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第一篇、《监守自盗》观后感
监守自盗观后感
《监守自盗》观后感
《监守自盗》是一部探讨2008年美国金
融危机爆发原因的纪录片。 本片主要是
通过采访华尔街金融精英、经济学家、
政府要员、金融消费者等和展示客观真实的数据材料,给观众呈现出
了金融危机爆发的诸多原因。
人们本片开始先讲述了冰岛在2000年前的国家政治、能源状况
和人们的经济、生活情况。并由其优越的自然资源引发了不可收拾的
局面。由此展开此次经济危机的进一步探讨。
由于引起本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利益”,这和谈判有着本
质的联系。本人仅仅从谈判的角度来评价这部电影。所谓谈判,是在
社会生活中,人们为满足各自需要和维护自身利益,双方为妥协地解
决某一问题而进行的协商,是双方或多方为取得一致谋求共同利益或
契约利益而相互磋商的行为和过程。
说到谈判,我们不得不讲它的目的,因为谈判本身就具有一定的
目的性。丘吉尔的“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最能说明谈
判的意义所在。而《监守自盗》则把这一点表达地淋漓尽致。
这次金融危机使无数人倾家荡产,同时又使Jon Asgeir
Johannesson 这样的年轻人平步青云。这其中无不笼罩谈判的阴影。
从采访中我们不难看出各种角色的不同表情、不同回答。但不管
是哪种角色无不站在自己的立场、自己利益最大的方向来辩解。
按照本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将其分两个部分来讨论:
第一
部分:原因、后果、责反思。 08年金融危机追本溯源,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打上“3A”标志的
次债是一切问题的根源。“3A”是谁给的,当然是美国的评级机构。
我记得影片中对冲基金经理说:“有价证券没有评级机构的认定就买
不出去”。由此可以看出信用评级机构的重要性,在整个金融交易链
条中,评级对于投资者而言就是向标和导向。但是美国的三大评级机
构穆迪、标普、惠誉却没有尽好自己的责任。一方面评级更新比较滞
后,另一方面美国的评级机构评级与评级费用呈正相关,评级越高,
评级费用也就越多。穆迪作为最大的评级机构,其利润从2000年到
2007年番四了倍。于是“3A”证书也就成百上千的发放出去,每年
都有上千亿美元的投资被评级,甚至五大投资银行在破灭前其评级仍
至少是A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于评级机构的贪婪行为并没有采
取措施,这也助长了评级机构进行虚假评级。如果对美国的信用评议
制度进行规范化和立法化,把它作为金融监管体系的一部分,那么次
债的破坏程度就不会那么深,次债危机的影响也会减少。可以说疏于监守自盗观后感
监管的评级机构发出的引导投资者投资的“3A”次债是此次危机爆发
的重要原因。
危机并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由某个行业失控引起的,某个行业
就是金融行业,而金融行业的失控的主要责任在于监管的失职。1982
年里根政府实行的是金融监管宽松政策,放宽了对储蓄贷款公司的限
制,允许贷款公司动用储蓄存款进行风险投资,这最终导致了80年
代末上百家储蓄贷款公司倒闭,直接经济损失1240亿美元,无数人
损失了一生积蓄。在这场储贷危机中,OTS并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
职责,进行有效监管。OTS是不是应该存续存款公司的存款进行核计,
是不是该对风险投资进行有效的督查和监控,进而限制储蓄存款风险
投资。在90年代末发生的危机中,针对投资银行对因特网泡沫的股
票投资崩溃导致5万亿美元凭空蒸发的事实,证券交易委员会对此毫
无作为。这些只是监管不力的具体表现,对于影片中所展示的金融监
管失职远不于此。
在的讲演中,他说:“为了经济振兴,必须把贸易繁荣置于国
家利益的最顶端。”经济成为一个国家的支柱,经济学家同时掌握着
政治大权。这其中就隐藏着某种隐患—“市场本身就是不稳定”。
金融的繁荣使那些变得富的更富,变得穷的更穷。从头到尾充斥着虚
伪和欺诈。对于那些明知无前途的因特网公司,分析家们按照吸引生
意的数量获得薪酬—这其中当然也隐藏着分析学家们的谈判技巧和
谈判智慧。但他们当面说一套,背地里说的却是另一套,他们以损害
别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谋求自己的利益。却不得不使我们反思一下谈判
的手段—只看重自己的利益?这难道就是所有谈判的终极目标吗?
我们是不是需要对谈判作一些必要的规范和规定呢?一味地追求谈
判的胜利来谋求利益是不是是变相的“欺诈”呢?为了谈判的公平合
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另一面:那些被蒙蔽的
人,他们是不是在谈判的过程中忽略了一些东西,抑或是为了一些“虚
浮”的利益而被蒙蔽了双眼?所以这也提醒我们:在谈判中,保护自
身的利益,只有外部的保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看到表面下的本质。
没有一个谈判者是白白来为我们送利的,只有擦亮自己的眼睛,才是
唯一正确的选择;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在谈判中百战百胜。当然他们
自己也应该知道自己的行为有违道德–正如金融服务圆桌会议组织
的首席谈判代表Scott Talbott所说:“非法交易行为当前是绝对不
能接受的”还有投资银行的辩护者所说:“不是‘你错了’,而是大
家都这么做,大家也都知道最后会怎样,根本不应该信任这些分析
家” 。 金融企业高管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推出次贷、CDO等金融衍
生品。一些金融银行明知一些企业或者个人无法偿还贷款,信用评级
为低,而向他们发放贷款;一些企业实际信用评级低,但信用评级公
司仍给其评为3A,为的也是自己获取好处。但是金融银行难道不怕
企业无法偿还贷款而导致自己的破产吗?我想怕肯定是怕的,但是根
据微观经济学风险论内容,高风险必定意味着高回报,那么这些风险监守自盗观后感
爱好者为了在其在职期间捞取更多油水,于是便乐意给他们贷款。
自从监督放宽之后,这些世界一流的金融企业,就被发现一次又
一次地从事洗钱、敲诈客户、做假账。这些有违道德和法律的手段一
度成为一些经济学家致富的主要手段。这也反映了“单纯”谈判所带
来的弊端以及我们的深刻反思:谈判只是仅仅为了协商的最后胜利而
可以抛弃一切利益之外的诸如道德的约束而不择手段吗?一切向“利”
看,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和潜在危机。从中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在谈
判的定义中加上一个“本着诚实的道德”的前提呢?否则谈判就会变
成一种欺诈–“那些不是收入,只是账目上的数目而已。”人们对这
样的经济还会再有信任心吗?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金融高层明知此举犯法,仍阔步向前;经济学家明知这是泡沫经济,仍高唱赞歌;政府人员明知这应刑事起诉,仍迟迟未果。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而欲望这个东西更是得到愈多愈难满足。“那么市场就是一个充满欺诈的世界。”而这一切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一些暴发户的荒淫无度。
在片中一个实验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在实验中,实验者发现:以“获得金钱”为奖励时,当被试者赢得金钱时,大脑中兴奋的部位和摄入可卡因时的兴奋部位是一样的。这不得不使每一个渴望金钱等利益的我们反省:“利益”很重要,但利益是唯一吗?–单一地追求利益,只会使我们像吸毒一样无法自拔,而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失去诸如自制力、对社会的信任度等宝贵的东西。
当然,这一切的后果不仅是造就了一些“暴发户”,更多的是经济的萧条和危机。
此次危机的导火线是美国银行利润上涨以及房地产价格下降带来的资金断裂,这其中监管失职负主要责任。业主公平保护法案广泛授权联邦储备委员会对抵押贷款行业进行规范,但是格林斯潘拒绝使用,抵押贷款行业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一些金融机构为了更快更多的发放次级贷款,有意放松对贷款人基本贷款资质和条件的审查,由于过度竞争一些机构和开发商达成“默契”,部分借贷人购房时可以是“零首付”。每个人都可以申请抵押贷款,借款人用高额的次贷置地,房价和对房的需求急剧增加,形成了历史上最大的经济泡沫,证
第二篇、《监守自盗》影评
监守自盗观后感
《监守自盗》——谁为金融危机买单
2008年9月,随着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破产以及世界最大的保险企业AIG(美国国际公司)的崩溃,一场世界范围的危机触发了。结果导致了全球性经济不景气,全球股市下跌,经济损失超过数千亿美元,三千万人失业,美国国债徒增一倍等许多不利的社会影响,而这个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究竟是怎样爆发的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从而导致这种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呢?大家都在困惑和疑问——金融危机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意味着什么?
