思念跨过空间而碰撞出的火花多美啊!想想看,两个人在天空的两头, 独自对着苍穹天宇数念着见面的日子,细细品味着那份思念的怅惘,心里总留着一份对对方的惦记,有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美呢?在天上,牛郎,织女隔着银河遥遥相望,仿佛为我们在天空划下一道无形的彩虹,让我们仰望星空时,都感觉到这份距离的美;在人间,凄美的梁、祝故事打动了多少人,他们生时被隔着一道不能跨越的墙,最后要以死来跨越这段距离。记得曾看过这样一句话:"美丽在哪?–在得到与得不到之间。"我们不是常有这样的一些经历吗?在与自己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时,为之奋斗,在达到目标后,才发觉当时那种全力以赴的拼劲,那种义无返顾的执着,那种勇往直前的决心已难以找回,这才明白原来隔着距离时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美丽。

“子不嫌娘丑,狗不嫌家贫”,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怎会从外观上去评价呢?心中的感激和爱才是真正的美。父母时刻眷顾着我们,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美。{对美的感受作文}.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完美”这个概念不免受到人们的讨论,完美的事物是稀少的。也许非常美丽的食物体现在人的眼球中,但却感受不到其本质。外在的美与品质的美相结合才是最好的美。

古希腊柏拉图说“心灵的优美与身体的优美谐和一致”是“最美的境界”,心灵美。孟子认为“充实善信”是美德之人,只有善的、诚实的、有学问的人,心灵才是美的。

美是每个人渴望得到的,人人都有自己的美,自认为美的一面。

可又有多少人,能拥有真正的美?

美是从人的内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无声的,不可言语的。

有人人赞叹的外貌,这是美。有让人敬佩的美德,这是美。外表好看,是美,但最重要的是心灵,心灵美,才是真的美据说,古时有个店主,他有两个老婆。一个美若天仙,但心地丑,而另一个却外表丑陋,但心地善良。镇子里的人听说店主夫人很美,都去他开的店吃东西。因此,他 家生意很好。但慢慢的,人人都知道他心地丑陋,去他店的人越来越少了 。店主便让他二夫人去招待客人,当然,她丑一开始吓走了很多人。但慢慢的,人们了解她后,便认为她不丑了,来他店的人是越来越多。 这就是美的力量,人的外表不是最重要,心灵美胜过外表美。{对美的感受作文}.

不同的人对美的感受不同,所以美是外部的和谐和审美者内心审美观点的统一,在这方面,也体现了合之意。所以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我认为美是一种纯真,素面朝天、天然之美比修饰之美更有特色,因为突出美的本性。所以对爱美者而言,能把美协调好的人,就拥有了美。

若自己是一个自卑的人、就需要知道缺陷也是一种美,从美学角度看,缺陷也是一种美丽,断臂的维纳斯便是明证。缺陷美也可以说是期待的美,期待实现完形的美。在美学上,经常把缺陷当作一种美。有了缺陷才更真实一些,有了缺陷才能让人有所思有所悟,有了缺陷才能感觉到人类追求完美和进步的最深层的呼唤和力量,所以缺陷美在美学上的实质是:它能唤起人某种特殊的感受,能激发人其他联想,在与完美的对比中,缺陷使人感觉到追求进步、追求美的需要,从而具有了积极的意义。

由此而得出,缺陷的美也许是具有哲学上的意义的。有了缺陷,才不断去努力追求完美,努力完善自己,完善周围的环境,于是整个世界才有源源不断的进步的动力。正是唯物辩证法的不断解决矛盾,从而不断取得发展的道理。完美是相对的,缺陷是绝对的,倘若某一时刻真的做到完美不变了,那么这件事物消亡的时刻也正是此刻了.

