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山南地区佛塔 西藏山南地区

字数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字数作文】

篇一:《山南风情》

藏民族发祥地——山南

山南地区是藏民族的的发祥地,它位于冈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雅鲁藏布江干流中下游地区,海拔3600米,气候温和。总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29万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山南成为藏民族生息繁衍的发祥地之一。神猴同罗刹女交媾而繁衍高原人类的美丽神话,就诞生在泽当贡布日山。贡布日山因而也成了藏民族追宗思祖的朝圣地。

悠久的文化传统,使山南在西藏的政治历史中占有最显赫的一页。西藏第一 个奴隶制政权“吐蕃’王朝就是在山南建立,并以山南为基地进而统—宝藏的。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山南因拥有众多个“第一”而被公认为“西藏民族文化的摇篮”。如西藏第一位国王——聂赤赞普;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座佛堂——昌珠寺;第一块农田——索当;第 一座寺庙——桑耶寺;第一部经书——邦贡恰加;第一部藏戏——巴嘎布等,均诞生在山南。西藏四大神山中有三座神山在山南,即贡嘎甲桑秋布日、桑耶哈布日、泽当贡布日;山南还以两个圣湖一羊卓雍错和拉姆纳错,闻名全西藏。山南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雅砻风景名胜区。

雅砻河风景名胜区

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南部,是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雪山冰川、田园牧场、河滩谷地、古老文化遗址和民风民俗等构成一幅幅神秘、古朴而又壮丽的画面。区内植物种类丰富,植

被随海拔变化呈垂直带分布。人文景观有西藏最早的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座寺庙桑鸢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昌珠寺和藏王墓群等。桑鸢寺又名桑耶寺,始建于唐代,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 人出家的寺院,被称为“西藏千寺之祖”,后成为西藏佛教宁玛派(红教)的中心寺院。该寺是西藏古代建筑中最富特色的寺庙建筑 群,它以印度著名的欧丹达菩提寺为模式,依照佛经中的世界形成图说进行布局建筑。周长1公里余的圆围墙,象征佛中的铁围山,耸立在圆围墙中心的乌策大殿,象征佛经中说的须弥山。因而桑鸢寺素有“寺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寺”之说。乌策大殿分三层,各层建筑风格迥异。大殿四角红、白、绿、黑各一塔,象征管理须弥山四方人类社会的四大天王。大殿周围的12座佛殿,象征须弥山四方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大殿东南白塔,周围立有108座山塔。大殿周围圆形围墙上,每隔1米有一座红塔,真可谓千塔林立,故桑鸢寺又有“千塔寺”之称。雅砻河风景区1988年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青朴修行地

青朴修行地位于桑耶寺东北15华里的纳瑞山腰,海拔4300米。“青”指这里的青氏家“朴”是山沟上部之意。 青朴所在的山沟呈“凹”字形,三面环山,南面是逐渐开阔的山间斜坡地和水域辽阔的雅鲁藏布江。寂护、莲花生等高僧大德先后在这里修行,留有众多圣迹。在藏传佛教前弘期结束时,有许多经卷都被埋在这里后弘期早期不少掘藏师在此掘藏,所以,青朴与桑耶

寺共负盛名,人们认为到了桑耶寺而不去青朴,就等于未到桑耶。今天,这里已成为朝圣者、旅游者向往的西藏的名胜之一。 在藏传佛教前弘期结束时,有许多经卷都被埋在这里后弘期早期不少掘藏师在此掘藏,所以,青朴与桑耶寺共负盛名,人们认为到了桑耶寺而不去青朴,就等于未到桑耶。今天,这里已成为朝圣者、旅游者向往的西藏的名胜之一。 青朴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景色、气候格外宜人,夏秋之季更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也是一座理想的避暑御寒山庄。青朴还保存了大量的名胜古迹,相传有修行洞和天葬台各108座,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修行洞已被埋没或毁掉,现存40多座,一些洞中仍有修行者。 羊卓雍湖

羊卓雍湖(以下简称为"羊湖")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位于山南浪卡子县境内。湖面海拔4441米,东西长130公里,南北宽70公里,湖岸线总长250公里,总面积638平方公里,湖水均深20~40米,是喜玛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羊湖汊口较多,象珊瑚枝一般,因此它在藏语中又被称为"上面的珊瑚湖"。湖内分 布有10余个小岛,大的可容五六户居住,小的则仅有百余平方米。传说中的羊湖是仙女下凡变作的,与其北侧的岗巴拉山还是一对夫妻。岗巴拉山口位于拉萨经曲水至亚东的路上,此线距羊湖最近。羊湖西侧还矗立着不少著名的高峰,如宁金抗沙峰、姜桑拉姆峰和解岗速松峰等,是旅游、攀登及探险的好去处。羊湖属低浓度咸水湖,每年11月中旬开始封冻,冰厚可达0.5米。

湖中盛产高原裸鲤、西藏裂尻鱼、细鳞鱼等,储量估达2~3亿公斤,如今养殖业已形成较大规模。这里还是藏南最大的水鸟栖息地,每值群鸟南徙至此,在湖岸及湖心岛一带,天鹅、黄鸭、水鸽、鱼鹰以及斑头雁等连翩飞舞,生机勃勃,无数小生命又从遍地的鸟蛋中孵化而出,生命便如此周而复始生生不息。阔达1000万亩的天然湖滨牧场更多地孕育着湖岸的藏族人民。湖西有一从西向东延伸的大半岛,上面村舍密集,田园与牧场相间,一派繁荣景象。羊湖与雅鲁藏布江相隔一山,最近处仅宽6公里,但 两者的水位高差竟达800余米,水力 资源十分丰富。羊湖电站即建于此并已投入运营,是藏南地区重要的能源供给中心。前往羊卓雍湖最方便的就是在去日喀则的时候取道南路,也就是原来去日喀则的老路。从拉萨出发,过曲水大桥,往坐转是去贡嘎机场,往右走就是去羊卓雍湖的道路,这条路完全是土路,虽然颠簸,倒也不是很困难。去羊卓雍湖之前需要翻越5030米的甘巴拉山口,一过山口就可以立刻见到羊卓雍湖和远处俊俏的宁 金抗沙峰。从山口下到羊卓雍湖畔需要大约30分钟,然后可以一直沿着湖边的公路欣赏羊卓雍湖的景色。直到70公里后,接近浪卡子县你的视线才会才离开羊卓雍湖。

