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杜牧简介》
寄扬州韩绰判官
篇二:《杜牧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父亲杜从郁 “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 太子司议郎,下调至闲官。唐文宗年间考取进士,授校书郎,《樊川文集》,其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小李杜”生于晚唐,终年50岁,因秉性刚直,遭人排挤。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
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他在《燕将录》里褒扬谭忠,是因为他能劝说河北诸镇不反抗朝廷。{杜牧父亲}.
为了实现这些抱负,他主张读书应留心 ,“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他强调知兵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则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之徒,则必败亡其国也。然后信知为国家者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虚也"(《注孙子序》)。给《孙子注》序。{杜牧父亲}.
《孙子注》又称《孙子略解》,作者曹操,是《孙子》的最早释本。整理注释《孙子兵法》十三篇,对孙武的某些军事原则作了发挥和补充。如 《孙子兵法*谋攻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曹操给予的阐述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杜牧父亲}.
刘熙载在《艺概》中也称其诗“雄姿英发”。细读杜牧,人如其诗,个性张扬,如鹤舞长空,俊朗飘逸。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祖父是宰相,早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就曾以一篇《阿房宫赋》传诵于文士之间。太学博士吴武陵击掌称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门直荐。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政治上的不得意,必定会影响他的创作,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
“高人以饮为忙事”,“但将酩酊酬佳节”,“半醉半醒游三日”……杜牧喜欢酒,《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即便在清明祭祀先人的路上,冒着丝丝细雨,也不忘向牧童寻问酒家。杜牧诗中,饮酒之句俯拾即是,他在《雨中作》甚至情愿“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开始堕落了。 杜牧风流得别具一格,风流得声名远播,在繁华的扬州,杜牧的足迹踏遍青楼,宿醉不归。乃至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唐文宗时期的宰相)不放心,暗中派人保护。有一日,杜牧调任回京,牛僧孺劝他切莫“风情不节”,杜牧见此,又愧又羞。在《遣怀》“落魄江南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字词之间,满是艳情。杜牧的风流与他的才华一样,传之于世。
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七绝。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游经赤壁,《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如果东风不给予周郎方便,那么二乔就会被锁进铜雀台了。一反常人思维,给人以全新的视角。《过华清宫》,想起当年杨贵妃喜啖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小中见大,虽未出现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半个字,却点出当年安史之乱的个中原委。夜《泊秦淮》,歌舞升平,“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可是,杜牧听出来了,那是什么样的歌曲啊,分明是亡国之音,若照这样下去,大唐亡国也指日可待了。杜牧咏史是表,讽今才为其里。 杜牧临死之时,心知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写得却是平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据《新唐书》载,墓志铭写就,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或许,在外人看来,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他在强作笑颜、把酒尽兴的背后,却是不欲示人的悲凉吧
篇三:《杜牧和枫林家酒的典故(新)》
杜牧和枫林家酒的典故
晚唐,岳麓山中有个古老的村落叫石龙溪村,缘石径而斜上的山上,在枫林深处,住着数户人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里的人家都喜欢种植枫树,一代接着一代种下来,偌大个村庄被枫林包围起来,形成了千年古枫林群,虽经千年变迁,现仍存近百棵古枫树,树高数十米,较大的树要五人才能合抱。{杜牧父亲}.
这天,一位骑着青牛的老者路过石龙溪村,到村东的张解元家找水喝,喝罢,那老者手搭凉棚看了看周围的地形,然后指着张家院子里的一块地说:“此处有玉泉,佳酿之泉也,今赠你秘方,以谢赠水之恩。”
当时张解元听了此话,觉得是一句信口开河的戏言,也就没有往心里去。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反复回忆那位老先生的相貌特征,越想
越觉得那可不是一个凡人,仅凭他那流星般的眼神和飘然长须,就隐隐透出几分仙风道骨来。这一想,张解元便赤膊上阵,挥镐掘土,一连掘了三天,突然镐头“当”地一声脆响,显然是触到了坚硬的石头,撬起青石板一看,上面隐隐约约刻着“玉泉”二字,也不知是哪朝哪代的人所为。张解元小心翼翼地掀开青石板,但见下面是一口清幽的古井,那泉水清澈得像面一尘不染的明镜,能够照见人影儿饮下后感觉不仅清冽甘甜,还有淡淡的酒香。难怪那位老先生说““此处有甘泉也。”真是仙言不虚啊!