而在获得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监守自盗》中,或许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想要的并且是真实的答案。它是第一部调查前这场所未有的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原理的影片,《监守自盗》似乎以“末日审判”的审讯眼观,“刨根问底”的坚决态度和“路在何方”的反思精神,探索金融危机爆发的本质所在,为我们解疑答惑,以及向我们描述了经济危机爆发后所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和所谓的“应对政策”,告知了我们一些不为人知的真相。我个人认为该影片兼具有新闻价值、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等多种价值,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值得我们去观赏一番。
我们可以先来探讨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影片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2008年9月29日,奥巴马在演说中提到:“华尔街和华盛顿的贪婪和不负责任导致了金融危机并导致了我们面临大萧条以来最困难的局面,华盛顿和华尔街的失职,这是导致今天局面的原因。”奥巴马直指华尔街的贪婪和监管的缺失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都知道导致这次金融海啸的原因远远不止这一点,必定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通观《监守自盗》整部影片,可以总结出来导致金融危机产生大致是“政策偏差”、“法律漏洞”、“政商勾结”、“企业责任”、“商业阴谋”“学术腐败”“监管不力”等,比如,那些下定了决心要推行“金融衍生品不受监管合法化”法律规定、热心推动放宽政策、颁布“利富”的税收政策、刻意逼迫放弃对某些公司追责的官僚;那些把顾客的储蓄存款当作风险投资,狠心推销反投保的有价证券的投资银行、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那些为了获得高额报酬而书写虚假文章的专家学者等等,都是引发金融海啸发生的一系列可控和不可控因素,可以说这是由政界、商界和学界三足的全面溃败而形成的。但是,我们看到的这些都只是现象而已,并不代表这是其发生的最本质原因,不能只看到这些表面的东西,我们应该要探究究竟是什么在驱使这些商人、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做出一些这样不负责任、伤天害理的事情,其实,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他们这样做的真正原因,无非就是“利益”二字在作祟,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他们失去了善良、知足的本性,剩下的只是无尽的贪婪和不择手段,他们相互勾结牺牲人民大众的利益,谋取了大量的“黑心钱”,甚至在他们知道金融风暴即将来袭之前都还在欺骗着这些可怜的底层民众,没有采取任何有利的挽救措施,却还在企图多捞点钱,而政府的不作为和放任也为这些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一些政府官员的不作为甚至是帮忙也无非就是怕伤及自己的利益,真可谓是“无免于欲利之心”,皆因“计利而行”。过去我们都那么相信马克思所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和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而导致的结果,但是,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很明显的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
而恰恰相反非金融领域的生产相当正常而人们的需求若没有华尔街的那些人的推波助澜,也是呈现平和之态。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已不是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单纯了,整个事件的始末原委也不是那么简单了,这一切只不过是华尔街高层、一些政府官员以及一部分经济学家三者合伙玩的一个游戏,而游戏的目的就是充分吸取底层民众的血汗钱来使他们自己的财富达到最大化,在这些人疯狂的预谋与勾结之下,整个世界的经济秩序被严重打乱,金融业再也支撑不下去了,经济最后终于“光荣的”崩溃了!