雍布拉康

位于山南乃东县东南约5公里处一名叫扎西次日的小山上。整个建筑形似碉堡,高耸于山顶,十分显眼。相传雍布拉康是西藏最早建筑的宫殿。"雍布"意为母鹿,因扎西次日的山势形似

母鹿而得名;"拉康"意为神殿。扎西次日藏语意为"吉祥之山",此山东北方向约400余米的地方有一名为"噶尔泉"的泉水,四季长流不息,据说此泉水能治百病,到雍布拉康朝拜的老百姓多来此喝水净身。相传雍布拉康是吐蕃第一任聂赤赞普居住的宫殿,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雍布拉康共3层。第一层距地十数级石阶,前半部为门厅,厅外是一个带檐的小平台。从门厅往里是佛殿,殿内供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等的塑像。第二层亦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为三面环绕矮墙的平台,后半部是带天井的回廊。最初的雍布拉康只是一座面积不大的宫殿,后由五世达赖喇嘛扩建,才逐步成为一座佛教寺庙。现除部分僧房外,还有一间专供历世达赖喇嘛来此礼拜时居住的卧室。交通: 最方便是包机动三轮车前往,往返车资约40.00,回程可叫司机停昌珠寺,但一定要事先说好,免得司机临时加价。

桑耶寺

桑耶寺在西藏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始建于吐蕃王赤松德赞时期,唐大历二年(767)奠基,大历十四年(779)竣工。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据说,赤松德赞大力推行佛教,派遗贵族弟子7人剃度为僧,这才有了第一代喇嘛。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禁佛教,曾被封闭。10世纪后半期,佛教势力恢复,后遂成为西藏佛教宁玛派(红教)的中心寺院。占地11万平方米,大小殿堂108座,规模宏大,被称为"庙宇组成的城"。寺几经火灾,现在的建筑规模,基本上是七世达赖时期重建的。

篇二:《入藏须知》

入藏须知(一)

如何办理进藏手续?

到墨脱、樟木、亚东、定日(珠峰)、阿里地区的狮泉河、普 兰等边境地区需要办理边境证。如果不是有特别的原因,建议大家还是在自己的所在地办边境证为好,除非你要求边境证上有藏文以便作为纪念,那就只好在拉萨 办。其他如日喀则、林芝等地也可以办,但相对要更麻烦一些。如果你要在拉萨办边境证,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交钱给旅行社。否则就需要启动一套复杂的办证程序,过程如下:

1.找一个单位开介绍信,最好是旅行部门,而且一定要写明开介绍信的单位的领导姓名和职务。否则在买申请表的时候可能会被要求出示拉萨的暂住证。

2.去市公安局一处领边境证申请表。地点在拉萨中学南边的门口(请注意,已从林廓东路上的市局处迁出)。如果一切手续都合格了,警官会留下你的介绍信,用¥2块钱卖给你一份"边境证办理申请表",一张介绍信最多可以填8个人的名字。

3.回单位填有,再让开介绍信的单位领导签署意见,盖章,别忘了还要写上他的官衔,省得你再跑一趟。

4.去这个单位的管片派出所找所长给"申请表"签字盖张。由派出所所长证明情况属实,再盖上章。

5.回到拉萨市公安局一处,交表,再盖章。当然你应该带上你的身份证。

6.然后去武警边防总队,位置在二环路,通常只能打车去。在边防总队大门边有一个小房间专门办边防证,不用进大门就可解决。办证费用¥8元,另交押金¥30元,在规定时间内返回可退押金。

整个过程应该需要至少整整一天,或者更长,如果你运气不好赶上休息日或者节假日的话。

如果你要在西藏境内自驾车旅行,那就还要有相关的证件和手续。如果你计划从西藏去尼泊尔,那就要保证你携带的护照和签证在有效的期限内。

初次进藏准备

一、在格尔木可以买一些开胃的水果和面包作干粮,还必须备好矿泉水。初次进藏,高原反应肯定会有,一路上会吃不下东西,即使吃下去也很容易呕吐,这时候水果真是好东西。

二、必须随身备好如下药品:感冒药、止泻药、消炎药、创可贴。你必须记住:感冒并不可怕,并不如传说中的感冒很可能死亡,但要及时吃药控制。(我们一行人中,几人都曾感冒发烧,但因为吃药及时,都平安无事。

三、在格尔木乘车,最好乘国营的卧铺车,在火车站对面有。每天下午四点发车,上铺170元,下铺180元。私人车130 align=140元,但较危险。卧铺车上的毯子很脏,你开始一定不会去盖,但到了傍晚天凉了,也就由不得你了。

四、拉萨必须游玩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罗布林卡、八角街。大昭寺傍晚到八点开放大殿,可感受不同凡响的宗教气氛。去西藏单玩拉萨太没意思,每一个有钱坐飞机的人都可来去自如。依我所见,玩好拉萨后可去日喀则,然后去定日看珠峰和羊卓雍湖,再去那木错湖看一下,或者去江孜看宗山遗址、白居寺和帕拉庄园。而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是无论如何也要去的。

五、拉萨可坐班车到日喀则。可在拉萨贴纸条找同方向朋友。在日喀则租越野车每公里3.2 align=3.5元。

六、关于藏饰:所谓藏银就是白铜,戴了手会发黑,还会有铜臭味,藏胞自己是不戴的,千万别买。(可以买一些纯银的,但价格不菲。)藏刀一般卖给游客的都很粗糙。藏族人爱戴红珊瑚和绿松石,不过是真的就很昂贵。倒是可以买一些天珠戴,不同的纹理有不同的寓意,但也有假货,有木头做的和塑料的,但份量轻,质感也不同。好的天珠有天然的蚀纹。

七、如果去看珠峰,必须做好吃苦的准备。陷车是家常便饭,提醒司机和帮忙探路、垫石头、推车是你必须的责任。这时,团结就是力量,有一分力就出一分力吧,不过得当心,别把鞋子陷在泥里。

