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刘亮程简介 刘亮程散文

字数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字数作文】

【篇一】刘亮程简介

刘亮程:感受如此一般的生命

新疆沙湾县人,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和《风中的院门》(上海文艺出版社)。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于1998年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新疆文坛的热切关注,多位评论家先后撰文对其创作进行研讨。接着,1999年10月,在国内文学界享有盛誉的《天涯》杂志的头题位置刊发了”刘亮程散文专辑”,并配发了李锐、李陀、方方、南帆、蒋子丹等著名评论家、作家的推荐文章。一时间,国内文学界为之哗然。湖北《今日名流》杂志随即对刘亮程做了长原来文坛上有多位知名作家、学者推崇刘亮程的散文–李锐说:真是很少读到这么朴素、沉静而又博大丰富的文字了;韩少功说:我多年来想写的一种文字,被刘亮程写出来了;林贤治说:关于乡土的散文,……集中于写一种哲学,一种心理文化,刘亮程是独步的;甚至徐怀中也不惜笔墨:你可以列举出你更为喜爱的多少位散文作家,可是你举不出有哪一位和刘亮程相仿佛……或许还有很多推崇的评价,但那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记者,我应该把这位自称”农民”的作家介绍给更多读者。

  在和远在新疆的刘亮程通上电话之前,特意读完了他的两部散文集子:新疆人民出版社今年1月再版的《一个人的村庄》和上海文艺出版社新近推出的《风中的院门》。这两部作品的写作都没有离开他的那个村庄,那个度过他人生最初二十余年的小村庄:黄沙梁。在这个天山北部沙漠边缘的小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有个农民,终日扛着一把铁锨走在田野上,悠闲时东张西望,关心着村里的驴和村外的兔,忙碌的蚂蚁和离群的飞鸟,还有风中的落叶和地里的虫子……他是实实在在的农民的一分子。当他远远地回望这个村子的时候,他就成了”记载村庄历史的话载体,随便触到哪儿,都有一段活生生的故事”。

  他就是刘亮程,一个放过牛,种过地,上过几年初中,当过10多年农机管理员,此后进乌鲁木齐城打工,现为《中国西部文学》编辑的38岁新疆汉。要说经历,其实他和他的那一村庄人没什么两样。只是他们都没去写作,而刘亮程后来中断了这种生活,跑到别处,选择了写作。

  刘亮程的写作始于诗歌。八十年代,正是文学如火如荼的好时候,只是在乡村,可看的书极少,不过这并不影响一个有所希望、有些梦想的年轻人。他找到一本《楚辞集注》,喜欢得不得了,尽管那时还只是一知半解,可屈原的文字和屈原的精神就这样影响了他以后的创作。他写诗,一写十多年。他的诗也是写一个村庄,不过比之他散文中的村庄,诗歌中的村庄只是一个意象,有些飘忽、有些游移,暗含着年轻人的情绪。这些诗后来结集为《另一只眼睛》和《晒晒黄沙梁的太阳》。

  有一天,写诗的刘亮程突然觉得诗歌的形式开始限制自己了,他想更清晰地走近那个村庄,于是他选择了散文。写作之初,他其实没大的勾勒,只是想用一为什么老是盯着那个村庄?他会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我的全部的学识就是我对一个村庄的见识,因为我进入世界的第一站就是那个村庄……”

  事实上,读刘亮程的散文,你会喜欢上他朴素文字里的村庄,你会感动于那些平凡、平常的农村生活细节,你还会从一些琐屑事物中感知到潜藏着的生存意义。一头牛、一只鸟、一片落叶、一把铁锨,在刘亮程的世界里,都和农人的命运连在一起。他觉得,”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都是人的鸣叫。”他还觉得,”那些季节中悠然成熟的麦子,并不为谁而熟,我们收回它们,我们并不是收获者。一年中有一次,麦子忘了回家,我们就得走好几年穷路。”有时,他听灰鸟动听的鸟语,他找草绳拉直歪斜的胡杨,他用铁锨挖下一个坑以改乱变小虫子一生的道路……他还走向老狗、老马和老人,随时随处,他都在感受着如此一般的生命。

  和那些同样也写农村,但只是偶尔路过村庄,看到几个生活场景便激动不已,大肆抒怀的人不同,刘亮程在僻远荒凉的黄沙梁看到的是一大段岁月。他说,真正认识一个村庄很不容易,你得长久地、一生一世地潜伏在一个村庄里,全神贯注留心它的一草一物一事。这样到你快老的时候,才能勉强知道最基本的一点点。

  这个村庄是刘亮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现实中的村庄,这个村庄也是刘亮程心灵栖息地。它不存在偏僻与远近,也不存在生活被穷尽的局限。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村庄,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在心中构筑自己的村庄。当这个村庄完成时,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便形成了。刘亮程相信:在任何一件事物上都有可能找到整个世界,就象在一滴水中看见大海。

  曾有人问刘亮程:对自己没上过大学,没受过高等教育是否遗憾?刘程亮答:我在乡下放牛,我一样学习。你们学一种课本,我一个人学另一种课本。除了书本,我们已越来越不懂得向生存本身,向自然万物学习了。接近生存的这个时代变成了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现在,刘亮程觉得,要接近和完成这个村庄,它的细部该留给小说。于是他开始了小说的创作,近日的《北京文学》《江南》杂志刊发了他的短邶纬 慷慨)

【篇二】刘亮程简介

提高中学生描写能力训练(高一)

写作指导

提高描写能力指导

撰写人:林扬壮2008、09、24

一、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写作不具体、如记流水账的现象,进行单项训练,以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方式

讲述练习讨论

三、过程与方法

四、课时:1

﹙一﹚导入

展示1990年全国高考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34──36题。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34a)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34b)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34.在文中a、b两处应分别有表现小姑娘此时表情或动作的描述性文字,请填入题后的方格内。(4分)

要求:①符合两个小姑娘此时的心态及上下文所提供的情境;②语句通顺,上下连贯;

③不少于5个字,不超过15个字。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加以想象,为这对小姑娘作肖像描写。(10分)

要求:①符合人物的年龄和性格;②显示出她们的同和异;③不少于100字。

36.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请你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展开议论。不少于600字。(40分)

题目

我们今天只讲35题

(二)展示例子

例文一肖像描写

有这么一对孪生姐妹,长得几乎一模一样一一—样高矮,一样胖瘦,一样的红苹果似的小脸,一样的亮晶晶的大眼睛。如果你只看一眼,会觉得她俩简直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但是,你要和她们多呆一会,你会发现区别她俩的地方。一个的头发似乎特别硬,头上的辫子总是扭着,而另一个的头发却似乎特别软,小辫子柔柔地垂在脑后;一个总爱撅着嘴,似乎老在生气,一个总是翘着嘴,似乎有着说不完的高兴事。难怪她俩的妈妈给她们起名字,一个叫“怨怨”,一个叫“乐乐”呢!

