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摘花椒作文 摘花椒作文600字

字数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字数作文】

篇一:《摘花椒作文》

摘花椒作文

摘花椒作文

7月20日的清晨,天气虽阴却又凉爽无比,趁着这个机会,我和家人们一起去摘花椒。

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左右遥望,可以发现连脉的青山郁郁葱葱,山下有一潭淡绿色的泉水;路左边,一棵较为矮小的山楂树上结满了青绿色的、未成熟的小山楂;路右边的野花五彩缤纷、色彩艳丽,小鸟在天空中鸣叫、飞翔,这山上的每一个景物,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来到花椒树下,一颗颗花椒树上结满了小小的花椒,他们有的为深绿色,有的为淡红色,多么像一粒粒珍珠啊。在每朵花椒的后面总有两三根小圪针,好像在捍卫着花椒,生怕花椒被别人摘走。

开始摘了,我抓紧树枝,把花椒拽下来,虽然花椒被我拽下来了,但带刺的树枝左右摇摆,差一点就刺中了我的头!我回头一看,只见姥姥摘花椒时树枝没有摇晃,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她抓住树枝上的无刺区,把花椒“擒”住,再把花椒籽尾部向后一折,再用力一拧,花椒就掉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表姐和表弟因天气情况而“撤退”,我坚持了一会儿,可太阳就如同大火球一般,我用手摸了一下鼻尖上的汗珠没过几秒钟,鼻子上就像爬了蚂蚁一样痒,还伴随这一阵阵刺痛,因为痛痒交加,不争气的眼泪夺眶而出,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而下。姥姥见了,立即用水把毛巾弄湿,让我擦鼻子。

回家后,看到姥姥那沾满伤痕的食指和大拇指,我想:如果能够制造出一种能够方便携带又能快速摘花椒的工具,就能使摘花椒的人们避免被圪针扎的疼痛,给他们减少一些辛劳,那该多好啊!

经过这次摘花椒我懂得了姥姥的辛苦,我以后要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尽快发明能够快速摘花椒的工具,减轻姥姥和更多人摘花椒的辛劳。

篇二:《关于作文》

解除三年级作文教学瓶颈的两大法宝

新城区先锋小学

小学阶段,三年级是学习作文的起点,万事开头难,这既是一个难点,又是一个重点。现在孩子被电视、电脑、游戏所吸引,阅读量少,积累的词汇量少。加之独生子女多,家长包办现象严重,导致孩子生活经验不丰富,做事缺乏毅力,懒于动脑,爱抄袭,致使学生作文雷同现象严重。这一系列的问题造成三年级起步作文困难重重。为打破这一教学瓶颈,我校在作文教学中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以促进三年级学生写作能的提高。

一、想方设法增强学生语言积累

1、要想积累多,摘抄是关键,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三年级学生积累的素材有限,要想提高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我们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把自己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课内外阅读中、社会实践中所积累的好词佳句,优美段落,名人名言,古诗词等分门别类地进行摘抄,摘抄描写人物外貌的、动作的、心理的语言,描写各种常见动物的外形、动作的语言,有关哲理、启示、名人名言等。让学生利用晨读和课外时间诵读、记忆。并定期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展示。看谁记得多,看谁摘抄的最认真。还开展了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语言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克服学生因语言积累少导致写作困难的障碍。

2、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积累语言

有些语文教师花在阅读教学上的时间很多,可是学生的作文能力普遍低下。这是什么原因呢?仔细分析,主要是因为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看成风牛马不相干的事,没有处理好阅读和作文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因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在阅读教学中,要依照新课标的要求,在阅读训练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学生多读多

背,采用多种形式多读名篇课文,精彩的部分还要多品读,直到能背诵下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词句,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指导学生把课文的好词好句录到本子里,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指导读读写写,三年级语文苏教版教材在讲读课文后的练习题中,列出十几个需要掌握的词语,或几个精美的词句,并提出读读写写的要求。我们应安排时间让学生熟读、抄写,最好能默写下来。摘录在本子里的词句也要求多读熟记。