八、酥油茶一大半人都喝不惯,可以少尝一点,如果行,那对你补充体力大有帮助,如果不行,就改喝奶茶吧,香香甜甜的,真不错。早饭可以吃稀饭加包子或面条,午饭和晚饭就凑和吃点川菜吧,量挺多,味道欠佳。酒可以喝,但少喝为妙。

九、这里早晚温差大,早上要多穿,热了就脱,山上风一吹又凉了,那就再穿上,别怕麻烦,否则很容易感冒。帐篷和防潮垫用的机会很少,可以不必带了。你如果想睡自己的被子,就带睡袋吧。

入藏须知(二)

不适宜到西藏旅行的人

西藏特殊的高原环境,对身体会有一定的影响,去西藏之前一定要在肯定自己心肺等主要脏器没有毛病的前提下,才能启程。

心、肺、脑、肝、肾有明显的病变,以及严重贫血或高血压的病人,切勿盲目进入高原。你如果从未进过高原,那么建议你在进入高原之前,进行严格的体格检查。

患有器质性疾病、严重贫血或重症高血压的游客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他们在进入高原的初期,发生急性高原病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其他人;若在高原停留时间过长,也较其他人易患各种慢性高原病。同时由于机体要适应高原环境,肝、肺、心、肾等重要脏器的代谢活动增强,使这些脏器的负担加重。一旦这些脏器出现疾患,便会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出现高原反应怎么办?

高原反应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

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海拔高度一般达到 2700米左右时,就会有高原反应。高原反应的症状一般表现为:头痛、气短、胸闷、厌食、微烧、头昏、乏力等。部分人因含氧量少而出现:嘴唇和指尖发紫、嗜睡、精神亢奋、睡不着觉等不同的表现。部分人因空气干燥而出现:皮肤粗糙、嘴唇干裂、鼻孔出血或积血块等。

如何避免或减轻高原反应?

绝大部分人到西藏是没有高原反应,一般什么样的人会有高原反应没有规律可循,避免或减轻高原反应的最好方法是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它,许多的反应症状都是心理作用或有心理作用而引起的,比如:对高原有恐惧心理,缺乏思想准备和战胜高原决心的人,出现高原反应的机会就多。

建议初到高原地区,不可疾速行走,更不能跑步或奔跑,也不能做体力劳动,不可暴饮暴食,以免加重消化器官负担,不要饮酒和吸烟,多食蔬菜和水果等富有维他命的食品,适量饮水,注意保暖,少洗澡以避免受凉感冒和耗体力。不要一开始就吸氧,尽量要自身适应它,否则,你可能在高原永远都离不开吸氧了(依赖性非常强)。

可服用一些缓解高原反应的药品:高原红景天(至少提前10天服用)、西洋参含片、诺迪康胶囊(对缓解极度疲劳很有用)、百服宁(控制高原反应引起的头痛)、西洋参(对缓解极度疲劳很有用)、速效救心丸,但作用不是特明显,一般认为都是自我安慰的精神疗法,与保持良好的心态效果雷同。对于高原适应力强的人,一般高原反应症状在1-2天内可以消除,适应力弱的需3-4天。

到达西藏后如果有了高原反应

西藏一般宾馆或有一定规模的城镇都有医院或卫生院,轻微的高原反应建议通过自我调节来适应它,严重的可以看医生。出现高原反应后,应多休息,少活动,坚持进食,可服用一些缓解高原反应的药品。

严重的高原反应,比如出现:浮肿、肺水肿、重感冒等症状,建议一定到医院输液、吸氧等治疗,并尽快离开高原,在拉萨比较方便,每天都有进出拉萨的航班,可乘航班离开,一般高原反应一进飞机或一到平原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并且无任何后遗症。

{山南地区佛塔}.

入藏须知(三)

皮肤保养

科学研究一致认为造成皮肤伤害和老化的最主要原因是阳光照射。西藏地处高原,天气干燥,空气稀薄而且多尘,紫外线十分强烈,而且旅行通常十分艰苦。这样的环境对皮肤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如果你不想在旅途中牺牲掉自己的肌肤的话,那就必须做好准备,尤其是旅行中女士。昨天 09:52 上传下载附件 (88.17 KB) 戴帽子很有必要,但别把帽子带得太紧,这样脑门很容易长豆豆。

防晒霜可不能贪便宜,防晒系数大于15的为佳。涂抹防晒霜十分钟以后再出门—化学防晒剂需涂抹一段时间与皮肤结合后,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旅行中难免会流汗,最好每隔一两小时涂一次。

同时格外需要注意的就是嘴唇。在西藏,嘴唇是很容易开裂的。一定要准备唇膏。

另外,保持心境平和是有利于保持你的皮肤的;即便条件有时候比较困难,但是还是要多吃水果和蔬菜。保持皮肤好的另一个偏方是:晚上睡觉前一定要洗脸,早上 起床最好不要洗脸。超过10天的长时间野外活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卫生条件,最好就不要洗脸,灰扑扑的一般对皮肤有保护作用,当然,涂一点酥油会效果更好。 有点脏不怕,怕的是洗得太干净很容易晒脱皮的。

绝大多数去西藏旅行又爱美的妹妹们都怕晒黑,但搽防晒霜是远远不够的,防晒霜只是防止皮肤不晒伤,而并不保证不晒黑—尤其是国外的防晒产品。很显然,这一 点和中国妹妹们的审美是有冲突的,所以有些国产品牌的产品中特有“晒

篇三:《西藏农户的宗教生活变迁》

山南地区扎囊县朗色林村和日喀则地区拉孜县柳村,是西藏两个非常普通的乡村。西藏自治区成立以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实现了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信教群众宗教信仰自由,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法律的保护。我们可以从下例西藏农户宗教生活的变迁作一个简单的考察。

调查点简况

朗色林村系山南地区扎囊县扎其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的山谷地带,北面临河(雅鲁藏布江),南面靠山,地势较为平坦。当地平均海拔3620米,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该村村民均为藏族,截至2012年6月,全村总户数161户,总人口779人。全村耕地面积1829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青稞、土豆等。

