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回忆往昔的古诗 回忆往昔的作文

节日作文 zuowen 1浏览

【 – 节日作文】

篇一:《诗歌赏析范例及题型》

诗歌赏析范例

(一)咏史怀古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朗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末两句对周瑜的嘲讽,用笔锋利最能体现杜牧诗绝句的特色。此诗借史抒发了自己郁志难伸的情怀]

行宫 (唐)元稹 寥落①古行宫②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注:①寥落:空虚、冷落。②行宫:皇帝外出居住的宫舍。

赏析:这首诗表面上是一首宫怨诗,实则是咏史怀古之作。诗人通过写白头宫女在寂寞中回忆往昔的繁华,来慨叹昔盛今衰,从而表达诗人对历史沧桑巨变的思考。全诗短短二十字,却把唐朝从天宝末年以后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浓缩其中,高度精炼的笔法令人赞叹。这首诗的主要特色在于含蓄有致,全诗的重心在一个“说”字。由于这个宫女谙熟历史,可说的话题很多,她足以将历史的诸多教训滔滔“说”出,从而使读者生发无穷联想,这在其他怀古、咏史诗中是很难做到的。总之,全诗用字精炼,内涵深刻。

金陵①怀古 (唐)司空曙②

辇路江枫暗,宫廷野草生。 伤心庾开府③,老作北朝人。

注:①金陵:今江苏南京,从三国起,先后为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朝都城是历代诗人咏史的重要题材。②司空曙:中唐诗人,经历过“安史之乱”,避难南方,乱平后很长时间未能回到长安,此诗即在这一时期写成。③庾开府:即庾信,梁朝著名诗人,早年在金陵做官,深受梁武帝赏识。在其出使北朝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灭,遂被迫强留长安。北周代魏后,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借金陵古都昔盛今衰的比照,既表达了兴亡的历史感,

又寄寓了对唐朝衰微的感慨。诗的前两句为

实写,描写了当年皇帝乘车经过的“辇路”,昔日的旌旗如林,鼓乐喧天,如今已不复存在,只有道旁那饱经人世沧桑的江枫,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浓密的阴影使荒芜的辇路更显幽暗阴森。“暗”字既写出了树阴之浓,又写出作者心情之沉重。沿着辇路而行,就能看到昔日金碧辉煌、轻歌曼舞的繁华宫殿,如今只有春天的野草蓬勃地生长着。春点明时令,又突出只有野草的荒芜。诗句对仗整齐,辇路、宫廷与江枫、野草形成强烈对比,一“昔”一“今”,盛衰兴亡之感自然融入其中。后两句用典为虚写,借庾信老死北国的凄惨命运来表达自己对“安史之乱”后唐朝国运衰微的担忧,以及自己因离乱而无法归乡的凄伤之情。

(二)写实诗

伤田家》(唐 聂夷中):“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这首诗反映唐末农民的苦难生活现实,但把希望托于“君王”,表明其局限。] 《子夜吴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写实诗多针对不良社会现象揭露或抨击,这首诗就抨击了唐朝统治者加重兵役、穷兵黩武,造成亲人常年分离痛苦的现状]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赏析:这首诗纯用白描,朴素自然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前两句写不知谁家的小船,因为“不系”,被吹进“钓鱼湾”。“春风”二字,不仅点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随着风势,由远至近,悠悠荡荡,烘托出溪居的恬静、平和,再者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生气盎然。有一位小童,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

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这一刹那间及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全诗静中寓动,动中美的水乡景色。

初夏午睡起绝句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①,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②。 注:①梅子留酸软齿牙:我因睡前吃了没有熟透的梅子,起床时嘴里还留着酸味,牙齿有些软。②日长:夏日天长。柳花:飞扬的柳絮。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闲居家乡时所作。诗人描写了初夏午睡醒来所见情景。前两句写初夏之景,展现了作者居处环境的静谧;其中的“软”字,表现出他散懒的心态;而“分”字用得生动,不说窗纱被芭蕉映绿,而说芭蕉把绿色分给纱窗,使芭蕉有了人的情感。后两句写诗人的生活情态,上句点明心情之不佳,下句借观看小孩游戏,用动态..描绘之笔来进一步渲染作者的悠闲心情,其中一个“闲”字是“无情思”的转化,是全诗的精髓;一个“捉”字分外传神地把儿童天真的玩态表现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耕田①夜绩麻②,村庄儿女各当家③。 童孙未解供④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①耕田:除草。②绩麻:把麻搓成线。③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④供:从事,参加。 赏析:《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面,写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全诗用老农的口气说年轻人各自都有自己的事情;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天真的情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诗意妙趣横生。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赏析: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它针对当时的黑暗现实,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中义愤,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了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无止的轻歌曼舞,写出了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反诘有力,引人深思。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诗人进一步抒发感慨。“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奢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像喝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只把杭州作汴州”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辞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讽喻诗中的杰作。