掘井掘出香泉来,张解元惊喜不已,他急忙喊来家人,叫他们尝尝香泉水的味道。张家老幼闻得此言,起初将信将疑,可是当他们喝下香喷喷的泉水后,一个个疑虑顿消,兴奋不已。尤其是张解元的女儿张好好,一口气喝下满满一水瓢,边喝边说:“这玉泉水,皇娘娘也喝不上的。”
消息像一阵风,很快传遍了整个石龙溪村,人们纷纷来到张解元家想探个究竟,当他们你一瓢、我一碗地喝下玉泉后,无不交口称赞。就在大家兴奋的时候,突然,在飞升崖附近的天空祥瑞之光弥漫天际,一个骑着青牛的老者巍然立在云端之上,捋着胡子含笑点头,人群中的李姓族人跪倒一片,冲着天空叩头不止,张解元恍然大悟,原来,喝水的老者是老子啊,从此,“玉泉”的名字不胫而走。
数月后,一位远方的朋友前来拜访,张解元打酒宰鸡设家宴款待。席间,主客二人推杯换盏一番畅饮,正喝到兴头上,张解元发现坛中酒已空,去城里打酒吧,路途较远,向邻居家借酒,又忌讳失面子。正
左右为难时,他的女儿张好好急中生智,抱起空酒坛去院中装回半坛甘玉泉来。张解元问女儿哪里来的酒,好好笑而不答。二人遂误将泉水当酒,喝的不亦快哉。
送走了远方的客人,好好才把以玉泉充酒的实情告诉了父亲张解元,张解元听后,突然想到老子的话“此处有玉泉,佳酿之泉也,今赠你秘方,以谢赠水之恩。”于是,张解元翻箱倒柜的找到了那老者留下来的秘方…..
没过多久,石龙溪村里便出现了第一个酿酒作坊:枫林酒垆。经过一番张罗,枫林酒垆终于酿出了第一坛酒,好酒的主人率先品尝,感觉酒味浓香馥郁,绵甜爽口,回味悠长,连喝三大碗也不上头。张解元大喜,把石龙溪村会喝酒的人统统邀请到家中,来一番痛饮。众乡亲喝了,异口同声称赞:好酒!好酒!女儿好好问酒取什么名字?众人说我们村遍地枫林,红遍山川,取义红火旺盛之意,又是家产,叫“枫林家”便好,众人雀跃叫好。
从此,枫林家酒美名远扬,十里八乡有的骑着马,有的牵着驴,有的挑着担,前来沽酒的人络绎不绝,枫林酒垆一时热闹非凡,生意十分火红。{杜牧父亲}.
一个深秋时分,夕阳之下,胭脂般底色的画面,从天幕上挂了下来。“吁”的一声,马车停在山峪谷口,随之车上跳下来一位身着官服的年轻书生和一个美艳的女人。
他们激情荡漾地享受着大自然特别赐予的大礼:经霜的枫叶火了,爆炸似地燃烧着;林峰间的雾气白了,慢悠悠地飘浮着;石砾小径如同沉睡的巨蟒,静卧山腰;几点农家小舍蒙胧地镶嵌于山项。对此奇伟绝特之景,年轻书生摇头晃脑,往返留连,为之逸兴湍飞,夕阳西下,暮色降临,那位身着官服的年轻书生人携着美妇来到枫林酒垆。这天,张解元的女儿张好好一人在家,张好好就给两位客人弄了几个家冷菜,又斟了一碗酒,便站在一旁侍候。
那官人端起酒碗,少许抿了一口,啧啧嘴,觉得味道不咋样,就问道:“有没有好酒呀?”
张好好是一个活泼、机灵又有些淘气的小姑娘,她见客人懂酒,
就说:“枫林家酒一、不醉无情之客,二、不敬不邀之人,恕小女子无礼,请问客官尊姓大名?”