3、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行千里路,读万卷书”。除了在课内阅读中积累语言,学生还要在更广阔的课外空间积累语言。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小学三四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为此,我们要求学生每天看半小时课外书,把课外阅读当成是每天的一项作业。在指导学生看课外书时我还十分注意引导学生看比较经典的书刊,如:各类作文选、《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十万个为什么》、名人传记、故事会、小学生报刊等,因为这类书刊经过了长久的时间的考验,有着比较丰富的知识积淀,比较适合小学生看。

4、日记也是一种积累的过程,从三年级起我校就指导学生写日记。要求学生把自己一天生活中发生的有趣的、开心的、失望的、沮丧的、成功的、失败的、即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事情,最想告诉老师和小伙伴的事写下来。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积累是一个持续、长期的过程,只要注重积累,学生的语言就会丰富,写作时就会下笔如有神。

二、让学生作文有话可写,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的秘诀

1、说话训练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条件,学生能用自己语言脱口而出说出来的东西,一定是真实可信的东西。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再强调作文要联系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我们要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教学时,重视说的训练。先让学生说,在会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写,学生就不会感到困难了。学生能用自己语言脱口而出说出来的东西,一定是真实可信的。现在的教材口语交际和习作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口语

交际和习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口语交际课中组织学生大胆地说,有条理地说,努力做到“我口说我心”,在习作课上,指导学生把自己在口语交际课中所说的整理一下,有序地写下来。学生就会觉得游刃有余,如虎添翼。先说再写不仅能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表达水平,也能帮助学生纠正语病,真正写出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说是写的前提,写是说的结果。最终达到学生作文不雷同的目的。

2、留心观察生活,相信学生才能写出独一无二的文章。

哲学中有“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的理念,当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只要学生认真观察对生活中,一定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和见解。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俗话也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创作来源于生活,小学生作文也一样。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才会写成一篇作文。观察是学生了解周围事物、积累作文素材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当学生进行观察的时候,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只有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才一定能写出独一无二的文章。

首先要丰富学生观察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游玩、家庭生活、校园环境等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要求学生有定向性的观察人、景、物,在观察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作文就是装在心里的一本本小书,只不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这本小书写出来。

其次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告诉学生观察时要有目的,不能杂乱无章,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自己喜欢的角度去观察,也可以按作文要求、内容选择观察一定的景、物、人、事,这样学生就会确定观察的事物,在确定好观察事物后,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告诉学生观察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比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等顺序,这样既让学生感觉观察不难,又把学生的观察做了引导。

第三要引导学生观察时要注意动态变化。一般情况下,静态的事物比较容易观察,能很明了的发现它们的特点。可是动态的事物就比较难观察,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指导,逐步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观察泡茶,可以引导学生先看泡茶前茶叶的静态,后看开水冲时茶叶的动态,最后看茶叶静止下来后的形态,这样学生会在观察中发现茶叶不同状态下的特点,下笔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的话要说。

第四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注意细节。告诉学生尽可能的观察生活中有价值的细节,为写作积累素材。如不同人物的动作、神态表情、事物细小的变化等,这样的细节既是我们熟悉的,又是很好写的,学生不感觉到陌生,在熟悉中领悟到,其实写作就是把身边的很多人和物用语言描述出来,这并不难。

3、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不断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语文能力”;“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搜集生活中的作文材料”等教学理念,也为作文教学改革指明了作文教学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努力方向。作文教学要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避免盲目的不着边际的“编作文”。针对课标中的这一要求,我校教师不失时机的为学生创造生活实践条件,如:遇到写秋天的文章,就让学生到校园中寻找秋天,遇到写动物的文章,就让学生在家先观察,在动笔,还有充分利用科学课的实验和综合实践课的实践,让学生走进生活,丰富经历。教育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总之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我相信,只要我们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注重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三年级学生一定能克服作文中无话可说,雷同现象严重的问题,打破这一写作瓶颈,我们头痛的作文教学定会出现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局面。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新城区先锋小学 牛岁林

听了郭俊玲老师的这节示范课让我受益匪浅,我真正认识到高效课堂的高效性,我将在自己今后的教学中大胆尝试,将郭老师的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现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

优点:

