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我爱韶山的红杜鹃》
我爱韶山的红杜鹃
毛岸青 邵 华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我们敬爱的父亲逝世后的第一个春天,我们回到了老家湖南。我们含泪伫立橘子洲头,漫步湘江两岸、回清水塘,登岳麓山,徘徊板仓小径,依恋韶山故园,万千思绪随山移水转。正是杜鹃花开遍三湘的季节,乡亲们怀着深厚的友谊,连同韶山的泥土,送给我们一颗盛开的红杜鹃。
我们爱韶山的杜鹃象烈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故乡山村最早的夜校灯光,到秋收起义的烈火,都是父亲和革命先辈们亲手点燃。革命斗争的烈火映红了长江,映红了安源,映红了井冈,映红了二万五千里草地雪山,映红了陕北、华北、中原、江南,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烈火整整燃烧了半个多世纪,全人类都以惊奇的目光注视着这辉煌的火焰。
我们留连他老人家少年时代游泳的池塘,放过牛,砍过柴的小山,教育全家投身革命的灶屋,变更中国的菜地和稻田,博览群书、探求真理的住房,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校园。岸青记得小时候打碎过一个瓷杯,爸爸耐心地从杯子讲到瓷器的生产,泥土变成精细的瓷器,要经过多少道工序,工人同志要流多少汗?从那时起,岸青爱惜每一件器皿,那些亲切而生动的话至今都牢记在心间。为了岸青能准确地翻译马列主义著作,父亲要岸青首先学好祖国的文字语言,不要求多,但要有毅力、坚持力,浩瀚的海洋来自涓涓清泉。重温父亲生前对我们的教导,重睹父亲写给我们的信件。父亲,你谆谆教育我们,不要那种脱离人民的虚无主义、个人主义,要到群众中去参加革命实践。1946年春,岸英哥哥回到延安。父亲询问了他在苏联学习的情况,语重心长地说: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中国的劳动大学你还没有上过。嘱咐哥哥到农村去,要和贫雇农一起住,一起吃,一起劳动。父亲把自己打着补丁的灰布衣服送给了哥哥,哥哥穿着爸爸的衣服去经受三大革命的锻炼。父亲,你送子务农,送子学工,送子到抗美援朝前线。1964年,父亲鼓励邵华去江陵农村参加“四清”。要求邵华一辈子都不要脱离斗争实践,在劳动中学习,在斗争中锻炼。邵华回来,他老人家详细地询问了江陵的一切,包括庄稼长势、群众愿望、年终分配和结算。父亲终生注重实践,直到晚年,不顾高龄,还经常到农村,到工厂,到连队,到矿山,走遍了社会主义祖国的万水千山;父亲一生和人民心连心,无时不想着人民的疾苦、灾情、冷暖,不止一次地讲道依靠人民治山治水的远景和社会主义美好的明天;父亲终生都在学习,阅读的书本里都留有密密的圈圈点点,一生都保持清水塘时期的朴素生活,多年总是铺着白布做成的桌布和褥单。有时在饭桌上,孩子们抛洒了饭粒,他老人家就吟诵那首古老而通俗的诗篇“锄禾曰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育晚辈爱惜粮食,珍惜劳动人民的血汗。越到晚年,父亲越繁忙,在我们同父亲难得见面的日子里,经常有备急需的工作所中断。在世界上建设一个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坚持一条马列主义路线,父亲,你没有片刻离开过战斗,直到你在举国哀恸中长辞人间。我们肃立在您老人家遗像面前,透过泪水看到您老人家还是那样庄重而慈祥,久久不愿离去啊,时间再长,也觉得太短,太短! 我们爱韶山的杜鹃像朝霞,故乡人民至今都把我们亲爱的妈妈杨开慧叫做“霞姑”。妈妈的一生正像霞光那样绚丽灿烂,乡亲们亲切地接待我们,向我们描述着妈妈的生前。都记得她有一双热情的手,阶级兄弟都忘不了她的温暖,她宁肯自己挨饿,也要把最后的几升米匀给贫苦的农友。人们传颂着:清水塘一个飞雪的夜晚,外婆和妈妈在灯下把两件夹衣改成棉袄。清晨,两个青年同志穿上棉袄激动得泪如涌泉。许多年长的农民伯伯都记得,“开慧先生”那些形象地比喻、通俗的语言:“财主有手不劳动,养的肠肥脑满;财主有脚不走路,要我们抬着他过河爬山,为什么?为什么?”,“只要我们种田人团结起来,就能把这种吃人
