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河南气候特点》
河南省气候特征
河南省位于北纬31°23′~36°22′,东经ll0°21′~1l6°39′,地跨暖温带和北亚热
带两大自然单元的我国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比较温和,具有明显的过度性特征。南北各地气
候显著不同,山地和平原气候也有显著差异。全年四季分明。总的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少
雨雪,春短干旱多风沙,夏天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长。
1 热量
1.1 光照和太阳辐射
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河南省全年可得太阳辐射的总时数为 4428.1~
4432h,而实际日照时数又因地理环境和云雾的影响而不同。全省实际 日照时数在 2000~
2600h 之间,日照率大致为 45%~55%。其分布趋势为北部多 于南部,平原多于山区。黄
河以北大部在 2400~2600h,西部山地为 2000h,其 余地区都在 2000~2400h。
太阳辐射是地表热量的源泉,根据日照站的实际观测,河南省全年太阳辐射量在 113~
510.7KJ/c ㎡。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如信阳的固始县比北部的安 阳偏多 33.7KJ/c ㎡。
从时间上看也有明显的变化,最低月值出现在 12 月,全省 大部分地区不到 25.1 KJ/c ㎡;
最高月值处在夏季(北部出现在 6 月,南部出现 在 7 月),一般均在 54.4 KJ/c ㎡以上。
1.2 气温
河南省年平均气温一般在 12.8~15.5℃之间。分布趋势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 于西部。
豫西山地和太行山地,因地势较高,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在 13℃以 下;南阳盆地因伏牛
山阻挡,北方冷空气势力减弱,淮南地区由于位置偏南,年 平均气温均在 15℃以上,成为
全省两个比较稳定的暖温区。
全省冬季寒冷,最冷月(1 月)平均气温在 0℃左右(南部在 0℃以上,如信阳为2.3℃;
北部在 0℃以下,郑州为-0.3℃)。春季四月气温上升较快,豫西山 区升至 13~14℃,黄
淮平原可达 15℃左右。夏季炎热(7 月),平均气温分布 比较均匀,除西部山区因垂直高
度的影响,平均气温在 26℃以下外,其他广大 地区都在 27~28℃之间。秋季气温开始下
降,10 月平均气温山地下降到 13~ 14℃,平原下降到 15~16℃,而南阳盆地和淮南地
区都在 16℃以上。 全省无霜期大致在 190~230d 之间。豫西山地的卢市等地,无霜期最
短,平均不 到 200d,尤其卢市只有 184d。南阳盆地和沙河以南地区,无霜期较长,平均
都 在 220d 以上, 尤其位于伏牛山南坡的西峡, 无霜期可达 237d。 其他地区在 200~
220d 之间。
日平均气温稳定≥0℃,初、终日期和持续天数:全省日平均气温≥0℃初日的分 布,
明显受地形和纬度的影响。南阳盆地和淮南地区,由于北部有山地防护或偏 南, 日平均气
温≥0℃的初日出现在 1 月 30 日左右。 豫东平原的初日要推迟 15~ 20d。 日平均气温
≥0℃的终日等值线的走向大体与纬度平行, 自北向南逐渐推迟。 北部和西部山区大致于
12 月 20 日以前出现。日平均气温稳定在 0℃以上的持续 天数大致由西向东经过西峡、驻
马店、沈丘等地连成一线。其界线以南在 320d 以上,以北为 300~320d,南阳盆地西部
和淮南可达 330d 以上。
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的初、 终日和持续日数: 日平均气温≥5℃的初日等值线, 豫