柳村系日喀则地区中部拉孜县柳乡的一个行政村,系纯藏族村落。当地海拔4100米,气温较低,温差大。318国道即中尼公路从村境内通过。截至2012年6月,全村有262户, 1494人。全村共有耕地3348亩,主要农作物为青稞、小麦、豌豆等。

宗教设施得到恢复和重建

西藏和平解放前,西藏各村庄一般都有庄园主,其宗教生活受到贵族权威的影响,并且基本上多数村庄都有其供施的寺院,另有拉康(佛殿)、佛塔、拉则(玛尼石堆)等宗教设施。寺院及宗教上层在乡村具有较高的权威性。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实行政教分离,上层僧侣的封建特权被废除,寺院权威在民众宗教生活中的地位下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西藏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宗教活动场所及设施受到了严重破坏。随后,西藏重新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政府尊重和保护藏族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以前被损毁的宗教活动场所及设施逐渐得到恢复和重建。

朗色林村现有一座寺院,即桑阿曲郭林寺,位于该村东南面的山坡上。据该寺僧人次仁顿珠介绍,该寺建于12世纪初期,系宁玛派寺院。民主改革以前,该寺归属朗色林庄园主,1959年以后逐渐颓败,僧人被迫还俗,“文革”期间几乎损毁殆尽。1993年经该村村民捐资12万元重建,当时修了大经堂及护法神殿,1996年批准开放。现在该寺共有三名僧人,其中最年长的是83岁的强巴。信教的村民们可以随时到寺庙里烧香,平时需要做佛事的时候就到寺庙请僧侣。

该寺现在每月的初十、二十五日有法事活动,主要是点灯、诵经。由于寺院僧人少,加之现在交通方便,村民们去附近较大的寺院如敏珠林寺、桑耶寺等很方便,因此,除了小规模的宗教活动或者替村民进行佛事活动外,寺庙不再举行大规模的佛事活动。

据该寺僧人次仁顿珠介绍,2003年寺院里由扎囊县政府投资4万多元建了文化活动室,并拨付了4000元的寺院维修经费。2012年初,为了落实寺庙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西藏实施寺院“九有”工程(即有领袖像、有国旗、有道路、有水、有电、有广播电视、有电影、有书屋、有报纸),所有费用由政府负担。现在该寺的“九有”工程已经基本实现,极大地改善了寺庙的文化生活环境,提高了僧尼的生活质量,也为僧人潜心修行提供了方便。 朗色林村还有“拉康”一处,有平房5间,其中一间是用溪水动力转动的转经轮房,一间是供奉佛像的佛堂,另外三间分别是厨房、库房及庙官的宿舍。据看管该拉康的嘎玛次仁老人介绍,该拉康是1982年重建的,每月的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日来这里转经的老人较多。

朗色林村还有土制的白色佛塔一座,呈圆形,高10米,直径12米左右,白塔周围还设有转经筒,正面设有煨桑炉和经旗杆。该白塔除供村民们转经使用外,还是本村不少集体活动如望果节的始发地。

柳村目前没有寺院。由于该村距离日喀则较近,加之民主改革前,柳村系扎什伦布寺的庄园,因此,即使今天,扎什伦布寺任然是柳村村民前去朝拜的主要寺院。此外,距离更近

的萨迦寺以及该县的增寺也是当地村民前去朝拜的重要寺院。

柳村村中央有小型白塔一座,据说是该村村民拉巴为了满足村民平时的转经需要,捐资1万多元于2007年建成的。白塔旁边还有一座小型的玛尼转经房,是另一村民出资所建。 宗教生活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藏族百姓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藏传佛教。尽管每个家庭的宗教生活存在差异,但就整体而言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家庭宗教活动模式。从笔者调查的两个村落而言,开春天气转暖以后,绝大多数家庭的青壮年男性基本都去外地打工了,家里剩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因此,一般家庭的宗教活动主要由留守在家的老人来承担,其中诵经、朝拜寺院、转佛塔、煨桑成为村民们最主要的宗教活动。

诵经。诵经是藏族老人们最简单也是最主要的宗教活动。这些老人的每一天以口诵经文开始,又以念诵经文结束。平常都是在自家的“却康”(佛堂)一边转“嘛尼”经筒一边诵经,也有人是一边做家务,一边诵经。大多数老人不识藏文,也不会诵读长篇的经文,所以念诵的经文一般都是简短的“六字真言”或“莲花生大士心咒”。每个人诵经的时间长短不一,根据农忙或闲暇程度灵活掌握,但是一般而言,早、晚合在一起,一天至少需要1小时以上。 柳村还有老人们集体诵经的“嘛尼会”,当地人称作“嘛尼措巴”。嘛尼会现有成员44人,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多为女性,男性只有10人。据嘛尼会管理人员、71岁的洛桑老人介绍,藏历每月的八、十、十五、三十日,嘛尼会的成员们都要集中在村内的“嘛呢康”一起诵经,经文主要是“六字真言”及十二字的“莲花生大士心咒”。村中有人去世或举行特殊法会时,也邀请嘛尼会的成员去村民家诵经,并提供餐饮。诵经结束后,嘛尼会集体会得到100元左右的布施,以及一脸盆的青稞和一块砖茶。

朝拜寺院。去寺院朝佛也是一项重要的宗教活动,但这个活动不是每天都有的。去寺院朝佛的频度、去哪个寺院都根据家庭及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比如经济条件、特殊事由、身体状况等。无疑,去离家最近的村落内的寺院的频度最高,时间上一般选择藏历初一、初十、十五、二十、三十等特殊吉日。一年中的藏历新年、萨嘎达瓦节、雪顿节期间成为当地藏族信众到寺院朝拜的高潮。但是,村落内的寺院规模小,僧人少,很少举行大型的法事活动,所以不少群众去附近著名的寺院朝拜,观看和参与法事活动,如朗色林村的群众经常去本县的敏珠林寺、桑耶寺等,也有人去拉萨三大寺、大昭寺及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等大寺院朝拜。在寺院的主要活动便是点酥油灯、磕头及贡献布施。