的社会推翻!”“一双筷子容易断,十双筷子断就难”,当岸青走进板仓旧居的屋子,好像回到了如火如荼的童年;坐在火塘边,当年的情景,在眼前浮现:兄弟们在这里听妈妈讲过多少故事啊,又向妈妈问过无数个为什么。“土豪劣绅的嘴有多大呀!?“妈妈,那个叫“工农”的人为什么能推翻三座大山?”在板仓的一个阴雨天,岸英拉着弟弟,穿着爸爸的大雨鞋,踏进积水,边跑边喊:我们敢在大海里航船!开船哪!爸爸妈妈看着孩子们在风雨中那么大胆,没有责备,反而喜展眉间。岸青还记得:妈妈在油灯下抄写着爸爸的文稿——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马列主义经典。妈妈不俱国民党的血腥屠杀,奔走在湘江两岸,传送着秘密文件,宣传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从不记得妈妈有过惊慌,也不记得妈妈有过疲倦。今天,我们沐浴在金色的霞光里,注视着绿茵茵的群山;湘江北去,不舍昼夜,就像我们心底里的怀念。
我们爱韶山的杜鹃像鲜血,千千万万烈士的鲜血洒满祖国的河山。我们这一家也有六位亲人为革命壮烈牺牲,面对阶级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我们的泽民叔叔,红军最困难时期的后勤部长,为人民的健康积劳成疾,为红军的温饱受尽饥寒。他在国民党恫吓利诱、严刑拷打之下,象钢铁般坚强,雷电般威严,宁死不屈,血洒天山。我们的泽覃叔叔,谁说他青春短暂?29个春秋的确不算长,但是他的名字将永远传诵在人民中间!当红军主力长征之后,泽覃叔叔率领赣南独立师转战在武夷山,由于叛徒出卖,陷入重围。为了掩护同志们突围,我们的小叔叔光荣牺牲了——那是1935年杜鹃花盛开的春天。11年后,他的儿子楚雄,一个满怀壮志的小八路,又被反动派杀害于陕南。我们亲爱的妈妈,用霞光般的生命投向黑暗!利用生命最后最宝贵的时刻,首先通知同志们转移,处理了党的文件,给自己留下的是监狱、酷刑。为了革命的胜利她用年轻的生命和鲜血保卫父亲的安全,毅然抛下了三个孩儿,从容地走出浏阳门外。妈妈!我们永远忘不了那悲壮的时刻,我们经常含泪背诵着爸爸赞颂您的辉煌诗篇。我们的泽健姑姑,一个优秀的女指挥员,中国最早的女游击队长之一,在战斗中负伤被俘,仅仅24岁,就义时自若和响亮的口号声,使反动派丧魂落魄。我们的岸英哥哥,爸爸的好儿子,岸青相依为命的兄长,受尽旧社会的欺凌和磨难,为保卫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援助兄弟邻邦朝鲜,鲜血洒在鸭绿江的彼岸。朝鲜的金达莱啊,就是中国的红杜鹃。
我们爱韶山的杜鹃遍地开放,缅怀光荣的往昔,展望前程,一片辉煌灿烂。我们看到了毛主席为我党树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恢复,在发扬。我们坚信:毛主席提出的,周总理宣布的四个现代化一定会实现!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一定会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 我们一定要让我们的儿子新宇懂得:杜鹃花为什么像烈火、像朝霞、像鲜血?为什么这样红、这样鲜艳?无数先烈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才换来无产阶级的红色江山。爸爸!“毛主席纪念堂”已经竣工了,它凝聚着全国人民诚挚的心愿。今年春天,我们和您的孙儿将一颗青松栽种在纪念堂前。我们的心也溶在那颗亭亭的青松里,永远陪伴在您老人家的身边。在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团结安定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在无限的激动中深深地怀念
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
“板仓的杜鹃花哎,和我一样想妈妈,花儿是妈妈亲手栽,如今满山崖;韶山的绿茶树哎,和我一起想爸爸,茶树本是爸爸种,年年发新芽”
篇二:《散文可不可以虚构细节》
散文可不可以虚构细节
燕山飘雪与读者
我的《生活真实还是艺术真实》一文在某论坛发表后,有些读者问了一些有关散文可不可以虚构细节的问题,笔者一一作答。在这里,笔者照实记录在案,也算是对这个问题的探讨。
问:这篇文章说得比较全面、公允。我提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细节的真实对散文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细节的选择要有典型性。以写人来说,就要选择非常典型的细节表现人物。我的问题是,可以虚构所表现的人物根本不存在的细节吗?还是说,作者应通过自己的艺术思考,从实际存在的大量的细节中选择出来的,而不是自己臆造的细节?
