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我崇拜的人,爱因斯,,300 我崇拜的人300字

字数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字数作文】

篇一:《爱因斯坦(人物评论)》

整个世纪的大脑——爱因斯坦

科学研究好像钻木板,有人喜欢钻薄的,而我喜欢钻厚的。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这个词,在德语里意思是“一块石头”。听起来具有把一切都记住,如同刻石一般让其永不湮灭的能力。这个的德文名字,虽然简单却蕴含深意······

正如这个名字一样,爱因斯坦堪称“20世纪的大脑”,他的名字之所以能如同可刻石一般永驻人们心中,是因为他的一生有很多非凡成就,而这些非凡成就不仅来源于他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也来源于他对和平的向往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1905年3月,爱因斯坦发表量子论,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同年四月,4月向苏黎世大学提出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博士学位。5月完成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独立而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

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爱因斯坦虽身居战争的发源地——德国,但他却毅然参与起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在这个组织被宣布为非法、成员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转入地下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仍坚决参加这个组织的秘密活动。

1915年11月18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引力方程

形式诞生,而在此之前牛顿的方程所提供的预测无法解释水星轨道的异常,水星近日点进动的难题才得以彻底解决。直到这一年,爱因斯坦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检验,成功地运用他的新方程计算了水星的近日点。

1919年3月29日,英国皇家学会派观测委员会前往非洲普林西佩岛观测日食。也就是在这一年,通过观测与精确计算,星光有1.64弧秒的偏移。这正如爱因斯坦的预言是:大质量物体能够引起或造成空间的弯曲并通过他的精确计算这一偏角为1.7弧秒。

1916年他完成总结性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后又提出宇宙空间有限无界的假说,完成《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总结量子论的发展,提出受激辐射理论。

1921年,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1923年12月,爱因斯坦从统计涨落的分析中得出一个波和物质缔合的独立的论证并发现了波色—爱因斯坦凝聚。 1927—1929年,他发表了牛顿力学及其对理论物理学发展的影响》和《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至其最近的变化》。此时的爱因斯坦还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为世界和平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29年发表《统一场理论》和《麦克斯韦对物理实在观念发展的影响》并获得普朗克奖章。而在维护和平方面,他

号召各国对日本经济封锁,以制止其对中国的军事侵略。 19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曾获富兰克林奖章,并完成 论文《引力方程和运动问题》,从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推导出运动方程。他也曾致函罗斯福总统,主张立即研究原子弹。

19世纪40、50年代,爱因斯坦为支持反法西斯战争,以600万美元拍卖1905年狭义相对论论文手稿。他发起了组织“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全力反对美国准备对苏联进行“预防性战争”。发表《量子力学和实在》、《为什么要社会主义》、《关于广义引力论》、《相对论和空间问题》、《关于一些基本概论的绪论》、《〈空间概念〉序》和《非对称的相对论性理论》。

究其一生,对爱因斯坦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平主义者和小提琴手来说,其成功之路上历经坎坷与磨难,其思想的转变和事业的转折着实令人钦佩。

天才最初的萌动——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乌尔姆市,但爱因斯坦很晚才说话,脑袋的形状令他的父母很担忧,而且他发育缓慢、反应迟钝、性情暴躁,家里的女佣把他叫做“小傻瓜”,很多孩子给他起外号“烦人精”“假清高”。然而,就在这个阶段,当他的父亲讲一个磁盘拿给他看的时候,他觉得十分惊奇,在没有任何人拨动的情况下,它竟然总是转向同一个方向,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宇宙的而神秘之门。这难道就是一个天才最初的萌{我崇拜的人,爱因斯,,300}.

动?

天才的初现——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可布在爱因斯坦上下学时就开始一游戏的方式教他基础数学。雅可布给他讲完毕达哥拉斯定理之后,他便起劲地思考这个问题,竟然长达三个星期之久,并且自动自觉、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给出了正确的证明。从那以后,他便被几何学迷住了。到十四五岁的时候他已经把当时中学里还不曾教授的高等数学——如解析几何、微积分等完全学会了。这可以说是他的天才的初现。1894年,为了退学离开慕尼黑,他请他的数学老师约瑟夫·杜克吕为自己开了一份证明,证明他的数学水平已经达到中学毕业的程度。

