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打开窗子好心情400字 打开窗子好心情作文

字数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字数作文】

【篇一】打开窗子好心情400字

《巩乃斯的马》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打开窗子好心情400字

广州大学实验中学 彭兰慧

教学设想:在第一单元的三通过主题的把握,促使学生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语言的涵咏,提高他们感受、表达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其独特的阅读价值,品读把玩它可带给学生精神层面的愉悦享受,进入周涛散文的个性张扬的世界,是一次精神盛宴,因此,把它单独抽出来好好的读绝对值得,如果处理为课外自读或在一堂课内蜻蜓点水,将会非常遗憾。我设想用两个课时精品细读,在教学过程中,力图从独特的角度切入,运用多媒体手段,创意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品读渴望,并用丰富的阅读资料拓宽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个体视野的狭小中走出来,体悟文章展现的阔大的精神世界,思考个人、民族的生命内涵。

2、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感悟自然”的主题活动提供一个抓手。

3、增强学生对美的文辞的审美感受力并雕琢学生的文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任教班为高一4班,从身心发展的整体阶段上来说,高一学生在感性思维仍然十分活跃的同时,理性思维也大大增强,体现出更多的叩问人生,思考生存意义的理性色彩,因此会对课文及老师的教学点产生兴趣;从发展的差异上来说,这些学生与重点学校的学生虽有一定差距,但学习主动性还是比较强的,对美文的感受能力也较好,不过文学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一般,因此授课必须有针对性,注重对学生语言审美的培养,激发其对文字的直觉感受。

教学课时:2节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第一节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感受课文。

2、思考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观点态度。

教学过程:

引入:读《巩乃斯的马》,我想起庄子的一句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山川、河流、草地和花朵动物组成景色,几乎把雄浑、秀美、清幽、苍凉的意境占尽,当我们仰望星空,俯视大地,不禁被自然这不肯言说的美丽所震撼。从远古时代起,自然界神性的光辉照耀着人类的心灵,与之相感相应,人类在智慧灵光的照耀下,即使静默如庄子,也不由得意动神随,挥舞大笔,演述自然的美丽。于是,有了寓言:庄周有一天说他梦见了蝴蝶,不知是他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他;于是有了神话:望帝有一天隐居山林,化作了杜鹃,夜夜栖宿在山林;于是有了诗“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在千年之后,如千年时间的每一个点,周涛也同样面对不言的自然,坐在时间的流上,他与西部草原部落的图腾——马结缘,用美的文辞注解了生活不朽的壮美,宣泄了心中顽强的追求。现在让我们走进西部草原,走进《巩乃斯的马》,感受天地之大美,文辞之大美。(依次展示投影:庄子与蝴蝶、杜鹃花丛杜鹃啼、西部茫茫草原,马群奔跑、文字图片:巩乃斯的马 天地之大美,文辞之大美)
打开窗子好心情400字
一、读《巩乃斯的马》,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师生交流)

二、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进入文章的意境,首先要知道作者文章开始到结尾是怎么想过来的,然后循着这条路,我们才可从容欣赏里面的风景。请同学说说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

师生明确:开把全班分为A B C三组,围绕以下三个话题思索并提出问题:1、马的性格和精神 2、个人的生命态度 3、民族的生命内涵。A组围绕第1题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由其他两组回答,教师补充小结,以此类推。

关于“马的性格与精神”:

可能提出的问题 :

1、用什么方式写马?

2、议论马的几个句子应怎样理解?

3、开

1、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是怎么样的?

2、作者为什么喜欢看马?

3、有几个写马的场景,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找出句子。

4、马给予他怎样的启示?寄寓了作者怎样的人生理想?你从中获得什么教益?

5、你如何理解作者的“偏见”?