答:散文也是写意的艺术,真情实感是它的内容特征,灵活多样是它的形式特征。散文在不违背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可以虚构一些细节,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只要达到艺术真实,就可以从大量生活中选择更典型的细节。
问:哦,一般地讨论散文可否为了艺术真实地表现人物,是否可以虚构一些细节,有点太笼统。我其实想问的是,有的写真人真事的散文,可否虚构人物本身生活中没有发生过的细节?
答:写真人真事的散文,如果需要,也可以虚构一些人物本身没有发生过的细节。比如《任长霞》这部电视剧,基本情节是真事,但编剧也虚构了一些细节。比如她住在老太婆家里,为了了解案情,侦破案件,崴了脚,传上了虱子等细节。这完全是为了艺术真实而增加的。
问:这样,任长霞其实是以任长霞为原型的基础上的再创造,属于电视剧;就和电影焦裕录一样,也虚构了不少细节,是电影文学剧本的产物。再比如,写画家潘良玉的电视剧《画魂》,除了最主要的历史事实外,那里面的细节可以说几乎都是虚构的。那些,我以为是属于另外一个性质的问题。这我都能接受。但是关于亲人、朋友、伟人、名人的一些回忆录、散文等可否虚构细节呢?这里有一个资料,也是一个散文家,他的观点是:
(1)真人真事。在散文中写真人真事,这是常见的。这一种,主要是一些悼挽文章、纪念文章或回忆文章。比如,前一段报纸刊物上发表的大量回忆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散文,或者回忆、纪念名人、朋友的散文,都是真人真事的,其中不仅大的事件不能虚构,就是细节也不能虚构。比如,毛岸青和邵华写的《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这篇抒情散文,其中写毛主席、杨开慧的一些革命事迹,就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再比如陶斯亮写的回忆陶铸的散文,那里的事情和细节,也都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还有方纪的《挥手之间》,是写毛主席离开延安到重庆谈判的那个历史事件,无论基本材料还是细节也都是真实的。
我的观点是,有一些写真人真事的散文,即如上面举的那些例子,因为除了作者,还有周围许多人熟悉作者所写的人物,这时,那怕虚构一点生活中不存在的细节,也会使文章的真实性、可信度大打折扣。但是,如果你以某人为原型,进行再度文学创造,那是另外一个问题。这样的文字,我不反对在艺术真实的基础上虚构细节。
答:呵呵,三版主概括得好啊!这个问题本来就是没有定论的,因为大散文概念太宽泛了,既有记实的,又有抒情的,还有议论的。所以,不好界定哪些细节可以虚构,哪些不可以虚构,全在作者根据文章所反映的内容自己掌握。我以为那些抒发感情的散文,不可避免地要有虚构。既然你承认以某人为原型,进行再度文学创造,不反对在艺术真实的基础上虚构细节,那么,我们就不会有分歧了。我说的写真人真事的散文可以虚构一些细节,就是指艺术散文,是在某人物原型基础上的再创造。不是指那种历史人物传记或伟人的回忆录。
又一读者问:谢谢燕山老师,读后很有收益。我读散文,看到文中以第一人称所写的细节,总以为就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当然神话除外),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所以我才常常被感动。这应该属于生活的真实了。一般来说,散文不允许虚构,不能象小说那样,可以虚构一些细节。这样说来,散文中的细节的确是作者所经历的了。艺术的真实,就是能反映生活本质的,具有典型的、普遍性的、规律性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东西。 不允许虚构不等于不容许艺术加工。散文如果没有艺术加工,照抄照搬生活,那也必定是不讨好的,也是劳而无功的。所以,对生活素材要做分析鉴别,由表及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加工。这就是典型化过程。这就是艺术的真实了。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相结合,才能写好散文。
答:是的。生活的真实是基础,艺术的真实是手段,最主要的是要有情感的真实,要反映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有些情节或细节,尽管很真实,但如果不代表生活的本质,那写它又有何用呢?比如,你写一个好朋友,上街喝酒与人打架,被人家捅了一刀,真事是真事啊,但没意义,不能表现你那位朋友的英勇顽强和见义勇为。
总结:探讨这个问题的前提,是散文是不是艺术?如果承认散文是艺术作品,那么,作者在构思散文时,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形象思维活动,有时还要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同时也必须经过对素材的典型化处理过程。所以,有些散文,特别是艺术散文,是非要虚构一些细节不可的,不然,就难以完成创作任务。完全写实的散文不是不可以,现在网络上写实主义很盛行。但是,写实主义能不能引导散文创作的潮流,还是个未知。因为现在是开放的社会,西方一些表现手法经常被引进来。比如现实主义之后,是超现实主义和后现实主义;后来又有现代主义,象征主义,自由人道主义,自然主义,维美主义,意识流,非非主义等。除了一些写真人真事的传记和回忆录外,散文也可以描写想象中的人和事,也可以虚构一些细节,也可以夸张。散文对真情实感的要求,不是指外部的生活真实,而是指精神气质上的真性灵、真性情。这才是散文的本质。帕克在《论散文的特点》中说:“散文的美是不完全的。美感的东西的充分意义和价值,不应该在这里寻找,而应该到诗歌、绘画、雕塑、音乐、建筑中去寻找。然而,散文文学仍然是艺术,即令是不完全的艺术——它是生活的、自由的、个人的表现,为的是在想象中求得满足。由于是自由的,它就和为实用目的服务的言语表现有所不同。”因此,散文并不以摹仿现实为目的,它经常采用大写意的方法对待生活。这就产生了不拘一格的灵活多样的抒写方式。与小说不同的是,散文一般不大受制于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性格的完整,而只摘取生活中的一的场景、一个片断或一样事物,或白描、或抒情、或议论。