另一方面,国家的和平统一发展是所有人觉得美好的事,战争是大家都不期待的事,所以的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无限的痛苦与损失。消除掉那么多的利益。稳定和解决掉一些矛盾。日常中,给予别人多一些的帮助,自己心中也不禁的感到愉悦。所以,善事,好事是美的定义之一。

普罗提诺认为,美就是理式,就是宇宙精神,而人和其他生物是由宇宙精神与暗弱、怠惰的物质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人从对象上所发现的美也就是理式或残留的宇宙精神,是人的心灵所包含的理式与对象所包含的理式之间发生契合与共鸣的结果,他说:美“是第一眼就可以感觉到的一种特质,心灵凭理性断定它美、认识它、欢迎它,仿佛和它很相契”,因为“心灵既然是心灵,与真实界很相近,真实界比它更高,所以它一旦看到某些东西和自己同类或是有亲属关系的痕迹,就欣喜若狂地欢迎它们,因而回想到自己和属于自己的一切”,--普罗提诺的观点不仅与柏拉图的观点相同,而且还直接把美与亲联系到一起了

康德说:“美,它的判定只以一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即一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为根据的;那就是说,是完全不系于善的概念,因为后者是以客观的合目的性,即一对象对于一目的的关系为前提”,也就是说“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是一种无目的而合目的的东西,--此处的“无目的”是指无功利目的,“合目的”是指对象纯粹的形式与人纯粹的精神之间的相互亲近和默契;

黑格尔认为,虽然在一般情况下“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美是由自然事物“现出一种愉快的动人的外在和谐”而“引人入胜”的结果,但在另一方面“自然美还由于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而得到一种特性。例如寂静的月夜,平静的山谷,其中有小溪蜿蜒地流着,一望无边波涛汹涌的海洋的雄伟气象,以及星空的肃穆而庄严的气象就是属于这一类。这里的意蕴并不属于对象本身,而是在于所唤醒的心情。

“意志通过单纯空间性现象的适当的客观化就是美”(叔本华),“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对美的感受作文}.

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我对这个道芮式石柱的这种镇定自持或发挥一种内在生气的模样起同情,因为我在这模样里再认识到自己的一种符合自然的使我愉快的仪表。所以一切来自空间形式的喜悦--我们还可以补充说,一切审美的喜悦--都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同情感”(立普斯),都把美感同人对人与对象之间的一体感、亲密感相等同看待。

篇四:《美学感悟中的美》

在未接触美学之前的我一直以为好看,漂亮的东西就是美。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增广,我对美有了进一步认识,美不仅仅局限在外在美,还有内在美。

美,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字眼儿,也是一个迷人的迷。古往今来,它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地连在了一起。大概所有的人都会同意生活中不能没有美,所以,人们说话,写文章也就经常要谈到美。于是,诸如“山河美”、“青春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等,经常为人所道。但,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对美已经十分清楚地了解了呢?不是的!

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辩论“什么是美?”,最终未能给出一个终极而本质的定义,不得不慨叹:“美是难的”。直到科学昌明,哲学繁荣的现在,“美是什么”的问题仍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司之谜”,仍在无休止的争论中。虽然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思想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的途径进行过艰苦的探索,并提出了种种当时在他们看来最为理想的答案。但他们都未能最终摘下这颗美学皇冠上的明珠。

回答“美是什么”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所要求的并不是对个别对象作审美判断或作经验性的描述,而是要求在各种美的对象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或者在与非审美对象的比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质。美并不是固定的,形而上的,在美的概念下,包含着各种性质上极不相同的事物。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如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各种劳动产品以至人物的品质、动作、相貌、表情、风度等等,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都可以是美的事物。要在这些性质上极不相同的各种事物中概括出美的普遍本质,当然是极困难的。再则,美还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而相应地发展和变化着。在动态的时空结构中,由于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美的内涵极其价值意义也就很不一样。综上,正是美的概念内涵的宽泛性、复杂性甚至变易性给美的本质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难以揭去的面纱。

有人认为美是主观的,他们认为只有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才能产生美,按他们的说法就是“椅子不为人坐就不成为椅子”。但这个观点遭到“客观论”者的反对,他们认为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光有主体条件还不行,还需要对象上的某些东西,即这些事物本身具有的某种客观的审美性质或素质。于是他们反驳说:“为什么我们要坐在椅子上,不坐在一堆泥土上,因为泥土不具有椅子的可坐性。” 那么到底什么是所谓的“审美性质”或“素质”呢?为什么各种对称、均衡、节奏、秩序""能给我们美感,而丑陋、荒谬、芜杂却不能呢?把它归结为“无意”、“理性”、“鬼斧神工”吗?显然不行。传统的格式塔心理学派用主客体“同形同构”“异质同构”的学说来解释审美本质的根源和由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它却对人与对象在形式上的相互对应以及对象上的审美素质作纯生理上的解答,这显然也是有其局限性的。