经济危机的爆发了必然会带来一些影响,而这次经济危机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更是史无前例,令世人震惊,该影片中对美国当时经济面临的危机状况有大量的描述,比如,2008年9月12日,星期五,雷曼兄弟宣布耗尽资产,整个投资银行业随之倾覆,当时,另一家投资银行美林也在破产的边缘,这样的情况导致了一系列对经济发展不利的连锁反应,甚至,在2008年10月4日,布什总统签署了七千亿美元救市计划,但是世界股价却仍一直在下跌,全世界处在经济不景气的恐惧之中,影片以冰岛破产为契机而延伸到美国的经济危机,这一点是为了证明经济危机的影响遍及世界各地,而中国也没能逃脱,中国的制造业业绩下滑较快,超过一千万的打工者失业,影片中甚至给了中国的农民工诸多镜头,类似这样的镜头使这部纪录片更贴近现实生活,更能引起人民大众的注意力。
经济危机爆发后必定需要一些人来为之负责,那么到底是由谁来为金融危机买单呢?是那些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华尔街高层吗?还是那些站在华尔街一边的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呢?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危机全面爆发后,AIG(位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公司)被政府救援,其发放的信用违约互换的持有者,主要持有者是高盛公司,在第二天被支付了610亿美元,保尔森、伯克南等人要求照全价付款而不是协议的最低价,最终,拯救AIG花去了纳税人1500亿美元,但是却有140亿装进了高盛的腰包,与此同时,保尔森和盖斯纳要求AIG放弃起诉高盛和其他银行诈骗的权利,负责拯救危机的人却是高盛的前CEO,有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说明了什么呢?其实我们都不言而喻,而布什总统签署的七千亿美元救世计划,这个救世法案并没有触及到大规模裁员和资产赎回的核心问题,美国和欧洲的失业率仍在上升,情况并未有太大的好转,在所有人都在为解除这次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努力时,那些人却还在贪婪的想尽各种办法吸取钱财,拿着纳税人的几千亿去救“世”,结果留下的还是一个烂摊子,试问这些的人会自觉地为金融危机而买单吗?答案显而易见是不可能的,华尔街的高管们、华盛顿的高官们、经济学院的教授们并没有想着去承担他们的责任,依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华尔街的高管们依然拿着高薪,华盛顿的高官们依然在他们的位置上(即使奥巴马上台之后,也没有发生本质变化),那些教授还是回去教他们的书,那些拖垮公司的人,那些让世界陷入危机的人,却毫发无伤的全身而退了,比如影片中说到,美林证券CEO——Stan O’Neal在2006年和2007年薪酬就有9千万,在搞垮公司之后,董事会同意他辞职,并付给他1.61亿离职金,类似这样的情况在2008年的华尔街还有许多,这说明想要危及到这些人的利益是很难的。他们永远有办法进行自救,那么究竟由谁来承担这些责任呢?现实世界是残酷的,大人物的贪婪总是需要已经很可怜的人来“喂饱”。最后,为这场危机买单的是普通的老百姓,是90%没有钱的底层民众,仍然是最贫穷的人负担最多。影片中的一个镜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个镜头就是位于佛罗里达州
的派内拉斯县的“帐篷城”,而导演也是采访了当地的一名教会慈善机构的志愿者,他描述了一般民众在经济危机之后面临的经济困难的状况,还有一名木材卡车司机说因为伐木场被迫关闭了,他只能转行做了建筑工,但是后来因为经济萧条连建筑工也做不成了,现在生活艰难,而他也知道将有更多的人聚集到这个“帐篷城”来,因为大家都找不到工作,这个镜头告诉我们那些作为“替罪羊”的普通民众与那些全身而退的高层们待遇差距有多大,让人看了很寒心,像他们这样的“替罪羊”还有许多许多,过着艰难的生活,甚至有的人为之还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样的反差太大,这样的社会似乎有点太不公平。留下这些民众在命运中挣扎""他们丧失了信仰,他们的信仰就是金钱和欲望,他们心中没有了敬畏,没有敬畏的人是可怕的人。这一切给了人们一个悲剧的结尾,虽然如今经济已然复苏,但是这些元凶首恶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制裁。
影片中说到“真正的工程师建设桥梁,金融工程师建构梦想,但是,当这些梦想变成噩梦时,却要又其他人来买单了”,这句话令人深思,也让我们明白了那些所谓的金融工程师们在得到了巨额利益并使事情变得很糟糕之后却将责任与应该付出的代价推卸于他人,这样不负责任的做法令世人永远唾弃、不齿,在影片行将结束的时候,导演给影片按上了一条励志的结束语,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值得我们去追求和奋斗的东西,我们都应该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其他更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和奋斗,而绝对不仅仅是金钱和名利。
第三篇、监守自盗观后感8篇
监守自盗观后感
监守自盗观后感(一):
监守自盗观后感
《监守自盗》似乎以末日审判的审讯眼观,刨根问底的坚决态度和路在何方的反思精神,探索金融危机爆发的本质所在,为我们解疑答惑。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这样写道:这是最完美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这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期望的春天,这是失望的冬天;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此刻十分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5、有时候,路的终点是迷宫。
影片带来的延伸思考
而在这样的现实和背景下,我们完全能够这样认为,世界上有许多问题不再是限于某一个国度,它已经深入到各国之间,例如很多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便具有了全球性的特点。虽然,不可否认,传统的国家间的冲突和合作依然重要,国家利益的角逐、权力的博弈仍然为各国所重视。但现今世界,这一切纷争与合作的目的,不应是也不再是为了少数人的欲望,而更多的事为了本国人民的福祉,为国民带给一种实现发展、实践价值、追求幸福的机会和环境,推而广之,一切都应是为实现人类的普遍发展和普遍幸福。
在阐述这个问题前,我首先想说透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能够验证一个问题或者是一个例证,一国霸权的区里,最终确系于金融领域的霸权,美国一国的金融问题引起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动荡,其势可见一斑。同时,经济全球化确已深入发展,若说上世纪20、30年代的大萧条动荡了仅是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在如今市场经济普遍存在的世界上,一场大的经济危机所伤害的确实是整个世界了。
《监守自盗》这部影片阐述了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影片透过冰岛债务问题展开,讨论了这场危机的前前后后。从片名我们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他本身就是十分确定并带有谴责的以为去将危机的始作俑者如何暗地操作并策划了这场危机的始末呈献给观众。
联系到《监守自盗》在最后记录的一个事实在最后,没有对任何一名高管进行刑事诉讼,反而某些人甚至得到了重用。【这让我想起了《战争之王》的结局,凯奇意外地没有被捕,因为国家需要这样的人,尽管十恶不赦,但是需要,甚至是依靠这多少显得有点历史必然性般的无奈和可悲。】
影片中有人说是美国政府和企业一同策划了这一场经济骗局,相互包庇。由于美国的利率持续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超多的人如果按严格的要求购买房屋的话,根本买不起房,鉴于如此,很多银行和金融机构想抓住这一个机会,因此透过降低贷款要求向不能买房的人贷款,因此便有超多的人纷纷向这些银行贷款,最终都住上了新房。高盛和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却将这样的贷款评级为aaa,吸引更多的人来贷款,造成超多的资金流出。这只是其中一例,随着更多的债券被评为3a等级,这个经济泡沫也越吹越大。此后,很多金融机构相互购买基金、借贷,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金融共同体,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美国的金融体系中企业高管与政府高管不断转换着主角,令人眼花缭乱,他们可能是高盛等的ceo,也有时是美国政府的财政部长、美联储的主席,格林斯潘、保尔森、盖特纳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出此刻公众面前,他们运行着金融体系,也监督着金融体系。我不明白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他们的监督会有效吗?投资银行、保险公司、评级机构,它们胶着在一齐,构成一条完整而复杂的食物链,能保证不在哪一环上出问题吗?
就是上面这些人,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好戏,于是冰岛破产了,于是许多人失业了,从美国到全世界,于是许多人无家可归了,甚至有人走上了不归路失去了生命于是,整个世界陷
入了一场危机,但他们不会思考其他人,华尔街的高管们、华盛顿的高官们、经济学院的教授们没有想着去承担他们的职责,依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华尔街的高管们依然拿着高薪,华盛顿的高官们依然在他们的位置上(即使奥巴立刻台之后,也没有发生本质变化),那些教授还是回去教他们的书,唯留下民众在命运中挣扎他们丧失了信仰,他们的信仰就是金钱和欲望,他们心中没有了敬畏,没有敬畏的人是可怕的人。这一切给了人们一个杯具的结尾,虽然如今经济已然复苏,但是这些元凶首恶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制裁。
不错,造成这场危机的罪魁祸首,是最大的受益者。一些经融机构的高管在短短几年间获益超过十亿美金,在公司倒闭前他们却能够保留这笔钱,甚至在经融危机后继续坐收渔利。例如美林公司ceo在2006至2007年间薪酬就有九千万,在搞跨公司后,公司董事会同意他辞职,并付给了他161亿的离职金。但是在美国某处的帐篷城却聚集着很多失业者,因为之前他们工作的工厂因为无法偿还贷款而倒闭了,他们没有办法还房贷和车贷,只能搭起一个小帐篷生活。这是让生活在社会食物链最底层的人承担了最主要的职责,正如影片中所说的那样thepoorestpaythemost
我们能够看到在金融危机中,也有另一部分经济学家站出来针砭时弊,例如这不影片中便有,而这部影片的存在不也说明了这一点么?