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

(宋)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赏析:这首词通过对采石蛾眉亭畔的壮丽景色的描写,含蓄地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感情。

上片着重写景。倚天而立的陡峭石壁,突出江中,高耸千尺。以夸张的艺术手法,使自然景物的形象显得非常雄奇,给人以风光在险峰的美感。紧接着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描写了长江两岸的山梁细长、蜿蜒苍青,似乎是美女的两道眉,凝聚着无限的愁与恨,以此来隐喻江山含恨、国人含愤的神情,使词的内涵更为蕴藉。下片主要抒情。首句写江潮,潮因风急,水势滔滔,加上暮色苍茫,情渲染了气氛。后句写酒店闻笛声,是主旨句所在,长江北岸辽阔的土地以被金兵占领,远处传来的悲凉笛声,更使人感到格外心酸、痛苦、愤怒!末句联想到李白的墓地,使词的意境深远隽永。

三、送别诗

送别 (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①,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②南山陲③。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处。 注:①饮君酒:劝君喝酒。②归卧:隐居。③南山陲:终南山边。

赏析:通过写友人归隐,表达了作者也想归隐的心情和对友人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全诗通过问答..来送别,别开生面,不落常套....。首句“下马饮君酒”叙事朴实、点题巧妙。次句以问引出友人归隐山林的愿望,最后两句便自然引出诗人劝慰友人归隐山林,悠悠自适,这样含蓄有味的诗句,使全篇为之生色。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沈德潜说得好:“白云无尽,足以自娱,勿言不得意也。”(《唐诗别裁集》)这也表现了诗人对远离尘世、啸傲林泉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纵观全诗,选材平淡却构思奇妙,语言浅显却饱含深情。在表情达意上,前四句的诗味看来似乎很淡,但从那一叙、一问、一答的曲直变化中,我们不难体悟到作者高超的构思技巧。

金陵①酒肆②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③压酒④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⑤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与长。 注:①金陵:南京。②酒肆:酒店。③吴姬:吴地青年女子,这里指卖酒女。④压酒:酒酿成时,压酒糟取酒。⑤尽觞:干杯。 赏析:这首小诗描绘了醉人春光中,江南水乡一家酒肆里令人陶醉的送别场面。首句写店中桃花飞舞,用一个“香”字绘出了春的气息,同时又暗指下文的酒香,可谓一语双关。第二句在热闹的场面上有出现了人的活动“吴姬压酒劝客尝”,等到“金陵子弟”这批少年一涌而至时,酒店中就更热闹了,临别之际,情意深长,不忍离去,“欲行”“不行”者借酒传情,一切尽在“各尽觞”中。结句以含蓄的笔法,悠然无尽地结束了这首抒情短歌。诗人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所以诗中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表现了诗人青壮年时代风采华茂、风流潇洒的情怀。

送灵澈①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②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①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②杳杳:深远貌。 赏析: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前两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两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带着斗笠,披带着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之情。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精美如画。但这桢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送崔九

(唐)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①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②,暂游桃园里。

注:①须尽:一定要尽情欣赏。②武陵人:指陶潜《桃花源记》的武陵渔人。

赏析:这是一首抒情重心全在“丘壑美”的送别诗。本诗所谓“丘”指的是山,“壑”指的是水,实则指山水美。首句诗人就劝告别去的友人崔九,归山之后,无论是进入到深山老林之中,或只是刚刚投身于大山的怀抱,都应该尽兴欣赏自然山水点滴之美,若发现有异于它处的奇观异景,千万不要错过。三四句是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入山复出,不甘久隐,语言浅朴,含意深远。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①

,山是眉峰聚②。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③。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①眼波横:形容眼神闪动,状如水波横流。②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③眉眼盈盈处:喻山水秀美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样子。

别词中别具一格。开篇两句匠心独运:前人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波”譬喻女子容颜之美,而作者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是眉峰攒聚,推陈出新、新颖奇绝,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欲问行人”两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下片“才始送春归”两句抒写离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 “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若到江南”两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好好享受一番。昔春之情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也寓于其中,可谓词境风韵,耐人寻味,又不乏清越之美。

四、述怀诗(或抒情诗、咏物诗)

题大庾岭北驿① (唐)宋之问 阳月②

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③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④。

注:①诗人在武后、中宗两朝得宠,睿宗时,却成了谪罪之人。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②阳月:阴历十月。③瘴: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治病之气。④陇头梅: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

赏析:这是一首抒怀诗。诗人因被流放,眼望苍茫山色、长天雁群,想到明日就要过岭,顿时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悲切之意脱口而出。诗人用比兴手法,人雁对比,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景色:黄昏到来,江潮初落,水面平静更让人触生寂寞之感,林间瘴气缭绕,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使抒情又推进了一层,更加深刻细腻、强烈具体。最后两句,诗人又从写景转为抒情。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晨踏上岭头时,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故乡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看到的!至此,诗人怀乡之情已经升华到最高点,然而却收得含而不露。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新新岁切,天畔独潸然①。 老至居人下②,春归在客③先。 岭猿同旦暮④,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⑤,从今又几年。

