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家乡的习俗》
我家乡的习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鞭炮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我的家乡山西孝义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
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图个吉利的意思,所以一到这个节日奶奶总会让我去理发。但我不喜欢理发,小时候总担心剃头刀子伤到我,所以每到这个时候就嚎淘大哭,几个人都按不住,妈妈和奶奶为了让我顺利理完发,会答应我一些平时不能满足的要求。在二月二时,家乡的人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煎饼。我特别喜欢吃饺子,奶奶包的饺子好吃极了!每到这个时候,我还会和奶奶和妈妈一起包饺子,我喜欢帮妈妈擀饺子皮,还会包象包子一样大的饺子。所以每到这一天,我很开心,我喜欢这个节日。
篇二:《我家乡的民风民俗》
我家乡的民风民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黑龙江省伊春市桃山林业局第一小学五年级:sholop
篇三:《我家乡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我家乡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端午节习俗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13机电二班 201188880028 袁威鹏
民俗旅游范畴广泛,每个地方有不同的民间文化习俗、历史文化特点不同的民俗旅游项目。民俗旅游首先要民俗气氛浓厚,如山东传统的民俗节目有大秧歌、抬花轿、踩高跷、跑旱船、舞狮子,或是广东潮汕的英歌舞、出花园等。其次民俗旅游离不开民间工艺品,如刺绣、剪纸、年画等。再次是历史文化习俗,如农业生产生活、家庭礼仪、衣食住行、传统节日等古老的民俗事项。民俗游对继承和弘扬传统的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民俗文化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包含了各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从广意来讲,旅游实际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才可能亲身体验和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事项,体会到当地人
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可以这么说: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在未来不久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我们传统节日很多,除了春节,还有清明、端午、中秋等,不同的节日里有着不同的节日情感,里面蕴含着我国几千的传统民俗文化。比如端午节,端午节民间又称五月节、重五节和端阳节。有说法是,此节原本是炎黄后代祭祀祖先的日子,当时被古人称为龙子节。到了战国时期,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人们便把这一天定为了端午节,后来,各种缅怀活动形式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非常丰富多彩,如踏青赏景、插菖蒲艾叶、系香袋、品鲜果、饮雄黄酒、贴钟馗像、赛龙舟等等,都是民间极为常见的传统习俗,其中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吃粽子。据《宛署杂记》所载:“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素,戴艾叶,五毒灵符,端午日,士人相携酒果游赏踏青;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呼为女儿节”。当时有些人又把此日叫“五担五”,必吃的节令食品除了粽子以外,还要吃“五毒饼”。
我国北方地区每逢端午节来临,各家各户都要到野外寻回些菖蒲艾蒿,把它用五彩线系在门前,为的是驱虫除魔,将瘟疫拒之门外。当时,民间百姓流传着一句俗话叫:“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这种习俗反映了人们期盼吉祥,渴望幸福安康的美好心境。
在很久以前,人们便根据传统的药理知识,利用艾草散发的香气来驱除消灭害虫,确实很有科学道理。所以,端午节家家挂艾蒿,也就成了特殊的一景。大人们特意给小孩做双老虎鞋,说穿在脚上是镇物。那时也没有针织背心,天气热了大人穿汗落儿,小孩穿兜肚。端午节孩子的兜肚与平常的有点不同:红布做的兜肚上要用丝线绣上五毒,这是为了驱恶免遭害虫叮咬。再看那家家墙壁上,到处贴着用红纸剪成的蝎子、游蚓(蜈蚣)、壁虎、蟾蜍、蛇五毒图案。每只虫子旁都剪有一把剪刀,其意是震慑害虫,使五毒不敢在室内藏身。
这一天,最重要的事就是家家户户都吃粽子,端午节的粽子要在头天包好。把浸泡干净的原料端到方桌上,每人拿两三片竹叶摆成一排,用小勺把江米舀入弯成斗状竹叶中,再放入几枚小枣儿,然后用竹叶将糯米包严成为三角形,中间用马莲草紧紧捆住,待全部包完后放入大锅里蒸煮。约摸一个多钟头阵阵清香便自锅沿而出,让人垂涎欲滴。到了端午节,饽饽铺特制了一种糕点,上面刻印着五毒图案,被人称做五毒饼。据说吃了这种饼就可以增强抗病力,灭虫免灾兴。虽然它是一种心理作用,却代表了人民祈福纳祥的淳朴民风。
我的生日就是端午节这天,农历5月初5,记得小时候过生日,除了吃鸡蛋,还有就是吃粽子了。自己一直都是吃粽子,从来没有包过粽子。这包粽子也是有学问的,因为糯米一煮会膨胀,因此不能包得太紧,可是包得太松的话就会露出馅来,因此包的时候必须要松紧适度。当粽子煮熟的时候,满屋子里飘满了糯米和苇叶的香味,那个{我家乡的习俗北方}.