煨桑。“煨桑”也是西藏农村村民不可或缺的日常的宗教生活之一。在每户藏家的房顶或庭院内有煨桑用的简易的祭烟炉或专门烧制的陶质祭烟炉。煨桑一般在早晨举行,主要原料是柏树枝、糌粑、酥油、砂糖等物。将柏树枝点燃后,把其他物品放在上面,祭祀诸神。有些人家每天坚持煨桑,有些人家只在重大的节庆日煨桑,据村民说,桑烟袅袅上升天际,就可沟通神、人之间的信息。

转佛塔。转佛塔是按照顺时针方向绕着佛塔转,信众认为顶礼佛塔和转绕是对佛陀的礼敬,更是积累福德资粮、消除业障及障碍的最便捷的一种方法。由于白塔周围安置有供大众转经用的转经筒,因此,在转佛塔的同时,也顺手转转经筒。更多的老人则是一手转着自己携带的小经筒,一手拈着佛珠,喃喃念着六字真言绕塔行走。当转累的时候,在转经道旁休息片刻,和一起转经的老人聊聊天。转佛塔的时间由个人把握,每天或一次、或两次、或几天一次。

以上列举的是藏族村民比较突出的宗教活动。实际上,在西藏农村藏族人的生活中,藏传佛教的影响无处不在,如婚丧嫁娶、家人患病、小孩出生、建筑新房、更换经幡,甚至孩子考学等时,不少人到寺院延请僧人卜卦、诵经,或延请僧人来家诵经、举行法事。宗教信仰已经民俗化和生活化,宗教信仰活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除正统的藏传佛教信仰外,民间信仰也在西藏农村的宗教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就笔者{山南地区佛塔}.

调查的两个村庄而言,当地农村的民间信仰主要表现在对民间巫师“俄巴”(sngags pa)及神山崇拜上。

宗教支出日趋理性

西藏农区信教群众的宗教支出主要有以下三类:{山南地区佛塔}.

一是,日常宗教用品的消费,如佛龛、佛像、唐卡、经书、敬水碗、供灯、转经筒、念珠、灯油、藏香等。西藏村民家中几乎都设有佛堂,大多数村民家的佛堂设在正室内,室内置有沙发、茶几、电视等家具、电器,兼做活动室使用。佛堂内价格最贵的“耐用”的宗教用品首推佛龛。佛龛按照材质、大小、工艺等的差异其价格也有所不同,一般都在数千元;其次是佛像,也按其材质、大小、工艺水平不同,价格也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在西藏农村还有一种习俗,如果家中老人去世后,则要购置一副唐卡供在佛堂内。村民们购置的唐卡一般都在1000元以内,200元左右的居多。如柳村村民尼玛顿珠,2011年花了3万元盖新房,同年花了5000元请了一个新的佛龛,另外花3000元请了3尊佛像,又花1000元请了12函佛经,三项支出合计9000元。

二是,周期性宗教活动的消费,如去附近寺院或神山朝拜,为全家祈福。这种支出的程度与去寺院巡礼的频度、寺院的距离等密切相关。前去朝拜者都是家里的老人,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老人是家庭的一个代表。从二村的调研来看,每个家庭用于此项的支出每年在几十元至数百元,甚至数千元不等。如朗色林村的噶玛央吉(女,63岁),平常每月去一次村里的桑阿曲果林寺,每次去一般要布施10元钱,另外自己带上几元钱的灯油。同村村民次仁旺杰(男,46岁)2011年去阿里神山冈仁波齐朝拜,各项支出共计5000元。柳村的尼玛次仁(男,62岁),一家三口每年去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朝拜2- 3次,每次布施等花销50元左右,往返路费60元,合计110元,一年三次合计要花300多元。

三是,延请僧人到家诵经或操办法事活动成为村民们最大的宗教支出。一般而言,每个村落延请僧人在家诵经的费用约定俗成,比如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朗色林村,现在请一名僧人到家里诵经一天的布施是30至50元,而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柳村是20至30元。现在,在西藏乡村用于丧葬方面的宗教支出比重最大。如以柳村尼玛顿珠(男,45岁)为例,全家三代同堂,一年的现金总收入大约18000元,经济条件在该村属于中等水平。2012年6月,82岁的父亲去世后,诵经、布施、购置佛像等方面的各项支出合计9000元。由此可知,如果家中遭遇成员亡故等突发性变故时,其家庭宗教的支出变得比较庞大。

就上述二村宗教支出方面的调查而言,每个家庭的差异性较大,其中家庭经济收入、以及是否遭遇家人病故等突发性事故是影响宗教支出的最主要因素。举行佛事活动的次数,因具体的家庭而有所不同,家境殷实,家中有老人者举行的次数较多,反之则少,布施的情况亦如此。收入低,生活比较贫困的家庭,他们的宗教费用支出也较少。收入较好的人家,在宗教费用方面的支出相对较高。

结语

通过对目前西藏农村群众的宗教生活及其变迁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西藏农村得到了较好地贯彻和落实。目前,各种宗教活动正常进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主改革及“文革”期间损毁的宗教场所得到修复或重建。信教群众家中普遍设有经堂、佛龛,经常进行转经、朝佛、请僧尼做法事等宗教活动。而且藏族信教群众宗教信仰的自由度增大,他们的宗教信仰完全成为个人的私事。

第二,藏传佛教在西藏农区广大信教群众的社会生活尤其是精神文化生活中仍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已经民俗化、生活化和世俗化,宗教信仰活动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虽然西藏农村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呈现出一定的个性差异,但是宗教信仰逐渐由神圣化转向世俗化成为当代藏族宗教生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趋势。

第三,广大基层农户的宗教消费趋于理性,即把这项消费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有钱多花,没钱少花。事实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因外出务工、减免学费、发放养老金等原因,每个家庭的现金收入和以往相比都明显增加,因此宗教方面的支出也逐渐增多,但是,在农牧民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

篇四:《西藏的秘密》

西藏的秘密——那些鲜为人知的西藏秘境 1、纳木错——爱情的守护!