1、每节课开头,郭老师都能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拉近与学生间的关系,为创建和谐、平等、对话的课堂环境开好了头,如:第一节在相互问好中创建,第二节在对歌曲的评价中创建。

2、郭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三次读文让学生一次次走进课文,深入课文,当学生真正进入文本后,被课文中的父子情深深打动,课堂气氛从开始的嬉笑、喧哗变得严肃、认真。

3、从整节课的安排来看,教师打破了常规教学的模式,没有按先字词,再分段,后分析的常规模式,而是让学生充分读文,在读中把一切疑难迎刃而解,教学方法表面显得单一,但教学效果非常好。教师真正把课堂时间用在了刀刃上。把我们讲课中出现的老问题,即把一节完整、完美的课讲得支离破碎,但在郭老师的课上这一点被克服了。

4、郭老师的课堂语言很吸引人,既有对学生的鼓励,又有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不动笔墨不读书等。

5、能抓住重点词,如:“颤抖”重点句“8小时、12小时······”这一句让学生重点读,把学生的感情升华到极致。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建议:

应穿插字词教学内容。

篇三:《农村生活中处处有作文》

农村生活中处处有作文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新邵县寸石镇南岳小学 朱志勇

{摘花椒作文}.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一直以来,作文始终困扰着农村的学生和教师,老师挖空心思地教,学生硬着头皮“挤”,结果许多学生写出的作文不但语言干巴,而且内容贫乏、空洞,缺少真情流露,尤其缺少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作文题材虚假、单一。因此,我认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可以立足农村实际,发挥农村学校独特的优势,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作文不竭的源泉,从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中获得写作源泉,进而感受作文的乐趣,更加热爱农村、热爱生活。

一、农村生活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1、观察自然山水之美

农村虽然没有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有碧空沃野、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有春之绿、冬之雪、夏之花、秋之果,可为什么学生感受不到这些自然之美,表达不出这些自然之韵呢,关键是缺少“对美的发现”。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他们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细腻的心灵。除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由观察外,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教师要重视对观察的引导,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2、了解丰富的人文风情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悠久的文化、独特的地域风土培

育出了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这些民俗风情往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并且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了解、感受当地农村人文风情,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这方面的写作素材,而且可以拓展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家乡的感情。(一)是感受乡情。受生产生活方式,居住环境和亲缘关系的影响,农村人憨厚、纯朴、真诚,相比较城市,农村人更注重相互交往帮助,小到看孩子、调解纠纷、帮抢农活,大到修桥补路、合作办厂、集资办学,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搜集这些素材,鼓励他们将这些素材引入习作中。这些题材出自学生身边,他们有真实的感受,容易写出真情实感。(二)是了解乡俗。俗话说“十里不同俗”,不同地区具有各自独特的风俗,这些风俗在节庆、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表现尤为突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农家传统文化的体现。这些风俗大多反映美好的愿望何理想。教师可以利用节庆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当地民俗,探究民俗的来历、演变,捕捉其中有趣的故事。我班上有一位学生写的《上坟》,就反映了当地清明节祭祀祖先的风俗,文中叙述了作者跟随爸爸上坟时,趁爸爸到别的坟头烧纸之际,偷吃了几个作为祭品的饺子,结果被爸爸发现了:(爸爸看了一眼碗:“饺子怎么少了?”我说:“让祖宗吃了。”爸爸笑着戳了一下我的额头:“让小鬼吃了吧!”)语言风趣幽默,也反映了两代人对这些传统习俗的态度。(三)是体察乡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面貌、人们的生活、精神状态等都在发生着变化,通过观察、访问、实地调查等,

了解和感受这些变化,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习作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3、体验农村生活甘苦

农村的孩子多数能在耳濡目染中,真实地感受农村生活,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的增加,许多农村孩子也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不能深切地体验农村生活中的乐和苦,这对他们人格的形成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多和家长交流,主动承担家务。也可以利用农村学校的独特优势,有组织地参加力所能及的助老、助残活动,在活动中增加体验,积累生活经验。如:到了农忙季节,我让学生亲自去田间体验收割稻谷的辛苦,并把感受写进自己的作文中。

4、感受有趣的乡村生活

学生的乡村生活,较之城市里的孩子,多了几分自由,多了几分快乐,天地更加广阔,生活更是惬意。农村学生春天到野外放风筝、摘野花,夏天到小河里捉小鱼、摸螃蟹,秋天到野外逮蚂蚱、摘野果,冬天还可以跟着大人到野地里逮野兔,真是乐趣无穷。我们老师只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感受生活,学会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瞬间,把丰富多彩的事物记下来,让学生从这些有趣的生活中有所发现,使身边这些小事成为写作的“素材仓库”,作文时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从农村生活中学习生动的语言{摘花椒作文}.