味道早早就刺激着每个人的胃了。慢慢地,一晃二十多年了,我在异地上学,从上高中到现在上大学,每年的端午节,自己都会去买上两三个粽子,一来当是过端午节,感受我们民族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精髓,二来也算是为自己过生日,为自己图个吉利、好运气。
民俗旅游正随着旅游业的繁荣而展现出广阔的前景,因而合理的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对少数民族和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繁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民族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挖之不尽的宝库,我国拥有56个民族,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效益,促进了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它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生态环境效益,成为弘扬与展示我们民族文化的窗口。
篇四:《家乡民俗》
家乡民俗
我的家乡淮北是位于安徽北部的一个小城,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因依相山而建,在古时又被称为相城。淮北虽不是“纯北方”,但却有着浓厚的北方民俗气息。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为古相山庙会。古时,每春秋两季,我市境内地方官员都要到相山显通寺举行祭礼,祈求神灵保佑平安,降福于民。而周边民众则于农历三月十八日左右来此庙敬献香火。建国后,庙会曾经改成物资交流大会,高峰时可有十余省市、数十万客商和群众赶会。近年来,赶庙会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休闲、踏青的传统文化活动。 安徽淮北地区的悠久历史和民俗文化为该地区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同时,民俗剪纸艺术又是纯朴的淮河流域民风民俗的艺术再现。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剪纸带给了人们美的享受,丰富了地方文化;而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的艺术再现,它又是我们研究淮河流域民风民俗发展的一个“活化石”。{我家乡的习俗北方}.
【音乐舞蹈】淮北市民间音乐舞蹈源远流长,门类繁多。由于风土、语言等原因,虽长期相互各有渗透,但仍保持着一定的区域性特色。
唢呐:俗称喇叭。淮北市唢呐艺人多分布在市郊农村,他们自由组班,每班五至七人不等,为民间婚丧嫁娶、节日欢娱时所聘用。演奏的曲牌因环境场合而异,一般办喜事常{我家乡的习俗北方}.
用“凡字四调”、“叫句子”、“柳金”等曲牌,并有大、小把攥子模仿地方戏曲、曲艺吹奏。
腰鼓:腰鼓气氛隆重、热烈、节奏性较强。一般以多支腰鼓组成腰鼓队演奏,边击边舞或配以节奏强而有力的词曲伴唱,或在短暂的停顿用夹以简捷雄壮的口号渲染气氛。腰鼓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较为流行,以后日渐冷落,1978年以来,市区部分中小学又恢复了这一活动,多用于重大节日游行队列。
狮子舞:狮子头是用纸制成型,狮子身为布毛合制的狮皮。由二人合演,相互协调配合,模拟狮子的各种动作,如:抖毛、舔毛、搔痒、打滚及加有艺术色彩的各种表演。引狮者一人,执彩球戏狮。它流行于市郊农村,分厂矿俱乐部也开展此项活动。
龙灯:龙灯的龙身是用竹木扎成骨架,一般七至九节,龙头造型生动、雄伟,口、须、角、目栩栩如生,“龙衣”(龙皮)用布绘以龙甲,头尾各节有一木棍支撑龙身。表演时每人各执一节,前有一人引珠、龙头抢珠、龙身各节及尾随龙头的活动而舞动向前。本以欢快的唢呐锣鼓伴奏。活动时,龙灯多与狮子、竹马、旱船等配合。
竹马:竹马是用竹篾扎成马身骨架,蒙以纱布,外贴马毛(用彩纸剪成),马头可活动,马脖子及演员脚上均系铜铃。表
演时,马身系于演员腰间,随着音乐和锣鼓节奏,用手操纵马头表演。
旱船:旱船的船身是用竹子和布结合扎成。表演时,船身生活系于女舞者腰间,前进时作行船状,另有一老船翁在旁撑船。
大头舞:大头舞是用马粪纸糊成一特大的人头造型,可根据需要或爱好塑成各种人物形象。如笑娃娃、老头、老妇、工人、农民等。表演时戴在演员头上,以造成与身体比例极不谐调的形象来产生艺术效果。1978年以来,大头舞常出现于重大节日游行队伍。市一些幼儿园、小学也开展大头舞活动。 高跷:高跷为演员腿上各绑一高跷进行表演的一种形式。高跷腿是在一根木棍上部安有脚踏板而成,根据踏高跷人的技术精劣而定高低。高跷演员各抢一戏剧人物,可演一段戏曲插白或一折戏;或表演扑蹀、丢叉等舞蹈动作。相山区任圩乡农村较为流行。
【民间美术】风行在淮北市的民间美术有剪纸、泥塑、扎花、刺绣等。风格朴实,多取吉祥、喜庆题材,内容有龙凤、鲤鱼、公鸡、麒麟、花鸟、山水、人物及各种装饰花纹图案等。
1973年10月,市工艺美术厂研究创制了煤炭画。此种画以煤炭为原料,突出了淮北煤城的特色。煤炭画立体感强,