E=mc^2——这便是爱因斯坦发现质量和能量本质上的一致所概括的公式。 “如果一个人跟在一束光的后面奔跑将会怎样?如果他以光的速度飞奔又会怎样?”爱因斯坦的这种假想思维从16岁就已经开始了。这种奇特的、看似原生的思想源自何处,那便是狭义相对论。电枢和线圈是爱因斯坦成长阶段手中的宠物,而作为狭义相对论重要基点的电磁感应现象,在他的青年时代已经不言而喻。男性亲属在发明、技术革新以及专利申请方面的作为,对于阿尔伯特而言,就像其他孩子玩骑士游戏和打架斗殴一样,完全属于一种日常经验,这些都为日后发现相对论并得出其公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书籍的力量——通过书籍,爱因斯坦领略了伽利略是如何借助望远镜进行观察的,牛顿是如何描述月亮的轨道的,以及在过去的数百年里,其他伟大的学者是如何探索性求和原子、光和电、空间和时间,又是如何攻克一个有一个科学堡垒的。还有叔叔雅可布在他上小学期间就已经给他详细讲解过的数学,以及他后来称之为“神圣的”有关解几何的小册子,或者与包括发明、专利以及设计结构在内的技术实践的接近······各种直观的、浅显易懂的展示和表述,就这样为一个中学生打开了跻身于自然研究者和发现者之世界的大门。

理论物理学的转折点——1909年2月中旬,爱因斯坦任苏黎世大学特约教授。9月21日,这位刚被选上的教授作为贵宾参加了在萨尔斯堡举行的自然科学家大会,有机会结识了德国一流的科学家。他在会上所作的有关光的本质的精彩演讲,数十年后被看作是理论物理学的一个转折点。

G=K×T——他还把相对性原理扩展到非匀速运动,从而将相对论普遍化,所以才有了“广义相对论”这个名字。1915年11月25日,他在一个月里第四次向科学院的同事们介绍自己经过修改的理论——只是有一点不同:这些先生现在所听到的,是知道今天依然通用的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爱因斯坦因此而达到了他的创造高峰,并且第二次战胜了牛顿。广义相对论可以用一句话表述:引力不是力,而是空间

篇二:《爱因斯坦的思想和人品》

爱因斯坦的思想和人品

哲学思想

爱因斯坦的科学生涯和为人处世都与他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他从小对自然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爱好穷根究底地思考问题。少年时代通过阅读通俗科学书籍和康德著作,接触了一些哲学思潮。1902—1905年间,通过“奥林比亚科学院”的活动,又读了许多哲学名著,并热烈讨论了科学哲学问题,这直接推动了他的科学创造,使他能比当时所有的物理学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他说:“物理学的当前困难,迫使物理学家比其前辈更深入地去掌握哲学问题。”他曾对人说过:“与其说我是物理学家,不如说我是哲学家。”而索末菲就认为“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他70岁生日时,一批知名学者为他出版了一个祝寿文集,书名就是《阿耳伯特·爱因斯坦:哲学家-科学家》。

爱因斯坦一生没有发表过系统地阐述他的哲学思想的专门性哲学论文,他的哲学思想散见于他的许多学术著作、评论和书信中,看来似乎很庞杂混乱,甚至自相矛盾。他的传记作者、维也纳学派哲学家P.弗朗克(Frank,1884—1966)说过,像“形而上学”和实证论这样两种对立的哲学思想都可以在爱因斯坦的著作中找到有力的证据。爱因斯坦自己也承认,在认识论方面,在理性论和经验论“这两个极端之间摇摆是不可避免的”。理由是,作为一个科学家,“经验事实给他规定的外部条件,不容许他在构成他的概念世界时过分拘泥于一种{我崇拜的人,爱因斯,,300}.

认识体系。因而,从一个有体系的认识论者看来,他必定像一个肆无忌惮的机会主义者“。他有时像一个柏拉图主义者或毕达哥拉斯主义者。不过,经过全面的深入分析,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虽然兼收并蓄,显得庞杂,但其主导思想还是清晰可见的。

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影响。首先是作为一个严肃的科学家所必然具有的自然科学实在论(也可称为唯物论)的传统。这可以由他在1931年纪念麦克斯韦时所说的一句话为代表:“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其次是他一生景仰并作为自己人生榜样的17世纪荷兰理性论哲学家斯宾诺莎的思想。他多次宣称他信仰斯宾诺莎的“上帝”,这个上帝实质上就是自然界。他把斯诺莎的“对神的理智的爱”,即求得对自然界的统一性和规律性的理解,奉为自己生活的最高目标。他认为,“科学研究能破除迷信,因为它鼓励人们根据因果关系来思考和观察事物。在一切较高级的科学工作的背后,必定有一种关于世界的合理性或者可理解性的信念”。作为理性论标志的自然界统一性的思想,显然是他探索科学真理和创建相对论的指导思想。