【简评】

肖像描写具体、生动,年龄、性格符合原文提供的依据,显示出相同的相貌和不同的个性。在写不同个性的时候能抓住人物的不同特征,并处处进行对比,以显示出孪生姐妹的差异。条理清楚,语言活泼,说明作者既有比较丰富的想象能力,又有一定的文字水平。

例文二肖像描写

这对小姑娘大概七八岁的样子,穿着一样的花裙子,头上扎着一个一样的蝴蝶结,两人个头一样高,粗一看,很难把他们这对孪生姐妹分开。但你细细分辨,又会发觉她们有不同。一个胖胖的脸上带着娇气,一双眼睛看人时总不爱正视别人,宛然一个高傲而又娇贵的小公主。另一个就不同,同样一张小胖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带笑的眼睛看着别人时,充满着善意。不难看出,这笑容中又隐隐地透露出一种坚毅,是一种幼稚中初露的坚毅。

【简评】

肖像描写要为性格描写写服务,要与两个人议论相吻合。本文是根据这一写作目的进行两姐妹的肖像描写的。

既是孪生姐妹,相貌基本相同。于是作者从心灵的窗户——睛睛入手。一个“看人时总不爱正视别人”,显其“高傲而娇贵”,为她发表武断的议论埋下了伏笔。另一个“带笑的眼睛看着别人时,充满着善意”,有一种“坚毅”,这种坚毅为她在受到挫折时,仍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判别事物作了铺垫。

总之,文章虽短,可立意明确,表达较为成功。

(三)当堂练习(约8分钟时间)

在党的十七大记者招待会上,年仅12岁的小记者季家希向教育部长周济提出两个问题:“第一,我知道教育部门和学校为了减轻我们的小书包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为什么我们的书包还是那么重呢?第二,现在同学们总说睡眠的时间太少了,每天一大早,天还不亮的时候就上学了,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多睡一会儿呢?”

请你就小记者所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展开想象,描写一个具体画面,揭示小记者所反映的实际情况。(不少于50字)

(四)学生发言,读自己的短文。老师和同学一起评论。

(发言不少于四人)

(五)展示预先准备的有缺点的例子,师生一起评点。

【示例一】现在,我们迫于未来(竞争)压力,学校不得不在有限的时间灌输给我们更多的知识,每天晚上的作业量多,早上到学校早,我们睡眠的时间很少,常常有同学上课打瞌睡,有时甚至骑车都打瞌睡,出现交通事故。

第一个例子是典型的以议论和叙事代替描写,文字没有画面感;

【示例二】迅速穿好衣服,刷过牙,洗好脸,飞奔去车库,摸着空空的肚子,也只好无奈骑上车,以火箭的速度,穿越在黑乎乎的天色下,接着微弱的路灯光,驶向学校。

第二个例子描写的主体不明确,所描写的画面似乎是生活的实录。

描写的基础是观察,是对生活周遭环境和感受进行主观具体的形容描述,它的目的是使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并使文章更生动。缺少对人物的察言观色和周遭环境变化的敏感,怎么会有生动的描写文字呢?只会实录生活或者发一些简单的议论也就不足为怪了。在这方面,作家刘亮程的经历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他的最高学历是小学,他在创作初期的全部生活就是他生活的村子,是什么让他写出了通俗且深刻的文字呢?他在谈个人创作感受时这样说:

“对一个作家来说,最高等的教育是生存对他的教育。你们跟着导师教授学,我跟着一群牲畜学。你们所有的人学一种课本,我一个人学一种课本。对一个生存的体验者和思考者来说,只有偏远落后的思想,没有偏远落后的生活。生活在什么地方都是中心。最前沿的生活肯定是最贴近我们肌肤心灵的生活,无论在何处。”

“如果再有一次机会出生,让我在一根木头旁呆二十年,我同样会知道世间的一切道理;这里的每一件事情都蕴含了全部。”

(六)展示预先准备的好例子,师生一起评点。

【示例三】当太阳还隐没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灰暗的街道上却早已响起清越的铃声。在路灯的影映下,树枝投下长长的树影。学生们的脸上漾着朦胧睡意,他们揉着惺忪的眼,打着呵欠,继续着迈往学校的步伐。太阳仍不知躲在哪个角落,只有启明星依旧明亮。

【示例四】微冷的教室里,同学们穿着棉衣捧着书机械地读着,头顶上是一盏盏惨白的白日灯,窗外的天还没有亮意,黑漆漆的,仿佛同学们现在是在上晚读课。在老师看不见的书后面,是一双双似闭非闭,似睡非睡的眼睛,同学们都还未从睡梦中完全醒来,个个呵欠连连。

【示例五】睡梦中,一声“叮铃铃……”的铃声打破了周遭的静谧,我从香甜的梦中惊醒,望向窗户,漆黑寂静的夜空中星宝宝正围着月亮妈妈安静地睡着,我的上下眼皮不自觉地又粘在了一起。“还得背书”突然一惊,我像弹簧一样弹坐了起来。对面,微弱的灯光,一盏接一盏,越来越多……

(七)归纳特点

1、善于调动感觉器官来描写,有视觉的:“在路灯的影映下,树枝投下长长的树影”,有听觉的:“一声‘叮铃铃……’的铃声打破了周遭的静滥”。

2、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漆黑寂静的夜空中星宝宝正围着月亮妈妈安静地睡着”,“太阳仍不知躲在哪个角落”;比喻,“我像弹簧一样弹坐了起来”。

3、生动和贴切的用词,“学生们的脸上漾着股脆睡意中的‘漾”’,“头顶上是一盏盏惨白的白日灯中的‘惨白”’使用很是形象。

4、恰当的细节描写,“一双双似闭非闭,似睡非睡的眼睛,微弱的灯光,一盏接一盏”。

5、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太阳仍不知躲在哪个角落,只有启明星依旧明亮”。“我像弹簧一样弹生了起来”。

(八)综合运用举例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浙浙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和“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笔下的“冷雨”可以“听、看、嗅、舔”那是诉诸听、视、嗅、味等感觉写雨。“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浙浙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和“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句,“空蒙而迷幻”可以诉诸视觉,“薄荷的香味”可以诉诸嗅觉,“料峭”“淋漓”“潮湿”固然是诉诸触觉的描写,但运用叠字“料料峭峭”“浙浙沥沥”“天潮潮地湿湿”便同时录下了风声雨声的声响了。同样的,用“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造成细碎的声音,也极富听觉的刺激力。像这样感觉交通,一语兼摄,既写实境,又描声态,给读者感官以丰富而鲜明的印象。

感受文学经典,调动个人情感体验,为我们未来可能的描写张本不仅可以看作一个很好的阅读经验,还可以作为重要的个人素材积累。

(九)描写的具体方法介绍

1.动作描写可细致分解

例: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写老孙头被选中的马摔了又恨又爱的复杂心情:“老孙头起来,跑到柴垛子边,担根棒子,撵上儿马,一手牵着它的嚼子,一手狠狠地抡起木棒子,棒子落到半空,却就扔在地上,他舍不得打。”

2.语言描写可插入动作神态

例: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几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