总之,散文是一切文学样式中最自由、最活泼、最没有拘束的一种文体。它可以轻歌曼舞,也可以喜笑怒骂,还可以纳喊抨击,更可以歌功颂德。从表达方式看,它既可以写实,也可以虚构;既可以细节忠实,也可以有诗意的追求;既可以浪漫主义的大呼小叫,也可以
现实主义的调查和烤问;既可以“有我之境”,也可以“无我之境”;既可以直率痛快,也可以一唱三叹,玩味无穷。就看你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文无定法,章每有法,兴观群怨,皆可表达。
篇三:《第十四章 散文》
第十四章 散文
散文是最常见、最实用的一种文章体裁,也是世界文学中最大的家族之一。自古及今,作家灿若星辰,流派纷呈迭变,名篇佳作浩如烟海,这些作品或庄或谐,或豪放粗狂,或精致玲珑,艺术风格千姿百态,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了历代作家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品味与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类心灵、习俗和行为方式变迁的历史。散文写作,顾名思义,可以随便散漫,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当然没有错。但同时应该强调,散文写作也是一种既严肃又富有创造性的劳作,虽无定法可依,但在翦材、立意、修辞诸方面也有其规律可寻。
第一节 散文的概念与分类
一、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有一个历史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在我国,“散文”一词,最早见于《文选》卷十二木玄虚《海赋》:“云锦散文于沙汭之际,绫罗被光于螺蚌之节”,但这显然还不是一个文学概念。“散文”作为文体概念直到南宋周必大才提出来。罗大经《鹤林玉露》引周必大语云:“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词贵浑融有味,与散文同”。此时距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及有文本流传下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间散文已历经先秦两汉诸子、历史散文,六朝骈文和唐宋古文等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其内涵及外延代有新变。大致而言,六朝以前所说的“文”是与韵文相对而言;中唐以后标举的“古文”则是与风靡六朝的骈文相对而言,这种散文的共同特点是不讲究押韵、对仗,句式不整齐,但其范围并无科学的界说,既包括无韵的文学作品,也包括一切非文学作品,如经、史、书、记、表、序、铭、诔等,庞杂而宽广。
进入近现代,特别是“五四”以后,“散文”成为与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并列的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类,但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散文包括的体裁很
多,如文艺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杂文、小品、特写、日记、书信、回忆录、序跋等。狭义散文的范围相对而言比较小,特指那些或记人叙事、或写景记游,或咏物抒情,或发抒议论的散体文章,其特点是篇幅短小,形式自由。
二、散文的分类
根据题材内容与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通常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大类。
(一)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往往通过人、事、物的叙述,表达作者对某人或某事的看法和感情,一般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六要素。
记人为主的散文通常以人物为中心,或叙写人物的一生,或写其生平片断,或写一人,或同时写几人,所写内容都是真人真事,既不虚构也不夸大,但又强调通过必要的艺术渲染和艺术加工突显人物的性格特点,表达作者对所写人物的主观感受与评价,行文富有文学性。如《史记·项羽本纪》叙述项羽一生的成败始末,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对被汉朝开国之君刘邦打败的项羽,仍作为一位灭秦的英雄来看待。文章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个主要故事的叙写,充分肯定项羽在秦汉之际历史转折关头的作用和在灭秦斗争中的重大功绩,同时不掩盖其弱点与错误,如实地揭示项羽失败的过程及其必然性。又如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殉难六烈士传》,其中《谭嗣同传》以简练生动的笔触记录谭嗣同的一生,重点记叙他在家乡湖南设立强学会、创办新政的情形以及在百日维新中的事迹和殉难经过,赞扬他为改革而勇于献身的精神。中国历代史书中的《纪》、《传》部分有不少优秀的人物传记作品,都是典型的记人散文。
记事为主的散文,通常比较注意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与结果,以及当事人的主观感受。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记叙的是一间读书小屋和家庭琐事,意在表现作者一家三代的骨肉深情和自己青年时代的襟怀抱负,笔墨疏淡而情韵绵远。又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半部分记叙作者读书前在百花园无忧无虑的快
