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篇一:《寻找内心的那一方净土》
寻找内心的那一方净土
每天都在消磨时光,我想逃离,看完北京青年后,我被他们巨大的勇气所动,他们远离生活的喧嚣,去寻找心里的那一方净土,经过了一次生存体验后,经历了生死存亡的角逐后,方能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自己的追求是什么,即使我们每天都在理所当然的忙忙碌碌生活中打拼,但是自己的理想目标又是什么?我们不羁于世俗的社会,所以我们用尽自己的能力去尽力奋斗自己的青春,我们每天都是为了金钱而工作,没有物质的富有我们会变的一无所有,甚至不如街上的乞丐,因此,我们在慢慢的将青春耗费在自己所谓的美好生活上,以为通过自己的双手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当我们的面包和牛奶富裕了,是否还想要更多的面包,更美味的牛奶来营养我们的身心呢?
为何不在最青春散发的时候疯狂一把,去追寻自己的那片天空,抛去那些琐碎的东西,带上两袖清风,带上自己的好心情出发,去在另一个地域环境体验不同的风韵,接受更多的人和事,也许经历了更多的文化历练,人文风韵,才明白自己在世间生存的意义,通过世间历练,我们的心态就会平静许多,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规划自己的未来,让我们的人生划上一道完美的句号… …
篇二:《用心灵寻找那片人文净土》
龙源期刊网 .cn
用心灵寻找那片人文净土
作者:周峥嵘
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4年第04期
综观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制订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如数学课标就提出“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并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数学教材中多处出现的我国古代数学成就《九章算术》的内容,即是对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等的潜移默化;而数学家的生平故事,无疑能激励学生大胆求索、不畏艰难。语文学科更是如此,在提升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人文素养,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 教材是人文内涵的载体。有些教材的内容思想情感真挚、价值取向明确,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一览无遗,教师需要做的,是将其顺利、合宜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些教材的内容则平实无华、简洁严谨,需要教师去挖掘其中蕴藏的人文精神,唤起学生的人文情怀。本期,我们一同探讨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什么样的教材真正具有人文性呢?用什么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呢?
一、在设定的教材中寻找人文素养
综观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富有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1. 沉积深厚人文的“物”的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延安 我把你追寻》《井冈翠竹》《沿着红军走的路》《我的故乡在北京》《清明上河图》等,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怀,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佳作。
2. 富有浓烈的人文色彩的“事” 的内容
《浮冰上》《养花》《童年的发现》《嫦娥奔月》《盘古开天地》《皇帝的新装》《隔窗看雀》《祖父的园子》等等。不难看出,许多故事都出自名作,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好材料。
3. 凸显伟大人格魅力的“人”的内容
《我终于回来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木兰从军》《伯牙断琴》《倔强的小红军》《小英雄雨来》等等。这些鲜活、有代表意义的人物,其精神品质历代为人们传诵。
篇三:《寻找心灵的天空》
寻找心灵的天空
陈啟昌
作者简介:陈啟昌,男,党员,湖北黄冈人,城环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14届本科毕业生。大学期间,曾加入校学生会并获得优秀部委称号,参与组织了“校主持人大赛”等多项校级赛事。连续两年获得校“三好学生”,并获得博雅奖学金。辅修双学位期间,担任跨校辅修班的班长一职,并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现已参加西部志愿者计划去西藏洛扎县支教。
作者寄语:不忘初心,方有始终。
忽然,就要毕业了。
那天,小飞提议我们去散步,于是四人成行。我们四男生,坐在佑铭黑漆漆的看台上,聊了很多很多,关于毕业,关于未来,还有那网上风风火火的“华师版小苹果”。
不经意间,大学的记忆都被勾起,犹记得四年前,还是丹桂飘香的时候,我也经常一个人漫步在华师的夜色里,时不时抬头望望璀璨的星空。然而,我们共同仰望的那片夜空,在经历了这个炎热的盛夏后,即将裂成两半,他们有他们的,我有我的;几条相交的线在经历最亲密的接触后,也终将沿着各自的方向,慢慢地向各自的远方延伸去。
我知道我的天空,就在那遥远的青藏高原上。
迷失的梦想
我是个爱做梦的人。
大学伊始,我就往自己的背包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梦:当班长,当学生会干部,拿国家奖学金,还要谈场轰天动地的爱情…面对即将到来的四年,面对即将展开的大学生活,我,似乎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磨拳擦掌,急不可耐。 生活,好像也朝着我想要的方向行进。我进了校学生会,加入了社团,竞选上班长和年级副主席。每天早上六点多我起来读英语,参加校学生会和社团的活动,经常晚上十点多才回宿舍,我每天像是打了鸡血似的,活力全开,激情四射。 穿梭在课堂、校学生会、社团之间,我尽力扮演好各个圈内的角色,做爸妈和老师喜欢的好学生。后来,我拿到了奖学金,由于工作出色下一年可以在校学生会担任副部长,在社团里也即将被提干,这些我曾憧憬的东西,几乎都要来到。 然而,忙碌着的我,却不怎么开心。生活虽然充实,但心却有些空虚。太忙,我来不及思考接下来要走的路;太累,我都遗忘自己究竟喜欢哪种生活方式。我
不知道我所谓的“梦”,究竟是为谁而做;我的路,到底为谁而走。我愿有所息,可是,生亦无所息。
后来的后来,我放弃了在校会当副部长的机会,放弃了班干部,也在社团提干的那天申请退出。我知道我若坚持,就一定能收获果实;我若放弃,就会把自己用汗水换来的荣耀拱手送人。可是,我不在乎,若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果实,与其摘下不吃,还不如让它烂熟在树上。
大二大三的生活,像是一个不称职的裁缝在衣服上留下的密密针脚,那些年的记忆琐碎而凌乱。我有过几个如今都记不清的梦想,但大抵都是基于生活的现实而做的;我也有过几次对生活不满的抗争,但大多无可奈何于生活的无情而臣服。{寻找心灵的净土}.