3.写外貌可融入细节,体现个性

例:看看《祝福》中祥林嫂几次出场外貌的变化:“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口角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第二次,是死了“男人”的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肖像细节。“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只是两颊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第三次,是祥林嫂“新夫死爱子亡”后再到鲁镇的肖像细节。这两组肖像细节的变化,揭示了人物命运的变迁。

4.景物描写可层次清晰、角度多样

例: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了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沈从文《边城》)

5.景物描写可借助丰富的修辞

例:(雾霭)像轻纱,像烟岚,像云彩;挂在树上,绕在屋脊,漫在山路上,藏在草丛中。一会儿像奔涌的海潮,一会儿像白鸥在翻飞。霞烟阵阵,浮去飘来,一切的一切,变得朦朦胧胧的了。顷刻间,这乳白色的轻霭,化成小小的水滴。洒在路面上,洒在树丛中,洒在人头脸上。轻轻的,腻腻的,有点潮湿。人们吸进这带有野菊花药香味儿的气息,觉得有点微醺。(仇智杰《雾纱赋》)

(十)课堂练习

1991年全国高考小作文题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要求学生写想象作文。他举例说,比如,你可以把这个圆想象成一轮满月,然后以满月为重点,再用天幕、云彩、柳梢等作陪衬,构成一个美丽的画面,再把这个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就是想象作文。

圆是可以想象成很多不同的物体的。请你根据这位老师的启发,把这个圆想象成另一个物体,写成一落日

好圆的一轮落日啊!广阔的田野无边无际,就在那天地交接的地方,在地平线上,悬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闭合的曲线,没有一丝儿缺损,只有造物主那神奇的圆规才能勾划出这完美的曲线。它不再放射刺眼的光芒,而是红彤彤的。那红色很浓、很深,似乎还有点沉甸甸的。它静静地悬挂在那里,离我们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那田野就更显得广袤、深远了。此情此景,会令人想起一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圆圆的落日呵……

【简评】

艺术的生命在于想象。

面对落日,作者从两方面下笔;一为落日本身,一为把它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写。

落日外形:“闭合的曲线,没有一丝缺损”,极为准确。颜色:红彤彤,给人感受。沉甸甸的,有通感之妙。

从联系上看:落日与我;落日与田野,构成了三点一线,三面一立体的意境深远的落日图。

例文二:磨盘

世界上圆的东西不计其数。太阳和地球,满月和天空都是圆的。磨面的磨盘也许是世界上最不起眼的圆了。

磨盘是由石头制成,正中央有一个碗口大的洞,米粒就是从这里放进去的。磨盘架在一个大石碾子上面,与磨盘相连的还有一根粗大的木棍。

人们推着磨盘上的木棍,向磨盘的洞中撒一把米。磨盘。缓慢地转了起来。一圈,二圈,三圈,“米粒”终于被碾成粉末、从磨盘的边缘挤了出来。一天到晚,磨盘总是完成一个动作。但它从未有任何不满。一心一意地为人们提供着面粉。

【简评】

本文把“圆”想象为“磨盘”。写成了说明文。

全文用说明性文字较准确地完成了对“磨盘”的结构、功用、操作过程的说明,岁月的轨迹

随着一声巨大的轰响,一棵参天大树倒下,寒暑秋冬留下的只有那一轮一轮岁月的轨迹。从此,繁密的树叶不能够再迎风轻歌,美丽的百灵不再落上枝头,只有一个矮矮的树墩和那一圈一圈的年轮。那是多少个不规则的圆,记载着多少年的风雨冰霜。它化进了人生的坎坷,也化进了生活的快乐,也化进了老树的生命岁月。在静静的草丛中,青虫的呢喃中,老树静静地躺着。时而有彩蝶飞舞嬉戏,时而有蜜蜂忙忙碌碌,唯有那老树静静地在绿色的怀抱中。那一圈圈不现则的圆却显露了惊人的魅力,因为在树的根部又生发了新绿的枝条,老树又要画出它美丽的圆,最奇伟的生命。

【简评】

本短文以抒情见长,也极富哲理。描写为抒情服务,特色显明。

树叶轻歌、百灵落树句,是为了衬托“年轮”已失去过去的美好;青虫呢喃、彩蝶嬉戏、蜜蜂忙碌,是为了反衬出“年轮”年老后的孤独、寂寥。

直抒胸臆,哲理性强。

三个“化进”排句,把树人格化了。结尾,突发奇思,写老树树老而人心不老(还发新技),也喻人老而人心不老,妙极。

本教案主要参考严大伟《石蕴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学生描写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和对策》(2008/9《语文月刊》)和高考范文评点。

【篇三】刘亮程简介

苏洪波散文集《身在天山》简介

苏洪波散文集《身在天山》简介

苏洪波散文集《身在天山》,共收录散文随笔144篇,166章,最早的《祭礼》作于1973年8月,最近的是作于2009年6月的《享受孤独》,是我36年以来散文随笔作品的选集,一部分是报纸杂志和博客上发表过的,大部分是近三年来整理打印出来的新作,共计50万字,设13个栏目,依次是:军旅情怀、步履天山、问道自然、感悟人生、思乡之曲、风行天下、河西十记、岭南十记、天马遗韵、地震纪事、人物春秋、闲话三国、杂乱有章,将144篇归类全部纳入其中。依文体分,散文、随笔、散文诗是也;再细分,有抒情散文、纪实散文、游记、杂文等,管总是亲身感受,杂七杂八,随心意所欲,不知其可。

《身在天山》书名取自陆游词句“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反其意而用之,言说自己“身在天山,心在四方”也!

《身在天山》是由新疆人民出版社于2010年9月出版,序作者刘亮程,责任编辑李颖超,封面设计王世杰,版式设计王洋。

《身在天山》也有小小的遗憾:一是书稿送出版社后,我又作了一次修改增删,但未能依新稿改过;二是我最近才将诗词格律搞明白,文中随意吟出的几首诗词大都不合律。

在新书问世之际,我要衷心感谢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丰富多彩的生活,感谢我长期戍守、朝夕相伴的西部天山伊犁河,感谢我的亲人好友和文联作协同事,感谢为出书给予直接帮助的刘亮程、李颖超、王世杰、王洋和不知名字的编校。——作者苏洪波(岐阳子)

【序言】 老苏散文

刘亮程

老苏写散文有三十年了,我第一次读。一读就是一部书稿,二十多万字。我和老苏相识也有十年,从来不知道老苏写散文,只清楚他是报社总编,后又到文联当领导。到了文联的老苏自然跟作家近了,先是入了新疆作协,最近突然拿来一部书稿,说是要出书了,请我写个序。

我一直拒绝给人写序,主要原因是写不好。一个习惯了信马由缰写虚构文章的人,面对真人真事会觉得不好把握。尤其评论文章更不是我的专业。虽然也硬着头皮写了几个序,但都写的不好。写不好还得硬写,就更不好。