第三方面的影响是休谟和马赫的经验论和他们的独立批判精神。休谟对传统观念采取怀疑的批判态度,要求一切被认为先验的东西都回来经验基础上来。马赫对牛顿的绝对空间概念的批判,也给爱因斯坦很大启发。由于爱因斯坦采用了不少马赫的语言,过去在苏联和中国把他作为马赫主义者来批判。事实上,爱因斯坦从来不是马赫主义者,他们对待原子论的截然相反的态度就是明证。广义相对论建立后,他

更远离马赫哲学,认为它“不可能产生任何有生命的东西,它只能消灭有害的虫豸”。他对休谟也采取批判态度,指出,随着休谟的批判,“产生了一种致命的‘对形而上学(指本体论的研究)的恐惧’,它已经成为现代经验哲学推理的一种疾病”。同样,他对斯宾诺莎的理性论也不是全盘肯定的。他吸收了经验论的精华,用来改造斯宾诺莎的极端理性论,清除了它的先验成分,强调“唯有经验能够判定真理”,“一切关于实在的知识,都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

1938年1月爱因斯坦在给匈牙利物理学家C.兰佐斯(Lanczos,1893—1974)的信中说:“从有点像马赫的那种怀疑的经验论出发,经过引力问题,我转变成为一个信仰理性论的人,也就是说,成为一个到数学的简单性中去寻求真理的唯一可靠源泉的人。逻辑上简单的东西,当然不一定就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但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一定是逻辑上简单的东西,也就是说,它在基础上具有统一性。”这表明,爱因斯坦认为自己后期(1915年以后)的主导哲学思想是理性论。最早系统研究爱因斯坦思想的美国物理学史家G.霍耳顿(Holton,1922—)把这种哲学思想称为“理性论的实在论”(ratiionalistic realism)。不过,大量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即使在早期,爱因斯坦的主导哲学思想就已经是理性论思想,只是1915年广义相对论的建成,使这种思想表现得更加明显。

爱因斯坦的科学工作对20世纪哲学产生重大影响。20年代兴起的作为第三低实证论思潮的维也纳学派,他们声称,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使他们注意到逻辑和经验这两个要素的同等重要性,从而提出逻

辑实证论。逻辑实证论是20世纪中叶在物理学界最有影响的哲学,开始时爱因斯坦与他们比较接近,后来逐渐疏远。40年代以后曾多次公开批判实证论,认为实证论必然走向唯我论。逝世前半个月他对一位科学史家说,本世纪初只有少数几个科学家具有哲学头脑,而今天的物理学家几乎全是哲学家,不过“他们都倾向于坏的哲学”,逻辑实证论就是这样一种坏哲学。

1927年出现了一种在美国物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中间流行一时的哲学“操作论”(operationalism),它的创立者是美国高压实验物理学家P.W.布里奇曼(Bridgman,1882—1961)。他说,他的吕作论思想来源于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时对同时性概念所进行的分析。他把这种分析方法推到极端,认为凡是不能用实验操作来定义的概念都是没有意义的。可笑的是,以狭义相对论作为其哲学支柱的布里奇曼,却坚决反对广义相对论,理由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些基本概念不能用操作来定义。对于这种浅薄的哲学,爱因斯坦从来没有好感。

20世纪后半叶在科学哲学界有相当大影响的奥裔英国哲学家K.波普尔(Popper,1902—1994),也认为他的“证伪”(falsification)理论(亦称批判理性论)是来源于爱因斯坦,因为爱因斯坦对自己的理论有高度的批判精神,只要理论预见被实验否证了,他就放弃这理论。波普尔于1967年在对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访谈中说:“爱因斯坦对我思想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我甚至可以说,我所做的主要是使某些隐涵在爱因斯坦工作中的论点明显起来。”“没有他,我永远得不到”我自己的那些论点。