在一个特定的时期里,我竟会迷信起命运来,我竟会觉得,人生的旅程就是在时间的河流里乘着一艘由命运掌控的船,目标未知,方向不定,梦想的永远藏在前方的某个不知名的尽头。命运之舵,控制着这艘船的航速,或慢或紧,绝不会由我或是其它任何人的意志的不同而改变,青春的记忆,在河水流淌声中,将被一只看不见的手一点一点抽离,不可阻止,最终该会化成一堆碎片,一缕浮光,直至最后无处找寻。
其实,我着实讨厌这种被命运支配向前的感觉,但我似乎亦无力抗争。罢了罢了,那就随生活而去吧,就当生如顺水行舟,我就按照家里的人意愿,安安心心考上研究生,将来找份不错的工作,然后成家立业,终此一生。
那时的我,甚至觉得“梦想”这样神圣的词,用在我身上都奢侈了。我想,我终究会沦落为自扰的庸人。
不忘初心
我其实感觉很幸运,幸运在快要毕业的时候,由于自己的一念改变,我重拾起少年时的梦想,成为了一个追梦之人。
有人问我,为什么想要去支教。我说,为了趁年青做件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怕以后老了,有心却无力。
其实,我很早就有支教的情结。初中时,我接触到徐本禹的事迹,那时就在心里暗暗下决心,如果日后条件允许,我也一定要去大西部做一回农村老师。高三毕业那年,汪金权老师的事迹在整个中国回响,而我也阴差阳错和他成了校友,正因此,心里的那个愿望也在慢慢发芽。
考研失利的那阵子,着实有些失落。现在看来,倒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考研那段日子,是我思想变动最快的时候,也是我生活态度的转折点。以前的我,生性像风,自由而寂寞。只是自由惯了,不知道自己在追逐什么;寂寞久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忧伤。我只知道我是风,却忘记了存在的理由;我知道我在前
进,却不知为何而终。
为何而终?在那段经常失眠的日子里,我经常在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我解不开。所以只能问自己,最初的我是怎样。我想,我有爱和关心,这就是我的初心。而便是这颗初心,才让我有勇气报名西部计划,志愿去西藏地区从事基层教育活动。
我知道和同学们相比,我成绩不算顶好,我头脑不算灵光,我能力不算出众,我气场不够强大,我所唯一拥有、我能比别人强的,便是我内心深处的那份善良和真诚。我知道,那个可以帮老爷爷满校园找孙儿的人是我,我知道那个在大雪里帮不认识的女生提行李箱的人是我,我知道那个可以毫不犹豫的把伞借给陌生人的是我,我知道那个可以背脚受伤的女同学爬七楼的是我。我所认识的那个陈啟昌,可以为他人做出百分之一百二的付出。 选择,只为一种执着 大学经历那么多,说起来奇怪,我最津津乐道的倒是辅修的那段时光。每次谈到我是跨校辅修班的班长时,很多朋友都有说我傻,因为这只是个空名,没有权势,没有荣誉,哪怕毕业了连一纸证明都没有,有的只是默默的付出。在辅修班这个集体里,我还找到了很久都没有的感觉,那是被需要的心情。
正是这种被需要的感情,促使我作出了去西部的决定。考研失败后,学院老师问我是否有意向调剂回华师读研究生,我委婉地拒绝了,因为我执着地相信,除了读研究生,人生还有更有意义的事情在等着我去做。
对于我们毕业生来说,选择是极其重要的。在定下心来准备就业时,我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羁身于各种各样的招聘会,没有向公司投过简历。我想,倘若我进了公司,我应该只会是一个很平庸的职员。
由于考研的缘故,我并未做好进企业工作的心理准备,而好的机会必定只会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我想,与其成为社会大生产这台机器上的一个可有可无的小零件,还不如深入基层,按自己的意愿做出一番事情来。因此,这半年里,除了专心准备英语专八考试以外,我最终的工作意向只定了两个岗位,一个是江苏省基层的岗位,另一个便是西部计划。
去离天空最近的地方
之所以选择去西藏,我真的不敢说我是出于百分之百的理想,我也有私心。我希望有机会去这个世界上离天空最近的地方,然后去触摸心灵的最深处;我希望能躺在高原上,虔诚地和天空进行一次深谈。
大学的四年,我在武汉这所城市成长了很多,但同时,我感觉自己也沾染了
一些世俗之气。朋友说西藏是中国最后一片净土了,你去好好净化一下,有什么烦恼都抛在那边吧。我想,这也是我所希望的。我知道我心里有很纯真的一面,所以现在,我更渴望为这颗心寻找一片天空,而西藏,就是那个神圣的地方。
当然,我更愿意是去西藏做些实事,我愿意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真的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到西藏的孩子,我希望能以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影响到他们,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希望能用自己的视野拓宽他们的视野。我相信,在西藏这个遥远的地方,我会重新找到那种被需要的感情,我相信那就是我所想要实现的价值。
我自然知道,西藏的环境会比想象中更差,我所遇到的困难也一定会比预期中更多,但是我愿意尝试着去做这么一份工作,我渴盼自己的付出能在高原上结出鲜红的果实。
同时,我也相信着,在历经高原生活的洗礼后,我一定会变得更加成熟和稳重,一定会多一分责任和担当。