监守自盗观后感(五):
监守自盗观后感(六):
通观全片,能够总结出来导致金融危机产生大致是政策偏差、法律漏洞、政商勾结、企业职责、商业阴谋学术腐败,因为那些可控不可控的因素,政界、商界和学界三足的全面溃败构成的。这是比较抽象的概括,如果看了全片,用获益匪浅一词形容是不为过的。对于电影,我选取的标准之一就是期望让我的大脑合着地球旋转的节拍舞动。《监守自盗》让我感受到了这点,给了我们很多激发思考的机会和空间。
08年金融危机追本溯源,我们能够发现那些打上3a标志的次债是一切问题的根源。3a是谁给的,当然是美国的评级机构。我记得影片中对冲基金经理说:有价证券没有评级机构的认定就买不出去。由此能够看出信用评级机构的重要性,在整个金融交易链条中,评级对于投资者而言就是向标和导向。但是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普、惠誉却没有尽好自己的职责。一方面评级更新比较滞后,另一方面美国的评级机构评级与评级费用呈正相关,评级越高,评级费用也就越多。穆迪作为最大的评级机构,其利润从2000年到2007年番四了倍。于是3a证书也就成百上千的发放出去,每年都有上千亿美元的投资被评级,甚至五大投资银行在破灭前其评级仍至少是a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于评级机构的贪婪行为并没有采取措施,这也助长了评级机构进行虚假评级。如果对美国的信用评议制度进行规范化和立法化,把它作为金融监管体系的一部分,那么次债的破坏程度就不会那么深,次债危机的影响也会减少。能够说疏于监管的评级机构发出的引导投资者投资的3a次债是此次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前,在联邦层面主要七个监管机构对各类金融产业进行监管,这种专业化的分工和多重监管机制很长时间是许多国家效仿的对象。但在这天,这套看似完善的监管体制却在功利主义下的社会彻底崩盘了,因为这套制度同样是由人在运行。大多数人在这天已经无法招架住功利的诱惑,道德已经败得体无完肤,人们在功利面前,已经把它弃之不顾,甚至甘愿冒着自身自由和生命的风险。
而我们为什么会被欺骗、愚弄和控制???《君主论》给出了答案,革新的记忆与原因,由于统治已经年代久远并且连绵不断而消失了。人们一旦习惯了某种统治秩序,他们的反抗意识就会处于惰性状态。这对统治者来说,是最安全的。要到达这样的目的,一是封闭信息,二是洗脑。有时咱不得不中招,不得不佩服,也许在高端人士看来普通民众是一群能够伤得起的人。
监守自盗观后感(七):
诚然现实很残酷,一国内部的利益划分和权力争夺、国家与国家之利益与权力的纷争、全球性问题的扩大,这一切让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悲观与消沉。但是历史是一个曲折中前进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也不就应是一个循环的死结,是的,循环必然存在,盛衰兴亡也必然存在,但前进发展也定然存在,历史不仅仅具有延续性,也具有变迁性。
用此来形容人类从工业时代至今的历史发展状态和轨迹是再好但是的总结了。个性当新一轮的金融危机爆发,更引发了人们对自己所处社会和未来命运的思考。除去宏观的和长远的思考,近观近忧,谁都在困惑和疑问金融危机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意味着什么? 而电影《监守自盗》便为我们认识这一问题,带给了一种思路和角度,能够看出主创人员在极强的职责感下,经过超多的努力才完成了作品,想透过作品向大家展示他们眼中的真相。
7、没有一个政府是真正为民的,只是说,他们的利益与前政府冲突,天下乌鸦一般黑。 这么想,问题的关键是人们的自觉意识和反思精神以及改变的决心和行动有多么坚决。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取法上上,得乎其上;取法其上,得乎其中、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有时我们的想法看似天真,我们要达成的目标看似过高,其实不然。
我想,100年前美国人能够解决食品安全,如今必须也会解决金融监管,也许这个过程会很艰难,但是只要有人去做,我相信历史终将前进,而不是倒退。这对我们国家而言,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好处,他们能够解决问题,我们也能够,但首先我们要有人文精神,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精神上的现代化,理念上的现代化。我们要的不仅仅仅是以人为本的口号,而是真正理念上的深刻转变,实现真正的思想启蒙,承认人的价值,既张扬个性,有能够以规范纽带职责。
1、老百姓(人民)是最惨的最被玩弄的一方,一向且永远都是。
2、聪明人喜欢干的是既能享受又有风险但最终不必为之买单的事。
8、大德不德,是以为德。我朝虽然千般不是,但是他们不会欺负自己的人民以获取利益。 2008年起一场兴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地域上从美国迅速扩展到全球,产业领域上,从金融领域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这场危机重创了世界经济,时至这天,虽然危机已然过去,但其仍然拖累着世界经济,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展,危机的阴影远未散尽。而关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谁造成了这一切?危机的元凶为何?成为了许多人谈论的话题,许多人思考的问题。
这班企业家、政府高官完美演绎了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认为个人有增加自己的资本的职责,而增加资本本身就是目的。违犯其规范被认为是忘记职责这样一种观念、一种奇特的伦理、一种精神气质。把赚钱本身当作一种目的,当作一种职业职责,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和潜力的表现。
在这种状况下鉴定人文精神,尊崇普遍的人类的自我关怀,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维护、追求和关切就显得弥足珍贵和尤为重要。
此刻回到电影中,主创者透过艺术的手段揭示了一些真相,他们揭示了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的真相,也揭示了世界金融危机的真相,其中不仅仅仅有对于美国国家、社会、民众的关怀和职责,也透出了对于人类的普遍思考。作为艺术的形式,不正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展现着人类应有的智慧。
这些金融寡头们已经在背后集结成一股力量,他们中有知识分子的精英阶层、政府官员、经济学家等,他们彻底的拜倒在无止境的欲望以及功利主义面前,义无反顾的追求着利益的最大化,只要能在其中分到一杯羹便在所不惜。在这个时候,道德已经成为懦弱无能、贫穷落后的代言词。这就彻底的解释了信用评级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们为什么渎职,因为他们已经看透了毫无任何物质好处的所谓道德和职责,自作聪明的盘算着为财富拥有者
们服务总比为广大无利可图的人民大众服务来得现实。
9、当利益大到无法想象的时候,没人在乎它是不是真的了。
凡事就要有人去做,务必有人去执着于理想,而不是沦落于现实。近来看到一则关于清华百年校庆的消息,朱镕基回母校,重新提到了想当年就任总理是的那句话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何其慷慨!