东平原基本上形成与纬度平行的趋势,西部因受地形的影响,等值线的分布较 为复杂。淮
南及南阳盆地,3 月 5 日以前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 5℃,西部山地和 豫东平原到 3 月 10
日以后才能稳定通过 5℃。秋季日平均气温稳定≥5℃的终日 随纬度的增加逐渐提早,由北
往南从 11 月 20 日至 11 月 30 日相继出现。日平均 气温≥5℃的日数,淮南及南阳盆
地最长,有 270d;北部边缘最短,在 255d 左 右,大部分地区在 260d 左右。
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初、终日和持续天数:日平均气温≥10℃的初日大致在 4 月 1
日前后。秋季自北向南先后在 11 月初到 11 月 10 日下降到 10℃以下。其 持续天数,
淮南及南阳盆地西部达 225d 以上,豫西山地和豫东平原大致在 210d 左右。
日平均气温稳定≥15℃的初、终日和持续天数:全省除西部山地外,大部分地区 在 4 月
下旬平均气温稳定上升至 15℃,秋季 10 月 5~15 日自北往南相继终止。 持续天数全省
大部分地区在 170d 左右。
植物生长对热量的需求,通常以≥10℃的活动积温表示。全省≥10℃的活动积温 在
4300~5000℃之间。
河南具有明显的大陆气候特点。全省各地最热月都出现在 7 月,6、7 月份全省 平均
气温在 25℃~28℃,不少地区极端最高气温可达 40℃以上,全省个别年份 持续出现过 40℃
高温一周左右,驻马店达到过 16 天纪录,但出现机会少,时间 短;最冷月出现在 1 月,
年绝对最低气温多年平均值,大都在-14~-10℃。极端 最低气温不少地区可达-20℃左右。
1.3 地温
河南省各地年平均地温悬殊不大,一般为 15~17℃。北部略低,南部稍高。各 月平均
低温与年平均地温均略高于相应地区气温。一般在 11 月下旬出现冰冻,2 月下旬与 3 月
上旬解冻,最大冻土层深度 20~30cm。1 月份地面平均温度北部在 0℃左右,南部信阳在
2℃以上。7 月份地面平均温度在 30℃左右,南北相差不 大,1 月与 7 月相差 30℃以上。
1 月份 5cm 以下平均地温多在 0℃以上;7 月份 5cm 以下平均地温大部分均在 30℃以下,
且越深相差越小,各月份悬殊也越 小。
2 降水、蒸发和湿度
2.1 降雨量
河南的降雨与气温同步,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784.8mm,年降雨总量为 1296 亿立 方米,
并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淮河以南地区 1000~1400mm,黄河沿岸和豫 北平原仅 600~
700mm,其他地区在 700~1000mm 之间。因受季风影响,降雨年 内很不均匀,雨量集中
在 6、7、8 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 50%~60%,而且降雨 强度大,在多暴雨区如鲁山和太
行山、伏牛山东麓一带,常造成洪涝灾害。冬季 全省降雨量都很少。 黄河以北和豫西伊洛
河流域, 秋季降雨多于春季; 北纬 33° 以南地区,春季降雨大于秋季。降雨量年季变化
大,丰水年和干旱年降雨量相差 达 2.5~3.5 倍,年降雨量的变异系数淮南和豫西山区为
0.25,淮河流域以及豫 东平原大部分地区为 0.30,豫北为 0.35~0.40。
2.2 蒸发量 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黄河以南,由淮南的 900mm 向北递增到 1100mm;
黄河以 北,由 1100mm 增至 1400mm。月最小值出现在 1~2 月,最大值豫北出现在 6 月,
豫南为 8 月。年陆面蒸发量有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淮南雨量多,陆面蒸 发量多年{河南省的自然灾害}.