点评【志愿西部 无悔青春】
陈啟昌同学,用细腻的感情书写了当代学生青年志愿服务西部的梦想。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杖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或许,冰心的这句诗是对他最好的写照。他以青春之名,选择用一年的时间去西藏这个祖国最边远的地方支教,必当无悔于青春,无悔于人生。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卢雯)
篇四:《留一片净土给心灵》
留一片净土给心灵 ——学习传统文化,诵读《老子》等经典有感
没有人不会被生活的琐碎所打扰。或许因为“琐碎”,我们便形成了一种对比——爱与恨。可为什么这种对比不油然的产生呢?直到一堂语文课的结束,我明白了这个“为什么”。
苏轼和惠崇对话的故事点破了我的“为什么”。我们能够产生爱与恨,或许就是因为内心本色中有着“心存牛屎,看似牛屎,心存如来,看似如来”的心态
罗素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他人是最大的过错。”当我们写出因为什么而恨他人,再把“他人”改写成“我”是,会觉得不可思议,觉得与自己不太想等。当然,这只是个游戏。可留给我们思考的是:我们的内心深处到底缺了什么而致使我们总是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他人?就老子所言,我们缺的是大包容之心,缺的是一念带万念的善念。我们的心灵缺了一份净土。
内心失去净土,犹如天空失去太阳,是灰暗,是阴冷; 内心失去净土,犹如鱼儿失去流水,是痛苦,是绝望;心灵失去净土,犹如音乐失去曲谱,是空洞,是乏味。 巴金先生有云:“看清楚这个世界,并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但可能让你在看清楚世界后,把自己变得更好。”当我们开始恨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之中已经充满了丑恶、不满,这些东西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这个时候,就需要心底的那一份净土发挥作用。帮我们清楚那些蒙蔽了双眼的东西。这个时候就真正做到了巴金先生所言。净土,让自己变得更好。
内心是去净土,仿佛青年失去理想,是彷徨、是迷茫;内心是去净土,仿佛中年失去理智,是迷失、是胆怯;内心是去净土,仿佛老年失去拐杖,是艰难、是无奈。 留一片净土给心灵,这是我们必须学会的。朋友,停下前行的脚步,去寻找心灵深处的善念,寻找净土。
心有净土,便不会迷路,便可拒绝黑暗、胆怯。
心有净土,纵然客去茶凉,仍有一份明朗的心情。
心有净土,于是孤独不再降临,仇恨不敢造次。
心有净土,供奉着高贵、尊严、善良、理想、追求、品行……
篇五:《寻找心中的那份宁静》
又是一个寂静的夜,外面已没有了人声的喧哗,一切都是这样静静的、一直静静的!给自己倒杯茶水,坐在电脑旁,却不知道自己此刻应该做点什么!感觉心里很烦乱,理不出个头绪来!每天都这样匆匆的过,让自己变得很机械,不断重复着同样的事情,难免会有所厌倦,生活里好像缺少了一些动感的色彩,让人感到这种生活是那么的平淡无奇。却忘记了,淡淡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在喧哗噪杂的环境中,处在生活节奏如此快的都市里,每天都感到身心疲惫不堪,看不到自己的理想!也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望着杯中泡开的茶叶,一片一片静静的在杯中,那么的清澈、那么的美,想到刚才看到佛学中的一句禅语:“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猛然间感悟到,所有的一切不如意和不开心,都是自己给予自己的,只要自己的心灵是清净的,不受一些咋念污染,那么所有的苦难将自动化解。于是,我找寻属于我的那份宁静,他在哪啊?我怎么感觉不到了,我有些慌乱了!夜依旧是静静的,一个人独处在房间里,这种感觉越来越浓,越来越强烈,我不停的在想、在想,还是不能找到,有个声音在问我:“你在找寻什么?”我回答:“我找属于心灵的宁静”,那个声音笑了说:“静既是静,你的心是烦躁的,如何找得到。”笑声渐渐的远了,我想问他些什么,但是他走了,快得让我跟不上。我不在找寻了,我听了他的话,我要让自己安静下来,我闭上双眼,用心去体会那句话,“静既是静,”我伸开双手去触摸那种宁静,外面没有一点声音,我的大脑在回想佛学中的佛语,“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是啊!一念一清净!我感悟到了,至少我这一刻找到了那份宁静,我是如此的轻松,如此的享受。我的思绪随微风飘扬在空中,我又回到了刚才的情景,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水,我有些许的贪婪,我知道我还没有通透的领悟到心灵的静,也没有最后的觉悟,但是我还是希望心中的那份宁静能够每天如约而来,那怕只有一分钟。我不断的在找寻、找寻心灵的那份宁静。
篇六:《土地日,从寻找心灵净土出发》
龙源期刊网 .cn
土地日,从寻找心灵净土出发
作者:
来源:《国土资源导刊》2013年第06期{寻找心灵的净土}.