形象逼真,大方典雅,被称为“立体的中国画”,适宜于宾馆、客厅装饰之用。市工艺美术厂制作的煤炭画曾参加过广交会和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览,还出口至美国、日本、西德、朝鲜、英国、越南等国家。有八幅大型作品在中国煤炭工业部外事局和迎宾馆陈列。
【地方戏曲】淮北市是一个新建的矿区城市,因为人员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所以各种艺术形式的演出均有他们的观众。但这一地区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戏曲当推淮北梆子戏、泗洲戏和花笵戏。
淮北梆子戏:淮北绑子戏源于河南豫剧豫东沙河调。由于豫东与淮北毗邻,长期的艺术交流,使豫东沙河调逐渐吸收了淮北民歌和民间小调的有益成份而演变成今天的淮北梆子戏。淮北梆子戏的唱腔具有高昂、粗犷、奔放、感染力强的特点,有二百多种曲牌。演唱分大本腔与二本腔(二本腔即假嗓),在伴奏乐器上除弦乐和鼓板之外,另加枣木梆相击作声,藉以增强声调之节奏。在艺术表演程式上受京剧的影响较大,但仍具有地区特色。淮北市梆剧团,淮北市的厂矿、郊区、农村剧团在演出剧目时绝大多数是演唱淮北梆子戏。{我家乡的习俗北方}.
泗洲戏:泗洲戏原称“拉魂腔”,源于苏北鲁南地区,传入淮北,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建国前基本上是由民间小
班社在农村演出。这种班社多以家族、家庭成员、师承关系为核心组成。建国后才逐步进入城市登上舞台。泗洲戏的唱腔具有加快、爽朗、委婉的特色。在农村中流传有这样的歌谣:“拉魂腔,拉魂腔,不怕你不来,就怕我不唱。”由于它的唱腔优美动人,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深受淮北地区人民的喜爱。又因为泗洲戏的老一辈艺人多数生长在泗县一带,所以这一剧种在语言运用上又具有泗县一带语言粗犷、幽默的特色。
淮北花鼓戏:淮北市郊农村的集镇一直有花鼓戏小班社演出。这种班社五至十人,多以家族、家庭成员、师承关系为核心组成。他们农忙种田,农闲演出。一般不搭台子,围个地摊就可演出。淮北花鼓戏音调委婉,带有拖腔。不用弦乐,只用鼓板。生角穿件大褂,带上髯口,也简易化妆。旦角头上扎个彩球,腰间系上彩裙,自我表白角色。唱腔虽然曲调比较单调,但因吸收了淮北的民间小调,劳动号子、农谚、歇后语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因而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民间文艺】淮北市民间文学协会曾经搜集、整理、编纂了《淮北民间故事集》基本上将淮北地区长期广泛流传的故事整理了出来。从1987年到1992年之间,民间文学协会还搜集了当地民谚民谣二千余条,归纳为政治、气象、气候、
篇五:《家乡的民风习俗作文》
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
1.我的家乡——宁乡,这个小县城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的西部,这里虽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众,但家乡的闪光点常吸引人们的关注。其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节日的气氛最能体现出传统习俗的魅力。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是在农村里,杀猪后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 、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了。
……
我的家乡虽是个小县,但却有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为中国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 2. ——蒙古族
我的家乡位于准葛尔盆地边缘的小县城,因为这里是江格尔的故乡,而成吉思汗又在这里停留过较长的时间,所以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这里。为此,我们这个县取名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关于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
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
在蒙古族有一种风俗叫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和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脖子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向
献哈达者表示谢意。来蒙古族还有许多风俗,比如:敬神、骨肉进餐……带你一起唱歌:蒙古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表达出来。唱歌与对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开始喜欢蒙古族了呢?