老苏的散文却出乎我所料。这是一部踏踏实实的散文集,首先目录的编排就颇有匠心――这是用散文书写或编排的一个人的心路之旅,从“军旅情怀”开始,那时的老苏应该是一个

毛头小伙子,军营号声,边关秋月,都留在他的文字里。然后老苏转业到了地方,“步履天山”、“问道自然”,从中“感悟人生”。这时候的老苏已人到中年,到了思乡怀旧的年龄。“思乡之曲”是老苏散文中的精品,一个作家无论写过多少文字,面对故乡时都会变得不一样,就像你在别处说普通话,回到家乡不由自主说起方言一样。写作一如说话,一个人当他用自己的方言说家乡故事的时候,都会滔滔不绝,且满怀深情。故乡使人真实。对故乡生活的追思使老苏的文字回到他所熟悉的方言中。老苏写故乡的文字让人读来亲切、真实,信手粘来的方言俚语更使文字鲜活有趣。

老苏更多的文章是游记类的,文随身走,心随景移。题材涉猎广泛,整个散文集清晰地勾勒出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轨迹。这是一个不愿让生活随时间流失的人的顽强记录。老苏也许一开始就没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当作家上,只是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是有了这样一些没有负担的散文,想咋写咋写,不计长短,三五百字也成文,八九百字亦成章,文字想停就停住,自由自在地写出了自己的真性格真情怀真感动。

写散文就是写自己的人生。我从老苏的散文里读到了老苏的一生。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人。说平凡是老苏走过了许多人都走过的普通生活,不平凡是老苏的生活中多了一件写文章的事,文章把他的生活和思想一篇篇地记录下来,有条有序编成书。别人老了也就老了,离休也就离休了,老苏因为有了这些文字,有了这本《身在天山》的书,我开始尊称老苏为作家。

老苏确实是一个作家。

是为序。刘亮程简介

2010-4-19

【篇四】刘亮程简介

《大学语文》单元资料概述(第六单元)

《大学语文》单元概述资料

第六单元 道法自然

向明瑞 撰

一 本单元综述

本单元共选取十一篇作品,这些体裁、风格不一的美文穿越不同时空,以不断变换的视角,手法多样的形式赞美着人与自然、人与人本有的关系——和谐相处,诉说着人与自然应有的关系——尊重、亲近,描绘着物我交融的审美意境,展示着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违背人与自然本有、应有关系的经验与教训,提供了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智慧。这些作品或者展示人类对宇宙终极问题的哲理性追寻;或者表达对宇宙、人类社会运行特征的个性化理解与感悟;或者以平等、敬畏、对话、亲近的态度呈现多姿多彩的山光水色;或以满足、欣赏的心态赞美当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恬淡宁静生活;或以失落的心态缅怀昔日人与自然混沌莫辩的和谐乡村家园;或以惆怅的心绪憧憬着新的精神家园;或以反思的方式、激烈的批判、委婉的描述、确凿的证据、形象的比喻、情理并茂的语言告诫人类不能破坏自然界本来的样子,敦促人类改邪归正,以自然为归,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工业文明给自然和人类社会带来各种问题以后,以往传统的古朴、恬淡、宁静的家园逐渐减少。特别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在喧嚣的都市,在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的地区,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而呐喊,同时践行敬畏自然、亲近自然,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显得尤为迫切。浸润老庄以“顺应自然”为核心的哲学思想,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理基础;了解陶渊明回归自然的人生追求和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方式,可懂得心灵宁静的精神家园的重要;和徐霞客一起游黄山,观赏到多姿多彩的山光水色,激起人热爱自然、拥抱自然的感情;通过和俞平伯老先生一道游陶然亭,领会如何在喧闹的市井中寻得一份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美好的闲情逸趣,这就是平淡、简单、自然;阅读喜欢素食主义生活方式的作家-苇岸的绿色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领悟到他对传统农耕时代那种宁静、恬淡、闲适生活的肯定,对工业文明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批判;与刘亮程一起听鸟叫,感受昔日乡村生活的平静、真实、和谐,愈觉得生活在平静无争的家园的舒适,现在家园痛失,也难免不伤感;与爱尔兰作家叶芝一起观赏野天鹅的生活,无不感受到诗人向往自由、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生活,以及对抗物质主义的强烈意念与努力;跟随梭罗时空变换不断的视点,与梭罗一起沉浸在虽变幻莫测然“深邃”和“清澈”之美永恒存在的瓦尔登湖山水中,也不难领会到作者追求真实、从容、自由、宁静的生活;追求自由、和谐的生活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展示了俄罗斯19世纪大变革时期的乡村生活,描绘了迷人的草原风光,体现了作者对俄罗斯的热爱;当代“环保运动之母”卡逊的科普文章以生动形象的文笔、严谨扎实的科学态度揭示了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疾呼人类要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要对自己的智能活动负责,要具有理性思维能力并与自然和睦相处。

这些主旨灵魂无疑是重要的和迫切需要当代人领悟掌握的。当然,没有好的表达方式,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这些文章出自不同时代、地域、语言和心理

素质背景的名家之手,呈现出多样化的思想差异和各具特色的写作风格。

《<老子>五章》的语言韵散结合,辞意洗练,行文参差错落,局势连环而多变,文气流畅而富有诗意,抽象的哲理和思辩的命题通过美的语言表达了出来,是古代哲学思想最精彩的表达形式之一。此外,《老子》还善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因为有这些精彩的语言表达,其探讨天地万物起源与运行规律的道论,虽晦涩难懂,然而这些优美的文字在读者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仅如此,以道论为理论依据,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人生论与政治论也为不少人接收,并千古传送,成为中国传统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庄子的《秋水》用卮言、重言、寓言的手法实现了哲理与文学的完美结合,使敏慧的思理益发引人深省,也使生动鲜明的形象更加特异饱满。此外,庄子善用夸张比喻手法,表现出磅礴浪漫的气势。《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宇宙的无限、认识的无止境,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个人见识也很有限。所以,如果把眼界放宽一些,就会看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这实质上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在认识论上的体现。《秋水》篇无论从哲学思想上,还是文学艺术上均堪称佳作,郭沫若评论庄子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饮酒》二首的作者陶渊明,借饮酒为题,遣兴抒怀,描绘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悠然自得和远离世俗尘嚣、回归自然的人生态度。自然、朴素、真情,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陶诗没有造作的抒情,也没有浓艳的词句,而纯粹是自然心境的流露,率真人格的表达,所有这些如春风化雨般生渗入读者心田。情、景、事、理的融合是陶诗的艺术追求。陶诗发乎事,饮酒是其事;源乎景,采菊、南山是其景;缘乎情,心远尘世是其情;而以理趣为统摄,让人领会此中的真意。