官人放下酒碗,心想,这个可爱的小姑娘真是大胆,于是就想出了两句诗来考考她:“半亩山林半亩地,一曲牛歌一卷文。”谁知聪明的好好姑娘一听就明白,连忙道歉:“客官原来就是杜刺史大人,请恕罪。”
杜牧见张好好姑娘聪明伶俐,就将随身携带的一块佩玉赏给了她,并笑着说:“该给好酒喝了吧?”谁知好好姑娘却说:“好酒是有,但我要出一个上联,刺史大人若能对得上来,就给你喝。”
好好姑娘指着桌上的那只酒壶,不紧不慢地说:“刺史大人您听清楚,‘白锡壶腰中出嘴’”。说罢,笑眯眯地看着杜牧,等待下联。杜牧沉思片刻,竟然没有对上来。这时张好好有意识地拿起一把锁准备锁门,杜牧见此情景灵光一闪,脱口而出:“黄铜锁腹中生须”。好好姑娘一听喜出望外,立马给杜牧奉上枫林家酒。
杜牧接过酒,一股少有的醇香沁人心脾,未饮已先有几分醉意,于是竟然忘了自家身份,端起满满一碗酒一饮而尽,
接着又叫了一碗。
篇四:《父亲的故乡》
故乡是父亲心中魂牵梦绕的地方,落满了父亲从幼年到青年的成长脚步。但对我而言,她是抽象的,只是档案中籍贯那一栏的几个宋体字,仅有朦胧的儿时记忆。
因为父母求学、工作来到北京,我出生并落户在京城。土生土长北京城,可生活习惯、口音并不是地道的老北京。每次被人问及是哪里人,说北京,不免心虚,说籍贯,却连半句的方言都学不来,自己实在茫然。
然而,这一天,当我站在西安城南的少陵塬上,站在父亲出生的村庄前,故乡又是具象的。
这一次回故乡,有许多机缘巧合。今年春天,我准备到西安出差。行前,母亲说,如果时间来得及,去长安一中看看吧。一中是父亲的母校。只是恰逢周末,学校放假,我只好给父亲的忘年交、长安人网站的站长海峰打电话,请他帮忙联络一中的老师。
父亲认识老乡海峰的过程有些传奇。那一年,退休在家的父亲在母亲的帮助下学会了上网。母亲在大学工作,早早就开始使用电脑,打字、上网、发邮件,是个不甘于落后时代的人,忙到六十多岁终于退休了,开始教父亲用电脑。父亲在军中服役大半辈子,对网络接触少,可执行力很强,一学会上网,马上搜到家乡的网站,每天上去看看家乡又发生了什么大事,还逐个栏目研究,感觉内容不错,竟查到网站邮箱,果断地发了个邮件给站长,说要与人家聊聊。
站长海峰收到这位热心读者的邮件,立刻回复电话,没想到两人一聊就是半个多小时,从网站的建立初衷,聊到故乡的发展建设,父亲从海峰那里了解到家乡的最新资讯,海峰也从父亲这里看到他对故乡的牵挂。后来海峰到北京出差时专程来拜访了父亲,父亲回乡时又去看望海峰、剑利、张妮这几位利用业余时间维护网站的年轻人。一来二去,父亲与他们成了忘年交。
同行的张妮姐既是长安人网站的兼职编辑,又是我的同村人。在她的提议下,我们决定先回我老家村里看看。我对村子的印象止于三岁之前。父母当年结婚后分居两地,曾把我送到乡下爷爷奶奶这里抚养。
村子里道路依旧坑洼,临路是一排排高门大院,可见不到什么人,偶尔有几位晒太阳的老人。张妮姐说,这些新房子都是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们建起来的。建好了,人又去城里挣钱。往里走,还有些土墙围拢的平房,估计是谁家的老房子。
记得父亲说过,爷爷是村子里的文化人,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信奉耕读传家的古训。父亲从小跟着爷爷研习书法,稍有闪失,必是要吃一顿棍棒。日子虽然穷苦,可父亲争气,学习努力,成绩优异。考上县里最好的中学以后,每周自己背着干粮,走几个小时去学校。这干粮,真是干干的粮食——晒干的馍馍。父亲吃着这样的干粮,就着食堂的咸菜,度过了中学时代。中学毕业那年夏天,天气正热的时候,他在田里收庄稼,忽然听到有人大声喊他的名字。他满身汗水地从田里站起身,远远地看到乡里的邮递员骑着破旧的哐哐作响的自行车冲了过来,一边骑一边喊,考上了,考上了!他成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而且还一下子考到了北京,不仅是爷爷奶奶的骄傲,也成为家乡人的骄傲。