……………

关于“民族的生命内涵”

提出的问题可能也会很多,教师补充三点:

1、文章结尾部分谈到“我们是十分喜爱马的民族”,列举了我国的雕刻艺术和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的马,请再举几个以马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思考我们喜爱马的原因,思考我们民族的生命内涵。

(原因之一是:《说文解字》“马,怒也武也。”怒有健壮、神俊之意,武有勇猛、刚健之说。表达了人们对施展抱负的向往,寄寓了人们对阳钢之气、对奇崛旺盛的生命力的追求。如项羽配乌骓:力拔山兮气盖世;如曹植《白马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同时,马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如三彩陶马,各种形象的马都气宇轩昂,有个性,有情调,有姿态,马的形象和精神升华为大唐盛世精神的体现。因此,我们爱马,表现马,马何尝不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正如文章结尾说“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我们是有生命力的民族。)

(展示诗歌及画片)

2、从大宛汗血马的传说说到匈奴的强盛说到汉武帝时代的强盛说到一个民族只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焕发活力。

3、我们爱说“龙马精神”,还有哪些带“马”字的成语同样反映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马到成功、人强马壮、一马当先、马革裹尸、千军万马、快马加鞭、人中骐骥、汗马功劳、老骥伏枥)

四、结束语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茫茫天地间的尤物——马给予了我们无限的启示。回望千年前的汉匈之争,汉武帝这匹中原的骐骥与草原神骏匈奴相遇了,对峙在滚滚的狼烟之中,为了改良汉军的武装力量,汉军两次深入大宛国,夺得良种汗血马,当汉家男儿策马扬鞭,嘹亮苍劲的马嘶从草原腾起,龙驹那不羁的生命力已注入他们奔腾的血液中,一个王朝崛起了——汉武中兴!可是,那剽悍、强壮的形象不应该只定格于雕塑、艺术品中,不应该只栓在我们苍白无力的梦想中,让我们民族把懒惰、僵化、畏惧扫荡,让我们流血流汗,一马当先,马到成功!

第二节

课前准备:

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段完整的描写马的文字,按照兴趣分组,品味赏析,分工合作,制作一个“语言秀”。要求用精练的词语概括该段文字并用多样的方式表现对该段文字语言意境的感悟,如配乐朗读、配画配诗、改编成诗歌等,然后从词句、表现手法等方面用流畅的语言赏析评论该段文字。

教学过程:

引入:有位学者说:往南走走,碰见余秋雨,向北走走,碰见周涛,真好。“南余北周”,散文界的这种说法肯定了他们在艺术上的极致创造,一个善于对历史发出深沉的思考,一个以无边无际的西部为背景,都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大散文境界。读他们的散文,我们感觉活在语言的童话里,每一粒文字都饱满透亮,每一粒文字都有灵魂;我们感觉如鱼,五千个文字像水一样呼吸,流向历史与未来,我们再也离不开语言的河流了。下面让我们来进入周涛散文的语言世界。打开窗子好心情400字

一、鉴赏语言

(一)语言秀:让每一个小组轮流上台,把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按照自己的感悟理解表现出来,并作赏析评点。

参考:如学生普遍喜欢第14、15自然段,可概括为“暴雨群奔”,然后配乐朗诵感染课堂,用相关图片或自绘图表现意境,还可配上诗;也可直接将散文改写成诗歌,因为周涛本来就是诗人,他的散文更获得了诗的内在力量。有的同学这样改:“现在,我需要这样的激情/作一匹马,在原野奔跑、吼叫/我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暴雨的长鞭抽打我/低沉的怒雷吆喝我/瞬间即逝的闪电刺痛我/马群啊,像队队尖兵,像神勇的大将/冲杀在古战场/雄浑的马蹄奏响了大地的鼓点/苍劲的嘶鸣惊心动魄/生命的华彩乐章!/暴雨停歇,马群消失/我的激情如一匹马/血液里有奔腾不息的性格/我要腾空!”然后,大家做简要评点。例如对于文字“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斯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的赏析:用“碰撞”与“飞溅”来表现声音的力度和跳跃感,用“曲线”来记录声音的轨迹,充分表现作者的语言张力。 这些词与“划出”“扭住”“缠住”等词将声音从听觉转化为视觉,生动地描写出马群奔跑的热烈骠悍的气势,营造出极为特殊的语言效果。

(二)全班学生齐读精彩段落

(三)教师引导深化感悟

1、比较《瓦尔登湖》,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你对两雄浑与宁静、壮美与朴素、大气与幽僻、苍凉与秀美等。

2、思考:为什么作者能够写出这么美的文字?

