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破瓮救友阅读附答案》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释:光:司马光 凛然:稳重的样子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①退为家人讲( ) ②众皆弃去( )
③自是手不释书( )
【小题2】在庭院嬉戏的孩子中只有司马光砸缸救人,究其原因,前文已打下伏笔,请找出这句话。(2分)
【小题3】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2分)
答案
【小题1】①回去 ②离开 ③放下
【小题2】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
【小题3】示例:勤奋好学;聪明机智,沉着稳重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比如去这个词古今异义,在这里是离开。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学生筛选并提取文言文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还可以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篇二:《《驼瓮俱失》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驼瓮俱失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复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间所笑。《百喻经》
1、如此痴人,世间所笑,试概括寓言中的一人与老人可笑之处。
老人的可笑之处是:盲目自信,不懂装懂,庸俗无知;一人的可笑之处是:不动脑筋,迷信盲从。
2、通观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在两难境地之下,故此必然失彼;仔细权衡,避免鱼与熊掌兼失的情况。注意问题中的通观二字,避免单从人物的角度考虑。
篇三:《杀驼破瓮》
杀驼破瓮
原文:曩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患之。有一老父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先前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了瓮中的粮食,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蠢人,被后人所耻笑。
注释1.曩(nǎng):从前,以往。2.先:先前。3.瓮(wèng):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4.食:偷吃。5. 首:头。6. 既:已经。7.患之:认为。省略句,应为“以之为患”。8.语:对说。9.即:就。10.依:依照,按照。11.其:那个。12.用:采纳。13.首不得出: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以”的意思。14.之: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这里指那个既杀死了骆驼,又打破了瓮的人。15.女:通‘汝’ ,你。16.复:又。17.老父:老人。18.患:担忧。 短语翻译 1.其人患之: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2.吾教汝出:我教你(使骆驼头)出来(的方法)。3.既杀驼,复破瓮: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4.世人所笑:被后人所耻笑。5.无计可施:没有什么计谋可以施展。
曹植聪慧
原文: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就,可观。
[1]太祖甚异之。
译文:曹植十多岁的时候,能诵读《诗经》、《论语》及诗词歌赋十几万字,善于写文章。曹操曾看到他的文章,对曹植说:“你请人代笔写的吧?”曹植跪拜回答说:“话说出来是言论,落笔写下来成文章了,您只要当面考我,我怎么会请人代写呢?”当时邺地铜雀台新建成,曹操带领所有的儿子登上铜雀台,让他们各自做一篇赋文。曹植提笔立刻就完成,文章值得一看。曹操非常惊异于曹植这样的才能。
注释:1.《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2.赋:古代的一种文体。
3.属文:写文章。4.太祖:指曹操。[1] 5.奈何:①怎么办 (无可奈何); ②为什么 怎么会(表示反问)。6.邺(ye):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1] 7.悉:都。8. 使:派,让 ;命令。9.援:提,拿。10.可观:值得一看。11.异:对…….感到惊异。12.诸子:自己的儿子。13.立成:立刻完成。14.善:擅长。15.尚:崇尚。16.尝:曾经。17.为:作。18.论:观点,主张。19.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亭台。[1] 20.新:副词,刚刚,才。21.将:带领。22.论:议论。23.邪:通“耶”,语气词。
1
[1][1]
如果我能再做一回小学生 时光匆匆,转眼间便过了六年。小学阶段的时光虽然短暂,但是十分美好。有收获也有教训,有欢乐也有痛苦。我们很快就要告别母校步入中学了,可是我多想再做一回小学生。
如果我能再做一回小学生,我一定会谨遵老师的教诲,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上课时,我会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不会上课搞小动作,不乱说话。我会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收获更多的知识,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我还会做一个热爱集体、热爱同学、乐于助人的小学生。
如果我能再做一回小学生,我会爱护环境。保护好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不会在墙上乱涂乱抹,不会用我的脏手去碰那干净的墙壁,不会夺取小草和花儿的生命,不会乱丢果皮纸屑。我还会珍惜水资源,不会浪费每一滴水,让我们的家园和学校更加美好。
如果我能再做一回小学生,我一定会改掉马虎的坏毛病。以前我总是复习功课和考试审题时不认真,导致马虎,以至于考试中不该错的题总是漏洞百出,这不仅让我十分失落,还挫伤了我的自信心。所以,我就下定决心,改掉马虎大意的坏习惯,做一个生活中仔仔细细的人。我多么想再做一回小学生,珍惜那时的一分一秒,不断地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我们的童年时光才会像天边的彩虹,多姿多彩,令人难以忘怀!