父亲大学毕业后投笔从戎。那一年,故乡的老宅上挂上了光荣军属的红色牌子,爷爷的腰杆越发笔直。部队的工作紧张而忙碌,父亲回乡的机会更少,与母亲结婚返故乡算是一次。父亲和母亲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分配到了不同的城市工作。第一次跟着父亲回到故乡,城市里长大的母亲亲眼见到真实、贫瘠的农村生活,对父亲的正直和勤奋反而更加敬重了。后来有了我,母亲休了短短四十天产假就回单位上班去了。这一边,母亲舍不得襁褓中的我,哭着上了火车。那一边,目不识丁的奶奶踩着小脚,抱着一篮子鸡蛋,从故乡坐了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赶到北京照顾我。可没过两天,父亲要执行紧急任务,不由分说,又把奶奶和我送上了返乡的火车。
于是,我的记忆中,就有了故乡的底色,草色青青的大冢,碧波清冽的水渠和我的羊妈妈。
从村子里转出来,海峰他们领着我去长安一中。一中是一所有着七十多年历史的老校。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父亲就是从这里考上大学的。校园依山而建,我们顺着高高的石阶拾级而上,仿佛是在书山上攀爬,越向上越吃力,但视野渐渐开阔。到了办公楼,长长的走廊两侧,错落挂着校友们的书法作品,我一眼看到了父亲的:“少陵塬畔潏水东,明珠镶嵌韦杜中。周鼎秦篆觅青史,汉碑唐楷沐雄风。百丈石阶求知路,十里樊川读书声。恩师挚友可安好?大漠边关寄深情。”这是父亲二十多年前在内蒙古阿拉善边防所作。
父亲入伍后,从内地到边关,从草原到戈壁,跋山涉水,栉风沐雨,把一腔热血洒在了边陲。猜想当年在大漠深处,烈日炎炎之下,年过半百的父亲忽然想起了故乡,记起樊川琅琅读书声,忆及杜牧笔下的少陵塬岩曲泉深、地平木老,陇云秦树、风高霜早,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诗,遥寄思乡之情。
父亲退休后,愈加关心家乡建设,关心母校。有一年母校校庆前夕,父亲接到校长邀约,为表达对母校和师长的敬意,父亲专门将我叫回家,商量赠予学校什么礼物合适。我和母亲提出买纪念品的几个方案都被父亲否定了。后来我说,老爸,您当兵一辈子,最重视国防教育,何不送给学校一件代表我们国防科技发展水平的武器装备模型?这个提议终获父亲首肯。在朋友的热心帮助下,父亲选出了他心仪的礼物——“辽宁号”航空母舰模型。年届七十的父亲亲自去货运车站,盯着物流公司将模型打包装箱发往母校。
校舍后面是郁郁葱葱的山林。我记起半山处有几排校友们题赠学子的碑刻。在陪同老师的指点下,我和海峰几个人找到了父亲书写的那一座石刻。因年代久远,石刻表面已然斑驳,但遒劲的笔迹深深镌刻其上,依旧能够清晰地看到“怀念母校敬仰师长献身国防”的大字。我
掏出纸巾轻轻擦拭石刻。黑色的岩石坚硬而冰冷,经历多年日晒雨淋,已饱经风雨沧桑。我用手指逐一划过父亲的字迹。父亲在书桌前挥毫泼墨的样子恍然浮现眼前。
记得父亲退休以后,曾多次回到家乡看望奶奶和亲人故旧。作为当年历史系的毕业生,父亲买了许多与家乡有关的史书志书,常常在北京家中翻看,记下哪里新近发现了古迹,挖掘了文物,哪里又兴建了地铁,还将家乡的地图挂在墙上,用红笔勾画标注,说下次回去,要背上干粮和水,把家乡的山水都走一遍。后来我与弟弟先后有了孩子,父亲牵挂两个娃娃,舍不得出行,回乡长住的愿望便放下来了。又一年,九十三岁的奶奶过世了,父亲悲痛不已,回乡奔丧再回来,人消瘦了许多。谁能想到,此时病魔已经伺机发作。奶奶走后几个月的时间,父亲就病倒了。从检查发现病灶,到父亲做手术,再到病情复发,也就是半年光景,父亲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在父亲的故乡,在父亲的母校,我想起父亲,在初次见面的几个家乡人面前泪流不止。他们想安慰我,却不知如何开口。只有张妮姐,不住地轻轻拍打着我的后背,说姐姐理解你,理解你。
我知道故乡的人会理解我。父亲从这里离开故乡,走上人生之路,经历过艰辛磨难,也成就了灿烂辉煌,承受过挫折与不公,也收获了幸福平静。当他离去的那一刻,他心中牵挂着母亲,牵挂着子孙儿女,更牵挂着故乡——这个他始终饱含深情怀念着,一直想要回来住一住、走一走,看遍山山水水的故乡。