平均值达 700mm,为全省最高区,中部为 600mm,豫西、豫北为 500mm。 蒸发量年际
变化不大,这主要是受太阳辐射、温、湿、风、气压等年际变化不大 的气候条件的制约所
致。 2.3 湿润程度 表征一地区的气候干湿程度,通常一降雨量与可能蒸发量之比(即湿润
系数做指 标,以 K 表示)来衡量。河南省年湿润系数分布,南部大,北部小,同纬度西部
山区大于东部平原。大致驻马店和新蔡以南地区的 K 值普遍大于 1.0,气候比较 湿润,水
分收入大于支出;黄河两岸及以北地区 K 值小于 0.6,水分支出大于收 入,气候比较干燥。
湿度系数的季节变化,除淮南外,各地冬、春季降雨量小, 各月 K 值均小于 0.8;自春季
到夏季,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各地月湿润系数也相 应增加,特别是盛夏 7、8 月,最大湿
润系数达
2.3(如南阳);秋季 9、10 月 随着降雨量的迅速减少,湿润程度逐渐降低,各地湿润
系数多小于 0.6,回复到 半干旱状态。
3 不利气候条件
河南地处中原,冷暖空气交流频繁,易造成旱、涝、干热风、大风、沙暴以及冰 雹等多种自然灾害
3.1 干旱
干旱是河南省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全年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干旱。但春季 最为频繁, 37%, 占 干旱期也相当长, 无透雨日一般在 60~70d 左右, 最长达 80~ 90d。初夏旱出现较多,占 29%,居第二位。伏旱频率较低,占 20%干旱期较短, 无透雨日数一般约 40~60d。秋旱最少,只占 14%。全省春旱分布北部较多,南 部较少;伏旱则南部较多,北部较少。
3.2 暴雨
暴雨是河南省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由于降雨急骤会带来洪涝。淮河两岸及遂平 以南的驻马店、确山、泌阳一带,豫西的鲁山,豫东的永城是全省暴雨发生 较多的地区,平均每年发生 3~4 次;豫北、豫东和豫东南平原,登丰平均每年 发生 2~3 次暴雨。因暴雨而发生洪涝灾害。河南雨涝多发生在 7、8 月份。
3.3 干热风
河南春末夏初之交。常常有一种干热的西南风或南风出现,称为"干热风"。这 种风因为气温高,湿度小,风速和蒸发量都很大,对作物极易造成危害。全省各 地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热风发生。而以豫东北平原最严重,平均每 10 年可遇 6~8 次,最多可达每 10 遇 8~9 次,少者也有 2~5 次;淮南和豫西山区较小平 均每 10 年有 1~2 次。其分布由南向北、自西向东递增的趋势。
3.4 大风
大风是指≥8 级的风,全省大风出现在冬、春两季,其分布为;出现 5d 以上的 大风区主要分布在鹿邑、周口、遂平、方城、三门峡一线以北的地区和淮河两岸 及南阳盆地。出现 10 级以上大风区基本处于长葛、平顶山、舞阳、鲁山、汝阳、 伊川以及渑池一线以北地区。郑州、平顶山、永城等地区每年出现 20 次以上。
3.5 沙暴
沙暴是一种水平能见度≤1000m 的沙尘风暴。黄河两地的沙丘、砂地为沙暴提供 了物质基础, 并由大风引起沙暴。 全省沙暴的分布范围与沙丘、 砂地的分布相似。 巩县以东的黄河两岸,每年平均可出现 3 个以上的沙暴日,中心地带是郑州到民 权一线的沿黄河两岸地区。郑州是全省出现沙暴日最多的城市之一,年平均出现 7d 以上,开封为 6~7d。另一个沙暴区是内黄一带,年平均出现 3d 以上,中心 地带内黄县年平均 6d 以上。其他沙丘、砂地年平均出现 2 个以上的沙暴日。
3.6 冰雹
冰雹对局部地区来说,危害性很大。全省降雹地理分布特点:第一,降雹次数较 多的地区多分布在太行山东南部、伏牛山地、桐柏大别山北部,呈一条弧状长带 型,集中于山地和平原的交界地区;第二,北部多于南部,太行山东簏平原多于 桐柏大别山北部;第三,山地多于平原,而山地中河谷盆地又多于一般山地。
4 气候分区概述
根据光热和水分资源状况的地域差异,可以将全省植烟区分为北亚热带、暖温带 两个气候带,七个气候区。
4.1 北亚热带
河南北亚热带大致是由西向东沿伏牛山主脉南簏海拔 600~700m 到沙颖河一线 以南地区。约为 49535k ㎡占全省面积的 29.9%,该地带范围内平均年总辐射量 约为 481~511KJ/c ㎡;≥10℃的活动积温在 4700~5000℃;最冷月的平均气温 为正值;多年(15 年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高于-10℃;无霜期平均在 220d 以上;降雨量在 800~1300mm。