在这一点上做的最好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本质观。马克思把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和把实践的观点引入知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为科学阐明美的本质奠定了唯物辨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按照这个方法论,要揭示美的本质,必须科学地说明人的本质,正确地说明社会生活的本质。首先,人是自由创造的主体,“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在于劳动,或者说是一种“人化的自然。美是人的主体性,事物的客体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这其实也并不难理解:一块石头,一堆泥土本身并不美,但经过艺术家们的加工制作,雕塑成精美的艺术品——塑像,就很美了。

但是,我国的美学老人朱光潜先生,在八十岁以后总结其一生对美学研究的心得时说:“‘美是什么’的问题,不可能有公式化的一成不变的结论。各时代和各流派各有不同的出发点和不同的结论。”这一点从二十世纪的中国美学观念的变迁上,便可见一斑。20世纪的中国美学可以分为四个达的阶段:

第一阶段:1900—1919年。这是古典美学受到普遍怀疑、深入批判,趋向瓦解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随着封建王朝的土崩瓦解,随着数千年正统的儒家思想受到猛烈的批判,古典和谐的美的理想慢慢摘下了它往日金光闪闪的王冠,并由中国人逐步趋同的审美取向轰轰烈烈地加冕在崇高美学理想的头上。

第二阶段:1920—1949年。这是20世纪中国崇高美学的前期。其主要特色是强调审美中的悲与苦、血与火、牺牲与追求,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悲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人沉浸在一种悲伤、悲怆、悲壮的情感巨澜中。它的情感认同,审美取向和新的理论思考都离不开这个“悲”字。

第三阶段:1950—1979年。这是崇高美学思想的后期。其主要特色是强调艰苦斗争后的胜利,英勇献身中的伟大,这是审美追求凝结为许许多多各色各样的英雄形象。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称为英雄期。在这个时期中,美和审美都洋溢着一种骄傲、乐观的基调

第四阶段:1979—世纪末。这是崇高美学思想回落或螺旋上升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更高层次的“和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审美意识。这种远远不同于古典和谐的新的和谐观所蕴含的历史丰富性和民族互补性,使得审美追求多源化,多层次化了。它强调的不是局部的、外在形式的和谐,而主要强调的是整体的,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和谐。

由此可见,我们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存在或者说审美场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不能单单满足于那个已得的,现在看来还较为科学的“美的本质”的界定。美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永恒的绝对的美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美的本质”绝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定义,我们所能做的是在动态中把握它,完善它。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到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我们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幽静美丽的街心公园,各种前卫而时尚的服饰,优雅的宫廷音乐""随处可见,可闻。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那么,在现实社会里,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美呢?下面,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美要自然。古人总喜欢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来比喻女子的美,的确,天生丽质的女孩总是引人注目的。人的外表美与生俱来,纵使在昂贵、再优质的化妆品也难以达到,而二十左右时的青春正是人一生当中最美的阶段,它不需要过多的修饰,自自然然的一颦一笑,都时刻透着一种青春的气息,这气息来自人外在的体现,更来自人们的内心,就如同人们说的:“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一样,更多的美是在于自身与观者的一种感觉,一种心情。

人们心灵美其实是最重要的,应该说在某种情况下,它是超脱于外表美的一种真正的美。人可以没有漂亮的外表,却不可以没有美丽的心灵,因为外表终究是表面的东西,而人的内心却是人的根本、本质,是最深层的。我想,有很多人读过《白雪公主》的故事,故事中的新王后和白雪公主都是

美丽的,而王后因为嫉妒、虚荣、最终落了个终身丑陋的下场,而善良的公主却因为美丽的心灵而一次又一次地逃脱死亡的魔爪。我想,这并非只是来自于安徒生主观思想的臆造,而是它真切地反映了人们弃恶扬善的观点和愿望。

如果白雪公主是因为其容貌美和心灵美打动了读者的话,那《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摩多,该是纯粹的心灵美了吧!他曾被人们认为是城市中最丑的人,没有人的关爱,有的只是人们的耻笑。但他面对女主人公遭到危难时,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对美的感受作文 感受身边美的作文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