3、银行家都是无节操的混蛋。
9、当利益大到无法想象的时候,没人在乎它是不是真的了。
影片自身的成功之处
影片搜集了相当丰富的素材,从冰岛经济危机说起,到纽约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众金融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粉墨登场,辅以细致的数据与条理逻辑分析,深入探讨那场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发生的背后原因,试图揭露金融危机的本质。影片汇集了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的专家的调查和见证,从金融界内部寻找原因,展示华尔街真实的面貌。在片中,我们看到了所谓的金融工程师们是如何利用大众的短视、贪婪、脆弱等心理来进行大规模的投机活动,最后给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看到了去监管化的自由经济、金融衍生品的泛滥、依靠于金融政治的政客们等等都使得这场次贷金融泡沫越吹越大,直至破灭,而具有讽刺好处的是,那些拿着高薪搞乱全球经济的金融工程师,最后却都赚得盆满钵溢全身而退。
在这种状况下鉴定人文精神,尊崇普遍的人类的自我关怀,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维护、追求和关切就显得弥足珍贵和尤为重要。
我们能够看到在金融危机中,也有另一部分经济学家站出来针砭时弊,例如这不影片中便有,而这部影片的存在不也说明了这一点么?
影片带给人们怎样的启示?
6、成熟的态度是没有立场,只有利益。
5、有时候,路的终点是迷宫。
这是其一,也即在谋篇布局上周全而精巧。其二,在议论文中必备的三要素上,论点是潜在的,没有直接地提出,既避免了影片的生硬,又在影片的讲述中能够轻易地明白。论据翔实具体,既有历史的图表文字和视频资料,又有现实中在政治、经济领域著名的学者专家和政府官员的给力出镜(尽管一部分人是在自扇耳光),极大的增强了影片的可信度、感染性和说服力。在论证上深入浅出,科学严谨,比如因果论证贯穿始终,在第二、第三和第五部分能够明显感受到;事实论证上,例举了在美国历史上有关法案的诞生始末、各方势力在利益上博弈争斗前后;比较论证,如brooksley被对待的方式和其他赞同金融衍生品不受监管合法性的人的仕途的比较,最终让我们看到一群精英们的自残行为。
而在这样的现实和背景下,我们完全能够这样认为,世界上有许多问题不再是限于某一个国度,它已经深入到各国之间,例如很多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便具有了全球性的特点。虽然,不可否认,传统的国家间的冲突和合作依然重要,国家利益的角逐、权力的博弈仍然为各国所重视。但现今世界,这一切纷争与合作的目的,不应是也不再是为了少数人的欲望,而更多的事为了本国人民的福祉,为国民带给一种实现发展、实践价值、追求幸福的机会和环境,推而广之,一切都应是为实现人类的普遍发展和普遍幸福。
那些贷款的人由于还款利率的持续提高和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既不能按时还清贷款,也不能抵押住房,所以很多金融机构不能从中再获得盈利,纷纷面临倒闭。而这些金融机构的倒闭意味着它们的金融衍生银行也将因还不起贷款而倒闭,并使下一个银行受到影响,这一环扣一环的次贷危机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最终使整个金融界都受到了影响。经融危机最终爆发了。
就是上面这些人,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好戏,于是冰岛破产了,于是许多人失业了,从美国到全世界,于是许多人无家可归了,甚至有人走上了不归路失去了生命于是,整个世界陷
入了一场危机,但他们不会思考其他人,华尔街的高管们、华盛顿的高官们、经济学院的教授们没有想着去承担他们的职责,依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华尔街的高管们依然拿着高薪,华盛顿的高官们依然在他们的位置上(即使奥巴立刻台之后,也没有发生本质变化),那些教授还是回去教他们的书,唯留下民众在命运中挣扎他们丧失了信仰,他们的信仰就是金钱和欲望,他们心中没有了敬畏,没有敬畏的人是可怕的人。这一切给了人们一个杯具的结尾,虽然如今经济已然复苏,但是这些元凶首恶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制裁。
一个七十年代的债券交易员,因为家里有三个孩子,所以他需要在晚上打另外一份工,这样才能养活全家。但是十年后,他已经年薪几百万美元。这是由于他所从事的行业,到了八十年代,开始爆炸性地增长。与此构成比较的是,印度的一对夫妇同样有三个孩子,他们贷款买了一套质量不错的房子,并且房子的价格不高,但是付首付款时却变成了天价,妻子哭着说觉得对不起丈夫,若不是被她说服买了房子,就不会过上如此拮据的生活,更何况要供养三个孩子。虽然是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生活都在经历了经济危机后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只是,一个是受益者,一个是受害者。
8、大德不德,是以为德。我朝虽然千般不是,但是他们不会欺负自己的人民以获取利益。
2、聪明人喜欢干的是既能享受又有风险但最终不必为之买单的事。
4、没有权威,只有造势。
7、没有一个政府是真正为民的,只是说,他们的利益与前政府冲突,天下乌鸦一般黑。 你想问,如果这些生活在这个社会象牙塔的精英人士们不再富有公共职责和道德,他们逐渐设计了一套贴合并保护他们自身利益的制度体系,试图用狡诈的方式将财富牢牢的捆在自己的手里,并将可悲的公共利益沦落成最表面的粉饰工具欺骗大众,这个社会将成为什么样貌?此片反应的腐败和贪婪发生在号称为全世界最具民主、自由和法制的美国,看完此片,你不禁要问,这个世界还有正义可言吗?正义还能光彩照人的成就英雄吗?正义到底有没有死掉?