父亲走了,而今天,我回来了,脚踩着故乡的大地,呼吸着故乡的空气,真真切切听到一声声乡音,我知道,我寻找到的不仅是父亲曾经的足迹,更是我自己的根。我的血脉中流淌着甘美的潏河水,我的心里盛开着少陵塬的似锦繁花。
故乡,我回来了。
篇五:《父亲的故乡》
父亲的故乡
关 泠{杜牧父亲}.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20日 12 版)
故乡是父亲心中魂牵梦绕的地方,落满了父亲从幼年到青年的成长脚步。但对我而言,她是抽象的,只是档案中籍贯那一栏的几个宋体字,仅有朦胧的儿时记忆。
因为父母求学、工作来到北京,我出生并落户在京城。土生土长北京城,可生活习惯、口音并不是地道的老北京。每次被人问及是哪里人,说北京,不免心虚,说籍贯,却连半句的方言都学不来,自己实在茫然。
然而,这一天,当我站在西安城南的少陵塬上,站在父亲出生的村庄前,故乡又是具象的。
这一次回故乡,有许多机缘巧合。今年春天,我准备到西安出差。行前,母亲说,如果时间来得及,去长安一中看看吧。一中是父亲的母校。只是恰逢周末,学校放假,我只好给父亲的忘年交、长安人网站的站长海峰打电话,请他帮忙联络一中的老师。
父亲认识老乡海峰的过程有些传奇。那一年,退休在家的父亲在母亲的帮助下学会了上网。母亲在大学工作,早早就开始使用电脑,打字、上网、发邮件,是个不甘于落后时代的人,忙到六十多岁终于退休了,开始教父亲用电脑。父亲在军中服役大半辈子,对网络接触少,可执行力很强,一学会上网,马上搜到家乡的网站,每天上去看看家乡又发生了什么大事,还逐个栏目研究,感觉内容不错,竟查到网站邮箱,果断地发了个邮件给站长,说要与人家聊聊。
站长海峰收到这位热心读者的邮件,立刻回复电话,没想到两人一聊就是半个多小时,从网站的建立初衷,聊到故乡的发展建设,父亲从海峰那里了解到家乡的最新资讯,海峰也
从父亲这里看到他对故乡的牵挂。后来海峰到北京出差时专程来拜访了父亲,父亲回乡时又去看望海峰、剑利、张妮这几位利用业余时间维护网站的年轻人。一来二去,父亲与他们成了忘年交。
同行的张妮姐既是长安人网站的兼职编辑,又是我的同村人。在她的提议下,我们决定先回我老家村里看看。我对村子的印象止于三岁之前。父母当年结婚后分居两地,曾把我送到乡下爷爷奶奶这里抚养。
村子里道路依旧坑洼,临路是一排排高门大院,可见不到什么人,偶尔有几位晒太阳的老人。张妮姐说,这些新房子都是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们建起来的。建好了,人又去城里挣钱。往里走,还有些土墙围拢的平房,估计是谁家的老房子。
记得父亲说过,爷爷是村子里的文化人,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信奉耕读传家的古训。父亲从小跟着爷爷研习书法,稍有闪失,必是要吃一顿棍棒。日子虽然穷苦,可父亲争气,学习努力,成绩优异。考上县里最好的中学以后,每周自己背着干粮,走几个小时去学校。这干粮,真是干干的粮食——晒干的馍馍。父亲吃着这样的干粮,就着食堂的咸菜,度过了中学时代。中学毕业那年夏天,天气正热的时候,他在田里收庄稼,忽然听到有人大声喊他的名字。他满身汗水地从田里站起身,远远地看到乡里的邮递员骑着破旧的哐哐作响的自行车冲了过来,一边骑一边喊,考上了,考上了!他成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而且还一下子考到了北京,不仅是爷爷奶奶的骄傲,也成为家乡人的骄傲。
父亲大学毕业后投笔从戎。那一年,故乡的老宅上挂上了光荣军属的红色牌子,爷爷的腰杆越发笔直。部队的工作紧张而忙碌,父亲回乡的机会更少,与母亲结婚返故乡算是一次。父亲和母亲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分配到了不同的城市工作。第一次跟着父亲回到故乡,城市里长大的母亲亲眼见到真实、贫瘠的农村生活,对父亲的正直和勤奋反而更加敬重了。后来有了我,母亲休了短短四十天产假就回单位上班去了。这一边,母亲舍不得襁褓中的我,哭