2
篇四:《杀驼破瓮》
杀驼破瓮
朝代:南北朝
作者:伽腽肭
一、原文
昔有一人,于瓮中盛谷。骆驼入瓮食谷,首不得出。主人以为忧,无计可施。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忧,吾有以教汝出。”主人亟问:“法何?”老人曰:“汝当斩驼头,自当出之。”主人以为妙,即依其语,以刀斩驼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女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人所笑。
曩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患之。有一老父来语之曰:“女莫愁,吾教女出,女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复破瓮,如此痴人,世人所笑。
二、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了瓮中的粮食,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三、注释
1.曩:从前,以往。
2.先:先前。
3.瓮(wèng):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
4.食:吃。
5. 首:头。
6. 既:已经。
7.以为忧:为此事而忧虑。
8.语:告诉。
9.即:就。
10.依:依照,按照。
11.其:那个。
12.用:采纳。
13.得: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以”的意思。
14.之: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这里指那个既杀死了骆驼,又打破了瓮的人。{杀驼破瓮有阅读答案吗?}.
15.汝:你。
16.复:又。{杀驼破瓮有阅读答案吗?}.
17.老父:老人。
18.患:担忧。
四、道理
虽然在通常情况下,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往往能在做事时有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如果不经思考就接受别人的意见,连旁人的“馊主意”也言听计从,结果只能像那个笨人一样赔了骆驼又折了瓮。
世上不可能有那种“既杀驼,而复破瓮”的傻子,但思想方法呆板,机械的人是不少的。 以譬喻的手段,来使人们获得无上的智慧,这是《百喻经》的根本所在。譬喻的形式就好像用来裹药的树叶,当人有病时,就取出药来用,而自然地将裹药用的叶子扔掉。所以有智慧的人读了这部书,应当抛开譬喻故事的形式,抓住其中所蕴含的意义。这个故事就启示我们:凡事要认真思考,仔细研究,不能因小失大,更不能盲目听从他人的建议。
篇五:《杀驼破瓮等课外文言文10则》
原文
杀驼破瓮①
曩②有一人,于瓮③中盛谷。骆驼入瓮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患之⑤。有一老人来语之曰:“女莫愁,吾教女出,女当斩头,自能出之。”即⑥用⑦其⑧语,以⑨刀斩头。既杀驼,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先把谷子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把头伸到了这瓮中吃谷子,头被卡在里面无法出来。骆驼的头出不来以后,这个人为此事忧愁。有一个老人来告诉他说:“你不要忧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出来了。”这个人听从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后来已经杀死了骆驼,又把瓮打破了。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注释
①选自《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共一的搜房的肯定死寓言譬喻故事演述大乘佛法的佛教文学作品,是佛教典籍中较为特别的一种。《百喻经》中的故事诙谐风趣,含义广博深刻,很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因而流传极为广泛。
②曩:从前 ③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 ④食:吃 ⑤以为忧:认为忧愁 ⑥即:只 ⑦用:听从 ⑧其:那个 ⑨以:用
道理
虽然在通常情况下,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往往能在做事时有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如果不加思考就接受别人的意见,连旁人的“馊主意”也言听计从,结果只能像那个笨人一样赔了骆驼又折了瓮。
世上不可能有那种“既杀驼,而复破瓮”的傻子,但思想方法呆板,机械的人是不少的。
以譬喻的手段,来使人们获得无上的智慧,这是《百喻经》的根本所在。譬喻的形式就好像用来裹药的树叶,当人有病时,就取出药来用,而自然地将裹药用的叶子扔掉。所以有智慧的人读了这部书,应当抛开譬喻故事的形式,抓住其中所蕴含的意义。这个故事就启示我们:凡事要认真思考,仔细研究,不能因小失大,更不能盲目听从他人的建议
杀驼破瓮练习题
杀驼破瓮
曩有一人,于瓮中盛谷。骆驼入瓮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患之。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注释:曩:从前。 用:采用。 复:又。
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盛( ) (2)愁( )
2.“老人语之曰”中“之”的正确解释是:( )
A.指代养骆驼的人 B.助词,“的” C.指代骆驼
3.为“瓮”字注音:( )
4.翻译画线句子
(1)骆驼入头瓮中食谷:
(2)汝莫愁,吾教汝出:
5.“一老人”说了什么办法让骆驼头出来?(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6.你觉得这个故事有什么可笑的?