班戈县的南部是美丽的纳木措河畔。那里水草丰富,适宜饲养牦牛,是藏系羊的天然牧场。纳木错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是班戈县与当雄县的届湖。它一向背牧民们视为神湖,每年前来转湖的游客络绎不绝,特别是每逢藏历前来转“神湖”的游客就更多,以求得到神灵的保佑。

地址:纳木错位于拉萨以北的当雄县和那曲地区班戈县之间,距离拉萨240公里。看点:到了纳木措仿佛置身于一个蓝色的世界。淡蓝、浅蓝、灰蓝、宝蓝、深蓝以及深邃如墨一样的蓝黑,这由浅而深的蓝色,蓝得清澈,蓝得丰润,蓝得迷人,似乎包容了世界上一切的蓝色,让人为之震撼! 2、骷髅墙——

人类丧葬文化的绝好例证

三间北房,房内两侧,各建一痤尼泊尔式佛塔。门前、窗前挂着代表"天、地、水、火、风"的五色经幡和一些经布。房前是一个,高约两米的三面围墙组成的小院落,有二十多平方米。 南面靠西侧的半边墙,人头骨象砖块一样一层一层地垒砌起来,大概有两百多个骷髅头骨。黑洞洞的眼窝,吡牙张口,对着门与窗。墙前是几块大平石,是用来做肢解尸体的"砧板"。 达尔木寺的建造据说是因文成公主进藏途径此处时,认为此地是块风水宝地,便委托其"伦布"在此建寺,并由达布活佛主持,而实行天葬并保留头骨的作法,大概只有一百三十多年左右,为何此处天葬保留头骨呢,至今仍是一个另人费解的谜。

地址:位于那曲比如县境内

看点:面对着一层一层地垒砌起来黑洞洞的眼窝,吡牙张口的人头骷髅,你会感觉到它们在登着你! 3、卡久寺——世外仙境

卡久寺位于山南地区洛扎县拉康镇背后的森林群峰中,海拔约3996米,寺庙雄居在一座山头,居高临下。此处植被茂盛、漫山鲜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真可谓鸟语花香、山清水秀,让人有种置身于人间天堂的感觉。此地山水花木多显现着天然的佛教圣迹,既有天然圣湖、阴阳寿水、神树和神崖,又有贵重草药、高山党参等。

地址:位于山南地区洛扎县拉康镇背后的森林群峰中

看点:此处植被茂盛、漫山鲜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真可谓鸟语花香、山清水秀,让人有种置身于人间天堂的感觉。 4

、多庆湖和卓木拉日神山——亚东绝美

多庆湖位于西藏亚东县堆纳乡,距亚东县60公里。其总水面积达150多万亩,天然无污染的鱼蕴藏量在1500吨以上。海拔4000米的高原深处,一池高原圣水,丹青、翠绿、蔚蓝构成了她多彩的颜色,远处皑皑的雪山与之相依相伴,美不胜收。{山南地区佛塔}.

地址:位于西藏亚东县堆纳乡,距亚东县60公里

看点:一池高原圣水,丹青、翠绿、蔚蓝构成了她多彩的颜色,远处皑皑的雪山与之相依相伴,美不胜收。

卓木拉日雪山,是亚东县民间传说的与珠峰并列的七仙女之一,山势险峻,海拔7326米。又名神女峰,位于亚东县帕里镇境内,距县城

50公里,距日喀则市250公里,拉亚(拉萨-亚东)公路穿过山脚下。该山是喜马拉雅山第七座山峰,是早古生代地层和喜玛拉雅山花岗岩所组成的断块山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天然山口,是日喀则地区独具特色的观光和探险旅游景区。

地址:位于亚东县帕里镇境内,距县城50公里,距日喀则市250公里,拉亚(拉萨-亚东)公路穿过山脚下

看点:该山是喜马拉雅山第七座山峰,是早古生代地层和喜玛拉雅山花岗岩所组成的断块山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天然山口,是日喀则地区独具特色的观光和探险旅游景区。

5、曲登尼玛冰川—— 一般人到不了的冰川

曲登尼玛冰山下有三座湖泊,人们称这三座湖泊为神湖,中间的为金湖,右侧的为玉湖,左侧的为铜湖,传说只要把哈达丢进金湖或玉湖中,便能在湖面上看清自己的来世""

神湖是神圣的,容不得半点打扰。当地藏族人说,曾经有人在神湖边上喧哗吵闹,结果本来万里无云的晴天,骤然间下起了冰雹,打得此人无处藏身""

地址:日喀则岗巴县曲登尼玛风景名胜区里

看点:

1、潺潺清泉从山体流淌而下,多数泉眼已经被盖起来的塔房给保护起来,四周升起五色经幡,远远看上去更像一个神圣的朝佛之地。

2、带着水桶、杯子,来到高山湖泊之下,享受这里唯一一个露天泉眼带来的“神水”。 6、孜珠寺——保存最完整的寺院 孜珠寺位于西藏东部昌都地区丁青县著名的神山

—–孜珠山上,海拔4800米左右,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也是雍仲本教最古老、最重要的寺庙之一。孜珠寺始建于三千年前,由第二代藏王穆赤赞普倡导,大成就者第一世穆邦萨东大师创建并传承,至今已是第四十三世。住持喇嘛被尊称为“孜珠活佛”,现任住持为丁真祖普俄色活佛。孜珠寺是康区一带现存规模最大、教徒最多、苯教仪轨保存最完整的寺庙之一。{山南地区佛塔}.

