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登幽州台歌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

字数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字数作文】

【篇一】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蓟丘、蓟门。故址在今北京市北部,因唐代属幽州,故名。 古人:这里指古代圣人贤士。 来者:指后世贤能有为的人。

怆然:悲伤失意的样子。

【赏析】

据卢藏用《陈氏别传》载: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讨伐契丹,陈子昂怀着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愿望,随军参谋。武攸宜轻率无将略,次年出征失利,举军震恐。陈子昂慨然进言,且请求分兵万人以为前驱,不允。他基于忠义,“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结果触怒了武攸宜,被降职为军曹。于是登幽州台,怀古伤今,挥泪而作此诗。

诗人登台远眺,独立苍茫,仰天长啸,慷慨悲歌,抒发了理想破灭、负剑空叹的郁闷和痛苦,表达了封建社会中正直而有抱负的士人怀才不遇、遭受压抑的悲愤和孤寂情怀,具有深刻意义。

这是一首登临抒怀之作。诗人没有对收入视野的景色进行具体描绘,也无意于主观感情的曲折倾诉,而是着力于传达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岁月已逝而功业难就的深沉、强烈的情绪,与一般登临之作不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俯仰古今写时间悠长。“念天地之悠悠”写空间辽阔。“独怆然而涕下”写诗人孤独寂寞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这首诗用词造句上受楚辞影响,但意境更加苍凉刚劲。句式上打破了五、七言的规律,长短交错,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篇二】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赏析

我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第一次“听”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在琼瑶剧《还珠格格》里。当时诗在脑中一晃而过,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在书上了重新读到了它,顿感到无限悲凉。不是悲凉诗人的怀才不遇,而是感慨人的孤独本质。

胸怀大志的陈子昂一心要报销国家,但他的忠心、他的豪情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反而被降了官职。报国宏愿化为泡影,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怀古思今,发出了朝前看不到古代贤君的踪影,回头望不见礼贤下士的君主,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只有怀才不遇的自己独自忧伤,泪流满面。

后世,众多满怀报国之心却仕途坎坷的诗人遇到过这样的处境。也有不少才华横溢之士存在着得不到赏识的郁结之情。诗激发了他们间的共鸣。

然而,作品发表后就不再是作者的了,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一名还没有踏入社会的学生,我无法深切体会怀才不遇的愤懑和悲伤。同时,我在读《登幽州台歌》时,也不知道幽州台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不知道陈子昂屡谏武则天反被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天地之悠悠”,那一瞬间我脑子里只产生了这么一个画面:一个人站在一片白茫茫的陆地上。天很高地很阔,他看不见地平线,看不见前面有人走,后面有人来,连动植物也找不到。只有白茫茫和处于大地中心的自己。更进一步,“天地之悠悠”,时间像水流一样连续且缓慢,给人静止之感。大地平坦无迹,让人无法辨知方圆。这是一个完全没有信息的封闭空间。人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开始怀疑自己被抛弃到另一个世界。渺小、无依靠。“独怆然而涕下”,有害怕到悲伤,放声大哭,也只哭身能证明自己的存在。

记得杜甫在《旅夜抒怀》中写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同样写人的渺小、无依靠。但我在杜甫的这句诗中感觉不到那种“什么也没有的孤独”。因为在它的画面里有一只鸟(人从这一只鸟中联想到孤独的自己),而且它的空间是没有限制的。而《登幽州台歌》呈现的是一个虚无的画面:前、后是空的,周围是无界限的天地,然后人哭了(甚至对哭的主体也没有形体上的描写)。并且前、后、上(天)、下(地)把人局限在一个开阔的封闭空间里,没有人能走的进来。时间在此静止。我仿佛被“困”住了。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这首诗更好地诠释了孤独的本质。孤独不是人们不愿意理你,而是你处在一个别人无法走进的环境中。或者说,你们本来就处在不同的世界里。

人是社会动物,需要从他人那里得到参照,得到证明。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是,每个人从生下来便是独立的个体,需要独自面对很多事。这个过程中,没有人能真正了解你,和你感同身受。

所幸现实中没有那么极端的孤独。大多数时候,我们有家人,有朋友。但生活中也总能找到孤独的影子。有时候,当一个人坐在熙熙攘攘的街头,看着欢笑着的人群从自己身边走过。你无法知道他们为什么笑。你发现尽管你们处在同一个地方,但你和他们没有一丝关系。 对于一首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我觉得诗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把自己的诗变成每一个人的。正如《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的,也可能是我的。