社会政治思想

爱因斯坦的理性论思想不仅强烈地反映在他一生的科学研究中,也明显地贯穿在他的人生观、社会观、道德观、教育观和宗教观中。这也正是爱因斯坦和斯宾诺莎的一个基本共同点。作为历史上最彻底的理性论思想家的斯宾诺莎,他把几何学中的公理学方法用于伦理学,爱因斯坦也曾对科学定律和伦理定律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从逻辑看来,一切公理都是任意的,伦理公理也如此。但是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来,它们决不是任意的”。“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真理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

1932年在纪念斯宾诺莎诞生300周年时,爱因斯坦说:“斯宾诺莎第一个真正贯彻一致地把一切事件的发生都是必然的这种想法用于人类的思想、感情和行动上去。”由此,斯宾诺言莎否认自由意志,认为自由是被认识了的必然,“只有完全听从理智指导的人才是自由的”。他从天赋权利观念出发,认为思想自由、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是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认为“自由比任何事物都为珍贵”。他强调“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民主政治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这些成为17和18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精华的信念,也深深印在爱因斯坦的思想中。

爱因斯坦的社会政治思想集中反映在他1930年前后发表的《社会和个人》和《我的世界观》两文中。这两篇总共不到10页的文章,论证严谨,文字简洁,有不少极其精辟隽永的警句,例如:

“个人之所以成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着

篇三:《我的人生观 爱因斯坦》

我的人生观爱因斯坦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扭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已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认为阶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它最后所凭借的是以暴力为根据。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叔本华说,“人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①这句话从我育年时代起,就对我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启示,在我自己和别人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并且永远是宽容的泉源。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它还导致一种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的强烈感觉,同我显然的对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淡漠,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接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有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人们会清楚地发觉,同别人的相互了解和协调一致是有限度的,但这不足惋惜。这样的人无疑有点失去他的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的心境;但另一方面,他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为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且能够不受诱惑要去把他的内心平衡建立在这样一些不可靠的基础之上。

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象。我自己受到了人们过份的赞扬和尊敬,这不是由于我自己的过错,也不是由于我自己的功劳,而实在是一种命运的嘲弄。其原因大概在予人们有一种愿望.想理解我以自己的微薄绵力通过不断的斗争所获得的少数几个观念,而这种愿望有很多人却未能实现。我完全明白,一个组织要实现它的目的,就必须有一个人去思考,去指挥,并且全面担负起责任来。但是被领导的人不应当受到强迫,他们必须有可能来选择自己的领袖。在我看来,强迫的专制制度很快就会腐化堕落。因为暴力所招引来的总是一些品德低劣的人,而且我相信,天才的暴君总是由无赖来继承,这是一条千古不易的规律。就是这个缘故,我总是强烈地反对今天我们在意大利和俄国所见到的那种制度。①象欧洲今天所存在的情况,使得民主形式受到了怀疑,这不能归咎于民主原则本身,这是由于政府的不稳定和选举学制度中与个人无关的特征。

我相信美国在这方面已经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他们选出一个任期足够长的总统,他有充分的权力来真正履行他的职责。另一方面,在德国的政治制度中,我所重视的是,它为救济患病或贫困的人作出了比较广泛的规定。在人类生活的壮丽行列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而群众本身在思想上总是迟钝的,在感觉上也总是迟钝的。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群众生活中最坏的一种表现,那就是使我所厌恶的军事制度。一个人能够洋洋得意地随着军乐队在四列纵队里行进,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我对他轻视。他所以长了一个大脑,只是出了误会,单单一根脊髓就可满足他的全部需要了。文明国家中的这种罪恶的渊薮应当尽快加以消灭。由命令而产生的勇敢行为,毫无意义的暴行,以及在爱国主义名义下一切可恶的胡闹,所有这些都被我深恶痛绝!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颈这种可憎的勾当。①尽管如此,我对人类的评价还是十分高的,我相信,要是人民的健康感情没有被那些通过学校和报纸而起作用的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加以有计划的败坏,那么战争这个妖魔早就该绝迹了。

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神秘的经验。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呀的感觉,他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是迷糊不清的。就是这种神秘的经验——虽然掺杂着恐怖——产生了宗教。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这种情感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个具有深挚的宗教感情的人。我无法想象一个会对自己的创造物加以赏罚的上帝,也无法想象它会有象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体验到的那样一种意志。我不能也不愿去想象—个人在肉体死亡以后还会继续活着;让那些脆弱的灵魂,由丁恐惧或者出于可笑的唯我论,去拿这种思想当宝贝吧!我自己只求满足于生命永恒的神秘,满足于觉察现存世界的神奇的结构,窥见它的一鳞半爪,并且以诚挚的努力去领悟在自然界中显示出来的那个理性的一部分,即使只是其极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篇四:《爱因斯坦的人性》