乐生活,后半部分记叙他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学习情景,前者开心快活,后者枯燥乏味,前后所写形成鲜明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
写景状物散文通常以名山大川或富有特别内涵的动植物为题材,即景抒情,间或交织进风物人情,古迹传闻,表达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历代山川游记大多属于此类,如袁宏道的《虎丘》、《满井游记》,张岱的《西湖七月半》,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等。
(二)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是以一定的事物为对象,侧重于抒写作者心绪感受的散文。如李密的《陈情表》、欧阳修的《秋声赋》、鲁迅的《秋夜》、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高尔基的《海燕》等,这类散文往往通过对外界事物的刻画描摹、记述议论传达作者的主观感情,或写景抒情,或议论抒情,或记叙抒情,或描写抒情,而其所记、所议、所写,均服从于作者独抒胸臆、表达情感的需要,遣辞造句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想象丰富。如《故都的秋》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行文直率坦露,直抒胸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而鲁迅的《秋夜》则采用拟人和象征等手法,酿造诗的意境,表现作者彷徨而不忘荷戟的精神状态,行文蕴藉含蓄,融情于景,寄托遥深,较之前一种,这种抒情方式用得更加广泛。
(三)议论散文
议论散文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包括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即杂文。如贾谊的《过秦论》、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后序》,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苏洵的《六国论》、鲁迅的《拿来主义》等,这类散文一般具有观点鲜明、笔锋犀利、剖析透彻、逻辑性强的特点。
上述三类散文的写作方法与艺术风格各有差异,写作时应注意结合文体特点选择角度,各有侧重。写记叙散文,应注意理清叙事线索、突出主要事件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写抒情散文,应注意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营构适宜的文学意境,把握好情感的力度与尺度。写议论散文,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要诉诸理智,用事实与逻辑进行说理论证,以理服人,又要注意运用文学语言和形象说话,做到以情感人。
作为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记叙、抒情、议论在文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一篇优秀的散文常常是三种手法彼此交融。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重在抒情,但开篇也用记叙手法描写兰亭的环境之美:“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苏轼的《前赤壁赋》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通篇却以写景来贯串。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中运用抒情、议论的例子更是俯拾即是,不胜枚举。这种情况表明,所谓的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的分类,只是就其主要倾向而言的。
第二节 散文的立意与结篇
一、散文的文体特征
作为一种文学文体,散文有其普遍共同的文体特征,但具体到每一篇文章,其结构形态又各具面目,各有姿态。举例来说,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用三则英雄故事结篇,邵华的《我爱韶山的红杜鹃》主要描写四幅象征性的画面,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按时间顺序记游,一篇文章由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合而成,这种结构可以称之为板块式结构;而秦牧的《土地》,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却自始至终抱住“土地”这个内核重重扩大,这种结构形式可以称之为滚雪球式的结构。我们还可以总结出许多诸如此类的散文结构形态,但稍作抽象便发现,几乎所有散文的表现形态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人们常说的“形散而神不散”,结构上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却有一个凝聚点结合全篇。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最典型的文体特征。所谓“形散”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就题材内容而言,散文取材广泛,无所不包,一个人物,一种思想,甚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片段,都可以构成一篇出色的散文,所谓“一粒沙中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郁达夫语);其二,就表现形式而言,散文的写作相当自由、灵活,既不像小说那样要求有完整的情节,引人人胜的故事,也不像诗歌那样要求高度的含蓄凝炼和严格讲究节奏、韵律,但它又既可以像小说那样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地再现生活片段和生活细节,逼真地进行心理描写和环境渲染,也可以像诗歌那样运用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创造某种艺术意境,还可以自由地选