教师归纳:

(1)情真 作者在写作时倾胸中对马之热爱于笔端,文字闪烁着情感的光芒,情感决定了散文的艺术质量。

(2)善于感觉 作者想象力极为丰富,感觉在五官之间巧妙相通,有了这些对场面的特殊的感觉,文字自然就异常丰富生动。

(3)高超的文字技巧 作者善于运用排比、通感、比喻等手法,善于选词,将马的场面描写得撼人心魄。

二、从写作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提问:作者就是内心里漾溢着丰沛的诗意又善于领略诗意,内心里充满了美感又善于发现美感的人,写作,就是呈现诗意和美感的一种方式。谈谈周涛散文诗意和美感的源泉。(师生讨论交流)

教师定向:无边的大自然就是周涛散文诗意和美感的源泉。

无边的大自然是“外宇宙”,无边的自我是“内宇宙”,诗意和审美,既是“内宇宙”和“外宇宙”相互吐纳、相互映照的时刻。周涛长年生活在新疆,是西部粗犷美丽的风景成就了他,他凝视着雪山、草原,雪山、草原也凝视着他,有限的自我与无限的自然融为一体,才有了草原之马、田中之麦,林中之鹰,无不让人体会到一种人格的尊严,一种超拔气质高贵之态氤氲满纸。在他笔下,自然是高贵无比的,他在散文《历史与山河同在》中说:有的人轻视土地山河,认为现代人的生命早已超越了山河大地而与都市高厦共存亡,新的文明正从这些高厦的窗户里诞生并散播出来。我觉得好像没有那么简单。所谓“现代”,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也是一个十分自以为是的、非常勉强的概念。人们还是要回归到生命的本质当中去,还是要与山河自然、生灵万物共呼吸,朴素的事物现在因为罕见而变得愈加珍贵了。试想,如果没有自然,人类的语言将多么贫乏,人类将丧失多少诗意啊!

散文家李汉荣说:“每次写作,我总是打开窗子,眺望一会儿朦胧的远山,如果恰逢一声鸟叫,我的诗文便有了清脆生动的开头;如果在夜晚写作,我就先在空旷宁静的地方,仰望头顶的星空,聆听银河无声的波涛,宇宙无穷的黑暗和光芒便滔滔地向我的内心倾泻,我静静地呼吸着那从无限里弥漫而来的浩大气息,然后,我开始诉说,向心灵诉说,向人群诉说,向时间和万物诉说。语言被心中的激情和宇宙的浩气激活,语言行走和飞翔起来。语言有了只有在这个时刻才有的动人表情和语调,就这样,我的心,在语言的原野上走向远处和深处。每当这个时候,我感到,万物和宇宙都参与了语言的运动。”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还可以自以为是的藐视自然吗?

三、小结

学完本课:

你有没有新的感受想说?

你想对作者说什么?

你想对大自然的尤物——马说些什么?

作业:阅读周涛散文

如《阳光容器》《捉不住的鼬鼠》《瓶中何物》《吉木萨尔记事》等

余秋雨散文

如《一个王朝的背影》《这里真安静》《抱愧山西》《道士塔》等

  

附: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及教学内容的切入点

教学目标主要定位为两个:一是要陶冶学生的性情,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提升其精神境界;二是抓住语言,品味语言,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两个定位是符合选文实际的,文本以语言与意境见长,思想深邃感人。其次是有针对性,对于学生来说,太需要语言的鉴赏和感悟了。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为教学目标服务,除重点突出外,还应找到独特点。本设计不走生态平衡的路子,从语言鉴赏、写作的角度切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给学生又一种启发,使课堂有了新的思维品质和人文气息。

二:关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1、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一定要姓语,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让学生沉浸在一个富有魅力的、生命活动得与参与和激发的氛围里。因此,课堂的情境性是特别重要的。因此,我特别注意教学语言的运用,背景图片的选择,力争使用一切手段使课堂散发出一种醇厚的饱含感情的氛围中去,学生入境了,目标其实达到了一半。另外课堂要紧扣文本来教学,文本是语文课姓语的重要原因,我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提出问题、朗读课文,都是为了能够读好文本,不要脱离文本去空洞议论和思考。

2、个性化读解 这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它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的“原初感悟”,尊重其独特理解。课堂伊始首先营造一个交流感受的氛围,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阅读体验,让课堂成为思想、 感悟相互激发相互生成的磁场。在“把握文章观点态度”的教学环节中,我认为采用了话题讨论的形式比老师抛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牵着学生走更合理,前者是开放式的,更能体现课堂参与者之间的平等和开放,要求学生提出问题主要是想训练学生从写法、内容等角度展开思考,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其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使其个性更为独立。还有鉴赏语言部分,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文段和呈现方式也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要求。