农村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农民的语言也是生动形象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搜集农村的生动语言。

{摘花椒作文}.

农村谚语。农村谚语是农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锄头下面一层水”,讲的是天旱时,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锄,因为切断了土壤中农作物的毛细管,可以防止水分蒸发;“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事谚语;“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麻雀囤食要落雪,蚂蚁垒窝要落雨”,这是根据动物的各种行为判断天气的农谚;“头伏萝卜二伏菜”“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玉米锄得嫩,顶上一道粪”“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等等,都非常生动形象。学生通过搜集、交流这些丰富的农村谚语,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知识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

春联。春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春联则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春节来临,家家户户总要贴上新的春联,以示辞旧迎新,期冀新的一年生活更加甜美、富足。春联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国家大政方针、传统文化、现代时尚、农林牧副渔等各个方面,并且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的陶冶和艺术的享受。春联的搜集和积累是提高语文欣赏能力、积累语言的好渠道。可指导学生分门别类地搜集整理,如商业店铺用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学校用联“辛勤培育桃李满天下,忠诚执教春光遍校园”,企业用联“生产捷报顿开千秋业,科研硕果更上一层楼”。还有一些民间多少年来盛传不衰的好春联,如“龙凤呈祥歌盛世,五谷丰登庆太平”“物华天宝扬海内,人杰地灵遍神州”“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报新春”

“大江南北歌烂漫,长城内外舞蹁跹”“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等等。我鼓励学生编春联、写春联,在实践中加深对这种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淌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叶老的话道出了作文的真谛。只要我们善于开发、充分利用农村生活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我相信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将不再是一种困扰,教师一定会教得轻松,学生也会写得轻松。

篇四:《作文研究》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的研究

——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作文自主性学习的研究”{摘花椒作文}.

结 题 报 告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的研究”,是我校承担的十一五研究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觉得本课题话题太大,研究人员有限,不易研究的全面具体,所以将本课题分成三个子课题:一个是《农村初级中学学生作文自主性学习的研究》,二是《农村初级中学学生阅读自主性学习的研究》,三是《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古诗文赏析自主性学习的研究》。我组承担的是《农村初级中学学生作文自主性学习的研究》,在市教科所、教研室,县教科室、教研室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我们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已经完成了预期的任务,现将研究情况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低效乏味而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需要改革。

传统的作文教学,其基本程序是:“指导→作文→批改→讲评”。从信息论角度看,展现了学习的全过程:“吸收信息→输出信息→反馈信息→评价信息”。但从信息反馈的角度来看,整个教学过程是属于单向的信息反馈;而且从指导到讲评,一般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错过了“信息及时反馈”的最佳期,信息反馈的周期越长,效率就越低。更严重的问题是:从作文到批改严重脱节,许多师生错误地认为,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仅仅是教师的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甚至无动于衷。我们认为:应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参与作文评改的全过程,并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低效乏味而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必须扬弃。

2、作文教学杂乱差的现状需要改革。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所有学科教学中最费时费力,而且低效的,这一学科中又以作文教学最为突出。就作文批改而言,传统的全批全改、精批细改的方法和观点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使得教师整天被压在作业堆里,这一直是压在语文教师肩上的沉重负担。为批改学生的作文,教师可谓费心费力,付出的实在太多太多,然而效果却是微乎其微。就学生作文的现状而言,“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极为严重,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再加上,作文讲评时教师“一言堂”、“目中无人”。这正是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作文教学杂乱差的严峻局势,迫使我们研究如何教会学生自主性作文。