河南省北亚热带分为一下几个区:
Ⅰ.淮南温热湿润,春雨丰沛区 本区位于河南省最南部,包括淮河以南的平原、岗地、丘陵和大别、桐柏山地, 水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大于 15℃;≥10℃的活动积温在 4900℃以上,持续 天数 225~230d,最冷月平均气温 1~2℃;年平均降雨量 1000~1300mm,年湿 润系数>1.0,全年平均水分收入大于支出。该区春季阴雨天气多,日照少,湿 度大。 Ⅱ.南阳盆地温热半湿润,夏季多旱涝区 本区位于伏牛山南侧,西、北、东三面环山,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大于 15℃, 最冷月平均气温 1~2℃, ≥10℃的活动积温 4900℃左右; 年降雨量 800mm 左右,年湿润系数 0.7~0.9。其水热资源仅次于淮南。夏季雨水集中,变率大, 夏秋季节旱涝交替出现。
Ⅲ.伏牛山山地温凉湿润,少旱区 本区位于河南西部伏牛山地区,主要包括卢市和洛宁、嵩县、西峡、鲁山的部分 地区,气候温凉湿润。由于地形起伏变化大,气候条件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也 比较明显,不论水、热和光照条件均随高度、坡向而有显著不同。总体讲,年平 均气温在 12℃左右,最热月(7 月)平均气温 25~26℃,≥10℃的活动积温大 部分地区 4500℃以上,持续日数 210d,无霜期 200d;年降雨量约 800mm,年湿 润系数为 1.0,旱象少。
4.2 暖温带
河南省属于暖温带的地域比较广阔(南北跨纬度 4°59′,东西跨纬度 6°19′, 面积为 116135 K ㎡站全省面积的 70.1%),基本上属于旱作为主的农业地带。 其东北部的平原地区以耕作业为主, 西半部的山地丘陵区林、牧、副业比重较大。
本带平均年总辐射量 456~511 KJ/c ㎡,日照时数在 2200h 以上,≥10℃的 活动积温 4300~4700℃,年降雨量 600~800mm,无霜期大多在 200~220d。河南省暖温带分为以下几个区:
Ⅳ.中部黄土丘陵温和半湿润夏季多旱区
本区包括河南中部京广铁路以西、黄河以南及伏牛山东簏丘陵区。年平均气温为 14~15℃,最热月气温 27~28℃,≥10℃的活动积温 4700~4800℃,持续日数 210~220d;年平均降雨量 700mm 左右,年湿润系数 0.6~1.0。区内地形复杂, 沟壑纵横,植被覆盖率小,地表径流强度大,保水性能差。据气象局资料,该区 夏旱发生几率达 30%,秋旱发生几率达 30~40%。
Ⅴ.淮北平原温和半湿润,春雨适中,夏季易涝区
本区包括临颖、周口至郸城以南,淮河以北,京广铁路以东的平原区。年平均气 温 14~15℃,最热月平均气温 28℃左右,≥10℃的活动积温 4700~4900℃,持 续日数 220d;年降雨量 800~900mm,春雨多于秋雨,湿润系数 0.8~1.0。夏季 雨水集中,加之洼地较多,排水不畅,易造成洪涝灾害。
Ⅵ.豫东平原温和半湿润,春季多旱,夏季易涝交替区
本区主要指沙颖河以北、黄河以南、京广铁路以东的平原区。年平均气温 14℃ 左右,≥10℃的活动积温 4600~4700℃,持续日数 210~220d;年降雨量平均 600~800mm,年湿润系数 0.7~1.0。由于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常出现季节性 旱涝。
Ⅶ.豫北平原、豫西黄河谷地温和半干旱,全年少雨多旱区
本区主要包括黄河以北、 太行山东簏及豫西黄河谷地。 霜期较长, 热量条件稍差。 年平均气温 13~14℃,最冷月平均气温-3~-1℃,无霜期 200d 左右,≥10℃的 活动积温 4500~4700℃,持续日数 210d 左右;年平均降雨量 600~700mm,年湿 润系数 0.6。 降雨集中 6、 8 三个月, 7、 占全年降雨量的 60~70%, 春雨只占 15%, 加上蒸发量大,春旱频繁。夏季降雨量虽比较大,但变率也大,因此夏季常有旱涝发生
篇二:《2016年河南单招地理模拟试题:自然灾害与防治》
2016年河南单招地理模拟试题:自然灾害与防治
【试题内容来自于相关网站和学校提供】{河南省的自然灾害}.