《监守自盗》这部纪录片理所应当是一部杯具,因为它给出了不让人满意的结果:即便是代表坚定改革呼声上台的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也没有彻底的解决2008年金融危机的遗留问题,甚至同样任命那些2008年金融危机的幕后推手们进驻政府内阁。就连美国最富权力的人在强大的金融财团面前也妥协了。
6、成熟的态度是没有立场,只有利益。
影片中有人说是美国政府和企业一同策划了这一场经济骗局,相互包庇。由于美国的利率持续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超多的人如果按严格的要求购买房屋的话,根本买不起房,鉴于如此,很多银行和金融机构想抓住这一个机会,因此透过降低贷款要求向不能买房的人贷款,因此便有超多的人纷纷向这些银行贷款,最终都住上了新房。高盛和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却将这样的贷款评级为aaa,吸引更多的人来贷款,造成超多的资金流出。这只是其中一例,随着更多的债券被评为3a等级,这个经济泡沫也越吹越大。此后,很多金融机构相互购买基金、借贷,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金融共同体,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影片中能够找出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如下:低利润和宽松的信贷条件;贪婪的华尔街金融精英对金钱的无止尽的追求;信用评价机构的错误引导;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失职。在上述原因中,美国金融机构监管的缺陷和失职是主要原因,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马斯金教授曾指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主要职责在政府的监管失职。在影片中监管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但是几乎每次提到监管都意在指出金融监管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失职。 作为一部纪录片,我想《监守自盗》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三点
7、没有一个政府是真正为民的,只是说,他们的利益与前政府冲突,天下乌鸦一般黑。
4、没有权威,只有造势。
那么,审问和反省过后,继续前行!!!
第四篇、国际经济学-《监守自盗》观后感
监守自盗观后感
金融危机的思考
–《监守自盗》观后感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日 期:
前言:《监守自盗》是一篇讲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的纪录片,这篇纪录片思路清晰,影片并不直接向我们灌输观点,而是通过采访美国高级行政人员,顶级银行家,金融分析师,大学教授,甚至新加坡,中国,法国的政府官员等等,给观众呈现出了金融危机爆发的诸多原因。
看过影片之后,我们可以了解到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如下:低利率和宽松的信贷条件;贪婪的华尔街金融精英对金钱的无止尽的追求;信用评价机构的错误引导;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失职等等。我将对此片对我触动最大的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此片的理解和感悟。
(1) 金融市场道德风险
房贷机构。美国的次级贷款人由于信用风险高,其利率往往要高于其他贷款人。面对持续高涨的房价和利润的诱惑,银行往往将满足优质抵押贷款条件的借款人评定为次级贷款人来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次级贷款的比例甚至达到99.3%。在宽松、乐观的金融市场形势下,房地产贷款机构将抵押贷款出售给投资银行。转移风险,这种证券化引起银行中介职能分解,风险与收益相分离。抵押贷款公司既可以赚取贷款手续费.又能把违约风险转嫁到债券最终的买家身上.因此,房贷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不负责任地放松了信贷审查,次级贷款大量增加。
投资银行。投资银行等债券发行人购买了次级抵押贷款后,以其为基础资产发行次级债券,销售给投资者。投资银行在明知道债券风险很大的情况下,依然大量向顾客推荐购买。而他们却另一方面大量
购买信用违约互换产品,因为他们知道泡沫会破灭。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高技术含量,高隐蔽性的诈骗活动。
评级机构。雷曼兄弟在破产前是AA,AIG 破产前是AA,房利美和房地美在被援助前都是AAA,花旗、美林、都有很高的投资评价,很多垃圾股被他们大力推荐。当人们在金融危机之后,对这些评级机构进行质问的时候,他们异口同声的说这样的评级只是他们的看法,他们的建议。为了增加债券的发行量,债券发行人需要得到评级机构更高的信用评级。证券发行机构通过给予评级机构利润,使评级机构人为的提高了对他们产品的评级,评级机构通过对这些高风险债券提高等级,赚了几十亿美元。穆迪的CEo雷蒙德o麦克丹尼尔也承认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不断降低评级标准,没有尽到监管的职责。
证券品种繁多.包括一些金融衍生产品,整个过程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发起人和评级机构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发起人的项目运行报告和评级报告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不真实,给缺乏金融知识依此来判断的投资者以误导。众多金融机构见利忘义、见利忘险、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是金融危机生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2)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角
影片中说道,一次由亨利o保尔森主持的宴会,包括来自于美国主要银行的老总和CEO们非常奇怪的是,这些绅士们一直在争论“我们太贪心了,所以应付一部分责任”很好啊,然后他们就把矛头指向司库——财务部长:“你本应该更有力的监管,我们确实太贪了,但是无可避免唯一的方法就是加强监管”。
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大卫o麦考密克说:“次贷危机的确是一场在高度证券化和高度衍生品化的金融体系中.由金融创新所引发.因货币政策和政府监管失误所造成的系统性混乱。”
美国金融机构将次级贷款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流通债券再证券化,使抵押贷款的结构更加复杂化。一些金融机构购买MBs形成的资产池.进行下一步的证券化操作进而形成Dos.再对其进行评级,不断形成新的衍生品。叠叠不断的衍生品使风险不断加大,杠杆率也加大。在金融创新过度发展的过程中,金融监管不紧反松。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缺陷,落后于金融创新的发展。由于金融机构为大选提供巨额资金支持,导致政府被金融机构绑架,不能有效地管理衍生品市场。美国“双重多头”的金融监管体制使外部监管滞后,随着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的不断推进,“双重多头监管”体制缺陷目益明显,并且美国金融监管当局未能对危机的种种预警信号及时做出反应,为金融危机的酝酿、发展、爆发、蔓延提供了温床。
(3)经济学学术危机
在观看这篇纪录片以前,我曾经做过关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的作业,由于能力所限,我所获取相关信息的方法,最主要的就是通过看学者们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看了这篇电影之后,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学者的话能信么?
电影中让我们看到了外国高校的另一面,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这些曾经听起来那么神圣的大学,但是就是这些大学里的著名经济学家们、经济学教授
们,在他们为政府、为金融机构担任经济顾问时,出卖了学术的纯粹性,也出卖了社会,更出卖了自己的良知,他们用虚假的作伪的报告与评论,诱导着民众,为金融高层谋取着暴利,也为自己赚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当看到他们在镜头前的语无伦次、恼羞成怒,是那么的荒唐可笑,那些甚至不敢出境的人,更让人感到悲哀。他们是一流的经济学教授,其中不乏校长、院长,但他们都做了些什么?
(4)总结
《监守自盗》向我们充分展示了那些我们曾敬仰的、崇拜的领导者、经济学家、教授的阴暗一面。为了执政,竞选者可以向上帝发出虚伪的誓言;为了财富,经理人可以贪婪的榨取投资者的金钱,教授可以作出虚假的论断,哈佛、麻省况且如此。这是一个严密的合作团体,缺一不可,经济学家忽悠人、政治家放宽准入条件阻止立法监督、最后由商人从中赚得高额利益,分给帮助他们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一杯羹。最为让人痛心的是,在金融危机过后,在新的政府上台后,期望的重组,只是换汤不换药,金融市场依然被同样的人掌控着,而其他人又能做什么呢?