今年6月25日是第23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中国人历来钟情于土地。在古老的自然崇拜中,土地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几千年前,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就是国家的代称。
不论是从历史中溯源,还是在现实中探索,土地关系从来就是中国社会变革的核心问题。尽管学术界已普遍认识到在当代社会变革中,土地关系变革的关键不只是所有制的问题,而是深层次的价值取向问题。
然而,在一个充斥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文化状态下,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土地改革的前景均不容乐观。因为在当今的物质社会当中,一方面是来自土地的抗争与博弈,另一方面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人们往往不是因为脚下的这块土地不相容,而是心灵的那块土地常常不相容。
在人生大河的源头,我们每个人都被赐予了一片土地,一片没有任何世俗、未受污染而有待虔诚开垦的土地。这片神圣的土地其实就是我们的心灵之地。在这片心灵的土地上,它埋藏着智慧,珍藏了希望,更可以孕育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的营营役役中,追逐眼前利益,贪婪,短视,不知不觉之间让这片土地枯萎了,往往只剩下荒芜与麻木,在这样的心境中,何以来谈珍惜土地资源和可持续发展。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上,东方智慧下的心灵土地耕耘,曾经在历史上以较少的生态资源占有,创造出一种辉煌的文化和文明,表现为:与农业社会生产模式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及和谐社会。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1875~1961)就曾积极号召向东方文明学习,并以呼唤关注久违了的神性而著称,他强调重新认识自心,挖掘赋予生活以超越的意义和价值。1935年他在伦敦公开演讲时说:古代人是极富智慧的人民,心理学可以向古代文明,尤其是印度和中国学到很多东西。
杜甫曾在《忆昔》诗中描述大唐风韵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一幅多么美好的诗意栖居精神风貌的质朴画卷。
篇七:《南通、泰州、扬州市2015届高三三模审题立意及范文》
南通、泰州、扬州市2015届高三三模审题立意及范文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但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这种归宿常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审题与立意
1.对“材料作文”的认识
材料是多义的,角度、立意有多种。但考生在“自选”“自定”时不能超越“材料”能指、所指的“固定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
2.对本次作文材料的理解
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指出“无家可归”的人生现象,后一句强调追求人生归宿的可贵;如将前后句联系起来看,根据材料作文审题的整体性原则,第一句话中“家”和第二句的“人生归宿”的内涵更为明确,即“精神家园”。整则材料的中心非常明确,即寻找精神家园,让心灵获得慰藉、安顿。
人在困境、彷徨状态中,甚至在安逸状态中,都有可能出现灵魂的空虚、茫然,人的意志会变得消沉,精神会变得萎靡。如何振奋精神、提升斗志?唯有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古往今来,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并不仅仅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或地位,而是因为他们足够清醒,能够在困境、彷徨状态中探求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为之而奋斗。即便在当今的安逸状态中,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明智的人也会有着寻求精神家园的深思和举动,力避精神的茫然、颓废。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3.本次作文材料的立意
作文材料从人性的角度命题,但写作时可化抽象为具体。既可写个体人生追寻“精神家园”,也可从“乡村”“文化”“艺术”“民族”等大的角度入手,联系其领域的某个方面,紧扣追求“精神家园”这一核心概念,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展现正能量。{寻找心灵的净土}.
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为结论句,考生的作文不能仅证明此结论的正确,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力求在新颖和独特上下功夫,在细腻中挖掘真情,在思辨中显现灼见。
三、范文
晚晴小筑
黛瓦白墙浸润在微醺的霞光中,眼角眉梢都是沉静安宁的韵味。
一座泛着古韵的馆舍,便是木心先生的纪念馆了。
文学馆内整齐铺开的稿纸上——字迹清俊,翩雅优美,像一只只灵蝶,载着先生永不停息的脚步,追寻先生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艺术之归宿,生命之归宿。
细细数完,先生从文革狱中带出的稿纸只有六十六张。
现在想来,狱中的十八个月中,最残忍的不是潮湿冰冷的牢房,不是如牲畜般的吃食,而是对先生精神的折磨。这是让人易在精神上彷徨迷失、觉得无家可归的摧残,比身体的折磨更加恐怖,文革狱中崩溃的知识分子不在少数。
所幸的是,先生因着灵魂深处对艺术的追求清醒了过来。在本该写交代材料的白纸上用诗意的语言勾勒一幅幅美好的图景,用白纸画就的黑白琴键弹奏着心中流淌已久的萧邦与莫扎特。原本彷徨迷失,无家可归的心灵,在艺术的美感中找到了归宿,寻到了生命价值之所在。