着上了火车。那一边,目不识丁的奶奶踩着小脚,抱着一篮子鸡蛋,从故乡坐了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赶到北京照顾我。可没过两天,父亲要执行紧急任务,不由分说,又把奶奶和我送上了返乡的火车。
于是,我的记忆中,就有了故乡的底色,草色青青的大冢,碧波清冽的水渠和我的羊妈妈。
从村子里转出来,海峰他们领着我去长安一中。一中是一所有着七十多年历史的老校。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父亲就是从这里考上大学的。校园依山而建,我们顺着高高的石阶拾级而上,仿佛是在书山上攀爬,越向上越吃力,但视野渐渐开阔。到了办公楼,长长的走廊两侧,错落挂着校友们的书法作品,我一眼看到了父亲的:“少陵塬畔潏水东,明珠镶嵌韦杜中。周鼎秦篆觅青史,汉碑唐楷沐雄风。百丈石阶求知路,十里樊川读书声。恩师挚友可安好?大漠边关寄深情。”这是父亲二十多年前在内蒙古阿拉善边防所作。
父亲入伍后,从内地到边关,从草原到戈壁,跋山涉水,栉风沐雨,把一腔热血洒在了边陲。猜想当年在大漠深处,烈日炎炎之下,年过半百的父亲忽然想起了故乡,记起樊川琅琅读书声,忆及杜牧笔下的少陵塬岩曲泉深、地平木老,陇云秦树、风高霜早,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诗,遥寄思乡之情。
父亲退休后,愈加关心家乡建设,关心母校。有一年母校校庆前夕,父亲接到校长邀约,为表达对母校和师长的敬意,父亲专门将我叫回家,商量赠予学校什么礼物合适。我和母亲提出买纪念品的几个方案都被父亲否定了。后来我说,老爸,您当兵一辈子,最重视国防教育,何不送给学校一件代表我们国防科技发展水平的武器装备模型?这个提议终获父亲首肯。在朋友的热心帮助下,父亲选出了他心仪的礼物——“辽宁号”航空母舰模型。年届七十的父亲亲自去货运车站,盯着物流公司将模型打包装箱发往母校。
校舍后面是郁郁葱葱的山林。我记起半山处有几排校友们题赠学子的碑刻。在陪同老师的指点下,我和海峰几个人找到了父亲书写的那一座石刻。因年代久远,石刻表面已然斑驳,但遒劲的笔迹深深镌刻其上,依旧能够清晰地看到“怀念母校敬仰师长献身国防”的大字。我掏出纸巾轻轻擦拭石刻。黑色的岩石坚硬而冰冷,经历多年日晒雨淋,已饱经风雨沧桑。我用手指逐一划过父亲的字迹。父亲在书桌前挥毫泼墨的样子恍然浮现眼前。
记得父亲退休以后,曾多次回到家乡看望奶奶和亲人故旧。作为当年历史系的毕业生,父亲买了许多与家乡有关的史书志书,常常在北京家中翻看,记下哪里新近发现了古迹,挖掘了文物,哪里又兴建了地铁,还将家乡的地图挂在墙上,用红笔勾画标注,说下次回去,要背上干粮和水,把家乡的山水都走一遍。后来我与弟弟先后有了孩子,父亲牵挂两个娃娃,舍不得出行,回乡长住的愿望便放下来了。又一年,九十三岁的奶奶过世了,父亲悲痛不已,回乡奔丧再回来,人消瘦了许多。谁能想到,此时病魔已经伺机发作。奶奶走后几个月的时间,父亲就病倒了。从检查发现病灶,到父亲做手术,再到病情复发,也就是半年光景,父亲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在父亲的故乡,在父亲的母校,我想起父亲,在初次见面的几个家乡人面前泪流不止。他们想安慰我,却不知如何开口。只有张妮姐,不住地轻轻拍打着我的后背,说姐姐理解你,理解你。
我知道故乡的人会理解我。父亲从这里离开故乡,走上人生之路,经历过艰辛磨难,也成就了灿烂辉煌,承受过挫折与不公,也收获了幸福平静。当他离去的那一刻,他心中牵挂着母亲,牵挂着子孙儿女,更牵挂着故乡——这个他始终饱含深情怀念着,一直想要回来住一住、走一走,看遍山山水水的故乡。
父亲走了,而今天,我回来了,脚踩着故乡的大地,呼吸着故乡的空气,真真切切听到一声声乡音,我知道,我寻找到的不仅是父亲曾经的足迹,更是我自己的根。我的血脉中流淌着甘美的潏河水,我的心里盛开着少陵塬的似锦繁花。
故乡,我回来了。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杜牧父亲 杜牧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