3.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篇六:《走近家乡的风俗习111》
《走近家乡的风俗习惯》研究成果汇报方案
一、主题的产生:
生活中许多民俗我们一代又一代地沿袭着,人们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进行家乡民俗的研究,学习和了解家乡民俗风情,增长知识,丰富阅历。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对家乡民俗的研究,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风味小吃、民间艺术,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
感情。
2、 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3、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三、活动时间: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 四、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汇报:话家乡风俗 活动准备:搜集家乡风俗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 同学们,还记得王安石的《元日》诗吗?谁来背?(生背)请问这首诗描写一番怎样的景象?(生:描写了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
2、 师小结:春节是我国人民重要的民族节日,有许多有趣的风俗习惯,如放鞭炮、包饺子、互相拜年等,这些风俗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礼节习惯等。下面我们将一起来话我们家乡的风俗习惯。 二、 话家乡风俗 1、 小组交流家乡风俗。 2、 集体交流。
(1) 家乡风俗有节日风俗,如元宵节、重阳、过大年、清明、端午节、七月半等。生产风俗:学徒与帮工、开张剪彩等。婚丧喜庆:洗三朝、做生日、抓周、祝寿等。生活风俗:张贴门神、建房与上梁等。 (2) 对某一风俗作介绍。
三、 展出家乡风俗图片,并说说经历。 四、谈谈看法和建议。
(如对家乡的哪些风俗你是不满意的?) 五、 讨论:如何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
(1、 正确看待民风民俗。2、尊重当地的礼仪。3、对于迷信活动,应当加以抵制。) 第二阶段汇报:小小点心师 活动过程
1、课前调查了解家乡的点心有哪些,知道他们的名称,材料,做法,口味…… 2、在家长的指导下学做一道点心。最好有自己的创意。 3、把自己制作点心的材料和过程,或者制作中的感受写下来。
4、把自己制作的点心带到学校里来,向同学介绍点心的做法,然后根据色香味评出最佳点心师。最后和同学一起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5、整理好在这次活动中的资料:包括收集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数据、表格;活动中自己记的笔记(点心的制作材料、过程),活动中的心得体会、活动中的图片资料…… 第三阶段汇报:小小艺术家 活动准备
1、课前调查了解家乡的艺术,工艺、曲艺两个方面。 2、虚心请教,学一工艺制作或曲艺。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2、露一手
每组学生完成一件手工艺品,然后介绍一下其做法、材料…… 评出优胜组。 3、曲艺表演。 评出班级“金嗓子”
4、整理好在这次活动中的资料:包括收集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数据、表格;活动中自己记的笔记(点心的制作材料、过程),活动中的心得体会、活动中的图片资料…… 第四阶段成果汇报:家乡民俗风情展 活动过程:
一、男女主持人宣布:家乡民俗风情展活动现在开始 二 、引入家乡风俗。
女主持人“十里一风,百里一俗”,各地都有各地的风俗,有些风俗是大同小异的,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风俗;也有些风俗具有各地的特点,如嫁娶风俗、居住风俗、市集民风等,下面就请大家把收集到的有趣的家乡风俗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风俗故事会。
(学生把各自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三、男主持人:下面请欣赏故事表演 1、《祝寿》 2、《姐姐的婚礼》
四、女主持人:看完了精彩的故事表演,再让我们听听趣说风昧小吃这档饮食节目吧。(模拟饮食文化类节目)
小主持人: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家乡的小吃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五、男主持人:哦~,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家乡的小吃这么有名啊!