先生在苦难中明白灵魂深处隐藏的归宿,即在艺术中获得生命的美感与满足感,即在追求艺术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乔伊斯说:“流亡,是我的美学。”而先生只说:“美学,是我的流亡。”于是出狱后的八十年代,先生与陈丹青等人同赴纽约深造。先生在彼开设美学讲堂,五年讲学,并写下《文学回忆》,后成为散文被美国知名大学收录教材的中国第一人。
“我本该放手,可我从未停止痴缠。”先生笔耕不辍、从未停止艺术追求的执念,是一种艺术家们对追求永恒归宿的执念,其本质是渴望在艺术中实现短暂生命的永恒价值,寻找灵魂深处的艺术之归宿,生命之归宿。相比之下,现下许多灵魂彷徨,那些因现实冰冷而觉得无家可归的人,更应该多思考灵魂的归宿在何处,而非漫无目的只知汲汲营世。
凉意顺着领口探入,晚风穿过木制的窗吹开凌乱的思绪,再低头,清俊的字迹也带上了些永恒的意义,肉体不再,其文字却永传后世。
我仰望馆中先生黑白的肖像,心生敬意之时,亦在思考我灵魂的归宿。
[点评]本文以木心先生的经历为线索,紧扣精神家园主题,以木心先生的经历和言说诠释人生归宿,以作者参观木心纪念馆的内心感想作结,给人以启迪。文章结构精巧,语言灵动,感情真挚。故判为一类上,70分。
身处茅屋心有歌
我很喜欢 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富人用金钱为自己的肉体铸造了金碧辉煌的家园,然而他们的灵魂却无处安放。”
此言得之。真正的家园绝不是雄伟壮观的建筑,而是灵魂的栖息所。漂泊在外的游客会无家可归,而心有永恒归宿的人却绝不会迷路。
犹记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杜甫,贬至远地,背井离乡,贫困潦倒,算得上是无家可归了。然而在秋雨凄迷、狂风肆虐中,他却嘶吼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灵魂之声,他的追求,便是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高尚情操,肩担天下,心系苍生。身处茅屋心有歌,唱出灵魂深处的声音,唱出追求一世的壮志,穿越千年依旧回声不绝。即使他被贬至天涯海角,他的灵魂早已扎根于历史的书页,寄托一位伟大的诗人对苍生的鞠躬尽瘁,虽死而不已,这便是他永恒的归宿,灵魂的家园。颠沛流离乱不了他生命的脚步,他像巨人,守护在心灵的净土。
不由得感慨,心有追求,才能坚定向前。灵魂得以安放,脚步才不会迷茫。无处可居,便四海为家。秉守一方心灵净土,才是人类应有的追求。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轼便是这样。居住的处所终究是肉体的巢穴,斗转星移、时变世迁,终有一日华为土灰。而苏轼内心坚守的纯净、淡泊、雅致、随遇而安却成了他永恒的庇护所,无坚不摧,直至永远,那便是灵魂的力量,是人性的家,始终驻足在你的内心,指引你坦然应对人生百事。一个人确实应该有这样的追求。灵魂的操守会让你永远不会忘记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永远都不会孤独。正如叹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文天祥,辗转流离,何谈家园?他又疾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报国献身的感人情怀便是他整个生命的追求。纵他滩头漂泊,洋里流浪,初心不变,他依旧有处停泊,有所栖息。万古留名,化为永恒。
纵使身处茅屋,也可高歌无畏。心有追求,才可让灵魂安身立命。泥砖终会腐朽,心灵的家园却永恒不变,红尘掀起巨浪,也污浊不了你的本心。
[点评]本文以杜甫、苏轼、文天祥的生活际遇和人生感叹揭示他们对精神家园的理解,既关乎现实的家园,又联系精神的家园,构思巧妙,不落窠臼。语言凝练而又兼具抒情意味,显示作者的文化底蕴。但文中对杜甫的叙述、评价不够贴切,故判为一类中,66分。
故乡o故乡人
故乡,一个曾让我无数次心动的词。可如今踏上这故土,望着眼前景,我茫然而无所适从,似无家可归的游子木讷地站在曾松软的泥土上。
风吹打着我的脸,我的思绪被拉回从前。记忆中,耳边不时传来故乡人的吆喝声,即使是烈日高照仍不曾止息片刻。他们的微笑与汗水在阳光下散发着无尽的光芒。每至日中,我总爱跑到河边,与三五头水牛嬉戏玩耍。它们有着灵动的大眼睛,常载着我游来游去。它们摇动我的衣角一缕。时而潜入水中,时而浮出水面与我逗乐。夜未深,母亲便邀请三五邻居,在家前摆上八仙桌,共进晚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享“灯下草虫鸣”的宁静安逸,吟“风吹稻花香”的甜美歌谣,饮一壶“寻常百姓家”的清酒,道一天丰富生活的多姿。记忆中,仿佛故乡就是故乡人永恒的归宿,故乡在,家,便是在的了。
“吧嗒——”一滴雨水滑过我的脸庞,将我拉回现实。我望着面前的四亩三分地被重重的高楼环绕,望着远处升起的不是炊烟袅袅而是浓烟阵阵,望着老家的巷口人影稀疏,墙上的瓦片片斑驳,我的心揪得硬生生地疼。你们,我那熟悉的故乡人,你们哪里去了?我那熟悉的故乡,也许再也不在了。抬起头,一位老人坐在家门口,空洞地望着远方。
我不忍心在踏入故乡深处,我似无家可归的的孩子,在漫无边际的世界渴求灵魂的归宿。
照例又是过年,我随着母亲再回到这片土地。一大早,我便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吵醒。推窗望去,只见原本冷清的故乡路上是无数探亲回乡的故乡人。他们西装革履,穿着时尚,可脸上的笑容又透着一丝淳朴,一丝厚重。久违的爽朗笑声又传入耳。天还是那样的蓝。
我偷过薄薄的雾气,又看见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我看见平整笔直的水泥路旁的花团锦簇,不禁思绪万千。
是呀,我的故乡人不是忘记这美好的故乡,他们或政界精英、商界大亨,或硕士博导,满腹诗书,或历经苦难,仍未成就。可人这一生的旅途中,定音定调定位,前途充满未知数。你或许会无家可归,可故乡的烙印却像纹身的花纹,一辈子难以磨灭。我亲爱的故乡人,并不是忘记故乡,他们将故乡藏在心中最柔软的角落里,用一颗奋斗创业,闯荡世界的追求的心,将故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故乡,一个让故乡人无数次心动的词……
我看见那坐在家门口的老人笑得那样欣慰,那样甜。
[点评]本文由回忆从前故乡温馨动人的情景而生对现实故乡的失望,再到过年时看到故乡人对故乡的热爱,从而悟出故乡人“将故乡藏在心中最柔软的角落”,超越了为失去故乡而伤感的泛泛之作,立意昂扬。前后文虽有生活情形的对比,但涉及“永恒的归宿”笔墨过少。故判为二类中59分。
永恒的归宿