3、未来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教会学生自主性学习作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指出: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第七届国际思维大会的主题是“超越界限的思维,面向全球的学习。”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这已是共识。不言而喻,培养学生自主性作文的习惯和能力,也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减轻语文教师负担,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范围

我校七——九年级全体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作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研究”课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个性创造力,这不仅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全体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新人的需要,同时充分满足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创造精神。因此,我们研究探索的重点确定为在写作教学中教养学生的自主性精神。我们的研究目标就是冲破封闭、僵化的写作教学模式,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实现写作教学的内容创新、方法创新,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康的人格提供正确的导引和有效的帮助。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我们原计划是准备从2006年9月开始探索至2010年的12月结束,但由于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就把探索的时间拉长了。我们把整个探索研究的过程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2月),准备材料,教师制定研究方案及操作步骤。

第二阶段(2007年1月—2009年12月),按课题研究的内容从三种文体进行探索。

第三阶段(2010年1月—2011年8月)总结反思,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五、方法与措施

(一)写真事,抒真情,写出农村特色。

1、坚持一个原则即“不熟悉的不写”。

亲身经历的事情,直接接触的人,亲自去过的地方,稍加回忆就历历在目,容易写得具体生动。道听途说的材料写进文章,容易露出破绽。例如有的同学为了使所记的事情意义“深刻”,所写的人形象“高大”,就凭空编造或任意拔高,结果情节上弄虚作假,让读者一眼就看穿。还有的同学作文时,喜欢涉足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写陌生的人,记未经历过的事,由于对人对事所知甚少,写作时只能生编硬造,写出来的文章自己都感到别扭、不可信,更何况别人呢?其实,并不是只有写五彩缤纷的城市生活,写万人崇拜的伟大人物才能写出好作文。相反,农村学生作文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农村的世界虽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发现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独具魅力的闪光点。因此,农村中学生应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应多观察自己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

(1)观察农村景色

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农村孩子他们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树木茂盛、田野广阔、蓝天白云、落日晚霞、

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2)交流、收集农村语言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村一年四季农作物采摘所特有的谚语。又如“锄头下面一层水”,讲的是天旱,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锄,因为切断了土壤中的农作物的毛细管,可以防止水分蒸发的科学道理。学生通过收集、交流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3)体验农村生活

农村学生在家乡也别有一片天地,上树摘果、下河摸鱼、爬树粘知了,这些趣事会给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拔草喂兔、人牧牛羊、锄草间苗、插秧施肥等这些劳动实践给学生带来深切的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方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这就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农村中学生在节假日常要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都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孟跃兰教师鼓励七年级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作为星期天的作文。让学生观察父母种稻谷,观察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锄草,施肥,收获,并且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又如很多同学都亲身参加过割稻、采茶或摘采柑桔的劳动,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讨论之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学到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范围。

(4)观察农村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比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从中指导学生作文,扩展学生写作题材,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5) 写观察日记

学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一切耳闻目睹,都十分地感兴趣,很多同学都喜欢养花种树或养一些小动物,语文教师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写一些观察日记,把他们养花种树,和小动物交往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来。这样,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富有童趣的日记便跃然纸上。

2、在拥有了素材之后,应力求具体细致。

无论描写什么,材料都应具体实在,不能抽象笼统。只有具体鲜明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并能使人读后如临其境,产生共鸣。像全莉老师在作文中采取了“六不”措施就很好,即不观察不体会不作文、不熟悉不作文、不精练的话不说,比如强调写天气的时候,冷天不用“冷”字,热天不用“热”字,写人物不准用

“好”字等。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需大开脑筋了。如在描写冷的片断时,有的写:“一片西北风过后,第二天早晨房子白了,树上白了,地上也白了。上学的小弟弟放下帽耳朵,小妹妹戴上大围巾。”有的写“大雪过后,房檐下挂着一排冰溜,北风卷着雪花直往人脖子里钻。行走的人身穿绵大衣,头戴大皮帽,但还是把脖子往下缩”等。这样经常强调,语言就精练具体了,作文也就有了感染力。