爱因斯坦不仅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有丰富的教育思想,特别是他有关道德教育的思想更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爱因斯坦也许更为伟大,因为其富有魅力和张力的性格,直至现在还不时地触动或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塞利希说过:“不论作为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的爱因斯坦多么伟大,作为人的爱因斯坦在我看来更有意义。他的品质无与伦比,是世界的良心""” 。爱因斯坦的个性是在家庭、学校、时代氛围的影响以及他的心理特征和气质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尤其是逆境,对他个性的铸就是不可低估的。就人的一生幸福而言,无论要做哪一种人,人的品格,绝对是第一位的和最本质的事。爱因斯坦深知具有独立性的人格的价值和社会意义,他把这种人格视为人生真正可贵的东西。他反对权威和个人崇拜他始终如一地追求心目中的真善美理想和目标。无论在科学工作中还是在社会、政治、道德领域,他都从不急功近利、趋时赶潮,更不会同流合污、沆瀣一气。他在“非人性化”的“灾难性弊病”流行之时,在“人比他所居住的地球冷却得更快”的处境中,始终以爱心和同情心来温暖世人。凡是于爱因斯坦接触过的人,无一不受到他的人格的魅力的巨大感染。他坦淡泊名利,视名利如浮云敝屣。在人人热中追逐的名利场上,他在填写履历表和任职书时,经常忽略填写获诺贝尔奖。爱因斯坦的人格、人性和人品像他的科学理论和哲学思想一样,也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无价的精神财富。他的深奥思想并不是人人都能完全理解和深入领悟的,但他的高风亮节却是人人都可诚心学习和刻意仿效的。{我崇拜的人,爱因斯,,300}.

产业经济学 祖林丽

篇五:《我的世界观教案》

我的世界观

教学目标{我崇拜的人,爱因斯,,300}.

1、了解爱因斯坦的世界观,如“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以及“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等。

2、品味爱因斯坦严谨的语言表达。

3、提升自己的境界,努力培养自己正确的健全的世界观。

教学设想:【重点】品味爱因斯坦严谨的语言表达。

【难点】提升自己的境界,努力培养自己正确的健全的世界观。

一、导入课文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人是为谁而生存的?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世界观?这些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都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入思考的。爱因斯坦热爱真理,追求正义,深切关怀社会进步的精神给世人以巨大深刻的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爱因斯坦1930年发表的名文《我的世界观》

二、作者简介

1、关于作者: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举世闻名德裔美国科学家,为犹太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 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苏黎世工业大学、布拉格德意志大学教授。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国籍。

在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天德皇军队通过慕尼黑的市街,好奇的人们都涌向窗前喝彩助兴,小孩子们则为士兵发亮的头盔和整齐的脚步而神往,但爱因斯坦却恐惧得躲了起来,他既瞧不起又害怕这些“打仗的妖怪”,并要求他的母亲把他带到自己永远也不会变成这种妖怪的国土去。中学时,母亲满足了爱因斯坦的请求,把他带到意大利。爱因斯坦放弃了德国国籍,可他并不申请加入意大利国籍,他要做一个不要任何依附的世界公民。""大战过后,爱因斯坦试图在现实的基础上建立他的世界和平的梦想,并且在“敌国”里作了一连串“和平”演说。他的思想和行动,使他险遭杀身之祸:一个抱有帝国主义野心的俄国贵族女刺客把枪口偷偷对准了他;德国右翼刺客们的黑名单上也出现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希特勒悬赏两万马克要他的人头。为了使自己与这个世界保持“和谐”,爱因斯坦不得不从意大利迁到荷兰,又从荷兰迁居美国,而且加入了美国国籍。他认为,在美国这个国度里,各阶级的人们都能在勉强过得去的友谊中共存下去。 (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85年第5-6期《爱因斯坦的反省》

爱因斯坦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宇宙学理论。他创立了相对论宇宙

学,建立了静态有限无边的自洽的动力学宇宙模型,并引进了宇宙学原理、弯曲爱因斯坦长期醉心于科学事业。他没有时间理发和换衣服,他整天穿着像被单裹着身子的一套不合身的衣衫,飘着一头乱麻似的银发。这位被誉为“本世纪的科学巨人”,对科学事业的“痴迷”,闹出了不少笑话。