佛说:“勘破、自在、放下。”
人生旅途中,我们总是马不停蹄地奔往下一个目的地。滚滚红尘中,多少人为名,奔波劳累;为利,辗转反侧。一念起,风生水起;一念落,万劫不复。在追逐名利的路途上,我们似流浪儿一般,一直在路上,觉得无家可归。
勘破这繁华的虚幻,自在地去追寻,放下名与利的浮华。淡泊,往往是人们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 沿着遍布苔藓的阶梯,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青青草色,与几竿修竹相互映衬。没有富丽唐皇的装饰,没有歌舞升平的欢闹,有的只是那一间陋室,那一架未经修饰的古琴与几本经书。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他,在官场沉浮,便贬后毅然放下过往的浮华名利,没有丝竹乱耳,亦没有案牍劳形,有的只是与挚友的畅聊,闲情时的几曲琴音和抄写佛经。在无数人历经起伏后依旧决定奋不顾身地追逐时,刘禹锡,他勘破、自在、放下,用淡泊宁静为自己搭建了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便得“惟吾德馨”经久不息地弥散开来。
南山的轮廓在云雾缭绕下若隐若现。山脚下的那户人家,炊烟袅袅。陶渊明,一生几仕几隐,最终他放弃了一切的荣华富贵。在南山的脚下,筑起道道篱笆,庭前把酒,采菊东篱。闲来无事之时,对月吟诵几首诗。没有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没有了官员的阿谀奉承,一个人赏尽南山美景,对山林间鸟雀对话,对清风明月对饮,与菊共赏秋色。陶渊明,他勘破、自在、放下,抛弃了富贵名利,用淡泊闲适为自己筑造了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流传后世。
加西亚o马尔克斯曾说:“这世上所有的灿烂,终究都要用寂寞来偿还。”
天地沙鸥,我们微若介子。
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这个浮士绘世界所带给我们的繁华与绚丽。我们在这条路上永不停歇地追逐,遗忘了归宿,觉得无家可归的无依无靠无着落。但人性的可贵之处便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
深藏于灵魂深处的那份淡泊,那份闲适,那愿意抛掷名与利的勘破、自在与放下,便是心中永恒的归宿。
[点评]本文紧扣佛家“勘破、自在、放下”的信条,运用抒情化的语言,结合刘禹锡和陶渊明的人生境况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归宿的理解,主张用“淡泊宁静”筑造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但刘禹锡和陶渊明的用例无本质区别,有罗列之嫌,且对佛家语欠必要的阐释。故判为二类中60分。
吾心安处是“故乡”
倦鸟归林,落日归山,人生路上的我们该如何安臵迷惘的自我?不如静心凝神,回到灵魂深处,吾心安处,即是“故乡。”
行走在人生路上,两旁的灯红酒绿,缭乱人眼;遍生的荆棘,阻绊脚步。渐渐地,我们迷失自我,头晕眼花,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前进的道路曲折回环,好似一个迷宫,在我们的迷惘前进中,扰乱头脑,将一切如麻绳一般扭曲扯结,将疲惫的我们如困兽般束缚,再难逃离这苦海。
这时,应静下心来,回到灵魂深处,找到内心的归宿,将浮躁迷惘的头脑唤醒,坚守着本心,重新整理自己,目标明确,一往无前。
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他将魔幻的虚无繁华结以坚锐的现实,构建出心中的理想王国。他没有因繁华的虚无世界迷失自我,坚守着心中的那份信念,驾着现实的风帆,将魔幻现实主义传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吾心归处,既是归宿。找到内心的归宿,便是为人生定下了目标。行走在人生路上,既已有了目的地,便无所谓风雨,无所谓迷乱。任他世事烦忧,我自是朝着归宿前进。
既然有了远方,那便风雨兼程。风雨之中,柏拉图奋步疾走,奔向心中的“理想国”。钱钟书挑灯夜战,书写下国学新的篇章。
外界的风雨,纵然再大,在既定的心湖中亦是波澜不兴。世事浮沉波上舟。静心、凝神,任他世事烦扰,心台亦一尘不染。心中只有那一个目标,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既已确定了归宿,那便不要轻易改变,保持灵魂的安宁平和才能给前进中的身躯以更好的指引。正如弘一法师所说:“宁静止水以居心”,心如止水,才能更好地映照出现实,风雨之中,指路的明灯才会经久不灭。“非宁静无以致远。”持一颗宁静的心,去涵养疲惫的身躯,让迷惘中的头脑得以清醒。
静心,凝神,迷惘之时,回到内心,坚定信念,持内心本真,一往无前,吾心安处,即是“故乡”,获得永恒的安宁,达到理想的境地。
[点评]本文结构清晰,语言凝练,扣住题意陈述回到灵魂深处的观点,强调找到内心的归宿便是为人生定下了目标,但并未涉及人生归宿的实质。虽提出为人生定下了目标,要风雨兼程,不要轻易改变,但有套话之嫌。故判为三类中53分。
篇八:《2015届南通三模作文范文》
南通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作 文 评 分 细 则{寻找心灵的净土}.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寻找心灵的净土}.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但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这种归宿常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审题与立意
1.对“材料作文”的认识
材料是多义的,角度、立意有多种。但考生在“自选”“自定”时不能超越“材料”能指、所指的“固定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
2.对本次作文材料的理解
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指出“无家可归”的人生现象,后一句强调追求人生归宿的可贵;如将前后句联系起来看,根据材料作文审题的整体性原则,第一句话中“家”和第二句的“人生归宿”的内涵更为明确,即“精神家园”。整则材料的中心非常明确,即寻找精神家园,让心灵获得慰藉、安顿。{寻找心灵的净土}.