1:下图表示了某海域四次地震的发生地、震级和震源深度 ,读图下题。{河南省的自然灾害}.
海啸是一种巨大的海浪。一般当海底浅源大地震(震源深度小于50 km,震级大于里氏6.5级)造成大洋地壳局部隆起或陷落,并且带动震源上方的深层(水深不小于1 000 m 海水做大规模扰动时,就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若图中的四次地震都造成了地壳陷落,则四地中最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在一次地震中,不同地区 A、震级和烈度都相同 B、震级和烈度都不相同 C、震级不同但烈度相同 D、震级相同,但烈度不同
3: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据此回答:芦山地震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震中位置同处龙门山断裂带,但芦山地震造成的损失较小,主要原因有( ){河南省的自然灾害}.
①震级较低 ②提前预报 ③防震意识强 ④救援及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
下表为“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表”。
我国稀土资源储量占世界的总量20v世纪70年代为74%,但到2009年仅占36%,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世界稀土资源的储量基数提高 ②世界其他国家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 ③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 ④我国稀土资源消费量下降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5:
有关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差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干旱在非洲和西亚十分突出
B、台风经常给东北太平洋沿岸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C、亚洲是全球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大洲
D、常受地震和火山灾害威胁的国家是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6:读亚洲地区图,完成下列各题。(12分)
(1)A地自然带为_____ _______;F地自然带为_____ _______,引起A、F两地自然带分异的主导因素是 。 (2)北京时间2012年12月7日,地处 板块与 板块消亡边界的B地附近海域发生了里氏7.3级地震。按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地震属于灾害,海底地震会引发 (3)C地是世界著名的渔场,其形成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当D地风向如图中所示时,浙江省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D风形成的原因是。{河南省的自然灾害}.
(5)E处洋流按性质分属于 ,对沿岸气候有______________的作用。
7:右图是“我国某地区气象灾害成因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小题1】图中甲、乙、丙气象灾害分别是
A、春旱、寒潮、沙尘暴 B、寒潮、台风、沙尘暴 C、干热风、暴雪、沙尘暴 D、干热风、寒潮、冻害
【小题2】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A、准噶尔盆地 C、华北平原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B、东北平原 D、东南丘陵
材料一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是有规律的,它所出现的象征是可以直接或间接在遥感图像上判读的,通过遥感监测可以预报其发生,报告危害严重程度与危害面积及发展趋势,世界上有60个国家受蝗虫危害,世界粮农组织利用气象图像监测蝗虫繁殖区,并结合现场抽样调查验证,作出灾情预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蝗虫灾情。 材料二火灾是造成森林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森林发生火灾时,着火树木的温度比没有着火树木的温度高,在电磁波的热红外波段会辐射出比未着火树木更多的能量,卫星拍摄到的影像上,着火的森林比没有着火的森林显示更亮的浅色调。据此原理,森林管理部门就建立森林火灾实时监测预报系统,全天候对森林遥感信息进行监控。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监测林火蔓延速度、范围和火场内各点温度变化的趋势以及预报灾后苗木的恢复状况。
材料二中提到,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监测森林火灾的范围,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上述自然灾害的诱因是( )