注:①天畔:天边。当时作者贬在潘州,地近南海,故曰“天畔”。潸然:流泪的样子。②老至:老来。居人下:指屈居人家的下面,官小位卑。③春归:是说新年又到,春已归来,而自己还在他乡没有回去。客:作者自

指。④岭:指岭南,今广东省一带。旦:白天。暮:晚暮。旦暮:即一早一晚。⑤长沙傅:指贾谊,西汉文学家,有才学,得到汉武帝的重用。因遭大臣忌恨,后贬为长沙王太傅。这里作者借以自喻。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因受诬被贬潘州时所写。其时,又值新岁,感事伤怀,自是潸然泪下了。本诗表现了独处异地而又逢佳节时的悲慨。诗一开头就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谪宦他乡的痛苦。第二联直率地表示出官卑职小,老大伤悲,离宦他乡,欲归不得的痛苦。第三联说到自己远谪的苦况,以景衬情。在这里,只有岭猿朝夕相伴,和江柳一样,共罹这迷茫的风烟。这样的寂寞与惆怅,不是“已似长沙傅”了吗?然而又是一年开始了,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啊!末联借贾谊以自况,既照应了首联,也进一步写出了新岁中无限的伤感和凄凉。全诗语言自然流畅,意境深切沉致。“独潸然”三字笼罩全篇。旦暮人的感情。尾联用典,委婉地表达出远谪无期、返乡无望的哀伤,回应着首句的“独潸然”,使全诗弥漫着感伤的情味。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唐)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①。 欲把②一麾江海去,乐游园上望昭陵③。 注:①清时:清平之时。味:指悠闲的兴味。闲爱孤云:闲适之时喜爱悠然漂浮的一片白云。这两句说,在这清平之世,我尤其喜爱孤云和闲静的和尚,有这样的闲情逸致,正是无能的缘故。②把:持、握。麾:古代指用的旌旗,这里指出任地方官的符节。③昭陵:这里指唐太宗陵墓。 赏析:诗人通过描写登乐游园抒发自己难王朝的向往。全诗简练深刻,含蓄深沉。起句称当时为“清时”,杜牧在此运用了反话正说的笔法,以此作为障眼法。首句说当今是“清时”,其实心里认为是浊世;说自己对登临闲游一类事“有味”,其实是认为国家大事难以干预,因此对之有无味之感;说自己爱“孤云”和“僧”,正因为对朝政失望故转而留恋山水和佛道;说自己要去江海,正因为在朝廷中无一容身之地;说自己“望昭陵”,正因为对当朝国君不满,故以开国明君来反

衬。如此种种,均说明杜牧此诗意在辞后,若不经一番斟酌是不易发现的。作者爱孤云之悠闲,爱远离红尘的僧人之清静,诗人自己的志趣追求表露了出来;同时诗人追怀往昔盛世,悲从中来。

孤雁 (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赏析:这首咏物诗是一首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情感浓挚,悲中有壮,堪称佳绝。首联刻画了一只情感热烈而执著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对同伴的想念。清人浦起龙评曰:“‘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读杜新解》)确是抓住了要领。次联以“谁怜”二字设问,并以高远浩茫的天空来衬托出这只小小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可见其惶急、焦虑、迷茫!此处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这孤零零的雁儿,也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其中的“似”和“如”字非常准确、形象地刻画出它被思念缠绕,被痛苦煎熬的情形。它望尽天际,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还在眼前;它哀唤声声,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还在它的耳畔响。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听地呼唤。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结尾用了陪衬的笔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无意绪”,无忧无虑,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使孤雁这一形象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唐)虞世南 垂緌①

饮清露②,流响③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①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委”。②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③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

篇二:《中华经典古诗词六年级词卷上册参考答案》

中华经典古诗词六年级词卷上册参考

第一单元 志趣

第一课

问题导学

词人经过如屏似画的七里濑,想起了严陵的故事,发出了“君臣一梦,今古空名”的感叹,你能联系时代背景说一说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吗?

答:苏轼被贬谪到杭州任通判,路过七里濑,触景生情,借以感叹仕途不顺,人生如梦,表现了看透名利、归真返朴的人生态度。

发现大观园

1.我发现,词中描写了词人在桃林中的许多生活画面,一起来找找吧。 (踏露出行、林中赏鸟、醉酒赏月、月下独酌)

2.词中一个“醉”字反复出现,表现出了词人的一种生活态度,他为何要“常醉”呢?一起说一说吧。

(词人因怀才不遇,而寄情于山水。“醉”是为了忘却仕途上的不顺与忧愁,“醉”也是词人内心的真实写照,沉醉于美丽的大自然,在桃林中寻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反映出了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

我是小词人

我能根据对应的词意,把词句补充完整。我也是小词人了!

词意:

①清凉的夜无一点尘埃,月色如白银。 ①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回忆往昔的古诗 回忆往昔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