人在困境、彷徨状态中,甚至在安逸状态中,都有可能出现灵魂的空虚、茫然,人的意志会变得消沉,精神会变得萎靡。如何振奋精神、提升斗志?唯有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古往今来,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并不仅仅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或地位,而是因为他们足够清醒,能够在困境、彷徨状态中探求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为之而奋斗。即便在当今的安逸状态中,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明智的人也会有着寻求精神家园的深思和举动,力避精神的茫然、颓废。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3.本次作文材料的立意
作文材料从人性的角度命题,但写作时可化抽象为具体。既可写个体人生追寻“精神家园”,也可从“乡村”“文化”“艺术”“民族”等大的角度入手,联系其领域的某个方面,紧扣追求“精神家园”这一核心概念,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展现正能量。
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为结论句,考生的作文不能仅证明此结论的正确,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力求在新颖和独特上下功夫,在细腻中挖掘真情,在思辨中显现灼见。
二、判 分
1.判分原则
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
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选定文体的要求。须注意的是,若出现具有个性化文体样式.....
的作文,如杂文、剧本、故事新编等,只要运用恰当,要敢打高分。
2.判分等级
一类63~70;二类56~62; 三类49~55;四类42~48;五类28~41;六类27分以下。
3.几点说明
【立意】
①立意偏差,但未完全偏,勉强符合题意,原则上定为四类卷;若语言功夫好,可适度上浮。
②立意从材料的某一词语或某一句话而来,断章取义,偏离材料基本含义。尽管立意不准确,但语言功夫尚可,此类作文原则上定为四类卷及以下。
③立意与和行文完全与材料无关,此类作文定为五类卷及以下。
【文体】
记叙类文章要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切忌平淡叙事;议论类文章言之有据、辩之有理,切忌泛泛而谈。对于体裁创新,立意准确,语言精当,可适当提高一档,以适应2015年江苏《高考说明(语文)》的要求。
【其他】
①作文评分应坚持兼顾“语文素养”。凡词汇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思路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判入六类卷。
②如作文达到三基本:立意基本准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就应该在48分以上判分。以充分肯定的态度正确对待学生作文,有利于在最后阶段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③对有特色的作文,如文体创新、见解独特、立意新颖、富有生活情趣等,应勇于打高分,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甚至创作的积极性。
④文体模糊不明,最高不超过41分;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4.个案处理
①确认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
②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阅卷组长处理。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三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游戏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很低的“问题卷”,最高不超过4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切题,最高不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最高不超过10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⑥缺作文题,扣2分。
三、标杆文
晚晴小筑
黛瓦白墙浸润在微醺的霞光中,眼角眉梢都是沉静安宁的韵味。
一座泛着古韵的馆舍,便是木心先生的纪念馆了。
文学馆内整齐铺开的稿纸上——字迹清俊,翩雅优美,像一只只灵蝶,载着先生永不停息的脚步,追寻先生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艺术之归宿,生命之归宿。
细细数完,先生从文革狱中带出的稿纸只有六十六张。
现在想来,狱中的十八个月中,最残忍的不是潮湿冰冷的牢房,不是如牲畜般的吃食,而是对先生精神的折磨。这是让人易在精神上彷徨迷失、觉得无家可归的摧残,比身体的折磨更加恐怖,文革狱中崩溃的知识分子不在少数。
所幸的是,先生因着灵魂深处对艺术的追求清醒了过来。在本该写交代材料的白纸上用诗意的语言勾勒一幅幅美好的图景,用白纸画就的黑白琴键弹奏着心中流淌已久的萧邦与莫扎特。原本彷徨迷失,无家可归的心灵,在艺术的美感中找到了归宿,寻到了生命价值之所在。
先生在苦难中明白灵魂深处隐藏的归宿,即在艺术中获得生命的美感与满足感,即在追求艺术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乔伊斯说:“流亡,是我的美学。”而先生只说:“美学,是我的流亡。”于是出狱后的八十年代,先生与陈丹青等人同赴纽约深造。先生在彼开设美学讲堂,五年讲学,并写下《文学回忆》,后成为散文被美国知名大学收录教材的中国第一人。