3、合作交流 基于“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的理念,课堂进行多维对话和交流。在合作交流的平台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不断碰撞、激发,新的思想不断生成,这是人的生命本质的体现,一旦学生感到了很想说话,精神被点亮的时候,许多意想不到的创意就产生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学生和老师,老师也带着问题走向学生,教学中,有的时候学生的感悟不一定比老师的深,因此教学设计就要考虑到这一点,用一些问题将探讨深入下去,或引导思考的方向,或补充,对学生言而未及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本教学设计在两个方面体现了教师的引导深入作用:一是主题深入到民族精神部分;二是语言鉴赏部分的深化感悟,通过教师强有力的作用,将《巩乃斯的马》的主题挖掘和语言鉴赏放到广阔的意义背景上去。

4、多样化的言语实践活动 这是教师的创意所在。例如第二课时的“语言秀”,有美读,有诗歌改写,有个性化点评,有风格的比较,有集体的讨论,言语实践活动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可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主动构建知识。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因为设计符合文本的语言特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传统的涵咏朗读法充分体验文本的情美、意美,引导学生积极地直觉把握精彩段落;改写诗,是更高层次的领悟;评点,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而比较则令学生从零碎的印象上升为整体的观照。

作者邮箱: smallsmalllanlan@sohu.com

【篇二】打开窗子好心情400字

苏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打开窗子好心情400字古诗两首(教师中心稿)

夏建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句中对伏句的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的内涵。

2、从平淡的描写中领悟浓厚的情味。感受语言美和情境美。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多感情,其中友情是非常值得留恋的。我国的古代诗人为了表现彼此之间的友情,留下许多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两首古诗,这两位诗人用不同的笔法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让我们一首一首来欣赏。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赠汪伦》

1、初读古诗。

(1)自读《赠汪伦》,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检查自读情况。

a、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b、指名标出停顿。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师:我们学习古诗一般可以分为四步进行。(1)释诗题,(2)知诗人,(3)明诗意,(4)悟诗情。

3、用这四步方法自学《赠汪伦》。

交流。

(1)释诗题。

赠:赠送。

(2)知诗人。

作者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李白。汪伦是他的朋友,这首诗是汪伦为李白送行时,李白送给汪伦的。

(3)明诗意。

a、交流难解的字词。

欲:将要。闻:听到。不及:比不上。踏歌:用脚步打着拍子唱歌。

b、朗读诗句。

开火车读。

齐读。逐行朗读,理解。

c、指名说说诗意。

李白我乘船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脚打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那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4)悟诗情。

a、李白描写自己要走了,汪伦来送行的一件事,从诗中的哪些语句你体会到他们二人比潭水还深的情谊?

b、如果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感人的情景,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叹与感激之情。你能来朗诵一下这首诗吗?

指名朗读,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试背。

三、总结全诗

李白运用夸张的写法,向我们表达了他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一个“忽”字既表现了诗人吃惊的心情,也紧紧抓住了我们读者的心。全诗浓烈奔放,是李白的传世名作,现在更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话来表达朋友之间的浓情厚意。

再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背《赠汪伦》。

2、《赠汪伦》的作者李白运用夸张的手法,奔放的语言,抒发了自己与汪伦之间浓厚的情谊,而《过故人庄》这首诗的作者孟浩然则用细腻的语言,平淡的词汇告诉了我们与人交友于平淡中见真情的真谛。

二、初读古诗《过故人庄》

1、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2、划出诗中不理解的词语,准备交流。

3、指名读诗,正音。

三、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1、释诗题。

“过”:访问,“故人”:老朋友。

访问村庄里的老朋友。

2、知诗人。

简介作者孟浩然。

3、明诗意。

(1)自读,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具:准备。黍:煮饭的小米。郭:外城。

轩:窗子。话桑麻:闲谈农家生活。就:亲近。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老朋友备办了丰盛的饭菜,“我”接受邀请来到农家探望;只见绿树将村舍环绕;青山在城墙外蜿蜒起伏;打开窗户对着屋旁的园地,举着酒杯闲谈农的生活;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我会乘菊花开时再来探望。

4、悟诗情。

(1)这首诗非常平淡,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与友人之间的感情的?