第五篇、《监守自盗》观后感
监守自盗观后感
《监守自盗》观后感
其实我一直对纪录片不怎么感兴趣,因为觉得它很枯燥、乏味,听到纪录片总是让我提不起精神。最近,应社会实践部的要求,我们看了一部名为《监守自盗》的纪录片。但是说实在,在教室里看的效果不怎么好,连画面都看不清楚。不过为了完成“任务”,我又重新将影片看了一遍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纪录片。
《监守自盗》纪录片在2011年2月27日获得第8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整个纪录片采用了访谈的方式,受访人物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合各类数据分析,从华尔街,到政府,到经济学家,受访人物都很知名,涉及美国高级行政人员、诺贝尔经济学家、顶级银行家、金融分析师,大学教授和记者,甚至新加坡、中国和法国的政府官员等等。影片探讨了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本片一开始,从冰岛的美丽风景和国家破产说起,到纽约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一众金融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粉墨登场,并以各种细致的数据与不同的条理逻辑分析,犀利而又准确地揭示这场危机背后发人深省的缺陷与漏洞,揭示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真相,也揭示了世界金融危机的真相。
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后的“铁幕演说”里曾经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或许这句话用在这部美国金融风暴纪录片《监守自盗》里面再贴切不过了。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影片中给我们展现了金融危机错综复杂的产生原因和形成机制、监管体制的松懈、法律的漏洞、金融结构体系的弊病。我们能够看出,这场危机可以说是由企业高管、政府高官和某些学者共同造成的一场惨剧。他们是体制的运行者,也是体制的监管者,甚至其中有体制的创立者。但是可悲的是,他们明知此举犯法,明知这是泡沫经济,却依然高唱赞歌,依然阔步向前。这些所谓的金融工程师们,以及那些依赖于金融政治的政客们,利用大众的短视、贪婪、脆弱等心理来进行大规模的投机活动,使得这场次贷金融泡沫越吹越大。而最终的结果,正如中文片名“监守自盗”一样,他们自己窃取了自己看守的财物,给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酿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悲剧。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那些拿着高薪搅乱全球经济的金融工程师,最后却都赚得盆满钵溢全身而退。监守自盗观后感
观看完此片,我不禁联想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我们努力工作,拼命赚钱,到头来也许真的就只是一场空。华尔街和政府勾结,雇佣知名学者来游说,但是这些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却能在这场浩劫中安然无事。
甚至在金融风暴过后,继续坐收名利。受害的,依然是那些普通民众。也就是说,最后的最后,在美国,90%的财产落入了1%的人的腰包;而全世界的人都要为这1%人的行为埋单。在这里,我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为什么?虽然我对金融方面的知识不是很了解,但是我知道,这绝对是不合理的。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而欲望这个东西更是得到愈多愈难满足。这些人对于财富的追求真的达到了一种让人心惊胆寒的地步,他们人性中的良知在缺失,道德在沦丧。权力与资本的结合,力量是巨大的,也是极为可怕的。正因如此,世界的财富正不断的从大多数人的手里流向那极少数人。究其原因,就是金融领域缺乏广大群众的监督、缺乏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在如此强大的力量面前,我们这些弱势群体难道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财富就这样被无情的掠夺吗?答案当然是“不”,我们要奋起反击,齐心合力建立一种健全、公正、合理的秩序来保卫我们的利益。即使这个世界本身并不是很公平,但是我们依然要勇敢面对现实,勇敢的生活。
第六篇、《监守自盗》观后感
监守自盗观后感
工程1102 刘代玉 20113077
《监守自盗》观后感监守自盗观后感
电影以冰岛为序,揭开了华尔街的勃勃野心和金钱的巨大诱惑力。在对金钱的贪婪下,华尔街和政府两相掩护,打破了冰岛经济的井然秩序。2008年,冰岛银行破产,经济崩溃,却导致普通人陷入经济危机。
其中的一个例子,如果你请了两位律师去银行商量赔偿,那么银行里会有十九位律师齐刷刷地等着你,要是你干得好的话,银行或许会像你抛出橄榄枝,为你提供一份工作。有趣又深刻,要不然你被银行干掉,要不然你“同流合污”。显然三分之一的冰岛经济监管工作员最终为银行工作很好的说明了大多数人的选择。贪婪永远是华尔街前进的引擎,也是华尔街所向匹敌的利器。
正式开始的第一部分—How We Got Here?,梳理了华尔街的起家经历。一次又一次,纳税人为华尔街的贪婪买单,一次又一次,政府监管部门无所作为。一切只是因为,金钱造就了华尔街的权力,让华尔街更有力量,以致让政府为华尔街的贪婪服务。而美国政治的模式,也注定了金钱与权力的相互渗透。
CDO对华尔街而言,无疑是一个绝妙的创造。在监管真空的状况下,放贷者、投资银行,统统将风险转嫁。而且通过鼓励借贷、粉饰CDO评级,最终把“蛋糕”做大,将借贷人和投资者卷入毫无顾虑的贷款、投资漩涡中。而借贷人的投机,发放次贷,更加刺激了这场疯狂的金融游戏。以空套空,中转商华尔街避开了自己的所有风险,当泡沫破裂,受害的,只有链条尽头的普通公民,贷款者和投资者。更讽刺的事,纳税的普通公民,还要交税填补华尔街制造的大窟窿。
第二部分—The Bubble,介绍了另一个定时炸弹——信用违约交换,CDS。AIG的CDS成为的CDO疯狂的催化剂。因为购买CDO的投资者现在也找到“安全”了,只需缴纳一定的费用,保险式的CDS就可以令他们投资无忧。
出于对奢华生活的本能向往,华尔街的高管们用公司的前途做赌注,为自己的享受一搏。而为这种自私行为提供可能的,正是政府不听不问的纵容,和应该独立公正运行的评级机构的放水。为什么政府和标准普尔们会这样?因为他们都从中收受了巨额贿赂,越高级的权力越值钱。而对华尔街来说,这些行贿成本在巨额收益面前不值一提。
Hank Paulsen对雷曼的强制破产背后原因不究,但是令AIG的援助优先补偿华尔街巨鳄并且放弃犯诈骗罪的高盛(Hank Paulsen是高盛前CEO)就不得不让人深思了。
最后展示了华尔街对政府的吞噬和学术腐败。
片子看了几遍,越看越觉得人在巨大的金钱诱惑面前贪婪真是无可阻挡,而金钱和权力这两座古老的大厦还是会一直屹立不朽的。资本主义,乘着科技发展之帆渗透全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只会愈加深刻。
“It’s Wallstreet government.”这句话真叫人惊心,经济当然要有革新,但是并不意味着马鞭在没有监管的贪婪手中。1%的顶层利益既得者当然不会革自己的命,80%的我们再不振臂一呼,就是自己不尊重自己的劳动果实了。可是,当我们成为有能力做出改变的人时,有多少人能坚持初衷?到什么时候,坚持初衷的人的数量和力量才能改变?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坚守道德的路上,教育先行,信仰为继。这也许太过艰难,但是以制度规避道德失落,势在必行。胡适说过,“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开始谈规则而不是讲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最终这个国家会变成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第七篇、《监守自盗》观后感
监守自盗观后感
《监守自盗》观后感
2012211111 梁冰
《监守自盗》这部影片阐述了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影片通过冰岛债务问题展开,讨论了这场危机的前前后后。从片名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他本身就是非常确定并带有谴责的以为去将危机的始作俑者如何暗地操作并策划了这场危机的始末呈献给观众。