“我本该放手,可我从未停止痴缠。”先生笔耕不辍、从未停止艺术追求的执念,是一种艺术家们对追求永恒归宿的执念,其本质是渴望在艺术中实现短暂生命的永恒价值,寻找灵魂深处的艺术之归宿,生命之归宿。相比之下,现下许多灵魂彷徨,那些因现实冰冷而觉得无家可归的人,更应该多思考灵魂的归宿在何处,而非漫无目的只知汲汲营世。
凉意顺着领口探入,晚风穿过木制的窗吹开凌乱的思绪,再低头,清俊的字迹也带上了些永恒的意义,肉体不再,其文字却永传后世。
我仰望馆中先生黑白的肖像,心生敬意之时,亦在思考我灵魂的归宿。
[点评]本文以木心先生的经历为线索,紧扣精神家园主题,以木心先生的经历和言说诠释人生归宿,以作者参观木心纪念馆的内心感想作结,给人以启迪。文章结构精巧,语言灵动,感情真挚。故判为一类上,70分。
身处茅屋心有歌
我很喜欢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富人用金钱为自己的肉体铸造了金碧辉煌的家园,然而他们的灵魂却无处安放。”
此言得之。真正的家园绝不是雄伟壮观的建筑,而是灵魂的栖息所。漂泊在外的游客会无家可归,而心有永恒归宿的人却绝不会迷路。
犹记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杜甫,贬至远地,背井离乡,贫困潦倒,算得上是无家可归了。然而在秋雨凄迷、狂风肆虐中,他却嘶吼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灵魂之声,他的追求,便是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高尚情操,肩担天下,心系苍生。身处茅屋心有歌,唱出灵魂深处的声音,唱出追求一世的壮志,穿越千年依旧回声不绝。即使他被贬至天涯海角,他的灵魂早已扎根于历史的书页,寄托一位伟大的诗人对苍生的鞠躬尽瘁,虽死而不已,这便是他永恒的归宿,灵魂的家园。颠沛流离乱不了他生命的脚步,他像巨人,守护在心灵的净土。
不由得感慨,心有追求,才能坚定向前。灵魂得以安放,脚步才不会迷茫。无处可居,便四海为家。秉守一方心灵净土,才是人类应有的追求。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轼便是这样。居住的处所终究是肉体的巢穴,斗转星移、时变世迁,终有一日华为土灰。而苏轼内心坚守的纯净、淡泊、雅致、随遇而安却成了他永恒的庇护所,无坚不摧,直至永远,那便是灵魂的力量,是人性的家,始终驻足在你的内心,指引你坦然应对人生百事。一个人确实应该有这样的追求。灵魂的操守会让你永远不会忘记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永远都不会孤独。正如叹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文天祥,辗转流离,何谈家园?他又疾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报国献身的感人情怀便是他整个生命的追求。纵他滩头漂泊,洋里流浪,初心不变,他依旧有处停泊,有所栖息。万古留名,化为永恒。
纵使身处茅屋,也可高歌无畏。心有追求,才可让灵魂安身立命。泥砖终会腐朽,心灵的家园却永恒不变,红尘掀起巨浪,也污浊不了你的本心。
[点评]本文以杜甫、苏轼、文天祥的生活际遇和人生感叹揭示他们对精神家园的理解,既关乎现实的家园,又联系精神的家园,构思巧妙,不落窠臼。语言凝练而又兼具抒情意味,显示作者的文化底蕴。但文中对杜甫的叙述、评价不够贴切,故判为一类中,66分。
故乡o故乡人
故乡,一个曾让我无数次心动的词。可如今踏上这故土,望着眼前景,我茫然而无所适
从,似无家可归的游子木讷地站在曾松软的泥土上。
风吹打着我的脸,我的思绪被拉回从前。记忆中,耳边不时传来故乡人的吆喝声,即使是烈日高照仍不曾止息片刻。他们的微笑与汗水在阳光下散发着无尽的光芒。每至日中,我总爱跑到河边,与三五头水牛嬉戏玩耍。它们有着灵动的大眼睛,常载着我游来游去。它们摇动我的衣角一缕。时而潜入水中,时而浮出水面与我逗乐。夜未深,母亲便邀请三五邻居,在家前摆上八仙桌,共进晚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享“灯下草虫鸣”的宁静安逸,吟“风吹稻花香”的甜美歌谣,饮一壶“寻常百姓家”的清酒,道一天丰富生活的多姿。记忆中,仿佛故乡就是故乡人永恒的归宿,故乡在,家,便是在的了。
“吧嗒——”一滴雨水滑过我的脸庞,将我拉回现实。我望着面前的四亩三分地被重重的高楼环绕,望着远处升起的不是炊烟袅袅而是浓烟阵阵,望着老家的巷口人影稀疏,墙上的瓦片片斑驳,我的心揪得硬生生地疼。你们,我那熟悉的故乡人,你们哪里去了?我那熟悉的故乡,也许再也不在了。抬起头,一位老人坐在家门口,空洞地望着远方。
我不忍心在踏入故乡深处,我似无家可归的的孩子,在漫无边际的世界渴求灵魂的归宿。
照例又是过年,我随着母亲再回到这片土地。一大早,我便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吵醒。推窗望去,只见原本冷清的故乡路上是无数探亲回乡的故乡人。他们西装革履,穿着时尚,可脸上的笑容又透着一丝淳朴,一丝厚重。久违的爽朗笑声又传入耳。天还是那样的蓝。
我偷过薄薄的雾气,又看见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我看见平整笔直的水泥路旁的花团锦簇,不禁思绪万千。
是呀,我的故乡人不是忘记这美好的故乡,他们或政界精英、商界大亨,或硕士博导,满腹诗书,或历经苦难,仍未成就。可人这一生的旅途中,定音定调定位,前途充满未知数。你或许会无家可归,可故乡的烙印却像纹身的花纹,一辈子难以磨灭。我亲爱的故乡人,并不是忘记故乡,他们将故乡藏在心中最柔软的角落里,用一颗奋斗创业,闯荡世界的追求的心,将故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故乡,一个让故乡人无数次心动的词……
我看见那坐在家门口的老人笑得那样欣慰,那样甜。
[点评]本文由回忆从前故乡温馨动人的情景而生对现实故乡的失望,再到过年时看到故乡人对故乡的热爱,从而悟出故乡人“将故乡藏在心中最柔软的角落”,超越了为失去故乡而伤感的泛泛之作,立意昂扬。前后文虽有生活情形的对比,但涉及“永恒的归宿”笔墨过少。故判为二类中59分。
永恒的归宿
佛说:;勘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