3、抒情要真挚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考试说明》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动真情。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没有情感这种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这便是以情动人。但要真能“打动人心”并非易事。矫揉造作之情令人反感,乔装粉饰之情使人厌恶,无病呻吟之情让人恶心,惟有真情实感才能起到“或叫人开怀大笑,或令人掩卷沉思,或使人泪流满面,或让人撕肝裂肺”的艺术效果。反之,没有真情实感,作文也就失去了灵性。

(二)教法力求创新

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比城市学生低,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在短时间内或是单靠个体力量无法改变的。但是,经常在教法上探求新路,力求创新,却是每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都可以做到的,也是我们的共同职责。长久以来,大部分农村中学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上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以致于学生讨厌写作文,作文水平难以提高。下面,我们就农村中学作文教法提几点自己的见解。

1、教人游泳者先下水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可是有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真的做到了“不湿鞋”,这可实在不妙。如果游泳教练是只旱鸭子,那他还如何教人游泳?可是有很多语文教师确实是从不写文章的。虽然学生们在课内或课外都能接触到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妙文,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欣赏模仿。可是对农村中学生来说,那终究有点儿遥不可及,有时,它的作用甚至比不上周围人的一篇好文章,特别是老师的文章,学生是很乐意学习的。我校教师程国荣就不断完善自我, “以身作则”写作文。在写《感人的一幕》一文中,她亲自给学生最感性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下水作文”,在文中她把风雨来临前燕妈妈焦急的等得小燕子回家的样子描写的淋漓尽致,当看到小燕子被人打死扔在路边,燕妈妈撞墙自杀的情景也描写的惟妙惟肖。通过“下水”谈体会,谈生活,谈技法,谈学生作文时会出现的问题。实践中,教师的“下水作文”确实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如能写好“下水作文”,让学生听了、看了,既起到了垂范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农村语文教师批改作文时常常感慨:学生的作文水平怎么这么低,写作思路狭窄,内容干燥单调,语句平淡乏味。究其原因是农村学生与外界很少接触,较缺乏想象力。因此,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是提高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

出好的文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我们认为:首先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敏锐的观察力,再者是在教学中要抓住文章的一些特点来培养。

著名作家茅盾说过:“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观察的范围愈广阔,想象力也就越丰富。”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老师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如身边人的外貌、言谈、举止及其性格、思想、学习或工作等情况;身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情况;事物的位置、外形特征及景物的远近、动静、声色等等,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此人与彼人、此事与彼事、此物与彼物的不同之处,留心其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地方,教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观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持之以恒,以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为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打下基础,为写好作文积累素材,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中学语文课文大多是经过专家精选的名篇佳作,有其广泛的代表性,内容极其丰富,所蕴含的作家的想象力也是极为丰富的,因此,教师也应充分利用文中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情节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注意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而农村作文训练依旧是重语言轻思维的训练,从语言到语言,致使学生思路闭塞,习惯依猫画虎,移花接木,习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千篇一律。为此,我们七年级语文组设计一些形式活泼的作文训练,想象作文和续写作文就是能使学生思维充分展开的习作训练方式。如程国荣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在课文后,她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于勒回来后我的父母及一家人又会怎样对待他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后续写。又如《20年后我们再相逢》要求学生想象20年后大家再走到一起时的情景。这时学生们就像一匹奔驰的骏马,在思维的大草原上自由地、尽情地驰骋。他们在自身的成长变化写到家乡环境的变化,由家乡的变化写到自己正在发展的事业对家乡的贡

献""这样,我们就成功的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从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独创性,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拓宽了道路。

4、利用批改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1)多给鼓励,少给批评

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在文后给予中肯的评价。

(2)快速批阅,及时反馈

学生交上作文,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有的则当作是自己一次精心创作的尝试,渴望很快得到结果,老师就应及时批阅及时发放,让学生尽快品味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甜美。

(3)批改具体,不能空泛

篇五:《学生参赛作文》

春风化丝雨,秋阳结硕果!观荷花

汶源学校 三年级一班 朱奕灿

烈日炎炎的夏天到了,妈妈带我去红石公园欣赏荷花。到了荷花池,我第一眼望去,就瞅见了在绿叶中藏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摘花椒作文 摘花椒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