择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表现手法,一切根据文章内容及作者的个性、兴趣、气质禀赋而定,法无定法,形无定形。所谓“神不散”是指文章主题思想鲜明集中,各部分之间有严谨的内在联系,“神”即文章的主题、宗旨,也就是文章的立意,常常可以理解为思想或中心,但也不限于此,有些散文的“神”表达的只是一种情绪、心境,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还有些散文的“神”所表达的是一种理趣,或者纯粹的自然或人文之美,如苏轼的《前赤壁赋》、魏学咿的《核舟记》、林嗣环的《口技》等。总之,对于散文的“神”应具体文章具体分析,作比较宽松的理解。
散文贵散又忌散。“形散”能使文章内容充实,有助于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使文章显得趣味横生,最大限度地表现作者的个性风神,但在追求“形散”的同时又一定要保证“神不散”,只有神不散,文章的主题才会鲜明、集中,两者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散文的立意
既然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如何在“形散”的同时紧紧抓住不散的“神”就成为决定散文写作成败的关键。对于作者而言,要真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写作过程中必须时刻思考并处理好两个问题。其一,究竟想表达什么?其二,应该怎样表达?前者就是如何“立意”,后者就是如何“结篇”。
所谓立意,就是锤炼、确定文章的主题思想。立意的高低好坏直接关系着文章的好坏。李渔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闲情偶寄》卷一)把确立为文之旨比做“立主脑”。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夕堂永日绪论内编》)把文章的主题思想比做军队的统帅。诸如此类的观点都说明了立意在散文写作中的重要性。
那么,散文写作究竟应该如何立意?关于这个问题,前人和今人有过非常多的论述。归纳起来,值得特别注意的有三点。
其一,立意必须富于独创性,要敢于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唐代韩愈在发起古文运动时,提倡“词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就十分强调文章思想
篇四:《现代汉语系列习题》
现代汉语系列习题
(A)
一、概念题
1.语言 2.声调 3.指事 4.语素 5.语法 6.反复
二、填充题
1.秦汉以前到( )的汉语为( )汉语,就是建立在当时( )基础上的“文言”;( )至唐宋的汉语为中古汉语,即( );元明清的汉语为( )即( ),当时的戏曲、话本、小说用的都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也就是(“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后的汉语为( )。
2.熟语主要包括( )、( )、( )、( )、( )等。
3.句式杂糅指( ),因而其修改方法一般也有两种。
4.病句修改的重要原则是( )、( )。
5.两三个分句紧缩在一起,中间没有停顿的复句,叫做( )。
6.从形式上看,引用可以分为( )和( )两种。
三、是非题(在正确判断后划“√”号,否则划“×”号)
1.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是:树立,推广现代汉语语音、语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 )
2.语言的本质特点是: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
3.辅音是从肺部呼出的气流畅通无阻地通过口腔或同时通过口腔和鼻腔而形成的。( )
4.“夜深了”这个句子是个单句、主谓句、形容词性谓语句、陈述句。( )
5.“他把水洒了”这个句子是主谓句、动词性谓语句、动词性谓语句、把字句。( )
6.“他笑着说”的“笑着”应看作状语。( )
7.“我希望他努力”是兼语句。( )
四、选择题(在正确答案后划“√”号,内含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多项选择。)
1.语言符号实际是:
①一定声音的代表形式。( )
②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一定声音的代表形式。( )
③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形式。( )
④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 )
2.人的发音体是;
①由肺部呼出的气流。( )
②气管。( )
③声带。( )
3.文字画和象形字相比较有;
①完全相同的性质。( )
②完全不同的性质。( )
③相似的方面,但又有本质的区别。( )
4.“难道不这样不行吗?”这个句子是;
①双重否定句。( )
②多重否定句。( )
③反问句。( )
④非主谓句。( )
⑤紧缩复句。( )
5.“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这个句子是;
①单句。( )
②一般复句。 ( )
③紧缩复句。 ( )
6.“一切只顾个人不顾社会,只顾局部不顾整体,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只顾权利不顾义务,只顾消费不顾生产的观点和行为是必须反对的。”这句话是;
①短句。 ( )
②长句。 ( )
③常式句。 ( ){我爰韶山的红杜鹃这篇文章}.