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A.自然异变 B、社会动荡
C、人员伤亡 D、自然现象
6。这次地震被称为自然灾害主要是因为( ) A、它是岩石圈的自然异变 B、它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C、这次地震发生在人口密集区
D、它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造成危害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10: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04年月12月29日发布的消息,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零时9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9级地震,至发消息时,至少造成8万人死亡。据此回答下题。 【小题1】苏门答腊岛附近(东六区)海域发生地震时,当地时间为
A、26日2时9分 C、25日零时9分
【小题2】当地震发生时,地球位于运行轨道的
B、25日22时9分 D、26日23时9分
B、远日点附近 B、沉损船只
C、春分点附近 C、粮食作物
D、秋分点附近 D、滑坡和泥石流
A、近日点附近 A、桥梁、厂矿
【小题3】下列属于地震灾害受灾体的是
11:读图10和图11,回答: 气象专家研究发现,我国旱涝灾害的发生和主要降水带的位置变化是由西太平洋高压的强弱和位置所决定的。当副热带高压脊点的位置向北、东移动时,我国北方雨量增多,易发生洪涝;副热带高压脊点的位置向南、西移动时,我国北方雨量减少,易发生干旱,南方情况则相反。
(1)
1952年和1970年相比,我国南方和北方的降水和旱涝状况有何不同?(4分)
篇三:《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
1950年7月,淮河大水。
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
1959到1961三年自然灾害
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
1970年通海7.8级大地震
1975年8月,河南大水。
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
1978—1983年北方大旱
1991年安徽江淮水灾
长江1998年特大洪水
2003年非典疫情
2007年度“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
3、台风“黑格比”严重影响两广地区
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5、新疆出现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
6、长江沿线及江南地区发生严重秋涝
7、四川攀枝花-会理地震导致川滇两省损失严重
8、9月下旬四川发生严重暴雨洪涝和泥石流灾害
9、宁夏严重干旱致夏秋粮减产
10、10月末西藏发生强降雪,10万余人受灾
9、2009年自然灾害 (五个“历史罕见”)
10、2010自然灾害
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
2012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950年7月,淮河大水。由于泥沙淤积,河床高 涨,加上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时对沿淮堤坝的大肆破坏, 这年汛期,淮河流域全面告急,河南、皖北许多地方一片汪 洋,水灾淹没土地3400余万亩,灾民1300万。淮北地区受灾惨重,为百年所罕见。{河南省的自然灾害}.
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长江中下游、淮河 流域降水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致使江河水位猛 涨,汉口长江水位高达29.73米,较历史最高水位的1931 年高出14.5米。虽然沿江人民做出了极大努力保卫荆江大 堤,从而保证了武汉市和南京市的安全,但却淹没农田 4755万亩, 1888万人受灾,财产损失在100亿元以上。由 于农产品减少,也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1955年的工业生产。
1、1959到1961三年自然灾害
在1959年7月,华东地区长江发洪水。据灾害中心数据, 因为淹水和接下来歉收所带来的饥荒,洪水直接带来的死亡人数估计达两百万,而且别的地区也多少受到影响。这场灾害被列为20世纪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的第七名。
在1960年,55%的耕地或多或少遭受到干旱或者其它恶劣天气,其中60%的耕地根本就没有降雨。大英百科全书1958年至1962年年鉴也报告了异常天气。这些天气包括香港在1959年六月的5天之中超过30英寸的总降水,这也代表了同期整个华南天气状况。
所有这些因素导致1959年中国粮食产量较1958年下降15%,而1960年产量又在此基础上再下降15%,中国大陆地区的粮食、棉花产量跌落到相应1951年的水平。直到大跃进结束之后的1962年,粮食产量才开始回升。