看过影片后,我不光对整个金融危机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还得到了一些启示。影片在痛斥那些贪婪的坏蛋的同时,更是将矛头对准了社会的管理者。那些坏蛋再坏,他们的目的还是合理的,那就是逐利。但是对管理者来说逐利就是另一种性质的错误了。管理者是被人民选出来服务大众的,他们的报酬就应该取决于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好坏程度,他们的逐利正途应该是把服务工作做好,跟着社会进步提高酬劳。作为规则的制定者,自己也通过不正当手段进去捞一笔,这就是性质错误了。整个市场缺乏监管,每况愈下,最后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小小的推动就触发了整个危机。那些下定了决心要推行“金融衍生不收监管合法化“法律规定、热心推动放宽政策、颁布“利富”的税收政策、可以逼迫放弃对某些公司谴责的官僚,那些把客户的储蓄存款当做风险投资,狠心推销反投保的有价证券的投资银行、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那些为了获得高额报酬而书写虚假文章的专家学者,都在印证着“实用主义”的影响。没有监管的整个市场在尔虞我诈中变得愈发不可控制。在危机过后的萧条中,人们终于开始意识到监管的重要性,可是制定这些规划、条款的人呢?很讽刺的还有当初吹鼓要经济自由的那些理论家们。
在影片即将结束的时候,导演重申了影片的批判主题,“导致灾难的人和机构仍在掌权”,“他们保证这一切不会再重演,当然这一切不会很容易,但那至少还有些东西,值得我们去奋斗”影片拍摄的很应景,内容挖掘恰如其分值得人们深思,也引起了我对金融的兴趣。
《论语》有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想要改变现状,实现金融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固然任重道远,但我们依然要充满信心,相信一切迟早会步入正常的轨道。
第八篇、监守自盗观后感
监守自盗观后感
《监守自盗》观后感
1,2008年起一场兴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地域上从美国迅速扩展到全球,产业领域上,从金融领域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这场危机重创了世界经济,时至今天,虽然危机已然过去,但其仍然拖累着世界经济,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展,危机的阴影远未散尽。而关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谁造成了这一切?危机的元凶为何?成为了许多人谈论的话题,许多人思考的问题。
而电影《监守自盗》便为我们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和角度,可以看出主创人员在极强的责任感下,经过大量的努力才完成了作品,想通过作品向大家展示他们眼中的真相。
从影片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人文精神,他们力图想人们展示真相的同时,希望为人们展示一种追求美好的价值观念。
在阐述这个问题前,我首先想说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可以验证一个问题或者是一个例证,一国霸权的区里,最终确系于金融领域的霸权,美国一国的金融问题引起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动荡,其势可见一斑。同时,经济全球化确已深入发展,若说上世纪20、30年代的大萧条动荡了仅是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在如今市场经济普遍存在的世界上,一场大的经济危机所伤害的确实是整个世界了。
而在这样的现实和背景下,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世界上有许多问题不再是限于某一个国度,它已经深入到各国之间,例如很多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便具有了全球性的特点。虽然,不可否认,传统的国家间的冲突和合作依然重要,国家利益的角逐、权力的博弈仍然为各国所重视。但现今世界,这一切纷争与合作的目的,不应是也不再是为了少数人的欲望,而更多的事为了本国人民的福祉,为国民提供一种实现发展、实践价值、追求幸福的机会和环境,推而广之,一切都应是为实现人类的普遍发展和普遍幸福。
诚然现实很残酷,一国内部的利益划分和权力争夺、国家与国家之利益与权力的纷争、全球性问题的扩大,这一切让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悲观与消沉。(心得体会 /v/b/56043246-1710083781.html)。
美国的这场金融海啸已过去两年多了,美国的经济也渐渐地在复苏之中,但这场金融海啸中的几个明显特征:通货膨胀、房价飞涨、贫富分化、金钱政治、权钱交易、金融高薪等等,为什么却让大洋彼岸的我们看着如此的似曾相识呢?我们应该从《监守自盗》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如何引以为戒?如何避免重蹈别人的覆辙?这才是看完此片之后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影片带给人们怎样的启示?
网友叔之骑士日记这样总结:监守自盗——高级流氓的世界。
1、 老百姓(人民)是最惨的最被玩弄的一方,一直且永远都是。
2、 聪明人喜欢干的是既能享受又有风险但最终不必为之买单的事。
3、 银行家都是无节操的混蛋。
4、 没有权威,只有“造势”。
5、 有时候,路的终点是迷宫。
6、 成熟的态度是——没有立场,只有利益。
7、 没有一个政府是真正“为民”的,只是说,他们的利益与前政府冲突,天下乌鸦一般黑。
8、 大德不德,是以为德。我朝虽然千般不是,但是他们不会欺负自己的人民以获取利益。
9、 当利益大到无法想象的时候,没人在乎它是不是真的了。
10、 明知故犯和揣着明白装糊涂是聪明人的一大特点,曰之为:腹黑。
网友Nightwish说:
次贷危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还是华尔街,银行家,政府相关人的贪婪和不负责任造成的,金融危机这不可避免,好了伤疤忘了疼,周而复始的过程。
网友声色画报说:
正如法国财长的说法:“金融服务业应该首先服务他人,然后才是服务自己”。正是人自身无限的贪婪和自私,让美国金融业魁首们自觉组成了一个庞大利益集团,甚至绑架了美国政府。本片无关乎政治,在于揭露人性的丑陋,是又一部有胆识的纪录片。
3,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引起股市剧烈震荡,以及一系列失业上升、消费紧缩等后果。此次危机造成全美3000多万人口失业,被奥巴马政府称为——自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华尔街是美国金融的象征性地标,汇集了高盛、美林银行、雷曼兄弟、摩根士丹利、花旗、AIG等一系列金融巨头机构的总部。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经济走向衰落,金融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标准普尔500强显示金融机构占了美国经济实力的40%。 而经过2008年次贷危机以后,美国5大投资银行 : 1高盛 (目前美国5大投资银行中唯一仍盈利的公司) 2摩根士丹利 (股价下跌) 3美林公司(已被美国银行收购) 4雷曼兄弟公司(已破产) 5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
《监守自盗》作为第8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探讨了2008
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综合而言,次贷危机的根源归结如下: 一、金融业严重缺乏监管,次贷投机置换 1. 次贷投机置换
信用违约互换即CDO
,对应的基础资产是抵押房产,而房地产业存在着泡沫经济。
在房利美成立70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