女主持人:我们家乡有名的可不止这个。 1、演唱过年歌曲、相声表演——《拜年趣话》 2、两名学生表演舞狮;小品表演——《红包》
七、男主持人:节目真精采,然而家乡浓厚的民俗风情又岂是三言两语或几个节目能表达的。我们为此收集了不少材料,并完成了这几幅展板,下面请看。 八、教师总结 九、宣布活动结束。
附:学生设计的调查表两份。{我家乡的习俗北方}.
学生研究性学习调查表(一)
篇七:《我爱家乡的节日习俗》
我爱家乡的节日习俗
每逢过年过节,小孩子们和大人们都高兴不已,因为是那习俗,才使我们这样的欢喜。
说说过年吧,看那家家户户的门上贴满大红大绿的年画,墙上挂着一对有一对的对联,环顾四周,白色的房子上添上一番红红的景象,颇有几分情趣。
储蓄也是最热闹的,家家的肘子都摆放这一碟又一碟的耗材,一家人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地谈话。不是还举杯畅饮。吃过晚饭,大伙儿围在电视机旁边,靠着暖炉,手握已被热腾腾的茶,在聚精会神地看着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有的家庭环境比较赋予,便自己也开起一联欢晚会,把亲戚们都叫上,大家尽情地玩,尽情地笑,嘻嘻哈哈的多热闹!一眨眼,新年的钟声即将来临,人人都把一大捆一大箱的爆竹拎出来,待到新年来临的哪一科,“三,二,一!点火!”一大串红红的鞭炮“噼里啪啦”的,红红的爆竹碎纸落在人们的头上,脸上的笑容无比灿烂。一阵雷鸣般的鞭炮声过后,便是喝上一杯新年的饮品,大家把手中的杯子高高举起,“叮”的一声,大家干杯,一口气把它喝完了。便回想祝福,“新年快乐!在新的一年里,祝你们身体健康!万事顺利!。。。。。。”一串串真挚的祝福萦绕于耳畔。
不知不觉的有过了一天。“有红包咯!”小孩们欢叫。。。。。。
春节习俗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家乡风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咱家乡的习俗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有一个历史或传说,这些传说有的是真实的,也有的是虚假的。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春节的时候,我们可以逛庙会、赏花灯,每家每户都必须要贴春联,小孩、大人穿着新衣服,在一起放鞭炮,可热闹了。 春节这些特点是从一个传说中演绎而来的。传说很久以前,在某一座山上住着一只怪兽,山下有一个村庄,村里的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有一天,怪兽下山来觅食,它找了很久,最终喜欢上了吃小孩。然而这一天刚好是正月初一,人们便把这只怪兽叫做年。连续几年,都在这同一天,许多小孩被年吃掉,村民们开始害怕起来。到了晚上,大家做了一个同样的、奇怪的梦:一位老者说:“年怕红色、怕鞭炮声,大家只要有这些就不用再怕年了。”
正月初一到了,年下山来了,来到山脚还是没有进村庄,因为它看到村庄里到处都是红彤彤一片,心里害怕起来,还看见几个小孩在放鞭炮,它吓得慌,逃走了,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村民们知道了这个喜讯,开心得不得了,于是就把赶走年的这一天叫做大年初一。
年,因为吓坏了,再也没有下过山,有人说它在山上饿死了;有人说由于那一次的原因,它吓坏了,回到山中就吓到死了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他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我要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了解它们的由来,让我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更加透彻。
关于中秋节习俗
中秋那天晚上,月亮是那样的圆。人们总是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可今年八月十五的月亮要比十六的圆。星星也是那样的多,那无数的星星围绕着圆月。有些星星喜欢独处,但是当它们看见那圆圆的月亮时,也想往那边靠拢,似乎所有的星星都是月亮的孩子,在这一天,它们从不同的方向赶来与月亮团圆。{我家乡的习俗北方}.
许多人由于工作忙无法与家人团圆。当他们站在窗前凝望月亮时,可能会想起李白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思乡、思亲,对月亮总有说不完的话,那是因为月亮里同样塞满了对亲人的思念,怪不得月亮是那样的圆。月饼也象征着团圆。每当人们吃月饼时,不仅只是在品尝月饼那香甜的味道,更多的是对亲人的思念。同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我家乡的习俗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