《游黄山后记》采用的是日记体,是徐霞客第二次游览黄山时的旅途记录。本次记录记叙了游历黄山前后四天的行程主要记叙了作者登天都峰、莲花峰的经历和所见胜景。这篇文章与其他山水游记重在借境抒情或托物喻理不同,准确、客观的描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目的,然霞客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把炽热的感情倾泻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也灌注到《游记》的字里行间,整个文章神采飞扬,文字优美精致,清新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因而人们在读这篇文章时,觉得他不是在引导人们去寻觅避世的仙山琼阁,而是向读者介绍人间的锦绣山河,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作到尊重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描绘大自然为己任的《徐霞客游记》,追求真、细、活、热四个字的艺术境界。或许正因为如此,《徐霞客游记》不仅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成为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也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陶然亭的雪》的作者俞平伯用自然亲切的语调,平和的谈话式语言描绘了作者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一份世俗而又雅致的闲情逸趣的淡然心境,表达出作者与自然相亲和、相依恋的感情。

苇岸在《一九九八 廿四节气》中用诗人的手仔细地把握着季节流转的脉搏,把人与野地的世界用相同的节拍贯通起来。他不仅自己享受着自然的节奏,也殷

切地希望“弃绝于自然而进入‘数字化生存’的人们”能够想起古老而永恒的廿四节气。他眼里的大地不是冰冷、被动的客体,而是活泼的、可以对话的。大量拟人和比喻的使用统一了自然的节律和我们生活的节律,只有把节气,把自然的风物当作生活中的熟人,当作活生生的家庭的一员来看待,才会有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和与自然界如此贴近的亲和。

《鸟叫》的作者用充满哲理与诗性的语言建构起他的村庄。他用几乎洗尽铅华的文字语言去勾勒这一心灵家园―――这个家园是平静无争,充满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家园。这种乡土语言风格的文字是作者在城市里的独特存在方式,他就是用这种质朴又充满着乡土牛粪气息的语言为我们继续着村庄的故事。在看似波澜不惊、平淡无奇的文字下却是一个缤纷的世界。

《柯尔庄园的野天鹅》诗中两个中心意象是“柯尔庄园”和“野天鹅”。前者是生命的居所,象征着友谊和人生的旅程,是现实生活的折射;后者是爱情的象征,它的光辉和浪漫带着唯美的气质,也是诗人对远离喧嚣尘世,追求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本诗歌以秋天宁静的黄昏场景开场,以流水作为衬托,天鹅在游动飞升后留下的水面圆圈,均造成画面的动与静的视听效果;语言明丽流畅,富于音乐性和象征暗示;结尾对天鹅命运的思索表现出想象的魅力;象征意蕴的多层与多面,展示了人类经验的深度和广度。这些都表现了诗人纯熟的艺术技巧。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在时空交织的视点变化中,不仅以轻灵洒脱的笔触,以摹状、比喻等修辞方式,细腻地描绘出湖光水色的丰富色彩,而且借这种极具诗情画意的描绘传达出他的“超验”哲学感悟。由此,梭罗的散文抒写艺术与他的哲学思想获得了迷人的同一性。《瓦尔登湖》中描写了充满诗意的情趣。它没有华丽的语言,一切都只是平平道来,就像瓦尔登湖那样子,淡、感性和透明,给人视觉神经的冲击和心灵感受。只有当作者涤除了所有尘世的杂念,与瓦尔登湖的自然之美融为一体,才能对那一泓如许清澈的湖水的体察做到细致人微,并且充满着诗意,给人宁静致远的力量。

《别任草地》的作者屠格涅夫作者运用饱含抒情风格的现实主义笔调,将人物刻画与景物描写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通过猎人的迷路而与五个农家孩子的相遇,将俄罗斯民间故事和乡村里的迷信传统作了一次充分的展示;对草原风光作了细致、迷人的描绘,体现出作者对阔大、深沉的俄罗斯土地的挚爱热情,而景物描写穿插在故事之中凸现出强烈的抒情特色,清新的原野景色也为俄罗斯当时的变革增添了一抹亮色。

《大自然在反抗》的作者卡逊以深厚的科学知识与经验积累为基础,运用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采用多种说明论证方法,以事实说明人类破坏生态平衡后遭到了大自然的激烈反抗与报复,强烈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文章显得极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卡逊正是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深厚的科学知识与经验储备这两种优越条件,才能够使她的《寂静的春天》等作品惊醒整个世界,从而为现代环境保护思想理论作出开创性的贡献,成为“现代环保运动之母”。因为卡逊坚持不懈地呼吁公众和政府加强对环境的关注和爱护,最终促成了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以及“世界地球日”的建立。

二 本单元各篇资料

(一)《老子》五章

1、作者与作品

(1)作者简介

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关于老子的传说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有着满腹学问,至于活了多少岁也说不清,只知道200年后,被广纳贤才的周文王请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职,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

武王继位后,老子负责记录朝廷朝政议论。成王执政的时候,曾派老子出使西极大秦、竺乾等国,他到处讲学,颂扬周德。由于这位仙风道骨的长者,学识渊博,今人钦敬,所以,各国的君主朝臣都尊称他为“古先生”。

轮到昭王执政,老子事周已近百年。料知将要干戈四起的老子,再也忍不下这尔于我诈的争斗,于是,他辞去朝官,骑了头青牛,西出函谷关,去昆仑山隐德修行。 老子经过函谷关时,函谷关关令尹喜知道他即将隐去,请老子著书,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字,也是他留给后人唯一的著作《老子》。

老子其人到底有多大本事,当时无人知晓,因其留下的《道德经》太过玄妙,后世众人景仰之余,相互传诵,越传越奇,遂将老子捧为寿与天齐的神仙,并以神话的方式描述。

(3)关于《老子》其书

A、地位:

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无容质疑,当首数老子的《道德经》,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大地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影响所及,不但融汇于儒、释铸成三位一体的华夏文明基本肌骨,随着

中华民族的走向世界,对世界其他民族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B、产生时间与版本: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关于老子和《老子》这部书的时代问题,学术界争论较大,尚无一致的结论,一般认为最后成书于战国时期。《老子》历来有多种版本,其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两种,道教以河上本为准。

C、主要思想: 用哲理诗的形式写成,整个哲学思想由“道”展开,“道”是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道”字在书中出现了七十余次。他认为: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态,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为化生万物的根源;道常无名,无为而无不为,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以柔弱胜刚强,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天道自然无为是《老子》一书的主旨。 《老子》包含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比较系统地揭示了事物互相对立依存的关系。他认为善恶、美丑、长短、高下、前后、有无等都是对立的统一,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他体察到事物的矛盾会相互转化,“反者道之动”是事物运动的规律。在认识论上,老子则主张“涤除玄览”,静观万物的循环演变。他不重视经验知识,认为“不出户,知天下”。在社会政治观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并描绘了一幅“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图画。他反对儒家的仁义道德,主张“绝仁弃义”。

D、注疏: 《老子》成书后,从战国末的韩非起,历代注家蜂起。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称,诠疏笺注《道德经》者,六十余家,并对各家特点作了论述。

历代注家因时代之不同,注释思想即各具特点,有的视之为君人南面之术,有的视之为兵书,有的视之为养生书,致使《老子》注释书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理解。