地址:西藏昌都地区丁青县觉恩乡境内的孜珠山上

看点:这里异峰突起,挺拔险峻,怪石嶙峋,禅洞叠叠。

7、三色湖——色彩斑斓的湖

三色湖位于西藏昌都地区的边坝县边坝镇境内,距县城近50公里。从县城驱车,途经连片的沙棘林,穿过藏东风格独具的村庄,就可以到达海拔4200米左右的三色湖群。白湖藏语称“错嘎”,湖色灰白,绿树倒映湖面,鱼儿跳跃湖上。黑湖藏语称“错那”,三湖中面积最大,远看似墨,群山环抱,深不可测。黑湖与白湖有溪相连,宛如母子。黄湖藏语称“错斯”,三湖中面积最小,太阳光下,水色金黄,雨雾连天,湖土同色。

三湖相距皆不远,同为一个湖群,却分为三种色彩。三色湖的成因目前说法有三种,但皆未定论。一说是因为水深各异,故色彩不同;二说是因为湖边岩石矿物质的不同,造成湖色不同;三说是湖底水生植物不同,故影响了湖的颜色。三色湖群绿树环抱,皆有飞瀑直入湖中,奇在飞瀑虽清,但入湖则变色。黑湖有溪与白湖相连,但黑湖之水入白湖则由黑变白,令人称奇。

传说中三色湖为格萨尔王的三个骁勇善战的将军,湖水不竭,将军不亡。每年-6月15日、16日两天,各地的信教群众常常要远涉千里,绕湖转经祈福。除

了欣赏三色湖的奇景外,在三色湖区还可以一览百年前边坝宗的旧址,

古城残垣,凭吊古今,发思古之忧,慨今日之变。

地址:西藏昌都地区的边坝县边坝镇境内

看点:三色湖群绿树环抱,皆有飞瀑直入湖中,奇在飞瀑虽清,但入湖则变色。黑湖有溪与白湖相连,但黑湖之水入白湖则由黑变白,令人称奇。 8、穹窿银城——古象雄王朝都城

穹窿银城,是西藏传说中的象雄都城,在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卡尔东城址,位于海拔4400米的卡尔东山顶,面积10余万平方米。

象雄是古代青藏高原西部的一个王朝,它的存在早于吐蕃王朝,汉代典籍中就有记载。象雄的图腾是大鹏鸟,藏语称为“穹”,而象雄人创立的苯教至今仍有影响,按照苯教典籍的记载, 象雄的历史至少距今3000 多年。据称象雄曾经有过十八代鹏王。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之《赞普传记》记载:松赞干布把妹妹萨玛噶嫁给象雄王李迷夏为妃。可李迷夏萨玛噶不和,并让其长期常年住在玛旁雍错湖边,松赞干布借此名义出兵灭掉了象雄。

篇五:《中外建筑赏析》

中外建筑赏析

中国佛教建筑史浅析

——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题 目 名 称

学 生 姓 名

专 业

学 号 学 院

指 导 老 师

中国佛教建筑史浅析 王跃 艺术设计 121131216 文学院 高婷

中国佛教建筑史浅析

——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中文摘要

从佛教的传入的文化历史背景及其所倡导的精神实质出发,通过中国佛教建筑的发展阶段来探讨中国佛教建筑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体现出的特点以及不同的思想。

关键词:佛教 文化思想 建筑发展特点

2500多年前,伟大的释尊创立了佛教,从此佛教沿着漠漠黄沙的丝绸之路,于公元前2年向北传入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形成了灿烂的中国佛教文化,佛教根据流行的地区可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及南传之小乘佛教。

一.佛教的文化思想

{山南地区佛塔}.

中国的古建筑是灿烂的中华古代文化艺术中,最具独特魅力的部分是中国古文化,古文明的象征,它凝聚着中国古代各阶层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无论个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都是一个民族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条件的综合产物,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因此古建筑的存在已远远超过了其作为建筑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中国佛教建筑反应了宗教文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宗教带给人们心灵的慰藉。宗教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不可磨灭的绚烂一笔。中国宗教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宗教,无论流传到哪里,都能与当地民风结合,发展为适于当地的佛教。佛教传入中国的情形也不例外,在1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奔流融汇的结果,不但令原本富丽灿烂的中华文化再增内涵,也使得佛教教义在中国人勤劳务实的民风助长下,得到更实质的开展。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对历代佛寺建筑的研究中一窥端倪。例如:中国的佛寺由早期摹仿印度及犍陀罗艺术的回廊寺宇建筑,到佛教极盛时期的中国宫室形制,乃至元、明、清时期的藏传佛教受中国札制制度影响,它的总体布局不仅显示了佛教艺术与民族传统的融合程度,更可由其材质、样式等来考察当时建筑结构及装饰美学的发展情形。并且,从壁画绘制、塔殿楼阁、弘法讲堂、石质经幢的相继盛行,则能看出每个时代、地域对佛教的需求各有不同,换言之,也就是佛教能因应时代、地域的需求,来发展其“普度众生”的效果。无论是一 草一木,或一砖一瓦,都蕴藏着无比丰沛的生命力量。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出现与消亡都与其所处时代的文化、经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梁思成在《中国的佛教建筑》一文中说道:佛教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建筑,也是也是一种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产物。佛教所追求的是觉悟,由大彻大悟而脱离轮回之苦,最终进入涅槃世界。“四圣谛”、“十二因缘”、“六道轮回”都是佛教倡导的理念。

二、 佛教建筑历史发展阶段

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寺院在我国分布甚广,从繁华的城市一直到广大的乡村,都建有寺院。山寺一般都建在山林之间,有的建在山下,有的建在山腰,还有的建在山顶端,这由各寺选择相宜之地来决定。一个寺院,如果经济收入高,高僧势力大,就会在山间建立大寺。唐宋以来,禅宗发展很快,禅宗主张“清净无为”,所以禅宗寺院一般都很朴实。大部分山寺都建在山腰偏上的部位,登入时,需沿着山间溪流逆流曲曲而上。在山下远观,全寺藏于万树丛中,根本看不到寺院;如果站立在寺院中,远望山下十里风光,则村屋林舍,尽收眼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融合器、昌盛期、衰落期。

1.东汉——三国时期:佛教的传入,佛教建筑的萌芽期

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建立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沟通了中西方文明,佛教也由此传入中国。佛教于东汉末年开始在中土流传,三国的乱世时期客观上促进了它的发展和传播。东汉末年的战乱使关中的经济衰落。佛教建筑主要分布于洛阳附近且农业比较发达的地方。秦汉时期统一而强大的帝国建立,促进了汉民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也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通。此时的佛教不但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建筑和其他艺术遗产,如佛塔、石窟、雕刻、壁画等,而且对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发展也带来了深远影响。

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期建于洛阳的白马寺。白马寺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营造的第一座佛家寺院。我国佛教宗派繁多,寺庙林立,但都公认白马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特殊地位,尊其为佛教的“祖庭”和“释源”。当时寺院布局仍按印度及西域式样(即以佛塔为中心之方形庭院)而设计,直至汉末在徐州兴造的浮屠寺,亦复如此—