答:
7.从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
掩 耳 盗 钟 原文: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译文:
百姓中有个人得到一口钟,想要背着跑,可是钟大背不动;就用锤子来砸毁它,钟发出宏亮的声音。他怕别人听到响声来跟自己抢钟,就急忙堵住自己的耳朵。
注释:1.钟:铜制的打击乐器
2.负:背 3.况然:即锽(huáng)然,形容钟声宏亮 4.锤:锤子 5.遽:立即,急忙
6.以:拿,用
道理:
掩耳盗钟的人自以为掩上了耳朵就听不到钟响了,实际上钟响是客观事实,你把耳朵掩上了,钟还是要响,你听不到,别人照样会听到。这则寓言的本意是劝告人们:如果做错事自己假装不知道,如同捂着耳朵偷铃铛,自己欺骗自己。我们不能自欺欺人,这是没有用的。寓言把掩耳盗钟者的愚蠢,描写得很生动。这个故事后来衍化为成语,改为“掩耳盗铃”。还比喻自己害怕就把耳朵捂上。{杀驼破瓮有阅读答案吗?}.
掩耳盗钟练习题
原文: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杀驼破瓮有阅读答案吗?}.
注释:钟,古代的一种乐器。 则,可是。
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负( ) (2)走( )
(3)遽( ) (4)掩( )
2.文中的“之” 指代什么:
(1)以锤毁之 ( )
(2)恐人闻之而夺己也。( )
3.为“遽”注音:( )
4.“遽掩其耳”中“其”的指代对象是:“ ”
5.翻译画线句子:
(1)以锤毁之: 。
(2)钟况然有音: 。
6.这个故事与成语 相近。
7.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
邴原泣学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苟欲学,不必资也。”
邴原,三国时人,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与名士,与管宁、华歆等称“辽东三杰”。其在幼年丧父、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立志学习文化知识,最终感动了书塾里的教师,成就了一则学与教的佳话。
释义{杀驼破瓮有阅读答案吗?}.