道士以《道德经》为祖经,历代注疏者甚众,在诸家注疏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同样因为时尚不同和个人理解的差异,而呈现各自的特点。总的特点是将《老子》宗教化,从中升华出与宗教相通的内容,以之作为道教教理、方术的根据。总之,《道德经》在历代道士的不断注疏中,逐渐注进了新的内容,这是一个《老子》被逐渐神学化的过程,也是道教思想理论不断深化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较丰富的思想内容,是研究道教教理、哲学的一大基本来源。

(4)作品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旧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2、内容提要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他较早地提出了天地万物的起源与存在的命题,试图总结世界的本原和万物运行的规律。在他的著作《老子》中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道”全书即围绕“道”这一范畴展开,“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

【篇五】刘亮程简介

城市牛哞,解读我的秦惑刘亮程简介

如果说刘亮程是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个散文家,那么,秦惑便是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散文家。他诸多文体的字里行间时常流露出一种暖暖的乡村气息,却又迎合了当代老中青少各年龄段读者的口味,但又属于不易被仿效的小流作品,可谓大雅若俗之典范。

一路看着秦惑的文字从犀利直观变得深沉含蓄,我始终找不到任何屈膝潮流的影子。即便他的早期文字也曾偶尔有过颓废与迷惘,但细心揣摩过那些文字的读者不难发觉,它潜藏着一种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生活和灵魂并存,负荷着物质与精神繁冗的重压,有时让人力不从心。

越是有抱负有主见的文学青年,思想上则越是血气方刚。

刘亮程简介

秦惑骨子里是充满正义感的。因此他时常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抒发观点,以文述志。偶尔的偶尔,遇上几个倚老卖老心高气傲的写手,难免碰钉。毕竟,人都是爱听好话的。对于“碰钉”,秦惑说:“我不能因为自己承受不住就不去碰。有些人是活在一口气里的。夏明翰未必懂得共产主义,可他还是选择了被杀。他讨厌敌人拿着刀子威胁自己的样子。这是人性,人性的本质就是一口气。”

是的,人性。人自从生来就开始修身养性,但有许多人却越“养”越没修行。我想,要是在白色恐怖年代,秦惑要么是第二个夏明翰(或者夏明翰是第二个秦惑),要么是第二个鲁迅(或者鲁迅是第二个秦惑)。

“满招损,谦受益”时常被作为人们修身养性的座右铭,但如今越是谦谦君子,便越是自高自傲自大——我是名人我怕谁?孔子有云:“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所谓“五者”,乃“恭、宽、信、敏、惠”。恭指为人要庄严自重,宽是宽厚,信指诚实,敏是勤快敏捷,惠指慈惠。这虽是用于行政而言,但对于一个作家也同样受用,毕竟,他们面对的是大众——其实有很多行业亦如此。不然,各国上下,只要君主学政就可以了。因此,知识就像一张网,是相互联系的。

然而如今,真正能做到这五点的又有几人?单说恭和宽,对于资格高者,免谈。也许你要问:后者也罢,何以说“恭”?你说一个人自重过了头,虚荣心覆盖了自尊心,一旦被资格不及你的人提点意见,你便认为人家对你有敌意,于是开始反驳或者采取冷战方式,从而引得人家对你的不尊,你这不是自己对自己不恭么?如此芥子难容、睚眦必报,可见其心胸。秦惑在这点上体会颇多,他的敢想敢言虽在网络上引起不小惊动,但其精神令笔者甚是佩服!

有些人与其说秦惑那叫不知天高地厚,不如说那是初生牛犊不畏虎。正是因此,历史上才会有毛遂自荐,才会有荆轲刺秦。我以为,秦惑是个识时务并且有胆识的热血青年,他的文学道路,不会像大多数人那样要么彻底沉没要么红及一时,他将成为一个很是作家的作家。他的努力,我们有目共睹;他的成功,我们拭目以待。刘亮程简介

秦惑的文字读起来显得轻松,但又不是游戏,不是调侃。他从不坦白地告诉人们什么。许是无奈,许是讽刺,这些不是你浏览一遍两遍便可领会得到。秦惑的文字里,没有绝望,有的是幽默与希望。余秋雨说,有一种幽默不是营造出来的,而是一种自然状态。这一点你在秦惑的文章里就会真切地感受到。

秦惑运用散文式写法作文体现了一种超然的睿智。尤其见于他的一些小说,独具一格的散文味道充盈其间,朦胧得如诗若梦,令人感到酣畅淋漓。大多写手则缺乏一种锐意求新的观念,而他却懂得在自己独有的文风基础上融入大家风范的精髓。

毕竟,他晓得,一个瘦骨嶙峋的人若想打肿脸充胖子,那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不伦不

类,自己掴自己嘴巴;再譬如,一个人站在陡峰峭崖上妄想自己能像雄鹰一般翱翔,那必然摔得体无完尸,适得其反了。人的主观意识到底是难以改变客观存在的。因此,他不会强求自己去做不符合自身条件与意愿的事,不求一夜间把农村变为城市,不求身披蓑衣手持锄头变成身着利郎掌握波导。

许多人认为,快乐的时候你拥有一切,而消沉的时候却只有消沉。人生活在这个比夜空更神秘,比星座更复杂的世界上,每天做的、想的、写的都是为了什么?秦惑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所做的都在于写。无论身在何种环境,只要有一枝笔,一张纸,抑或者有一台电脑,他便可怡然自得,逍遥自在,遗世独立。

盲目地把流行物当作经典,此于品位是最最无知的表现。这是我阅读他作品之后的感悟。 如今的文坛看似百花争艳,百鸟争鸣,一派欣欣向荣,但骨子里却深存着俗气与颓靡。当前赶潮流的人比比皆是,且所追随的大都是肤浅与庸俗的文字游戏,或者“情绪文字”。看上去仿佛很“婉约派”似的。当然,写手作品之肤浅并不能说明其人也是庸俗不堪的,但职业写手为了吃饭,不得不迎合大众的口味,于是作者与读者便一起沉没了。而年轻的写手亦是如此,越写越肤浅,越肤浅就越有人读,于是便更肤浅了。以此循环。这兴许是中国文坛日益萧条的真实原因了。

刘亮程简介

现在商家炒得甚是夸张,白痴也能被炒成天才,文坛花瓶也便络绎不绝了。尤其荒唐的是,诸多人不知是非好歹地翘着自以为是的小尾巴盲目自恋,然而过犹不及,在精神上便难以自圆其说了。好像很有特色很有个性,不禁叫我胃痉挛。其实自恋并无不可,但也得讲究艺术,讲究自知之明。凡事都应求“适度”二字。这点秦惑往往能处理得恰倒好处。 秦惑之所以既能坚持自己独特的风格,又能在这个追附潮流的文坛上站稳脚跟,这在于他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见解有着独到的一面。说到底,因为他是小流中的经典之辈。何以谈其“见解”?他以为,见解并不一定要特意用文字把它坦然直白地表示出来,如果文人之见都那样,只能说明文坛自古以来就没什么发展。软件都需要更新,见解道理亦是如此。 秦惑的观点时常存而不论,再融入各种文体,以幽默的手法与平静的语调令一件平凡的小事渗出几分深刻来了。此乃秦惑过人之处也!