——只是此寺塔的阁楼式结构与四周的回廊殿阁已改为中国建筑的传统式样了。这种情形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极大转变。

“寺”本是汉朝的一种官署的名称,当时皇帝以为天竺高僧驮经的白马命名了中国最早的一个佛教建筑——白马寺。白马寺寺院的布局是以佛塔为中心的方形庭院平面布局。在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中国佛教建筑的平面布局都带着明显的印度及西域式样。白马寺的平面布局就说明了中国佛教建筑的雏形是来自西域的。基本为印度、西域式样佛教建筑。都沿袭了古雅利安人的曼陀罗宇宙。这种佛教思想用于建筑的基本形制就是以佛殿为中心,周边布置走道及房间,通常是以圆或者方为基本图形重复出现,数字4和8被重复运用于几何构图规则中。中心的佛殿或者佛塔是象征着宇宙中心的须弥山。这种思想在早期的藏传佛教中体现的更为明显。例如,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江北岸的桑耶寺是把宇宙的中心以及4大洲和8小洲作了分开的平面布置。这种佛教形制体现了佛教密宗的坛城、曼陀罗等思想。汉末时期,在徐州兴建的浮屠寺也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建筑,既是以塔为中心的的庭院式布局,这种布局仍然采用的是印度样式。但是浮屠寺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此塔的木楼隔式结构与周围的回廊殿阁却逐渐改为中国建筑的传统样式。这是最早期佛教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初步融合。

2.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授与发展,佛教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融合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在中国处于一个发展中阶段,当时是一个政局动荡、民族文化融合的时期,文化思想的活跃与交汇导致建筑艺术的发展。佛教、道教的风行促进了各类佛、道建筑风格式样的涌现,大批佛寺、佛塔、石窟等佛教建筑开始兴建。同时,这一时期的佛教建筑在继承秦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和西域的艺术元素,丰富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思想内容,也带来了印度、中亚一代的雕刻艺术,对我国的建筑装饰风格有一定的影响,使我国的木构架建筑的风格特点更加鲜明,更加成熟,为此后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佛教建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快速的发展。“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由此而来。由于这一时期佛风盛行,因此北方崇佛以石窟造像为主,除了丝绸之路沿线上分布的建筑遗址外,北方以平城到洛阳一带区域佛寺最多;南方四朝均以建康为都,因此佛寺也在这一区域广为发展。魏晋南北朝时,玄学是哲学思想的主流,佛教与玄学合流,在玄学的认同下很快得到张扬并流播天下。寺庙、宫殿、石窟的建筑与开凿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佛教文化及其建筑思想的发展与繁荣。

这一时期兴建的许多都城宫殿都受到佛教思想与建筑的影响,著名的有北魏都城洛阳和南朝都城建康。据文献记载,仅北魏洛阳城内外就建寺1200余所;南朝建康亦有庙宇500余处。北魏洛阳城是在东汉旧址上改造而成的,有宫城与都城,宫城前干道两侧分置衙署、寺院和太社、太庙。南朝建康城是在东吴建业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内正中偏北为宫殿区,有明确的中轴线。这些布局手法、建筑风格均为以后各朝都城所效仿。

中国石窟的开凿始于动荡的五胡十六国,并且在北朝时期达到了高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建筑则在吸收印度、西域艺术元素的基础上,木构架建筑风格更加鲜明。从石窟的形制上看,这一时期的石窟,多为一种中心柱式的洞窟形式。我国现存著名石窟,如云冈、龙门、天龙山、敦煌等,也都肇始于此时,其建筑与艺术造诣也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诸朝,其中尤以北魏和唐代营造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前后达150多年。龙门石窟是北魏和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典型的 皇家风范。其造像内容广涉佛教信仰的众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题材,为石窟艺术中所罕见;人物造型风格和文字资料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

此外,以殿堂为主的佛寺为数亦很多,这一时期寺庙的主要有两种平面布局。一是以塔为中心的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在这种寺庙中,塔的绝对的重要性依旧沿袭了印度及西域的模式。二是以殿堂为主的佛寺为数亦很多。这一时期“舍宅为寺”的现象促进了佛寺形制的彻底转变。王公贵族把自己的俯宅捐献出来作为寺院,“以前厅为大殿,以后堂为讲堂”,由此出现了以佛殿为主的佛寺类型。塔式的佛堂不利于佛教徒在寒冷的冬天举行各种仪式,同时也不利于节约建筑材料和时间。这种佛殿式完全采用了我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置的多进式院落布局,主要建筑物山门、主殿等都布置在中轴线上。洛阳的建中寺就是这样的。而在石窟寺中,初期所凿建的窟内除雕刻佛像以外,还有设置塔柱的,这表明尚未脱离西域与印度佛寺的建筑模式。就其局部而言,如火焰形拱门、束莲柱、卷涡纹柱头等,都还保留着若干外来的影响;但从其整体来看,如石窟建筑中所表现的外檐柱廊与斗拱以及壁画、雕刻中所反映的廊院式佛寺布局、木梁柱屋架、四阿或九脊屋顶、筒瓦、勾阑等,多属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这表明此

篇六:《西藏旅游景观》

西藏旅游景观

布达拉宫:

在中国西藏拉萨的红山之巅,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宫堡式古建筑群,这就是建于公元七世纪,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海拔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东西长360米,南北宽270米,主楼13层,高117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布达拉宫依山而筑,宫宇叠砌,巍峨耸峙,气势磅礴,其建筑艺术体现了藏族传统的石木结构碉楼形式和汉族传统的梁架、金顶、藻井的特点,在空间组合上,院落重叠,回廊曲槛,因地制宜,主次分明,既突出了主体建筑,又协调了附属的各组建筑,上下错落,前后参差,形成较多空间层次,富有节奏美感,又在视觉上加强了高耸向上的感觉,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对布达拉宫的保护。1961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拔专款维修。但是,这座雄伟的宫殿在重建后的300多年间一直没有大修,险情严重。 1985年,国务院决定拔出巨款对布达拉宫进行大规模的维修,这是中华人民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山南地区佛塔 西藏山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