少孤:幼时丧父。少:小时候。 过:经过。 书舍:书塾。 亲:父母亲。 愿:羡慕(与羡同一意思)。 羡:羡慕。 心中:内心里。 恻:心中悲伤。 苟:如果,要是。 徒:白白地。 资:学费。 就书:上书塾(读书)。 得:能够。 欲书可耳:想读书可以 恻然:怜悯、同情的样子。 孤:古文中指失去父亲的孩子,称为“孤儿”。 志:志向。 伤:悲哀。 感:伤感。 何:为什么。 故:所以。 泣:小声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路过书塾,(听见琅琅的书声)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回答说:“失去父亲的人容易悲哀,贫穷的人容易伤感。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有亲人(的孩子)。(我)一来仰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的样子,说:“(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老师说:“你如果有志读书,我可以白白地教你,不收你的学费。”
启示
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不计报酬地教书,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
篇六:《小古文—— 杀驼破瓮》
杀驼破瓮
原文
昔有一人,于瓮中盛谷。骆驼入瓮食谷,首不得出。主人以为忧,无计可施。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有以教汝出。”主人亟问:“法何?”老人曰:“汝当斩驼头,自当出之。”主人以为妙,即依④其语,以刀斩驼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把谷子存放到了瓮中。有一头骆驼把头伸到这瓮中吃谷子,头被卡在里面无法出来。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那个人为这件事而担忧。有一个老人来告诉他说:“你不要发愁,我教给你让它头出来的方法,你应该把它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出来了。”主人马上采纳他的话,用刀斩断了骆驼头。不但把骆驼杀了,还打破了瓮。这样愚蠢的人,被世界上所有人笑话。 注释
1.昔:从前,以往。 2. 先:先前
3.瓮(wèng):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 4.食:吃。
5. 首:头。 6. 既:……以后
7.以为忧:为此事忧虑。 8.语:告诉。
9.即:就。 10.依:依照,按照。
11.其:那个。 12.用:采纳。
13.得: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以”的意思。
14.之: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这里指那个既杀死了骆驼,又打破了瓮的人。
15.汝:你。 16.复:还。
文言知识
以为。“以为”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一指“认为”,二指“以(之)为”,即“把他(它)看作”。上文“主人以为忧”,意为主人把这当作忧愁的事。另,“主人以为妙”,意为主人认为是好办法。 寓意
本文共涉及两个人物,其中对骆驼的主人盲目听信他人意见的行为进行了讽刺,同时也对那个老人不懂装懂的表现进行了嘲讽 。
道理
世上不可能有那种“既杀驼,而复破瓮”的傻子,但思想方法呆板,机械的人是不少的。这个故事就启示我们:凡事要认真思考,仔细研究,不能因小失大,更不能盲目听从他人的建议。
文化常识
“瓮”及其他陶器。古人盛食品的器具大多是陶制的。上文所说的“瓮”,即是口小腹大的陶器,用来盛谷子。另有“瓯”,“缶”,“瓿”,“罂”,“盎”,“甏”,“缸”等,都是盛器,有的口小腹大,或盛酒,或盛粮食等。
篇七:《杀骆驼破瓮》
龙源期刊网 .cn
杀骆驼破瓮
作者:
来源:《文理导航·点金作文》2012年第10期{杀驼破瓮有阅读答案吗?}.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注释
①选自《百喻经》。《百喻经》的全部名称为《百句譬喻经》。天竺僧人伽司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共一百个故事。
②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
③以为忧:以之为忧,为此事发愁。
④用:采纳。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人,会被后人所耻笑。
寓意
他白白杀死了骆驼结果还是要打破瓮才能取出粮食,不加思考的听信别人的话,结果白白损失了东西还未达到目的,所以会被人耻笑。
篇八:《杀骆驼破瓮》
杀骆驼破瓮
昔有一人,先瓮②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③。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④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注释
① 选自《百喻经》。《百喻经》的全部名称为《百句譬喻经》。天竺僧人伽司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共一百个故事。②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③以为忧:以之为忧,为此事发愁。④用:采纳。 翻译
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他白白杀死了骆驼结果还是要打破瓮才能取出粮食,不加思考的听信别人的话,结果白白损失了东西还未达到目的,所以会被人耻笑。
篇九:《破瓮救友练习题》
破瓮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释:光:司马光 凛然:稳重的样子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①退为家人讲( ) ②众皆弃去( )
③自是手不释书( )
【小题2】在庭院嬉戏的孩子中只有司马光砸缸救人,究其原因,前文已打下伏笔,请找出这句话。(2分)
【小题3】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2分)
答案:
【小题1】①回去 ②离开 ③放下
【小题2】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
【小题3】示例:勤奋好学;聪明机智,沉着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