2003年的夏天秦惑是在我家度过的。他总是先在Word上写下文题,接着泡一杯浓茶,然后才忧哉游哉地在键盘上敲着那些漂浮于他脑海的文字。他说,一篇好东西是熬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一番听起来好似病句的言辞,时常蕴涵着最深远的哲理。他这么说也这么做了。只要灵感来了,他就立马腹中成稿,然后输入电脑。所以,他的作品里几乎都是即兴之语,却非草草之作。

一篇文章孕育完后他通常还要修改上好几遍,基本可说是花多少时间写文章,就用多少时间来修改。并且他的“修改”和“做人”一样都是拿得起,放得下。该留下的一律不放过,该删除的则绝不留半点繁冗累赘的语句。一篇寥寥千字的小短文,我亲见他一连删去数百字。他说,真正搞创作的人就要敢写敢删。

秦惑做人与做事均能表里如一,能屈能伸。强调一下,我说的前提是“表里如一”,再在“表里如一”的条件下,去“屈”,去“伸”。因此,你在看他的文章时总能感受到那股游刃有余的味道,有些经典的经典甚至能叫你领会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秦惑强调真才实学,喜欢陶渊明式的人格傲然;他不喜欢流行读物,不喜欢无病呻吟与红尘世俗。一切的一切,在他的文字里都有真实的流露。但想发现这些,你还必须怀着一种平静的态势去悉心体会。去体会秦惑的不一般,去体会秦惑那一声惊世骇俗的城市牛哞。 还是那句话:他将成为一个很是作家的作家。

林静宜简介:女,自由撰稿人,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文散见《海峡》、《美文》、《中华文学选刊》等刊物。

【篇六】刘亮程简介

介绍新疆的乡土书籍

刘亮程 在新疆 一个人的村庄

《在新疆(刘亮程自选集)(精)》编著者刘亮程。

《在新疆(刘亮程自选集)(精)》是刘亮程的最新 散文集,是其散文集大成之作,荣获《中华读书报》2012年度十大好书,被誉为《一个人的村庄》的姐妹 篇。作者十年漫游新疆,将视野从村庄生活扩展到城 镇乃至新疆南北各地,用深情的文字将更广阔、更质 朴、更柔情的生活挽留于这部新疆之书。全书既有历 史文化底蕴,又极具现实震撼力,被认为是新疆历史 、现实与梦幻交融的结合体。

《在新疆(刘亮程自选集)(精)》编著者刘亮程。 《一个人的村庄》姐妹篇 内地、香港大中小学生必读作家! 《中华读书报>2012年度十大好书 了解新疆,游走新疆,品味新疆,必读《在新疆》 刘亮程创作三十年唯一自选集 精装珍藏版

《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自选集)(精)》编著者刘亮程。 《一个人的村庄》自1998年出版以来,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是体味新疆风土人文的必读之作,已成为青少年阅读和当代名家散文阅读经典。 正如著名作家李锐所言:“真是很少读到这么朴素、沉静而又博大、丰富的文字了。我真是很惊讶作者是怎么在黄沙滚滚的旷野里,同时获得里对生命和语言如此深刻的体验。在这片垃圾遍地、精神腐败、互相复制的沙漠上,谈到农民刘亮程的这组散文,真有来到绿洲的喜悦和安慰。”

【篇七】刘亮程简介

现代散文选读-难以忘怀的故事

现代散文选读-难以忘怀的故事 1 1

寒风吹彻 新授课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真谛的独特感悟。

2、懂得本文在叙述中使用时空交错结构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3、品味文章质朴而隽永的语言特色。

能感受生命本身的严酷与无奈以及抵御寒风吹彻的艰难

时空交错的叙述结构、质朴而意味深长的语言

投影、电脑

用问题教学法,以一个主要问题以及相关的次要问题与学生一起读通、读顺、读懂课文。并在此基础上,联系以往阅读经验,谈本文的阅读体

会。

教学总体设想

在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类文章中本文可以算是独树一臶的,作者质朴的语言,交错的叙述结构,原生态的生命特征以及卑微生活者的无可奈何,特别是那种贯穿全文的透骨寒冷,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以感受为主,让学生去感受一种不曾经历的生活与生命的冷峻与严酷,让学生知道在生命的寒风吹彻中唯一的办法是支付温暖并获取温暖。

教学过程。

(一) 课文预习

1、 通读课文以及提示,熟通字词,并为各自然段落标注序号。

2、 再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标志时间的词语,从而理顺散文的行文思路和结构特点。

3、 概括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4、 摘取课文中意味隽永的语句,从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角度进行语言的赏析和品味。刘亮程简介

5、 臵疑(可以就课文的语言、结构、艺术手法,或者是不理解之处进行提问)

(二)课堂教学

1、 课文导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或许在生活闲适的我们眼中,风是精灵,唤起我们诗意的遐想。然而在作家刘亮程的笔下,风的寒意太巨大了,有着透心的寒冷。

在一年四季中,许多人最不喜欢的就是冬天,正是因为冬天太寒冷。然而,寒冷的冬天却年年如约而至。那么,该如何面对这冬天的寒冷,刺骨的寒风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寒风吹彻》,看看作家刘亮程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刘亮程。

2、作者简介:

刘亮程,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3、学生默读课文。

作者对生活对生命有是如何理解的。用一句话概括你对这篇文章的看法、评价或者感受。 估计答案:冷、无奈、缺乏温暖、好像生活没有希望……

写得有些混乱、有些夹杂不清……

下面,让我们深入研读文章,来印证你们的第一印象是否准确。

4、课文赏析

(1)问题:一提到散文,我们时常提到一个特点就是——形散神不散。初读课文,你觉得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寒风。

(2)问题: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天,作者在干什么?

明确:我在这样一个雪天,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

(3)作者从所想的人和事中,体味到了冬的寒冷冬的寒风吹彻。请思考: ①问题:作者想到了哪些人和事?

明确:人:我、老人、姑妈和母亲;

事:一次寒夜的经历,一个冻死在寒夜的陌生人,在冬天死去的亲人,年迈的艰难地抵御着冬天寒冷的母亲等等。

②问题:我在文中共有几个不同的人生阶段?

明确:十四岁以前的我,十四岁的我,现在的我,将来的我(与我隔着三十岁的人生距离的姑妈和母亲)。

③问题:作者刘亮程在散文《寒风吹彻》中用怎样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段关于我的人

生经历以及生活感悟?

明确:作者以30岁的‘我’作为叙述的起点,叙述自己受到寒风的吹彻,然后回忆十四岁的我在那孤独的旅程中所遭受的痛苦煎熬,那么未来的我呢?作品是如何展示的?