空间等新概念,大大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2、爱因斯坦轶事:

(1)罗盘的启示

爱因斯坦到了三岁还不会说话,是个爱玩耍的“问题”儿童。他六岁时,在课堂上被老师叫到名字时,呆若木鸡,教室里荡起一阵轻蔑的窃笑,“差劲的笨学生”。父母不因亚伯特的笨拙而苦恼,常常高兴地带着儿子去郊游。母亲宝丽妮是宫廷商人之女,个性开朗活泼,擅长弹奏钢琴。她对丈夫说:“学校机械的填鸭式教育,不适应亚伯特这孩子的,要请一位能干的家庭教师""”

爱因斯坦八岁的时候,父亲给他一个罗盘,想不到他从罗盘、罗盘指针中提出二三十个问题,使父母和家庭教师穷于应付对答。事有凑巧,爱因斯坦有位叔叔雅格,是位技术人员,因遭失业回到慕尼黑和哥哥赫曼一起经营发电机及浮光灯工厂。赫曼告诉他爱因斯坦对罗盘所提出的许多问题。雅格说:“这孩子的头脑很不简单,要加以培养。”他对年幼的爱因斯坦解释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原理》;同时在家庭教师的启发教导下,爱因斯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探索科学无暇打扮

爱因斯坦长期醉心于科学事业。他没有时间理发和换衣服,他整天穿着像被单裹着身子的一套不合身的衣衫,飘着一头乱麻似的银发。这位被誉为“本世纪的科学巨人”,对科学事业的“痴迷”,闹出了不少笑话。

比利时国王邀请爱因斯坦去皇宫作客。到火车站去迎接的专车司机,未见到“他”,便回皇宫禀告国王。可半小时后,爱因斯坦穿着满身沾满灰尘的破衣服,脚上穿双破皮鞋步行来到皇宫。原来,专车司机自作聪明只看衣冠不认人,不知道他就是自己要迎接的人。

(3)爱因斯坦问路

爱因斯坦移居美国不久,就来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当主任。他除想科学问题外,对其他生活上的事都心不在焉。一天,美国普林顿高级研究所——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办公室电话铃响了: “叮铃""”已经下班好一会了,是谁还打来电话呢?办公室秘书不解地拿起了电话筒,“请问,我能跟主任谈话吗?”耳机里传来了一个温和而又好像熟悉的声音。但秘书没有细问是谁,顺口回答说:“主任不在。”这时,电话里又传来了恳求的声音:“那么,你能告诉我,爱因斯坦博士住在哪儿吗?”秘书回答说:“先生,对不起,我不能奉告,因为爱因斯坦博士不愿意他的住所受到打扰。”当秘书说到这里时,电话里的声音突然变小了:“请你不要告诉任何人,我就是爱因斯坦,我要回家,可是我忘记了自己住在哪儿了。”

原来,这天爱因斯坦回家时,在路上边走边思索问题,走着走着,竟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当他发现自己迷了路,想找人问路时,自己的住址也想不起来了,没有办法,于是只好打电话询问自家的住址。

(4)祝寿是浪费时间

192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五十岁寿辰。他在柏林的住处,收到各国科学家和知名人士送来的贺寿礼物,足足可装满一节车厢。爱因斯坦对这些礼物和祝寿仪式毫无兴趣。他生日的那天,谁也不清楚他在哪里,事后才知道他去乡下一个花匠家,在小茅屋里思索自然界的奥秘。他认为祝寿是浪费时间。

(5)钱是无所谓的

他在新泽西州高级研究院当终身教授时,所得工资比一般职工还少。研究院为了维持工资标准,不得不将他的工资调高。他对钱是无所谓的。他将一张1500美元的支票当作书签,后来连同这本书也遗失了。电台以每分钟1千美元报酬请他演讲,但是他婉言拒绝了。

(6)从容离别人间

爱因斯坦生前就反对个人崇拜,遗嘱中说死后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不写悼词,不建坟墓,不准把他的住地作为朝圣的地方。1955年4月18日凌晨,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离开了人世,终年七十六岁。他的养女玛戈特谈到他临终时的情景说:“他是那样静静地,还用略带幽默的口吻谈论医生,像是等待一件什么事的到来那样坦然无虑。死神即将来临,他不感到悲伤和遗憾,从从容容地离别人间。”当天下午4点钟,他的遗体在特伦顿火化,火葬场的灵堂里只有他的亲朋好友12人,默默地与他告别,遗嘱执行人纳坦念了首诗,这诗是歌德用来悼念席勒的,用它来悼念爱因斯坦,也是最合适不过了。诗的末尾一句是:“他像行将陨灭的彗星,光华四射,把无限的光芒同他的光芒永相结合。人类感激他——科学给人类造福无穷尽!历史记着他,他和牛顿、达尔文一样,受到举世的敬仰。”(韩颖《爱因斯坦轶事趣闻》,《科技文萃》1995年第12期)