【篇三】登幽州台歌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

赏析《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悠悠:无穷无尽的意思。怆然:悲痛伤感的样子。涕:眼泪登幽州台歌赏析

1、《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概,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3、请对“古人”和“悠悠”进行解释。

古人:贤明的君主(礼贤下士的圣君)。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4、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此诗篇幅胆小,但是内涵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6、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9、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登幽州台歌》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来打动人。

10、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述了对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的崇敬之意。缅怀古人的同时,写尽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1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

【篇四】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中考试题集锦

登幽州台歌中考试题集锦

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1分)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2分)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 的感慨,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2分)

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3分)登幽州台歌赏析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登幽州台歌赏析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参考答案

1、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登幽州台歌赏析

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3、(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1分)

4、(3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5、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6、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7、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篇五】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不同译本赏析

《登幽州台歌》不同译本赏析

摘要:我国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 (661-702) 的代表作《登幽州台歌》英译本颇多。本文从许渊冲教授对中国古典格律诗词翻译提出的“三美论”出发,对《登幽州台歌》的五个英译本进行赏析比较,试图探讨“三美论”在古典诗词英译中的积极指导意义;同时指出,由于“三美”理论要求过于理想化,实现难度较高,有时甚至难免“以韵害意”。故在实践中,必须要妥善协调好“三美”的关系。

关键词:汉诗英译 《登幽州台歌》 “三美论” 1 引言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下。”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著作《登幽州台歌》虽篇幅短小,却意境深远,气势磅礴,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此诗通过描写作者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作者的孤独与悲愤之情,营造出一种辽阔幽远、空旷苍茫的意境。

此诗的英译本众多,许渊冲、翁显良、包括西方汉学大家Herbert A. Giles等都曾将此诗译入英文。本文列举了四位译者的五首译作,以许渊冲教授的“三美论”为衡量手段,对其进行赏析比较。五首译作的立意角度和见解各有独到之处,试图传达出原著中萧瑟孤独的意境。通过对这些译作的比较,定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2 “三美论”

鲁迅先生曾在《自文字至文章》中说到:“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先生在此谈论的是品鉴文章的标准。受到启发,许渊冲教授将之迁移到翻译、尤其是古诗词翻译中,提出了“三美论”。在袁行霈主编的《新编千家诗》中,许渊冲就诗歌翻译提出过“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

所谓意美,是指译文要传达原始文本的意境之美;所谓音美,是指译文可借助双声、叠韵等方法来表达原文的韵律之美;所谓形美,许渊冲说:“关于诗词的形美,还有长短和对称两个方面,最好也能做到形似,至少要大体整齐”。如何在汉诗英译时将音、形、意三者有机融合,是对翻译家提出的一大课题。

登幽州台歌赏析

3 译本赏析

3.1许渊冲译本1

首先,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许教授是如何在他的译作中贯彻其“三美”原则的:

On Climbing Youzhou Tower

Where are the sages of the past

And those of future years?

登幽州台歌赏析

Sky and earth for’ver last,

Lonely, I shed sad tears.

登幽州台歌赏析

此译本采用ABAB韵,读来琅琅上口,符合“音美”的原则;格律整齐,形式工整,符合“形美”原则;但此诗中的“sage”一般意指圣贤,与原诗中的“古人”和“来者”意义有所差别,“意美”原则稍欠缺。

3.2许渊冲译本2

在这一版本的基础上,许教授再做修改,于是有了以下版本:

On the Tower at You Zhou

【篇六】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解析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语译:

望不见啊,往古的贤者;盼不急啊,后世的哲人。想到那宇宙的无穷无尽,(我站立在黄金台上)独自热泪飞溅。

赏析:

这首怀古诗不着力于古事古迹之叙写,而直摅心愫,包蕴丰富。在怀古诗中别具一格。 据子昂友人卢藏用《陈氏别传》载,子昂这次从征,本以为官居近侍,又参预军机,应不计个人得失,贡献才智,所以屡屡进谏,言辞急切,武攸宜却一概不纳。子昂知不能相合,钳口不言,于是登幽州台而作此歌。诗的前二句写“时”,后二句写“空”,时空即宇宙,只是理解本诗的关键。

全诗以无穷无尽、无际无涯的时空为背景,塑造了一个高台独立,热泪飞洒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屈原《远游》说:“唯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悦而永怀""”子昂之悲,正与屈原息息相通,显示了士人历史性的苦闷与沉思。于是我们感到这主人公是孤独的,却又是高大的;他不容于时代,却又与时代声息相关并高于时代。诗的感染力,就在于这种矛盾的统一,在于这种似乎永远破解不开的民族性的沉思。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登幽州台歌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