通过姑妈的经历,可以说姑妈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正如作者在《冯四》中说的那样一个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来便明明白白摆在村里。当你十五岁或二十岁的时候,那些三十岁、五十岁、七十岁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来;而当你八十岁时,那些四十岁、二十岁、十七岁的人们又演绎着你的全部过去。你不可能活出另一种样子——比他们更好或更差劲。

寒风吹彻的阅历集中于三十岁的我一个冬天的时段,而将十四岁的我、三十岁的我之后的内容穿插其中。三十岁的我之后的岁月是我不曾经历过的,文章借助对姑妈、母亲的叙述暗示我的未来仍会是寒风吹彻。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受寒风吹彻,无法逃避。

总结:本文以寒风为线索,贯串于包括我在内的相关人物命运的叙写之中,在讲述一段关于我的人生经历与生活感悟时,以时间为线索,全文的时间线索交错跳跃,突断组接。

④问题:题目寒风吹彻中的彻字如何理解?

明确:彻字可作深度和广度二维理解:

深度上:寒风彻骨彻髓,在摧毁程度上逼向生命极致(或终点)既死亡,且时间上延伸颇长。对于我来说,从十四岁到三十岁,甚至是今后的我其余的岁月,寒风不正是向着人生的纵深吹去的?

广度上:寒风几乎吹彻所有的处境穷窘的人——我、路人、姑妈、爷爷奶奶、母亲。 当然,彻既指肉体上的,更指精神上的。

⑤问题:不同人生阶段的我对于冬的描写和思索。

A、十四岁以前的我(第4节)

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对于冬天充满了兴奋和好奇,有种初生牛犊似的勇敢和生命的热力。

B、十四岁的我(第6节)

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 (第6节)

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 (第7节)

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 (第8节)

只是这次,是我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以往牛车一出村,就会听到远远近近的雪路上其他牛车的走动声,赶车人隐约的吆喝声。只要紧赶一阵路,便会追上一辆、或好几辆去拉柴的牛车,一长串,缓行在铅灰色的冬夜里。那种夜晚天再冷也不觉得。因为寒风在吹好几个人,同村的、邻村的、认识和不认识的好几架牛车在这条夜路上抵挡着寒冷。

(第9节)

而这次,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 (第10节)

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爬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身体中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的有

时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和生活。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

(第11节)

天亮时,牛车终于到达有柴禾的地方。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失去了感觉。我试探着用另一条腿跳下车,拄着一根柴禾棒活动了一阵,又点了一堆火烤了一会儿,勉强可以行走了。腿上的一块骨头却生疼起来,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

(第13节)

十四岁的孩子居然已经学会了独自品味自己的伤痛。

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

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做父亲的根本无暇顾及一个14岁少年在寒风肆虐的荒漠独行中所体验到的凄楚和绝望,他给予儿子的只是一句略带责备口气的询问。

初尝了冬天的严寒,体味到了同样的寒冷对于孤独的个体具有更大的威胁。

C、三十岁的我

就像现在,我紧围着火炉,努力想烤热自己。我的一根骨头,却露在屋外的寒风中,隐隐作疼。那是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我再不能像捡一根牛骨头一样,把它捡回到火炉旁烤热。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

隔着多少个季节,今夜的我,围抱火炉,再也暖不热那个遥远冬天的我;那个在上学路上不慎掉进冰窟窿,浑身是冰往回跑的我;那个跺着冻僵的双脚,捂着耳朵在扇门外焦急等待的我……我再不能把他们唤回到这个温暖的火炉旁。

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生命的冬天,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冬天留给我的伤痛记忆是永远不能再被温暖的。

D、与我隔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的姑妈和母亲(暗示着我的未来) 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

刘亮程简介

(第17节)

冬天慢慢蚕食人的生命,没有人能够逃脱,能够幸免。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在寒冷太巨大。 (第18节)

生命的旅程就像《笛梦》中的我一样,没有伴侣、没有依靠,只能凭着自己的毅力,艰辛地走完。对于人生中所有的寒冷,别人的温暖只能是杯水车薪。

就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所吟道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横亘在这些作家作品中的是面对时间历史的长河,人所显现出来的渺小,生命中孓然一身的孤独,以及这种孤独带来的伤痛和荒凉。时间让每个人逐渐进入生命的冬天,进入了最后的岁月。

⑥问题:全文以寒冷贯穿始终,你认为这种寒冷在文中有哪几层内涵? 明确:寒冷的内涵:

A、客观的自然气候的温度低和主体的感觉温度低。气候的寒冷使人的自然生存环境恶化。

B、贫弱者社会生存环境或生存状态的恶劣,正如我们经常所说的贫寒。

C、心理、精神、灵魂意义上的寒冷。

a、似乎由于条件反射而形成的畏寒心理,以及由畏寒心理进而发展到对生命和人生的悲观,所谓对人生的心寒。

b、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冷漠、隔膜,以及由此而生的无助感和无奈感。

一方面源自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物质的极度匮乏,使生命裸露于寒风的淫威下,无法抵御寒冷的摧残;另一方面,低劣的生存状态也最大限度地驱散了人际的温情,使生命饱受冷漠和孤独的煎熬。

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做父亲的根本无暇顾及一个14岁少年在寒风肆虐的荒漠独行中所体验到的凄楚和绝望,他给予儿子的只是一句略带责备口气的询问;十四岁的孩子居然已经学会了独自品味自己的伤痛;贫寒使亲人间的温情消遁于无形,所以年老多病的姑妈一直没有等到母亲带来的温暖。

5、问题探讨:

探讨1:面对无所不在的寒风(寒冷)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明确:温暖和关爱

问题1:作品中的我是否得到了这样的温暖和关爱?我能否对抗这样的寒冷?

明确:似乎不能——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当我在冬天拉着半车柴禾回家是父亲那责备的语气。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可怕的生存状态驱散了人们之间的温暖,甚至是父子之情。这样我不仅要面对透骨的严寒还要面对冷漠和孤独的煎熬,正如后文讲到姑妈孤独的生存与孤独的死亡,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

问题2:我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对于我的姑妈和母亲,我们也帮不上忙吗?

明确:对于姑妈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等到这个春天。好像姑妈那句话中的天一直没有热。我和母亲平淡地谈着姑妈的死,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

姑妈的死让我想起了爷爷奶奶:我们在世上的亲人会越来越少。应该更多地去关怀长辈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常过来和母亲坐坐。为母亲挡住一丝寒冷。

问题3:既然可以为母亲挡住一丝寒冷,是否也就意味着可以帮助母亲,让她不用一个人孤独地过冬?

明确: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下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

随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 母亲一个人的冬天已经到来,即使我意识到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意识到情感交融对于年迈的母亲的重要性,但是无能为力。

问题4:既然我意识到了情感交融对于年迈的母亲的重要性,感觉到了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为什么我仍然无能为力?

明确:

这种无能为力源自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物质的极度匮乏,生命只能裸露于寒风的淫威下,无法抵御寒冷的摧残;低劣的生存状态也最大限度地驱散了人际的温情,使生命饱受冷漠和孤独的煎熬。

所以我即使意识到了情感的重要性,面对冷峻、凝重而严酷的生命也只有忍受和无奈。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刘亮程简介 刘亮程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