1960年,全国大面积受灾,其中以河北、山东、山西最为严重,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
历史背景
当时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重大的政策性失误,其影响最大的为大跃进时的“浮夸风”和“大炼钢铁”。这些做法导致国家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遭受毁灭性的破坏,树木砍伐,农田荒芜。其时农村地区因缺少粮食导致饥饿出现全国性的生育率急剧下降。全国推崇以生产队为单位的人民公社大食堂导致“放开肚皮吃饱饭”,实行不计报酬的劳动导致劳动效率急剧低下。在全国范围出现严重的饥荒的情况下,1958至1959年,中国政府仍然持续着往年的大量向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粮食以快速发展军事工业。全年出口粮食数量达到历史上的最高,为415.75万吨。
伴随着集体化,中央政府下令实行一些的基于苏联生物学家特罗菲姆·李森科 (Trofim Lysenko) 的伪科学农业革新。这些措施包括密植,指把种子远密于常规来播种并且假设这些种子间不会相互竞争。实际上,它们当然相互竞争相互妨碍生长,而结果是产量降低。另一个革新是基于李森科的同事Teventy Maltsev,他鼓励中国的农民实行深耕(深达一两米)。他们相信最肥沃的泥土在深处,而这些泥土有助于让植物长出超大根系。但是,无用的石块,沙子被翻出,而肥沃的表层熟土却被埋到了下面。还有后果更严重的措施就是坚持一部分农田应该被休耕。
在集体化农业实施这些极端转变的时候又遇上了干旱和洪水等恶劣气候。
1963年8月,海河大水。8月上旬河北省连续7天 下了5场暴雨,其中内丘县樟狐公社过程降水量2050毫 米,暴雨面积大,过程总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面积达 5560平方公里,淹没104个县市7294多万亩耕地,水库崩 塌,桥梁被毁,京广线中断,天津告急, 2200余万人受 灾,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元。
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
1966年3月8日至29日,连续发生多次6、7级地震。首次地震发生于邢台地区隆尧县以东,震级为6.8级,此后,又发生5次6级地震,以22日发生于宁晋县东南的7.2级地震为最大。由于灾区土质松散,地下水位较高,古河道等因素影响,地震造成破坏损失严重,破坏范围大。6.8级地震波及142个县市,
7.2级地震破坏范围包括136个县市。有感范围北到内蒙多伦,东到烟台,南到南京,西到铜川等广大地区。地震共造成8182人死亡,51395人受伤,破坏房屋400余万间,损坏桥梁86座。灾区共发生事故性火灾115起,烧死16人,烧伤26人,烧毁简易房153间。邢台西部山区和井陉、武安一带发生山崩300余处,山崩飞石引起火灾22起,烧山80公顷。地裂缝、冒沙、冒水现象普遍,断续延长几十米至数公里。地裂最宽达2米。井水上升或外溢等很普遍。滏阳河上几座桥遭严重破坏。艾辛庄大桥桥面向南移动,与桥墩错开1.8米,致使交通中断。地震影响区域广。天津市和琢县有发电机掉闸,造成短暂停电现象。石家庄以西和山西昔阳等地破坏程度也较高。国务院非常重视邢台地震,即令当地驻军赶赴灾区进行抢救。全国各地大力支援灾区,派出医疗队,支援大批食品和救灾物资。周恩来总理3月9日冒着地震危险到震区隆尧县听取灾情汇报和救灾情况,慰问灾区人民。震后进驻灾区的医疗队达到94支,医务人员达到7115人。
1970年1月5日,通海7.8级大地震。死亡15621人,受伤 26783人,倒塌房屋338456间。
1975年8月,河南大水。 7503号台风在福建登陆, 经江西南部、湖北,5至7日在河南省伏牛山麓停滞和徘徊 20多个小时,最大降水量1605毫米,使汝河、沙颖河、唐 白河三大水系各于支流河水猛涨,漫溢决堤,板桥、石漫滩 水库垮坝失事,造成特大洪水,毁房断路,人畜溺毙,灾情 极为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
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地震的震中位置位于唐山市区。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顷刻之间,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化为一片瓦砾,人民生命财产及国家财产遭到惨重损失。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严重波及。地震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范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相当于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地震发生在深夜,市区80%的人来不及反应,被埋在瓦砾之下。极震区包括京山铁路南北两侧的47平方公里。区内所有的建筑物均几乎都荡然无存。一条长8公里、宽30米的地裂缝带,横切围墙、房屋和道路、水渠。震区及其周围地区,出现大量的裂缝带、喷水冒沙、井喷、重力崩塌、滚石、边坡崩塌、地滑、地基沉陷、岩溶洞陷落以及采空区坍塌等。地震共造成24.2万人死亡,16.4万人受重伤,仅唐山市区终身残废的就达1700多人;毁坏公产房屋1479万平方米,倒塌民房530万间;直