④变式句。 ( )
五、比较题
1.比较“猛烈,强烈,激烈,剧烈”这组同义词在搭配对象上的不同。
2.比较说明下面三个存现句的不同点;
①写字台上放着笔墨和未完成的书籍。
② 校门口今天插上了红旗。
③ 眉目间没有那种理解与宽容。
3.比较下面两个复句在分句意义关系上的不同。
①不是小王帮助了小李,而是小李帮助了小王。
② 虽然小李帮助了小王,但是小王将来会帮助小李的。
六、辨析题
1.指出下列辅音哪些是清音,哪些是浊音;
b p m f d t n l zh ch sh r ng
2.“马,牛,瓜“三字都是象形字,但它们的字形与所表示的整个事物,有的并不完全想象。以这三个字为例,辨析象形字的种类。
3.下列各组同义词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辨析?
①局面—场面 ②感谢—感激 ③爱护—爱戴
④教诲—教训 ⑤维持—保持 ⑥充满—充实
4.以“许多优质产品”和“第一农场的产品”为例,辨析多层定语和词组作定语的不同。
七、分析题
1.分析汉字长期使用的原因。
2.下面两个句子中的插入语一正一误,试说明道理。
①总而言之,我们应当接受教训。
②总而言之,我们刚刚吃了早饭。
3.分析下列复句的类型;
①任务繁重,时间紧迫。( )
②母亲是人生第一任老师,是每个人最先崇拜的人。( )
③我爱韶山的红杜鹃,韶山的红杜鹃象朝霞。( )
④车子出了村,上了大路。( )
八、问答题
1.你对仓颉造字的传说怎样认识?
2.有人主张把助词“的”和“地”合并为“的”,你认为怎样?
3.主谓词组能充当哪些句子成分?举例说明。
4.复句中的关联词语由什么充当?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九、举例题
1.举出五个由浊音声母组成的音节。
2.举出过去曾经使用汉字记录语言,而现在改用拼音文字的两个国家的名称。
3.依次列举肯定句、否定句、双重否定句和多重否定句。
4.列举几个含有不同语义的祈使句。
十、改错题
1.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
按插 辉 商 美 躬 纯瘁 入不付出 必恭必敬 迫不急待 身体赢弱 毛骨耸然 殉私舞弊
2.改正下面一个句子层次分析的错误:
他 的 话 很 有 道 理。
| 主 ‖ 谓 |
| 动 | 宾 |
|状]中|
3. 改正下面的病句,并说明理由:
①紧张的三秋劳动,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② 听见呼救声,一位解放军战士边跑边跳动进冰冷的河水。
4.下面各句中的比喻运用不恰当,请改正过来:
①这歌声似一盏明灯把我们的心照亮。
②黄昏伸展在天空,象上了麻药的病人横躺在手术床上。
③我一跨进大门,看到校园里一片热烈的迎新气氛,就连图书大楼也好象在向我们招手表示欢迎。 十一、说明题
1.举例说明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
2.在“纸很白”中“白”是词,在“白菜”中“白”只是一个语素,请说明其中的道理。
十二、图表题:(填写下列表格)
表1 给表中汉字注上音,并按要求分析其结构成分。
汉字 音节 声母 韵母 音素 元音 辅音
汉
语
普
通
话
表2 同义词辨析方法简表
辨析的方面 主要不同点 同义词例及简要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