三、写作背景

《我的世界观》是爱因斯坦1930年发表的名文;最初题为《我的信仰》(What I believe),展示了爱因斯坦恢宏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他热爱真理,追求正义,深切关怀社会进步的精神给世人以巨大深刻的影响。

四、内容分析

(1)在文章开首,作者就提出这样一个基本的世界观:“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这是爱因斯坦对人生命终极意义的深入思考,也是他生成后面一系列观点的基本土壤与泉源。爱因斯坦相信简单纯朴的生活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这是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和核心。

人是为他人而活着的,也就是说,人和社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我们的愿望和行动都同别人的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吃农夫种的粮,穿裁缝、纺织工人做的衣服,住泥土工人辛苦搭建的房子。。。。。。个人之所以成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以,人不能离开社会,离开他人而独自活着,人是为他人而存在的。

爱因斯坦在全文的第一段就带给我们几个童年(也是人类的贵族和圣哲时代的)理想最重要的关键词: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生命的体验无论如何是最重

要的,而在这些体验中,当属我们对家人和亲友的最贴近的“爱”的感觉最让人觉得珍贵,除此之外,每一个生活在我们的社会里的其他成员,无论工职的高低贵贱,性格是否与我们相投,都通过他们对社会的贡献间接增益于我,我应当感恩于这些事,生活俭朴,积极回馈,从不因自己的身份或财产而偏见和歧视别人。

当然,凯恩斯主义者或其他消费主义者或者会说,俭朴可能间接妨碍了我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我们或者可以认为个人生活的俭朴并不妨碍这个人可能在其他方面是一个慷慨并热衷对友人和社会消费的人吧,这是一个没有一个一定的是与非的问题。

(2)具体到“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爱因斯坦的观点是:“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爱因斯坦这种关于个人生存意义的观点是他对基本世界观的一种更为具体的解读或说明,在逻辑上从一般走向个别。

爱因斯坦说,叔本华“人虽然能够做到不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话从青年时代起对他就是一个真正的启示,在生活困难时,使他得到安慰,并且永远是宽容的源泉。

人必须有宽容的精神,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人才能和睦地相处,社会更趋于稳定。应尽量做自己想做的,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以笑容待人。“应该尽量作自己想做的,不能要所想要的”是爱因斯坦基于社会群体意识的严格自律。

(3)在上文基础上,爱因斯坦进一步分析自己身上的“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的强烈感觉”,同“显然的对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淡漠”之间“形成古怪的对照”,借助“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真实地剖析了作为科学家的自己有必要“在很大程度上不为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且能够不受诱惑要去把他的内心平衡建立在这样一些不可靠的基础之上。”这种观点超越了一般宽泛的对国家、家庭、朋友、亲人的情感,展示了在爱因斯坦的心目中,客观的真理才是他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这是爱因斯坦对“一个人生存意义”的深邃解读。

对于人生,爱因斯坦说: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每个人都要有一定的理想,它决定着自己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爱因斯坦从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目的的本身。他的道路是追求真、善、美,他觉得追求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是可鄙的。但是,他是他,也只是他,凡人成不了名人,

命运是不同的,虽然他对人类的贡献无论在科学研究上还是社会进步上都是伟大的,但是他无法也不能改变大多人凡人追求财产、享乐的生活,而他追求的真、善、美,也得倚靠财产、享乐的生活,也必然会对财产有所追求。金钱虽不是万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无财却也是万万不能的。无财便无食、无宿,他也无法向着他的理想而前进。

他有高尚的理想,鄙视世俗的享受,但他还是得生活在世俗当中。

(4)接下来爱因斯坦很自然地谈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剖析当时的俄国、意大利和美国的政治制度,精辟而深刻地提出“民主主义”的精华是“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受到尊重”,“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爱因斯坦从一般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逐步深入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我崇拜的人,爱因斯,,300 我崇拜的人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