(2)你喜欢读读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四、总结全诗

这首诗用词清雅,仿佛拿出了一幅水墨画放在了我们面前,画中最浓的是友人间彼此惜别,不忍离去的画面,让我们再好好品味一下这优美的诗句。

训练学生读好古诗。

齐读古诗。

26、郑和远航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中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的作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国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用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板书课题)

你对郑和知道多少?来说说看。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小组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自己勾画出的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派遣太监魁梧抱拳扶老携幼

瓷器脱缰野马撕裂威胁

(2)指名读。

字音:“瓷”、“撕”是平舌音。

“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字形:“拳”上半部分两横,不是三横。

“魁”的“鬼”的“竖弯勾”要写得大一些,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指导分段。

(1)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

(2)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3)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撕:左中右结构的字,结构要紧凑。

2、魁:半包围结构的字,“斗”要被“魁”包住,“厶”写得小一些。

3、监:上大下小。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描红和临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听写词语。

派遣魁梧扶老携幼脱缰野马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3)将近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

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三、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四、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27、三借芭蕉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绿线中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有关词语。会用“竟然”、“水泄不通”造句。

2、联系课文读懂作业4中的有关句子,并理解带点的词语,懂得利用恰当的夸张,才能写得更具体、生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学习孙悟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复述,感受孙悟窑足智多谋的英勇善战。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看过《西游记》吧,今天我们就一同去看一看其中一个精彩的故事《三借芭蕉扇》

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生字词。

2、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反馈:

出示:芭蕉汁水捶胸烘烘腾起一抹口诀扛着脚蹬头撞猢狲细雨霏霏

(1)读音。

“蹬”读dng,是后鼻音,“抹”是多音字,在本文就读“m”,“霏”读fi,“猢狲”读hsn;

(2)字形。

“蹬”的右半部分要注意,不能写错。

“手”和“抹”这两个字注意不同的横的长短。

2、开火车读。

3、齐读。

4、同座位互读课文,读通、读正确。

5、反馈检查。

指名读,师生评议。

76、理清文章层次。

(1)根据孙悟空三次借芭蕉扇,把文章分为三个大部分。

(2)生讨论。

(3)反馈。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描红和临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芭蕉汁水捶胸烘烘腾起一抹口诀扛着脚蹬头撞猢狲细雨霏霏

二、精读课文

1、自读孙悟空“一借”芭蕉扇。

边读边想:你体会到铁扇公主是个怎样的人?

(铁扇公主蛮不讲理)

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懂的?

第一次借芭蕉扇的结果怎样?

(铁扇公主借了一把假扇子,孙悟空被骗了)

2、自读孙悟空“二借”芭蕉扇。

(1)读后同座位互相说一说这一段的故事,注意用上文章中好的词句,在说对话时,注意说话的语气和神态。

(2)学生自读,交流。

(3)反馈,表演。

边读边想,铁扇公主为什么“连忙把真芭蕉扇献了出来?”

三、回顾全文

从三借芭蕉扇的故事中,你体会到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是从哪些词句中读懂的?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

(2)说的时候,指导朗读。

(3)要带领学生有条理,有顺序的把课文中的内容说具体。

板书设计

27三借芭蕉扇

一借给假扇足智多谋

二借牛魔王骗回真扇不怕困难

三借献出真扇敢于斗争

28、福尔摩斯的推断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福尔摩斯是怎么推断出送信人身份的。

2、抓住描写人物对话及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当时的感受。朗读课文。

3、学习福尔摩斯善于观察,遇事爱推断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学习福尔摩斯善于观察,遇事爱推断的好品质。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说说福尔摩斯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说说福尔摩斯对什么进行了推断,结果怎样?他是怎么推断出来的?

3、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

三、反馈交流,自学汇报

1、讨论自学练习2。

2、讨论自学练习3。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一找在事情发展过程中“我”有哪些感受?“我”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4、进一步想想福尔摩斯为什么能推断出那个人的身份呢?(善于观察,善于推理)

四、朗读课文

五、你们还了解福尔摩斯的哪些事情?互相交流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打开窗子好心情400字 打开窗子好心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